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證釋别有結元疑二。
一阿難别求結元。
二如來證無他物。
初三。
一蹑前申理。
二述迷求元。
三作禮伫示。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雖說第二義門。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
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如來前說第二義門教以從根解結。
阿難自覺不知結元故置雖言。
謂雖說無益也。
今觀世間等正申明無益之理。
所結之元指成結之元物。
後文雲。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是也。
言解結之人必知巾是一條。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若不知者勢必左右牽掣。
徒勞。
無功故曰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是知所結之元即指真心。
然亦不離六根中性。
阿難不知将謂别有。
故蹑前所說義門以申明不知結元之無益也。
二述迷求元。
世尊。
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
猶隔日瘧。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亦令未來苦難衆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初舉類述迷。
無學深位不敢謂其不知。
故偏舉有學一類。
如彼解結之人不知結元。
故雲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者約今經則妄為明覺。
約起信則不覺心起時也。
妄為明覺因明立所。
業相自是真妄不分生滅與俱。
故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要知真心即是結元。
正以無始與無明俱所以迷而不知。
既不知真徒聞無益。
故曰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意顯其不能解結修證也。
既不能解結修證徒稱剃染。
故曰名為出家。
以其無出家之實故。
瘧瘧疾也。
其疾時寒時熱有日一發者。
有隔日發者。
今阿難自以雖斷見惑。
分證我空。
而處胎之迷隔陰之昏猶所未免。
故以隔日之瘧喻之。
○惟願下求示利後。
真心淪于無明。
溺于生滅。
非大聖真慈無能拔濟。
故惟願大慈哀愍。
初果已超凡界未及無學。
前此後此姑置勿論。
故惟求如來約今日之身心言之。
言身心現在六根本自無恙。
佛前教我從根解結。
但不知雲何是結。
佛其為我言之。
再結不自起必有所結之元。
又不知元在何處。
從何處下手得名為解。
佛亦為我言之。
此令既行。
不惟使現前有學得出淪溺。
且将傳示末法永濟苦輪。
故雲亦令未來等也。
苦難衆生即身在輪回中者。
以輪回不出苦難不能免故。
遒教修習出離生死。
故雲得免輪回。
三有即輪回之處。
輪回既免。
乘願度生。
自不堕落于其中也。
三作禮伫示。
作是語已普及大衆五體投地。
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言請雖局有學。
意請亦兼法會。
故雲普及大衆。
良以解結修證雖無學深位。
乃至圓實菩薩亦所當求也。
五體投地者。
四支傾布頂禮佛足也。
雨淚翹誠者。
感愧涕泗聳身互跪也。
伫者候望義。
無上開示者。
以下之所說乃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
阿難别求結示竟。
二如來證無他物五。
一本師憐愍安慰。
二諸佛現相證示。
三阿難未明請益。
四如來解釋除疑。
五大衆承示開悟。
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亦為未來一切衆生。
為出世因作将來眼。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憐愍阿難及諸有學者。
以前阿難請求。
偏為有學人故。
根結宛然猶自不知。
從根即解。
馳心别求故世尊憐而愍之。
未來衆生即身在輪回。
未離苦難中者。
依法解結可以出離生死。
故雲為出世因。
此應阿難得免輪回之求。
遵教修證可以超脫迷途。
故雲作将來眼。
此應阿難不落三有之求。
以手摩頂者攝受安慰。
亦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頂法。
兼應阿難無上開示之請。
二如來現相證示二。
一諸佛現相。
二衆生聞證示。
初。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
灌如來頂。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十方佛界六種震動者。
表此法既行。
一切有情六結俱可解故。
一一世界各各有佛。
統論其數如大地塵。
故雲微塵如來。
現坐道場揀非過未。
故雲住世界者。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者。
表諸根圓拔内瑩發光。
又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最妙法故。
其光同時于彼來林者。
表浮塵器界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覺故。
灌如來頂者。
表許為作證。
是諸大衆等慶當有巨益。
以此瑞非常也。
二衆聞證示。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惟汝六根更無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得未曾有感佛加被。
故阿難大衆俱得遠聞。
十方如來異口同音者。
顯道同。
明可信故。
華嚴十方共證。
法華諸佛同示。
彌陀六方勸信。
皆此意耳。
獨告阿難者是請主故。
善哉者贊美詞。
以其所問為解結修證之關鍵故。
汝欲識知等證以結惟在根。
前阿難問以雲何是結則是欲知耳。
俱生無明即本經妄為明覺之妄明。
無始與俱故雲俱生。
前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是也。
此妄一動。
三細六粗展轉生起。
故曰使汝輪轉生死。
是知俱生無明義當初結。
餘之五結依此而生。
故名為根。
體合于八識之中。
用現于六根之内。
離根問結總無是處。
故雲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此證雲何是結義也。
汝複欲知等證以解惟從根。
前阿難問以從何名解則是複欲知耳。
無上菩提不可溺于果覺。
且約因心言之。
蓋以因該果海無妨以無上稱之。
是六性之真體同所結之元巾。
用為因心解結修證。
不曆三祇頓獲二果。
故雲令汝速證等。
安樂即是智果。
受用諸法故。
解脫即是斷果。
遠離衆苦故。
此二約修德言。
寂靜亦是斷果。
謂寂然晏靜體自不動故。
妙常亦是智果。
謂微妙真常性自無礙故。
此二約性德言。
然既曰速證似屬修德。
必兼性德言者以果徹因源故。
又真性既為結元結在即是性在。
解雖順性仍不離根。
故雲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證從何名解義也。
