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解脫。
故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此欲貪流末也。
然上雲常在生死。
此雲常在纏縛者謂怨對相值誓不兩立。
必至一生一死。
恩情知遇誓不兩離。
必至永纏永縛。
其實生死亦名纏縛。
纏縛亦名生死。
各以顯著者言之。
又此中殺盜合顯。
欲貪别明者。
怨親相對故(問根本枝末文中俱含多生。
本末之義雲何分耶。
答。
本約多生積習以成貪根。
末約多生輪轉以至無已。
其猶生住之與異滅前後分齊異故)。
三結成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承上負還不休而常在生死。
憐愛無已而常在纏縛者。
非有他故。
惟以前來殺盜淫欲三種貪習而為根本。
若衆生聞此力除貪習。
則根本既盡而枝末不生矣。
以是因緣者。
根本為因枝末為緣。
因緣相資以此故有業果相續。
(問。
業果相續與衆生相續有何差别。
答。
業果相續即依衆生開出。
但衆生相續惟約受生一念。
業果相續統約曆劫積習。
積習既深。
而輪轉靡停。
一念之差而變易無定。
若果能頓絕一念。
漸治積習。
則變易可定。
而輪轉可停矣。
要知衆生不離業果。
業果不離衆生。
為成兩益故各言之)合前衆生相續是即詳明真有為法。
曆明生續竟。
四應問結答。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初總指妄因。
如是三種者指前忽生三種颠倒相續者。
指前相續三種。
以相續無别即是續彼忽生。
但忽生中合業果于衆生。
相續中合虛空于世界。
其實無異法也。
覺明指真明言。
前雲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也。
明了知性指妄明言。
前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是也。
皆是二字乃依上指下之詞。
言初之忽生及後之相續。
若究其深本皆是于本覺妙明無端起心欲明。
妄加了知之性而為其咎。
○因了下結答二問。
因了發相者。
謂因于妄加明了發出業轉現之三相。
從妄見生者。
謂從于智續等之妄見生成同異無之三種。
山河大地句舉世界攝虛空。
即異同二相。
諸有為相句舉衆生攝業果。
即無同無異。
此答雲何忽生之問。
然有生必有住。
有住必有異。
有異必有滅。
故雲次第遷流。
因此次第遷流虛妄無實。
約世界則遞相為種。
約衆生則更相變易。
約業果則怨親往複。
故雲終而複始。
此答雲何相續之問。
總結正為說藏以釋疑竟。
二兼為折難以生信二。
一滿慈以因難果。
二如來折難生信。
初。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初蹑前舉例。
意謂若此如來所說。
則妙明明妙之覺體乃本來自妙。
本來自覺。
本來自明矣。
既本來自妙應無世界之礙。
本來自覺應無衆生之迷。
本來自明應無業果之昏。
自與如來之心無二無别。
故雲不增不減。
謂生心不減于佛心。
佛心不增于生心也。
無狀者無端無故也。
言生心佛心既不增不減。
乃衆生無端無故加明于覺。
以緻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是生心本真而今有妄矣。
○如來下依例成難。
上約生心在纏故曰本妙。
今約佛心出纏故曰妙空。
謂本妙之心而又空諸惑染也。
又上約生心在纏故曰覺明。
今約佛心出纏故曰明覺。
謂因明而覺也。
總以離彼世界衆生業果立名。
但性修異耳。
山河大地者舉世界。
攝虛空。
有為習漏者依衆生。
開業果。
蓋習漏即是業果。
謂積聚業習成有漏果也。
何當複生句正是難詞。
言如來今得妙空明覺與本生心無異。
彼既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佛亦應爾。
故難以何當複生(灌頂雲。
圓覺經金剛藏全難有三。
一真能生妄即前萬法生續。
二說妄為真即後索妄有因。
三佛妄何生即此何當複生。
故正脈雲今滿慈所問同彼第三。
彼雲十方異生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大意總以執衆生因性有始。
疑如來果德有終。
而豈知夫。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義乎)二如來折難生信二。
一先為折難。
二次令生信。
初二。
一約智德折難。
二約斷德折難。
初二。
一借喻顯非。
二約義為折。
初二。
一喻無明無因。
二喻覺不生迷。
初。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迷人喻衆生。
謂衆生一念無明晦昧真覺。
如迷人迷悟時性故。
聚落者村店異名。
謂人煙聚集坐落之處。
喻業相。
以業相即是八識有積聚種子起現行義故。
南為明喻空為智境。
北為暗喻有為惑境。
言衆生于業識境界相中執空為有。
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為北也。
迷因迷有迷因悟出皆非理為問。
喻無明因無明有因本覺出二皆非理。
佛意令其自審故就喻為問。
迷不因迷又不因悟乃據理為答。
喻無明不因無明而有。
不因本覺而出。
二皆正理。
滿慈不知但就喻為答也。
迷本無根雲何因迷者。
謂迷前本無迷根雲何因迷而有。
喻無明之前本無無明。
雲何因無明有。
悟非生迷雲何因悟者。
悟與迷背不生于迷。
雲何因悟而出。
喻本覺與無明相背雲何因本覺出。
然滿慈亦但就喻釋而已。
要知既不因迷又不因悟則正在迷時元自徹體虛妄。
用此為俞。
應顯衆生正在無明晦昧之際即無無明。
以當體虛妄故也。
二喻覺不生迷。
佛言。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迷人仍喻衆生。
正在迷時喻正在無明晦昧之際。
悟人者已悟之人。
喻佛為先覺。
指示令悟者謂指示悟境令其自悟。
喻開示本覺令其自覺。
自覺者取智德圓滿即是果人。
非指尋常名字相似及随分覺也。
佛意以衆生正在無明晦昧之際忽遇如來開示本有覺性。
令其從性起修以至自覺聖智圓滿。
如彼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相似。
故為喻也。
于意雲何句乃就喻審定。
令因喻而知法故。
此人縱迷等者。
謂此已悟之人縱先原迷。
而今悟後于此聚落之中決無更迷之事。
喻聖智已圓之人縱昔有執。
而聖智既圓之後于此業識境相中決無重執之理。
而雲更生迷不者。
就喻反問令自審也。
答以不也者。
滿慈于喻中已知。
而法中猶未之谕耳。
借喻顯非竟。
二約義為折。
富樓那。
十方如來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十方如來。
自覺聖智圓滿。
義似已悟之人故雲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者取前迷本無根之義。
喻無明無因。
性畢竟空者。
既無有本徹體虛妄。
喻無明亦爾。
當體無實。
昔猶向也。
言既性畢竟空。
足知向在迷時即本無迷。
喻無明亦爾。
向在無明晦昧之際即無無明可得。
似有迷覺者。
謂既本無迷向之所以惑南為北者不過似有迷時覺知非是真有。
喻無明亦爾。
昔之所以執空為有者不過似有無明妄覺非是實有。
覺迷迷滅者既似有非真不悟則已。
設遇悟人指示覺悟是迷則心中迷惑即滅。
喻無明亦爾。
不覺則已設遇覺人開示覺得無明是妄則心中無明自滅。
後雲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即此意也。
覺不生迷者取前悟不生迷之義。
喻如來亦爾。
聖智圓滿時真覺現前。
決無重起無明複生山河等理。
是知此科雖總取前喻。
而佛意唯欲成就覺不生迷一語以折滿慈之難。
約智德折難竟二約斷德折難二。
一借喻顯非。
二取解為折。
初二。
一喻惑盡法空。
二喻更生非理。
初。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華于空滅。
翳人喻衆生。
言衆生以無明惑晦昧本覺。
如翳人以雲翳障清淨目。
見似見喻妄見。
以妄見依無明起如似見依雲翳生。
空虛空喻真空。
以真空元自清淨。
如虛空法爾寂然。
華狂華喻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以山河等于真空中妄生妄滅。
如狂華于虛空中時有時無。
翳病若除淨目現前。
喻無明若滅覺智顯現。
華于空滅者。
謂淨目現前惟見虛空。
不見狂華喻覺智顯現唯見真空。
