楞嚴經指掌疏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
謂生眠淫瞋死五時不免蛇形。
複有三苦。
謂雖食百味最初一口化為蝦蟆。
二背布鱗道砂石雨時痛乃連心。
三蜈蚣食腦細蠱鑽身。
長阿含經亦明龍有三患。
一熱砂炙身。
二風壞宮衣。
三金翅鳥啖。
因有多苦故樂出倫。
罵意經雲。
堕龍有四因緣。
一布施。
二瞋恚。
三輕人。
四自高。
阿含雲。
先多瞋恚心曲不端。
犯戒鬥诤故堕龍中。
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寶為殿。
據此則說法者。
說施戒仁慈正直和敬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若能不住于相修施戒等。
則聖倫亦可成就。
三能現藥叉身。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
我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灌頂雲。
藥叉此雲捷疾。
其行捷疾故。
亦名夜叉此雲勇健。
勇猛強健故。
或翻暴惡其形暴惡故。
有地行空行飛行不同。
最勝王經雲。
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
深心護持。
今雲樂度本倫者。
亦由佛法熏習知暴惡為堕緣深厭之也。
度亦同出皆超脫義。
說法者。
說柔順慈善持戒修福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若更兼修慧則成就聖倫也。
四能現乾闼婆。
若乾闼婆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灌頂雲。
乾闼婆此雲香陰。
不啖酒肉惟以香資陰故。
清涼雲。
食香。
止十寶山食諸香粖故。
或翻尋香行。
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
帝釋須樂燒沉水香此神尋香而至。
什曰。
是天主倒幢俗樂神也。
然既為帝釋樂神自應劣于諸天。
諸天尚樂出倫況複此神。
故亦樂脫。
說法者。
說離于放逸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脫于本倫成就人倫。
以離于放逸則本倫不系。
中品善成而人倫可獲也。
五能現阿修羅。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阿修羅此雲無端正。
以其類有端正女無端正男故。
亦雲非天。
以其類有天福無天德故。
據本經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同。
于後七趣中見。
長阿含經雲。
南洲金剛山中有修羅宮六千由旬。
欄楯行樹。
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
苦具自來入其宮中。
是知樂脫其倫。
亦為受苦生厭離心也。
阿毗昙論雲。
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觀種種教化。
以憍慢故。
非善健兒又非天行名阿修羅。
名義集雲。
由在因時雖行五常懷猜忌心。
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修羅身。
是知說法者。
說柔和善順慈忍謙敬虛心受教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以因轉果自轉故(按諸經修羅之後應有迦樓羅部。
今不具者。
于後非人中攝故)。
六能現緊那羅。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緊那羅此雲疑神。
其形似人。
頭有一角。
見者生疑故。
唐翻歌神。
是帝釋法樂神也。
菩薩處胎經雲。
須彌山北。
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
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
壽命甚長。
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帝釋請佛諸天弦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
樂脫其倫者或由歌頌法門熏習力故。
說法者。
說歌詠亂心欲樂不常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脫于本倫成就人倫。
整心慮趣菩提也。
七能現摩呼羅。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什曰地龍。
肇雲大蟒神。
長水雲田蚥。
腹行之類。
然天龍自在無礙尚有多苦。
況地龍腹行其苦自倍。
故亦樂脫其倫。
又此類聾騃無知。
含毒傷生多從癡恚中來。
菩薩為之現身說修慧修慈等法。
令其永舍癡恚成就人倫。
則整心慮趣菩提可希冀矣。
八能現常人身。
若諸衆生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衆生者六道通稱。
今就人道言。
按前人王宰官等皆名為人。
今約無有異求者言。
無有異求生生世世願在人中故曰樂人修人。
法苑雲。
人忍也。
違順能忍故。
孟子曰。
人仁他。
無恻隐之心非人也。
頂生王經雲。
人意也。
能善思惟能憶念故。
婆沙雲。
人能息意能修道得達分故。
是知内教外教皆重人倫。
故樂修也。
又灌頂雲。
樂修含八意。
一人身難得故求不失。
二世世為人易于修證。
三三乘聖人并生人中。
四唯于人世可值佛法。
五八部皆慕人豈不願。
六惟人道中能趣菩提。
七諸天着樂餘趣多苦。
八佛菩薩道皆從人得。
據此則現在人中者宜知自重。
說法者。
說中品戒善為等流因。
成就者。
成中品色心為等流果故。
九能現非人身。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
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上科人倫統收人王宰官等不盡之類。
此科非人統收天龍鬼神等不盡之類。
以彼所不攝者皆此攝故。
長水曰。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
無形如空散銷沈等。
有想如鬼神精靈等。
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于後七卷中明。
現身則各随其類。
說法則各應其機。
成就者各如其願。
依數别明竟。
三結身指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句指上應前。
謂指上别列應前總标之數而結成之。
一時頓現曰妙。
遍應無私曰淨。
三十二應與普門品互為出沒。
如天中此有四王太子彼經則無。
婦中此有女主及國夫人。
彼經亦略。
八部中彼有迦樓羅名。
八部外彼有執金剛神。
此并不列。
蓋以菩薩妙應無方。
神化莫測。
況夫人與非人無機不收。
兩經随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數。
實各無盡勿過拘執。
應遍塵刹故稱入國土身。
普門品中為應無盡意問唯言遊化娑婆。
非謂菩薩妙應隻在娑婆。
故彼重頌中亦言十方諸國土。
無刹不現身也。
皆以三昧等者出其所以能得妙應之故。
三昧即耳門三昧。
聞熏聞修者。
熏變執習修治自性惟用反聞也。
六結既解妙用自現。
不假造作故曰無作妙力。
任運而應故曰自在成就。
依上合而成三十二應竟。
二依下合而成十四無畏三。
一牒由标數。
二依數别明。
三結力顯益。
初。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初因修成力。
聞熏聞修同上。
能解諸結名金剛三昧。
淨極光通曰無作妙力。
○與諸下獲勝成用。
