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四

關燈
聞緣。

    各各有性同彼四種樂器。

    故雲亦複如是。

    寶體無垢即空如來藏。

    覺用遍圓即不空如來藏。

    真心渾具二義即空不空如來藏。

    各各圓滿者。

    喻衆生聞緣性中本自具足。

    合前有妙音義。

    按指者略作定相。

    離分别絕語言故。

    海印者三昧之名。

    華嚴賢首品雲。

    衆生形像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是知定心澄清應物而形。

    其猶海水湛寂有像斯印。

    故以為名。

    發光者依彼海印三昧。

    現出菩提智光。

    指示佛知佛見。

    此意似指經前敷座晏安宣示深奧義說。

    但喻中無文。

    若将喻中雖有妙音下益以必有妙指方發妙音八字則法喻備矣。

    汝暫舉心者指前加明于覺。

    覺尚未明而無明已熾。

    故曰塵勞先起。

    塵勞既起障菩提而礙知見。

    此合喻中若無妙指終不能發義也。

     ○由不下結斥。

    上言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尚未明言其故。

    今乃說出以示激勸之意。

    無上覺道不生滅果也。

    勤求此者須用不生滅性以為因心。

    由不勤求不用無生滅心。

    所以不能如佛按指海印發光。

    小乘涅槃有生滅果也。

    (以未離變易故)愛念此者惟用有生滅心。

    所以才欲舉心明覺塵勞先起。

    欣化城之暫安作終止想。

    故雲得少為足。

    聞此結斥應發深省。

    下滿慈請問妄因殆由此耳。

    正為說藏竟。

     二兼為釋疑二。

     一釋滿慈執妄有因疑。

    二釋阿難執真成自疑。

     初二。

     一滿慈執勤求而疑妄有因。

    二如來示無因而教以頓悟。

     初。

     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獨妙真常。

     ○敢問如來。

    一切衆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初推本無二。

    富樓那言者。

    由前佛斥不求。

    發言請問也。

    我與如來者。

    正脈雲。

    就己對佛推論以例衆生無不皆然。

    見生佛本覺無不同也。

    前雲寶覺真心。

    此雲寶覺圓明。

    真妙淨心。

    蓋寶以圓稱取清淨彌滿之義。

    仍屬空藏。

    覺以明稱取用現諸法之義。

    仍屬不空藏。

    至若真心以妙淨稱者。

    妙則取其空有雙照。

    淨則取其空有雙遮。

    仍屬空不空藏。

    其實三藏不離一心。

    故總以心字結之。

    無二圓滿者。

    均禀同賦領上各各圓滿。

    但上對生說。

    此對佛論耳。

     ○而我下較末懸殊。

    昔字泛指曠劫。

    妄想且指粗識。

    以二乘不知有細識故。

    然亦稱無。

    始者謂雖屬粗識究之莫得其初相故。

    依之起惑造業不能出離生死故曰久在輪回。

    正以久在輪回常受其害故雲遭也。

    今得聖乘者現前已證四果。

    但去佛菩提尚在遙遠。

    故雲未得究竟。

    此滿慈自陳返末尚在中途耳。

    諸妄圓滅者。

    不惟能斷粗識中惑乃至最細生相亦皆盡遣。

    獨妙真常者。

    不唯能離分段生死乃至最後變易亦皆普離。

    此滿慈贊佛抵本已至極證耳。

    由此觀之。

    則佛與滿慈較之。

    固天淵懸殊矣。

     ○敢問下索請妄因。

    冒昧陳情曰敢問。

    不為自求故約衆生問也。

    問以何因有妄者。

    欲除其妄先窮其因自蔽妙明者。

    由妄想故蓋覆真覺。

    受此淪溺者。

    凡夫淪于分段二乘溺于變易。

    鹹遭其誤。

    應求盡除滿慈推因意在斯焉。

     二如來示無因而教以頓悟二。

     一正釋無因。

    二結示頓悟。

     初四。

     一牒惑示問。

    二法喻合明。

    三示不須滅。

    四應問結答。

     初。

     佛告富樓那。

    汝雖除疑餘惑未盡。

    我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

     正脈雲。

    汝雖除疑一句是許其大疑已盡。

    蓋據其推本無二是信已本真。

    稱佛圓常是信佛永證。

    乃至萬法生續之疑諸大周遍之惑皆已除矣。

    餘惑未盡者尚不達無明無因。

    強索之也。

    現前諸事者謂現前眼所共見。

    耳所共聞。

    諸事中有此一事可喻非假設之也。

    今複問汝者示以就事為問。

    令因喻而知妄本無因義故。

     二法喻合明二。

     一就事為喻。

    二約義法合。

     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忽于晨朝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眉目可見。