不見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如是則三法無複生續。
真空常自寂然。
而滿慈所難之非已略見矣。
二喻更生非理。
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初就喻設問。
愚人喻滿慈。
以佛雖宣明令其除疑。
而自雲未得究竟無疑如愚人也。
又以其無端起問故以忽有喻之。
空華所滅空地喻真空理地。
以如來覺智現前。
會法歸空。
如空華所滅地也。
待華更生喻滿慈緻難。
以滿慈緻難佛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等何當複生。
如待華更生也。
明知是人為愚故問為愚為慧者。
佛意令其自覺而自責耳。
○富樓下據理直答。
答以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者。
謂虛空元無狂華。
特以翳目妄見先生後滅。
喻真空理中元無山河大地等法。
特以無明妄見在因時有在果時無也。
見華滅空已是颠倒者。
謂空既無華。
若見實有狂華滅于虛空。
已是執無為有颠倒分别。
喻真空既無諸法若見真有諸法會歸真空者。
已是認妄為真颠倒執着也。
敕令更出斯實狂癡者。
謂見滅已是颠倒何況敕令更出。
斯人不但為愚實為狂而且癡。
喻見法歸空已是倒執。
何況難以複生。
斯人不但未得究竟無疑實為深入邪見全然無所明也。
雲何更名等。
正滿慈不知自己所難之非反怪如來所問不當。
亦權人曲盡迷态意耳。
借喻顯非竟。
二取解為折。
佛言。
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者滿慈于喻知非。
佛即按定所解而反難之。
言如汝喻中所解已知敕華更生實為狂癡。
雲何汝前竟作如是問言如來妙空明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等耶。
是則汝今不但未得究竟無疑實為深着邪見全無所明。
如彼狂而且癡者無異。
問。
前雲妙空明覺。
此雲妙覺明空。
同異何如。
答。
空指真空即斷德體。
覺指本覺即智德體。
然空非頑空故前曰妙。
此曰明。
覺非妄覺故前曰明。
此曰妙。
佛語自在與滿慈交互言之。
其實空之與覺即是如如理智。
皆明皆妙也。
先為折難竟。
二次令生信。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初喻說。
無明晦昧本覺如金礦雜于精金。
正脈雲。
金礦者蘊金之砂石也。
尚雜于礦。
即稱精金者取其精真不變喻覺體不變也。
其金一純者融金去砂唯一惟純。
喻修智除惑以至惑盡智淨無二無雜。
是謂智德成矣。
智德既成再不起于無明。
故以更不成雜喻之。
令其生信以自修也。
木喻煩惱。
灰喻涅槃。
言行人以智斷惱。
離生死而證涅槃。
如以火燒木離煙??而成寒灰。
是謂斷德成矣。
斷德既成不複更起煩惱。
招緻生死。
故以不重為木喻之。
令其生信以自斷也。
○諸佛下法合。
菩提智果謂翻轉煩惱。
完複本有如如智性乃即寂之照也。
涅槃斷果謂翻轉生死。
完複本有如如理性乃即照之寂也。
又此菩提涅槃與初卷中菩提涅槃不同。
彼約真性菩提性淨涅槃。
此約實智及圓淨耳。
亦複如是者。
灌頂雲。
菩提智光類于精金明淨。
成智果後不複煩惱。
亦猶精金銷後不複重為礦也。
涅槃寂滅類于木灰燒盡。
成斷果後不複生死。
亦猶燼木灰後不複重為木也。
法喻合明真信斯生。
始知生續在因得成不空藏義。
總結前文說不空藏以釋生續之疑竟。
二說空不空藏以釋周遍之疑(前空藏約真如門說。
不空藏約生滅門說。
然真如即是生滅生滅即是真如。
以不離一心故。
故此雙蹑前二以說空不空藏。
據此中所釋之疑亦是法執細障。
故與上科同為審除細惑說也)二。
一正為說藏以釋疑。
二兼為防難以生信。
初二。
一牒其所疑。
二法喻為釋。
初。
富樓那。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淩滅。
又徴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已釋生續之疑。
次牒周遍之疑。
故置又言。
據前滿慈确陳周遍疑中有二問。
一問地水等本性圓遍雲何水火不相淩滅。
今雲又汝問言等是也。
二問地與空不合相容。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今雲又徴虛空等是也。
是知如來但是牒彼之義。
文不全同。
勿過拘溺。
二法喻為釋三。
一通喻性相。
二釋疑總合。
三依喻别合。
初二。
一喻依性成相。
二喻無實似有。
初(謂空即不空也)。
富樓那。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初總以略喻。
虛空體喻藏性。
由有空義故以非相喻之。
由有不空義故以不拒諸相等喻之。
拒違礙也。
發揮者顯現義。
然此唯喻性不礙相。
而相不礙相之義亦自寓于言表。
以既同時不拒。
則同時發揮何礙之有。
○所以下别以詳喻。
正脈雲。
徴意非推其故。
但欲演略成詳耳。
虛空非明卻具成明之性。
故藉日照為緣則有明現。
虛空非暗卻具成暗之性。
故藉雲屯為緣則有暗現。
此義可喻如來藏性體非水火。
卻具成火成水之性。
因藉日鏡月珠為緣則有水火相現。
又當知明中有暗。
暗中有明。
設若明中無暗明去暗從何來。
暗中無明暗滅明從何起。
是明暗必不相妨。
如水火何有淩滅。
此略取明暗以喻水火餘可思準。
又此喻中七相。
略取明暗動靜清濁昧映互相乖違。
以喻七大中燥濕通礙等相。
非局于次第配合。
幸勿穿鑿過當。
反令正義成晦。
喻中雲屯謂陰雲屯聚也。
霁澄則清句對上為靜。
對下為清。
故通成四對。
氣凝謂郁氣凝結也。
土積成霾者。
山獸騰踏令土積空。
以成昏霾之相。
水澄成映者。
如海水澄靜萬象映現也。
餘皆易知。
二喻無實似有(謂不空即空也)。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初指相徴生。
日照之處則明。
雲屯之處則暗等。
不定在于一方故雲殊也。
藉緣而現故曰有為。
此喻水火等大皆世間有為法故。
人但見日照則明多執明從日現。
為破此執故徴以為因彼生。
彼指日言。
暗等準此可知。
法中即是徴以從緣生也。
人又見明依于空遂執明從空出。
為破此執故徴以為複空有。
法中即是徴以從性有也。
然性有則堕自然。
緣生則堕因緣。
故就喻雙徴。
而下乃為之俱破。
○若彼下承徴别破。
謂别破日生及空生也。
破日生中若彼所生者總牒緣生。
且日照時等别約日破。
雖别約日破原為破一例諸。
故置且言。
謂且就日照時言之。
既是日明必日所至處方明。
而十方世界同為日照明色。
應通成一日。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在一處耶。
據此則知明非日生。
後破空生中若是空明應不藉日。
故雲空應自照。
空既自照照應常照。
雲何中宵無日雲霧障月之時空性宛然。
而不生光耀耶。
據此則知明非空有。
法中水火等大非因緣非自然準喻可思。
○當知下就喻結顯。
明遍而日體不遍故結以非日。
空在而明耀不生故結以非空。
雖曰非空。
而十方空中同為日色。
故結以不異于空。
雖曰非日。
而中宵雲霧不生光耀。
故結以不異于日。
如是結顯。
佛意以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計無實。
以不異空日喻水火等依他似有。
既無實似有。
何淩滅不容之有哉。
通喻性相竟。
二釋疑總合。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初約相釋疑。
意謂若以前來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例觀水火等相則其相元妄。
以無實似有故。
既無實似有則無可指陳。
如虛空華豈可以捉摩得哉。
若必欲指陳水是濕相。
火是燥相。
其猶邀空中華更欲結為空果。
必無是處。
汝今雲何诘其有相陵滅義。
○觀性下約性釋疑。
意謂若以前來空非群相不拒發揮。
例觀水火等性則其性元真。
以同依藏性故。
既同依藏性則惟是妙覺明心。
而妙覺明心于未現水火之先元非水火。
如鏡未現像時豈是像哉。
然既先非水火若更言不容則是心不容心。
決無是理。
汝今雲何複問其有不相容者。
○末二句總合前喻。
(雖示性相。
恐猶未明。
故先總合。
蓋急欲釋其疑也)言真妙覺明所以先非水火。
而水火等相所以無實似有者。
亦複如前所說之喻是也(舊謂觀相觀性二段宜接後文無可憑據之下。
今錯簡于此。
乃繕寫之誤。
亦有曲就上喻。
暫約釋疑銷會至後無可憑據之下另立申義釋疑之虛科。
以辨定經文誵訛。
今疏以佛語自在無适不可。
既前後語脈俱可聯屬。
而聖經常法仍舊為妙)。
三依喻别合二。
一依性成相。
二無實似有。