諸佛現相證示竟。
三阿難未明請益。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
稽首白佛。
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諸佛所說。
雖聞未明者有二義。
一疑根塵識三共為一聚。
何故結解唯根。
二疑結解唯根。
根應是元何故取菩提性。
至下世尊釋疑處自見。
雲何令我等正持疑以問也。
此中安樂妙常與下科涅槃真淨二果各出者。
以理智一如可互攝故。
四如來解釋除疑(謂解釋諸佛所說以除阿難未明之疑)二。
一長行。
二偈頌。
初。
佛告阿難。
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同如交蘆。
是故汝今。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初釋何故結解惟根疑。
文中縛脫即結解也。
佛意所以不取塵者以根塵雖内外有殊。
而攝末歸本同出一源。
所謂相見皆依自證起故。
于是根縛則塵亦成縛。
根脫則塵亦随脫。
初無有二。
故惟取有情之根不取無情之塵。
以有情有知與性為近故。
若爾則識亦有情。
何不并取。
以識乃前塵虛妄相想。
猶如空華起滅無從。
無可縛亦無可脫。
此所以結解唯根也。
○阿難下釋何故結元取性疑。
佛意以由塵發知。
無塵則知見不有。
因根有相無根則塵相元空。
是則塵相知見皆無實性。
同于交蘆互相依住。
(交蘆異卉也。
生必二莖相依。
單一則不能自立)以是義故唯一自性真知真見獨存。
無容更立知見。
若于真知真見上立知立見。
其猶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故曰即無明本。
若了真知真見無複更立知見。
其猶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
故曰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此所以結元取性也。
涅槃斷果總名。
無漏真淨斷果别相。
無漏即前解脫。
修德也。
真淨即前寂靜。
性德也。
不言智果者如上科說。
雲何句乃結示速證之語。
言結元既唯取性。
苟得其性則說根已非。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而為結縛。
知此義者。
則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可立證矣。
二偈頌二。
一标頌。
二正頌。
初。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宣者長行義未周故。
說偈者貫華易憶持故。
或為根性稍鈍者設。
正頌分二。
一正頌長行。
二結示法妙。
初二。
一頌釋初疑。
二頌釋次疑。
初(長行初疑即結解唯根疑也)。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初超頌識性虛妄。
識有二種。
一有為。
謂凡夫對有起者。
二無為。
謂二乘對空起者。
偈中首二句先頌有為。
真性二字總标所依之真。
以下有為無為皆依真性起故。
對境熾然名有為識。
空謂無實也。
然既對境熾然而又雲空無實者。
以是從緣而生如幻法故。
灌頂立量雲。
真性有為是有法。
空為宗。
因雲緣生故。
同喻如幻。
正脈雲。
幻法從緣生。
幻法空無性。
有為從緣生。
有為空無性。
無為二句次頌無為。
強制不動名無為識。
無動故無起。
以動與起相因故。
無起故無滅。
以起與滅相待故。
無起則無所從來。
無滅則無所從去。
徹體虛妄故曰不實。
不實即空。
但遮诠表诠異耳。
以喻言之猶如空華。
若以三支比量宗因颠倒。
灌頂立量雲。
真性無為是有法。
不實為宗。
因雲無起滅故。
同喻如空華。
良以空華無起滅。
空華無有實。
無為亦爾。
蓋比量标宗出因。
經偈依因立宗。
義無違也。
若不置真性之言。
當有何過。
以濫彼空宗。
又失惟心義故。
言妄二句預防疑問。
(恐問雲。
權教小乘率以有為為妄。
無為為真。
今何并無為亦斥其不實耶。
故為此防)按權小言有為為妄。
顯諸無為為真。
明是待妄立真。
既待妄立真真固非真。
是則合妄與真同為二妄。
如掌珍論雲。
若有有為法。
則有無為法。
中論雲。
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
足證此義。
○猶非下追頌根塵同源。
言識固無體宜乎不取。
塵能引根現有功用。
何亦不取。
以根之與塵同依賴耶。
即就賴耶論之猶然非真非真。
蓋上一非字乃總遣之詞。
謂總遣真與非真。
以是真妄和合。
不可言真不可言非真故。
既真與非真俱不可言。
是賴耶先無定體。
況夫見相二分。
益無有實。
雲何而分能見之根所見之塵。
據此則根塵互倚中間都無實性。
以是義故。
我前說以猶若交蘆。
既若交蘆則同源無二。
故結解同以六根為所依因。
而成聖成凡皆依六根而修。
順修成聖逆修成凡無二路也。
頌釋初疑竟。
二頌釋次疑(長行次疑即結元取性疑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汝觀交中性者。
教以向根塵相交之中着力參究。
畢竟雲何是我本元自性清淨心也。
适言其空萬有以形。
适言其有一亦莫守。
故曰空有俱非。
空有俱非中道純真。
即是本元自性真心。
一念才起便成迷晦。
即是無明。
長行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也。
果其一念不生。
自然發明便成解脫。
長行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也。
知此義者。
則結元唯取真性無庸更疑矣。
重頌長行竟。
二結示法妙四。
一趣果妙。
二顯理妙。
三成行妙。
四立教妙。
初。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上科已示結元。
今當進示解結。
然結則從細至粗如人着衣。
解乃從粗向細如人脫衣。
故雲因次第也。
對結之六說元是一。
結既不有元複何名。
故雲六解一亦亡。
六解一亡純真斯現。
但六根有圓不圓修習日劫相倍。
故須于根中揀選。
擇得圓通一根依之入流亡所。
便可以漸次解結乃至成正覺矣。
其所趣之果不亦妙乎。
二顯理妙。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承上根選擇圓即許其入流成覺者。
以根中之性即是陀那識故。
陀那即賴耶異名。
具雲阿陀那此翻執持。
有三義。
一執持根身令不壞爛。
二執持種子令不散失。
三執取結生相續。
或有翻為無垢識者非今經意。
言微細者。
非同前六行相粗顯。
凡小皆知故。
習氣即指無明。
無明稱習者無始與俱故。
正以無始與俱展轉熏變。
生滅不停。
漸起諸結。
如暴流水故雲成也。
然成結既由以妄熏真。
而解結隻須以真熏妄。
真妄同在此識。
結解易如翻掌。
所謂入流成正覺信矣。
若爾尋常經中何故不專說耶。
良以此識乃真妄和合。
若非時而說将恐利根衆生執妄為真而堕增上之慢。
鈍根衆生迷真為妄而起絕分之??。
以是之故。
我于尋常經中曾不開演。
以無益而有損也。
今以時節既至應機而說。
滅妄複真端在此舉。
其所顯之理不益妙乎。
三成行妙。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承上所謂習氣成暴流者謂以無明熏習力故。
于陀那識變起見相二分。
同是自心而分能取所取。
故曰自心取自心也。
既同是自心元無能所。
故非幻。
變起見相能所角立。
故成幻。
是知非幻者乃待成幻立名。
設若不取則能所泯同自心。
失待幻之名故無非幻。