淨極光通。
寂照含虛。
世間法不能為礙。
下合生心。
故能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
以是之故。
能與衆生現同根之用故雲令諸衆生等也。
十四無畏如下所說。
我者菩薩自稱。
言菩薩以身心加被能以無畏施與衆生。
令諸衆生于菩薩身心上獲十四種無畏以成脫苦功德。
功德即利益也。
二依數别明十四。
一苦惱無畏。
(至)十四持名無畏。
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不自觀音者不似衆生一向循塵也。
以觀觀者句。
謂就彼能觀反觀自性也。
自能如是修習亦能令彼苦惱衆生聞名感發稱我名号。
故雲觀其音聲。
不言稱名而言觀聲者。
稱名但屬事念。
觀聲亦兼理持。
蓋由菩薩慈力加被能令理事兼修。
故普門品一心稱名。
古德亦言有事有理。
但以事修未必契理。
理修無不攝事。
故但言觀聲即兼稱名。
然事修稱名機心與聖心相交。
理修忘塵苦性與聲性俱寂。
故曰即得解脫。
此經與普門品所以不盡同者。
以此經偏重勸修故觀其音聲。
指在機感。
普門唯為顯用故觀其音聲。
指在聖應。
同中有異幸勿刻舟。
正脈雲。
苦惱雖通。
分約身心亦可。
謂苦楚其身而惱亂其心也。
又雲别列不盡一切苦惱皆攝此中。
灌頂雲。
此一為總。
下十三為别。
别中前七苦也。
後六惱也。
二火難無畏。
二者知見旋複令諸衆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複者謂六根互通。
菩薩既旋聞複性知見亦随聞而旋複。
所謂一根反元六處解脫是也。
然見覺屬火與一切火性相通。
故見業交則見猛火。
今知見既旋亦能随感旋彼餘火故令衆生入火不燒。
普門品言威神之力者。
亦由旋複功極異中有同應須善會。
正脈雲。
證極法界。
威神無量。
故令一心稱名者即為大悲威光所攝。
不堕火難。
如入山陰暑不能侵也。
三水難無畏。
三者觀聽旋複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觀聽旋複者謂反觀聽聞之性。
旋妄聞複真聞也。
然聞聽屬水與一切水性相通。
故聞業交則見大水。
今既旋聞複性亦能随感旋彼餘水故令衆生入水不溺。
四鬼難無畏。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正脈雲。
鬼神以陰隐為想因。
以殺害為堕緣。
今菩薩于反聞時内滅妄想。
心無殺害。
全超鬼神心行。
以此全超威力能令稱名者免于鬼難。
五刀兵無畏。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同于聲聽。
能令衆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搖動。
熏聞成聞者。
以反聞力熏修妄聞。
以成究竟堅固之真聞也。
六根銷複同于聲聽者。
謂其餘五根銷妄複真亦同聲家之聽。
以元一精明。
銷則俱銷複則俱複也。
俱複故。
究竟堅固之性随感遍周。
故能令彼刀段段壞。
俱銷故。
畢竟空寂之理遇事便融。
故能令如割水吹光。
既如割水吹光。
而其人性自如如不覺不知。
故雲無搖動也。
又此中言被害者。
似是屈遭憲網誤入仇門。
言兵戈者。
似是身臨戰陣彼敵沖圍。
際斯二者頃刻身首異處。
須臾性命不保。
能令無畏益顯神奇。
六鬼見無畏。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
則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衆生藥叉羅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
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正脈雲。
首二句言反聞功極。
發本明耀圓照法界也。
次二句言鬼神陰隐想習。
向暗背明反不堪于光耀。
如枭鳥夜視晝盲。
羅刹向日不見是也。
灌頂雲。
藥叉男鬼。
羅刹女鬼也。
此二皆食人鬼。
人屍若臭。
咒養令鮮。
多聞天轄。
鸠槃茶此雲甕形。
魇魅鬼也。
增長天轄。
毗舍遮此雲啖精氣。
能啖人及五谷精氣。
持國天轄。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
主熱病者。
廣目天轄。
等者該餘。
以鬼類尚多言不能盡故。
近旁目不能視者如土地不見洞山。
鬼使不見事僧之類。
視既不能自然無害(問。
此與前文鬼難何異。
答前約一類。
此約多類。
又前約身入鬼國此約無端誤遇。
雖同為鬼難不妨前後各出)七枷鎖無畏。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反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禁系枷鎖所不能着。
音性圓銷者謂聲塵銷滅也。
觀聽反入者謂耳根旋複也。
離諸塵妄者謂色等諸塵亦随聲銷滅。
見等諸妄亦随聞而旋複也。
諸妄既複以真護彼。
能令枷鎖斷壞。
諸塵既滅。
以空融彼。
能令禁系同虛故雲所不能着。
八賊難無畏。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
能令衆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滅音亡聲則塵不能隔。
塵不能隔則聞性圓遍。
聞性圓遍故。
尋聲所至遍生慈力。
遍生慈力故。
随處護生應緣化暴。
故能令諸衆生遇賊不劫。
法華大成雲。
或曠絕幽隘之處。
或怨賊沖出之徑。
皆名險道。
道即路也。
九貪毒無畏。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熏聞者。
熏修聞性令六根圓通也。
離塵者。
離諸聲塵并六境俱脫也。
六境俱脫則幻色無力。
六根圓通則真性有力。
以無力劫有力自然不能。
如雲主人若悟則諸客邪不得其便是也。
此雖菩薩自所證境。
然以下合力故因能令彼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衆生言多淫者。
謂欲習偏重。
對境數起。
輕而損身喪德。
重而亡軀失命。
且招來世妻不貞良。
眷屬乖意。
尤其甚者。
銅柱鐵床等報臨終現前。
積寒堅冰等獄從頭自受。
能令遠離菩薩之真慈大矣。
十瞋毒無畏。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離諸瞋恚。
純音者離于遍計所執名相。
唯餘依他所起音聲。
雖餘音聲而無染污障蔽之力。
故曰無塵。
然音既無染無障。
根亦無局無礙。
如是則根境融為一性。
如耳家根境既爾餘五亦然。
故曰圓融。
如前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無對所對者。
謂既為一性則根無能對之義而境亦無所對之義自應無有瞋恚。
以瞋恚生于對待違拒故也。
能令一切等亦由菩薩下合力故。
衆生言忿恨者。
謂瞋習偏重對境莫制。
輕則傷氣取辱。
重則忘身及親。
且緻來世被他求砒。
為人惱害。
尤其甚者。
刀山鐵橛劍樹劍輪等相臨終現前。
宮割斬斫剉刺槌擊等事從頭自受。
能令離瞋。
菩薩之大悲深矣。
然瞋為根本煩惱有輕重平等之異。
輕則惟是忿怒。
重則兼緻恨怨。
平等則不過恚惱。
此三皆随瞋而起。
根随相依總一瞋毒。
故忿恨衆生而言離諸瞋恚。
其實忿恨衆生亦具瞋恚。
離諸瞋恚亦兼忿恨。
蓋互相顯攝耳。
十一癡毒無畏。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颠迦永離癡暗。
溫陵曰。
癡由妄塵所蔽。
無明所覆。
銷塵則無蔽。
旋明則無覆。
故于外之法界内之身心凝瑩朗徹。
離癡暗矣。
然此亦屬自證。
能令之義準上可知。
正脈雲。
具足見惑為昏。
具足思惑為鈍。
具足無明為性障。
阿颠迦此雲無善心。
又癡之最重者也。
愚謂昏鈍性即是愚癡。
蓋愚癡以昏暗鈍滞為性故。
由此所障永絕善心。
故稱諸阿颠迦。
此亦由于癡習偏重迷正知見。
小而事理錯亂。
大而邪正颠倒。
且感來世生邪見家。
其心谄曲。
