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關燈
令人清涼。

    喻真智照理。

    燈接日月喻無礙智。

    理事雙照不異不一。

    乃三智圓明之号。

    準彼經日月燈明佛相繼二萬。

    今迦葉所引似當最後一佛。

    以直言佛滅後事則已。

    不言餘故。

    若更直餘佛應略說故。

    我得親近者初遇燈明。

    聞法修學者方始發心。

    舍利此翻靈骨。

    滅後供養者受化感恩。

    如佛在故。

    然燈續明紫金塗像皆供養事也。

    灌頂引付法藏雲。

    毗婆屍佛滅後。

    塔像金色缺壞。

    時有貧女丐得金錢。

    倩匠為薄。

    金師歡喜。

    治瑩佛畢誓為夫婦。

    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

    心恒受樂。

    據此則紫金塗像乃後時事。

    或翻譯脫漏毗婆屍世之文。

    不然則向下便雲自爾以來等。

    無時可容貧女金師事故。

    亦可本地難思各說異見。

    但取成益亦無妨礙。

    自爾以來者。

    自然燈塗像以來迄于今也。

    身常圓滿紫金光聚者。

    随因感果果必類因故。

    紫金光尼即昔之貧女。

    彼金師者即今之迦葉。

    由昔誓故今為夫婦。

    故雲即我眷屬。

    等字如前所釋。

    同時發心者有二義。

    一指過去謂同時發心塗像。

    二指現在謂同時發心出家。

    二義之中後義理長。

     二觀法得果。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唯以空寂修于滅盡。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正觀法塵而言六塵者。