無非幻故陀那不生。
陀那非幻尚自不生。
況夫見相幻法複雲何立。
如是則真心獨朗是名妙法。
依此為因。
因該果海故喻以蓮華。
蓋取其方華即果可比因該果海義故。
依此斷惑無惑不斷。
故喻以金剛。
蓋取其拟之即壞。
可比無惑不斷義故。
依此降魔無魔不摧。
故喻之以王。
以王能勝怨到處鹹服也。
依此利生無生不利。
故喻之以寶。
以寶能濟物有窘皆周也。
依此觀法無法不了故名之以覺。
以覺即是佛具一切智也。
依此而修修即無修。
故曰如幻。
修既無修動元不動。
故無妨以三摩稱之。
得此三摩者獲二殊勝。
發三妙用。
故能彈指修習功超無學。
其成行何其妙哉。
四立教妙。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指上來所說昔教莫及。
故以阿毗達磨稱之。
以阿毗達磨翻無比法故。
薄伽梵即佛之異号。
略翻聖尊。
詳具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五不翻中多義不翻。
十方亦該三世。
後揀圓偈雲。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是知十方薄伽梵同依此教而修。
故曰一路。
無餘大涅槃。
無越此教而證。
是名為門。
其立教又何其妙哉。
如來解釋除疑竟。
五大衆承示開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如來無上慈誨。
祇夜伽陀。
雜糅精瑩。
妙理清徹。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前此阿難及衆雨淚伫示。
此之開悟亦然。
是知前之雨淚正此之開悟機也。
佛指諸佛。
如來指本師。
證示無他。
解釋除疑皆為無上慈誨。
祇夜此雲應頌。
應長行義故。
亦雲重頌重為鈍根或後來衆故。
伽陀此雲諷頌。
諷功誦德故。
亦雲直頌徑以偈說故。
又名孤起頌不應長行故。
祇夜如真性有為空等諸偈。
伽陀如解結因次第等諸偈。
雜糅約祇夜言。
雜謂偈對長行前後交錯。
糅謂偈糅長行碎為段章故。
精瑩約伽陀言。
精謂精純。
不雜長行。
瑩謂瑩徹。
單偈即明透故。
雜糅故诠義玄微。
精瑩故顯法明朗。
故雲妙理清徹。
長行未悟者因偈而悟。
長行已悟者因偈轉增。
故曰心目開明。
心目即是智慧。
依心運用。
擇法辨修。
有目義故。
既已開悟增明不惟兩疑并銷。
且喜二果有分。
所以自歎其未曾有也。
驗證以釋二疑竟。
三绾巾以示倫次。
(上雲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阿難未達故如來以一巾绾成六結示之。
令其以绾巾次第。
知根中成結次第。
既知成結次第。
又複因之以示解結次第。
其六解一亡之義即在兩楹帶言。
故科中惟标示倫次也)。
(○正脈雲。
前人見其結數偶同于根數。
遂謂六結即喻眼耳等六。
以緻喻中六結實有次第。
法中六根本無次第。
宛有法喻不齊之過卻又不敢歸過于佛。
而強教後人不可以喻難法。
是何言欤。
佛号一切智人。
而說法先已帶過其何以折伏魔外。
而垂範人天哉。
決不然也。
蓋佛說六結本非喻眼等橫列之六。
乃是豎推其由真起妄從細向粗展轉六層而後根相備着。
及其反妄歸真從粗向細亦展轉六層而後根相解除。
且經中結之次第與解之次第皆叮咛俱載。
但文詞含攝不甚開顯。
至後觀音圓通逆次推之。
六結宛然。
取彼釋此何有法喻不齊之過。
智者詳之)三。
一阿難叙聞請益。
二如來法喻巧示。
三阿難蒙示無疑。
初。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
性淨妙常。
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唯垂大慈。
再愍斯會及與将來。
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初述聞意謝。
合掌禮白者謝前請後之儀。
為拔結縛之苦。
普及現未之衆故雲無遮大悲。
又無遮有二。
一人無遮。
不擇勝劣普施上法。
此揀非機恐述。
二法無遮。
不吝秘妙合盤托出。
此揀常不開演。
大悲心中具此二義。
方能流出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性淨妙常指長行所說。
說結元則在纏不染性本自淨。
說結解則出纏勝妙常住不壞。
乃偏約所诠言之。
真實法句指重演偈頌。
長行已說偈頌又說。
是出自如來真心實心演斯五言有法章句。
此偏約能诠言之。
要知能诠所诠必不相離。
長行偈頌互攝無礙。
按此中大悲而雲無遮。
法句而曰真實。
雖不言謝而意已寓之矣。
○心猶下陳阙言請。
言如上所聞理雖粗領而義尚阙然。
故雲心猶未達。
未達之義有二。
一六解一亡。
二舒結倫次。
至下如來答處自見。
無煩預釋。
既未深領豈甘自棄。
故求佛垂慈再愍。
斯會将來仍前普為現未請也。
良以倫次不明則垢結難除。
對六立一則更是沈染。
故請施法音示以二義而洗滌之。
二如來法喻巧示二。
一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
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先示成結倫次。
二後答六解一亡。
初三。
一從一成六。
二同名為結。
三倫次不亂。
初二。
一攬幾取巾。
二绾結問答。
初。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攬七寶幾。
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即時者就于阿難請益之時。
顯有求便應故。
涅槃僧具雲泥縛些那。
此翻内衣。
唐言裙即下裳也。
僧伽黎此翻雜碎衣。
即大衣也。
坐久披靡故整之斂之。
整謂提掩。
斂謂收攝。
蓋将欲攬幾取巾恐其有礙也。
七寶幾即座前案幾。
體以七寶成故。
攬謂取近于身。
以便憑藉。
引伸也。
伸手于幾憑之以便取巾绾故。
劫波羅或雲夜摩。
此翻時分。
欲界天之第三。
寶疊華巾是彼天人之所奉故。
佛取此巾以喻純真之性。
前文所謂結元是也。
二绾結問答。
于大衆前绾成一結。
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此名為結。
○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
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又白佛言。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
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初問答一成。
交錯相系曰绾。
示問名何者。
教以自說結名以喻滅結也。
答以此名為結者。
已知有結之名本巾之舒相隐矣。
○于是下問答二成。
疊與?同。
正脈雲。
疊華西域之帛。
價值無量。
今天獻猶為尊貴。
觀下文加寶字可知。
又成一結示問名何者。
令其自說第二結名以喻空結也。
答以亦名為結者。
已知二次于一兩結之倫次現矣。
○如是下問答六成。
如是倫次等者。
謂照上第一第二倫次。
複绾四結總成六個結也。
一一結成持問名何者。
令說三四五六結名。
以喻覺根靜動四結。
相鄰而起耳。
次第酬佛此名為結者。
已知三四五六法爾之前後具矣。
灌頂雲。
如此一一問名答結是結時元有倫次。
足知非喻眼等六相。
以彼乃同時生起非先眼後耳等故。
從一成六竟。
二同名為結。
佛告阿難。
我初绾巾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