尤其甚者。
王使主吏證執文籍等相臨終現前。
勘問權詐考訊推鞫等事從頭遍曆。
能令永離。
菩薩之妙用神矣(問。
水火等境現是苦境可說怖畏。
貪瞋癡三随自心行何畏之有。
答。
有二義故可說怖畏。
一者毒是苦因能招苦果。
二者對境數起力不自由。
蓋約信因識果。
知畏求離者言之)十二求男無畏。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複聞者。
謂融銷幻形以複真聞。
所謂諸根圓拔内瑩發光。
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此即事而理也。
由即事而理。
無違真而應俗。
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間。
道場指真谛理言。
以是法身所依故。
世間指俗谛事言。
以是化身所遍故。
不動而涉正理事無礙境也。
複由理事無礙事亦如理而廣狹相即。
所以不壞世界能遍十方。
世界指一佛化境。
對十方為狹。
十方指多佛化境。
對一界為廣。
不壞能遍又事事無礙境也。
複由事事無礙身亦随界而一多俱在。
所以能供養諸佛。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言法王子者謂現前助佛揚化。
将來補處佛位。
如易雲幹父之蠱。
有子義也。
能令等者謂菩薩以法王之子。
餘福餘慧利及無子諸衆生故。
按普門品欲求唯約女人。
以女人無子有三種苦。
一者為自夫所棄。
二者為餘婦所輕。
三者為傍人所笑。
怖畏偏重故。
今則渾言衆生蓋是男女俱該。
良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故同欲求男。
有福有德者富而賢。
有智有慧者貴而哲。
四美具足。
益以見聖惠之無涯矣。
十三求女無畏。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六根互用曰圓。
各各無礙曰通。
互用故明照無二。
無礙故含界無遺。
明照無二故立為鏡智之号。
含界無遺故立以空藏之名。
由鏡義故承順如來秘密而明照無違。
由藏義故領受如來秘密而含攝無失。
能令等者。
謂菩薩以承順諸佛領受法門餘功餘德利及無女諸衆生故。
無女而言無子者以女為半子故。
良由男承内嗣。
女結外親。
有男無女亦非全美。
故亦有欲求女者。
端正以備女品。
福德以緻尊榮。
柔順以全婦道。
正以有此三者故緻衆人愛敬。
謂端正緻愛。
福德緻敬。
柔順則愛敬并緻。
是則有相者非有别相。
即是有端正相。
有福德相。
有柔順相也。
女中不言智慧者攝柔順中。
以有智慧方能柔順。
盡坤道備女德故。
十四持名無畏(問。
持名出自本心。
何所畏耶。
答恐其無功及不勝餘名皆畏也。
今持觀音一名福等多名故無此畏)三。
一舉衆顯德。
二述由明等。
三釋疑防問。
初。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
○現在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初顯依報之廣。
此指娑婆。
三千大千等統言一佛化境。
百億日月所照處也。
○現住下顯衆聖之多。
揀過去異未來故雲現住世間。
越三賢超十聖故雲諸法王子。
六十二恒沙實由菩薩現量所見。
非假設之數也。
○修法下顯化德各異。
修法者自修有法。
垂範者垂儀作範。
教化衆生者成己所以成物。
自利便足利他故也。
随順衆生謂于三千界内各據一方。
随順一方之機。
由此所以涉世方便說法智慧各各不同。
如下文所說二十五聖各當其根之類。
二述由明等。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
正等無異。
圓通本根者有二義。
一謂諸圓通中獨為娑婆本根。
以後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
此約正對以明本義。
二謂觀音所得仍為圓通本根。
以後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故。
此約攝餘以明本義。
又圓通本根句惟是虛标。
下乃出其名體。
發妙耳門者。
謂開發耳門聞性以成真三昧也。
然耳門三昧獨稱為妙者。
以其具含容周遍義故。
此門一發攝餘門而同己微妙。
亦同己容遍。
故能令持己一名與彼共持衆多名号。
福德正等無有别異。
是知圓根與不圓根固日劫相倍也。
三釋疑防問。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初釋疑。
(疑雲一名多名。
單持共持。
以二人之行迹論之有類霄壤。
以二人之福德論之不異絲毫。
其故何也。
防雲)我一名号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下防問。
(問雲。
一名唯顯一德。
多名應顯多德。
一多迥殊何言無異。
防雲)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然觀音圓通獨稱為真者。
以具圓通常三真實故。
反顯六十二恒沙王子。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其所得圓通唯似圓非真圓。
似通非真通耳。
依數别明竟。
三結力顯益。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準前标數文雲。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蓋菩薩身心為能施。
十四無畏為所施。
今雲是名等者。
謂如上所說是名菩薩以自身心于十四種苦難衆生施無畏力也。
此是結力。
福備句顯益。
福護也。
備全也。
衆生者即指八難三毒二求及持名人也。
八難衆生現遭極苦。
畏其性命不保。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性命。
三毒衆生現起深惑畏其善根當失。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善根。
二求衆生現缺子女畏其後嗣将絕。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後嗣。
持名衆生現持名号畏其福德無多。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福德。
是皆有以福之。
有以備之。
則菩薩之利益普矣。
依下合而成十四無畏竟。
三兼二勝而成四不思議(問。
應身約上合。
無畏約下合。
文有明言。
無可議者。
今明四不思議兼于二勝何所據耶。
答。
文雲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是知修證二字。
非是圓通以前。
觀行修證乃是獲圓通後。
依于二勝曆事造修。
曆位取證。
究竟而至于無上道也。
況下雲。
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義合同佛慈力。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義合同生悲仰。
然既有義可尋無妨說兼)二。
一牒由标數。
二依數别明。
初。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重牒所得故曰又獲。
謂又以獲得耳根圓通也。
上合下合即是曆事造修。
曆位取證功圓行滿究竟成佛故曰無上道也。
不惟能獲妙應及無畏力故曰又能。
獲而言善者上下兼合。
慈悲雙運一獲一切獲故。
四不思議者正脈雲。
以下所列德相。
至妙不可思至神不可議故。
無作妙德者正脈雲。
揀非有為作意所成。
乃任運自在成就。
二依數别明四。
一同體形咒不思議。
二異體形咒不思議。
三破悭感求不思議。
四供佛利生不思議。
初二。
一承體标用。
二略出用相。
初。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初獲妙妙聞心者。
謂菩薩初修耳門三昧。
獲得能聞心性。
