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關燈
外明徹。

    淨無瑕穢。

    當世界虛淨時有類乎此。

    可以意會耳。

    暫得如是尚屬悟證。

    至下自見。

     二述修證。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諸出入息化為光明。

    照十方界。

    得阿羅漢。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不住悟證仍依本修。

    定益深氣方靜故得煙相漸銷。

    轉氣成息。

    化濁為清。

    故曰鼻息成白。

    自是不唯内明外洞兼複内外一體。

    故曰心開。

    謂如來藏心全體開現也。

    全體開現無複能所對待。

    見思二惑無所從起。

    故曰漏盡。

    謂諸漏永盡也。

    心開故鼻息稱性。

    化為光照十方。

    漏盡故永以不生得成大阿羅漢。

    世尊知其不甘小乘故記以當得菩提。

    今自述也。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銷息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始而觀鼻攝心見氣如煙。

    繼而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故曰銷息。

    銷息謂銷氣成息。

    非并息全銷。

    以并息全銷自屬下句故。

    息久發明者。

    謂鼻息久靜稱性化光也。

    光照十方故曰明圓。

    得阿羅漢故曰滅漏。

    佛記當得菩提。

    亦權輿于斯門。

    故稱第一。

    孫陀鼻識竟。

     四滿慈舌識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富樓那亦名布喇那。

    此雲滿願。

    彌多羅尼亦名梅呾麗衍尼。

    此雲慈女。

    梵語弗呾羅此雲子。

    從略合稱雲滿慈子。

    釋見叙分。

    然舌識功能有二。

    一别味。

    二流辨。

    滿慈于曠劫已來不循味而複性。

    故能令舌識稱性。

    流演洪辯而無礙也。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辯才無礙。

    宣說苦空深達實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

    我于衆中微妙開示。

    得無所畏。

     準法華佛稱滿慈于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

    故自述我曠劫來辯才無礙。

    至究其所以得辨之故。

    文雖不顯殆亦由于不染味塵谛觀識性無我遂能流辨演說苦空等諸小乘法也。

    深達實相者。

    謂于正說苦空等諸小乘法時。

    進觀識性虛妄舉體全真。

    所謂即識性而深達實相。

    非别有也。

    如是者謂深達實相如是。

    不惟宣說一佛之法。

    乃至恒沙如來之法。

    不惟宣說小乘苦空等法。

    乃至大乘秘密深奧法門皆能宣說。

    故雲我于衆中微妙開示。

    然既曰衆中則根器不齊。

    既曰微妙則高低普應。

    根器不齊故未免奇攻異難。

    高低普應故頓令屈于言下。

    魔外卷舌人天歸心故雲得無所畏。

     二述修證。

     世尊知我有大辨才。

    以音聲輪教我發揚。

    我于佛前助佛轉輪。

    因師子吼成阿羅漢。

    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悟證事在過去故上雲我曠劫來。

    修證事在今生故此雲世尊知我。

    世尊即指今佛。

    以今佛而知過去之辯者。

    為有宿命。

    及他心智故。

    佛以說法音聲。

    轉入機心。

    名音聲輪。

    又輪有運載摧碾二義。

    如來說法音聲能運載衆生從因至果。

    能摧碾衆生粗惑細障。

    故借以為喻。

    令其如佛所說。

    開敷展演即是教以發揚。

    自是當随于佛遵教宣揚。

    名為助佛轉輪。

    因說法無畏降魔制外同獅子之善吼。

    借衆生砥石磨盡殘思成羅漢之正果。

    智冠餘衆辨勝群賢故世尊印其說法無上。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銷滅諸漏。

    斯為第一。

     法音降魔者準法華魔有四種。

    一煩惱。

    二五陰。

    三死。

    四天。

    惱亂自他故稱為怨。

    滿慈以說法無畏二利俱成。

    故能降伏。

    四魔既降諸漏永殄。

    故雲銷滅。

    然說法本為化他。

    盡漏反成己利。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

    斯為第一。

    誠哉是言。

    慕斯門者隻須谛觀此識。

    于諸味未來之前體何所潛。

    諸味正來之際用自何起。

    諸味既去之後滅向何去。

    于此一一參詳。

    識得潛處起處滅處。

    則滿慈妙辨即在吾人舌端上現矣。

    滿慈舌識竟。

     五波離身識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優波離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優波離此翻近執。