若百绾成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秪有六結。
○終不至七亦不停五。
雲何如來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初如來許初難後。
初绾名結理在可許。
以此巾先實一條。
一巾一結正相當故。
然一巾既已成結已失巾名。
巾既不複名巾。
二绾三绾亦應不複名結。
故難以第二第三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曹猶輩也。
○阿難下阿難答百況六。
寶疊華或是天上之華。
可以紡織故曰緝績成巾。
緝績猶紡織也。
雖本一體翻佛先實一條之語。
蓋佛以先實一條所以隻許一绾名結。
二绾三绾即所不許。
阿難以雖是一體不如佛之所說。
但如我思惟亦似可采。
以如來一绾既許得一結名。
例知若百绾成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秪有六結焉得不許耶。
○終不下固诤不許之言。
言既僅有六結。
是六結已盡巾量。
五結巾尚有餘。
已盡巾量無容再绾。
故終不至七。
巾尚有餘。
勢必至六。
故亦不停五。
終不至七。
七應不名為結。
亦不停五六應還得結名。
是則六尚名結雲何如來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此固我所不知想必有以教之耳。
按此中如來故為緻難。
阿難抗詞以诤。
不為無故。
準後文耳根圓通所解六重結相。
約生起則從細向粗。
約還滅則由粗至細。
設不說粗相名結。
将恐初心者忽于粗而始入無門。
設不說細相名結。
又恐深修者住于細而終無究竟。
故假阿難固诤顯示粗細同名為結。
庶使初心從粗而無躐等之弊。
深修盡細而無中止之德矣。
三倫次不亂。
佛告阿難。
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名有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辨。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終不能得。
○則汝六根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初令審同異。
結未绾時明明一巾。
故許其已知。
及乎六绾宛爾成異。
故名其有六。
一六既定同異攸分。
而又教以審觀等者。
令知由同成異滅異還同也。
○于意下拟将亂名。
于意雲何者。
欲将第六名一先商之也。
初绾名一如是則次绾名二。
三绾名三。
若超略言之乃至六绾則第六結生。
顯倫次一定也。
倫次一定而欲将六名一明知不可。
乃故意為問令阿難定之耳。
一字下文稍未備。
若加一得字而問意始現。
○不也下阿難不許。
直判不得故以不也答之。
六結若存等乃申明其不得之故。
縱我曆生等者又決言其不可亂名意也。
意謂佛既問我将謂我擅多聞。
必能名六為一。
殊不知如佛所問縱我以多聞之力。
從此更曆多生窮盡智慧之明。
口才之辯。
亦覺無理可申。
如何遽能令是六結亂名。
誠不敢以自欺也。
○佛言下如來印定。
如是者如汝所說是矣。
六結不同者現見彼此各異。
雖彼此各異若各是一物或可易彼為此。
乃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既一巾所造。
先後次第莫可改移。
故欲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則汝下以法結合。
雖言六根實指六根中結。
所謂動靜根覺空滅也。
結未生時畢竟是同。
合此巾元止一條。
結既生已畢竟是異。
合一六不得亂名。
然既知由同成異。
自信滅異還同。
則解結之功又烏可少哉。
先示成結倫次竟。
二後答六解一亡。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亦複如是。
初就喻設問。
嫌六不成者。
謂憎嫌六結各異不欲其成。
願樂一成者。
謂羨慕一巾元同還欲其成。
複雲何得者。
明知須解乃故意設問。
令自薦法中意故。
○阿難下依問裁答。
此結若存謂不知求解也。
不知求解而欲六結亂名衆所不許。
故曰是非鋒起。
謂說是說非之機已動。
如兩軍未交鋒??先起也。
鋒??既起兩軍自交故曰于中自生等。
謂于六結之中自生彼此相非之辯故。
總解除者謂由六至一次第解盡也。
解盡不生還複元巾故雲則無彼此。
無彼此故絕諸對待。
說一亦是強名故曰尚不名一。
以一名乃待六立故。
六雲何成者。
謂一尚不立何況于六。
自然不得成矣。
○佛言下指法結合。
蓋阿難前此喻屋求門。
是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也。
不知從根解結。
凡小各住自位。
是此結若存彼此相非也。
如來六結盡解純真絕待是總以解除。
尚不名一也。
如來欲令阿難同佛解盡。
故指彼所問六解一亡而結合之。
言六解一亡者。
非并真體俱失但不立乎相待之名而已。
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竟。
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二。
一先示解除方便。
二後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舉法發起。
二就喻指示。
初二。
一細相三結。
二粗相三結。
初。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
欲示解方先出結由。
故雲由汝無始等也。
心性指所依真體。
以是結之元故。
一念妄動曰狂。
即初起無明義當滅結。
以是解盡相故。
真妄和合曰亂。
即次成業相義當空結。
以轉現未分故。
知見妄發者。
能見所見虛妄發起即轉現二相。
義當覺結。
以覺有能所相故。
二粗相三結。
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初法說。
發妄不息者。
謂依于能覺所覺發起虛妄分别。
相續無間即智續二相。
仍屬覺結。
但行相稍顯著耳。
既已顯著必至勞亂見分。
結色成根即執取相。
義當根結。
根相始着故。
根相既着計名起業故發塵勞。
有世間業系苦相。
義當動靜二結。
以有世間即有動靜明暗等諸塵相故。
○如勞下喻明。
勞目指帶勞浮根。
喻帶妄結根之見以妄即見之勞故。
湛精明指根中之性。
喻清淨本心。
蓋喻中勞雖在根而華起卻翳于見性。
法中妄雖在見而塵起卻障乎淨心。
佛意要以狂華無因喻明塵結是妄。
知妄不循便是初心入手解結處也。
○一切下法合。
一切世間總該三世間也。
山河大地别指器界。
生死别指有情。
涅槃别指正覺。
均為塵結。
鹹同華相。
近依智續勞見颠倒(無中見有。
執取計名起業是也)發起。
遠依無明不覺業轉現生。
故雲皆即狂勞等也。
(問。
佛舉細相反略。
粗相卻詳者其意何居。
答。
初心入手。
雖粗難知。
故以法喻詳明。
至粗相既解便入深修。
前途分齊自能比量而知。
無庸詳辨)舉法發起竟。
二就喻指示二。
一左右不解。
二中心乃解。
初。
阿難言。
此勞同結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
一阿難别求結元。
二如來證無他物。
初三。
一蹑前申理。
二述迷求元。
三作禮伫示。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雖說第二義門。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
