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關燈
所結巾偏掣其左。

    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

    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初進問解方。

    此勞同結者應雲此則從狂至勞。

    及與塵相同名為結。

    但譯語傷略以義會之可耳。

    既同為結應須解除。

    但不知解除之方。

    故問以雲何。

     ○如來下顯偏不能。

    将所結巾偏掣其左者。

    喻凡夫迷性為有偏住有為。

    偏住有為明知不能解除。

    乃故就喻問。

    阿難于喻中已知直以不也答之。

    旋遂也。

    遂複以手偏牽右邊者。

    喻二乘執性為無偏住無為也。

    問答準上可知。

     二中心乃解。

     佛告阿難。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

    汝設方便雲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世尊。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如是如是。

    若欲除結當于結心。

     初教以另設方便。

    偏住有為既在動而終不能靜。

    偏住無為雖離動而亦非真離。

    是則後結尚不能解何況于前。

    故就喻示以左右各牽竟不能解。

    汝設二句法中正教以離卻二邊另尋方便。

    必雲何解乃得成。

     ○阿難下。

    答以當于結心。

    結心者元巾首露之處。

    喻自性現前處也。

    自性現前首在于境。

    但為動塵所障。

    故須入流亡所則動結解而靜性現矣。

    解即分散者。

    不惟動結若如此從中解去。

    則靜等五結亦與之俱散。

    佛令自說良有以焉。

     ○佛告下印定令其自悟。

    如是如是者重言深許之也。

    既已深許而又重印其說者。

    顯離此别無方便令即喻以悟法中義故。

    先示解除方便竟。

     二後答舒結倫次四。

     一示法可信。

    二明結須解。

    三就喻辯定。

    四以法結合。

     初。

     阿難。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

    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随所緣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由。

