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關燈


    二疑明知室是觀堂何得惟見于水。

    二疑交懷故取瓦礫投水。

    蓋為試其有人無人是水非水耳。

    激振起也。

    水既作聲信知是水。

    雖信知是水。

    猶唯恐有人。

    且看且走故雲顧盻而去。

    出定心痛者。

    雖是瓦礫在中。

    以未得無身為身所礙故也。

    如舍利弗遭違害鬼者。

    灌頂雲。

    身子于恒河岸居蘭若中入定。

    被違害鬼以手掌之出定頭痛。

    今出定心痛同一為身礙故。

     ○我自下不知反疑。

    思惟者自疑自怪意也。

    今我已得等者。

    自謂阿羅漢道不惟今日始得亦早已得故。

    病緣有二。

    一宿業所感。

    二現業所招。

    言久離者以既得羅漢自應無有現業。

    早已便得亦應無有宿業。

    如是則不應有痛故自疑雲何忽生。

    自怪将無退失。

    不知但是未能亡身為身所礙耳。

     ○爾時下以除為驗。

    爾時者正當自疑自怪時也。

    童子捷來者欲釋其疑怪意故。

    捷猶速也。

    說如上事者。

    謂如上見水遍室投礫于中等事一一詳報故。

    我則告言等者。

    謂自覺由于身礙。

    教以汝更見水開門除礫。

    為試其猶痛否耶。

    童子奉教等亦但解遵谕除礫。

    其教以除礫之意依然不知耳。

    我後出定等乃自驗知。

    所以心痛者為有身故。

     二次修外觀。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

     自知心痛由于身礙。

    拟欲引伸外觀求佛攝受。

    故又逢無量佛。

    如是于無量佛所引伸外觀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外觀始成也。

    如來名山海自在通王者亦水大圓通之号。

    言水本流通遇山成礙。

    佛以水性圓通融山成水。

    故于若山若海同一自在流通。

    然山屬地大。

    地大既融而為水餘大可知。

    是知此佛惟以水大圓通。

    迥超餘門故稱為王。

    而月光進修外觀必至此佛乃成者。

    亦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義也。

    外觀既成則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等無差别。

    故曰方得亡身。

     三證水合空。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上科雖引伸外觀。

    惟約一華藏界諸香水海。

    是雖得亡身未能亡界。

    以界相未空故。

    今于亡身之後更以深觀之力擴充外水。

    與十方華藏莊嚴世界諸香水海一體通同。

    外此則無界可融。

    無水可觀。

    但見其依于真空。

    與真空合其體故曰性合真空。

    既性合真空則空水融即故曰無二無别。

    前文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此則極證之矣。

    今于如來者如來即指今佛言。

    前此雖得亡身未能亡界。

    名迹猶是羅漢。

    今于如來出世方得童真之名。

    參預菩薩之會。

    以我證得水性合空。

    已到法空地故。

    曆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味氣分也。

    答意謂我以觀于内外水性同一氣分。

    不過流動通融尚未亡水。

    及至性合真空并水亦亡。

    由此證得無生法忍。

    法忍既成菩提不遠。

    若欲取證。

    不須更求餘門故曰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月光水大竟。

     四琉璃風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修證。

    三結答圓通。

     初。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琉璃内外明徹。

    淨無瑕穢。

    下文菩薩自叙身心發光洞徹無礙即得名之由。

    故正脈雲。

    取後所悟洞徹得琉璃号。

    又梵語吠琉璃此雲青色寶。

    由此菩薩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故取以為名。

    灌頂雲。

    此即涅槃經中琉璃光菩薩放青色光至釋迦座前者也。

