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二

關燈
可辯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雲何見明。

    若即見者雲何見見。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

    若明圓滿不合見和。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

    雜失明性和明非義。

     初約和相以破。

    意謂凡言和者必有和相可辯。

    如朱和粉粉中必雜赤色。

    故即就觀明難之。

    當明二句對明塵以索和相。

    見相二句例明塵而防混。

    應言所見之相如青黃赤白等。

    既分明可辯雜亦應爾。

    故難以雜何形像。

     ○若非下約和義以破。

    意謂凡言和者必有義之可尋。

    故雙約非見即見而難問之。

    非見謂明與見異也。

    異體則兩不相遇。

    故難以雲何見明。

    今既見明是初無相離之義。

    即見者明與見一也。

    一體則全明成見。

    故難以雲何見見。

    今既非見見是後無相即之義。

    蓋必先離後即方可說和。

    今既二無豈有和義耶。

     ○必見下約和體以破。

    意謂凡言和者必二體各虧其半方可容和。

    汝今自覺見之與明各有所虧乎。

    必其見性圓滿卻向何處和明。

    若其明塵圓滿是又不合容見與之相和。

    此如來明知二俱周遍故為難問耳。

     ○見必下約和名以破。

    意謂凡言和者必當壞其本名。

    如水既和土轉名為泥。

    不複名水與土。

    故以見必異明等而難問之。

    言未和之時見是見。

    明是明。

    見性必異于明塵。

    既已和雜則見固非見。

    明亦非明。

    應當失彼性明名字。

    既因雜而失性明名字。

    若更說見性和明者非其義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若一一俱破但換塵中一字。

    義皆取例于上。

    故雲亦複如是。

    破和義竟。

     二破合義(問。

    和義合義雲何揀别。

    答。

    和如水土和泥。

    合如函蓋相合。

    一則不可分。

    一則務相對也)三。

     一就塵問合。

    二詳破合明。

    三例破餘義。

     初。

     複次阿難。

    又汝今者。

    妙淨見精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

    為與塞合。

     亦逐一問過然後破也。

     二詳破合明。

     若明合者。

    至于暗時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雲何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雲何明合。