     初防承前疑聞。

    (恐承前疑雲。

    自指見是心已來。

    屢破因緣。

    今聞解結之喻似乎佛法亦從緣生。

    前後相背雲何會通。

    故為此防)佛意以我今所說成佛之法固亦從緣而生。

    蓋即以清淨本心為因。

    解結修證為緣。

    妙合中道是真因緣。

    至若世間和合粗相。

    如輪繩水土因緣和合而成瓦器。

    精血業識因緣和合而成衆生。

    凡夫取以為有。

    二乘取以為空。

    妄計非真是曰粗相。

    類此宜破。

    今非彼也。

     ○如來下顯佛語無妄。

    世間法六凡染法界。

    出世法四聖淨法界。

    世間法以業識中本具染法種子為因。

    宿世所造善惡不動等業為緣。

    出世法以自性中本具淨法種子為因。

    宿世所修谛緣六度等行為緣。

    凡小不知。

    縱有發明皆屬妄計。

    無可憑據。

    如來凡有發明真能知其本因。

    又能知其随所緣出。

    理在可信矣。

    不惟依正二報中之粗相。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一滴之雨亦能知其頭數。

    至于現前法中種種差别。

    如松生便直。

    棘生便曲。

    鹄生便白。

    烏生便元。

    亦皆了其元由。

    以各有因緣故也。

    據此則依正二報中最微細者尚能審知谛說。

    況夫今說佛法因緣豈不益可信哉。

     二明結須解。

     是故阿難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承上以是佛言可信之故。

    則根結須解。

    但六根各當其機。

    今即随汝心中選擇六根。

    自覺何根可入即便依修可也。

    果其依修根中之六結自除。

    根結若除則動靜二塵再不複生。

    根覺空滅諸妄永以銷亡。

    此若不真更何所待。

    有志複真者其勿忽諸。

     三就喻辨定。

     阿難。

    吾今問汝。

    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

    同時解萦得同除不。

     ○不也世尊。

    是結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解結時雲何同除。

     初故問同解。

    首舉劫波羅巾者顯其元止一條。

    喻清淨本心。

    次舉六結現前者顯其業已成六。

    喻妄相已定。

    萦系縛也。

    六結系縛明知不能頓解。

    乃故問同時得不。

    令其自詳以知法中義耳。

     ○不也下判其不能。

    阿難于喻中已知故直以不也判之。

    既已判定不也仍須申明其故。

    故曰本以次第绾生應當次第而解。

     ○六結下應問結答。

    言設欲同時解者須六結各是一物。

    或成結元是同時庶乎可耳。

    其奈六結同體而成結又不同時。

    則解結之時雲何便能同除。

    決不然也。

     四以法結合。

     佛言。

    六根解除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初總合。

    由阿難于喻中已知故先為總合。

    令以得其要故。

    言六根中随拔一根。

    解除六結。

    亦複如彼解結還巾是也。

     ○此根下别合。

    既已總合。

    複恐其迷于分齊故次為别合。

    令以得其詳故。

    于中複三。

    初先解粗結。

    按後圓通文雲。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即解動結。

    所入既寂動靜不生即解靜結。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即解根結。

    今雲此根初解者。

    謂依此根性初解動結靜結及根結也。

    塵亡根盡人無所依故曰先得人空。

    空性下次解細結中覺空二結。

    按後圓通文雲。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解覺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即解空結。

    今雲空性圓明者。

    即後圓通中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義也。

    謂必至覺所覺空空性始圓。

    空所空滅空性始明。

    以對上但得人空為偏空為昧空故。

    既圓且明不惑于法故雲成法解脫。

    解脫二句方解細結中最後滅結。

    按後圓通文雲。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解滅結。

    今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者。

    即後圓通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義也。

    謂既成法脫法不能縛。

    名為解脫法已。

    至此則人法雙空。

    故雲俱空。

    然此俱空猶屬待立。

    依然生滅。

    若知有既不存空亦不立。

    則是俱空不生所謂生滅既滅是也。

    如是則六結圓銷。

    真如孤朗。

    正是圓通中寂滅現前境矣。

     ○是名下結證。

    良以舍此而修餘門非真三摩地。

    未到俱空不生非真無生忍。

    故曰是名菩薩等也。

    (準古德判此處位屬十信。

    今細詳其義似唯齊于第三漸次。

    如彼文雲。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即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

    次雲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内懸明月。

    身心妙圓得大安隐。

    即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

    又雲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即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

    況彼結雲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宛同今之結證。

    以此對彼分齊正等。

    是知此中得人空成法脫得無忍但是悟證。

    非是修證。

    理論實能徹于妙覺。

    事說尚不及于幹慧。

    若能從是漸修乃可安立聖位。

    以悟為修恐增上慢。

    故因古略為辨析)如來法喻巧示竟。

     三阿難蒙示無疑。

     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

     蒙示者蒙佛開導指示。

    六解一亡及舒結倫次義也。

    慧覺圓通者。

    以聽聞慧。

    覺得六根中性本自圓通。

    如寶華巾元止一條也。

    法喻巧示。

    谛解分明。

    故曰得無疑惑。

    绾巾以示倫次竟。

     四冥授以選本根二。

     一阿難請示本根。

    二如來冥授耳門。

     初三。

     一述益申疑。

    二慶遇恐錯。

    三三業誠請。

     初。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雖複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初禮謝述益。