超出餘門。
為妙中之妙故。
此當解于動靜二結。
所聞盡而能聞現也。
心精者。
謂進解根覺空滅四結。
聞心已複精真體故。
遺聞者。
謂寂滅現前之時。
遺彼根中無始虛妄聞性永不現前也。
然妄聞既遺。
妄見妄覺等亦随聞而俱遺。
故雲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無分隔故一真圓湛。
故曰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圓融者。
緣起無礙。
即随緣義。
清淨者。
湛然不動。
即不變義。
不變随緣故。
如金與金器。
故以寶覺稱之。
故之一字。
雙承随緣不變二義言之。
正以緣起相由。
一多無礙。
故于一身能現衆多妙容。
正以清淨湛然。
真秘斯現。
故于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二略出用相(用相無盡。
莫可殚述。
今下所說乃于無盡中略出少分。
觀下其中二字可知)二。
一現相表法。
二變容救護初。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初能現妙首。
其中者即指衆多妙容之中。
多少不定故曰或現。
一首乃是本數應不須現。
慈威定慧不定故無妨說現。
二臂二目等準知。
又首則本數唯一故從奇數而增。
展轉以至百八。
又展轉以至八萬四千者為對煩惱塵勞數也。
爍迦羅此雲堅固。
刀傷斧斫無能壞故。
若作表法者。
首是超出義表自利行。
自利獨善故初以奇數表之。
展轉以至百八又展轉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自能超出百八煩惱及八萬四千塵勞。
自利行滿也。
○二臂下能現妙臂。
臂則本數是二故從偶數而增。
數極百八又極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準首可知。
母陀羅此雲印。
謂臂各有手手各結印故。
若作表法者。
手有護持義表利他行。
利他兼善故初以偶數表之。
數極百八又極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護持衆生令脫百八煩惱及八萬四千塵勞。
利他行圓也。
○二目下能現妙目。
目之本數有二有三。
二如常人。
三如摩醯首羅。
故從雙數單數而增。
增至百八又增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為對三昧及法門數也。
清淨寶者。
绀目清淨如琉璃故。
若作表法者。
目取照見義表權實二智。
權智覺他實智自覺故。
以雙數及單數表之。
增至百八又增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以權實二智自覺覺他。
自他共證百八三昧及八萬四千法門。
覺行圓滿也。
二變容救護。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慈者攝授義。
謂應攝授者即現慈容而攝授之。
如對善人及正天等。
威者折伏義。
謂應折伏者即現威容而折伏之。
如對惡人及邪魔等。
定者靜住之容。
為對妄心馳散機故。
慧者觀照之容。
為對愚暗昏住機故。
變易不定故各置或言。
又慈則首臂目三皆慈。
說攝授秘密神咒。
攝授善人及正天等令其增進。
威則首臂目三皆威。
說折伏秘密神咒。
折伏惡人及邪魔等令其遠離。
定則首臂目三皆定。
說靜住秘密神咒。
對治妄心馳散衆生令其攝念。
慧則首臂目三皆慧。
說智照秘密神咒。
對治愚暗昏住衆生令其觀心。
然既折攝并示。
止觀雙形。
無苦不救。
無生不護。
故雲救護衆生。
滅惡成善勢如遊刃故曰得大自在。
此等皆于一身中現故名此為同體形咒。
大悲忏文雲。
于一身心現千手眼。
照見法界。
護持衆生是也。
同體形咒不思議竟。
二異體形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聞思者六性舉二。
以元是一體。
單舉複舉皆各總攝。
随便俱得也。
脫出六塵者。
謂反聞功極六性圓湛。
塵不能縛也。
聲謂音聲喻聞性。
垣謂垣牆喻六塵。
度謂度過喻脫出。
言六性脫出六塵而塵不能縛。
如音聲度過垣牆而垣不能礙。
法喻曆然可對。
故我妙能等者。
正以塵不能縛對緣斯現也。
現一一形者對異機而現異形。
誦一一咒者于異身而說異咒。
故名此為異體形咒。
或現身脫其苦惱。
或說咒随其願求。
故雲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無畏同前十四。
但應分冥顯耳。
是故十方等者因德立稱。
稱遍十方塵國者。
正見菩薩實德感孚。
無遠弗屆。
豈獨所謂聲名洋溢乎中國已也。
三破悭感求不思議。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本妙圓通即指耳根圓通。
由來自具離淺圓之三義故以本妙稱之。
然妙雖本具但以六結未解三執尚縛不得清淨。
菩薩以修習力解于六結越于三空自成清淨本根矣。
本根既淨則一切無著。
以此相感。
故于凡所遊處能令衆生以自身所佩珍寶而奉施之。
如普門品無盡意菩薩解頸珍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即其證也。
求我哀愍者恐其不受則施福不能成故。
如普門品觀音不受無盡意重求。
觀音仍複遲疑。
必待佛言當愍此無盡意等而乃受之。
即其證也。
正脈雲。
衆生悭心最為難破。
舍心最為難發。
求心不可強緻。
今所過即感衆生破悭舍施哀求。
是誠不思議威神所使。
若究其深源。
但由所習耳根清淨無著便能相感如此。
據此則觸事染着守财悭吝而怨人不我供者。
亦應知所反矣。
四供佛利生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旁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以根性為因心因即同果。
故曰我得佛心。
緣結解成妙悟悟即同證。
故曰證于究竟。
既悟證等佛則無德不備。
無法可着。
故能以珍寶等物供養如來。
蓋以德備故能有。
無著則能供。
如普門品觀音受璎分作二分。
一奉釋迦一奉多寶。
即其證也。
旁及者非正供。
乃以所作施福回向法界衆生。
令其有求皆遂。
如普門品觀音受璎供佛乃為愍諸四衆。
及于人非人等。
即其證也。
然法界六道亦該四聖。
統論所求不出二種。
一者世間樂。
二者出世樂。
今妻子之求局在欲界。
三昧長壽通于色空。
以長壽不止人間壽考而仙天長報皆是。
三昧雖通出世。
然既列于妻子長壽之間且約世間三昧論之。
此屬世間之樂。
如是乃至超略三乘權果。
一乘實果亦可遂求。
故曰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乃出世之樂。
且世樂有數。
非可妄求。
況出世無為。
豈能遽得。
今以菩薩不思議力能興廣大最勝供養。
并作廣大最勝回向。
遂令法界衆生有求皆遂。
是知廟祀遍于寰區。
禮念通乎上下。
無足異矣。
正脈雲。
三十二應法施也。
十四無畏無畏施也。
四不思議二施兼财施也。
所謂檀含萬行者信矣。
總上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初應問結答。
佛問句按定佛問。
我從下正以結答。
動若迩遙靜無邊際。
聞性無遺故雲圓照。
依此圓照聞性以成正定。
故曰三昧。
此乃出其定名。
心字仍指聞性。
隔垣能聽十方無礙故曰自在。
緣此自在心性以為觀體。
不逐外境一味反聞故曰入流。
因此入流之修以為觀行。
依體立行借行顯體行成體備故曰得三摩提。
此乃明其修相。
設欲成就菩提依此圓根。
較彼不圓之根日劫相倍。
故曰斯為第一。
○世尊下引顯超勝。
彼佛即古觀音也。
因見我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故歎以善得圓通。
言善得者以較之餘門費力少而收功多故。
記以同名者一顯師資道合。
一顯所得真實。
必于大會者一令海衆同證。
一令同行效修。
此自利超勝也。
觀聽圓明者。
謂反觀聽性複真遺聞。
十方圓照一時明了也。
明不徒明必能尋聲圓應。