    兼前五說故。

    良以法無别體惟是前五落謝之影。

    倘外之五塵不滅則内之影事終未全銷。

    故觀者須于前五塵起。

    謂先觀五塵遷變不常。

    當下離念。

    自無影事落于意識。

    再觀法塵自然一時壞滅。

    惟以空寂等者。

    所緣既滅。

    能緣亦銷。

    自是六識不行名無心定。

    定久功深進滅第七末那粗分。

    名滅盡定。

    修此定時偏厭受想。

    亦名滅受想定。

    此定成時惟留第八賴耶持身。

    及第七末那微細思量。

    不受業牽故能度百千劫。

    無所勞慮故覺如彈指頃。

    灌頂雲。

    今持金襕袈裟在雞足山待彌勒下生即此定也。

    然此定即四果所住。

    但由悟心猛利所得。

    非關修證。

    至定壞時仍須強持。

    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承上雖住滅定。

    但我唯以悟得空法成阿羅漢。

    非修證也。

    欲屆修證堪忍苦行。

    故蒙世尊印許說我頭陀為最。

    頭陀或雲杜多此翻抖擻。

    增一雲。

    佛言汝年老大可舍十二頭陀。

    迦葉不舍。

    佛言善哉。

    我佛法中頭陀苦行大迦葉為第一。

    言十二者大品雲。

    一阿蘭若。

    二冢間坐。

    三樹下宿。

    四露地坐。

    五常坐。

    六常乞食。

    七一坐食。

    八節量食。

    九中後不飲漿。

    十次第乞。

    十一糞掃衣。

    十二但三衣。

    以堪忍行此便足抖擻塵勞。

    故稱頭陀行也。

    塵勞既淨。

    進觀佛果微妙法塵。

    如來藏中開明顯現。

    論悟證懸契佛果。

    核修斷唯齊二乘。

    故雲銷滅諸漏。

    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永以盡故。

    是知此中修證惟同陳那等三人。

    不同藥王等三士。

    以三士二證皆大。

    故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準增一。

    其家巨富千倍瓶沙。

    然竟能舍而出家。

    是其宿根已能空諸所有。

    觀法變壞為因。

    自應易入故以為上。

    六塵圓通竟。

     二五根圓通(正脈雲。

    六根缺一者。

    留耳根為殿後以當此方機故。

    參詳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法門均是旋根脫塵。

    塵識不爾。

    細玩可見)五。

     一那律眼根。

    二周利鼻根。

    三憍梵舌根。

    四畢陵身根。

    五空生意根。

     初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合證。

    三結答圓通。

     初。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阿那律陀亦雲阿?樓陀或阿泥樓豆此翻無貧。

    亦雲如意。

    亦雲無滅。

    由往昔以稗飯供辟支佛。

    自爾以來。

    九十一劫不受貧窮。

    常得如意受福無滅故。

    今為白飯王子。

    佛之堂弟。

    阿難之從兄也。

     二曆述合證(精進猛利悟證即兼修證。

    故不分說。

    惟合而明之也)。

     我初出家常樂睡眠。

    如來诃我為畜生類。

    我聞佛诃啼泣自責。

    七日不眠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

    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初自述被诃失目。

    最初出家。

    聞法不解。

    故常樂睡眠。

    诃為畜生者。

    見其愚癡之甚深激之也。

    聞诃愧甚故啼泣自責。

    責不徒責痛發精進。

    故七日不眠。

    精進過度。

    浮根見傷。

    故失其雙目。

    增一雲。

    佛在給孤園為衆說法。

    那律于中眠睡佛說偈诃雲。

    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那律精進。

    七日七夜眼不交睫。

    肉根随壞。

    今那律自述略也。

     ○世尊下自述蒙教得果。

    世尊愍其失明故示以三昧。

    三昧名樂見照明金剛者。

    謂初起觀時隻須樂見照明之性。

    亦入流亡所也。

    若所入既寂明暗不生。

    如是漸增見所見盡。

    則受金剛之名。

    謂依此盡根之力進破深惑。

    通解餘結如金剛之利。

    亦同耳門三昧。

    名金剛王寶覺義也。

    三昧既成發本明耀。

    故不因眼觀見。

    灌頂雲。

    十方者大千界中之十方也。

    迥脫根塵故曰精真洞然。

    謂見精真性洞然無礙。

    若以喻言之如觀掌果。

    據此則天人報得天眼恐未能與尊者較左右比勝劣耳。

    印成羅漢者。

    以其精進猛利二證俱發。

    非比陳那等悟證之後仍須修證。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旋見者。

    旋彼緣塵之見外脫塵累。

    循元者循其元有真見。

    内脫根結。

    按後耳根圓通。

    義齊聞所聞盡。

    準前舒結倫次義當此根初解。

    三昧名樂見照明是也。

    乘此勝進。

    則後之諸結可立而解。

    三昧名金剛是也。

    然那律正患迷塵世尊教以旋見忘塵。

    那律正憂根壞世尊教以循元離根。

    正對其機自然易入。

    故雲斯為第一。

    那律眼根竟。

     二周利鼻根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法華雲周陀。

    此翻路邊。

    兄名也。

    槃特迦法華雲莎伽陀。

    此翻為小。

    合雲路邊小。

    若順義回文當雲小路邊。

    弟名也。

    或雲繼道。

    謂其母随夫他國。

    兩度垂産歸家路邊生子。

    兄名道生。

    其弟以繼别之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二。

     一根鈍蒙教。

    二觀息悟證。

     初。

     我阙誦持無多聞性。

    最初值佛聞法出家。

    憶持如來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初述昔根鈍。