    了明非暗。

     初正破合明。

    意謂凡言合者必如函蓋相合。

    若見與明合者如圓蓋合于圓函。

    暗時明滅如以方函而易去圓函。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如圓蓋即不與方函合也。

    不合則相背。

    相背則不見。

    故難以雲何見暗。

     ○若見下兼防謬計。

    (恐謬計雲。

    前見明時實與明合。

    今雖見暗卻不與合。

    故以此防)意謂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者。

    是見時不合矣。

    既見時不合。

    則應合時不見。

    是則汝言與明合者應當不見于明。

    今既見明自非與明合矣。

     ○既不下轉顯其非。

    (恐又謬雲。

    所謂與明合者不過藉明而有。

    有後方見。

    當其合時實不能見。

    故以此顯)意謂凡言合者必須先見。

    見已與合。

    然後了知是明非暗。

    若既不能見明。

    雲何能與明合了知是明不是暗耶。

    是益見其非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例上可思。

    先破和合竟。

     二次破俱非二。

     一阿難轉惑俱非。

    二如來分徴别破。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和合不成轉惑俱非。

    故白佛以問。

    如我思惟者謂佛說如是。

    如我思惟亦然。

    但未敢決定耳。

    此妙覺元仍指根性。

    純真無妄曰妙。

    朗然現前曰覺。

    不系新得曰元。

    此以剖妄之後乃立斯名。

    與諸緣塵即指明暗通塞。

    及心念慮即指六處識心。

    以心為識體。

    念慮為識之用故。

    據上如來唯言不與塵和。

    今兼識言者。

    以根塵識三恒時不離。

    既已不與塵和自應不與識和故兼言之。

    非耶二字是疑詞。

    非決詞。

    以決定猶待佛故。

     二如來分徴别破二。

     一徴破非和。

    二徴破非合。

     初三。

     一對塵問非。

    二詳破非明。

    三例破餘義。

     初。

     佛言。

    汝今又言覺非和合。

    吾複問汝。

     ○此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

    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

    為非塞和。

     初依言示問可知。

     ○此妙下先徴非和。

    雖承惑具牒而對塵單問非和。

    為先破故。

    非和者如磚石并砌彼此不相入也。

     二詳破非明。

     若非明和。

    則見與明必有邊畔。

     ○汝且谛觀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阿難。

    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雲何成。

     初據理定畔。

    意謂設若見性不與明和。

    則見與明兩不相入。

    如磚石并砌必有彼此邊畔。

    此據理論也。

     ○汝且下教令谛觀。

    意謂既有邊畔。

    必有處所。

    汝且谛觀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又既有處所必有遠近。

    試問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要必遠近處所一一分明。

    乃可說有邊有畔。

     ○阿難下破畔不成。

    意謂設許有畔則明際中無見矣。

    若果明際中必無見者則見性不能及于明中。

    既不能及于明中自應不知明相所在。

    明且不知憑何立畔。

    故曰畔雲何成。

    畔既不成。

    所言非和者亦無可據矣。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既知對明無非和之義。

    對暗對通對塞義可例思。

    故雲亦複如是。

    徴破非和竟。

     二徴破非合三。

     一對塵問非。

    二詳破非明。

    三例破餘義。

     初。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

    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既破非和。

    則非合之義似應不必更破。

    但恐其依舊堅執故此重牒雲。

    又汝必謂見精非和合者。

    或非合之義有所據乎。

    為非明合等乃逐一問過也。

     三詳破非明。

     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初據理定乖。

    意謂設若見性不與明合。

    則見之與明。

    一屬性。

    一屬相。

    彼此乖違。

    如角兩立自然不相符合。

    此亦據理論也。

     ○如耳下取喻以明。

    意謂眼能觸色。

    耳能觸聲。

    有相符義。

    世所共許。

    今既性相乖角。

    則如耳之與明了然不相觸矣。

    了猶迥也。

     ○見且下就謬結破。

    意謂設許不觸則不能見。