    瞋責己頭不見面目。

    以為魑魅。

    無狀狂走。

    于意雲何。

    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

    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汝豈不聞者反言以決其必聞。

    以屬現前事故。

    室羅城生佛同依。

    喻寶覺圓明真妙淨心。

    無二圓滿。

    演若達多此雲祠授。

    從神乞得故。

    乃城中狂人。

    喻滿慈及生皆依真成迷人故。

    忽于者喻滿慈忽起一念。

    一念為始故以晨朝喻之。

    以鏡照面喻以識緣佛。

    緣佛故則于自識中變起佛之影像。

    如彼鏡中之頭。

    不達惟識正理不知外佛全是自識影像。

    而反羨慕佛果妄滅真常。

    故以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喻之。

    己頭喻自心之佛。

    言自心本來是佛故喻以己頭。

    不知自心本來是佛。

    而自悔遭妄受淪自蔽妙明。

    故以瞋責己頭不見面目喻之。

    魑魅古釋為山澤鬼。

    愚謂魑字從離可喻二乘出離。

    魅字從未可喻凡夫迷昧。

    凡夫自計為凡分段未出。

    二乘自計為小變易方熾。

    如彼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是知滿慈自謂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依然魑魅狂走類也。

    問以此人何因無故狂走者。

    正對滿慈問佛一切衆生何因有妄等語。

    佛意蓋欲借口為喻令其類會法中義故。

    答以是人心狂更無他故者是滿慈于喻中已知。

    法中妄無所因恐猶未之會耳。

     二約義法合。

     佛言。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雲何有因。

    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妙覺明圓約佛心說。

    諸妄圓滅。

    獨妙真常。

    故稱妙覺。

    明則取其能照。

    圓則取其能遍。

    前文所謂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也。

    本圓明妙約生心說。

    言不惟佛心為妙為明為圓。

    而生心亦本圓本明本妙。

    但能離念生心即是佛心。

    是知滿慈羨慕佛心悔恨自心同為妄想。

    此約義合前愛鏡中頭瞋責己頭。

    以彼愛瞋皆狂正同滿慈羨悔皆妄也。

    據前滿慈問雲。

    一切衆生何因有妄。

    而此雲既稱為妄雲何有因。

    此結示滿慈之語。

    據前滿慈問意蓋為深究妄因而盡斷之。

    此雲若有所因雲何名妄乃反顯其決無所因。

    無庸妄斷。

    約義合前佛以喻問滿慈以喻答也。

    然此中合詞雖略。

    義乃具含。

    從古類皆含糊釋之。

    今依滿慈所問喻中所詳約義配合。

    詳之。

    法喻合明竟。

     三示不須滅二。

     一責以已說不返。

    二示以欲滅不須。

     初(今于佛上起念。

    正同昔于覺上加明。

    前既已說猶不能返。

    故責之也)。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從迷積迷以曆塵劫。

    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承上起念緣佛。

    既同演若照鏡則無始動心明覺亦類此可知。

    蓋自諸動心明覺成立微細妄想。

    如是由細至粗次第生起。

    故雲展轉相因。

    粗相既定則是迷已成矣。

    由是已成之迷而又展轉迷執以成三種相續。

    故雲從迷積迷。

    相續既成輪轉無休。

    故雲以曆塵劫。

    如是等義雖佛如來前已為汝發明。

    觀汝何因有妄之問是猶未能返本還源。

    迷何深哉。

     二示以欲滅不須。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如是者指滿慈羨佛悔已問妄何因而言。

    言此雖今日之迷亦同無始之妄也。

    要知如是迷因非真别有。

    蓋因迷而不知是妄。

    乃自覺其有體。

    前雲似有迷覺是也。

    識迷無因者。

    謂識得是迷則當體全空。

    豈複有因。

    前雲識迷迷滅是也。

    妄無所依者。

    言今日之迷既爾無始之妄亦然。

    以此例彼則諸妄皆無所依矣。

    既無所依則無能生。

    能生既無所生何有。

    是知諸妄尚無有生欲将何者為滅而欲滅之。

    示不須滅竟。

     四應問結答。

     得菩提者。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

    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

    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初應問示妄。

    佛意以汝前問佛何因有妄。

    以為佛得菩提已滅諸妄。

    必能說妄及妄因緣。

    要知得菩提者雖能說妄。

    亦如寤時之人說夢中事。

    本無所有。

    若更令說出何因有妄。

    雖佛智辯具足亦所不能。

