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四

關燈
也。

    是知三摩提乃諸定通名。

    揀以妙字則是阿難所請之三摩耳。

    又妙字已揀餘門。

    佛如來三字仍顯但是修路。

    以耳門三昧為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

    此方審定因心下乃标示義門。

    應當先明者不明則錯亂修習終無實果。

    故儒典雲。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發覺初心即是發菩提之初心。

    以覺字梵言為菩提故。

    初心不決中途多舛故開二決定義。

    義言決定者。

    謂初心依之決定而不可易故。

     二徴起釋成二。

     一徴起。

    二釋成。

     初。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雲何者徴問義。

    謂徴問阿難雲何初發心人有二種義。

    應決定依之耶。

     二釋成二。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

     初二。

     一教以以因同果。

    二示以澄濁入涅。

     初(正脈雲。

    以因同果便是第一決定之宗。

    澄濁入涅便是此宗之趣。

    宗先趣後故初明宗)三。

     一就喻令審因心。

    二反顯要同果覺。

    三例明異同二相。

     初。

     阿難。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第一義者句牒所标門。

    若欲捐舍等定所發心。

    欲者願樂。

    即發心義。

    捐棄也。

    發心棄舍聲聞修菩薩乘。

    即是回小向大。

    入佛知見。

    即是漸臻極果。

    教以應當審觀者恐因差果謬故。

    因地心謂因地發行之心。

    果地覺謂果地取證之覺。

    因心若同果覺如依金作器。

    因心若異果覺如蒸砂作飯。

    為同為異是須審詳觀察。

     二反顯要同果覺。

     阿難。

    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生滅心指六識心也。

    為本修因者作本地修因之心。

    佛乘即果地覺也。

    乘此成佛度生故雲佛乘。

    其體真常故雲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者無有如是之處。

    用此反顯。

    正以見欲求佛乘須用不生滅心。

    乃有是處耳。

     三例明異同二相。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初例明異相。

    以是義故者。

    謂以是生滅為因不得佛乘之故。

    汝當照明者。

    應當照例發明以辨生滅心與不生滅心也。

    諸器世間例六處識心。

    對境斯現。

    故以可作例之。

    離境便無故以從滅例之。

    令觀可作之法誰為不壞者。

    恐其不信教以自悟。

    悟得可作之法終竟有壞。

    便知六處識心生滅無常。

    決然不可用故。

     ○然終下例明同相。

    虛空例根性。

    根性常住故以不聞爛壞例之。

    徴意可知。

    空非可作等例根性不藉緣生。

    由是從于無始。

    乃至盡際。

    其性常住無有生滅。

    據此則欲取因心舍此無所從矣。

    教以以因同果竟。

     二示以澄濁入涅三。

     一結色成根。

    二漸現濁相。

    三詳示澄法。

     初。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為聽。

    為覺為察。

     因心既定。

    進可澄濁。

    濁不自濁由根而興。

    故曰則汝身中雲雲。

    堅相為地者如骨肉爪齒等。

    潤濕為水者如涕淚血髓等。

    暖觸為火者如燥熱溫和等。

    動搖為風者如氣息運轉等。

    由此四纏者。

    謂由此四大和合互相纏結而成身相也。

    有身相則有根門。

    有根門則彼此各别。

    而性亦随根各用。

    故曰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心字即指賴耶。

    謂真妄和合之體。

    以未和妄時元自清淨周遍。

    故曰湛圓。

    雖已和妄覺明猶自不失。

    故以妙稱也。

    為視者眼家見精。

    為聽者耳家聞精。

    為覺者鼻舌身三鹹稱覺精。

    以同為合知故。

    為察者意家知精。

    今言察者顯是根性照察。

    揀意識分别知故。

    後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即此科義也。

     二漸現濁相(結色成根。

    五陰已具。

    自後依于五陰漸現五濁之相)二。

     一總出濁相。

    二别示漸現。

     初。

     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雲何為濁阿難。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