    既不能見亦不能知。

    是見且不知明相所在此出謬也。

    既不知明相所在。

    則合與不合俱應無所甄别。

    以無所憑故。

    汝今雲何而又甄别合非合理。

    是知說合固為虛誕。

    說非合尤為謬妄。

    此結破也。

     三例破餘義。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例義可知。

    此後無結文者。

    以剖妄出真已終一章之義。

    此但超情科中餘疑釋之則已耳。

    正脈雲。

    自此顯見已極。

    奢摩他從根指心方便已盡。

    向後轉名如來藏性不複呼為見性之偏名矣。

    就根性以指真心竟。

     二會四科而歸藏性(四科謂陰入處界也。

    藏性即如來藏性。

    準後有三。

    一空如來藏非一切法二不空如來藏即一切法。

    三空不空如來藏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此言空如來藏也。

    然此性雖為因心。

    亦即果體。

    故稱如來。

    雖局根中亦該萬法。

    故雲藏性。

    藏者以含藏為義。

    以向下陰入處界皆融會以入于此性中故。

    問。

    既雲含藏豈得名空。

    況陰入處界一一會入其中。

    即本屬空藏亦成不空。

    而大科中空藏之義雲何會通。

    答。

    所言含藏者唯是性具。

    非關事造。

    豈礙名空。

    況陰入處界既言會入。

    則全相皆性更無别法。

    如融冰成水不見冰相。

    故無妨說空也。

    問。

    此與根性為同為異。

    答。

    本唯一性親疏廣狹異耳。

    良由阿難舍妄求真。

    如來急欲令其薦取。

    故就其最親近者而指示之目曰根性。

    若但執此為真則知見狹矣。

    故又兼于最疏遠者而擴充之易曰藏性。

    蓋欲傳一燈之火展轉以至無盡燈矣)二一取例總以融會。

    二分科别為顯示。

     初二。

     一取例至虛之法。

    二融會似實有法。

     初(正脈雲。

    此一類法顯然不實人皆易見。

    而凡外權小亦皆但知其相之妄實皆不達其性之真。

    故佛特為剖相而出性焉。

    愚謂剖相出性四字與今疏科義不合。

    若易為會相入性則妥)。

     阿難。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佛謂阿難妄見中真見汝已知矣。

    幻相中實性汝猶未明。

    試當更為說。

    浮塵者虛浮塵相。

    如陽焰空華燈輪幹城等。

    故雲一切。

    無而忽有有而忽無故雲幻化。

    當處出生者顯來無所從。

    随處滅盡者顯去無所至。

    如是則有名無實故曰幻妄稱相。

    稱即是名。

    謂徒有幻妄名相耳。

    雖徒有名相而起必由真。

    故曰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然妙覺明體望前即是真見。

    望後即是藏性。

    蓋同一本妙覺明随緣異稱也(問。

    此等乃至虛之法取以為例者何也。

    答。

    正脈雲。

    有二妙義存焉。

    一者比例知妄。

    謂因幻化等相不實而知陰入處界皆不實也。

    二者比例信真。

    以彼至虛之法尚是真體。

    況陰入處界等似實有法。

    益信其即真體矣)二融會似實有法(正脈雲。

    此一類法與前法雖皆依他起性。

    而前法人易知其為妄。

    斯法人難覺其為虛。

    是故凡外執為實有。

    二乘計為心外。

    大乘法相宗人猶言似有不無。

    惟圓實宗人方了依他。

    無性即是圓成。

    今會相入性正同圓實宗義也)。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初例顯四科相妄。

    如是者如上所說至虛之法如是。

    以此為例則盡世間所有乃至陰入處界皆如是也。

    陰五入六處十二界十八。

    至下别為顯示自見。

    正脈雲。

    别經三科。

    此加六入而已。

    各盡萬法不出色心。

    對機開合故廣略殊。

    此等皆以賴耶中自類種子為因。

    色心二法互相由籍為緣。

    (如雲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和合會遇妄現無實故雲虛妄有生。

    色心二法不籍自類種子不起。

    别離分散妄壞不真故雲虛妄名滅。

    生滅俱以虛妄名者以因緣無性故。

     ○殊不下斥以迷性真實。

    殊不能知謂絕然不知也。

    生滅去來者謂因緣和合則生來。

    因緣别離則滅去。

    然既屬虛妄。

    總非真實。

    同彼浮塵。

    猶若幻化。

    識冰則冰元是水。

    了妄則妄無不真。

    故曰本如來藏。

    常住等八字皆藏性中德相。

    體自不變曰常住。

    用恒随緣曰妙明。

    由不變故離于生滅去來曰不動。

    由随緣故通為一切法體曰周圓。

    具此多義名妙。

    彼此無異曰真如性也。

    其奈凡夫執陰等為實有。

    二乘迷諸法為心外。

    自蔽妙明。

    枉受淪溺。

    故斥以絕然不知。

    激以速發深省。

    所謂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也。

     ○性真下結示悟真無妄。

    性即藏性。

    真常偏約體言。