     二曆述修證(菩薩自叙雲。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義同善财一生圓證。

    不可以先悟後修論之。

    故亦直言修證)二。

     一遇佛教觀。

    二依教修證。

     初。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是妄緣風方所轉。

     佛名無量聲者以修習風觀為号。

    言一切諸法莫不有聲。

    聲不自聲因風而有。

    若直觀于風。

    恐隐顯不常難以成觀。

    是須以聲觀風。

    然聲既無量則風亦無量。

    如是而觀則在在皆成觀境。

    故佛以之名。

    俾修習風觀者知所從也。

    又觀成之時融風歸性。

    然後依于性風發而為無量音聲。

    應機說法故佛以之名。

    俾成就風觀者知所用也。

    開謂開顯理性。

    示謂指示觀法。

    菩薩即所被機也。

    本覺妙明句正明所開之理。

    由來靈鑒曰本覺。

    無始不昏曰妙明。

    前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也。

    觀此世界等正明所示之觀。

    觀字指能觀智。

    世界衆生即所觀境。

    妄即一念妄動。

    世界衆生依此而有。

    故名為緣。

    而又言風力者。

    以妄動屬風能與身器為緣。

    即名為力。

    轉猶變也。

    謂初依本覺妙明一念妄緣風力而有業相。

    由業故轉成能見而有轉相。

    由能見故有境界妄現而成現相。

    是世界衆生之細相現矣。

    至于智續執計起業。

    由此而有業系苦相。

    則世界衆生之粗相着焉。

    是知世界衆生始于一念妄緣風力展轉變起。

    故雲皆是等也。

    然彼佛為顯本覺妙明而卻示以此觀者。

    蓋以覺雖本具。

    明雖妙成。

    奈為一念妄緣風力展轉變起根身器界。

    内封我執。

    外結法縛。

    流蕩忘返。

    愈趣愈下。

    則本覺反成不覺。

    妙明永沈無明。

    佛示此觀。

    令知風力無依。

    身器元空。

    内不執我而分段無因。

    外不縛法而變易絕絆。

    即本覺而頓成妙覺。

    緣妙明而轉入圓明。

    圓通極緻盡于是矣。

     二依教修證四。

     一觀風體同。

    二了風性虛。

    三觀成得忍。

    四心開證果。

     初。

     我于爾時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等無差别。

     我于爾時者。

    即于彼佛開顯理性指示觀門時也。

    為資風觀以複本覺妙明。

    故于世界身心周遍觀察。

    觀界安立者。

    謂先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必由動而安立。

    設無有動誰為安立。

    觀世動時者。

    謂次觀過去現在未來必由動而成時。

    設無有動誰為遷流。

    觀身動止者。

    謂更觀前後左右必由動而成止。

    (止定相成)設無有動定相誰分。

    觀心動念者。

    謂又觀生住異滅必由動而成念。

    設無有動念相誰立。

    如是次第遍觀。

    情器各二。

    故雲諸動。

    所動之法雖異能動之體不分故曰無二。

    唯一風性故雲等無差别。

    此觀異歸同約初心入手言也。

     二了風性虛。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

    颠倒衆生同一虛妄。

     前觀既成又複細心體察故雲我時覺了。

    此群動性即指風言。

    來無從去無至者。

    顯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徹體虛妄杳無實體可跟究耳。

    十方微塵即指器界。

    以是聚微成故。

    颠倒衆生即指根身。

    以因迷倒有故。

    然迷倒固為業緣聚微亦屬風力。

    鹹為動性但内外異耳。

    彼且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況夫聚微而成十方世界。

    迷倒而有異類衆生。

    若狂華起于翳睛。

    類幻人成于術力故曰同一虛妄。

    此體一歸盡約深修增進言也。

     三觀成得忍。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鼓發狂鬧。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承上多界衆生既已虛妄如是。