    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初總标五濁。

    謂衆生自結色成根已來。

    從始則空見不分。

    入終而同異失準。

    合彼中間共有五疊渾濁之相。

    此識海所以不澄。

    而涅槃淨德終無由而證也。

     ○雲何下徴喻濁相。

    徴義可知。

    喻中清水喻純真之心。

    亦即涅槃果體。

    由來不染故以清潔本然喻之。

    倫類也。

    塵土灰砂之倫喻空見及四大四性等類。

    由來障蔽故以本質留礙喻之。

    循順也。

    二體者水與土等。

    一清一礙故曰性不相循。

    喻純真之心。

    與空見等真妄性異也。

    有世間人喻阿難及生。

    取土投水喻執妄亂真。

    既執妄亂真将必以妄為真。

    以真為妄。

    故以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喻之。

    汩然者混擾不定之相。

    容貌既爾故曰名之為濁。

    法中真妄雜亂宛同乎此。

    故為喻也。

     ○末二句以法總合可知。

     二别示漸現五。

     一劫濁。

    二見濁。

    三惱濁。

    四生濁。

    五命濁。

     初。

     阿難。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既已結色成根則有能見所見。

    能見以眼為首。

    所見以空為先。

    故以見空為劫濁體也。

    見空遍界者。

    不唯空遍而見亦遍也。

    空見俱遍故不可分。

    既不可分。

    則空即是見見即是空。

    空即是見則惟有空名而無空體。

    見即是空則惟有見名而無見覺。

    相織者有空無體是空織于見。

    有見無覺是見織于空。

    妄成者妄成一體衆生不知認為劫初之相。

    故曰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餘經劫濁以四濁集聚為體。

    人壽百歲時乃入。

    今則以空見相織為體。

    自結色成根後即入也。

    又餘經四為能濁。

    劫為所濁。

    今則劫為能濁。

    純真之性為所濁。

    以認劫亂性如以土投水故也。

    按後色陰破時即超劫濁。

    以無色則無空。

    無空則見無所織。

    故孤山雲此濁依于色陰。

     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首見虛空。

    次見自身。

    故曰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抟取也。

    謂現以圓湛妙覺明心。

    抟取四大而為根身體也。

    根身既備則分開見聞覺知。

    和合水火風土。

    故以四性四大為見濁體也。

    壅令留礙者。

    謂四性本自融通。

    一為四大壅隔遂成留礙。

    如是不超色聽不出聲等是也。

    旋令覺知者。

    謂四大本自無情一為四性旋轉遂成覺知。

    如水覺有潤。

    火覺有暖等是也。

    相織者四性成礙。

    是性織于大。

    四大有覺。

    是大織于性。

    妄成者虛妄成就。

    衆生不知。

    依此立為身見。

    而為諸見之本。

    故曰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餘經見濁以五利使為體。

    蓋見即是濁。

    今則性大相織為體乃真性之濁耳。

    按後受陰破時即超見濁。

    以無受即無抟無抟則性大不織。

    故孤山雲。

    此濁依于受陰。

     三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根有既備。

    妄想自生。

    故曰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蓋心即六識。

    憶識誦習指六識中想。

    憶謂想過去境而生憶念。

    識謂想現前境而生識取。

    誦謂想未來境而生誦習。

    誦習者熟讀不忘而預待之也。

    性發知見者。

    謂六識之性發自六根。

    六根中但言知見者。

    舉後初攝中間故。

    容現六塵者。

    謂六識之容現于六塵。

    是知六識妄想外托塵現。

    離塵則無識相。

    内依根發離覺則無識性。

    離覺無性則性織于相。

    離塵無相則相織于性。

    如是虛妄成就。

    衆生不知依此起諸煩惱。

    故曰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餘經煩惱濁以五鈍使為體。

    亦煩惱即濁。

    今則以性相相織為體。

    亦真性之濁也。

    按後想陰破時即超惱濁。

    以無想則六識無用。

    惟根與塵不成煩惱。

    故孤山雲。

    此濁依于想陰。

     四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有識心即堕生滅。

    故雲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仁王經雲。

    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況複從朝至暮念念相續。

    故曰生滅不停。

    此即行陰亦名為業。

    知見指六識妄想颠倒知見。

    欲留世間者。

    留戀三界不求出離也。

    業運謂行陰密移四相疊更。

    遷于國土者。

    死此生彼改形易報也。

    然知見欲留如經之直。

    業運常遷如緯之橫。

    經緯相織妄成諸趣。

    衆生不知認為實有。

    故曰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餘經衆生濁但攬見慢果報為體。

    直約自相渾擾名濁。

    今則以識行相織為體。

    渾擾真性名濁也。

    按後行陰破時即超生濁。

    以無行則無生滅。