    求于去來等即就體以示真空義也。

    良由陰入處界全妄皆真。

    秪緣一向不知。

    妄見有彼此去來。

    聖凡迷悟。

    (凡夫執我為迷。

    小聖無我為悟。

    既皆法執未了。

    亦權分勝劣而已)始終生死。

    若知從緣無性舉體全真。

    真亦強名況複更求去來迷悟等。

    自應了無所得。

    據此則益信下之所說為空如來藏矣。

    取例總以融會竟。

     二分科别為顯示四。

     一約陰顯示。

    二約入顯示。

    三約處顯示。

    四約界顯示。

     初二。

     一總徴。

    二别示。

     初。

     阿難。

    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雲何者徴起詞。

    良以色等五陰本是世間有為之法。

    一旦許為藏性故須徴起。

    然後釋明耳。

    正脈雲。

    陰者蓋覆義。

    謂蓋覆真性。

    新翻為蘊。

    蘊者積聚義。

    謂積聚有為。

    愚謂二義交資互為過患。

    正以積聚有為故能蓋覆真性。

    又以蓋覆真性故緻積聚有為。

    對下處界此為迷于心不迷于色者合色開心。

    又為上根人聞略得悟者說也。

    不言常住妙明等義但言妙真如性者舉總以該别故。

     二别示五。

     一色陰。

    二受陰。

    三想陰。

    四行陰。

    五識陰。

     初(色即十一色法。

    俱舍雲。

    始自眼根。

    終乎無表。

    皆名為色。

    清涼雲。

    形質可緣曰色。

    變礙為義。

    蓋變謂變壞。

    變顯刹那無常。

    壞顯同分無常。

    礙謂質礙。

    以衆微集聚自成形質能為障礙。

    如一紙即能障眼。

    一牆便能障身是也)三。

     一取喻空華。

    二就喻辯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初别以喻顯。

    人喻本源真心。

    起信雲。

    初唯依一心為本源。

    淨目觀空喻真如門中真智契真也。

    真智契真一法不立故喻以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目貴自如。

    無故而欲要不動。

    喻生滅門不守自性也。

    起信雲。

    次依一心開二門。

    一者心真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若欲已即覺即喻覺義。

    今乃久瞪不轉喻不覺義。

    起信雲。

    次依生滅門明二義。

    一者覺義。

    謂心體離念等。

    二者不覺義。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等。

    勞目病喻業相。

    見病見喻轉相。

    狂華亂動喻現相。

    起信雲。

    次依後義生三細。

    謂初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

    由業故。

    轉成能見名轉相。

    由能見故。

    則有境界妄現名現相。

    現相既成。

    凡夫于中執有攬為色陰。

    二乘于中析無妄謂色空。

    故喻雲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狂亂雲一切者。

    謂華相衆多。

    如垂??蠅翼金星等。

    喻五根六塵即凡夫攬為色陰者也。

    非相者對待見無。

    如先有後無。

    此有彼無。

    喻析色離色。

    即二乘妄謂色空者也。

     ○色陰下。

    總以法合。

    喻已别明。

    玩味自知。

    故總以色陰合之。

    教以當知者有二義。

    一者當知相妄。

    如狂華親依瞪勞現故。

    二者當知性真。

    如狂華轉依人目起故。

    是知違本逐末色陰固是不實。

    溯流窮源真外曾無異法。

    且莫于狂華亂起處執有執無。

    宜須向瞪勞未發時守目安人。

    亦複如是富哉言乎。

    取喻空華竟。

     二就喻辯妄二。

     一标非二處。

    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

    是諸狂華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空喻性空。

    雖曰性空亦但取真如理境本來清淨言之。

    非此頑空也。

    目喻真智。

    雖曰真智亦但取真如心相自具靈明言之。

    非比事智也。

    意言狂華無實惟依勞見現起。

    故曰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喻色陰虛妄。

    唯依業轉幻興。

    非性空起。

    非真智現。

    正顯其違本漸遠而逐末漸深也。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從空來。

    二破從目出。

     初。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既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初因出定入。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本無出入。