    以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臣故。

    或翻上首。

    以其持律為衆綱紀故。

    正音邬波離今雲優者訛耳。

    據下自叙乃相随太子伴修者也。

    然身識功用亦二。

    一别觸。

    二持戒。

    吾人若能于别觸之際離諸分别。

    則全識全性。

    全性全識。

    以斯治身而身無不治。

    以斯調心而心無不調。

    是為轉别觸之功成持戒之用。

    波離圓通如是而已。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親随佛逾城出家。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逾越也。

    逾城出家者。

    準普曜經佛為太子時。

    于十九歲願求出家。

    父王嚴兵防守。

    夜令車匿鞁犍陟。

    (馬名也)從北門出行三由旬。

    至閑靜林以劍自剃須發。

    身服袈裟。

    波離既為近侍之臣自應相随。

    彼經不出者非所急故。

    彼言從北門出。

    今言逾者或是從北門上故。

    六年勤苦者。

    準普曜經既出家已。

    進伽阇山苦行林。

    天獻麻米日食一粒等。

    波離伴修。

    故應親觀。

    降伏諸魔者。

    準處胎。

    經菩薩坐閻浮樹四十八日。

    波旬夢見三十二變。

    從覺恐怖。

    告四魔女先往令壞。

    現三十二媚相。

    佛令變為老母。

    又準觀佛三昧經。

    三女妝飾盻目妖冶。

    菩薩身心寂然不動。

    白毫拟之。

    女身九孔二藏八萬蟲戶自見厭惡嘔吐而去。

    魔怒興兵并不得近。

    此亦波離目睹之事故曰親見。

    此下應有成道之語。

    以魔降道成不言可知。

    故略之也。

    制諸外道乃成道以後之事。

    如三迦葉波等向屬外道。

    俱蒙如來制伏攝歸正法。

    然此中曰親随。

    曰親觀。

    曰親見者。

    意顯悟證有由。

    蓋以從始至終目睹親見。

    信出世之有益厭世間之無常。

    深知貪欲為諸漏之本。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故能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貪欲諸漏而言世間者。