    猶彼寤人。

    心縱精明。

    欲以何等因緣取夢中物而示人乎。

    是知欲滅諸妄不必求因。

    況複元來無因。

    以本無所有故。

     ○如彼下就喻以明。

    上雖有喻但是法中帶言。

    此則仍就演若達多之喻而發明之。

    豈有因緣自怖頭走者。

    正明狂走無緣喻諸妄無因。

    何以見其狂走無緣以忽然狂歇頭非外得故。

    不惟狂歇。

    縱于未歇狂時頭亦可曾遺失。

    據此則真本無失。

    前之所謂遭妄受淪者亦妄計耳。

     ○富摟下結答無因。

    妄性如是者謂妄性本無。

    如我所說如是。

    因何為在者謂妄且不有況夫更推其因。

    自應無在。

    正釋無因竟。

     二結示頓悟二。

     一法說。

    二喻明。

     初。

     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初教以頓悟之方。

    汝但不随等者謂不必更求妄因。

    但自不随于妄可也。

    分别即六粗中前五。

    世間業果衆生等即六粗中後一。

    合此六粗能起殺盜淫業是為三者之緣。

    若但能不随則粗相既除而三者之生緣斷矣。

    三因即指細相。

    以細相中具含殺盜淫種是為三者之因。

    因必藉緣方得生起。

    故曰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如世五谷種子必假水土為緣。

    設無水土則雖種不芽也。

    達多狂性即指一念妄動。

    以是根本無明最初生相故。

    自歇者不待用力。

    自然歇滅。

    如種既不芽置之則生性自壞故。

    但離妄念即如如佛。

    故雲歇即菩提。

    菩提即是佛心。

    超出一切曰勝。

    離諸惑染曰淨。

    具足智照曰明。

    體萬法而無遺曰本周法界。

    非佛祖之外傳曰不從人得。

     ○末二句結顯不須勤求。

    言既不從人得則本來是佛。

    不涉功勳故雲何藉劬勞雲雲。

    肯綮出莊子。

    彼養生主篇雲。

    技經肯綮之未嘗。

    吳興曰。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依管見作勞筋苦骨克苦修行之義。

    愚謂肯指無明謂斷之如析骨間肉也。

    綮指煩惱謂斷之如理筋肉結也。

    大意即是何須劬勞斷妄如肯如綮妄修妄證為哉。

     二喻明。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窮露他方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初喻本有不覺。

    有人總喻凡小。

    正脈雲。

    衣喻三緣颠倒分别。

    三因微細流念及狂性根本無明。

    重重包裹之相。

    珠喻菩提勝淨明心。

    由此枝末與根本無明重重包裹。

    故雖有而不覺也。

     ○窮露下喻迷之非失。

    正脈雲。

    纏空而乏于妙用曰窮。

    滞有而無所退藏曰露。

    空有二皆邊地故如他方。

    求人天樂取偏小益猶乞食馳走。

    萬妄交馳一真宛在。

    猶雖貧珠在。

    所謂縱未歇狂亦何遺失是也。

     ○忽有下喻悟之非得。

    吳興曰。

    佛如智者。

    教如示珠。

    正脈雲。

    緻大饒富喻本周法界。

    末二句喻不從人得也。

    愚謂不從人得乃明其本自現成。

    無勞修證。

    是知圓人修行唯重頓悟。

    正脈雲。

    如其悟未大徹而妄撥事修。

    自成陷墜亦愚惑之甚也。

    釋滿慈執妄有因疑竟。

     二釋阿難執真成自疑二。

     一阿難執佛語而疑真成自。

    二如來明非自而教以漸修。

     初二。

     一蹑現說以申疑。

    二約背昔以陳請。

     初。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即時者即于佛答滿慈時也。

    滿慈之疑方了。

    阿難之疑又興。

    故于衆中立白。

    現說者通指前科中汝但不随等語。

    殺盜淫業以六粗為緣。

    以三細為因。

    六粗既除。

    而三細無用。

    故曰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三細無用而無明自灰。

    故曰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此諸妄俱滅也。

    妄滅真現故曰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句義攝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之語。

    以人尚不須。

    自無煩修證矣。

    斯之一字乃總牒前語。

    如雲若依此說也。

    阿難意以若依此說乃因緣妄滅而得菩提。

    則因緣之義豈不皎然明白。

    然因緣之理既成雲何如來又要頓棄因緣。

    而說不從人得何藉劬勞等耶。

     二約背昔以陳請。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

     ○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初叙因緣成益。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者。