    無生滅則識想盡而輪轉息矣。

    故孤山雲。

    此濁依于行陰。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識想行業通依第八。

    故此科惟依第八體用而為命濁。

    見聞覺知本一精明。

    故雲元無異性。

    此言八識體同。

    衆塵者六種塵相。

    隔越者隔别違越。

    如色惟可見。

    聲唯可聽等。

    第八識任運不意。

    對境分照。

    故雲無狀異生。

    此言八識用異體同故。

    性中相知謂同一知覺也。

    用異故彼此互違。

    謂見非聞等也。

    用中相背不可言同。

    性中相知不可言異。

    故曰同異失準。

    謂言同言異俱不可以為準也。

    相織者謂同不可準則體織于用。

    異不可準則用織于體。

    妄成者虛妄成立。

    衆生不知執為命根。

    故曰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餘經命濁以壽暖息三連持色心為體。

    亦唯自相渾擾名濁。

    今則以第八識體用相織為體。

    亦渾擾真性名濁也。

    按後識陰破時即超命濁。

    以無此識不能連持色心命根則斷。

    故孤山雲。

    此濁依于識陰(此五濁中。

    古德多取四大六塵等合前灰土以四性六根等合前清水。

    然六根四性正是帶妄之見。

    取喻清水似與澄濁之文不合。

    今疏通以四性六根四大六塵等取喻灰土。

    卻以本元自性取喻清水。

    是則五重起于淨心。

    正同清水混以沙土。

    真既非真。

    妄亦非妄。

    正同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目之曰濁不其然乎)漸現濁相竟三詳示澄法二。

     一以法直示。

    二取喻合顯。

     初。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

    圓湛性成。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

    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初定欲示法。

    汝今欲令等先以定其欲樂。

    見聞覺知且渾言六根。

    尚未揀示識與性耳。

    遠契者懸相契合之義。

    然見聞覺知因心也。

    常樂我淨果德也。

    以因心而遠契果德則是以因同果。

    前既教之。

    今複審定。

    猶雲汝今欲樂如此耶。

    欲樂如此不可不辯。

    故曰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死生根本乃指六識。

    以是二根本中妄本。

    既屬生滅不契果德。

    故應擇而去之。

    圓湛性乃指根性。

    以是二根本中真本。

    既不生滅即同果覺。

    應當依而成之。

    成謂成就因地心也。

     ○以湛下依法伏成。

    以湛二字着眼。

    言六根中性。

    雖以不生滅圓湛為名。

    其柰衆生位中猶為帶妄之見。

    與彼四大六塵諸識等織成濁相。

    欲取為因雲何入手。

    故曰以湛。

    湛者不動義。

    謂直須不動。

    所謂眼不觀色耳不聽聲等是也。

    旋轉也。

    虛妄滅生。

    即指真見中一分妄見及四大六塵諸識等也。

    然湛字即是工夫。

    旋字即是效驗。

    言果能久湛便可以旋轉其虛妄滅生。

    下文所謂靜深不動沙土自沈。

    即喻此耳。

    伏還元覺者示以旋之分齊。

    言所謂旋其虛妄滅生者。

    非即能斷但不過暫伏二障現行。

    乍還元明覺性。

    下文所謂清水現前即喻此耳。

    得元明覺者自是得見元明覺性。

    所謂依本覺故而有始覺。

    是為真無生滅遠契佛德。

    故即教以用為因心。

    按終教位當信滿。

    以能雙伏二障現行故也。

     ○然後句因圓果滿。

    十住除現。

    十行伏種。

    乃至等覺妙覺現種習盡。

    無妄可斷。

    無真可證。

    故曰圓成果地修證。

    下文所謂去泥純水即喻此耳。

     二取喻合顯。

     如澄濁水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初喻定欲示法。

    言阿難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常樂我淨。

    即如有人欲澄濁水也。

    擇去死生根本依不生滅性成。

    即如以水離動搖處貯于靜器也。

     ○靜深下喻依法伏成。

    言果能以湛自可旋其虛妄滅生。

    伏還元覺。

    即如靜深不動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也。

    得元明覺為因地心。

    位當信滿。

    雙伏二障現行故曰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按初卷顯見不動科中。

    客塵喻見思煩惱。

    今乃喻二障現行。

    以現行不停。

    如客如塵故也。

     ○去泥下喻因圓果滿。

    言既得因心漸次伏除。

    乃至現種習盡圓滿果地修證。

    即如去泥純水也。

    無妄不盡故曰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無真不圓故曰明相精純。

    倒駕慈航。

    還度衆生。

    一切神通變現。

    如貪瞋癡等不為煩惱。

    其猶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故雲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總結前來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竟。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二。