初(合前虛空現明暗等)。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承上所謂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者。
言真妙覺明即是如來藏性。
合太虛空也。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者。
謂汝等衆生若以感空之業發明于藏性之中則藏性中自有空現。
如晦昧為空及析色歸空等。
此合日照則明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者。
謂設有一人作感地之業于東。
一人作感水之業于西。
一人作感火之業于南。
一人作感風之業于北。
各各發明于藏性之中。
則藏性中各各異現。
如東方業感劫成。
西方業感水災。
南方業感火災。
北方業感風災等。
此合雲屯處則暗。
風搖處則動。
乃至土積處成霾。
水澄處成映。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者。
謂設若衆多衆生俱于一處。
各造水火等業俱時發明于藏性之中。
則藏性中水火等相俱時顯現。
如一恒河人見水。
鬼見火等。
此義前喻無文。
蓋法中增出以起下文無實似有之喻。
二無實似有(合前明非日空不異。
空日等。
據文中先喻似有後喻無實。
科順前喻顯文殊義同也)。
雲何俱現富樓那。
如一水中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初喻依他似有。
單現各現前喻已有。
無實似有之義亦自可見。
故此中惟徴俱現。
水現日影喻藏性中具諸大性。
兩人同觀喻衆多衆生俱在一處。
東西各行喻俱時各造感水感火等業。
各有日随喻俱時循業現水現火不同。
佛意以第一日影總喻大性。
而各行之日即喻水火等相。
東西各随喻相反而不相陵。
如諸天同食一器而粗妙各得。
生佛同處一土而淨穢異見。
足證此義。
準定也。
的實也。
言日影既惟是一而忽分一東一西。
已自先無定實喻大性是一。
而忽現一水一火等。
明知其為依他似有法也。
○不應下喻遍計無實。
雙猶二也。
宛轉即是展轉。
言二日既無準的置之不論可也。
若更難其是一雲何各行。
既雙雲何本惟現一。
則是展轉虛妄無有正理可憑。
喻水火等相既唯依他似有。
離于遍計可也。
若更周遍計度。
是一雲何相反。
是異雲何相容。
則是妄中生妄究無圓成正理可據。
故喻中遮以不應。
法中即是為佛所诃以立折之也。
看教者多謂此科是以喻合喻。
愚謂此科既惟喻俱現。
不合前喻亦可。
若必欲合者亦唯約依他似有。
遍計無實之義合之。
不必局配。
正為說藏以釋疑竟。
二兼為防難以生信(前文滿慈疑佛諸妄何當複生。
是已起現行故言折。
此處滿慈疑我現見有礙。
是未起種子。
故雲防。
又前文既為折難。
複恐不信。
故重舉礦金木灰二喻令以生其真信。
此處既為防難亦恐不信。
故重舉佛得無礙之故令以生其正信。
而前後文勢亦頗相類)二。
一先為防難。
二後令生信。
初(恐承上難雲。
如佛所說果是無礙。
而我雲何現見有礙。
故為此防)。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
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初循業成礙。
汝字以滿慈例衆生也。
世間諸法不出色空。
色若成時則傾滅于空。
空若現處則陵奪乎色。
故曰相傾相奪。
衆生不知是妄依之造業。
故雲以也。
合能依所依皆為性海緣起。
故雲于如來藏。
于者在義。
正以在于如來藏故遂緻藏性循業。
又複現為色空周遍一切法界。
故雲而如來藏等。
是故于中等者謂以是色空周遍義故。
所以于法界中互成違礙。
如風搖處則動。
空寂處則澄。
是動靜相礙也。
日照處則明。
雲屯處則暗。
是明暗相礙也。
此則略舉四相兩對。
若例而推之乃至水火潤燥空地堅通等。
總成違礙永無還複時矣。
○衆生下約義結防。
不了色空是妄。
以惑障智是曰迷悶。
由此與真日疏。
與妄日親是曰背覺合塵。
起諸煩惱造種種業。
是曰故發塵勞。
藏性循業重現色空是曰有世間相。
此總約上義以結防有礙之難。
二後令生信(此明佛得無礙之深故也)。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初稱行成融。
佛自稱我例一切佛也。
妙明指六根中性。
元自不滅不生如十番顯見中說。
諸佛悟此是真。
依之起行故雲以也。
依之起行行行契真。
故雲合如來藏。
正由契合藏性遂緻藏性随緣。
惟現妙覺明用。
圓照一切法界。
然妙覺圓照則是以理融事。
先成理事無礙以為事事無礙之由。
是故于中等者謂以是妙覺圓照義故。
事得理融所以于法界中互成容即。
如一得理融則可為無量。
無量若得理融則可為一。
是一多相即也。
小得理融則中可現大。
大得理融則中可現小。
是大小相即也。
此且标定四義。
下乃出其相狀。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者。
一身能作無量身即一為無量相也。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者無量空作一身空。
即無量為一相也。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者。
毛端本小而大可容刹即小中現大相也。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者。
佛會本大而小可入塵即大中現小相也。
此則略舉四義四相。
若例而推之乃至延促俱在。
隐顯交成等無盡妙義。
總成容即永無重礙時矣。
○滅塵下約義結示。
了悟根性是真。
塵日益忘性日益入是曰滅塵合覺。
曆位成行曆位證真是曰故發真如。
事得理融一多大小同入無礙。
是曰妙覺明性。
此總約上義以結示無礙令信。
為除細惑說二藏竟。
三為發圓信說三藏。
(此中三藏即是前之三藏。
但前約次第而說曆然成三。
雖已随分成信而未極圓融。
所謂是似信而非真信。
以未能洞達本源故也。
今明三藏唯是一心。
一心圓具三藏。
則滿慈等正信空藏時即信不空藏及空不空藏義。
正信不空藏時即信空不空藏及空藏義。
正信空不空藏時即信空藏及不空藏義。
圓極至此方稱真信。
有時把住則水洩不通。
有時放行則凡聖俱入。
有時放行不礙把住。
把住不礙放行。
以能洞達本源永不受一切惑也)三。
一正為說藏。
二兼為釋疑。
三衆發圓信。
初二。
一圓彰三藏。
二普責思議。
初三。
一依圓說空藏二依圓說不空藏。
三依圓說空不空藏。
初。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
非風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苦非集。
非滅非道。
非智非得。
非檀那。
非屍羅。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羅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非樂。
非我非淨。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初能非之心。
而字緊蹑上文。
言上來所說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似屬圓融無礙之心。
而自阿難請定已來。
破識指根等文何乃偏說空藏。
故雲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謂雖是圓心而實本來自妙。
以其從本以來。
不與一切雜染等法而共相應故(問。
四聖淨法何亦不相應耶。
答。
對染立淨淨亦成染。
古德雲。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乃極力發揮此旨)。
○非心下所非之法複二。
一非世間。
二非出世。
非世間中先明非七大義。
心即見識二大。
前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後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故俱非也。
并非空等者。
後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銷殒。
前雲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餘可例知。
又此中亦攝五陰。
以心攝四心。
空等皆色陰故。
非眼下次非三科。
單非眼等即是六入。
并非色等即是十二處。