    由聞因緣之法發明初果道也。

    世尊此義等。

    乃極顯此因緣不可背故。

    其意以若獨我等。

    因之開悟尚不足重。

    以我等生年尚少果在有學法或淺近。

    此義不爾故雲何獨等也。

    今此會中指老年無學者說。

    大目犍連等略舉三人。

    餘以等字該之。

    此等皆先依邪師習外道法。

    故雲從老梵志。

    如舍利目連。

    先師沙然梵志。

    餘可例知。

    聞佛因緣句約舍邪歸正時說。

    與上句稍欠眉目。

    中間略斷一斷讀之則不混矣。

    佛初成道。

    為破無因及與邪因。

    與其說正因緣故得聞也。

    但聞該多衆。

    或親從佛聞。

    或展轉傳聞。

    皆得言聞故。

    發心有二。

    一發心出家。

    二發心出界。

    開悟者開悟四谛法也。

    依之斷見思惑證無學道故曰得成無漏。

    是則老年無學亦由因緣成益。

    而因緣豈可遽背乎哉。

     ○今說下明今說背昔。

    上雲歇即菩提等即是不從因緣義也。

    則王舍城等。

    不惟顯其背昔兼恐濫于邪故。

    拘舍梨外道名也。

    舉一該類故置等言。

    說自然者以是其所宗故。

    然因緣自然相待而立。

    因緣既非極旨自然乃為勝說。

    是彼反成第一義谛。

    夫豈可乎。

     ○唯垂二句求大悲開發。

    開謂開岐二之迷。

    發謂發混一之悶也。

    阿難執佛語而疑真成自竟。

     二如來明非自而教以漸修。

    (良以理由頓悟。

    事必漸修。

    設或執漸修而迷頓悟。

    塵劫終無實果。

    若乃執頓悟而迷漸修任說總成狂解。

    故世尊前釋滿慈之疑惟重頓悟。

    今開阿難之惑尤重漸修。

    其猶良醫用藥。

    消補随時。

    則世無不活之人。

    而遇皆可治之症。

    至後選根直入曆位曲成即頓悟漸修之明證也)二。

     一正明非自。

    二結勵漸修。

     初(文中雖兼破因緣佛意惟是破其自然。

    科從正立故)三。

     一牒執斥理。

    二喻明非自。

    三應求結示。

     初。

     佛告阿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理窮于是。

     初牒其所執。

    欲釋其疑故告之也。

    即如者仍就喻言。

    達多狂性即是無明。

    能障菩提故稱因緣。

    若得滅除者達妄本空。

    此即牒前所執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義也。

    不狂性即是菩提。

    妄滅即真故雲自然而出。

    此即牒前所執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義也。

     ○末二句就疑斥理。

    佛意以我說狂性因緣本非因緣。

    我說歇即菩提亦非自然。

    汝等不知乃以因緣自然。

    妄理推窮于是何其謬之甚也。

     二喻明非自三。

     一喻菩提非自。

    二喻無明非自。

    三喻本覺非自。

     初二。

     一正喻菩提非自。

    二兼以喻防轉計。

     初。

     阿難。

    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仍以喻明者取易顯其非也。

    前以己頭喻自心之佛。

    此喻菩提。

    以自心之佛即菩提故。

    喻中若謂頭本自然則應本自其然無有變易。

    此是正明下句反顯。

    無然者無是理也。

    既無是理則非是自。

    反顯是自者必然無有變易。

    法中菩提亦爾。

    果是自然亦應本自其然無有變易。

    若爾則一切衆生不應遭妄受淪。

    故仍就喻中以何因緣故怖頭狂走為難。

    以滿慈自悔遭妄受淪。

    正同達多怖頭狂走事故。

    法喻合顯而菩提非自然明矣。

     二兼以喻防轉計。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恐聞前喻轉計菩提屬于因緣。

    如彼自然之頭有因緣故亦可成狂。

    故世尊以此防之。

    佛意以若謂自然之頭因緣故狂者。

    及至狂心歇時何不并自然之頭因緣故失。

    今見其狂心歇處本頭不失。

    明知其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于頭。

    是頭何藉因緣有哉。

    菩提亦爾。

    諸妄滅盡本自現成。

    并非藉因緣而有。

    若必舍自然而就因緣。

    其猶出囿入網終非解脫之計耳。

    喻菩提非自竟。

     二喻無明非自。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由前佛答滿慈明妄無因。

    恐阿難不達又執無明屬于自然。