由是十方衆生鹹知稱念。
故令觀音之名遍十方界。
此利他超勝也。
自利利他一耳門而俱備。
所謂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者信矣。
又二十四聖雖各說第一。
而雲如己所證知非通
謂生眠淫瞋死五時不免蛇形。
複有三苦。
謂雖食百味最初一口化為蝦蟆。
二背布鱗道砂石雨時痛乃連心。
三蜈蚣食腦細蠱鑽身。
長阿含經亦明龍有三患。
一熱砂炙身。
二風壞宮衣。
三金翅鳥啖。
因有多苦故樂出倫。
罵意經雲。
堕龍有四因緣。
一布施。
二瞋恚。
三輕人。
四自高。
阿含雲。
先多瞋恚心曲不端。
犯戒鬥诤故堕龍中。
由大行布施福力故七寶為殿。
據此則說法者。
說施戒仁慈正直和敬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若能不住于相修施戒等。
則聖倫亦可成就。
三能現藥叉身。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
我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灌頂雲。
藥叉此雲捷疾。
其行捷疾故。
亦名夜叉此雲勇健。
勇猛強健故。
或翻暴惡其形暴惡故。
有地行空行飛行不同。
最勝王經雲。
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
深心護持。
今雲樂度本倫者。
亦由佛法熏習知暴惡為堕緣深厭之也。
度亦同出皆超脫義。
說法者。
說柔順慈善持戒修福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若更兼修慧則成就聖倫也。
四能現乾闼婆。
若乾闼婆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灌頂雲。
乾闼婆此雲香陰。
不啖酒肉惟以香資陰故。
清涼雲。
食香。
止十寶山食諸香粖故。
或翻尋香行。
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
帝釋須樂燒沉水香此神尋香而至。
什曰。
是天主倒幢俗樂神也。
然既為帝釋樂神自應劣于諸天。
諸天尚樂出倫況複此神。
故亦樂脫。
說法者。
說離于放逸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脫于本倫成就人倫。
以離于放逸則本倫不系。
中品善成而人倫可獲也。
五能現阿修羅。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阿修羅此雲無端正。
以其類有端正女無端正男故。
亦雲非天。
以其類有天福無天德故。
據本經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同。
于後七趣中見。
長阿含經雲。
南洲金剛山中有修羅宮六千由旬。
欄楯行樹。
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
苦具自來入其宮中。
是知樂脫其倫。
亦為受苦生厭離心也。
阿毗昙論雲。
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觀種種教化。
以憍慢故。
非善健兒又非天行名阿修羅。
名義集雲。
由在因時雖行五常懷猜忌心。
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修羅身。
是知說法者。
說柔和善順慈忍謙敬虛心受教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成就人倫。
以因轉果自轉故(按諸經修羅之後應有迦樓羅部。
今不具者。
于後非人中攝故)。
六能現緊那羅。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緊那羅此雲疑神。
其形似人。
頭有一角。
見者生疑故。
唐翻歌神。
是帝釋法樂神也。
菩薩處胎經雲。
須彌山北。
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
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
壽命甚長。
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帝釋請佛諸天弦歌而頌法門者即是此神。
樂脫其倫者或由歌頌法門熏習力故。
說法者。
說歌詠亂心欲樂不常及中品十善等法。
成就者脫于本倫成就人倫。
整心慮趣菩提也。
七能現摩呼羅。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什曰地龍。
肇雲大蟒神。
長水雲田蚥。
腹行之類。
然天龍自在無礙尚有多苦。
況地龍腹行其苦自倍。
故亦樂脫其倫。
又此類聾騃無知。
含毒傷生多從癡恚中來。
菩薩為之現身說修慧修慈等法。
令其永舍癡恚成就人倫。
則整心慮趣菩提可希冀矣。
八能現常人身。
若諸衆生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衆生者六道通稱。
今就人道言。
按前人王宰官等皆名為人。
今約無有異求者言。
無有異求生生世世願在人中故曰樂人修人。
法苑雲。
人忍也。
違順能忍故。
孟子曰。
人仁他。
無恻隐之心非人也。
頂生王經雲。
人意也。
能善思惟能憶念故。
婆沙雲。
人能息意能修道得達分故。
是知内教外教皆重人倫。
故樂修也。
又灌頂雲。
樂修含八意。
一人身難得故求不失。
二世世為人易于修證。
三三乘聖人并生人中。
四唯于人世可值佛法。
五八部皆慕人豈不願。
六惟人道中能趣菩提。
七諸天着樂餘趣多苦。
八佛菩薩道皆從人得。
據此則現在人中者宜知自重。
說法者。
說中品戒善為等流因。
成就者。
成中品色心為等流果故。
九能現非人身。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
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上科人倫統收人王宰官等不盡之類。
此科非人統收天龍鬼神等不盡之類。
以彼所不攝者皆此攝故。
長水曰。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
無形如空散銷沈等。
有想如鬼神精靈等。
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于後七卷中明。
現身則各随其類。
說法則各應其機。
成就者各如其願。
依數别明竟。
三結身指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句指上應前。
謂指上别列應前總标之數而結成之。
一時頓現曰妙。
遍應無私曰淨。
三十二應與普門品互為出沒。
如天中此有四王太子彼經則無。
婦中此有女主及國夫人。
彼經亦略。
八部中彼有迦樓羅名。
八部外彼有執金剛神。
此并不列。
蓋以菩薩妙應無方。
神化莫測。
況夫人與非人無機不收。
兩經随意取舍以成三十二數。
實各無盡勿過拘執。
應遍塵刹故稱入國土身。
普門品中為應無盡意問唯言遊化娑婆。
非謂菩薩妙應隻在娑婆。
故彼重頌中亦言十方諸國土。
無刹不現身也。
皆以三昧等者出其所以能得妙應之故。
三昧即耳門三昧。
聞熏聞修者。
熏變執習修治自性惟用反聞也。
六結既解妙用自現。
不假造作故曰無作妙力。
任運而應故曰自在成就。
依上合而成三十二應竟。
二依下合而成十四無畏三。
一牒由标數。
二依數别明。
三結力顯益。
初。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初因修成力。
聞熏聞修同上。
能解諸結名金剛三昧。
淨極光通曰無作妙力。
○與諸下獲勝成用。
淨極光通。
寂照含虛。
世間法不能為礙。
下合生心。
故能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
以是之故。
能與衆生現同根之用故雲令諸衆生等也。