合非眼識界等即是十八界。
準前六入中眼等皆指性言。
目未捏時元無二月。
故非也。
非六塵者。
如淨目觀空迥無所有故。
非六識者。
以境風未動識海無浪故。
據此則如來藏非世間法矣。
非出世中先非小乘。
明無明者。
依于本明而起無明十二因緣中第一支也。
後雲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故曰非明無明。
此約流轉門說。
明無明盡乃約還滅門說。
後雲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故并盡亦非。
如是乃至者超略中間十支。
謂行支。
(即前陰所作之業。
合上無明乃過去二支因)識支。
(即投胎八識)名色支。
(即胎中五陰。
名即四心。
以胎中受想行識尚無實用。
但有其名故)六入支。
(即出胎六根。
現陰初生之位)觸支。
(謂六根初能觸對前境。
約未成欣戚時說)受支。
(謂對境能生欣戚也。
自識至此名現在五支果)愛支。
(謂受後複起貪欲)取支。
(謂由貪欲故追逐營求。
合上愛支同過去無明屬惑)有支。
(謂作種種事。
同過去行屬業。
自愛至此名現在三支因)生支。
(謂由現在業複感當來受生。
合下老死二支并上識等五支總屬苦道)此約流轉門說。
若各加盡字即是還滅十支。
然此皆依無明。
無明尚非此不待言。
故以如是乃至而超略之。
生相漸衰曰老。
老極頓壞曰死。
此二共為一支。
(合上生支名未來二支果)乃十二因緣中最後一支。
依于生支而有。
生支尚無況于老死及老死盡。
故俱非也。
據此則如來藏非緣覺法矣。
苦以逼迫為性。
三苦八苦等即世間果。
集以招感為性。
十使煩惱等即世間因。
滅以可證為性。
滅盡諸苦等即出世果。
道以可修為性。
正助道品等即出世因。
苦集屬有為。
道滅屬無為。
後雲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故一一俱非。
據此則如來藏非聲聞法矣。
次非大乘中複分因果。
因人中非智非得者非權教菩薩也。
以權教菩薩随相修行實有能得之智及所得之法。
如來藏中都無是事。
以本惟一體絕對待故。
此與上二頗似心經語。
但彼直約諸法空相故言無。
而此唯顯一心絕染故言非也。
非檀那等非實教菩薩也。
檀那此雲布施。
屍羅此雲持戒。
毗梨耶此雲精進。
羼提此雲忍辱。
禅那此雲靜慮。
般剌若此雲智慧。
六俱究竟名波羅蜜多。
此雲到彼岸。
(以西域凡事究竟皆稱到彼岸故)據尋常波羅蜜多贅于各度之下。
今以一句總之。
然如來藏中本無悭貪布施何立。
乃至本無愚癡智慧安名。
六行既已不有說誰究竟。
故并彼六行及波羅蜜多而俱非之。
據此則如來藏非菩薩法矣。
如是乃至者。
超略四等四攝諸菩薩行故。
果人中怛闼阿竭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耶三菩此雲正遍知十号中三即目能證人也。
涅槃此雲無生滅。
遠離生死故。
又雲圓寂。
無真不圓無妄不寂故。
即是所證法也。
于中複有總别。
蓋涅槃是其總體。
常樂我淨是其别相。
灌頂雲。
二死永亡曰常。
解脫受用曰樂。
證真法身曰我。
絕無障染曰淨。
圓覺雲。
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故一一俱非。
據此則如來藏非佛法矣。
然既非世間。
又非出世。
則染法所不能染。
淨法所不能淨。
是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知此義者雖萬有當前而與我無與焉。
○以是下結成妙義。
謂前自阿難請定以來。
破識指根等文所以偏說空藏者。
蓋即以是俱非義故。
依圓說空藏竟。
二依圓說不空藏。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
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即苦即集。
即滅即道。
即智即得。
即檀那。
即屍羅。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迦。
即阿羅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即樂。
即我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初能即之心。
即字亦緊承上文。
言據上所說非世出世乃是心之妙相。
而佛答萬法生續中何乃偏說不空藏耶。
故雲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謂即此如來藏雖是心之妙相。
又元來自明。
以其從本以來具足顯現恒沙性淨功德于其中故(問。
世間染法何亦具足現耶。
答。
既稱性淨染亦是淨。
古德雲。
拈一莖草作丈六身。
乃極力發揮此意)。
○即心下所即之法亦二。
一即世間。
二即出世。
即世間中先明即七大者。
以前雲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揮故也。
次明即三科者。
色心惟是心所現故。
即出世中先明即小乘法者。
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
次明即大乘法者。
以一切因果皆依一心而得建立。
如三覺五位不離一真法界。
其義可見。
然既即世間又即出世。
則六凡無能逃其明。
四聖無能逾其照。
故正脈雲。
十界諸法離此心無片事可得。
是謂塵塵混入。
刹刹圓通。
知此義者雖一真不動。
而應用無遺焉。
○以是下結成明義。
謂前佛答萬法生續所以偏說不空藏者。
蓋即以是俱即義故。
三依圓說空不空藏。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初能融拂心。
此中即字乃雙蹑前之二藏。
言據上非世出世唯顯藏心之妙即世出世惟顯藏心之明。
既妙明曆然體用攸分。
而佛釋諸大周遍中何乃俱說空不空義。
故曰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謂即此如來藏又是妙二明心之元本也。
○離即下所融拂法。
言既以一心為元則正相非時即便隐。
故曰離即。
正相即時非便隐故曰離非。
此約互奪兩亡以明雙拂之義。
又既具妙明二義。
則正相非處不礙俱即故曰是即。
正相即處不礙俱非故曰非即。
此約互成兩立以明雙融之義。
然既雙拂雙融存泯自在。
言語之所不到。
心思之所不及。
是謂惟佛與佛乃能究盡。
知此義者。
雖幹難殊對而不幹其慮焉。
準前二科亦應有結成元義之文。
今不具者。
以方标心元便出即離。
未涉多文不須更結故。
又此三藏皆雲依圓義說者。
謂三藏惟是一心。
一心圓具三藏。
則随舉一藏之時餘之二藏亦皆同時具足。
信果至此自不被諸人舌頭瞞矣。
圓彰三藏竟。
二普責思議。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汝與衆生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初正責。
世間指器世間。
三有衆生謂有情世間。
出世聞緣謂正覺世間。
不言菩薩者對滿慈說以正為攝兼為故。
如何者怪責之詞。
佛意以上說三藏一心圓具。
果中證之則為無上菩提。
因中悟之則為佛知佛見。
然既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同時具足。
不可思議。
隻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隻可以心印。
不可以言明。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出世聞緣。
以所有妄知之心(指六識妄想)欲得測度。
用世間戲論語言(指因緣自然生續不容等)欲得悟入。
其猶以升量海。
将螢燭夜。
不亦難乎。
○譬如下喻明。
琴古五弦。
今七弦。
琴者禁也。
謂禁制邪淫納之雅正也。
瑟古五十弦。
今二十五弦。
瑟蕭也。
謂其聲蕭蕭然而清也。
箜篌十四弦。
乃師延所作。
靡靡之樂。
後出于桑間濮上之地。
以是空國之候所存故以空候從竹為名。
琵琶四弦。
用手前推曰琵。
後卻曰琶。
取作時運指為名。
四皆樂器。
喻衆生聞緣性也。
有妙音者謂妙音内蘊。
喻衆生聞緣性中各具三如來藏義。
可稱菩提可成佛知見也。
無妙指者謂指不善作。
喻衆生聞緣。
以所知心測用世語言入也。
不能發者謂妙音不作。
喻衆生聞緣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不能悟入佛知見也。
○汝與下法合。
汝指滿慈。
衆生亦該
故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此欲貪流末也。
