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約入顯示(諸經無此。
故世間法惟三科。
今經加此成四。
若以尋常六入似是開色合心。
以前五皆色。
後一是心。
今則不爾。
以六入皆約根性言之。
乃開一心法為六種根性也)二。
一總徴。
二别示。
初。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阿難者。
重呼當機示以六入義也。
六入即眼等六根。
既同五陰許為藏性亦須徴也。
根以能生為義。
偏取浮勝能生識故。
非今經意。
今經乃指六性。
入有二義。
一涉入。
如下雲發見居中。
二吸入。
如下雲吸此塵象。
二别示六。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初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辯僞。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即就也。
目瞪發勞乃色陰中喻。
今即就之以發明眼入。
故雲即。
彼又雖雲即彼而取義不同。
以彼惟是喻。
此則直就目勞說故。
者字訓人。
上加之字。
意則顯矣。
目字意取見性。
以性不自顯寄根說故。
勞字亦該狂華。
以勞雖瞪發因境顯故。
曰兼曰與曰同是等者比例發明故。
此有二義。
一者比例信真。
言目中見性本于真性菩提。
人或易信。
瞪發勞相亦本于真性菩提。
人皆難明。
故雲同是菩提。
佛意以根性本真。
例彼勞相亦本真也。
二者比例知妄。
言瞪發勞相唯是虛妄無實。
人皆易知。
目中見性亦惟是虛妄無實。
人或難信。
故曰同是瞪勞。
佛意以瞪勞虛妄例彼見性亦唯妄也。
二義中比例信真。
乃是兼釋前疑。
以前雲浮塵幻化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今此瞪發勞相亦屬浮塵幻化。
前疑未了者于此重釋。
比例知妄乃是本科正義。
觀下文即為辨妄可知。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初托塵似有。
明暗相傾故稱妄塵。
因塵發見還緣于塵故曰居中。
吸引也。
謂吸引塵象為自境也。
正以有此功能得稱見性。
而言名為者亦顯其唯是幻妄稱相而已。
○此見下。
離塵實無。
若論明暗二相。
恒時相續無有離時。
所言離者乃指了境惟心。
觀心忘境。
境既不有見從何起。
故曰畢竟無體。
如耳根中入流亡所。
動靜不生。
乃至聞所聞盡正齊乎此。
六結之中亦唯解得前三結。
若更能覺所覺空乃至寂滅現前時則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矣。
是知雖曰無體。
但為頓了相妄。
進達性真。
非同前之識心畢竟破也。
餘五入準知。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見非明暗來。
非從根出。
不于空生。
正脈雲。
約世情根出乃為正計。
餘二防轉計而已。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明來暗即随滅。
應非見喑。
若從暗來明即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此中有四義。
初承前徴起。
可知。
○二破從塵來。
若謂此見從明來者是見以明為因矣。
既以明為因。
暗時明滅。
見即随滅。
以無生因故。
果其随滅。
即應不見于暗。
雲何依舊見暗。
若從暗來等。
準知。
○三破從根生。
若謂此見從根生者必無藉于明暗。
要知無明無暗見精本無自性。
以離塵無體如上已辯故。
○四破從空出。
若謂此見于空出者空出入眼。
前矚塵象固其宜矣。
然出必有歸。
若還歸于空反當見根。
既無是事知非空出。
又縱許空出亦是空自能觀何關汝入。
此益見其謬也。
出名辨僞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三處無從宛同勞相。
故曰虛妄。
識是菩提瞪發。
不瞪則依然菩提。
故曰本非等也。
眼入竟。
二耳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辨僞。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雖曰譬如。
隻是作設若義。
下皆準此。
上科取瞪目發勞。
此科取塞耳成勞。
事義相類随根異說故。
目勞以空華為驗。
如前色陰中說。
耳勞以虛響為驗。
故雲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等。
亦是以耳中聞性例塞成勞相。
顯其本真。
以塞成勞相例耳中聞性。
顯其惟妄也。
若順耳根應雲塞發勞相。
因六性同為賴耶見分。
有類眼見故通雲瞪發。
二出名辯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義皆準上。
唯根塵異耳。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聞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亦準上。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此亦有四。
初承前徴起。
○二破動靜來。