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如來前說第二義門教以從根解結。
阿難自覺不知結元故置雖言。
謂雖說無益也。
今觀世間等正申明無益之理。
所結之元指成結之元物。
後文雲。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是也。
言解結之人必知巾是一條。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若不知者勢必左右牽掣。
徒勞。
無功故曰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是知所結之元即指真心。
然亦不離六根中性。
阿難不知将謂别有。
故蹑前所說義門以申明不知結元之無益也。
二述迷求元。
世尊。
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
猶隔日瘧。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亦令未來苦難衆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
初舉類述迷。
無學深位不敢謂其不知。
故偏舉有學一類。
如彼解結之人不知結元。
故雲亦複如是。
從無始際者約今經則妄為明覺。
約起信則不覺心起時也。
妄為明覺因明立所。
業相自是真妄不分生滅與俱。
故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要知真心即是結元。
正以無始與無明俱所以迷而不知。
既不知真徒聞無益。
故曰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意顯其不能解結修證也。
既不能解結修證徒稱剃染。
故曰名為出家。
以其無出家之實故。
瘧瘧疾也。
其疾時寒時熱有日一發者。
有隔日發者。
今阿難自以雖斷見惑。
分證我空。
而處胎之迷隔陰之昏猶所未免。
故以隔日之瘧喻之。
○惟願下求示利後。
真心淪于無明。
溺于生滅。
非大聖真慈無能拔濟。
故惟願大慈哀愍。
初果已超凡界未及無學。
前此後此姑置勿論。
故惟求如來約今日之身心言之。
言身心現在六根本自無恙。
佛前教我從根解結。
但不知雲何是結。
佛其為我言之。
再結不自起必有所結之元。
又不知元在何處。
從何處下手得名為解。
佛亦為我言之。
此令既行。
不惟使現前有學得出淪溺。
且将傳示末法永濟苦輪。
故雲亦令未來等也。
苦難衆生即身在輪回中者。
以輪回不出苦難不能免故。
遒教修習出離生死。
故雲得免輪回。
三有即輪回之處。
輪回既免。
乘願度生。
自不堕落于其中也。
三作禮伫示。
作是語已普及大衆五體投地。
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言請雖局有學。
意請亦兼法會。
故雲普及大衆。
良以解結修證雖無學深位。
乃至圓實菩薩亦所當求也。
五體投地者。
四支傾布頂禮佛足也。
雨淚翹誠者。
感愧涕泗聳身互跪也。
伫者候望義。
無上開示者。
以下之所說乃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
阿難别求結示竟。
二如來證無他物五。
一本師憐愍安慰。
二諸佛現相證示。
三阿難未明請益。
四如來解釋除疑。
五大衆承示開悟。
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亦為未來一切衆生。
為出世因作将來眼。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憐愍阿難及諸有學者。
以前阿難請求。
偏為有學人故。
根結宛然猶自不知。
從根即解。
馳心别求故世尊憐而愍之。
未來衆生即身在輪回。
未離苦難中者。
依法解結可以出離生死。
故雲為出世因。
此應阿難得免輪回之求。
遵教修證可以超脫迷途。
故雲作将來眼。
此應阿難不落三有之求。
以手摩頂者攝受安慰。
亦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頂法。
兼應阿難無上開示之請。
二如來現相證示二。
一諸佛現相。
二衆生聞證示。
初。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
灌如來頂。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十方佛界六種震動者。
表此法既行。
一切有情六結俱可解故。
一一世界各各有佛。
統論其數如大地塵。
故雲微塵如來。
現坐道場揀非過未。
故雲住世界者。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者。
表諸根圓拔内瑩發光。
又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最妙法故。
其光同時于彼來林者。
表浮塵器界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覺故。
灌如來頂者。
表許為作證。
是諸大衆等慶當有巨益。
以此瑞非常也。
二衆聞證示。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惟汝六根更無他物。
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得未曾有感佛加被。
故阿難大衆俱得遠聞。
十方如來異口同音者。
顯道同。
明可信故。
華嚴十方共證。
法華諸佛同示。
彌陀六方勸信。
皆此意耳。
獨告阿難者是請主故。
善哉者贊美詞。
以其所問為解結修證之關鍵故。
汝欲識知等證以結惟在根。
前阿難問以雲何是結則是欲知耳。
俱生無明即本經妄為明覺之妄明。
無始與俱故雲俱生。
前雲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是也。
此妄一動。
三細六粗展轉生起。
故曰使汝輪轉生死。
是知俱生無明義當初結。
餘之五結依此而生。
故名為根。
體合于八識之中。
用現于六根之内。
離根問結總無是處。
故雲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此證雲何是結義也。
汝複欲知等證以解惟從根。
前阿難問以從何名解則是複欲知耳。
無上菩提不可溺于果覺。
且約因心言之。
蓋以因該果海無妨以無上稱之。
是六性之真體同所結之元巾。
用為因心解結修證。
不曆三祇頓獲二果。
故雲令汝速證等。
安樂即是智果。
受用諸法故。
解脫即是斷果。
遠離衆苦故。
此二約修德言。
寂靜亦是斷果。
謂寂然晏靜體自不動故。
妙常亦是智果。
謂微妙真常性自無礙故。
此二約性德言。
然既曰速證似屬修德。
必兼性德言者以果徹因源故。
又真性既為結元結在即是性在。
解雖順性仍不離根。
故雲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證從何名解義也。
諸佛現相證示竟。
三阿難未明請益。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
稽首白佛。
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諸佛所說。
雖聞未明者有二義。
一疑根塵識三共為一聚。
何故結解唯根。
二疑結解唯根。
根應是元何故取菩提性。
至下世尊釋疑處自見。
雲何令我等正持疑以問也。
此中安樂妙常與下科涅槃真淨二果各出者。
以理智一如可互攝故。
四如來解釋除疑(謂解釋諸佛所說以除阿難未明之疑)二。