    況夫少界衆生乃至一界衆生其益為虛妄可知。

    三千大千等即近指一世界内所有異類諸衆生也。

    然體察虛妄必由遠而至近者。

    以遠境邈茫易信其虛。

    近境現在難知其妄。

    蓋是以易信例難知耳。

    雖已例明猶恐難知。

    故又以器貯蚊蚋喻之。

    一器者或瓶或缽之類。

    方言楚曰蚊。

    秦曰蚋。

    其嘴如針。

    刺人作癢。

    而夜間尤甚。

    乃飛蟲之最小者。

    啾啾微小聲也。

    喻意以三千大千随風飄鼓。

    如一瓶缽小器随手運轉。

    其中衆生種類各别。

    如撲捉百頭蚊蚋貯放器中。

    各以妄緣風力诤人競我。

    如啾啾亂鳴。

    至于诤王圖霸。

    開疆展土。

    建功立業等事。

    亦不過如在分寸之中鼓發狂鬧。

    鼓動也。

    狂亂也。

    上雲亂鳴此言狂鬧者。

    形聲異故。

    要知一器非久長之物。

    蚊蚋非大年之生。

    一朝器壞而蚊蚋撲滅。

    彼啾啾亂鳴鼓發狂鬧者。

    竟何所有。

    用此為喻。

    則根身器界同一虛妄之旨益昭昭矣。

    逢佛未幾者謂總計逢佛教觀。

    依教修習未經幾多時也。

    由遠而近。

    體觀身器虛妄。

    當下離念。

    于三界内不見有少法生滅。

    名為得無生忍。

    此體似歸真。

    約觀成悟證言也。

     四心開證果。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無生理顯本覺妙明自現。

    故曰爾時心開。

    梵語阿閦鞞此雲不動。

    五十三佛中一也。

    國名歡喜。

    亦名妙樂。

    或名妙喜。

    異譯不同故。

    夫東方為群動之首佛名不動者。

    表即動而證不動之理。

    菩薩觀風得忍與彼心印懸通。

    故曰乃見。

    顯未契此理者不能見故。

    法王即指彼佛。

    菩薩所證克肖于彼能傳其道故為子也。

    雖為彼佛之子。

    亦能遍事十方諸佛。

    以所證之理圓通一切諸佛法故。

    下文所謂合十方佛傳一妙心者以此。

    即幻身而證法身。

    即妄心而證真心。

    故身心皆能發光。

    由發光故表裡洞徹。

    猶如琉璃。

    映現諸法而無障礙。

    如法華身根清淨文雲。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于中現。

    菩薩所以名琉璃光也。

    曆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曰風力無依。

    然根身器界皆以妄緣風力所轉。

    風既無依則根身器界一切皆空。

    所謂諸妄銷亡是也。

    諸妄既銷本覺妙明自然現前故曰悟菩提心。

    所謂不真何待是也。

    從此不見有法得無生忍。

    即動而證不動之理故雲入三摩地。

    所謂那伽常定是也。

    以自所證質之十方諸佛。

    而彼諸佛遞代相傳之妙心不越乎此。

    故雲合十方佛等。

    是知斯門為真實圓通故稱第一。

    琉璃風大竟。

     五空藏空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體用。

    三結答圓通。

     初。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因觀四大無依銷礙入空。