○三破從根生。
○四破從空出。
若謂此聞于空出者是空有聞矣。
空若有聞空乃成性。
空既成性即非是空。
何言空出。
又縱許空出。
亦空自聞何關汝入。
是知所謂空出者尤為謬妄。
出名辨僞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耳入竟。
三鼻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辨僞。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畜縮也。
鼻中氣息出入自有常度。
急而畜之則乖常緻變。
畜之既久則自成勞傷矣。
聞有冷觸即勞所現境。
如目勞見空華之類。
因觸分别等者。
謂因于此觸分别兩孔之中孰為通而虛。
孰為塞而實。
如是分别不已。
乃至微覺有香則分别為何等香。
微覺有臭又分别為何等臭。
皆由不知妄勞無實遂緻展轉成妄。
不知妄嗅無實。
亦複如是。
故雲兼鼻與勞等。
謂兼鼻中嗅性與畜成勞相同是菩提性上瞪發勞相也。
比例中二義皆準上知。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通來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亦分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通塞來。
雲何發明等者。
以香臭等觸依通塵現。
通時無聞自應不能發明。
○三破從根生。
聞機即指根性。
以是聞所發動處故。
○四破從空出。
空出入鼻能嗅香臭等觸。
若還空時自應回嗅。
空自有聞等顯縱許尤非。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鼻入竟。
四舌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辯僞。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以舌?吻。
熟?令勞。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以舌取物曰?。
今非取外物。
惟是?自唇吻。
熟?者?之再四。
令勞者令成勞傷。
苦味甜味皆勞所現境。
但有病無病異故。
淡性常在者相形而顯。
益屬虛僞。
此亦由不知妄勞無實展轉成妄。
不知妄知無實亦複如是故取例雲兼舌中知性。
與?所成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二出名辯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甜苦皆動。
合為一種故及淡為二也。
知味性即嘗性。
以是嘗味之知故。
餘準上。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甜苦來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
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亦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從塵來。
○三破從根生。
○四破從空出。
虛空自味者謂虛空自能嘗味。
非汝口知者非借汝之口知。
又空自知者又若必謂從空而出。
空自能嘗亦唯空自能知。
尚不借口何關汝入。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舌入竟。
五身入三準前。
初比例顯妄。
阿難。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兩手相觸本無外境。
唯是冷熱互勝以成相涉之勢。
是合覺之觸虛妄如是。
又複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
其益為虛妄可知。
然此科與上四入不同。
按上四入皆先出根勞。
次顯境妄。
此科則先顯境妄。
次出根勞。
涉勢二句即出成根勞之義。
若猶誰也。
言上來冷熱相涉之勢竟是誰之所成。
乃因于兩手久觸。
勞其能觸之根虛妄顯現。
若乍然一觸冷熱各住自不能相涉矣。
兼身與勞等準前可知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離合違順明是四塵。
而言二塵者。
正脈雲。
違順即合離中之違順。
故惟二塵。
蓋或離或合。
覺苦即是違。
覺樂即是順也。
二推因詳辨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覺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合時來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亦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從塵來。
雲何覺離下似有阙文。
具足應雲。
若離時來合當已滅。
雲何覺合。
離合二相既爾。
違順二相準知。
故雲亦複如是。
○三破從根出。
○四破從空出。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身入竟。
六意入三準前。
初比例顯妄。