    我阙誦持等者。

    謂自述根鈍阙念誦憶持無廣多聽聞性故。

    最初值佛等正詳引阙無之事。

    增一雲。

    其兄先入佛道。

    怪弟無知遺令還俗。

    槃特詣祇桓門泣淚。

    佛回憐愍牽詣靜室。

    教執掃帚誦之。

    今雲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是也。

    又雲誦掃忘帚。

    誦帚忘掃。

    今雲于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是也。

    又一句伽陀者。

    準大論佛愍槃特教一偈雲。

    守口攝意身莫犯。

    如是修行得度世。

    又法句經雲。

    槃特出家禀性暗塞。

    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

    三年不得一偈。

    又譬喻經雲。

    槃特于迦葉佛時作三藏沙門。

    有五弟子。

    三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

    從昔至今諸根暗鈍。

    然諸經論。

    雖因緣稍異。

    大意皆為顯其根鈍故并引之。

    以備參考。

     ○佛愍下蒙教調息。

    佛愍我愚等者。

    自述如來愍其愚暗。

    苦于誦習。

    且教以晏安靜室調息攝心也。

    息謂鼻中氣息。

    而有四相。

    謂有聲曰風。

    結滞曰氣。

    出入不盡曰喘。

    不聲不滞出入俱盡曰息。

    正脈雲。

    經雖雲調即兼于數。

    調者按天台止觀。

    當離風氣喘等。

    而幽綿自在也。

    數則從一至十。

    或至百。

    而後逆數至一。

    良以暗鈍遠因雖本愚癡。

    近緣亦由散亂故令數息攝心。

    亦對症施藥耳。

     二觀息悟證。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

    生住異滅諸行刹那。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

     我時觀息者。

    謂正數正調之時谛觀此息。

    來何所從。

    去何所至也。

    微細窮盡等者。

    謂精心研究生無生相。

    住無住相。

    異無異相。

    滅無滅相。

    以此諸行唯在刹那。

    刹那無體惟在一念。

    念性不實唯是一心。

    研究至此頓覺全息全性。

    故曰其心豁然。

    豁然者貫通義。

    既已貫通。

    則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故雲得大無礙。

    是悟證已齊佛境界矣。

    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

    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既悟證已齊佛境似應無惑可斷。

    但理由頓悟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故雲乃至漏盡等。

    謂不以悟證為足仍複曆事修斷。

    乃至諸漏永盡等。

    是修證唯齊小涅槃也。

    既惟齊小尚須依佛。

    故雲住佛座下。

    恐堕增慢不複進求姑且印成小果。

    令知前途更有事故。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反息者不緣外塵。

    反觀息相。

    循空者窮諸行空。

    循順空理。

    良以嗅性本圓。

    香塵元空。

    都緣出息吐故入息納新以緻嗅性局于香塵。

    香塵雜乎嗅性。

    今既反息循空。

    則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住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回視前後互遺分若天淵。

    故自稱第一。

    周利鼻根竟。

     三憍梵舌根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憍梵缽提此雲牛呞。

    謂食後虛哨如牛呞故。

    準下自叙。

    乃輕弄沙門之報。

    增一雲牛迹。

    因過去作比丘摘他粟田。

    後五百歲作牛償之。

    今雖證無學猶有餘迹也。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有口業。

    于過去劫輕弄沙門。

    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初因病蒙教。

    我有口業者自述往昔有因口所造業也。

    于過去劫等正明其因口造業事故。

    弄謂戲弄。

    即譏诮義。

    灌頂雲。

    昔見老僧無齒而食。

    诮其如牛轉哨。

    世世感生牛舌。

    常如牛呞。

    故雲有牛呞病。

    (均提往昔為三藏法師。

    見老比丘音聲鈍重。

    毀其如狗吠。

    後感五百世為狗。

    噫。

    口業既有如是過患。

    可不慎哉)一味清淨法門。

    或指念佛。

    如溫陵雲。

    佛為遮謗賜以數珠。

    令常念佛是也。

    愚謂文既不顯念佛不必定指。

    或可因其報感牛舌不得飲食正味。

    佛令忘諸塵味反觀舌根一味清淨。

    即是本元心地。

    依之修習可成三昧。

    故曰法門。

     ○我得下觀知悟證。

    我得滅心者滅緣味心。

    忘諸塵味也。

    入三摩地者。

    反觀舌根工夫綿密也。

    于綿密中精研嘗性。

    故曰觀味之知。

    謂谛觀嘗味之知來自何所也。

    非體者非根體生。

    非物者非塵物現。

    以唯根唯物皆不能有知故。

    準四卷末結示真常因果文雲。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今此中我得滅心即棄生滅也。

    入三摩地即守真常也。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即常光現前也。

    若爾則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故曰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良以世間諸漏發起皆由于根塵識故。