    一時者會衆同一時也。

    合掌者秉其心。

    禮足者敬之至。

    蓋以其慧覺圓通而謝佛開示也。

    内不執我故身心皎然。

    皎然者清淨皎潔離煩惱障故。

    外不執法故快得無礙。

    無礙者解脫法縛。

    離所知障故。

    此亦由于慧覺圓通暫得如是耳。

     ○雖複下因悟申疑。

    前阿難答佛有雲。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乃至雲。

    若總解除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是彼已能悟知一六俱亡義也。

    既能悟知而雲雖複者。

    顯未達圓通本根雖知無益故。

    言本根者有二釋。

    一約世間。

    二約機宜。

    約世間者以十方世界修習圓通各有其根。

    今指娑婆本根如後文殊揀選偈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是知耳根圓通獨為娑婆本根。

    約機宜者。

    以一切衆生機宜不同。

    随機修證各據一根。

    今指阿難本根如佛敕文殊雲。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

    文殊揀選雲。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是知耳根圓通又為阿難本根。

    前如來有雲。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

    随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今以自覺無智不能辨識。

    故曰然猶未達。

     二慶遇恐錯。

     世尊。

    我輩飄零積劫孤露。

    何心何慮預佛天倫。

    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若複因此際會道成。

    所得密言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初傷昔慶遇。

    我輩飄零者自傷往昔飄蕩生死零落諸趣也。

    零落諸趣不得聖眷濟拔曰孤。

    飄蕩生死無有涅槃依歸曰露。

    言積劫者極顯其孤露之久。

    孤露之久不至永沉惡道則幸甚矣。

    何能尚有心思何能尚有智慮敢希預佛天倫。

    則今之預佛天倫者誠望外也。

    望外之慶無可為喻。

    故雲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其意以失乳将死喻昔在飄零。

    慧命懸危遇母還生。

    喻今預天倫蒙化再蘇。

    其望外之慶已自可見。

    阿難與佛自稱天倫者。

    正脈雲。

    父子兄弟。

    以天合者為天倫。

    君臣朋友。

    以義合者為人倫。

     ○若複下感今恐錯。

    言預佛天倫固為望外之慶。

    若複因此者番際會道果得成誠為不負所遇矣。

    設于今日所得密言全無新證。

    還同本以文字會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别。

    恐錯過此機再會不知為何如耳。

     三三業誠請。

     唯垂大悲惠我秘嚴。

    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此機錯過仍前飄零。

    故惟願如來乘大悲心也。

    欲截飄零須假秘嚴。

    故并求慈惠。

    秘嚴二字密指耳門。

    以是秘密深奧微妙嚴淨法故。

    成就如來等者。

    其意以果其惠我不惟現會受益亦能成就如來為最後際衆生而作開示。

    譬之慈父。

    本為現前子孫制作家訓。

    及其傳之後世雖遠裔殘枝尚如面命。

    是不期成就後世而自然成就也。

    此上皆屬口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者。

    俯伏虔誠以身業請故。

    密機者秘密之機唯佛能知。

    非機不授。

    阿難微谕其旨。

    不敢當場洩露惟是避而複位。

    隐而不發故曰退藏密機。

    冀望也。

    望佛不須顯說恐障悟門。

    但令二十五聖各陳悟由。

    則聽者自能默契是曰冥授。

    此意請也。

    阿難請示本根竟。

     二如來冥授耳門三。

     一佛問衆聖。

    二衆說本因。

    三文殊揀選。

     初。

     爾時世尊。

    普告衆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生我法中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初标所告衆。