    故以本狂自然為喻。

    其意以本狂喻無明也。

    喻中若執本狂為自然者則是達多本有狂怖之性。

    試問其未狂之際狂性何所潛藏。

    想必無是事。

    法中無明亦爾。

    若自然者則是衆生本有妄性。

    當其一念未起時妄性何所潛藏。

    想必無是理。

    法喻合顯明知無明非自然矣。

     三喻本覺非自。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恐聞前喻轉計本覺自然。

    然本覺與菩提無二前已明其非自。

    今複重執故以不狂自然等防之。

    不狂者未狂時性。

    喻本覺也。

    然未狂之時頭本自如。

    故雲無妄。

    喻在本覺時菩提本真。

    非有為也。

    此且就喻按定。

    下乃顯其非自。

    言不狂果是自然不應成狂。

    既不成狂而本頭無妄。

    乃何為無狀狂走。

    喻本覺果是自然不應成迷。

    既不成迷而菩提宛在。

    乃何為無端迷淪。

    法喻合顯明知本覺非自然矣。

    (問。

    上喻菩提非自己足釋阿難之疑。

    而其次又喻無明非自本覺非自者何所取義耶。

    答。

    自然外計破須破盡。

    無明為生妄之源。

    本覺為證真之基。

    此既非自則一切皆非自耳)喻明非自竟。

     三應求結示。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

    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滿慈執妄有因。

    阿難疑真濫自。

    皆由不悟本頭不失未知狂走是妄。

    若果悟得本頭識知狂走。

    則滿慈所執因緣阿難所疑自然俱為戲論。

    都無實義。

    此則正銷阿難之現疑。

    兼防滿慈之又執。

    以待自立因。

    勢所必至耳。

    是故者以是二俱戲論之故。

    我言者指前佛答滿慈之言。

    三緣斷故即菩提心正二皆不許之語。

    以故字顯非自然。

    即字顯非因緣。

    前以阿難不達故字之義以無因而欲立自然。

    後恐滿慈不達即字之義對非自而又執因緣。

    故仍以二語結示。

    令深思而自會之耳。

    正明非自竟。

     二結勵漸修三。

     一承前開發。

    二正為策勵。

    三取例斥責。

     初(謂開發增修進趣之行。

    為下?勵之端也)。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初遣悟入修。

    上雲歇即菩提是頓悟菩提之心。

    名為菩提心生。

    乘此心力。

    漸以伏除二障現行粗相生滅之心名為生滅心滅。

    謂現行粗生滅心從此滅也。

    按終教位當初住至七。

    以終教信位伏現。

    入初住則煩惱現行先除。

    至七住而所知現行并盡故。

    此但生滅者以此但是待生言滅。

    依然是生滅心耳。

    乘此心力進以伏除二障種子細相生滅之心名為滅生俱盡。

    謂種子細相生滅心亦俱盡也。

    按終教位當初向至十。

    以終教行位伏種。

    入初向則二障粗種先除。

    至十向則二障細種并盡故。

    自此任運伏習故曰無功用道。

     ○若有下遣分入滿。

    若猶似也。

    以上雲無功用道似有自然義故。

    依如是義則發明有個自然心生。

    乘此心力進以伏除習氣。

    最細生滅之心名為生滅心滅。

    謂習氣最細生滅心亦複滅也。

    按終教位當十地等初。

    以終教四加伏習。

    十地中地地斷習一分入等覺初心。

    則十一分盡。

    而言此亦生滅者。

    以微細念相猶未盡故。

    乘此初心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是為無生滅者。

    謂最後微細念相亦無也。

    按終教位當等覺後心任運成佛。

    無複留礙故曰名為自然。

     ○猶如下遣待入絕。

    諸相雜合成體者如衆藥合而為丸。

    喻上兩重生滅。

    以生滅成位。

    如彼衆藥為丸者無異故雲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如藥盡丸亦成空。

    喻上兩重自然。

    以自然成位。

    如彼藥盡丸空者無異故曰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等即就喻以拂遣也。

    言上雲歇即菩提似有本然之義。

    而菩提心生生滅心滅則上之本然者非本然矣。

    次雲此但生滅似有和合之義。

    而滅生俱盡。

    則次之和合者非和合矣。

    合然俱離句又蹑迹以重遣也。

    言上雲滅生俱盡無功用道又似有本然之義。

    而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是又本然者亦複離也。