    而言應念得者顯是乘悟并銷。

    非次第盡故。

     二述修證。

     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法眼清淨。

    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初牒前悟證。

    謂由非體故悟得此性。

    不屬根結故雲内脫身心。

    由非物故。

    悟得此性不為塵縛故雲外遺世界。

    由超漏故。

    悟得此性永脫輪回不受界系故曰遠離三有。

    如鳥出籠。

     ○離垢下成後修證。

    識由悟證力故曆事漸修。

    不惟内脫身心并能脫之根性亦亡。

    不惟外遺世界并所遺之塵習亦盡。

    故曰離垢銷塵。

    如前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是也。

    二俱遠離正見豁開。

    故雲法眼清淨。

    如前雲。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是也。

    乘此法眼清明進斷見思得證四果。

    故雲成阿羅漢。

    是上之所謂應念超漏者至此乃次第盡矣。

    如來親印者即就現證印之。

    登無學道者謂印其權果已極。

    令發進求佛道心故。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還味者還滅味塵。

    旋知者反觀知性。

    正對舌病之機故自稱第一。

    憍梵舌根竟。

     四畢陵身根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畢陵伽婆蹉此雲餘習。

    因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

    性多憍慢。

    今雖證果猶有餘習故。

    如每過恒河便呼河神雲。

    小婢斷流。

    神雖為斷懷瞋白佛。

    佛令向神求忏。

    遂合掌向神曰小婢莫瞋。

    大衆皆笑。

    佛言實無慢心。

    乃餘習耳。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

    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

    不覺路中毒刺傷足。

    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

    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甯有雙覺。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

     初發心蒙教。

    發心者發小乘心。

    從佛者從佛剃落。

    入道者入出世道。

    此自述機在小乘也。

    聲聞入道以苦谛為初門。

    如來鑒機時常為說苦谛。

    故得數聞也。

    世間不可樂事即是苦谛。

    如三苦八苦等是也。

     ○乞食下思法遇苦。

    乞食猶思法門者。

    顯時時處處不忘苦谛境也。

    隻顧思法忘其有身。

    故不覺毒刺傷足。

    雖一時不覺而毒發難當。

    故緻舉身疼痛。

    正脈雲。

    奉教思苦而适遇苦事亦發悟之機也。

     ○我念下念知會覺。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

    謂正當疼痛時。

    自念身中宛爾有個能知之性及所知之痛也。

    雖覺覺痛句二覺字即是上之知字。

    以知覺同體變文互用故。

    覺清淨心無痛痛覺者。

    謂承上雖有能覺之性及所覺之痛。

    而正當能所曆然時又分明有個覺清淨心。

    其間亦無所覺之痛及覺痛之覺。

    是又于妄覺之中會得真覺清淨心矣。

     ○我又下深思悟證。

    二覺萦懷轉複深思故曰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甯有雙覺者。

    謂一身一覺自他共許。

    今有雙覺自亦難信。

    故曰甯有。

    蓋深疑之耳。

    攝念者澄心觀察。

    未久者少時便悟。

    身心忽空者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脫落也。

     二述修證。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

    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發明無學。

     上雲身心忽空固已無惑可斷。

    但是乘悟并銷非次第盡故。

    複于三七日中而研斷之。

    諸漏者。

    謂見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也。

    既斷現行曰虛。

    無發業用故。

    又斷種子曰盡。

    窮眠伏體故。

    惑盡真窮道證四果故曰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

    許以發明無學道者。

    顯小果已圓當進求大乘故。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思惟甯有雙覺。

    悟得純覺。

    未久身心忽空便能遺身。

    遺身故三七可證小果。

    純覺故回心便入佛乘。

    故曰斯為第一。

    畢陵身根竟。

     五空生意根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須菩提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須菩提或雲蘇部底。