    得無邊身故以虛空為名。

    依此出生無礙神力故名為藏。

    前雲虛空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揮。

    菩薩之身體用同此。

    至下經文自見。

     二曆述體用(此菩薩批空便說體用。

    至于修證唯末後略顯耳)四。

     一以理奪事。

    二理事無礙。

    三事事無礙。

    四結由原證。

     初(身界為事。

    虛空為理。

    唯顯虛空不留身界故為以理奪事)。

     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初先空内身。

    我與如來者如來即指釋迦。

    顯同佛一時修因也。

    定光佛乃指因中所事之佛。

    梵語提洹竭。

    瑞應經翻為定光。

    無量壽經翻為錠光。

    法華經翻為然燈。

    大論雲。

    太子生時身光如燈。

    直至成佛亦名然燈。

    是釋迦如來第二僧祇授記本師故得與同事也。

    得無邊身句乃菩薩自述所證。

    未必與如來同得。

    但譯者略欠眉目。

    若于得字上加時我二字則分明矣。

    正脈雲。

    無邊身。

    即佛十身中虛空身也。

    清涼雲。

    混虛空為體性。

    大集會中菩薩來時純現虛空相。

    謂阿難言。

    我身即是虛空。

    以虛空證知一切法。

    為虛空所印。

    又菩薩言。

    我以虛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

    偈雲。

    虛空無邊量。

    亦無有高下。

    故知無邊身即虛空身焉。

    而不言雲何得者留待後文中出故。

    如後雲。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

    既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自不以色心和合為身。

    既虛空無二即惟以虛空為身。

    此其所以得無邊身也。

     ○爾時下。

    次空外器。

    言當爾之時雖得無邊之身。

    若外器不空有二不便。

    一者身相不純以有世界礙故。

    二者界不我用以不能随空轉故。

    故須并外器亦空。

    手指空慧。

    言菩薩既以空性為身即應以空慧為手故。

    以空慧手保任前之四大空性不令有失。

    即是執持四大寶珠。

    四大空性稱為寶珠者。

    可珍重故。

    能轉照故。

    保任既久四大空性不失。

    仍複以内例外即是照明十方。

    内之四大既空例知外之四大亦複不有。

    故雲微塵佛刹化成虛空。

    後雲佛國本同。

    蓋以外之四大本同内之四大。

    以内例外二俱成空。

    不見有少法生滅。

    故後雲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二理事無礙(自心理也。

    現鏡放光流灌不礙事也。

    幢刹事也。

    來鏡入身同空不礙理也)。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諸幢王刹來入鏡内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初理不礙事。