     一教以從根解結。

    二示以脫纏入圓。

     初(正脈雲。

    從根解結便是第二決定之宗。

    脫纏入圓便是此宗之趣。

    亦初明宗)三。

     一叮欲令以審詳。

    二反顯要當知處。

    三正明決定從根。

     初。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第二義者句牒所标門。

    汝等下叮所發心。

    準前第一義中雲捐舍聲聞。

    此雲發菩提心。

    然捐舍聲聞即是發菩提心。

    但前雲若欲。

    是方以審定。

    此雲必欲乃重為叮囑。

    殆恐其發心不真旋發旋悔也。

    又前雲修菩薩乘。

    此雲于菩薩乘生大勇猛。

    複恐其立志不堅旋修旋退也。

    又前雲入佛知見此雲棄捐有為。

    以欲入佛知佛見須是棄捐有為。

    故益以決定之言。

    其諄切叮咛之意已可見矣。

    古德雲。

    不是劍客休贈劍。

    為其無用也。

    今如來先叮發心。

    後示解結之方。

    殊教不浪施耳。

    應當下令審結處。

    言欲捐有為須離煩惱。

    欲離煩惱須絕根本。

    故教以應當審詳。

    煩惱即枝末無明。

    根本即最初生相。

    最初生相和合于八識之中。

    結縛于六根之内。

    能生枝末故以根本稱之。

    此指枝末無明。

    若論枝末亦該所知。

    今對阿難。

    就其功能顯著且約煩惱言之。

    從無始來有二功能。

    一發業。

    二潤生。

    發業如因緣中過去無明。

    現在愛取。

    潤生如投胎時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誰作誰受者正以诘其根本。

    言此發業潤生二種煩惱。

    竟是誰之作使。

    誰所容受。

    其意皆指六根中性。

    但不肯明明道破俟其自悟耳。

     二反顯要當知處。

     阿難。

    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雲何降伏。

    取如來位。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相形無結解故。

     初法說。

    承上必欲教以審詳者。

    由汝決定發心為修菩提人也。

    修菩提人必要斷除煩惱。

    欲斷煩惱必先究其根本。

    故示以若不審觀雲雲。

    然根塵雖同稱虛妄而颠倒起處在根。

    佛不明說但教以審觀二處。

    究從何處起于颠倒。

    蓋颠倒即是煩惱。

    何處即是究根。

    是須審觀乃知。

    故以若不審觀等而反顯之。

    又以斷除煩惱。

    勢如讨賊必先搗其窩巢。

    滅其主使。

    令其無所依仗。

    無所留藏。

    則自殒自散不伏而伏。

    是須知處乃能。

    故以處尚不知雲何降伏而反顯之。

    取如來位者。

    根盡惱除菩提可以立證。

    亦如寇平疆靜可南面稱孤矣。

     ○汝觀下舉喻。

    世間解結之人即喻修菩提人也。

    修菩提人勢必斷除煩惱。

    故以解結喻之。

    不見所結謂不見所結起處。

    喻處尚不知雲何知解。

    謂不知解裂之法喻雲何降伏。

     ○不聞下引證。

    上說不見所結雲何知解。

    恐猶未省。

    故重引虛空無裂之喻以證。

    虛空喻純真之心。

    純真之心無可斷除。