十四無畏如下所說。
我者菩薩自稱。
言菩薩以身心加被能以無畏施與衆生。
令諸衆生于菩薩身心上獲十四種無畏以成脫苦功德。
功德即利益也。
二依數别明十四。
一苦惱無畏。
(至)十四持名無畏。
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不自觀音者不似衆生一向循塵也。
以觀觀者句。
謂就彼能觀反觀自性也。
自能如是修習亦能令彼苦惱衆生聞名感發稱我名号。
故雲觀其音聲。
不言稱名而言觀聲者。
稱名但屬事念。
觀聲亦兼理持。
蓋由菩薩慈力加被能令理事兼修。
故普門品一心稱名。
古德亦言有事有理。
但以事修未必契理。
理修無不攝事。
故但言觀聲即兼稱名。
然事修稱名機心與聖心相交。
理修忘塵苦性與聲性俱寂。
故曰即得解脫。
此經與普門品所以不盡同者。
以此經偏重勸修故觀其音聲。
指在機感。
普門唯為顯用故觀其音聲。
指在聖應。
同中有異幸勿刻舟。
正脈雲。
苦惱雖通。
分約身心亦可。
謂苦楚其身而惱亂其心也。
又雲别列不盡一切苦惱皆攝此中。
灌頂雲。
此一為總。
下十三為别。
别中前七苦也。
後六惱也。
二火難無畏。
二者知見旋複令諸衆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複者謂六根互通。
菩薩既旋聞複性知見亦随聞而旋複。
所謂一根反元六處解脫是也。
然見覺屬火與一切火性相通。
故見業交則見猛火。
今知見既旋亦能随感旋彼餘火故令衆生入火不燒。
普門品言威神之力者。
亦由旋複功極異中有同應須善會。
正脈雲。
證極法界。
威神無量。
故令一心稱名者即為大悲威光所攝。
不堕火難。
如入山陰暑不能侵也。
三水難無畏。
三者觀聽旋複令諸衆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觀聽旋複者謂反觀聽聞之性。
旋妄聞複真聞也。
然聞聽屬水與一切水性相通。
故聞業交則見大水。
今既旋聞複性亦能随感旋彼餘水故令衆生入水不溺。
四鬼難無畏。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正脈雲。
鬼神以陰隐為想因。
以殺害為堕緣。
今菩薩于反聞時内滅妄想。
心無殺害。
全超鬼神心行。
以此全超威力能令稱名者免于鬼難。
五刀兵無畏。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同于聲聽。
能令衆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搖動。
熏聞成聞者。
以反聞力熏修妄聞。
以成究竟堅固之真聞也。
六根銷複同于聲聽者。
謂其餘五根銷妄複真亦同聲家之聽。
以元一精明。
銷則俱銷複則俱複也。
俱複故。
究竟堅固之性随感遍周。
故能令彼刀段段壞。
俱銷故。
畢竟空寂之理遇事便融。
故能令如割水吹光。
既如割水吹光。
而其人性自如如不覺不知。
故雲無搖動也。
又此中言被害者。
似是屈遭憲網誤入仇門。
言兵戈者。
似是身臨戰陣彼敵沖圍。
際斯二者頃刻身首異處。
須臾性命不保。
能令無畏益顯神奇。
六鬼見無畏。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
則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衆生藥叉羅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
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正脈雲。
首二句言反聞功極。
發本明耀圓照法界也。
次二句言鬼神陰隐想習。
向暗背明反不堪于光耀。
如枭鳥夜視晝盲。
羅刹向日不見是也。
灌頂雲。
藥叉男鬼。
羅刹女鬼也。
此二皆食人鬼。
人屍若臭。
咒養令鮮。
多聞天轄。
鸠槃茶此雲甕形。
魇魅鬼也。
增長天轄。
毗舍遮此雲啖精氣。
能啖人及五谷精氣。
持國天轄。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
主熱病者。
廣目天轄。
等者該餘。
以鬼類尚多言不能盡故。
近旁目不能視者如土地不見洞山。
鬼使不見事僧之類。
視既不能自然無害(問。
此與前文鬼難何異。
答前約一類。
此約多類。
又前約身入鬼國此約無端誤遇。
雖同為鬼難不妨前後各出)七枷鎖無畏。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反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禁系枷鎖所不能着。
音性圓銷者謂聲塵銷滅也。
觀聽反入者謂耳根旋複也。
離諸塵妄者謂色等諸塵亦随聲銷滅。
見等諸妄亦随聞而旋複也。
諸妄既複以真護彼。
能令枷鎖斷壞。
諸塵既滅。
以空融彼。
能令禁系同虛故雲所不能着。
八賊難無畏。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
能令衆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滅音亡聲則塵不能隔。
塵不能隔則聞性圓遍。
聞性圓遍故。
尋聲所至遍生慈力。
遍生慈力故。
随處護生應緣化暴。
故能令諸衆生遇賊不劫。
法華大成雲。
或曠絕幽隘之處。
或怨賊沖出之徑。
皆名險道。
道即路也。
九貪毒無畏。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熏聞者。
熏修聞性令六根圓通也。
離塵者。
離諸聲塵并六境俱脫也。
六境俱脫則幻色無力。
六根圓通則真性有力。
以無力劫有力自然不能。
如雲主人若悟則諸客邪不得其便是也。
此雖菩薩自所證境。
然以下合力故因能令彼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衆生言多淫者。
謂欲習偏重。
對境數起。
輕而損身喪德。
重而亡軀失命。
且招來世妻不貞良。
眷屬乖意。
尤其甚者。
銅柱鐵床等報臨終現前。
積寒堅冰等獄從頭自受。
能令遠離菩薩之真慈大矣。
十瞋毒無畏。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離諸瞋恚。
純音者離于遍計所執名相。
唯餘依他所起音聲。
雖餘音聲而無染污障蔽之力。
故曰無塵。
然音既無染無障。
根亦無局無礙。
如是則根境融為一性。
如耳家根境既爾餘五亦然。
故曰圓融。
如前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無對所對者。
謂既為一性則根無能對之義而境亦無所對之義自應無有瞋恚。
以瞋恚生于對待違拒故也。
能令一切等亦由菩薩下合力故。
衆生言忿恨者。
謂瞋習偏重對境莫制。
輕則傷氣取辱。
重則忘身及親。
且緻來世被他求砒。
為人惱害。
尤其甚者。
刀山鐵橛劍樹劍輪等相臨終現前。
宮割斬斫剉刺槌擊等事從頭自受。
能令離瞋。
菩薩之大悲深矣。
然瞋為根本煩惱有輕重平等之異。
輕則惟是忿怒。
重則兼緻恨怨。
平等則不過恚惱。
此三皆随瞋而起。
根随相依總一瞋毒。
故忿恨衆生而言離諸瞋恚。
其實忿恨衆生亦具瞋恚。
離諸瞋恚亦兼忿恨。
蓋互相顯攝耳。
十一癡毒無畏。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颠迦永離癡暗。
溫陵曰。
癡由妄塵所蔽。
無明所覆。
銷塵則無蔽。
旋明則無覆。
故于外之法界内之身心凝瑩朗徹。
離癡暗矣。
然此亦屬自證。
能令之義準上可知。
正脈雲。
具足見惑為昏。
具足思惑為鈍。
具足無明為性障。
阿颠迦此雲無善心。
又癡之最重者也。
愚謂昏鈍性即是愚癡。
蓋愚癡以昏暗鈍滞為性故。
由此所障永絕善心。
故稱諸阿颠迦。
此亦由于癡習偏重迷正知見。
小而事理錯亂。
大而邪正颠倒。
且感來世生邪見家。
其心谄曲。
尤其甚者。
王使主吏證執文籍等相臨終現前。
勘問權詐考訊推鞫等事從頭遍曆。
能令永離。
菩薩之妙用神矣(問。
水火等境現是苦境可說怖畏。
貪瞋癡三随自心行何畏之有。
答。
有二義故可說怖畏。