一長行。
二偈頌。
初。
佛告阿難。
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阿難。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同如交蘆。
是故汝今。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初釋何故結解惟根疑。
文中縛脫即結解也。
佛意所以不取塵者以根塵雖内外有殊。
而攝末歸本同出一源。
所謂相見皆依自證起故。
于是根縛則塵亦成縛。
根脫則塵亦随脫。
初無有二。
故惟取有情之根不取無情之塵。
以有情有知與性為近故。
若爾則識亦有情。
何不并取。
以識乃前塵虛妄相想。
猶如空華起滅無從。
無可縛亦無可脫。
此所以結解唯根也。
○阿難下釋何故結元取性疑。
佛意以由塵發知。
無塵則知見不有。
因根有相無根則塵相元空。
是則塵相知見皆無實性。
同于交蘆互相依住。
(交蘆異卉也。
生必二莖相依。
單一則不能自立)以是義故唯一自性真知真見獨存。
無容更立知見。
若于真知真見上立知立見。
其猶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故曰即無明本。
若了真知真見無複更立知見。
其猶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
故曰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此所以結元取性也。
涅槃斷果總名。
無漏真淨斷果别相。
無漏即前解脫。
修德也。
真淨即前寂靜。
性德也。
不言智果者如上科說。
雲何句乃結示速證之語。
言結元既唯取性。
苟得其性則說根已非。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而為結縛。
知此義者。
則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可立證矣。
二偈頌二。
一标頌。
二正頌。
初。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宣者長行義未周故。
說偈者貫華易憶持故。
或為根性稍鈍者設。
正頌分二。
一正頌長行。
二結示法妙。
初二。
一頌釋初疑。
二頌釋次疑。
初(長行初疑即結解唯根疑也)。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初超頌識性虛妄。
識有二種。
一有為。
謂凡夫對有起者。
二無為。
謂二乘對空起者。
偈中首二句先頌有為。
真性二字總标所依之真。
以下有為無為皆依真性起故。
對境熾然名有為識。
空謂無實也。
然既對境熾然而又雲空無實者。
以是從緣而生如幻法故。
灌頂立量雲。
真性有為是有法。
空為宗。
因雲緣生故。
同喻如幻。
正脈雲。
幻法從緣生。
幻法空無性。
有為從緣生。
有為空無性。
無為二句次頌無為。
強制不動名無為識。
無動故無起。
以動與起相因故。
無起故無滅。
以起與滅相待故。
無起則無所從來。
無滅則無所從去。
徹體虛妄故曰不實。
不實即空。
但遮诠表诠異耳。
以喻言之猶如空華。
若以三支比量宗因颠倒。
灌頂立量雲。
真性無為是有法。
不實為宗。
因雲無起滅故。
同喻如空華。
良以空華無起滅。
空華無有實。
無為亦爾。
蓋比量标宗出因。
經偈依因立宗。
義無違也。
若不置真性之言。
當有何過。
以濫彼空宗。
又失惟心義故。
言妄二句預防疑問。
(恐問雲。
權教小乘率以有為為妄。
無為為真。
今何并無為亦斥其不實耶。
故為此防)按權小言有為為妄。
顯諸無為為真。
明是待妄立真。
既待妄立真真固非真。
是則合妄與真同為二妄。
如掌珍論雲。
若有有為法。
則有無為法。
中論雲。
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
足證此義。
○猶非下追頌根塵同源。
言識固無體宜乎不取。
塵能引根現有功用。
何亦不取。
以根之與塵同依賴耶。
即就賴耶論之猶然非真非真。
蓋上一非字乃總遣之詞。
謂總遣真與非真。
以是真妄和合。
不可言真不可言非真故。
既真與非真俱不可言。
是賴耶先無定體。
況夫見相二分。
益無有實。
雲何而分能見之根所見之塵。
據此則根塵互倚中間都無實性。
以是義故。
我前說以猶若交蘆。
既若交蘆則同源無二。
故結解同以六根為所依因。
而成聖成凡皆依六根而修。
順修成聖逆修成凡無二路也。
頌釋初疑竟。
二頌釋次疑(長行次疑即結元取性疑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汝觀交中性者。
教以向根塵相交之中着力參究。
畢竟雲何是我本元自性清淨心也。
适言其空萬有以形。
适言其有一亦莫守。
故曰空有俱非。
空有俱非中道純真。
即是本元自性真心。
一念才起便成迷晦。
即是無明。
長行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也。
果其一念不生。
自然發明便成解脫。
長行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也。
知此義者。
則結元唯取真性無庸更疑矣。
重頌長行竟。
二結示法妙四。
一趣果妙。
二顯理妙。
三成行妙。
四立教妙。
初。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上科已示結元。
今當進示解結。
然結則從細至粗如人着衣。
解乃從粗向細如人脫衣。
故雲因次第也。
對結之六說元是一。
結既不有元複何名。
故雲六解一亦亡。
六解一亡純真斯現。
但六根有圓不圓修習日劫相倍。
故須于根中揀選。
擇得圓通一根依之入流亡所。
便可以漸次解結乃至成正覺矣。
其所趣之果不亦妙乎。
二顯理妙。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承上根選擇圓即許其入流成覺者。
以根中之性即是陀那識故。
陀那即賴耶異名。
具雲阿陀那此翻執持。
有三義。
一執持根身令不壞爛。
二執持種子令不散失。
三執取結生相續。
或有翻為無垢識者非今經意。
言微細者。
非同前六行相粗顯。
凡小皆知故。
習氣即指無明。
無明稱習者無始與俱故。
正以無始與俱展轉熏變。
生滅不停。
漸起諸結。
如暴流水故雲成也。
然成結既由以妄熏真。
而解結隻須以真熏妄。
真妄同在此識。
結解易如翻掌。
所謂入流成正覺信矣。
若爾尋常經中何故不專說耶。
良以此識乃真妄和合。
若非時而說将恐利根衆生執妄為真而堕增上之慢。
鈍根衆生迷真為妄而起絕分之??。
以是之故。
我于尋常經中曾不開演。
以無益而有損也。
今以時節既至應機而說。
滅妄複真端在此舉。
其所顯之理不益妙乎。
三成行妙。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承上所謂習氣成暴流者謂以無明熏習力故。
于陀那識變起見相二分。
同是自心而分能取所取。
故曰自心取自心也。
既同是自心元無能所。
故非幻。
變起見相能所角立。
故成幻。
是知非幻者乃待成幻立名。
設若不取則能所泯同自心。
失待幻之名故無非幻。
無非幻故陀那不生。
陀那非幻尚自不生。
況夫見相幻法複雲何立。
如是則真心獨朗是名妙法。
依此為因。
因該果海故喻以蓮華。
蓋取其方華即果可比因該果海義故。
依此斷惑無惑不斷。
故喻以金剛。
蓋取其拟之即壞。
可比無惑不斷義故。
依此降魔無魔不摧。
故喻之以王。
以王能勝怨到處鹹服也。
依此利生無生不利。
故喻之以寶。
以寶能濟物有窘皆周也。
依此觀法無法不了故名之以覺。
以覺即是佛具一切智也。
依此而修修即無修。