    且約見思二惑言之。

    然亦但是乘悟并銷非次第盡也。

     二述修證。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

    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衆中綱紀。

    親印我心持戒修身衆推為上。

     初持戒證果将謂頓悟即是。

    不知漸修故承佛教以持戒。

    教以持戒正令其漸修意也。

    如是者遵佛所教如是修持。

    不唯篇聚無虧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亦所不遺。

    蓋言其防之嚴守之密耳。

    溫陵曰。

    行住坐卧律儀各二百五十。

    對三聚成三千。

    (是為三千威儀)複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

    複配貪瞋癡等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

    (經文略零隻言八萬微細)按法數所載。

    及灌頂所說。

    與此亦未全同。

    大約皆以兩乘戒相展轉配對。

    雖已湊合數目于理似有未妥。

    愚以寡聞未閱律藏。

    不敢辄為定評。

    但既曰威儀似惟持身。

    或是小乘戒外細行。

    既曰微細似兼持心。

    或是大乘戒外細行。

    姑令阙疑再俟參考。

    性業遮業總該兩乘戒品。

    性業者。

    性元是罪。

    不待佛制。

    持即是善。

    犯即是惡。

    犯之得兩重罪。

    一業道。

    二違制。

    如殺盜淫妄等。

    遮業者制前無犯。

    制後犯罪。

    犯之者但結違制。

    如飲酒墾土等。

    悉皆清淨者言如上所說細行尚然不遺。

    況夫性業遮業。

    自應如水去泥如玉絕瑕也。

    身心寂滅者小乘制身故身識寂然不動。

    大乘制心故心意滅而不生。

    見思二惑。

    自此永盡。

    故曰成阿羅漢。

     ○我是下首衆蒙印。

    總統曰綱。

    維持曰紀。

    以波離能持戒故。

    佛令稽察持犯。

    處斷重輕。

    總統佛衆維持律學故自雲我是等也。

    大乘制心之學唯佛能知故親蒙印許。

    小乘持戒修身衆所同許故衆推為上。

    如智度論雲。

    長老優波離。

    于五百羅漢中持律第一。

    據此則大乘制心是其密行。

    小乘制身是其顯迹。

    今以落草槃桓乃真贓畢露耳。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執身身得自在。

    次第執心心得通達。

    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先以小乘執身身識不行。

    于觸塵中得大自在。

    次第以大乘執心意識無别。

    于法塵中獲妙通達。

    然後身心互用乃至眼耳等識一切皆能通利。

    據此則斯為第一句。

    語雖似通。

    意實别指執身。

    以是最初入手方便。

    又此科亦特為标顯身識故也。

    波離身識竟。

     六目連意識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目犍連此雲采菽氏。

    姓也。

    大揀同族。

    又以其神通大故。

    詳見叙分。

    然人皆知目連神通不知其得通之由。

    今自叙由于旋識複湛。

    心光發宣。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

    宣說如來因緣深義。

    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初指未出家時。

    準增一舍利目連同師沙然梵志。

    盡得其術。

    然臨終微笑。

    問其故。

    乃曰。

    我見金地國王沒夫人投火。

    願共生一處。

    後見金地商人問之果然。

    二人追悔未盡其術。

    更求勝法無師可事。

    一日路遇頞鞞聞說因緣。

    随至佛所得度出家。

    今雲路逢三迦葉波者已于舍利圓通中辨。

    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

    依林住故。

    亦雲木瓜癃。

    胸前有癃如木瓜故。

    伽耶山名。

    那提河名。

    為揀同族。

    各以住處立号。

    皆佛之弟子。

    依佛所說為彼敷揚。

    故雲宣說如來因緣深義。

    然因緣之義。

    一往而論似唯對治無因及與邪因。

    若究極而言實能導達佛乘。

    如中觀論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是亦名為假亦名中道義。

    夫既三觀齊舉。

    三谛并照。

    何教不收。

    何道不緻。

    非局小道權宗故義言深也。

    我頓發心者頓發改邪歸正之心。

    得大通達者圓悟即空即假即中之義。

    自是旋分别虛妄之識。

    複湛然不動之性。

    論悟證可齊佛境界矣。

     二述修證。

     如來惠我袈裟着身。

    須發自落。

    我遊十方得無挂礙。

    神通發明推為無上。

    成阿羅漢。

    甯唯世尊。

    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一見佛時即蒙如來慈惠。

    但呼善來比丘即具僧相。

    故雲袈裟着身。

    須發自落。

    自是心光發宣故得遊方無礙。

    良以神通發自性明衆中推為無上。

    涉世既久見思永寂故曰成阿羅漢。

    是修證先且獲效于四果也。

    甯唯世尊者。

    言我之神力。

    豈獨為世尊心許。

    即十方如來亦皆歎我神力。

    遍遊十方作諸佛事故曰圓明。

    一真不動纖塵無幹故曰清淨。

    此歎其涉世無礙德也。

    任運施為不假作意故曰自在。

    是魔皆降有怨皆摧故曰無畏。

    此歎以任運折伏德也。

    如降龍經佛升兜率。

    毒龍為障。

    目連化身大小。

    龍懼鑽齧遂服。

    又志心經外道移山制之不動。

    目連平為大地。

    與民除患等皆自在無畏之驗。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旋湛心光發宣。

    如澄濁流久成清瑩。

    斯為第一。

     首句牒問。

    我以下結答。

    旋湛者圓悟因緣無所用其分别。

    旋意識而複湛然性故。

    但前以意含此方說出。

    心光發宣者。

    見佛出家旋湛既久即分别而化心地光故。

    由此發宣運用故有神通。

    亦前以意含此方說出也。

    如澄濁流者。

    謂旋識複湛。

    如澄濁流還複湛水也。

    久澄清瑩者。

    謂旋湛既久心光發宣故有神通。

    如水久澄便成清瑩之水有像斯鑒也。

    斯為第一句語雖似通。

    意實偏指旋湛。

    良以圓悟因緣為旋湛之前導。

    心光發宣為旋湛之後功。

    是知不有旋湛則圓悟徒成狂解。

    心光惟許性有。

    既不能涉塵勞而漸修。

    又何由斷見思而實證。

    宜乎其以旋湛為第一也。

    若依古德前無意含之義。

    則此中旋湛等語無所從矣。

    六識圓通竟。

     四七大圓通。

    (正脈雲。

    前五大即塵。

    後二大即識與根。

    雖不出前根塵識三而特具周遍廣大之象。

    故别得大名)七。

     一烏刍火大。

    二持地地大。

    三月光水大。

    四琉璃風大。

    五空藏空大。

    六彌勒識大。

    七勢至根大。

     初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烏刍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