    若謂從空來者則是從空而出。

    然來時既從空出。

    去時還從空入。

    此必無之事也。

     ○若有下難以非空。

    若果其有出入者則空有内外。

    空有内外則成有相。

    故曰即非虛空。

     ○空若下轉顯其謬。

    言空若非空是果成有相矣。

    相豈容相故曰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汝阿難體是有相。

    自應不複更容阿難于中出入。

    然既展轉成謬。

    決知狂華不從空來。

    以此為喻則色陰非性空起也。

     二破從目出。

     若目出者。

    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

    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雲何晴空号清明眼。

     初因出定入。

    若謂從目出者目出必在見華時也。

    見華時既從目出。

    不見時則應還從目入。

    說出說入二俱招難。

    至下自知。

     ○即此下由出定見。

    謂既此華性果從目出者。

    自得目之氣分。

    而狂華當合有見。

    華若無見豈從目出。

    此說出招難也。

     ○若有下有見不成。

    若必謂有見者雖說出無過。

    而入尤招難。

    以從目出去之時既能見之華在于虛空。

    若不見時是又旋入于眼。

    而狂華即應見眼。

    華豈有見眼之理哉。

    此說入招難也。

     ○若無下無見不成。

    若謂雖從目出不妨無見者。

    無見則同彼諸物乃有礙之法矣。

    若果有礙則入仍招難。

    以從目出去之時既翳礙于空。

    若旋入眼中之時自當翳礙于眼。

    華豈有礙眼之時哉。

     ○又見下重難無見。

    又若狂華無見而有礙者。

    則見華之時華既在空。

    目應無翳。

    若爾。

    則晴空無華乃華入于目。

    目應有翳不得清明。

    雲何舉世皆以目見晴空迥無所有時号清明眼。

    然既展轉成謬。

    決知狂華不從目出。

    以此為喻。

    則色陰非真智現也。

    就喻辯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是空出目出展轉成謬之故。

    應知色陰非性空起。

    非真智現。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同彼狂華一類虛妄。

    但能消業轉之勞見。

    全色皆真如之智境。

    還同淨目晴空。

    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然性即藏性。

    其體不變故非因緣。

    其用随緣故非自然。

    為業轉之元始。

    是現相之宗極。

    故曰本也。

    色陰竟。

     二受陰(正脈雲。

    此下開一心法。

    為四陰也。

    前三即遍行心所。

    行陰即思。

    後一仍合八識心王略開為四耳。

    今此受者領納為義。

    唯識雲。

    領以為境。

    令生覺受。

    敷不出三。

    謂對違順雙非之境而生苦樂舍之三受)三。

     一取喻幻觸。

    二就喻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手足晏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初别以喻顯。