故曰如幻。
修既無修動元不動。
故無妨以三摩稱之。
得此三摩者獲二殊勝。
發三妙用。
故能彈指修習功超無學。
其成行何其妙哉。
四立教妙。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指上來所說昔教莫及。
故以阿毗達磨稱之。
以阿毗達磨翻無比法故。
薄伽梵即佛之異号。
略翻聖尊。
詳具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五不翻中多義不翻。
十方亦該三世。
後揀圓偈雲。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是知十方薄伽梵同依此教而修。
故曰一路。
無餘大涅槃。
無越此教而證。
是名為門。
其立教又何其妙哉。
如來解釋除疑竟。
五大衆承示開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如來無上慈誨。
祇夜伽陀。
雜糅精瑩。
妙理清徹。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前此阿難及衆雨淚伫示。
此之開悟亦然。
是知前之雨淚正此之開悟機也。
佛指諸佛。
如來指本師。
證示無他。
解釋除疑皆為無上慈誨。
祇夜此雲應頌。
應長行義故。
亦雲重頌重為鈍根或後來衆故。
伽陀此雲諷頌。
諷功誦德故。
亦雲直頌徑以偈說故。
又名孤起頌不應長行故。
祇夜如真性有為空等諸偈。
伽陀如解結因次第等諸偈。
雜糅約祇夜言。
雜謂偈對長行前後交錯。
糅謂偈糅長行碎為段章故。
精瑩約伽陀言。
精謂精純。
不雜長行。
瑩謂瑩徹。
單偈即明透故。
雜糅故诠義玄微。
精瑩故顯法明朗。
故雲妙理清徹。
長行未悟者因偈而悟。
長行已悟者因偈轉增。
故曰心目開明。
心目即是智慧。
依心運用。
擇法辨修。
有目義故。
既已開悟增明不惟兩疑并銷。
且喜二果有分。
所以自歎其未曾有也。
驗證以釋二疑竟。
三绾巾以示倫次。
(上雲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阿難未達故如來以一巾绾成六結示之。
令其以绾巾次第。
知根中成結次第。
既知成結次第。
又複因之以示解結次第。
其六解一亡之義即在兩楹帶言。
故科中惟标示倫次也)。
(○正脈雲。
前人見其結數偶同于根數。
遂謂六結即喻眼耳等六。
以緻喻中六結實有次第。
法中六根本無次第。
宛有法喻不齊之過卻又不敢歸過于佛。
而強教後人不可以喻難法。
是何言欤。
佛号一切智人。
而說法先已帶過其何以折伏魔外。
而垂範人天哉。
決不然也。
蓋佛說六結本非喻眼等橫列之六。
乃是豎推其由真起妄從細向粗展轉六層而後根相備着。
及其反妄歸真從粗向細亦展轉六層而後根相解除。
且經中結之次第與解之次第皆叮咛俱載。
但文詞含攝不甚開顯。
至後觀音圓通逆次推之。
六結宛然。
取彼釋此何有法喻不齊之過。
智者詳之)三。
一阿難叙聞請益。
二如來法喻巧示。
三阿難蒙示無疑。
初。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
性淨妙常。
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唯垂大慈。
再愍斯會及與将來。
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初述聞意謝。
合掌禮白者謝前請後之儀。
為拔結縛之苦。
普及現未之衆故雲無遮大悲。
又無遮有二。
一人無遮。
不擇勝劣普施上法。
此揀非機恐述。
二法無遮。
不吝秘妙合盤托出。
此揀常不開演。
大悲心中具此二義。
方能流出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性淨妙常指長行所說。
說結元則在纏不染性本自淨。
說結解則出纏勝妙常住不壞。
乃偏約所诠言之。
真實法句指重演偈頌。
長行已說偈頌又說。
是出自如來真心實心演斯五言有法章句。
此偏約能诠言之。
要知能诠所诠必不相離。
長行偈頌互攝無礙。
按此中大悲而雲無遮。
法句而曰真實。
雖不言謝而意已寓之矣。
○心猶下陳阙言請。
言如上所聞理雖粗領而義尚阙然。
故雲心猶未達。
未達之義有二。
一六解一亡。
二舒結倫次。
至下如來答處自見。
無煩預釋。
既未深領豈甘自棄。
故求佛垂慈再愍。
斯會将來仍前普為現未請也。
良以倫次不明則垢結難除。
對六立一則更是沈染。
故請施法音示以二義而洗滌之。
二如來法喻巧示二。
一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
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先示成結倫次。
二後答六解一亡。
初三。
一從一成六。
二同名為結。
三倫次不亂。
初二。
一攬幾取巾。
二绾結問答。
初。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攬七寶幾。
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即時者就于阿難請益之時。
顯有求便應故。
涅槃僧具雲泥縛些那。
此翻内衣。
唐言裙即下裳也。
僧伽黎此翻雜碎衣。
即大衣也。
坐久披靡故整之斂之。
整謂提掩。
斂謂收攝。
蓋将欲攬幾取巾恐其有礙也。
七寶幾即座前案幾。
體以七寶成故。
攬謂取近于身。
以便憑藉。
引伸也。
伸手于幾憑之以便取巾绾故。
劫波羅或雲夜摩。
此翻時分。
欲界天之第三。
寶疊華巾是彼天人之所奉故。
佛取此巾以喻純真之性。
前文所謂結元是也。
二绾結問答。
于大衆前绾成一結。
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
此名為結。
○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
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又白佛言。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
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
此名何等。
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初問答一成。
交錯相系曰绾。
示問名何者。
教以自說結名以喻滅結也。
答以此名為結者。
已知有結之名本巾之舒相隐矣。
○于是下問答二成。
疊與?同。
正脈雲。
疊華西域之帛。
價值無量。
今天獻猶為尊貴。
觀下文加寶字可知。
又成一結示問名何者。
令其自說第二結名以喻空結也。
答以亦名為結者。
已知二次于一兩結之倫次現矣。
○如是下問答六成。
如是倫次等者。
謂照上第一第二倫次。
複绾四結總成六個結也。
一一結成持問名何者。
令說三四五六結名。
以喻覺根靜動四結。
相鄰而起耳。
次第酬佛此名為結者。
已知三四五六法爾之前後具矣。
灌頂雲。
如此一一問名答結是結時元有倫次。
足知非喻眼等六相。
以彼乃同時生起非先眼後耳等故。
從一成六竟。
二同名為結。
佛告阿難。
我初绾巾汝名為結。
此疊華巾先實一條。
第二第三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
若百绾成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秪有六結。
○終不至七亦不停五。
雲何如來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初如來許初難後。