然上雲常在生死。
此雲常在纏縛者謂怨對相值誓不兩立。
必至一生一死。
恩情知遇誓不兩離。
必至永纏永縛。
其實生死亦名纏縛。
纏縛亦名生死。
各以顯著者言之。
又此中殺盜合顯。
欲貪别明者。
怨親相對故(問根本枝末文中俱含多生。
本末之義雲何分耶。
答。
本約多生積習以成貪根。
末約多生輪轉以至無已。
其猶生住之與異滅前後分齊異故)。
三結成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承上負還不休而常在生死。
憐愛無已而常在纏縛者。
非有他故。
惟以前來殺盜淫欲三種貪習而為根本。
若衆生聞此力除貪習。
則根本既盡而枝末不生矣。
以是因緣者。
根本為因枝末為緣。
因緣相資以此故有業果相續。
(問。
業果相續與衆生相續有何差别。
答。
業果相續即依衆生開出。
但衆生相續惟約受生一念。
業果相續統約曆劫積習。
積習既深。
而輪轉靡停。
一念之差而變易無定。
若果能頓絕一念。
漸治積習。
則變易可定。
而輪轉可停矣。
要知衆生不離業果。
業果不離衆生。
為成兩益故各言之)合前衆生相續是即詳明真有為法。
曆明生續竟。
四應問結答。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初總指妄因。
如是三種者指前忽生三種颠倒相續者。
指前相續三種。
以相續無别即是續彼忽生。
但忽生中合業果于衆生。
相續中合虛空于世界。
其實無異法也。
覺明指真明言。
前雲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也。
明了知性指妄明言。
前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是也。
皆是二字乃依上指下之詞。
言初之忽生及後之相續。
若究其深本皆是于本覺妙明無端起心欲明。
妄加了知之性而為其咎。
○因了下結答二問。
因了發相者。
謂因于妄加明了發出業轉現之三相。
從妄見生者。
謂從于智續等之妄見生成同異無之三種。
山河大地句舉世界攝虛空。
即異同二相。
諸有為相句舉衆生攝業果。
即無同無異。
此答雲何忽生之問。
然有生必有住。
有住必有異。
有異必有滅。
故雲次第遷流。
因此次第遷流虛妄無實。
約世界則遞相為種。
約衆生則更相變易。
約業果則怨親往複。
故雲終而複始。
此答雲何相續之問。
總結正為說藏以釋疑竟。
二兼為折難以生信二。
一滿慈以因難果。
二如來折難生信。
初。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初蹑前舉例。
意謂若此如來所說。
則妙明明妙之覺體乃本來自妙。
本來自覺。
本來自明矣。
既本來自妙應無世界之礙。
本來自覺應無衆生之迷。
本來自明應無業果之昏。
自與如來之心無二無别。
故雲不增不減。
謂生心不減于佛心。
佛心不增于生心也。
無狀者無端無故也。
言生心佛心既不增不減。
乃衆生無端無故加明于覺。
以緻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是生心本真而今有妄矣。
○如來下依例成難。
上約生心在纏故曰本妙。
今約佛心出纏故曰妙空。
謂本妙之心而又空諸惑染也。
又上約生心在纏故曰覺明。
今約佛心出纏故曰明覺。
謂因明而覺也。
總以離彼世界衆生業果立名。
但性修異耳。
山河大地者舉世界。
攝虛空。
有為習漏者依衆生。
開業果。
蓋習漏即是業果。
謂積聚業習成有漏果也。
何當複生句正是難詞。
言如來今得妙空明覺與本生心無異。
彼既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佛亦應爾。
故難以何當複生(灌頂雲。
圓覺經金剛藏全難有三。
一真能生妄即前萬法生續。
二說妄為真即後索妄有因。
三佛妄何生即此何當複生。
故正脈雲今滿慈所問同彼第三。
彼雲十方異生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大意總以執衆生因性有始。
疑如來果德有終。
而豈知夫。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義乎)二如來折難生信二。
一先為折難。
二次令生信。
初二。
一約智德折難。
二約斷德折難。
初二。
一借喻顯非。
二約義為折。
初二。
一喻無明無因。
二喻覺不生迷。
初。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迷人喻衆生。
謂衆生一念無明晦昧真覺。
如迷人迷悟時性故。
聚落者村店異名。
謂人煙聚集坐落之處。
喻業相。
以業相即是八識有積聚種子起現行義故。
南為明喻空為智境。
北為暗喻有為惑境。
言衆生于業識境界相中執空為有。
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為北也。
迷因迷有迷因悟出皆非理為問。
喻無明因無明有因本覺出二皆非理。
佛意令其自審故就喻為問。
迷不因迷又不因悟乃據理為答。
喻無明不因無明而有。
不因本覺而出。
二皆正理。
滿慈不知但就喻為答也。
迷本無根雲何因迷者。
謂迷前本無迷根雲何因迷而有。
喻無明之前本無無明。
雲何因無明有。
悟非生迷雲何因悟者。
悟與迷背不生于迷。
雲何因悟而出。
喻本覺與無明相背雲何因本覺出。
然滿慈亦但就喻釋而已。
要知既不因迷又不因悟則正在迷時元自徹體虛妄。
用此為俞。
應顯衆生正在無明晦昧之際即無無明。
以當體虛妄故也。
二喻覺不生迷。
佛言。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富樓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迷人仍喻衆生。
正在迷時喻正在無明晦昧之際。
悟人者已悟之人。
喻佛為先覺。
指示令悟者謂指示悟境令其自悟。
喻開示本覺令其自覺。
自覺者取智德圓滿即是果人。
非指尋常名字相似及随分覺也。
佛意以衆生正在無明晦昧之際忽遇如來開示本有覺性。
令其從性起修以至自覺聖智圓滿。
如彼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相似。
故為喻也。
于意雲何句乃就喻審定。
令因喻而知法故。
此人縱迷等者。
謂此已悟之人縱先原迷。
而今悟後于此聚落之中決無更迷之事。
喻聖智已圓之人縱昔有執。
而聖智既圓之後于此業識境相中決無重執之理。
而雲更生迷不者。
就喻反問令自審也。
答以不也者。
滿慈于喻中已知。
而法中猶未之谕耳。
借喻顯非竟。
二約義為折。
富樓那。
十方如來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十方如來。
自覺聖智圓滿。
義似已悟之人故雲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者取前迷本無根之義。
喻無明無因。
性畢竟空者。
既無有本徹體虛妄。
喻無明亦爾。
當體無實。
昔猶向也。
言既性畢竟空。
足知向在迷時即本無迷。
喻無明亦爾。
向在無明晦昧之際即無無明可得。
似有迷覺者。
謂既本無迷向之所以惑南為北者不過似有迷時覺知非是真有。
喻無明亦爾。
昔之所以執空為有者不過似有無明妄覺非是實有。
覺迷迷滅者既似有非真不悟則已。
設遇悟人指示覺悟是迷則心中迷惑即滅。
喻無明亦爾。
不覺則已設遇覺人開示覺得無明是妄則心中無明自滅。
後雲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即此意也。
覺不生迷者取前悟不生迷之義。
喻如來亦爾。
聖智圓滿時真覺現前。
決無重起無明複生山河等理。
是知此科雖總取前喻。
而佛意唯欲成就覺不生迷一語以折滿慈之難。
約智德折難竟二約斷德折難二。
一借喻顯非。
二取解為折。
初二。
一喻惑盡法空。
二喻更生非理。
初。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華于空滅。
翳人喻衆生。
言衆生以無明惑晦昧本覺。
如翳人以雲翳障清淨目。
見似見喻妄見。
以妄見依無明起如似見依雲翳生。
空虛空喻真空。
以真空元自清淨。
如虛空法爾寂然。
華狂華喻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以山河等于真空中妄生妄滅。
如狂華于虛空中時有時無。
翳病若除淨目現前。
喻無明若滅覺智顯現。
華于空滅者。
謂淨目現前惟見虛空。
不見狂華喻覺智顯現唯見真空。
不見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如是則三法無複生續。
真空常自寂然。