    譬如有人仍喻一心本源。

    手足晏安喻真如不動。

    以晏安者寂靜義也。

    百骸調适喻性德自如。

    以調适者和順義也。

    忘生者忘其有生。

    南郭子綦所謂喪我是也。

    先已有生忽而如忘。

    喻生滅門中覺義。

    性無違順者喻覺則心體離念。

    無受陰故。

    其人無故者無故要動。

    喻生滅門中不覺義也。

    要動故手分為二。

    喻不覺則真妄和合而成阿賴耶識。

    名為業相。

    有手必有掌。

    喻由業故轉出能見名為轉相。

    有掌欲摩。

    無物可摩故自摩空。

    喻由能見故。

    于本無境界中妄見境界名為現相。

    初摩之而澀冷喻苦受。

    後摩之而滑熱喻樂受。

    形顯兩楹唯覺中庸喻舍受也。

    言妄生者以空本無物。

    澀冷滑熱惟是手中妄生。

    喻境界非真。

    苦樂舍受唯依業相幻起。

    蓋佛以幻觸喻妄受者以受因觸顯。

    借觸易施破故。

    又諸識皆有覺受今取賴耶中覺受。

    言賴耶近真。

    覺受尚是虛妄。

    況餘諸識體唯虛妄者乎。

     ○受陰下總以法合。

    亦唯顯受之與觸一類虛妄而已。

    取喻幻觸竟。

     二就喻辯妄二。

     一标非二處。

    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既雲幻觸則體唯虛妄。

    豈從空來掌出。

    喻諸受亦然實不從轉相現相起也。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從空來。

    二破從掌出。

     初。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初正破空來。

    如是者謂如上所說如是。

    阿難者呼其名而再告之也。

    若謂諸觸從空來者。

    空無邊際。

    諸觸亦應無其邊際。

    若爾。

    則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末句兼防謬辯。

    (恐謬辯雲。

    空雖出觸亦有選擇。

    何妨觸手而不觸身。

    故為此防)言不應者。

    謂虛空無知何能選擇。

    若有選擇則非虛空矣。

    是則虛空無擇。

    而又但能觸掌知諸觸不從空來。

    以此為喻。

    顯受陰不從現相起也。

     二破從掌出。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初正申兩破。

    若謂此觸從掌出者未合即應出觸。

    應不待合方出。

    此約未合不出破也。

    又若此觸從掌出者。

    合則掌知有觸是觸從掌中出矣。

    若爾則離開之時不覺有觸。

    是此觸又從掌中而入。

    若果從掌中入者近則通于手腕。

    遠則通于肘臂。

    而臂腕骨髓中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此約離時不入破也。

     ○必有下兼防謬應。

    (恐謬應雲。

    離開之時實從掌入。

    臂腕骨髓中亦實有覺心知出知入。

    何勞以此為難。

    故為此防)若必謂實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應有一澀滑冷熱之物在汝身中往來。

    爾時即合名之為觸。

    何待合掌之後。

    知有澀滑冷熱乃要名為觸。

    此益見其謬也。

    既展轉成謬。

    知此觸不從掌出。

    以此為喻。

    顯受陰不從轉相起也。

    就喻辨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準上色陰可知。

    受陰竟。

     三想陰(想謂懸想。

    謂于不現前境懸遠想像。

    故灌頂引唯識雲。

    想謂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為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随起種種名言。