    什公雲。

    秦言善業。

    禀性慈善。

    将護物心不令起礙。

    嫌行即住。

    嫌住即行。

    故稱無诤第一。

    餘如序分中釋。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心得無礙。

    自憶受生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我曠劫來者自叙遠本也。

    心指意根。

    無礙者正脈雲。

    無隔陰之昏。

    處胎之昧也。

    自憶受生者謂自能記憶曠劫受生事故。

    曠劫受生舍身受身算數莫及。

    強以喻明故曰如恒河沙。

    華嚴雲。

    所積身骨如毗富羅山。

    所飲母乳如四大海水。

    可證此義。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者。

    自憶恒沙身命次第銷亡。

    比知母胎之身亦複不有。

    當體空寂喚誰為我。

    此述在母胎時已悟人無我理也。

    如是乃至者。

    謂如是念念在空乃至出胎亦然。

    我既不有界複誰名。

    故雲十方成空。

    此又以人無我比知法無我理耳。

    厥後助佛揚化。

    常以二無我理開示衆生。

    故雲亦令衆生證得空性。

    此又以自悟二無我理轉複為人演說二無我理也。

     二述修證。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同佛知見。

    印成無學。

    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上雖悟空說空。

    不達全空全性。

    由此蒙佛如來發明此空。

    非離色非析色乃全體即性即覺故曰性覺。

    雖即性即覺不妨性覺雙寂故曰真空。

    然上雲母胎知空我空也。

    十方成空法空也。

    令衆證空以空為是也。

    性覺真空。

    遣以空為是之執顯空性圓明之體也。

    圓則顯其非偏。

    明則顯其非斷。

    乘此妙悟先斷見思。

    故曰得阿羅漢。

    雖得羅漢不以小果自足。

    又複重觀性空空亦不立。

    故能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言寶即是體。

    明即是用。

    同一第一義空。

    甚深廣大猶如大海。

    故易名空海。

    言頓入者。

    謂佛發性覺真空原為遣執。

    縱使空性圓明亦屬待立。

    今以重觀性空并此空性亦亡。

    故得頓入佛空。

    既頓入佛空其知見亦自廣大無際。

    故雲同佛。

    印成無學者按漸修已屆四果。

    解脫性空者就圓解可同佛證。

    超前諸聖故為無上。

    此大小雙印。

    異前印小不印大也。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

    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始而人法雙空故雲諸相入非。

    非即空也。

    繼而空執亦除故雲非所非盡。

    謂能空之執與所空之相二俱盡也。

    此乃以意旋法歸于空性圓明。

    若于此不住小聖自然進入佛空。

    故雲斯為第一。

    五根圓通竟。

     三六識圓通(問。

    經初破識呵為生死根本。

    衆生誤認枉入輪回。

    權小依修竟無實果。

    今何菩薩聲聞。

    依之入圓通乎。

    答。

    識雖至妄離真無别自體。

    如依水現影全影全水。

    凡夫認識忘真随識流轉。

    如癡人認影忘水逐影漂泊。

    二乘制識昧真永沉斷滅。

    如癡人止影棄水并水俱失。

    此經初所以畢竟破也。

    若果能了識無體即識見真。

    亦如智人悟影無實全影全水不複逐影漂泊。

    且能因影得水。

    此四科七大中所以不畢竟破。

    而此中菩薩聲聞所以依之入圓通也)六。

     一身子眼識。

    二普賢耳識。

    三孫陀鼻識。

    四滿慈舌識。

    五波離身識。

    六目連意識。

     初(準正脈意前五識有二似難辨。

    一似根難辨。

    言前五識雖有分别。

    而是随念粗略。

    頗似無分别之根性。

    二者似意難辨。

    言前五識。

    雖是粗略。

    而有随念分别頗似有計度之意識。

    今欲辨之者如前識大文雲。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但如鏡中無别分析。

    此眼根也。

    次雲汝識于中次第标指此眼識也。

    以是随念分别但對性境。

    初起一念不帶名言故。

    及雲此是文殊此富樓那等。

    則屬五俱意識。

    以與眼等識同時起故。

    亦雲明了識。

    乃計度分别以對性境。

    起第二念計執名言故。

    至若獨頭意識離眼等識獨自現起。

    緣獨影境屬周遍計度。

    謂于落謝塵影周遍追究計度思慮也。

    今惟取于眼識不可混亂。

    下四準知)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舍利弗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舍利弗此雲鹙子。

    或身子。

    釋見叙分。

    灌頂雲。

    師事梵志沙然。

    道術盡得。

    然有弟子悉付與之。

    及出家七日佛法皆通。

    佛說一句為本過七日已。

    更出異句異味宣無窮盡。

    增一稱為智慧第一。

    蓋以眼識明利一見則通。

    故成大智也。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心見清淨。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