一者毒是苦因能招苦果。
二者對境數起力不自由。
蓋約信因識果。
知畏求離者言之)十二求男無畏。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複聞者。
謂融銷幻形以複真聞。
所謂諸根圓拔内瑩發光。
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此即事而理也。
由即事而理。
無違真而應俗。
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間。
道場指真谛理言。
以是法身所依故。
世間指俗谛事言。
以是化身所遍故。
不動而涉正理事無礙境也。
複由理事無礙事亦如理而廣狹相即。
所以不壞世界能遍十方。
世界指一佛化境。
對十方為狹。
十方指多佛化境。
對一界為廣。
不壞能遍又事事無礙境也。
複由事事無礙身亦随界而一多俱在。
所以能供養諸佛。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言法王子者謂現前助佛揚化。
将來補處佛位。
如易雲幹父之蠱。
有子義也。
能令等者謂菩薩以法王之子。
餘福餘慧利及無子諸衆生故。
按普門品欲求唯約女人。
以女人無子有三種苦。
一者為自夫所棄。
二者為餘婦所輕。
三者為傍人所笑。
怖畏偏重故。
今則渾言衆生蓋是男女俱該。
良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故同欲求男。
有福有德者富而賢。
有智有慧者貴而哲。
四美具足。
益以見聖惠之無涯矣。
十三求女無畏。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六根互用曰圓。
各各無礙曰通。
互用故明照無二。
無礙故含界無遺。
明照無二故立為鏡智之号。
含界無遺故立以空藏之名。
由鏡義故承順如來秘密而明照無違。
由藏義故領受如來秘密而含攝無失。
能令等者。
謂菩薩以承順諸佛領受法門餘功餘德利及無女諸衆生故。
無女而言無子者以女為半子故。
良由男承内嗣。
女結外親。
有男無女亦非全美。
故亦有欲求女者。
端正以備女品。
福德以緻尊榮。
柔順以全婦道。
正以有此三者故緻衆人愛敬。
謂端正緻愛。
福德緻敬。
柔順則愛敬并緻。
是則有相者非有别相。
即是有端正相。
有福德相。
有柔順相也。
女中不言智慧者攝柔順中。
以有智慧方能柔順。
盡坤道備女德故。
十四持名無畏(問。
持名出自本心。
何所畏耶。
答恐其無功及不勝餘名皆畏也。
今持觀音一名福等多名故無此畏)三。
一舉衆顯德。
二述由明等。
三釋疑防問。
初。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
○現在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初顯依報之廣。
此指娑婆。
三千大千等統言一佛化境。
百億日月所照處也。
○現住下顯衆聖之多。
揀過去異未來故雲現住世間。
越三賢超十聖故雲諸法王子。
六十二恒沙實由菩薩現量所見。
非假設之數也。
○修法下顯化德各異。
修法者自修有法。
垂範者垂儀作範。
教化衆生者成己所以成物。
自利便足利他故也。
随順衆生謂于三千界内各據一方。
随順一方之機。
由此所以涉世方便說法智慧各各不同。
如下文所說二十五聖各當其根之類。
二述由明等。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
正等無異。
圓通本根者有二義。
一謂諸圓通中獨為娑婆本根。
以後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
此約正對以明本義。
二謂觀音所得仍為圓通本根。
以後雲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故。
此約攝餘以明本義。
又圓通本根句惟是虛标。
下乃出其名體。
發妙耳門者。
謂開發耳門聞性以成真三昧也。
然耳門三昧獨稱為妙者。
以其具含容周遍義故。
此門一發攝餘門而同己微妙。
亦同己容遍。
故能令持己一名與彼共持衆多名号。
福德正等無有别異。
是知圓根與不圓根固日劫相倍也。
三釋疑防問。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初釋疑。
(疑雲一名多名。
單持共持。
以二人之行迹論之有類霄壤。
以二人之福德論之不異絲毫。
其故何也。
防雲)我一名号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下防問。
(問雲。
一名唯顯一德。
多名應顯多德。
一多迥殊何言無異。
防雲)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然觀音圓通獨稱為真者。
以具圓通常三真實故。
反顯六十二恒沙王子。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其所得圓通唯似圓非真圓。
似通非真通耳。
依數别明竟。
三結力顯益。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準前标數文雲。
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蓋菩薩身心為能施。
十四無畏為所施。
今雲是名等者。
謂如上所說是名菩薩以自身心于十四種苦難衆生施無畏力也。
此是結力。
福備句顯益。
福護也。
備全也。
衆生者即指八難三毒二求及持名人也。
八難衆生現遭極苦。
畏其性命不保。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性命。
三毒衆生現起深惑畏其善根當失。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善根。
二求衆生現缺子女畏其後嗣将絕。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後嗣。
持名衆生現持名号畏其福德無多。
菩薩則福護而全其福德。
是皆有以福之。
有以備之。
則菩薩之利益普矣。
依下合而成十四無畏竟。
三兼二勝而成四不思議(問。
應身約上合。
無畏約下合。
文有明言。
無可議者。
今明四不思議兼于二勝何所據耶。
答。
文雲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是知修證二字。
非是圓通以前。
觀行修證乃是獲圓通後。
依于二勝曆事造修。
曆位取證。
究竟而至于無上道也。
況下雲。
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義合同佛慈力。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義合同生悲仰。
然既有義可尋無妨說兼)二。
一牒由标數。
二依數别明。
初。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重牒所得故曰又獲。
謂又以獲得耳根圓通也。
上合下合即是曆事造修。
曆位取證功圓行滿究竟成佛故曰無上道也。
不惟能獲妙應及無畏力故曰又能。
獲而言善者上下兼合。
慈悲雙運一獲一切獲故。
四不思議者正脈雲。
以下所列德相。
至妙不可思至神不可議故。
無作妙德者正脈雲。
揀非有為作意所成。
乃任運自在成就。
二依數别明四。
一同體形咒不思議。
二異體形咒不思議。
三破悭感求不思議。
四供佛利生不思議。
初二。
一承體标用。
二略出用相。
初。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初獲妙妙聞心者。
謂菩薩初修耳門三昧。
獲得能聞心性。
超出餘門。
為妙中之妙故。
此當解于動靜二結。
所聞盡而能聞現也。
心精者。
謂進解根覺空滅四結。
聞心已複精真體故。
遺聞者。
謂寂滅現前之時。
遺彼根中無始虛妄聞性永不現前也。
然妄聞既遺。
妄見妄覺等亦随聞而俱遺。