    而白佛言。

     溫陵曰。

    烏刍瑟摩此雲火頭。

    灌頂雲。

    即火首金剛神也。

    示為護法法不應坐。

    故不言座起而直雲于前。

    特标合掌者。

    以先是擎拳持杵不合掌故。

    又特标禮佛雙足者。

    以較之諸聖禮佛分外加敬故。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教我遍觀百骸四支諸冷暖氣。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初昔性多淫。

    常與嘗同。

    猶曾也。

    我常先憶久遠者。

    自述曾于先世記的久遠劫前事故。

    性多貪欲者。

    謂曆世着淫積習成性。

    生來即多貪欲。

    如普門品多于淫欲者是也。

     ○有佛下佛教觀火。

    佛名空王者。

    深證第一義空于諸法中得自在故。

    法華經佛顯阿難本雲。

    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

    是知烏刍瑟摩亦與佛同時發心。

    但為護法現力士之迹。

    遠究深本實難思議。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者。

    令其知懼息多淫心。

    亦對症施藥也。

    灌頂雲。

    淫本暖觸迫發。

    多淫即成多火故雲火聚。

    火者以焚燒為義。

    然欲火不唯燒諸善根而内外相感。

    實能燒諸形命。

    天祠焚身火床等報可為明證。

    教以遍觀冷暖氣者令其自驗之意。

    言百骸四支于淫心未動之時本自清冷。

    及欲念一交則舉體燥熱。

    以冷形暖自信火聚之言非虛妄矣。

     ○神光下成觀得名。

    火觀既成淫心頓息。

    火氣不能外洩反以資益精神。

    故稱神光。

    内凝者。

    凝聚于内不洩于外。

    如世少欲之人多身輕體健。

    即神光内凝之驗。

    諺雲。

    精滿不思欲。

    今既神光内凝自應欲念永銷。

    故雲化多淫心。

    然淫心熾盛必至癡迷燥熱。

    淫心既化自應轉癡迷作智明。

    變燥熱為慧??。

    照耀性地焚燒惑薪故雲成智慧火。

    從是上契佛乘。

    與諸佛心印懸通。

    故蒙諸佛召以火頭之名。

    火頭雲者。

    正印其由火觀而入為圓通之首也。

     二述修證。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

    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觀火成定故稱火光三昧。

    以此定力先斷見思故得成阿羅漢。

    雲心發大願者不住小乘法故。

    大乘之願應有多門。

    今以護法為門。

    故雲諸佛成道我為力士。

    力士即金剛神也。

    親伏魔怨者正法念經雲。

    昔有國王。

    第一夫人生千子。

    欲試當來成佛次第。

    俱留孫探第一籌。

    釋迦當第四籌。

    乃至樓至當千籌。

    第二夫人生二子。

    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

    一願為密迹金剛神護千兄教法。

    今雲諸佛成道或指賢劫千佛。

    我為力士或即密迹金剛。

    良以道重魔高行芳見嫉。

    故凡諸佛成道說法多有天魔橫生留礙。

    誓願親伏決不姑容。

    意以借此嚴土利生圓滿菩薩行也。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

    諸漏既銷生大寶??。

    登無上覺。

    斯為第一。

     身熱心燥皆為暖觸。

    由身及心乃名谛觀。

    故前約初起但教觀身。

    此兼深修并言觀心。

    必至身心并觀乃成三昧。

    無礙流通者。

    三昧既成兼身與心無能礙于暖觸。

    自上而下時覺流轉通融。

    所謂神光内凝是也。

    化多淫心因而諸漏永盡。

    成智慧火故雲生大寶??。

    降伏魔怨名大。

    護法利生名寶。

    爍惑照真名??。

    所謂火光三昧是也。

    迹為力士本契佛乘故雲登無上覺。

    然貪為惱本。

    淫稱罪魁。

    一火觀而俱盡故曰斯為第一。

    烏刍火大竟。

     二持地地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修證。

    三結答圓通。

     初。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菩薩名持地者準寶雲經。

    地有十義。

    一廣大。

    二衆生依。

    三無好惡。

    四受大雨。

    五生草木。

    六種子所依。

    七生衆寶。

    八生衆藥。

    九風不動。

    十師子吼不驚。

    菩薩持心如之。

    若别合者能發廣大菩提心故。

    能與生死衆生作依止故。

    于諸衆生無揀擇故。

    承受諸佛大法雨故。