    按後文佛言彼等修行實無優劣。

    是知此中諸聖名位大小法門偏圓皆同一味圓實。

    正脈灌頂鹹同此說。

     ○汝等下按定現果。

    菩薩大乘分果。

    羅漢小乘滿果。

    生我二句有分不分。

    分則生我法中指菩薩說。

    以彼乃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故。

    得成無學指羅漢言。

    以彼乃小乘法中真窮惑盡故。

    若不分者二句亦可通指。

    以菩薩雖屬分果。

    例觀音普賢等亦皆帶果行因。

    羅漢雖屬小乘。

    例滿慈陳那等亦皆内秘外現。

    或分不分本迹無礙。

     ○吾今下詢其初因。

    吾今問汝句意有兩向。

    一問圓通。

    二問方便。

    問圓通中佛意以聖性互通十八界中門門可入。

    但圓與不圓日劫相倍。

    吾今問汝當最初發心悟得十八界中誰為圓通法門耶。

    問方便中佛意以圓通法門非可遽修。

    必有方便。

    吾今問汝最初從何方便入三摩地耶。

    依正脈問含二意。

    一顯二十五門遍該諸法門門可入。

    非謂聖性惟通一門。

    二取諸聖各門。

    并皆親修實證。

    非空談無驗之法。

    今疏亦二意。

    一證佛說無虛。

    謂前文佛說四科七大皆如來藏。

    阿難雖随語生信終非現量。

    今問諸聖令其各陳悟處。

    則皆如來藏不待辨而明矣。

    二順阿難所請。

    謂上文阿難意請。

    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設佛直言顯示反障悟門。

    今問諸聖令其各陳悟處。

    則觸類旁通當自有神會者矣。

     二衆說本因二。

     一諸聖略說。

    二觀音廣陳。

     初(灌頂雲。

    以其不當此方根性不欲行人亂修故但略說。

    均是入圓方便擴人圓融見解何礙衆陳)四。

     一六塵圓通。

    二五根圓通。

    三六識圓通。

    四七大圓通。

     初(正脈雲。

    相宗謂塵是賴耶相分。

    斯經謂是如來藏心。

    行人能于一塵發悟則塵塵皆圓通矣)六。

     一陳那聲塵。

    二優波色塵。

    三香嚴香塵。

    四藥王味塵。

    五跋陀觸塵。

    六迦葉法塵。

     初(六塵以色為首。

    今先聲。

    塵者以陳那年臘俱高。

    佛初度先稱解故。

    又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憍陳那五比丘。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憍陳那此雲火器。

    姓也。

    以事火命族。

    名阿若多此翻最初解。

    或雲已知。

    詳見初卷顯見不動科中。

    五比丘者。

    佛初棄國入山修道。

    父王淨飯乃命五人伴修。

    一阿濕婆此雲馬師。

    二跋提此雲賢。

    三摩诃男拘力。

    此是本族三人。

    又舅氏二人一憍陳那。

    二十力迦葉。

    後以不耐苦行自奔鹿苑。

    各修異道。

    佛成道三七日後前往度之。

    陳那先解為五人首。

    今舉首标總故雲憍陳那五比丘。

    座起意敬。

    禮足身敬。

    白佛口敬。

    世尊詢問。

    理應肅儀也。

     二曆述二證。

     我在鹿苑及與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

    于佛音聲悟明四谛。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

    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圓。

    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初述悟證。

    鹿苑雞園皆古王養畜之地。

    鹿苑亦名仙苑。

    五仙居修處也。

    雞園亦名雞林。

    灌頂雲。

    昔有野火燒林。

    雉雞入水漬羽以救其焚。

    故名。

    按諸經論皆言憍陳那等在鹿苑聞四谛法成阿羅漢。

    今雲及與雞園者。

    或五人根有利鈍聞法同在鹿苑。

    悟證有在雞園者故。

    去佛成道不遠故無妨說觀見初成。

    于佛音聲者。

    謂三轉四谛法輪聲也。

    悟明四谛者。

    悟得苦是逼迫性。

    集是招感性。

    道是可修性。

    滅是可證性故。

    乘悟并銷見思雖道符四果未涉事修故判悟證。

     ○佛問下述修證。

    佛問比丘者詢其所解。

    我初稱解者述其所悟。

    所悟審實故蒙佛印。

    阿若多名已于上釋。

    妙音密圓者。

    進觀聲性從緣緣滅聲銷。

    銷無所銷融歸藏性。

    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聲。

    收來則密。

    放去即圓。

    乘此妙悟曆事造修。

    永斷見思實證四果。

    故曰我于音聲得阿羅漢。

    此約現前修證言之。

    然所悟既深前途不止此耳。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陳那意以佛問圓通餘門非我所知。

    若如我所證者惟以音聲為上。

    正脈雲。

    音聲為上者。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是音聞皆為教體。

    今陳那于音聲得力也。

    陳那聲塵竟。

     二優波色塵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優波泥沙陀。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優波泥沙陀或雲邬波泥沙昙。