    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初眼識本利。

    曠劫者遠叙多生。

    心即眼識。

    見即随念分别。

    以似根難辨故亦名見。

    清淨者境不能擾正以如是。

    故雖受生如恒沙而無隔陰之昏及處胎之昧也。

    世間六凡法界。

    出世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随善惡以升沈。

    四聖法界由勤惰而進退。

    故雲種種變化。

    此約因果釋之。

    若約法門釋者。

    謂法無定相施設随機。

    機既始終殊根。

    法亦前後異說。

    亦變化義也。

    一見則通者。

    一念初起本末洞然。

    不似眼識昏昧者必待五俱及獨頭識故。

    獲無障礙者塵不能障。

    根不能礙。

    所謂心見清淨者此耳。

     ○我于下逢教增悟。

    中路者半路途中。

    逢值遇也。

    迦葉波此雲龜氏。

    以龜為姓。

    緣見前疏。

    佛弟子中同姓甚多。

    今是優樓頻螺。

    兄弟兼伽耶那提也。

    三人追随而行故雲相逐。

    宣說因緣者準增一雲。

    舍利目連同師沙然梵志。

    盡得其術。

    更求勝法。

    無師可事。

    後遇額鞞(即是馬勝)見其威儀庠序。

    問以師為是誰。

    所說何法。

    答雲。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如是滅與生。

    我師如是說。

    舍利聞已即得初果。

    今雲逢迦葉波等者長水雲。

    同時所遇。

    非獨一人。

    經互舉耳。

    則師亦雲。

    宣非一人。

    彼此互出。

    悟心無際者悟得從緣無性。

    舉識全真。

    真既無際識心豈有際乎。

    此約融事歸理言之。

    又悟心無際者。

    悟得藏海不動識浪從緣。

    緣起無際識心自應無際。

    此約依理成事言之。

    又悟得依理成事則理随事變。

    一多緣起無際屬理事無礙。

    悟得融事歸理則事得理融。

    千差涉入無際屬事事無礙。

    是知身子雖迹居小乘論悟證已齊四法界矣。

     二述修證。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聞法開悟知師非常。

    故亦從佛出家。

    蒙佛開示轉更增明。

    随見即覺無障無礙。

    故雲見覺明圓。

    是又于眼家識性成就無障礙智也。

    智無障礙故千難殊對而不滞。

    萬機感應而無違。

    故雲得大無畏。

    為接樂小之俦權取四果。

    故雲成阿羅漢。

    欲彰幹蠱之力迹示智魁。

    故雲為佛長子。

    親蒙印記故雲從佛口生。

    慧依教成故雲從法化生。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即眼識而成無障礙智故雲心見發光。

    光即智也。

    雖權在小乘。

    若究而極之則是佛知佛見。

    依此修習決定成佛。

    故雲斯為第一。

    身子眼識竟。

     二普賢耳識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位行。

    三結答圓通。

     初。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梵語邲輸?陀。

    此雲普賢。

    古德釋雲。

    起大悲願曰普。

    廣度衆生曰賢。

    此約地前資加二位所謂位前普賢是也。

    又雲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此約十地等覺所謂當位普賢是也。

    又雲果無不極曰普。

    不舍因門曰賢。

    此約帶果行因所謂位後普賢是也。

    此下自叙為法王子正是當位普賢。

     二曆述位行(當位普賢非初心從悟而修。

    故惟述已證之位及現前之行也)二。

    一述已證之位。

    二述現前之行。

     初。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恒沙如來者顯事佛之多。

    為法王子者顯入位之深。

    所謂位鄰極聖是也。

    華嚴三昧品諸菩薩贊雲。

    佛子我曹常見汝。

    諸如來所悉親近。

    又行願品雲。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号曰普賢尊。

    此二偈可證此語。

    十方如來深知普賢之行遍于法界。

    窮乎盡際。

    故教其弟子中菩薩根者仿效修習。

    名普賢行。

    故自叙從我立名。

    必從普賢立名者有二義。

    一者為令行人知所宗襲故。

    二者為令普賢有所如被故。

     二述現前之行。

     世尊。

    我用心聞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

    令其成就。

     我用心聞者。