    生長一切諸功德故。

    菩提種子所依托故。

    出生利益衆生法故。

    出生對治煩惱法故。

    世間八風所不動故。

    聞說深法不驚疑故。

    依本經則外平界地。

    内平心地。

    持此為因用求佛果。

    故名也二曆述修證。

    (此菩薩初修即依事行。

    非同前之諸聖先悟後修。

    故直言修證)二一曆修事行。

    二因悟證果。

     初三。

     一初修唯事平地。

    二中間兼事代持。

    三後修更兼濟溺。

     初。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

    我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

    我皆平填。

    或作橋梁。

    或負沙土。

     往昔者亦約過去世言。

    佛名普光者身光智光二俱周普。

    乃五十三佛之首也。

    見佛發心出家具戒故雲我為比丘。

    要路者陸行緊要之路。

    往來所必由故。

    津口者水陸交接之口。

    津濟所必經故。

    田地者田間種植之地耕獲所便行故。

    高下不平曰險。

    溝岸迫陝曰隘。

    蓋要路津口田地皆有此等處也。

    不惟此等。

    但有不如法處必至妨損車馬。

    如車有失轄折軸之憂。

    馬有陷胫失足之苦。

    車馬尚損餘可知矣。

    我皆平填者平高填下因其勢而夷之。

    或作橋梁者架木負石掠其勢而避之。

    或負沙土者掩水覆泥逆其勢而治之。

    務使險者坦。

    隘者博。

    車無妨。

    馬無損也。

     二中間兼事代持。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于世。

    或有衆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

    至其所詣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如是勤苦者。

    謂如是平填道路架橋負河可謂極其勤勞極其辛苦矣。

    經無量佛出現于世者。

    顯常行不辍。

    是知菩薩漸修之行已非群賢可及。

    此是結前平地。

    下乃兼明代持。

    或有衆生者。

    謂正修前行之時設或遇有衆生。

    指劣弱少力者言。

    于阛阓處要人擎物者。

    灌頂雲。

    市垣曰阛。

    市門曰阓。

    愚謂二皆貿易之處。

    要人擎物者。

    謂貿得之物自力所不能勝故。

    我先為擎者。

    人且索直菩薩倡先為擎。

    即攝三施。

    一身擎财施以身為内财故。

    二索者感化法施。

    三物主無畏即無畏施。

    詣猶往也。

    謂至其所往處也。

    放物即行者不索其直。

    不取其直者與亦不取此。

    又于财施中足外财義故。

     三後修更兼濟溺。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

    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佛名毗舍浮梵言也。

    此雲遍一切自在。

    謂于諸法中得自在故。

    乃過去莊嚴劫最後佛也。

    據此則持地菩薩始從普光佛所發心。

    中間經曆五十三佛及莊嚴劫九百九十九佛至最後毗舍浮佛出世時。

    常行平地及代持之行。

    是知上雲經無量佛者乃大略言之。

    或可千佛之上。

    更有别佛足成無量。

    亦未可定。

    現在世時揀非佛滅已後事故。

    世多饑荒者。

    谷不熟食不給也。

    上雲擎此雲負者。

    謂輕則手擎。

    重則背負。

    前後各出。

    其實互具。

    總一代持之行。

    遠近有二。

    一路徑遠近。

    二人情遠近。

    二俱無問者一顯難易不較。

    一明怨親平等。

    總一無分别心。

    惟取一錢者。

    以時世饑荒乞食難得。

    略取資身無多貪故。

    此上皆屬舊行。

    下乃更兼濟溺。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者。

    車以牛駕非同馬之利便。

    兼以泥溺則執禦者并受其累。

    我有神力者積劫願行所緻。

    福報所感。

    為其推輪者助牛出車。

    拔其苦惱者不唯牛脫泥溺。

    并執銜者亦令免其累焉。

    曆修事行竟。

     二因悟證果二。

     一蒙教開悟。

    二漸次證入。

     初。

     時大國王延佛設齋。

    我于爾時平地待佛。

     ○毗舍如來摩頂謂我。

    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

    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别。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初仍修本行。