而滿慈所難之非已略見矣。
二喻更生非理。
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初就喻設問。
愚人喻滿慈。
以佛雖宣明令其除疑。
而自雲未得究竟無疑如愚人也。
又以其無端起問故以忽有喻之。
空華所滅空地喻真空理地。
以如來覺智現前。
會法歸空。
如空華所滅地也。
待華更生喻滿慈緻難。
以滿慈緻難佛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等何當複生。
如待華更生也。
明知是人為愚故問為愚為慧者。
佛意令其自覺而自責耳。
○富樓下據理直答。
答以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者。
謂虛空元無狂華。
特以翳目妄見先生後滅。
喻真空理中元無山河大地等法。
特以無明妄見在因時有在果時無也。
見華滅空已是颠倒者。
謂空既無華。
若見實有狂華滅于虛空。
已是執無為有颠倒分别。
喻真空既無諸法若見真有諸法會歸真空者。
已是認妄為真颠倒執着也。
敕令更出斯實狂癡者。
謂見滅已是颠倒何況敕令更出。
斯人不但為愚實為狂而且癡。
喻見法歸空已是倒執。
何況難以複生。
斯人不但未得究竟無疑實為深入邪見全然無所明也。
雲何更名等。
正滿慈不知自己所難之非反怪如來所問不當。
亦權人曲盡迷态意耳。
借喻顯非竟。
二取解為折。
佛言。
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者滿慈于喻知非。
佛即按定所解而反難之。
言如汝喻中所解已知敕華更生實為狂癡。
雲何汝前竟作如是問言如來妙空明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等耶。
是則汝今不但未得究竟無疑實為深着邪見全無所明。
如彼狂而且癡者無異。
問。
前雲妙空明覺。
此雲妙覺明空。
同異何如。
答。
空指真空即斷德體。
覺指本覺即智德體。
然空非頑空故前曰妙。
此曰明。
覺非妄覺故前曰明。
此曰妙。
佛語自在與滿慈交互言之。
其實空之與覺即是如如理智。
皆明皆妙也。
先為折難竟。
二次令生信。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初喻說。
無明晦昧本覺如金礦雜于精金。
正脈雲。
金礦者蘊金之砂石也。
尚雜于礦。
即稱精金者取其精真不變喻覺體不變也。
其金一純者融金去砂唯一惟純。
喻修智除惑以至惑盡智淨無二無雜。
是謂智德成矣。
智德既成再不起于無明。
故以更不成雜喻之。
令其生信以自修也。
木喻煩惱。
灰喻涅槃。
言行人以智斷惱。
離生死而證涅槃。
如以火燒木離煙??而成寒灰。
是謂斷德成矣。
斷德既成不複更起煩惱。
招緻生死。
故以不重為木喻之。
令其生信以自斷也。
○諸佛下法合。
菩提智果謂翻轉煩惱。
完複本有如如智性乃即寂之照也。
涅槃斷果謂翻轉生死。
完複本有如如理性乃即照之寂也。
又此菩提涅槃與初卷中菩提涅槃不同。
彼約真性菩提性淨涅槃。
此約實智及圓淨耳。
亦複如是者。
灌頂雲。
菩提智光類于精金明淨。
成智果後不複煩惱。
亦猶精金銷後不複重為礦也。
涅槃寂滅類于木灰燒盡。
成斷果後不複生死。
亦猶燼木灰後不複重為木也。
法喻合明真信斯生。
始知生續在因得成不空藏義。
總結前文說不空藏以釋生續之疑竟。
二說空不空藏以釋周遍之疑(前空藏約真如門說。
不空藏約生滅門說。
然真如即是生滅生滅即是真如。
以不離一心故。
故此雙蹑前二以說空不空藏。
據此中所釋之疑亦是法執細障。
故與上科同為審除細惑說也)二。
一正為說藏以釋疑。
二兼為防難以生信。
初二。
一牒其所疑。
二法喻為釋。
初。
富樓那。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淩滅。
又徴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已釋生續之疑。
次牒周遍之疑。
故置又言。
據前滿慈确陳周遍疑中有二問。
一問地水等本性圓遍雲何水火不相淩滅。
今雲又汝問言等是也。
二問地與空不合相容。
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今雲又徴虛空等是也。
是知如來但是牒彼之義。
文不全同。
勿過拘溺。
二法喻為釋三。
一通喻性相。
二釋疑總合。
三依喻别合。
初二。
一喻依性成相。
二喻無實似有。
初(謂空即不空也)。
富樓那。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初總以略喻。
虛空體喻藏性。
由有空義故以非相喻之。
由有不空義故以不拒諸相等喻之。
拒違礙也。
發揮者顯現義。
然此唯喻性不礙相。
而相不礙相之義亦自寓于言表。
以既同時不拒。
則同時發揮何礙之有。
○所以下别以詳喻。
正脈雲。
徴意非推其故。
但欲演略成詳耳。
虛空非明卻具成明之性。
故藉日照為緣則有明現。
虛空非暗卻具成暗之性。
故藉雲屯為緣則有暗現。
此義可喻如來藏性體非水火。
卻具成火成水之性。
因藉日鏡月珠為緣則有水火相現。
又當知明中有暗。
暗中有明。
設若明中無暗明去暗從何來。
暗中無明暗滅明從何起。
是明暗必不相妨。
如水火何有淩滅。
此略取明暗以喻水火餘可思準。
又此喻中七相。
略取明暗動靜清濁昧映互相乖違。
以喻七大中燥濕通礙等相。
非局于次第配合。
幸勿穿鑿過當。
反令正義成晦。
喻中雲屯謂陰雲屯聚也。
霁澄則清句對上為靜。
對下為清。
故通成四對。
氣凝謂郁氣凝結也。
土積成霾者。
山獸騰踏令土積空。
以成昏霾之相。
水澄成映者。
如海水澄靜萬象映現也。
餘皆易知。
二喻無實似有(謂不空即空也)。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既是日明。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初指相徴生。
日照之處則明。
雲屯之處則暗等。
不定在于一方故雲殊也。
藉緣而現故曰有為。
此喻水火等大皆世間有為法故。
人但見日照則明多執明從日現。
為破此執故徴以為因彼生。
彼指日言。
暗等準此可知。
法中即是徴以從緣生也。
人又見明依于空遂執明從空出。
為破此執故徴以為複空有。
法中即是徴以從性有也。
然性有則堕自然。
緣生則堕因緣。
故就喻雙徴。
而下乃為之俱破。
○若彼下承徴别破。
謂别破日生及空生也。
破日生中若彼所生者總牒緣生。
且日照時等别約日破。
雖别約日破原為破一例諸。
故置且言。
謂且就日照時言之。
既是日明必日所至處方明。
而十方世界同為日照明色。
應通成一日。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在一處耶。
據此則知明非日生。
後破空生中若是空明應不藉日。
故雲空應自照。
空既自照照應常照。
雲何中宵無日雲霧障月之時空性宛然。
而不生光耀耶。
據此則知明非空有。
法中水火等大非因緣非自然準喻可思。
○當知下就喻結顯。
明遍而日體不遍故結以非日。
空在而明耀不生故結以非空。
雖曰非空。
而十方空中同為日色。
故結以不異于空。
雖曰非日。
而中宵雲霧不生光耀。
故結以不異于日。
如是結顯。
佛意以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計無實。
以不異空日喻水火等依他似有。
既無實似有。
何淩滅不容之有哉。
通喻性相竟。
二釋疑總合。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
初約相釋疑。
意謂若以前來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例觀水火等相則其相元妄。
以無實似有故。
既無實似有則無可指陳。
如虛空華豈可以捉摩得哉。
若必欲指陳水是濕相。
火是燥相。
其猶邀空中華更欲結為空果。
必無是處。
汝今雲何诘其有相陵滅義。
○觀性下約性釋疑。
意謂若以前來空非群相不拒發揮。
例觀水火等性則其性元真。
以同依藏性故。
既同依藏性則惟是妙覺明心。
而妙覺明心于未現水火之先元非水火。
如鏡未現像時豈是像哉。
然既先非水火若更言不容則是心不容心。
決無是理。
汝今雲何複問其有不相容者。
○末二句總合前喻。
(雖示性相。
恐猶未明。
故先總合。
蓋急欲釋其疑也)言真妙覺明所以先非水火。
而水火等相所以無實似有者。
亦複如前所說之喻是也(舊謂觀相觀性二段宜接後文無可憑據之下。
今錯簡于此。
乃繕寫之誤。
亦有曲就上喻。
暫約釋疑銷會至後無可憑據之下另立申義釋疑之虛科。
以辨定經文誵訛。
今疏以佛語自在無适不可。
既前後語脈俱可聯屬。
而聖經常法仍舊為妙)。
三依喻别合二。
一依性成相。