    雖八識俱有唯第六最勝。

    今所破者似惟第六中想。

    蓋以勝況劣也)三。

     一取喻酢說。

    二就喻辨妄。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口中水出。

    思踏懸崖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初并陳兩喻。

    先約酢說喻之。

    有人喻一切衆生。

    凡想陰未盡者皆是。

    談說喻能想之心。

    酢梅者謂梅酸如酢。

    喻所想之境。

    喻中酢梅未至。

    說惟懸說。

    法中境界不現。

    想唯懸想義相似也。

    然說雖懸說能令口中水出。

    喻想雖懸想能令心中愛生。

    愛即屬水。

    如後雲。

    貪求财寶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二根流液是也。

    思踏二句次約崖思喻之。

    思踏懸崖亦喻能想所想。

    蓋酢說喻順境上想。

    崖思喻逆境上想。

    故兩陳之。

    足心謂足底中間也。

    言踏崖雖屬懸思能令足底酸澀。

    喻逆境雖屬懸想能令心中忿恚。

    以酸澀忿恚皆對逆境生起。

    故為喻也。

     ○想陰下總以法合。

    準上二陰可知。

     二就喻辯妄三。

     一标非二處。

    二分文各破。

    三崖思類明。

     初。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如是酢說初說不從梅生。

    說已非從口入。

    無出無入顯酢說之無實。

    喻懸想初起不從境生。

    暫滅非從心入。

    無出無入知想陰之虛妄。

    曰不曰非。

    至下各破自見。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從梅生。

    二破從口入。

     初。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恐謂無梅憑何說酢。

    初說必從梅生。

    故為此破。

    若必謂從梅生者是梅能生說矣。

    梅能生說即合自談。

    何必待人而說。

    既必待人則初說不從梅生。

    以此為喻。

    知懸想初起不從境生也。

     二破從口入。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初正破口入。

    恐謂聞說口中出水說已必從口入。

    故為此破。

    若必謂從口入者自合口即能聞矣。

    口若能聞何須待耳方聞。

    既猶待耳則說已非從口入。

    以此為喻。

    知懸想暫滅不從心入也。

     ○若獨下兼防謬辨。

    恐謬辯雲。

    說唯從口聞唯從耳。

    難口令聞世間相違。

    故為此防。

    若謂獨耳能聞是酢說惟入于耳矣。

    若爾。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而必待口出。

    此轉見其謬也。

    分文各破竟。

     三崖思類明。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喻中懸崖之思。

    同彼酢梅之說。

    法中逆境之想。

    同彼順境之想。

    故雲相類。

    令準彼而知此也。

    就喻辯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既知梅說崖思。

    出入無從。

    自了取境想陰。

    當體虛妄。

    知妄即離。

    不真何待。

    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想陰竟。

     四行陰(行者以造作遷流為義。

    俱舍雲。

    造作遷流二義名行。

    雜集雲。

    造作是行相。

    由此行故令心造作。

    謂于善惡無記品中驅役心故。

    今經雲。

    譬如瀑流波浪相續。

    雜集偏顯造作。

    今經偏顯遷流。

    其實造作遷流相資為患。

    故俱舍兼二義言之。

    體即遍行中思。

    于百法内攝法最多。

    除色受想及八識心王。

    其餘四十九心所及二十四不相應行皆行陰攝。

    然既屬遍行中思則八識俱有。

    唯第七最勝。

    以恒審思量故。

    今所破者似指七思。

    亦以勝況劣也)三。

     一取喻流性。

    二就喻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瀑流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初别以喻明。

    瀑流者急流水也。

    喻七識中行。

    波浪者鼓動騰躍。

    喻行陰有造作義。

    相續者新新不住。

    喻行陰有遷流義。

    前際後際喻前念後念。

    不相逾越喻各有分齊。

    所謂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是也。

     ○行陰下總以法合。

    以行陰合瀑流。

    以造作遷流合波浪等。

    如上可思。

     二就喻辯妄二。

     一标非即離。

    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

    如是流性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不因空生喻行陰不因性空而有。

    不因水有喻行陰不因識體而興。

    亦非水性喻行陰亦非識性。

    此總一非即義也。

    非離空水喻行陰亦不離性空及識。

    此且總标。

    至下乃一一俱破。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即空水。

    二破離空水。

     初。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瀑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初破因空生。