    次雲此亦生滅又似有和合之義。

    而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是又和合者亦複離也。

    統此二離故雲合然俱耳。

    離合俱非句乃待絕而情盡也。

    言上雲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似有離因合果之義。

    然有離有合亦是對待。

    若并此離合俱非則對待盡矣。

    按終教位當妙覺。

    以終教妙覺現種習盡。

    即妄皆真。

    後更無位。

    無可離亦無可合故。

    對待既絕。

    一切和合因緣不和合自然等種種虛妄情計皆不能及。

    故雲無戲論法。

    (問。

    此經亦兼頓圓何故判位唯取終教。

    答。

    以此經在般若會之後半接漸入頓。

    接終入圓。

    以為法華受記機故)承前開發竟。

     二正為策勵三。

     一不修無益。

    二徒聞無功。

    三就事策勵。

     初。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恒河沙秪益戲論。

     上雲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是悟證非修證。

    按終教惟齊信位。

    去妙覺果猶隔四十五位。

    (謂住行向加地等也)故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非者反顯詞。

    汝者面訓語。

    曆劫者從此向去。

    更曆多劫。

    辛勤修證者辛苦勤勞修治現種習氣。

    證入賢聖等妙。

    如前重重遣立以至無戲論法是也。

    佛意以必得如此聞乃有益。

    若非如此縱多亦枉。

    故雲雖複憶持雲雲。

    憶持者不惟能聞兼複能記。

    十方如來者不唯一佛所說。

    亦複能記諸佛所說。

    十二部經者不惟一經。

    亦複能記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者不唯小乘有漏粗顯理趣。

    亦複能記十二部中大乘無漏清淨微妙理趣。

    是則所憶所持重重無盡。

    不啻如恒河中沙矣。

    雖能如此亦不過徒資談柄。

    終無實效。

    故雲秪益戲論。

    古德所謂說丈不及行尺者即此可見。

     二徒聞無功。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上說阿難不修無益。

    恐未心服還以其事取實。

    故言汝雖等也。

    談說因緣自然者現前之事。

    詞無更義不爽。

    故雲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者平日之聲。

    無能勝不可匹。

    故許名擅第一。

    佛意以雖能如此非關修證。

    以此乃是積劫以來多聞熏習力故。

    如法華中說。

    佛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

    佛常勤精進。

    阿難常樂多聞等。

    可證此義。

    不能免離等者正顯其無功也。

    何須句何字疑是尚字。

    不然則義稍不接。

    講演時随語變通。

    亦無不可。

     三就事策勵。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一蒙咒力淫火頓歇。

    顯咒力能破障也。

    不惟淫歇兼得那含。

    顯咒力能成益也。

    阿那含小乘三果之名。

    此雲不來。

    謂超斷見惑八十八使。

    頓斷欲界九思。

    再不來欲界生故。

    從此于佛法中進修無漏。

    曆斷上思故曰成精進林。

    林者一望無際。

    喻登伽此去精進不止于僅證四果已也。

    愛河幹枯者愛即三界愛也。

    沒溺衆生猶如瀑河。

    登伽已斷欲愛如瀑停水存。

    此去曆斷上二則并水亦枯矣。

    彼既離于愛纏此即免于鈎牽。

    故雲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等。

    乃承上登伽之事結告阿難。

    以示策勵之意。

    言汝雖曆劫以來。

    憶持十方如來秘密深奧之法。

    微妙嚴淨之理。

    不如一日發心進修無漏勝業。

    即能遠離憎愛二苦。

    彼登伽者将何從為難哉。

    又上但雲愛此兼雲憎者。

    以憎愛相對有愛必有憎故。

    憎苦會遇如阿難之與登伽。

    愛苦别離如登伽之與阿難。

    故二俱名苦。

    正為策勵竟。

     三取例斥責。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貪愛為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