    惟用耳識心聞不假五俱及獨頭識故。

    衆生知見有邪有正。

    有大有小。

    有權有實。

    是等尋常必假明了及與獨頭方能分别。

    今則不爾。

    蓋由多劫修習耳識圓通。

    如後雲。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是也。

    若于他方者指娑婆之外。

    至雲恒沙界外又他方之最遠者也。

    一生修行似應無足加被。

    乃必為現身者統上有三重況顯。

    一者他方尚加況于娑婆。

    二者恒沙界外尚加況于近者。

    三者一生尚加況于多生。

    自應無不加矣。

    發明普賢行者謂先悟毗盧性海。

    後入普賢行門。

    所謂稱性起修。

    遍法界窮盡際故。

    我于爾時者及時而應。

    乘六牙象等現相以加。

    象必六牙者。

    準法華象是白象。

    總表梵行清白。

    象具六牙别表六度施設。

    乘之者表以此為因到如來地也。

    法華雲。

    其有讀誦法華經者。

    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

    守護安慰等。

    大同此意。

    分身百千者。

    雖一界一生。

    若多界則有多生。

    一一分身遍應。

    或現百身。

    或現千身。

    非定言一百千也。

    一身一機故雲皆至其處。

    此明中現相也。

    下乃暗中摩頂。

    障深者惑重業強報劣。

    由此能障遇聖善根。

    故雲未得見我而言縱彼者。

    謂縱彼如此我亦不忍遽舍。

    仍于暗中摩頂而加被之。

    擁護二字承上摩頂。

    蓋為擁護加持令其内障外障以潛消故。

    安慰二字承上現身。

    蓋謂安慰提獎令其若身若心而俱進故。

    身心俱進則深位可階。

    内外障銷而前途有望。

    故曰成就。

    謂能成就普賢廣大行願心故。

    曆述位行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别自性斯為第一。

     答意謂佛問圓通如我上來所說是也。

    若欲令我說其本因亦由心識能聞。

    發起智慧之明。

    于一切法分别自在。

    即今現前位行莫不資始乎此。

    故曰斯為第一。

    普賢耳識竟。

     三孫陀鼻識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孫陀羅亦雲孫陀利。

    此雲極端正。

    妻名也。

    難陀此雲歡喜。

    佛之親弟。

    為揀牧牛難陀及阿難陀。

    故連妻為名。

    慈恩譯為豔喜。

    以其妻為豔色。

    自名歡喜。

    合而稱之約義略翻也。

    四月九日生。

    短佛四指。

    容儀挺特與世殊異。

    若入衆中有不識者謂是佛來。

    功德論雲。

    阿難二十相銀色。

    難陀三十相金色。

    佛度出家。

    詳如雜寶藏說。

    茲不繁引。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初出家從佛入道。

    雖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動。

    未獲無漏。

    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

     ○我初谛觀經三七日。

    見鼻中氣出入如煙。

    身心内明圓洞世界。

    遍成虛淨。

    猶如琉璃。

     初因機蒙教。

    我初出家者出世間家。

    從佛入道者入出世道。

    雖具戒律者但能以事制身。

    三摩常散者未能以理澄心。

    由此雖能防非不能斷惑故曰未獲無漏。

    俱絺羅身子之舅。

    俱雲摩诃俱絺羅此雲大膝。

    雖觸問能答而三摩常散。

    與難陀同。

    故于教難陀時亦及之也。

    觀鼻端白者緻心一境對治散亂心故。

    良以修三摩時色聲味觸俱可回避。

    唯是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鼻識首起明了随之。

    展轉引生餘識故緻心常散動。

    若依教谛觀于白。

    自能忘情于香而緻心一境矣。

    古德雲。

    鼻端白氣息相也。

    愚謂非氣息相。

    即垂目自視鼻尖微有白色。

    至下見鼻中氣又定深别境耳。

     ○我初下觀鼻悟證。

    谛觀者谛觀白相。

    三七者克期攝心。

    攝心既久定力轉深故得見鼻中氣。

    以尋常散心不見今乃見之如煙。

    視微若着其定力轉深可知。

    身心即指鼻識。

    以肉形同身故無妨借稱。

    内明者内自發明。

    全識全性也。

    全識全性徹照無遺故能圓洞世界。

    然世界本自虛淨。

    皆由衆生分别執有遂成礙染。

    今以内明離于分别故不惟圓洞。

    且遍成虛淨也。

    虛淨莫狀取喻琉璃。

    以琉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