阿難。
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勞倦睡熟皆指意根。
謂意根勞倦不耐緣境則妄現眠相。
意根睡熟不甘滞寂。
則妄現寤相。
此皆約忽寐忽覺言之。
非夜寐晝覺也。
以夜寐晝覺雖曰虛妄。
人所難知。
故取此至虛至妄者比例。
令易知故。
憶忘即生滅二塵。
然亦眠寤皆具。
如寤則曆覽法塵斯能記憶屬生。
偶爾失于記憶則名為忘屬滅。
眠則夢覽習塵亦名記憶。
偶爾夢沈境寂亦名失憶。
然睡眠既依勞現。
而因眠現寤亦名為勞。
況夫于中轉現憶忘真為妄之至矣。
忽寐忽寤憶忘不清。
故是颠倒生住異滅。
唯識雲。
本無今有名生。
生位暫停名住。
住别前後名異。
暫有還無名滅。
正脈雲。
初憶名生。
正憶名住。
始忘為異。
忘盡為滅。
據此則雖曰四相。
亦惟是二。
以住即生際。
異即滅際故。
吸習中歸者。
謂雖曰颠倒亦能吸取習境中歸于内。
且四相曆然前後不相逾越。
亦屬意中知性。
故曰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等。
亦準前。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此中生滅二塵與上科憶忘不同。
上科憶忘約勞倦忽寐忽寤時說。
此中生滅約平常有記無記時言。
集者招緻義。
謂由生滅二塵招緻意根中性故。
又前五向外雲發。
知性在内名集。
集之為言止也。
吸撮者引取義。
内塵即是法塵。
複有二相。
見聞逆流即生塵之相。
見聞者所見所聞。
舉二塵該餘三也。
五塵已謝。
所餘習影反落意地故雲逆流。
流不及地即滅塵之相。
謂見聞逆流不能及于意地。
意則唯緣滅相也。
正以有此功能相似有體。
故立覺知之名。
寤寐生滅者。
寤中寐中各有生滅。
離此無體明知虛妄。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寤來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此有五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寤寐來。
文缺破寐來。
義可例思故。
○三破生滅有。
受者領以為境。
即知義也。
○四破從根出。
根指肉團心也。
故下言身以肉屬身分攝故。
破意以若從根出自應不關寤寐。
但寤寐二相乃随身肉開合。
以肉根如蓮華狀開則成寤。
合則成寐。
設許不關寤寐。
亦應不關開合。
何言根生。
且若離斯寤寐二體。
而此覺知亦同空華無性。
以不能緣生滅二種塵故。
○五破從空生可知。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塵立名則名惟假有。
從緣辨體則體本無生。
名體既其非真意入由來虛妄。
然妄不自妄依真而起。
事不自事攬理而成。
要知因水成波。
無庸撥波覓水。
果了緣金成器。
自能就器得金。
故雲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約入顯示竟。
三約處顯示二。
一總徴。
二别示。
初。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徴意準上。
十二處謂六根六塵也。
處者方所義。
謂眼唯對色。
耳惟對聲等。
各有方所。
又定在義。
謂根一定在内。
塵一定在外。
各有定在。
亦名十二入。
謂取境則以根入塵。
受境則以塵入根。
通為能入。
亦通為所入。
對陰對界此為迷于色不迷于心者。
開色合心。
又為中根人聞中得悟者說也。
二别示六。
一眼色二處。
二耳聲二處。
三鼻香二處。
四舌味二處。
五身觸二處。
六意法二處。
初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處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教以且觀者定能見根處。
樹林泉池者定所見塵處。
二就處辯妄二。
一雙徴兩計。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首句總相徴。
○此等下分别徴也。
舉根兼塵故曰此等。
離色則見無可表似是色生眼見。
離見則色無可憑似是眼生色相。
二俱非實故爾分徴。
至下乃各為詳破。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眼生色相。
二破色生眼見。
初。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初正破生色。
破意以若計眼根生色相者。
當其見空之時非是色相。
而眼根中生色之性應即銷滅。
然色性既銷則滅性顯發一切色相應都無所有。
若爾。
則不惟無色亦複無空。
以空乃待色而顯。
色相既無無所待故。
誰明空質。
謂縱有空質誰複能明哉。
是知所謂眼生色相者謬矣。
○末句例破生空。
例上應雲。
若複眼根生空相者。
見色非空空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空相既無誰明色質。
為避文繁。
故總取例雲。
空亦如是。
謂眼生空相亦如生色中破(問。
據前徴詞。
但雲眼生色相。
而此各破。
必例破生空者何也。
答。
空亦是色。
生則俱生。
破須俱破。
方得無疑)二破色生眼見。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破意以若計色塵生眼見者。