    上科身界俱空得無生忍。

    即是自性真心現前時也。

    但已得其體未獲其用。

    恐堕理障。

    終礙事修。

    故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大圓鏡即是無障礙智也。

    依自心現理事并照。

    如大圓鏡色空俱現故。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者。

    即是依于無障礙智對十法界機現起十種差别智也。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者。

    即是依于十種差别之智演出十種差别法門。

    展轉流通十方空際。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也。

     ○諸幢下事不礙理。

    諸幢王刹略于水大中釋。

    今依灌頂引華藏圖說更詳釋之。

    彼雲世界最下有十層須彌山微塵數風輪。

    持上普光摩尼香水海。

    海中出生一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此華内有無量香水海。

    海有無量刹種。

    每一刹種皆有二十層佛刹。

    累起如幢高大稱王今雲諸幢王刹。

    即無量香水海中諸刹種也。

    而雲來入鏡内者且約觀想之力緻故。

    言說法善巧如上已明。

    欲彰嚴土方便故運想諸幢王刹。

    (即照華嚴華藏世界品義想也)想久觀成。

    則諸幢王刹時時顯現于無障礙智中。

    故雲來入鏡内。

    又觀智從心現故帶刹從心而涉入身内。

    雖涉入身内。

    由前已得無邊之身同于虛空不相妨礙。

    所謂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據此則智流光遍。

    度盡十方衆生。

    唯依自心。

    刹入我身嚴淨無邊佛土。

    不須遠到。

    是且以理事無礙而為度生嚴土之大善巧大方便也。

     三事事無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得大随順。

     上科理事無礙猶資觀照融通。

    此則不假觀照任運現起。

    不離本處而遍應塵國。

    故雲身能善入。

    于一塵中而轉大法輪故雲廣行佛事。

    無機不應有感即通故雲得大随順。

    據此則妙用等佛。

    非心思所能到。

    惟證乃知。

    豈言語之可及。

    此乃以事事無礙而為嚴土利生之真功德真妙用也。

     四結由原證。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

    虛空無二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此大神力。

    指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二科。

    以是從體起用。

    非跛驢所能為故。

    由我谛觀等先空内身也。

    言一切衆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執我我所妄受生死。

    菩薩為出生死先觀内身。

    言谛觀者。

    謂離于分别。

    蓦直看去也。

    看得地水火風從因緣有。

    妄想分别依塵境生。

    因緣别離則四大無依。

    塵境變壞則妄想亦滅。

    心色俱空幻身不有。

    故與虛空無二。

    所謂得無邊身者即在此時。

    佛國本同句次空外器也。

    言佛國亦是四大所成。

    本同内之四大。

    内之四大既空以内例外則外之四大亦空。

    所謂微塵佛刹化成虛空者即在此時。

    于同發明者。

    謂于此内外同空之理既已發明。

    自不見有少法生滅故曰得無生忍。

    已得全體當起大用。

    是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皆發端于此。

    曆述體用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

    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身刹俱空故無邊際。

    住忍不動即是三摩。

    由理事無礙而至事事無礙故曰妙力圓明。

    謂微妙神力圓遍而明照也。

    空藏得力于此故曰斯為第一。

    空藏空大竟。

     六彌勒識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修證。

    三結答圓通。

     初(此菩薩先言修。

    後言證。

    雖有神用攝在證果中故)。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彌勒。

    清涼雲。

    具曰迷帝隸。

    西域記名梅怛麗耶。

    溫陵曰。

    正音梅怛利曳那。

    此翻慈氏。

    姓也。

    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

    謂依惟識觀起同體慈力最強故。

    正脈雲。

    慈隆即世。

    悲臻後劫。

    愍物迷識示迹發明也二曆述修證三。

     一遇佛教觀。

    二修習證果。

    三果後勝用。

     初。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初自述好名。

    法華雲。

    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

    如是相繼有萬佛皆号日月燈明。

    彌勒垂迹乃在最後佛時。

    去前所過之劫。

    惟取後佛至今僅可以塵數計之。

    故雲經微塵劫。

    佛号日月燈明者日有導至成熟二義。

    月有除熱得涼二義。

    燈有破暗傳照二義。

    故玄贊雲。

    佛能導迷至覺成器熟根日也。

    除煩惱熱得涅槃涼月也。

    永破愚癡化生傳法燈也。

    亦可以識性圓明無微不燭如日月燈故。

    又法華文殊謂其是妙光弟子。

    今雲從佛出家者。

    或出家後轉師妙光。

    如明燈八子事例。

    名與利相因。

    既心重世名則身為利役可知。

    既身為利役必将奔走豪門趨逐權勢故曰好遊族姓。

    法華雲。

    貪著于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舍所習誦是也。

     ○爾時下佛示唯識。

    世尊因其貪名著利向外馳求。

    令知三界惟心萬法唯識。

    故教以修習唯心識定。

    依修故名利所不能牽。

    族姓所不能屈。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亂。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故曰入三摩地。