二無實似有。
初(合前虛空現明暗等)。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承上所謂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者。
言真妙覺明即是如來藏性。
合太虛空也。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者。
謂汝等衆生若以感空之業發明于藏性之中則藏性中自有空現。
如晦昧為空及析色歸空等。
此合日照則明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者。
謂設有一人作感地之業于東。
一人作感水之業于西。
一人作感火之業于南。
一人作感風之業于北。
各各發明于藏性之中。
則藏性中各各異現。
如東方業感劫成。
西方業感水災。
南方業感火災。
北方業感風災等。
此合雲屯處則暗。
風搖處則動。
乃至土積處成霾。
水澄處成映。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者。
謂設若衆多衆生俱于一處。
各造水火等業俱時發明于藏性之中。
則藏性中水火等相俱時顯現。
如一恒河人見水。
鬼見火等。
此義前喻無文。
蓋法中增出以起下文無實似有之喻。
二無實似有(合前明非日空不異。
空日等。
據文中先喻似有後喻無實。
科順前喻顯文殊義同也)。
雲何俱現富樓那。
如一水中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
各日既雙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初喻依他似有。
單現各現前喻已有。
無實似有之義亦自可見。
故此中惟徴俱現。
水現日影喻藏性中具諸大性。
兩人同觀喻衆多衆生俱在一處。
東西各行喻俱時各造感水感火等業。
各有日随喻俱時循業現水現火不同。
佛意以第一日影總喻大性。
而各行之日即喻水火等相。
東西各随喻相反而不相陵。
如諸天同食一器而粗妙各得。
生佛同處一土而淨穢異見。
足證此義。
準定也。
的實也。
言日影既惟是一而忽分一東一西。
已自先無定實喻大性是一。
而忽現一水一火等。
明知其為依他似有法也。
○不應下喻遍計無實。
雙猶二也。
宛轉即是展轉。
言二日既無準的置之不論可也。
若更難其是一雲何各行。
既雙雲何本惟現一。
則是展轉虛妄無有正理可憑。
喻水火等相既唯依他似有。
離于遍計可也。
若更周遍計度。
是一雲何相反。
是異雲何相容。
則是妄中生妄究無圓成正理可據。
故喻中遮以不應。
法中即是為佛所诃以立折之也。
看教者多謂此科是以喻合喻。
愚謂此科既惟喻俱現。
不合前喻亦可。
若必欲合者亦唯約依他似有。
遍計無實之義合之。
不必局配。
正為說藏以釋疑竟。
二兼為防難以生信(前文滿慈疑佛諸妄何當複生。
是已起現行故言折。
此處滿慈疑我現見有礙。
是未起種子。
故雲防。
又前文既為折難。
複恐不信。
故重舉礦金木灰二喻令以生其真信。
此處既為防難亦恐不信。
故重舉佛得無礙之故令以生其正信。
而前後文勢亦頗相類)二。
一先為防難。
二後令生信。
初(恐承上難雲。
如佛所說果是無礙。
而我雲何現見有礙。
故為此防)。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
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初循業成礙。
汝字以滿慈例衆生也。
世間諸法不出色空。
色若成時則傾滅于空。
空若現處則陵奪乎色。
故曰相傾相奪。
衆生不知是妄依之造業。
故雲以也。
合能依所依皆為性海緣起。
故雲于如來藏。
于者在義。
正以在于如來藏故遂緻藏性循業。
又複現為色空周遍一切法界。
故雲而如來藏等。
是故于中等者謂以是色空周遍義故。
所以于法界中互成違礙。
如風搖處則動。
空寂處則澄。
是動靜相礙也。
日照處則明。
雲屯處則暗。
是明暗相礙也。
此則略舉四相兩對。
若例而推之乃至水火潤燥空地堅通等。
總成違礙永無還複時矣。
○衆生下約義結防。
不了色空是妄。
以惑障智是曰迷悶。
由此與真日疏。
與妄日親是曰背覺合塵。
起諸煩惱造種種業。
是曰故發塵勞。
藏性循業重現色空是曰有世間相。
此總約上義以結防有礙之難。
二後令生信(此明佛得無礙之深故也)。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初稱行成融。
佛自稱我例一切佛也。
妙明指六根中性。
元自不滅不生如十番顯見中說。
諸佛悟此是真。
依之起行故雲以也。
依之起行行行契真。
故雲合如來藏。
正由契合藏性遂緻藏性随緣。
惟現妙覺明用。
圓照一切法界。
然妙覺圓照則是以理融事。
先成理事無礙以為事事無礙之由。
是故于中等者謂以是妙覺圓照義故。
事得理融所以于法界中互成容即。
如一得理融則可為無量。
無量若得理融則可為一。
是一多相即也。
小得理融則中可現大。
大得理融則中可現小。
是大小相即也。
此且标定四義。
下乃出其相狀。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者。
一身能作無量身即一為無量相也。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者無量空作一身空。
即無量為一相也。
于一毛端現寶王刹者。
毛端本小而大可容刹即小中現大相也。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者。
佛會本大而小可入塵即大中現小相也。
此則略舉四義四相。
若例而推之乃至延促俱在。
隐顯交成等無盡妙義。
總成容即永無重礙時矣。
○滅塵下約義結示。
了悟根性是真。
塵日益忘性日益入是曰滅塵合覺。
曆位成行曆位證真是曰故發真如。
事得理融一多大小同入無礙。
是曰妙覺明性。
此總約上義以結示無礙令信。
為除細惑說二藏竟。
三為發圓信說三藏。
(此中三藏即是前之三藏。
但前約次第而說曆然成三。
雖已随分成信而未極圓融。
所謂是似信而非真信。
以未能洞達本源故也。
今明三藏唯是一心。
一心圓具三藏。
則滿慈等正信空藏時即信不空藏及空不空藏義。
正信不空藏時即信空不空藏及空藏義。
正信空不空藏時即信空藏及不空藏義。
圓極至此方稱真信。
有時把住則水洩不通。
有時放行則凡聖俱入。
有時放行不礙把住。
把住不礙放行。
以能洞達本源永不受一切惑也)三。
一正為說藏。
二兼為釋疑。
三衆發圓信。
初二。
一圓彰三藏。
二普責思議。
初三。
一依圓說空藏二依圓說不空藏。
三依圓說空不空藏。
初。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
非風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苦非集。
非滅非道。
非智非得。
非檀那。
非屍羅。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羅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非樂。
非我非淨。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初能非之心。
而字緊蹑上文。
言上來所說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似屬圓融無礙之心。
而自阿難請定已來。
破識指根等文何乃偏說空藏。
故雲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謂雖是圓心而實本來自妙。
以其從本以來。
不與一切雜染等法而共相應故(問。
四聖淨法何亦不相應耶。
答。
對染立淨淨亦成染。
古德雲。
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乃極力發揮此旨)。
○非心下所非之法複二。
一非世間。
二非出世。
非世間中先明非七大義。
心即見識二大。
前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後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故俱非也。
并非空等者。
後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銷殒。
前雲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餘可例知。
又此中亦攝五陰。
以心攝四心。
空等皆色陰故。
非眼下次非三科。