初绾名結理在可許。
以此巾先實一條。
一巾一結正相當故。
然一巾既已成結已失巾名。
巾既不複名巾。
二绾三绾亦應不複名結。
故難以第二第三雲何汝曹複名為結。
曹猶輩也。
○阿難下阿難答百況六。
寶疊華或是天上之華。
可以紡織故曰緝績成巾。
緝績猶紡織也。
雖本一體翻佛先實一條之語。
蓋佛以先實一條所以隻許一绾名結。
二绾三绾即所不許。
阿難以雖是一體不如佛之所說。
但如我思惟亦似可采。
以如來一绾既許得一結名。
例知若百绾成終名百結。
何況此巾秪有六結焉得不許耶。
○終不下固诤不許之言。
言既僅有六結。
是六結已盡巾量。
五結巾尚有餘。
已盡巾量無容再绾。
故終不至七。
巾尚有餘。
勢必至六。
故亦不停五。
終不至七。
七應不名為結。
亦不停五六應還得結名。
是則六尚名結雲何如來秪許初時。
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此固我所不知想必有以教之耳。
按此中如來故為緻難。
阿難抗詞以诤。
不為無故。
準後文耳根圓通所解六重結相。
約生起則從細向粗。
約還滅則由粗至細。
設不說粗相名結。
将恐初心者忽于粗而始入無門。
設不說細相名結。
又恐深修者住于細而終無究竟。
故假阿難固诤顯示粗細同名為結。
庶使初心從粗而無躐等之弊。
深修盡細而無中止之德矣。
三倫次不亂。
佛告阿難。
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我六绾時名有六結。
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于意雲何。
初绾結成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吾今欲将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
六結若存。
斯第六名終非第一。
縱我曆生盡其明辨。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終不能得。
○則汝六根亦複如是。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初令審同異。
結未绾時明明一巾。
故許其已知。
及乎六绾宛爾成異。
故名其有六。
一六既定同異攸分。
而又教以審觀等者。
令知由同成異滅異還同也。
○于意下拟将亂名。
于意雲何者。
欲将第六名一先商之也。
初绾名一如是則次绾名二。
三绾名三。
若超略言之乃至六绾則第六結生。
顯倫次一定也。
倫次一定而欲将六名一明知不可。
乃故意為問令阿難定之耳。
一字下文稍未備。
若加一得字而問意始現。
○不也下阿難不許。
直判不得故以不也答之。
六結若存等乃申明其不得之故。
縱我曆生等者又決言其不可亂名意也。
意謂佛既問我将謂我擅多聞。
必能名六為一。
殊不知如佛所問縱我以多聞之力。
從此更曆多生窮盡智慧之明。
口才之辯。
亦覺無理可申。
如何遽能令是六結亂名。
誠不敢以自欺也。
○佛言下如來印定。
如是者如汝所說是矣。
六結不同者現見彼此各異。
雖彼此各異若各是一物或可易彼為此。
乃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既一巾所造。
先後次第莫可改移。
故欲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則汝下以法結合。
雖言六根實指六根中結。
所謂動靜根覺空滅也。
結未生時畢竟是同。
合此巾元止一條。
結既生已畢竟是異。
合一六不得亂名。
然既知由同成異。
自信滅異還同。
則解結之功又烏可少哉。
先示成結倫次竟。
二後答六解一亡。
佛告阿難。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
複雲何得。
○阿難言。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于中自生此結非彼。
彼結非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
六雲何成。
○佛言。
六解一亡亦複如是。
初就喻設問。
嫌六不成者。
謂憎嫌六結各異不欲其成。
願樂一成者。
謂羨慕一巾元同還欲其成。
複雲何得者。
明知須解乃故意設問。
令自薦法中意故。
○阿難下依問裁答。
此結若存謂不知求解也。
不知求解而欲六結亂名衆所不許。
故曰是非鋒起。
謂說是說非之機已動。
如兩軍未交鋒??先起也。
鋒??既起兩軍自交故曰于中自生等。
謂于六結之中自生彼此相非之辯故。
總解除者謂由六至一次第解盡也。
解盡不生還複元巾故雲則無彼此。
無彼此故絕諸對待。
說一亦是強名故曰尚不名一。
以一名乃待六立故。
六雲何成者。
謂一尚不立何況于六。
自然不得成矣。
○佛言下指法結合。
蓋阿難前此喻屋求門。
是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也。
不知從根解結。
凡小各住自位。
是此結若存彼此相非也。
如來六結盡解純真絕待是總以解除。
尚不名一也。
如來欲令阿難同佛解盡。
故指彼所問六解一亡而結合之。
言六解一亡者。
非并真體俱失但不立乎相待之名而已。
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竟。
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二。
一先示解除方便。
二後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舉法發起。
二就喻指示。
初二。
一細相三結。
二粗相三結。
初。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
欲示解方先出結由。
故雲由汝無始等也。
心性指所依真體。
以是結之元故。
一念妄動曰狂。
即初起無明義當滅結。
以是解盡相故。
真妄和合曰亂。
即次成業相義當空結。
以轉現未分故。
知見妄發者。
能見所見虛妄發起即轉現二相。
義當覺結。
以覺有能所相故。
二粗相三結。
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于湛精明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初法說。
發妄不息者。
謂依于能覺所覺發起虛妄分别。
相續無間即智續二相。
仍屬覺結。
但行相稍顯著耳。
既已顯著必至勞亂見分。
結色成根即執取相。
義當根結。
根相始着故。
根相既着計名起業故發塵勞。
有世間業系苦相。
義當動靜二結。
以有世間即有動靜明暗等諸塵相故。
○如勞下喻明。
勞目指帶勞浮根。
喻帶妄結根之見以妄即見之勞故。
湛精明指根中之性。
喻清淨本心。
蓋喻中勞雖在根而華起卻翳于見性。
法中妄雖在見而塵起卻障乎淨心。
佛意要以狂華無因喻明塵結是妄。
知妄不循便是初心入手解結處也。
○一切下法合。
一切世間總該三世間也。
山河大地别指器界。
生死别指有情。
涅槃别指正覺。
均為塵結。
鹹同華相。
近依智續勞見颠倒(無中見有。
執取計名起業是也)發起。
遠依無明不覺業轉現生。
故雲皆即狂勞等也。
(問。
佛舉細相反略。
粗相卻詳者其意何居。
答。
初心入手。
雖粗難知。
故以法喻詳明。
至粗相既解便入深修。
前途分齊自能比量而知。
無庸詳辨)舉法發起竟。
二就喻指示二。
一左右不解。
二中心乃解。
初。
阿難言。
此勞同結雲何解除。
○如來以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