     二修習證果。

     曆劫以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

     初以藥除病。

    曆劫以來者。

    從昔至今經曆塵劫以來。

    以此三昧者。

    用此攝心轉馳名逐利之役。

    成嚴土利生之因。

    随順諸佛行菩薩道。

    故雲事恒沙佛。

    法華雲亦行衆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于諸佛。

    随順行大道是也。

    惟識定深。

    萬境如電。

    視虛名若谷響。

    鄙微利為蠅抟。

    故将從前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下藥病雙亡。

    然燈即是定光。

    從什譯故。

    準法華燈明八子相繼成佛。

    最後者号曰然燈。

    今雲至然燈。

    則彌勒初于燈明佛所出家。

    至第八子成佛時猶在菩薩地故。

    雖在菩薩之地而内證漸深。

    故曰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然識心三昧仍前唯心識定。

    而無上妙圓乃寓有淺深之義。

    言曆劫以來修習此三昧時。

    先觀一切諸法唯依賴耶變現。

    賴耶具足一切諸法名圓識心。

    以此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次觀賴耶唯依真如随緣成立。

    雖随緣而不變名妙識心。

    如是至于然燈佛時。

    又觀真如乃待妄而立。

    待妄立真妄真同妄。

    唯依一心而為本源名無上識心。

    今雲無上妙圓等乃原始要終言之。

    蓋初得圓識心時惟是以識遣法。

    次得妙識心時又複以性遣相。

    後得無上識心時乃是以一遣待。

    要知待既不立說一亦是強名。

    況複三昧又從誰立。

    故曰乃至盡空。

    是知三昧方也。

    立法立相立性病也。

    無上妙圓皆對症之藥也。

    及乎病盡藥除并方亦無所用。

    夫是之謂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乃究竟真唯識性也。

     三果後勝用。

     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已得其體當現其用。

    如來國土等先現國土為所依之處。

    國土有三。

    一法性土無淨無穢。

    二受用土有淨無穢。

    三變化土有淨有穢。

    故統言淨穢有無。

    并非惑現及與業招故雲皆是我心等。

    蓋由菩薩乘本願力。

    從于一切盡空之清淨心中神通變化之所示現。

    謂雖空而不礙于有也。

    又既雲變化即非實有。

    又雖有而不礙于空也。

    世尊我了等次現如來為教化之主。

    言如來國土淨穢有無本惟心變。

    衆生不知謂是實有。

    唯菩薩能了能知。

    以是之故例知佛亦唯心。

    故又于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是彼時雖未成佛。

    已能現土現佛成辨諸佛所應作事。

    今佛知此乃與授記補處。

    故雲得也。

    曆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我以谛觀等者謂初修此觀時。

    先觀十方所有根身器界唯是識心之所變現。

    此觀成時則識心具一切法。

    照一切法。

    故曰圓明。

    若更觀識心從緣。

    真如有待。

    唯是一心。

    乃至盡空一切是為圓滿成就真實之性。

    故曰入圓成實。

    從此名相依他妄想遍計二俱不立。

    故曰遠離依他及遍計執。

    清涼引護法釋三性雲。

    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所變見相二分從緣生故皆依他起。

    以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計所執。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遍計如蛇有名無體故。

    依他如繩有相無性故。

    圓成如麻是彼體性故。

    灌頂雲。

    離遍計執無我也。

    遠離依他無法也。

    入圓成實即得無生法忍也。

    彌勒以此修證故曰斯為第一。

    彌勒識大竟。

     七勢至根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教修。

    三結答圓通。

     初。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灌頂雲。

    梵語摩诃那缽此雲大勢至。

    觀經雲。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離二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

    思益雲。

    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悲華經寶藏佛言。

    由汝願取大千世界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法華列衆中名得大勢以其能成辨一切所應作事故。

    若依本經釋者。

    謂菩薩以念佛心得無生忍大勢力故。

    攝念佛人不勞而化。

    故益以至言。

    同倫有二。

    一同修。

    二同化。

    同修者謂恒河沙劫同修念佛三昧。

    同化者謂今在娑婆。

    同攝念佛衆生。

    同修淺深不同。

    有住幹慧者。

    有住信位住位乃至等覺位者。

    同化示現不同。

    有示幹慧者。

    有示信位住位乃至等覺位者。

    故總以五十二數計之。

     二曆述教修(此菩薩述先佛教示意多。

    自己修證意少。

    故标教帶修。

    以攝于證也)二。

     一詳述佛教。

    二略述依修。

     初三。

     一總教念佛。

    二别詳念法。

    三結示利益。

     初。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梵語阿彌陀。

    此翻無量光。

    或翻無量壽。

    蓋名含二義翻譯互出。

    但既雲往昔且言恒河沙劫。

    似非現在彌陀。

    乃古彌陀也。

    十二如來者。

    準大本彌陀經。

    阿彌陀佛自具十三号。

    謂無量光。

    無邊光。

    無礙光。

    無對光。

    ??王光。

    清淨光。

    歡喜光。

    智慧光。

    不斷光。

    難思光。

    無稱光。

    超日月光。

    合本号為十三。

    今始終二号既同或中間亦同。

    以佛道通同古今無異故。

    言相繼一劫者。

    似是前前後後轉相補處。

    未必即是一佛異名。

    然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但能成就利益無所不可。

    是一是異是古是今勿甚拘泥。

    教其念佛者或亦因其多障緣故。

    念佛三昧有事有理。

    事念則專注一佛念念相繼。

    念久成定名曰三昧。

    理念則正念佛時反觀自心。

    觀久心開名曰三昧。

    灌頂雲。

    念佛法門有四。

    一持名。

    二觀像。

    三觀想。

    四實相。

    前三後一。

    事理對論。

    正脈雲。

    據下文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二别詳念法。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初如同人相憶。