單非眼等即是六入。
并非色等即是十二處。
合非眼識界等即是十八界。
準前六入中眼等皆指性言。
目未捏時元無二月。
故非也。
非六塵者。
如淨目觀空迥無所有故。
非六識者。
以境風未動識海無浪故。
據此則如來藏非世間法矣。
非出世中先非小乘。
明無明者。
依于本明而起無明十二因緣中第一支也。
後雲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故曰非明無明。
此約流轉門說。
明無明盡乃約還滅門說。
後雲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故并盡亦非。
如是乃至者超略中間十支。
謂行支。
(即前陰所作之業。
合上無明乃過去二支因)識支。
(即投胎八識)名色支。
(即胎中五陰。
名即四心。
以胎中受想行識尚無實用。
但有其名故)六入支。
(即出胎六根。
現陰初生之位)觸支。
(謂六根初能觸對前境。
約未成欣戚時說)受支。
(謂對境能生欣戚也。
自識至此名現在五支果)愛支。
(謂受後複起貪欲)取支。
(謂由貪欲故追逐營求。
合上愛支同過去無明屬惑)有支。
(謂作種種事。
同過去行屬業。
自愛至此名現在三支因)生支。
(謂由現在業複感當來受生。
合下老死二支并上識等五支總屬苦道)此約流轉門說。
若各加盡字即是還滅十支。
然此皆依無明。
無明尚非此不待言。
故以如是乃至而超略之。
生相漸衰曰老。
老極頓壞曰死。
此二共為一支。
(合上生支名未來二支果)乃十二因緣中最後一支。
依于生支而有。
生支尚無況于老死及老死盡。
故俱非也。
據此則如來藏非緣覺法矣。
苦以逼迫為性。
三苦八苦等即世間果。
集以招感為性。
十使煩惱等即世間因。
滅以可證為性。
滅盡諸苦等即出世果。
道以可修為性。
正助道品等即出世因。
苦集屬有為。
道滅屬無為。
後雲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故一一俱非。
據此則如來藏非聲聞法矣。
次非大乘中複分因果。
因人中非智非得者非權教菩薩也。
以權教菩薩随相修行實有能得之智及所得之法。
如來藏中都無是事。
以本惟一體絕對待故。
此與上二頗似心經語。
但彼直約諸法空相故言無。
而此唯顯一心絕染故言非也。
非檀那等非實教菩薩也。
檀那此雲布施。
屍羅此雲持戒。
毗梨耶此雲精進。
羼提此雲忍辱。
禅那此雲靜慮。
般剌若此雲智慧。
六俱究竟名波羅蜜多。
此雲到彼岸。
(以西域凡事究竟皆稱到彼岸故)據尋常波羅蜜多贅于各度之下。
今以一句總之。
然如來藏中本無悭貪布施何立。
乃至本無愚癡智慧安名。
六行既已不有說誰究竟。
故并彼六行及波羅蜜多而俱非之。
據此則如來藏非菩薩法矣。
如是乃至者。
超略四等四攝諸菩薩行故。
果人中怛闼阿竭此雲如來。
阿羅诃此雲應供。
三耶三菩此雲正遍知十号中三即目能證人也。
涅槃此雲無生滅。
遠離生死故。
又雲圓寂。
無真不圓無妄不寂故。
即是所證法也。
于中複有總别。
蓋涅槃是其總體。
常樂我淨是其别相。
灌頂雲。
二死永亡曰常。
解脫受用曰樂。
證真法身曰我。
絕無障染曰淨。
圓覺雲。
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故一一俱非。
據此則如來藏非佛法矣。
然既非世間。
又非出世。
則染法所不能染。
淨法所不能淨。
是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知此義者雖萬有當前而與我無與焉。
○以是下結成妙義。
謂前自阿難請定以來。
破識指根等文所以偏說空藏者。
蓋即以是俱非義故。
依圓說空藏竟。
二依圓說不空藏。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
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即苦即集。
即滅即道。
即智即得。
即檀那。
即屍羅。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迦。
即阿羅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即樂。
即我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初能即之心。
即字亦緊承上文。
言據上所說非世出世乃是心之妙相。
而佛答萬法生續中何乃偏說不空藏耶。
故雲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謂即此如來藏雖是心之妙相。
又元來自明。
以其從本以來具足顯現恒沙性淨功德于其中故(問。
世間染法何亦具足現耶。
答。
既稱性淨染亦是淨。
古德雲。
拈一莖草作丈六身。
乃極力發揮此意)。
○即心下所即之法亦二。
一即世間。
二即出世。
即世間中先明即七大者。
以前雲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揮故也。
次明即三科者。
色心惟是心所現故。
即出世中先明即小乘法者。
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
次明即大乘法者。
以一切因果皆依一心而得建立。
如三覺五位不離一真法界。
其義可見。
然既即世間又即出世。
則六凡無能逃其明。
四聖無能逾其照。
故正脈雲。
十界諸法離此心無片事可得。
是謂塵塵混入。
刹刹圓通。
知此義者雖一真不動。
而應用無遺焉。
○以是下結成明義。
謂前佛答萬法生續所以偏說不空藏者。
蓋即以是俱即義故。
三依圓說空不空藏。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初能融拂心。
此中即字乃雙蹑前之二藏。
言據上非世出世唯顯藏心之妙即世出世惟顯藏心之明。
既妙明曆然體用攸分。
而佛釋諸大周遍中何乃俱說空不空義。
故曰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謂即此如來藏又是妙二明心之元本也。
○離即下所融拂法。
言既以一心為元則正相非時即便隐。
故曰離即。
正相即時非便隐故曰離非。
此約互奪兩亡以明雙拂之義。
又既具妙明二義。
則正相非處不礙俱即故曰是即。
正相即處不礙俱非故曰非即。
此約互成兩立以明雙融之義。
然既雙拂雙融存泯自在。
言語之所不到。
心思之所不及。
是謂惟佛與佛乃能究盡。
知此義者。
雖幹難殊對而不幹其慮焉。
準前二科亦應有結成元義之文。
今不具者。
以方标心元便出即離。
未涉多文不須更結故。
又此三藏皆雲依圓義說者。
謂三藏惟是一心。
一心圓具三藏。
則随舉一藏之時餘之二藏亦皆同時具足。
信果至此自不被諸人舌頭瞞矣。
圓彰三藏竟。
二普責思議。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汝與衆生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初正責。
世間指器世間。
三有衆生謂有情世間。
出世聞緣謂正覺世間。
不言菩薩者對滿慈說以正為攝兼為故。
如何者怪責之詞。
佛意以上說三藏一心圓具。
果中證之則為無上菩提。
因中悟之則為佛知佛見。
然既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同時具足。
不可思議。
隻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隻可以心印。
不可以言明。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出世聞緣。
以所有妄知之心(指六識妄想)欲得測度。
用世間戲論語言(指因緣自然生續不容等)欲得悟入。
其猶以升量海。
将螢燭夜。
不亦難乎。
○譬如下喻明。
琴古五弦。
今七弦。
琴者禁也。
謂禁制邪淫納之雅正也。
瑟古五十弦。
今二十五弦。
瑟蕭也。
謂其聲蕭蕭然而清也。
箜篌十四弦。
乃師延所作。
靡靡之樂。
後出于桑間濮上之地。
以是空國之候所存故以空候從竹為名。
琵琶四弦。
用手前推曰琵。
後卻曰琶。
取作時運指為名。
四皆樂器。
喻衆生聞緣性也。
有妙音者謂妙音内蘊。
喻衆生聞緣性中各具三如來藏義。
可稱菩提可成佛知見也。
無妙指者謂指不善作。
喻衆生聞緣。
以所知心測用世語言入也。
不能發者謂妙音不作。
喻衆生聞緣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不能悟入佛知見也。
○汝與下法合。
汝指滿慈。
衆生亦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