    或蒙授記。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如摩登伽者取登伽為例。

    宿世即為淫女不止今生。

    顯愛欲之重神咒力能銷除。

    由于果發顯修證之驗。

    又銷愛者淫火頓歇。

    愛河幹枯。

    即破惡益。

    法中者于佛法中成精進林。

    即生善益。

    名性者得阿那含漸入覺性。

    即入理益。

    比丘尼者得入清衆。

    不受僧遣。

    即歡喜益。

    意顯神咒具四悉義故。

    與猶同也。

    羅睺母名耶輸陀羅。

    昔為佛婦。

    今亦出家為尼。

    一樣曰同。

    言性比丘尼亦與耶輸陀羅一樣悟得宿世之因。

    此分得宿命通也。

    從前未悟宿因任說貪愛為苦亦不自信。

    今以悟得乃能知之。

    曆世因謂無始以來。

    經曆多世受生死因也。

    由貪愛而緻生死故曰為苦。

    一念熏修者謂厭苦生離。

    頓起勝進之念。

    熏修上地定也。

    上地之定能斷上地之惑。

    故稱無漏善法。

    或者不定之詞。

    若得少為足則或得出纏。

    謂證四果出三界纏。

    若回小向大則或蒙授記。

    謂發大心蒙佛授記。

    意顯将來未可定耳。

    夫耶輸久修也。

    性尼初學也。

    以初學而齊久修佛意惟是贊性尼。

    非是與耶輸并贊。

    思之。

    古德見此處有授記之言遂判此經在法華之後。

    且欲将或字易為即字。

    若果依彼則壞佛經矣。

    如何二句正斥責阿難之語。

    言女身垢穢非是法器。

    況性尼宿為淫女尤為下劣。

    而乃一念熏修将來未可限量。

    如何汝以堂堂丈夫。

    赫赫種姓。

    不務真修實證自欺自诳。

    尚爾淹留于目之所觀。

    耳之所聞。

    一味在文字語言中生知生解。

    豈下劣女子之不若乎。

    兼為釋疑竟。

     三衆發圓信。

     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無上大悲。

    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

    引諸沉冥出于苦海。

     初信悟慶快。

    阿難大衆總該法會也。

    聞佛示誨者。

    既聞圓彰三藏之示複聞頓悟漸修之誨故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者實相即是無戲論法。

    亦即一心三如來藏。

    良以空如來藏和合非合。

    不空如來藏本然非然。

    空不空如來藏合然俱離。

    唯是一心離合俱非。

    超出一切虛妄分别颠倒戲論。

    故總以實相稱之。

    是知十番顯見之後。

    七大周遍之前。

    雖出實相之名。

    未是圓滿之号。

    如勺海示人一滴亦言海也。

    然實相既即三如來藏。

    而圓彰之後不即開悟者。

    皆以滿慈疑妄有因。

    阿難執真成自。

    一為事礙。

    一為理障。

    尚未自信何由開悟。

    今以如來示頓悟而銷滿慈之疑。

    明漸修而除阿難之惑。

    舉衆鹹聞故得疑惑銷除。

    從心信悟。

    身意輕安者。

    知妄無因不為事礙。

    則頓覺身輕了真非自。

    不為理障。

    則頓覺心安。

    雖非真悟而斯等圓信亦惟今日始發。

    故雲得未曾有。

    古德于此即許真悟。

    愚謂若果真悟。

    則下之華門無庸更請矣。

    故知上但随語生信。

    而經言悟者。

    以自是始知自心有如來密因義故。

     ○重複下悲禮稱謝。

    信悟既深愈覺佛恩難報。

    故緻悲淚。

    言重複者對前四番言之。

    禮足長跪者就此科唯是謝前。

    望下文亦兼請後。

    無上大悲者就佛至極之悲。

    清淨寶王者喻佛真淨之慈。

    真淨無染故曰清淨。

    利樂自在故曰寶王。

    善開我心者善銷微細沈惑。

    開發本元心地。

    是稱佛以真淨之慈能與真淨之樂也。

    能以因緣等者舉事設權。

    提持獎勸是稱佛以至極之悲能拔至極之苦也。

    因緣如演若迷頭登伽銷愛耶輸知因等。

    重疊舉之故雲種種。

    是皆如來觀機逗教因病設方故又以方便稱之。

    提獎者如狂心即歇歇即菩提。

    明是向上提持。

    至曆劫憶持不如一日真修。

    卻又從容獎勸。

    無非引接沉淪凡夫冥寂二乘出二死之苦海。

    到二嚴之彼岸。

    洵哉如來眉毛拖地之恩億劫難酬矣。

    從滿慈質疑以來。

    至此說法複為一周名搜細罄圓周。

    合前周即阿難所請奢摩他也。

    按常途奢摩他翻為止。

    以寂靜為義。

    今經自阿難請定以來。

    銷倒想除細惑究極而至于離合俱非乃真寂靜也。

    圓覺疏釋為泯相澄神。

    蓋泯相即同止義。

    而今經中顯見性示藏心究極而至于無戲論法乃真澄神也。

    正脈雲。

    全取正因佛性。

    略兼了因而為奢摩他體。

    蓋正因佛性即是如來藏體。

    而阿難等聞法信悟。

    即略兼了因義也。

    題中如來密因義統乎此。

    總結大科開示奢摩成信分竟。

     二開示三摩成解分二。

     一選根直入。

    二道場加行。

     初三。

     一阿難喻屋求門。

    二佛示二門深入。

    三會衆承示獲益。

     初三。