    延請也。

    國王請佛者。

    為國修福屈九五之尊。

    迓萬德之聖故。

    廣列珍羞無上妙味故曰設齋。

    平地是其本行。

    且又知佛降臨。

    故即于爾時待之。

     ○毗舍下佛教平心。

    摩頂者愍其事行久勞。

    攝授加持令其以理融事故。

    當平心地者。

    如來藏心本無高下。

    一念瞥起淨染繁興。

    若果能離于念相則内心平矣。

    内心既平外相斯夷。

    雖陵谷變遷而常自如如。

    滄棄更易而由來坦坦。

    故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維摩雲。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天台雲。

    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

    極樂心平緻平地之如掌。

    皆斯義也。

     ○我即下得大開悟。

    我即心開者。

    聞佛平心之教念相離而藏心開現也。

    藏心開現無分别智湛然。

    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故曰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别。

    既等無差别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矣。

    然身界俱以微塵稱者以同是微塵所造。

    依所造彰能造。

    亦欲顯示同為大地故也。

    微塵自性者。

    由上等無差别。

    進觀身界二塵同一自性。

    既同一自性于中實無能觸所觸能摩所摩故曰不相觸摩。

    豈唯身之與界不相觸摩。

    乃至身臨刀兵亦無所觸。

    如六祖延頸。

    刺客三揮利刃俱如斬影。

    即其證也。

    又此以上通以四法界會之其義更明。

    如前但平外地專務事修即事法界。

    蒙教平心以理奪事即理法界。

    心開見塵則理不礙事。

    身界無差則事不礙理。

    即理事無礙法界。

    至于微塵法界不相觸摩則互相容即。

    刀兵臨身無所觸傷則互相涉入。

    即事事無礙法界。

    但此且約見處言之。

    所謂得大開悟者以此。

     二漸次證入。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

    成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中。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