    生佛雖異心性無殊。

    故總以人喻。

    如法華經喻以親友之類。

    一專為憶者。

    喻佛生生世世常念衆生。

    心性同佛皆應成佛也。

    一人專忘者。

    喻衆生展轉流浪不知念佛求佛攝授接引往生也。

    若與或同。

    不期而遇曰逢。

    有意而會曰見。

    若逢不逢者。

    喻衆生生值佛世不知念佛。

    依舊沉淪也。

    或見非見者。

    喻諸佛現相人中人不念佛佛亦難度也。

    二人相憶者。

    謂彼此互相憶念。

    喻佛念衆生衆生亦念佛也。

    二憶念深者。

    喻衆生念佛悲感情切。

    佛念衆生慈應恩深。

    如是則感應道交。

    不惟現前成益。

    乃至生生世世佛常護念衆生。

    衆生常近諸佛。

    故又喻以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既爾常護常近則緣勝因深。

    生可成佛而佛可如願矣。

     ○十方下如母子相憶。

    (上以同人相憶為喻。

    猶恐其憶念不切。

    故又舉母子相憶喻之。

    以同人較之母子其情稍疏故)衆生久沉生死故為如來所憐。

    雖久沉生死而佛性不失。

    故又為如來所念。

    既憐且念無時能已。

    故喻雲如母憶子。

    諺雲。

    兒行千裡母擔憂。

    則母之憶子無時能忘可知。

    若子逃逝者。

    喻衆生不知念佛流浪生死。

    雖憶何為者。

    喻佛雖憐念亦無如之何矣。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者。

    喻衆生設若念佛亦如佛念衆生時之諄切。

    如是則感應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見佛。

    故喻以母子曆生不想違遠。

    然彼佛既教念佛而又連舉二喻者。

    蓋欲念佛衆生始而如同人相憶。

    久則如母子相憶。

    庶念佛之功日親日近。

    當必獲其效矣。

     三結示利益。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初示決定見佛。

    若衆生心者。

    謂設若衆生心信我說也。

    心信我說自然憶佛念佛。

    憶佛者系心佛境。

    如觀像觀想之類。

    念佛者事理一心。

    如持名實相之類。

    又憶念雖各分二種。

    四者亦互用無礙。

    現前見佛者。

    如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

    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土。

    當來見佛者。

    如臨命終時舍報安詳生極樂國華開見佛。

    而言必定者。

    确許其決無不見用以堅行人之心故。

     ○去佛下示自然心開。

    承上既必定見佛則是去佛不遠。

    既去佛不遠則護念緣勝。

    故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謂不假餘門為方便隻此念佛。

    便得心開。

    所以華嚴妙嚴品。

    謂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

    以能總攝一切諸法門故。

    染襲近也。

    襲近于香被香所熏自然身有香氣。

    與彼去佛不遠蒙佛護念自然心開見佛。

    事理相類故以為喻。

    據此則念佛三昧亦可名香光莊嚴。

    以念佛者去佛不遠蒙佛光莊嚴其心。

    亦如樂香者襲近于香被香光莊嚴其身故。

    詳述佛教竟。

     二略述依修。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我本因地即指昔在超日月光佛時也。

    蒙佛所教如法憶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故曰入無生忍。

    謂正當心開之時。

    一念不動萬有皆空。

    不見生滅法也。

    因中以念佛得益。

    果上以念佛度生。

    故今于此界攝念佛人。

    此界即指娑婆。

    或亦分身他土。

    今對釋迦且約此界言之。

    淨土即指安養。

    不歸他土唯歸安養者。

    略明五義。

    一勢至菩薩本修因處故。

    二諸大菩薩尚願生彼故。

    三阿彌陀佛願力深重故。

    四三輩九品皆得往生故。

    五十方諸佛同贊西方故。

    此皆事論。

    若以理論者。

    自心即是彌陀。

    法性即是淨土。

    違真逐妄背覺合塵即是舍安養而生娑婆。

    反妄歸真背塵合覺是其所宜。

    故惟攝歸淨土。

    曆述教修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那律選眼空生擇意等。

    各有選擇。

    勢至不爾。

    故雲無也。

    都攝六根者。

    謂眼不觀色耳不聽聲等。

    攝六和合歸一精明也。

    一精明心離于分别。

    如是念佛名曰淨念。

    常念常淨。

    常淨常念名曰相繼。

    入無生忍證不退轉名曰得三摩地。

    較之餘門獨為直捷簡易。

    故曰斯為第一。

    (此七大中以火大為首者。

    貪欲為煩惱根本宜先治故。

    以勢至殿後者。

    鄰于觀音耳根。

    娑婆衆生不能修彼者便修此故)總結諸聖略說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