    此翻近少。

    謂谛觀微塵近于虛空。

    餘有少分色性析則成無。

    以此心開故名也。

    詳于叙分中釋。

     二曆述二證。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生大厭離。

    悟諸色性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泥沙陀。

    塵色既盡妙色密圓。

    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初述悟證。

    自述遇佛之時同于陳那。

    故雲我亦觀佛最初成道。

    觀不淨相者五停心中不淨觀也。

    以其初見佛時性多貪欲。

    佛令觀身不淨。

    始而于男女身分生大厭離。

    究極而至于悟諸色性終歸于盡。

    此約大略言之。

    若詳明其法應俱九想。

    一胖脹想。

    二青瘀想。

    三壞想。

    四血塗想。

    五膿爛想。

    六蟲啖想。

    七分散想。

    八白骨想。

    九燒想。

    九中前七皆屬不淨之相初起觀之。

    故雲以從不淨。

    所謂生大厭離者由觀此故。

    後二想末後觀之。

    故雲白骨微塵。

    蓋微塵即是燒想。

    謂燒已成灰析為微塵故。

    微塵近于虛空進析成無。

    故雲歸于虛空。

    所謂悟諸色性者由觀此故。

    空色二無者。

    又觀此空待色而立。

    色既不有空複何存。

    由此空之與色二者俱無。

    體達我我所空故雲成無學道。

    然亦惟是悟證非修得也。

     ○如來下述修證。

    印以泥沙陀名者。

    以其觀塵性空而得道故。

    塵色既盡乃牒上空色二無。

    以空色皆名塵色。

    二無即是既盡故。

    妙色密圓者。

    盡無所盡融歸藏性。

    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色。

    清淨本然曰密。

    周遍法界曰圓也。

    乘此妙悟曆事造修。

    見思二惑先已永斷。

    故雲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此亦且約現證言之。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首句牒問。

    如我下述答。

    色因者色塵為二證之因自覺得力于此故為上也。

    優波色塵竟。

     三香嚴香塵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香嚴童子。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由悟香塵嚴淨心地故以香嚴為号。

    下雲由是意銷發明無漏是也。

    童子者不取稚齒。

    以其不壞童真堪進道故。

    餘可知。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晏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沉水香。

    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

    非煙非火。

    去無所著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初蒙教退修。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非谛觀不能體悟。

    故如來教以谛觀。

    辭佛者承教退修也。

    退修須避諠韬光。

    故曰晏晦。

    晏者晏靜。

    即避諠義。

    晦者晦迹。

    即韬光義。

    清齋者清淨齋室。

    即退修之處。

    不雲室而雲齋者齋之為言齊也。

    意取其清淨嚴潔可以齊思慮修觀行故。

    今人名晏居之室為齋者以此。

     ○見諸下遇境成觀。

    比丘燒香者以香塵為佛事故。

    梵語阿伽嚧此翻沉香。

    灌頂雲。

    有等香樹。

    斫着地久。

    外朽心堅置水則沈。

    名曰沉水。

    華嚴雲阿耨達池邊出沉香名蓮華藏。

    若燒一丸普熏閻浮。

    據此則鼻不蒙煙可知。

    香氣寂然者無形無聲。

    既無形無聲而言來入者。

    但鼻中覺有香氣。

    非比常香必蒙煙也。

    我觀此氣者以香氣為觀境。

    欲假一相以通一切有為相故。

    非木者徒木不遠達故。

    非空者香氣不常生故。

    非煙者寂然無形聲故。

    非火者餘火無香氣故。

    不聞香時不見去至何所。

    故曰去無所著。

    既聞香時不知來自誰方。

    故雲來無所從。

    此言香氣本無所有耳。

     ○由是下解通四果。

    香既不緣。

    鼻無所偶。

    自無影相落于意識。

    故并意識亦銷。

    意識既銷頓覺煩惱無所由起。

    故雲發明無漏。

    雖發明無漏但是乘悟并銷。

    非次第盡也。

     二述修證。

     如來印我得香嚴号。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

    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印以香嚴之号。

    自信所悟非虛。

    雖依舊聞香而不成障垢。

    故雲塵氣倏滅。

    滅無所滅融歸藏性。

    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香。

    體備于中曰密。

    用現于外曰圓。

    乘此妙悟。

    漸除我執。

    功由香觀嚴淨心地。

    故曰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設能不住亦可進斷法執而入菩薩位矣。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首句牒前如來所問悟十八界誰為圓通也。