     一領音述責。

    二說喻申情。

    三請示伫教。

     初。

     世尊。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初承領法音。

    如是法音通指前來所說。

    雖承者顯未全領也。

    雖未全領于中亦有微解。

    故雲知如來藏等。

    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即前說空不空藏後防難生信中義。

    以前雲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由此解得心遍十方。

    既心遍十方。

    則化佛化土報佛報土唯心含容。

    惟心懷育。

    故雲含育如來等。

    如來指變化身。

    十方國土指變化土。

    妙覺王指實報身。

    所依刹指實報土。

    身具萬德土聚七珍故以清淨寶嚴稱之。

     ○如來下述前責斥。

    前雲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是責以多聞無功也。

    又雲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是責以不逮修習也。

     二說喻申情(才知心遍微覺有益。

    複聞勵責依然無憑。

    欲期真悟故說喻以申情也)。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阿難尚在有學故自以旅泊喻之。

    以旅泊乃未到家鄉者也。

    佛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可證此義。

    天王者奉天承運為帝為王。

    如春秋稱周天子為天王。

    用以喻佛為諸法中王故。

    賜與華屋者喻示以藏心。

    以華屋文質交成可喻藏心體用圓融義故。

    如此之示實出望外。

    故喻以忽蒙。

    謂不期而蒙賜也。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者。

    喻雖知心遍要假觀門悟入。

    蓋自知多聞無功。

    請觀門求悟入勵真修耳。

     三請示伫教。

     唯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陁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初請求指示。

    不得觀門悟入涅槃無路可修。

    不得大悲接引蒙暗無由得明。

    故惟願如來不舍大悲。

    示在會等。

    且為無學人請。

    以下有有學對故。

    蔽于權宗曰蒙。

    昧于實理曰暗。

    捐舍句令棄小心。

    畢獲等令成大志。

    如來無餘者揀非二乘無餘。

    以彼唯離分段。

    此則兼盡變易。

    而雲畢獲者期在畢竟獲得。

    雖期在畢竟獲得而行遠自迩。

    故且求本發心路。

    本謂因地。

    路指觀門。

    是知下之耳根圓通即因地發心之巨關也。

    令有學等次為有學人請。

    無學已斷見思但須回心。

    有學攀緣正熾故問從何攝伏。

    攝伏雲者謂收攝治伏。

    未起者不令起。

    已起者速令滅故。

    攀緣即指六識。

    然見思二惑雖皆六識為體。

    而疇昔攀緣似乎别約思分。

    以思分任運無始與俱故。

    陁羅尼釋見二卷剖妄出真文中。

    彼雲将欲敷演。

    此乃請求必得。

    是知前分三如來藏即正為敷演。

    下之選根直入乃教以必得也。

    既得此已。

    即衆生知見成佛知見。

    義言入耳。

     ○作是下禮佛伫教。

    在會一心。

    大衆望同也。

    伫佛慈旨敬候示教也。

    阿難喻屋求門竟。

     二佛示一門深入四。

     一分門以定二義。

    二驗證以釋二疑。

    三绾巾以示倫次。

    四冥授以選本根。

     初二。

     一為機标示。

    二徴起釋成。

     初。

     爾時世尊。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衆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初經家叙置。

    會中緣覺聲聞偏指不定性者。

    以其小習未革大志難定故為世尊哀愍。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正見其是不定性也。

    謂雖已發心遇緣便退。

    全無自由分故。

    此叙正為現在。

    及為下叙兼為當來。

    佛滅無依已可哀憐。

    末法根鈍猶堪愍傷。

    況夫發菩提心難進易退。

    故聖心亦及之也。

    無上乘指所趣之果。

    即上雲無餘涅槃。

    妙修行路指能趣之因。

    即上雲本發心路。

    又圓通皆為修路。

    妙字惟取耳門。

    以耳根圓通超二十四聖而獨妙故。

    是路一開涅槃可陟。

    故雲無上乘路也。

     ○宣示下如來審示。

    示阿難及大衆。

    且指現在機言。

    汝等二字亦兼未來。

    以上科經家所叙機通現未故。

    決定發菩提心者。

    謂誓取菩提不退轉也。

    三摩不生疲倦者。

    謂精修耳門無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