    瀑流下依于水。

    上臨于空。

    恐謂因空有流故為此破。

    若謂瀑流因空生者。

    則應凡有空處皆悉生流。

    若爾。

    則十方虛空應成無盡流矣。

    果其成無盡流。

    而世界之中自然俱受淪溺。

    今既不爾則瀑流非因空生。

    以此為喻知行陰不因性空有也。

     ○若因下破因水有。

    恐謂既不因空定是因水。

    故為此破。

    若謂瀑流因水有者。

    則水如父而流如子矣。

    若爾。

    則瀑流性應非水。

    性猶體也。

    應非水者如子因父生。

    子體決定不是父也。

    是則水為能有。

    流為所有。

    能所二相今應現在可别。

    既無可别則瀑流非因水有。

    以此為喻知行陰不因識體有也。

     ○若即下破即水性。

    恐謂既非因水而有想應即是水性。

    故為此破。

    若謂瀑流即水性者是水以瀑流為自體矣。

    若爾。

    則澄清無流之時應反非水體。

    豈理也哉。

    是知瀑流非即水性。

    以此為喻知行陰不即是識性也。

     二破離空水。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空非有外者空性周遍。

    水外無流者水為流本。

    空性周遍離空流在何所。

    水為流本離本焉能有流。

    用此為喻知行陰非離性與識也。

    是則上科唯是顯其相妄。

    此科兼為顯其性真。

    故下科承此而結示之。

    就喻辯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不即性識。

    則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不離性識。

    則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若果能達妄本空。

    知真本有。

    則正當遷流處實即不遷。

    肇論雲。

    旋岚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等。

    蓋有見于此矣。

    行陰竟。

     五識陰(識以了别為義。

    雜集雲了别是識相。

    謂由此識故了别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

    小乘唯六。

    大乘有八。

    前五識緣性境。

    第六識緣獨影境。

    第七緣帶質境。

    第八緣根器種子。

    今此中所破似指第八。

    以受熏持種為諸識本。

    破其本而枝末自盡矣)三。

     一取喻瓶空。

    二就喻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初别以喻明。

    有人喻衆生。

    凡識陰未盡者皆是也。

    西域有鳥名迦陵頻伽。

    此翻妙聲。

    像此作瓶故即以頻伽名之。

    今雲取頻伽瓶者。

    喻衆生由識陰故攬四大以為身也。

    塞喻二執。

    孔喻二空。

    言衆生既以四大為身。

    于中執我我所障蔽二空故以塞孔喻之。

    兩孔者瓶有二口也。

    空喻識陰。

    言衆生二執未破不能脫此軀?。

    遂緻周遍之識受局于地水火風之中。

    故以滿擎喻之。

    千裡遠行喻發心修行趣果也。

    言衆生從初發心。

    中曆信住行向暖頂忍世地等十重行位。

    故以千裡喻之。

    位位皆有修證故以遠行喻之。

    饷饋送也。

    用饷他國者。

    喻發心修行斷二執。

    證二空。

    轉有漏識入于佛果無漏身中而為無垢淨識。

    至下雲開孔倒瓶正喻斷執證空等義也。

     ○識陰下總以法合。

    可知(問。

    此識去後來先為受報之主。

    古德謂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

    舍身受身如用饷他國似甚有理。

    今約轉有漏入無漏釋之而有何理可據。

    答。

    此識固為受報之主。

    亦是成佛之源。

    故前文呼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而後文識陰盡處。

    則曰超出諸位。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況此識即是六根中性。

    而是經之所以獨為推重者。

    正以其用為因心決定成佛故。

    是知此經不取舍身受身之功。

    但取修因契果之力。

    為順佛意故作此配)二就喻辨妄二。

     一标非來入。

    二分文各破。

     初。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指已到他國之空。

    喻佛果無垢識也。

    非彼方來者非彼本處地方擎來。

    喻無垢識非從凡夫有漏身中帶來。

    非此方入者亦非既到此方始入瓶中。

    喻無垢識亦非既到佛地轉入無漏身中。

    蓋以性識周遍。

    随緣異稱。

    因位有賴耶異熟之名。

    果地擅無垢淨識之号。

    其猶虛空任器。

    春色分和。

    本無去以無來。

    又何出而何入。

    是此科不惟顯識相之虛妄。

    抑以見識性之真實也。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彼方來。

    二破此方入。

     初。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于本瓶地應少虛空。

     前雲擎空遠行似從彼來。

    故為此破。

    若謂此空從彼方擎來者。

    則是于本瓶中貯得一塊虛空去了。

    若爾。

    則本所置瓶之地應少一塊虛空。

    空既不少知此空非彼方來。

    以此為喻則無垢識非從有漏身中帶來。

     二破此方入。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恐謂既非彼來。

    定從此入。

    故為此。

    破。

    若謂此空乃既到此方始入瓶中者。

    必是倒出前空乃可容此空令入。

    若爾。

    則開孔倒瓶時應見前空從瓶中出。

    前既不出。

    知此空非此方入。

    以此為喻則無垢識非既到佛地乃入無漏身中。

    就喻辨妄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從凡至聖随緣異稱。

    說轉說入循業各現。

    故雲當知虛妄。

    性識本無增減。

    真空豈有入來。

    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

    然此已上五陰。

    據後文從真起妄因相織而成濁相。

    反妄歸真緣作證而受群邪。

    要皆由于不達相妄。

    罔識性真。

    若果能了相元妄無複從前相織。

    知性皆真不向中途作證。

    則解結入圓通。

    澄濁入涅槃之方便無越此矣。

    有志斷證者其勿忽諸。

    約陰顯示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