    次句揀非他證。

    以非自境界未敢品評。

    故唯約自證言之。

    香嚴為上者。

    惟以香觀嚴淨心地勝餘門也。

    香嚴香塵竟。

     四藥王味塵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

    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藥王藥上經雲。

    過去有佛号琉璃光。

    比丘日藏宣布正法。

    時有長者名星宿光。

    聞說法故。

    将诃黎勒諸藥奉日藏大衆。

    願我來世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立名藥王。

    其弟名電光明。

    以醍醐上妙之藥供養佛僧。

    立名藥上。

    此二士得名之深因也。

    下文自陳雲。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是其得名之由又不必以琉璃光王始耳。

    法王子者。

    佛為法王菩薩稱子。

    以能住法王家習法王業紹法王位故。

    昆季皆然故雲二也。

    灌頂雲。

    五百梵天乃是同行法道眷屬。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二。

     一口嘗世藥。

    二心悟法藥。

     初。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

    并諸和合。

    俱生變異。

    是冷是熱。

    有毒無毒。

    悉能遍知。

     無始者遠叙多劫。

    謂世智莫能究其始故。

    自爾已來便為良醫。

    則乘願普濟經劫忘疲可見。

    準阿含經良醫有四。

    一善知病相。

    二知病因起。

    三善知方治。

    四畢竟不發。

    一有不能即非良醫。

    口中嘗此等者如上古神農之類。

    特言娑婆世界者。

    顯嘗藥濟世即在此土。

    故偏于此土有緣。

    草木金石者。

    灌頂雲。

    草如菖蒲紫蘇。

    木如桑皮松節。

    金如金箔水銀。

    石如雄黃滑石。

    凡總括也。

    十萬八千者以類相攝合名與數總統該括言之。

    如是悉知等者。

    謂于如是等藥悉知其何者為苦。

    何者為酢。

    乃至何者為甘。

    何者為辛等故。

    并諸和合等者。

    言不惟知其為何等味。

    又複能知孰為和合性如多藥共治一病。

    孰為俱生性如一藥單治一病。

    不須和合修治。

    孰為變異性如修煉炮炙方有對治之功。

    孰為冷性能治溫熱。

    孰為熱性能治寒涼。

    孰為有毒無毒可用不可用須解不須解如是一一悉能遍知故。

    既悉能遍知則世無難療之疾。

    手無不活之命。

    所謂能治身病是也。

     二心悟法藥。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離身心。

    分别味因從是開悟。

     承事如來或即釋迦。

    以釋迦無始于此界成佛。

    如梵網寶積等明。

    菩薩無始于此界修因因得承事。

    由承事故蒙佛開示。

    即味明理故雲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等者。

    正脈雲。

    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

    雖熾然味現實無體性故非有。

    又味之為塵乃不可見有對色。

    以有對故非空。

    以不見故非有。

    此初起覺心了其無體。

    身心即舌與舌識。

    非即非離者。

    正脈雲。

    諸藥不來舌與識不自現于苦等。

    故非即身心。

    舌識不嘗諸藥豈能自現苦等。

    故非離身心。

    此後念觀察知其無從。

    又非即身心者不從根生。

    非離身心者不從藥生。

    如是分别味因來無所從。

    去無所著。

    當體全空。

    空亦不立。

    分别都無。

    無分别智朗然現前。

    故曰從是開悟。

    又開悟非空破斷見。

    開悟非有破常見。

    開悟非即身心破權宗因緣之計。

    開悟非離身心破外計自然之宗。

    所謂能治心病是也。

    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

    今于會中為法王子。

    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蒙印仍指過去。

    以下雲今于會中乃指現在也。

    昆季即是兄弟。

    以其能治身心二病故印以藥王藥上之名。

    亦為酬其宿願力。

    故雖蒙佛印不肯得少為足。

    利生嚴土進學法王之行。

    故今示于佛會為法王子。

    增修前觀仍複因味覺明。

    謂前此分别味因但惟開悟一切叵得。

    此則因于味塵兼複覺得自性圓明。

    自是任運度生永無退轉故雲位登菩薩。

    言位登者顯是真修實證。

    非同初悟但憑如來印記已也。

    按前陳那等三人悟處雖通大乘。

    修證暫齊小果。

    今藥王藥上二證俱大。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最初以藥供養佛僧。