當其觀空之時非是色相。
是生見之因已滅而是見即應銷亡。
然見既銷亡則都無所見。
既都無所見誰明空色。
謂縱有空色誰複能明哉。
是知所謂色生眼見者亦謬矣。
準上科亦應雲空亦如是。
謂空生眼見亦如色生中破。
文中無者。
準上可知故。
就處辯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見即根處。
色空皆塵處。
俱無處所者。
以眼不生色則色無處所。
色不生眼則見無處所。
此且明其無内外處。
即色與見等者。
言不惟無處即彼二處之體亦屬虛妄。
以本惟一性。
此性非因緣非自然起心即錯。
動念即乖。
喚誰名見及于色空。
眼色二處竟。
二耳聲二處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處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聽即根處。
此祗下皆塵處。
食辦集衆故擊鼓。
衆集受齋故撞鐘。
今之叢林擊梆鳴牌者錘随國變故二就處辯妄二。
一雙徴兩計。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聞不自聞因聲故有。
或計聲來耳邊。
聲不自聲因聞故有。
或計耳往聲處。
二計俱非故須徴破。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聲來耳邊。
二破耳往聲處。
三破無來無往。
初。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
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初牒聲來耳。
○如我下法喻合辨。
喻中如來乞食城中林裡則無。
法中聲來阿難耳邊餘耳則無。
故連葉應不俱聞。
今既不爾。
則法喻不齊矣。
○何況下極顯其謬。
意以連葉俱聞則法喻不齊。
何況衆多沙門一聞同來。
尤見其不齊之甚。
是知所謂聲來耳邊者謬也。
二破耳往聲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初牒耳往聲。
○如我下法喻合辯。
喻中如來歸住林中城裡則無。
法中耳往擊鼓之處鐘處則無。
故齊出應不俱聞。
若俱聞者亦法喻不齊矣。
○何況下極顯其謬。
意以鐘聲齊出則應不能俱聞。
何況象馬牛羊種種音向益應不能俱聞。
今既不爾。
是知所謂耳往聲邊者亦謬也。
三破無來無往。
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恐聞來往不成轉計無來無往。
故為此破。
若謂聲亦無來。
耳亦無往。
則是根塵各住自不成聞。
如二人一在林中一在城裡兩不相到。
自不能和合成事。
是知所謂無來往者益謬也。
必兼此破者。
以有來有往固是權宗因緣。
無來無往尤屬外計自然。
權宗尚破外計安留。
又破有來往則生不可說。
破無來往則不生不可說。
生與不生俱不可說。
乃成真無生義。
就處辨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
本非四緣非自然性。
聲不來耳則耳處不現。
耳不往聲則聲處不現。
故雲俱無處所。
況複無來無往又不可說。
真為徹體虛妄二處叵得。
果到不可得處。
自見非因緣非自然性矣。
耳聲二處竟。
三鼻香二處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香辯妄。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汝又嗅此爐中栴檀。
根塵可知。
栴檀義翻與藥。
嗅之能除病故。
此方所無故無正翻。
二就香辯妄二。
一顯異徴生。
二分文各破。
初。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二十四铢為一兩。
一铢惟四分餘也。
漢張華志雲。
西國使獻香者。
漢制不滿斤不得受。
使乃私去。
着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
香聞長安四十裡經月乃歇。
今則不惟香四十裡。
且言同時聞氣誠異香也。
徴生之義可知。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從鼻生。
二破從空生。
三破從木生。
初。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初約生定出。
鼻不蒙煙似生于鼻。
故先破鼻生。
稱生當出者以生即出生義故。
○鼻非下體用相違。
鼻非栴檀者肉體也。
肉體不應有檀氣之用。
故難以雲何有也。
○稱汝下名義不符。
入香為聞故曰稱聞當入。
今不入而反出故難以說聞非義。
然既展轉成謬。
則此香不從鼻生明矣。
二破從空生。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既不蒙煙又不生鼻似生于空。
故次破空生。
空即鼻中空也。
體同大虛故曰常恒。
能生則一切時生故香應常在。
設許常在仍堕自然。
故難以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正顯其猶待緣也。
三破從木生。
若生于木。
則此香質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