    故以不聞隳裂喻之。

    何以句徴。

    空無相形者喻真心離虛妄相。

    既離虛妄之相自不見有起處。

    此證不見所結。

    既不見有起處自應無妄可斷。

    故以無結可解喻之。

    此證雲何知解。

    又此喻雖為證前。

    亦是教以離于生滅。

    守于真常。

    若果守于真常則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複有何惱可斷。

    何根可除哉。

     三正明決定從根三。

     一略示由根成結。

    二備顯功德數量。

    三教以從圓而入。

     初。

     則汝現前。

    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則字緊承上文。

    謂欲知結處。

    則六根是也。

    眼指見性。

    耳指聞性。

    乃至心指知性。

    約現前言顯是帶妄體故。

    六為賊媒者。

    不惟勾引外賊亦能作使容受。

    前雲誰作誰受今乃說出也。

    自劫家寶者作使容受颠倒煩惱。

    擾心性損法财滅功德故。

    此且示其為處。

    下乃顯其為結。

    由此無始等者謂由此六根中性。

    從無始來在于衆生世界中也。

    衆生世界指内四大。

    以是三世間中情世間故。

    生纏縛者。

    謂生生世世攬以為身。

    執以為我也。

    器世間指外四大。

    不能超越者。

    不惟生生世世不能出離即現前亦為所礙。

    如見不超色聽不出聲等。

    此且略言根塵二結。

    若約反妄歸真微細分之。

    則六結具足。

    信乎起結之處惟根中性矣。

     二備顯功德數量三。

     一徴釋衆生世界。

    二涉成本所數量。

    三揀示六根具缺。

     初。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欲假世界相涉疊成千二之數。

    故蹑前衆生世界。

    而徴起之。

    釋中世為遷流者。

    過現未來遷變流易故。

    界為方位者。

    東西南北方所位置故。

    既釋其義。

    理應明了。

    故教以汝今當知。

    東西南北等。

    且約外之方位而結以界名。

    過去未來等。

    且約外之遷流而結以世名。

    方位二句結上外世界數。

    例下内世界數。

    以外數易見内數難明故先結定外數。

    至下内數則無勞費詞矣。

    然世界本屬虛妄由衆生攬以為身。

    依身相織故曰織妄。

    謂以世織界以界織世雖虛妄而似實有也。

    相成者遞互相成。

    以無世則界無所依。

    無界則世無由顯故。

    身中貿遷者本屬外之世界。

    今則轉入身中界相則貿換不定。

    如轉左為右轉前為後等。

    世相則遷流不停。

    如轉現為過轉未為現等也。

    世界相涉者。

    以世涉界則界中攝世。

    以界涉世則世中攝界。

    言此以為下文疊數之本耳。

     二涉成本所數量二。

     一釋明涉法。

    二疊顯德量。

     初(恐疑界數具十。

    世數唯三。

    多寡不倫雲何相涉。

    故約減界成四以釋成之)。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隻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界性謂界之體性。