故雲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無分隔故一真圓湛。
故曰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圓融者。
緣起無礙。
即随緣義。
清淨者。
湛然不動。
即不變義。
不變随緣故。
如金與金器。
故以寶覺稱之。
故之一字。
雙承随緣不變二義言之。
正以緣起相由。
一多無礙。
故于一身能現衆多妙容。
正以清淨湛然。
真秘斯現。
故于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二略出用相(用相無盡。
莫可殚述。
今下所說乃于無盡中略出少分。
觀下其中二字可知)二。
一現相表法。
二變容救護初。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初能現妙首。
其中者即指衆多妙容之中。
多少不定故曰或現。
一首乃是本數應不須現。
慈威定慧不定故無妨說現。
二臂二目等準知。
又首則本數唯一故從奇數而增。
展轉以至百八。
又展轉以至八萬四千者為對煩惱塵勞數也。
爍迦羅此雲堅固。
刀傷斧斫無能壞故。
若作表法者。
首是超出義表自利行。
自利獨善故初以奇數表之。
展轉以至百八又展轉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自能超出百八煩惱及八萬四千塵勞。
自利行滿也。
○二臂下能現妙臂。
臂則本數是二故從偶數而增。
數極百八又極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準首可知。
母陀羅此雲印。
謂臂各有手手各結印故。
若作表法者。
手有護持義表利他行。
利他兼善故初以偶數表之。
數極百八又極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護持衆生令脫百八煩惱及八萬四千塵勞。
利他行圓也。
○二目下能現妙目。
目之本數有二有三。
二如常人。
三如摩醯首羅。
故從雙數單數而增。
增至百八又增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為對三昧及法門數也。
清淨寶者。
绀目清淨如琉璃故。
若作表法者。
目取照見義表權實二智。
權智覺他實智自覺故。
以雙數及單數表之。
增至百八又增而至于八萬四千者。
表菩薩以權實二智自覺覺他。
自他共證百八三昧及八萬四千法門。
覺行圓滿也。
二變容救護。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慈者攝授義。
謂應攝授者即現慈容而攝授之。
如對善人及正天等。
威者折伏義。
謂應折伏者即現威容而折伏之。
如對惡人及邪魔等。
定者靜住之容。
為對妄心馳散機故。
慧者觀照之容。
為對愚暗昏住機故。
變易不定故各置或言。
又慈則首臂目三皆慈。
說攝授秘密神咒。
攝授善人及正天等令其增進。
威則首臂目三皆威。
說折伏秘密神咒。
折伏惡人及邪魔等令其遠離。
定則首臂目三皆定。
說靜住秘密神咒。
對治妄心馳散衆生令其攝念。
慧則首臂目三皆慧。
說智照秘密神咒。
對治愚暗昏住衆生令其觀心。
然既折攝并示。
止觀雙形。
無苦不救。
無生不護。
故雲救護衆生。
滅惡成善勢如遊刃故曰得大自在。
此等皆于一身中現故名此為同體形咒。
大悲忏文雲。
于一身心現千手眼。
照見法界。
護持衆生是也。
同體形咒不思議竟。
二異體形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聞思者六性舉二。
以元是一體。
單舉複舉皆各總攝。
随便俱得也。
脫出六塵者。
謂反聞功極六性圓湛。
塵不能縛也。
聲謂音聲喻聞性。
垣謂垣牆喻六塵。
度謂度過喻脫出。
言六性脫出六塵而塵不能縛。
如音聲度過垣牆而垣不能礙。
法喻曆然可對。
故我妙能等者。
正以塵不能縛對緣斯現也。
現一一形者對異機而現異形。
誦一一咒者于異身而說異咒。
故名此為異體形咒。
或現身脫其苦惱。
或說咒随其願求。
故雲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無畏同前十四。
但應分冥顯耳。
是故十方等者因德立稱。
稱遍十方塵國者。
正見菩薩實德感孚。
無遠弗屆。
豈獨所謂聲名洋溢乎中國已也。
三破悭感求不思議。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本妙圓通即指耳根圓通。
由來自具離淺圓之三義故以本妙稱之。
然妙雖本具但以六結未解三執尚縛不得清淨。
菩薩以修習力解于六結越于三空自成清淨本根矣。
本根既淨則一切無著。
以此相感。
故于凡所遊處能令衆生以自身所佩珍寶而奉施之。
如普門品無盡意菩薩解頸珍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即其證也。
求我哀愍者恐其不受則施福不能成故。
如普門品觀音不受無盡意重求。
觀音仍複遲疑。
必待佛言當愍此無盡意等而乃受之。
即其證也。
正脈雲。
衆生悭心最為難破。
舍心最為難發。
求心不可強緻。
今所過即感衆生破悭舍施哀求。
是誠不思議威神所使。
若究其深源。
但由所習耳根清淨無著便能相感如此。
據此則觸事染着守财悭吝而怨人不我供者。
亦應知所反矣。
四供佛利生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旁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以根性為因心因即同果。
故曰我得佛心。
緣結解成妙悟悟即同證。
故曰證于究竟。
既悟證等佛則無德不備。
無法可着。
故能以珍寶等物供養如來。
蓋以德備故能有。
無著則能供。
如普門品觀音受璎分作二分。
一奉釋迦一奉多寶。
即其證也。
旁及者非正供。
乃以所作施福回向法界衆生。
令其有求皆遂。
如普門品觀音受璎供佛乃為愍諸四衆。
及于人非人等。
即其證也。
然法界六道亦該四聖。
統論所求不出二種。
一者世間樂。
二者出世樂。
今妻子之求局在欲界。
三昧長壽通于色空。
以長壽不止人間壽考而仙天長報皆是。
三昧雖通出世。
然既列于妻子長壽之間且約世間三昧論之。
此屬世間之樂。
如是乃至超略三乘權果。
一乘實果亦可遂求。
故曰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乃出世之樂。
且世樂有數。
非可妄求。
況出世無為。
豈能遽得。
今以菩薩不思議力能興廣大最勝供養。
并作廣大最勝回向。
遂令法界衆生有求皆遂。
是知廟祀遍于寰區。
禮念通乎上下。
無足異矣。
正脈雲。
三十二應法施也。
十四無畏無畏施也。
四不思議二施兼财施也。
所謂檀含萬行者信矣。
總上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初應問結答。
佛問句按定佛問。
我從下正以結答。
動若迩遙靜無邊際。
聞性無遺故雲圓照。
依此圓照聞性以成正定。
故曰三昧。
此乃出其定名。
心字仍指聞性。
隔垣能聽十方無礙故曰自在。
緣此自在心性以為觀體。
不逐外境一味反聞故曰入流。
因此入流之修以為觀行。
依體立行借行顯體行成體備故曰得三摩提。
此乃明其修相。
設欲成就菩提依此圓根。
較彼不圓之根日劫相倍。
故曰斯為第一。
○世尊下引顯超勝。
彼佛即古觀音也。
因見我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故歎以善得圓通。
言善得者以較之餘門費力少而收功多故。
記以同名者一顯師資道合。
一顯所得真實。
必于大會者一令海衆同證。
一令同行效修。
此自利超勝也。
觀聽圓明者。
謂反觀聽性複真遺聞。
十方圓照一時明了也。
明不徒明必能尋聲圓應。
由是十方衆生鹹知稱念。
故令觀音之名遍十方界。
此利他超勝也。
自利利他一耳門而俱備。
所謂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者信矣。
又二十四聖雖各說第一。
而雲如己所證知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