    願當來治衆生身心兩病。

    行願俱在味塵。

    以味為因正當其機。

    故自以為上。

    藥王味塵竟。

     五跋陀觸塵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羅此雲善守。

    或雲善護。

    謂能以善法自守。

    又能以善法護他。

    或守自護他各有方便。

    故二俱名善。

    亦翻賢首。

    以位居等覺為衆賢之首故。

    同伴者同行道伴。

    開士者菩薩異名。

    正脈雲。

    自能開悟兼能開悟衆生者之号。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于浴僧時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塵亦不洗體。

    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我指自己。

    等指同伴。

    皆威音慢衆後遇不輕教化者也。

    先即過去謂過去于威音王佛時也。

    佛稱威音王者。

    法華雲。

    神智無量将導一切。

    要解雲。

    以大音聲普遍世界。

    為諸法王說法無畏故也。

    準法華威音王佛相繼有二萬億數。

    ?陀婆羅當在初佛像法之中以與不輕同時。

    如彼經佛結會雲。

    爾時常不輕菩薩者則我身是。

    爾時四衆常輕是菩薩者今此會中?陀婆羅菩薩等是。

    初為慢衆後見不輕神力又複信服随從。

    故得聞法出家。

    蓋是從不輕邊聞佛遺法出世俗家也。

    今文中直言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者。

    以是略述往事不詳盡故。

    浴僧時即半月衆僧用浴時也。

    随例入室者随衆僧例。

    入室受浴。

    以佛制七衆淨浴律儀應遵從故。

    忽悟水因者。

    謂忽悟澀滑等觸惟是以水為因。

    無實性也。

    即如初洗塵時覺有澀觸。

    後洗體時覺有滑觸。

    若既不洗塵。

    又不洗體。

    而根塵中間唯是平常安然。

    得無所有自是分别不起。

    論悟證已齊無學。

    非修得也。

     二述修證。

     宿習無忘。

    乃至今時從佛出家。

    令得無學。

    彼佛名我?陀婆羅。

    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宿習無忘者。

    謂宿世悟證習氣中間猶未忘也。

    按法華從初威音相繼二萬億同名諸佛。

    複有日月燈雲自在王等。

    方值今佛出世。

    超略言之故雲乃至今時。

    親為及門之徒故雲從佛出家。

    承教斷惑實證羅漢。

    故雲令得無學。

    然既曰宿習無忘則是悟證猶在。

    及今佛出世乃曰令得。

    明是修證無疑。

    彼謂彼時即指令得無學時說。

    準法華慢衆以瞋恚意輕賤不輕。

    二百億劫常不值佛。

    不聞法。

    不見僧。

    千劫于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如是猶能宿習無忘守護善根。

    故佛以?陀婆羅名之。

    雖蒙佛印不住小道。

    進觀佛果微妙觸塵本自如來藏性發現故曰宣明。

    以宣明即發現義故。

    自是任運度生。

    随緣住世。

    故雲成佛子住。

    曆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觀觸入道宿習無忘。

    今複以觸為因自覺易入故曰為上。

    言如我所證者。

    但就己為論非強他同己也。

    ?陀觸塵竟。

     六迦葉法塵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葉此雲大龜氏。

    姓也。

    以其先人修道感靈龜負圖而應。

    遂以為姓。

    名畢缽羅。

    以其父母無子禱此樹神生故。

    又翻飲光。

    以尊者身光蔽餘光故。

    紫金光尼即其婦也。

    夫婦因緣至下詳明。

    等謂等其徒衆。

    下自述雲。

    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蓋相随出家者也。

     二曆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二。

     一随因感報。

    二觀法得果。

     初。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

    我得親近。

    聞法修學。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

    然燈續明。

    以紫光金塗佛形像。

    自爾以來。

    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

    同時發心。

     往劫者。

    準法華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于此世界者顯非他土。

    佛号日月燈者。

    日照晝令人作務。

    喻俗智照事。

    月照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