    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身界二塵該一切法。

    彼既同一自性則一切法皆同一自性。

    誰為能生。

    誰為所生。

    由此于一切法性悟無生理。

    忍信不疑。

    按悟處已齊八地。

    但以伏斷分齊方盡見思。

    故雲成阿羅漢。

    悟處既深不住淺證故于賢劫回心。

    至今永入菩薩位中。

    諸如來指賢劫前三佛。

    兼他方諸佛言之。

    妙蓮華即指楞嚴。

    以此經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故。

    佛知見即經中所顯如來藏心。

    在眼名見。

    在意名知。

    六用舉二以攝其餘。

    以同一體故。

    我先證明者。

    倡先領修引攝後進故。

    既為引攝後進衆皆推崇故曰而為上首。

    此約其從賢劫回心已來說也。

    曆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别。

    本如來藏。

    虛妄發塵。

    塵銷智圓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正脈雲。

    此備述前悟而已。

    谛觀二字即前蒙教心開。

    以無分别智谛審觀察也。

    因了二塵無差知其本于藏性。

    依本求末無别自體。

    故雲虛妄發塵。

    然發塵雖屬虛妄。

    而動念即成違礙。

    若能奮起精進永離念相。

    妄塵既銷真智斯圓。

    無上覺道不成何待。

    是據持地修證惟以平地為門。

    故雲斯為第一。

    持地地大竟。

     三月光水大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修證。

    三結答圓通。

     初。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菩薩名月光者月為水大之精。

    故前雲諸婆羅門和合幻藥。

    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由此菩薩觀水入圓得水之精。

    承此精華照臨法界。

    與諸衆生而作利益。

    若彼月光故以為名。

    此約本經義釋。

    若依華嚴月有四種奇特。

    一映蔽星宿。

    二示現虧盈。

    三有水現影。

    四見皆對目。

    菩薩映蔽二乘。

    示有智斷。

    有感必應。

    衆生各見對我。

    與彼月光義相似也。

    正脈雲。

    童子乃菩薩别名。

    表童真德也。

    亦可童子即法王之子。

    如文殊師利亦有以童子稱者。

     二曆述修證(菩薩自雲。

    我今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據此則是回小向大。

    理事雙修。

    非同諸聖先悟後修。

    故亦直言修證)二。

     一遇佛教觀。

    二依教修證。

     初。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名為水天。

    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觀于身中水性無奪。

    初從涕唾。

    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身中旋複水性一同。

    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等無差别。

     初教以觀水。

    事在過去故雲往昔。

    時經多世故雲沙劫。

    謂逆推從此至彼所過劫數如恒河中沙也。

    佛名水天者。

    因觀水性徹證第一義天。

    乃三十五佛之一。

    如決定毗尼經明。

    教諸菩薩者。

    非特為一人說故。

    如其所證以度一類之機。

    故唯教修習水觀。

    觀成得忍故雲入三摩地。

     ○觀于下詳示修法。

    複有二義。

    一先觀内水。

    外水懸遠難以攝心。

    故先教觀于身中。

    水性無奪者。

    水性在身餘大無能奪故。

    初從涕唾等轉釋無奪之義。

    在鼻曰涕。

    在口曰唾。

    此水之近于外顯然而易見者。

    在咽下咽曰津。

    在喉外溢曰液。

    此水之近于内隐然而可覺者。

    在骨在髓者曰精。

    在筋在肉者曰血。

    此水之寓于内幽微而難見難覺者。

    飲食變退曰大小便利。

    此又水之入于上運轉而注于下者。

    如是從外向内由上至下一一推窮極盡無非遍體流動。

    故雲身中旋複。

    旋複即流動義也。

    水性一同者。

    正脈雲。

    涕唾津液水之清相。

    精血便利水之濁相。

    清濁雖異水性無别。

    愚謂一同者。

    一體通同地火風等不能陵滅。

    上雲水性無奪是也。

    見水下次觀外水。

    言雖一體通同未免為身所礙。

    是須引伸外觀故曰見水身中等。

    謂一向見水之在身中者。

    又觀其與世界外香水通也。

    乳峰摘脈雲。

    按華藏莊嚴世界海下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此華生于普光摩尼香水海中。

    此華内有十佛刹微塵數香水海。

    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種。

    每一刹種皆有二十重佛刹。

    累高如幢。

    愚又補之曰。

    超出如王合名幢王刹也。

    今此中世界外指總香水海。

    所謂普光摩尼。

    以此海在蕊香幢大蓮華下屬世界之外故。

    浮幢王刹指别香水海。

    所謂十佛刹微塵數。

    以此海在蕊香幢大蓮華内。

    如幢如王之佛刹于中浮故。

    總别合論故雲諸香水海。

    若分别論之。

    應雲與世界外總香水海及浮幢王刹别香水海也。

    等無差别者一體通同故。

    既内外一體通同則不見有身為礙。

    若進能亡界則性合真空耳。

    然此上自觀于身中下古德直作領旨修觀解釋。

    今細詳其文并無領旨之義。

    蓋是水天如來既教修習水觀。

    複為詳示修習法也。

    遇佛教觀竟。

     二依教修證三。

     一初成内觀。

    二次修外觀。

    三證水合空。

     初。

     我于是時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當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窺窗觀室。

    唯見清水遍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顧盻而去。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

    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汝更見水。

    可即開門。

    入此水中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後入定時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出。

    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初證水局身。

    是時者依教修習時也。

    境智相應是曰初成此觀。

    證得水性一同餘大無能奪滅故雲但見其水。

    雖但見其水依然在身中旋複故曰未得無身。

    是雖知身中無我尚未了五蘊皆空也。

     ○當為下顯身為礙。

    言既未得無身仍是小乘。

    故雲當為比丘。

    謂當時尚在比丘位故。

    室中安禅者仍是修習前觀。

    禅而雲安者。

    以境智相應不勉而中故。

    弟子者執侍巾瓶之人。

    見其久在室中不敢直入。

    故惟窺窗觀室意為探其動與靜也。

    唯者揀餘。

    言地水火風鹹同一性。

    無緣不興興必待緣。

    今以水觀為緣餘緣不複興起。

    故唯見清水遍室餘則了無所見。

    灌頂雲。

    此即實定果色。

    後梁法聰禅師。

    漢州水觀和尚。

    室為水淹可證此義。

    童稚即指童子。

    凡八歲以上十五以下者皆可稱之。

    事理未谙故曰無知。

    由無知故起二種疑。

    一疑明知比丘安禅何得室中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