    設謂立标設向。

    如人以标表為中時依标周視也。

    雖者不盡許意。

    謂十不定十故下約定位可明者言之。

    謂十方之中。

    實有定位可以發明者。

    世間之人隻目東西南北。

    目猶稱說也。

    上下無位者。

    指着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

    除此别無上下故曰無位。

    中無定方者。

    中謂東西南北交接之中。

    所謂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是也。

    合之似有離之實無。

    故曰無定。

    末二句乃結示相涉之法。

    言上說世界相涉者。

    蓋惟取東西南北。

    四數必定可發明者。

    與世數之三遞互相涉耳。

     二疊顯德量。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四者以四方而涉入三世。

    則三世中攝四方也。

    四三者以三世而涉入四方。

    則四方中攝三世也。

    宛轉十二者宛轉往複貌。

    謂三四四三宛轉往複。

    皆為十二之數此一疊也。

    流變三疊者依上一疊之數為本。

    展轉從本流末變少為多成第二疊。

    以至第三疊也。

    第一疊成十二。

    第二疊成百二。

    第三疊成千二。

    經文取整略零故雲一十百千。

    一十即是十數。

    如諺稱十數為一十是也。

    三疊之法有異舊說。

    今先以方中攝世起首宛轉以明三疊。

    謂初以東西南北四方各能攝世。

    世各有三成十二數。

    為第一疊。

    次依十二世各能攝方。

    方各有十(謂一方之中大相雖四。

    若微細分之複有上下四隅。

    如諸經中皆言十方)成百二數。

    為第二疊。

    次依百二方各能攝世。

    世各有十(謂一世之中總相雖三。

    若微細分之三各有三成九。

    此為長劫。

    再加現前一念。

    名為短劫。

    長短合而為十。

    如華嚴經說有十世)成千二數為第三疊。

    方中攝世起首既爾。

    世中攝方起首可例而思。

    必取三疊者。

    初則方中攝世。

    次則世中攝方。

    末複方中攝世。

    取周而複始之意。

    恐猶未明繪圖于後。

     <<PIC>X16p0139_01.gif</PIC> 此圖約方中攝世起首。

    若約世中攝方起第一疊者第二疊則是以方攝世。

    變為百二。

    第三疊則是以世攝方變為千二。

    增數之法亦準上可繪。

    總括始終者。

    謂總括三疊之數從始至終也。

    六根之中謂六種根性之中。

    言衆生六種根性各各周遍身心。

    身心既為世界相織變成千二百分齊而六種根性亦各随彼身心變成千二百覺知。

    故雲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蓋功德即指覺知。

    謂功能德用也。

    (問。

    此與法華六根功德為同為異。

    答。

    此約理具。

    謂性中自有。

    彼約事造。

    謂經功感現。

    彼若不仗經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結亦齊事造。

    是則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不可言同。

    不可言異。

    思之)涉成本所數量竟。

     三揀示六根具缺二。

     一總問克定。

    二别示具缺。

     初。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克猶能也。

    言六根中性雖各具千二功德。

    而迷位中為根所局為境所限不無優劣。

    汝複于中能評定優與劣乎。

    如來明知不能故意示問。

    為下文揀示之端。

     二别示具缺六。

     一眼根缺劣。

    二耳根具優。

    三鼻根缺劣。

    四舌根具優。

    五身根缺劣。

    六意根具優。

     初。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觀見即見性功德。

    由衆生聚見于眼故曰如眼觀見。

    前後左右即身之南北東西。

    此是以世涉方。

    方顯世隐。

    故即約前後左右以分德數。

    前方指正南兼東南西南兩隅言之。

    後方指正北兼東北西北兩隅言之。

    前後既各兼兩隅。

    分齊寬廣應各具四百功德。

    後暗者後方功德。

    為根所局暗而不見故。

    前明者前方功德。

    因根而通明而能見故。

    又恐其不知兼于兩隅故各加全字曉之。

    亦為顯前方功德皆具。

    後方功德總缺也。

    左右惟指正東正西。

    以四隅随前後說故。

    分齊既狹應惟各具二百功德。

    旁觀者以能左顧右盻故也。

    三分之二者。

    既前方後方各具四百功德。

    應各為一分。

    左古兩方既各具二百功德應合為一分。

    揀去後方全暗。

    所餘功德惟三分中之二分。

    據此則眼家功德尚有缺減故曰統論所作巧德不全。

    所作者謂所有作用也。

    三分言功者。

    謂一千二百功德約三分言之。

    一分無德應缺四百功德。

    所謂後方全暗者是也。

    既缺一分唯餘二分故惟八百功德。

    所謂前方全明及左右旁觀者是也。

     二耳根具優。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周聽即聞性功德。

    由衆生聚聞于耳故雲如耳周聽。

    謂周圓俱聽也。

    周圓俱聽故十方無遺。

    後雲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亦約以世涉方方顯世隐論之。

    動若迩遙者就其聞動之性似有遠近分齊。

    既以有遠近分齊應惟四百功德。

    靜無邊際者。

    就其聞靜之性實無邊涯際畔。

    既無邊涯際畔應具八百功德。

    據此則三分言功。

    (聞動為一分聞靜為二分)無少缺減。

    故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缺劣。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三分阙一。

    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嗅聞即嗅性功德。

    由衆生聚聞于鼻故曰如鼻嗅聞。

    通出入息者。

    謂性具功德雙通出息與入息也。

    有出者有通出之用。

    謂出而送舊。

    有入者有通入之用。

    謂入而嗅新。

    新舊皆約香塵言之。

    然出入既皆有用。

    應各具四百功德。

    而缺中交者。

    中間交接之際出入少停之時作用不顯也。

    既作用不顯則是中交無用。

    應缺四百功德。

    驗于鼻根者。

    謂澄心考驗鼻根功德。

    三分缺一者。

    謂三分言功一分無德。

    既一分無德惟餘二分。

    分各四百故惟八百功德。

    此中論德既約出入中交。

    應是以方涉世。

    世顯方隐。

    三疊中世中攝方起首者意取于此。

     四舌根具優。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言有方分理無窮盡。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宣揚即舌性功德。

    然舌性功德有二。

    一嘗味功用則劣。

    合中知故。

    二言說功用則勝。

    诠義理故。

    今約言說故雲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等者。

    謂宣揚俗谛則能窮盡世間智慧。

    宣揚真谛則能窮盡出世智慧。

    言有方分者。

    言真言俗各有方向分齊。

    謂既落言诠則彼此淺深各不同故。

    理無窮盡者。

    真谛俗谛二皆無有窮盡。

    謂果能神會則彼此淺深無能限故。

    然言有方分應惟具四百功德。

    理無窮盡應通具八百功德。

    故曰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按此中曰方曰分。

    乃方世俱顯。

    三疊時任攝皆得。

     五身根缺劣。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

    離一合雙驗于身根三分缺一。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覺觸即身性功德。

    聚覺于身故曰如身覺觸。

    識于違順者。

    謂依于所覺之觸識知違順二境也。

    合時能覺者。

    言雖識違順。

    亦惟諸觸合于身時乃能覺知。

    離中不知者。

    謂若諸觸離于身時于中别不覺知。

    離一合雙者離唯一境。

    合則雙通。

    謂雙通兩境也。

    一境能覺具四百功德。

    兩境能覺具八百功德。

    今既離中無知應少四百功德。

    故曰驗于身根三分缺一。

    既三分缺一惟餘二分。

    故曰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然此中既約離時合時為言。

    亦是世中攝方。

     六意根具優。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惟聖與凡無不包容。

    盡其涯際。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默容即知性功德。

    聚知于意故雲如意默容。

    謂口不言心自谕也。

    十方約知性橫遍。

    三世約知性豎周。

    即下世出世法等。

    所依方位及時分也。

    然此既方而俱顯。

    疊時亦任攝皆得。

    世間法總該陰處界等。

    出世法總該谛緣度等。

    既各總該故統言一切。

    惟語詞也。

    聖該四聖。

    凡該六凡。

    合上句則法與人耳。

    無不包容者性德自爾。

    若更兼事造。

    則于上若人若法一一皆能窮其涯量。

    盡其邊際。

    是知意根圓照法爾無遺。

    故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備顯功德數量竟。

     三教以從圓而入二。

     一教以自驗圓根。

    二示以入一解六。

     初。

     是難。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

    誰深誰淺。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得循圓通。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初定欲令驗。

    逆猶返也。

    生死為欲流之果。

    欲流為生死之因。

    言一切衆生皆以六根于欲境流浪。

    故緻六道生死。

    今如來定其欲逆等者。

    謂設若汝今欲返生死苦果及欲境流浪苦因又欲返窮能流之根以至不生滅性者。

    當自沉心考驗。

    不然則泛濫修習不克速效也。

    六根以受用稱者以能受用六欲境故。

    誰合誰離者。

    令驗六根之中誰為合知。

    誰為離知。

    蓋以鼻舌身三合知而難修。

    根耳意三離知而易入也。

    誰深誰淺者。

    令驗離知根中誰為淺顯易明。

    誰為深隐難知。

    蓋以眼耳二根淺顯而便用。

    意根深隐而不便用也。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者。

    令驗淺顯根中誰為功具圓通。

    誰為功缺不滿。

    蓋以眼根功缺而宜揀。

    耳根功具而宜取也。

    于此一一沉驗。

    庶知所取舍而不至枉施功矣。

     ○若能下顯圓超勝。

    謂若能于此六根離知淺顯之中悟得圓通一根。

    依之修習。

    逆彼無始以來生死相織之妄輪。

    起業逐欲之流浪。

    便得循順圓通契合不生滅性。

    是彈指超無學。

    與彼不圓之根枉施功用者較之難易不倫。

    故雲日劫相倍。

    謂圓根一日之功倍勝于不圓根之一劫也。

    又倍與背同。

    謂圓根如一日之速。

    不圓根如長劫之遲。

    遲速相背莫可較量。

    故後文殊揀選而雲遲速不同倫焉。

     二示以入一解六。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數量如是随汝詳擇其可入者。

    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亦無優劣。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初牒德令其詳擇。

    備顯者備悉顯示孰圓孰缺也。

    六即六根。

    湛圓明指六根中性。

    由來清淨曰湛。

    法爾周遍曰圓。

    本自不昏曰明。

    前雲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為視為聽。

    為覺為察。

    故知六根中性即是湛圓明性耳。

    本所功德謂現前本具。

    不假修得者也。

    數量者或千二。

    或八百。

    前已揀示分明故但以如是牒之。

    随汝詳擇者。

    佛意以數量既明又令驗知。

    不須更說。

    但随汝意詳擇則是也。

    可入者密指耳根。

    以是六根中之離知。

    離知中之淺顯。

    淺顯中之圓通根故。

    吾當發明者。

    許以既擇定已更為發明其中漸次。

    漸次既明随分修習。

    自可以解結入圓故曰令汝增進。

     ○十方下示以聖性平等。

    十方如來指諸佛因地中說。

    根器超勝。

    故于十八界中一一可修可成故曰皆得圓滿雲雲。

    于其中間者仍指十八界中。

    既門門可修可成自亦無優之與劣。

    後文殊偈雲。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即斯義也。

     ○但汝下因機教以專修。

    但汝下劣者抑其不似諸佛根器超勝也。

    十八界中對機則通。

    不對則窒。

    故曰未能于中圓自在慧。

    自在慧者。

    如諸如來門門可入是也。

    故我宣揚者。

    指前此令驗令擇之語。

    令驗令擇總為教其專依圓根。

    故雲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言深入者必至六結盡解。

    故雲入一無妄。

    後文殊偈雲。

    一根既返元。

    六處成解脫。

    故曰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以元依一精明故。

    教以從根解結竟。

     二示以脫纏入圓二。

     一阿難蹑前請益。

    二如來開廣發明。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雲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雲何者緻問之詞。

    所問之義略為三段。

    前雲若能于此悟圓通根。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今問雲何逆流。

    前雲故我宣揚。

    令汝但于一門深入。

    今問雲何深入一門。

    前雲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今問雲何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據此則三段皆當有雲何二字。

    今惟冠首者言總意别。

    蓋由前佛示言界而請益也。

     二如來開廣發明四。

     一就機勸修。

    二徴根破迷。

    三正答所問。

    四結示利益。

     初。

     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初揚其見惑已滅。

    須陀洹此雲預流。

    謂初見真谛乍預聖流故。

    亦雲入流。

    金剛般若雲。

    須陀洹名為入流。

    此是小乘初果。

    阿難現證齊此。

    故雲已得。

    三界衆生。

    泛指界内修學出世人也。

    修學出世先斷世間之惑。

    然世間之惑有二。

    一見惑。

    謂八十八使我執分别見煩惱也。

    二思惑。

    謂八十一品我執俱生思煩惱也。

    此言見所斷者即是見惑。

    以是見道位中所斷故。

    阿難初果位當見道。

    故雲已滅。

     ○然猶下抑其思惑未斷。

    根中指現前根中。

    積生指曆劫以來。

    無始指最初之際。

    虛習謂虛妄習氣。

    即思煩惱也。

    言此煩惱雖具現前根中。

    而積生已來乃至無始與俱。

    二果已去方斷。

    故雲未知。

    修所斷得者修道位中所斷得也。

    言要因者正顯不入修道不能斷故。

     ○何況下況顯從細至粗。

    此中者仍指根中。

    生住異滅乃約從細至粗而總言之。

    意言隻此虛妄習氣尚要修斷。

    何況從細至粗俱有生住異滅四重分齊。

    而分齊中又有許多微細頭數。

    若非逆流深入豈能脫纏縛而入圓通。

    是不可以不知也。

    按起信論。

    三細中業相為生。

    以最初心動故。

    轉現二相及六粗中智續二相為住。

    以法執堅住故。

    執計二相為異。

    以人我執異故。

    第五起業為滅。

    以周盡終極故。

    第六業系苦相屬當來果。

    非惑業攝。

    分劑者約大段言。

    即指四相。

    頭數者約細分言。

    如一生相中仍複具含重重生住異滅。

    乃至滅相中亦爾。

    其頭緒數量雖麻粟未足喻焉。

     二徴根破迷。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阿難。

    若言一者耳何不見。

    目何不聞。

    頭奚不履。

    足奚無語。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如我今會。

    與汝宣揚微妙法汝。

    門之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言。

    我用耳聞。

    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