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香生于木常情共計也。
恐阿難為避常情或計從鼻從空。
今二計俱破将必還歸常情。
故即破木生。
若謂此香生于木者。
則此香之木質不能通鼻。
須是因爇成煙乃可通于鼻也。
若果煙通于鼻而鼻得聞者。
則鼻中合蒙煙氣。
設許蒙煙仍堕因緣。
故難以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即盡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正顯其不藉緣也。
就香辨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香鼻與聞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香塵處。
鼻根與聞性合為根處。
下嗅字亦兼鼻與聞。
然根塵相依猶若交蘆。
破一則二俱不成。
香無生體如上已辨。
根無所偶自然不立。
故即承此結示。
餘義準前可知。
鼻香二處竟。
四舌味二處三。
一據常定處。
二就味辯妄。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汝常二時衆中持缽。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日日如是曰常。
二時者早食午食時也。
正脈雲。
此中舌處不顯。
寄隐遇字之中。
二就味辨妄二。
一總徴生處。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味為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
為生食中。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從舌生。
二破從食生。
三破從空生。
初。
阿難。
若複此味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祗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
雲何多味。
一舌之知。
初按定生舌味唯舌知。
或計生于舌中故此按定。
○在汝下據一為破。
一口一舌世間共許也。
爾時者指遇酥時言。
遇酥之時舌上覺有酥味。
是舌已成酥酪味矣。
石蜜者沙糖類。
言一舌已生酥味。
縱遇石蜜應不推遷變移轉生蜜味。
如樹生果。
生酸生甜應一定也。
○若不下展轉顯謬。
恐聞應不推移遂計不移。
若果不移失随緣義。
故以不名知味破之。
言舌以知味為性。
不移則常是一味。
餘無所知。
豈成知味之舌。
此一謬也。
又恐聞不移被破轉計變移。
若果變移失不變義。
故以舌非多體等破之。
言既曰變移。
遇酥則能生酥味。
遇蜜則能生蜜味。
若爾。
則應有多舌。
如多果須依多樹而生。
今舌既非多體。
雲何多般之味一
故世間法惟三科。
今經加此成四。
若以尋常六入似是開色合心。
以前五皆色。
後一是心。
今則不爾。
以六入皆約根性言之。
乃開一心法為六種根性也)二。
一總徴。
二别示。
初。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阿難者。
重呼當機示以六入義也。
六入即眼等六根。
既同五陰許為藏性亦須徴也。
根以能生為義。
偏取浮勝能生識故。
非今經意。
今經乃指六性。
入有二義。
一涉入。
如下雲發見居中。
二吸入。
如下雲吸此塵象。
二别示六。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初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辯僞。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即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即就也。
目瞪發勞乃色陰中喻。
今即就之以發明眼入。
故雲即。
彼又雖雲即彼而取義不同。
以彼惟是喻。
此則直就目勞說故。
者字訓人。
上加之字。
意則顯矣。
目字意取見性。
以性不自顯寄根說故。
勞字亦該狂華。
以勞雖瞪發因境顯故。
曰兼曰與曰同是等者比例發明故。
此有二義。
一者比例信真。
言目中見性本于真性菩提。
人或易信。
瞪發勞相亦本于真性菩提。
人皆難明。
故雲同是菩提。
佛意以根性本真。
例彼勞相亦本真也。
二者比例知妄。
言瞪發勞相唯是虛妄無實。
人皆易知。
目中見性亦惟是虛妄無實。
人或難信。
故曰同是瞪勞。
佛意以瞪勞虛妄例彼見性亦唯妄也。
二義中比例信真。
乃是兼釋前疑。
以前雲浮塵幻化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今此瞪發勞相亦屬浮塵幻化。
前疑未了者于此重釋。
比例知妄乃是本科正義。
觀下文即為辨妄可知。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初托塵似有。
明暗相傾故稱妄塵。
因塵發見還緣于塵故曰居中。
吸引也。
謂吸引塵象為自境也。
正以有此功能得稱見性。
而言名為者亦顯其唯是幻妄稱相而已。
○此見下。
離塵實無。
若論明暗二相。
恒時相續無有離時。
所言離者乃指了境惟心。
觀心忘境。
境既不有見從何起。
故曰畢竟無體。
如耳根中入流亡所。
動靜不生。
乃至聞所聞盡正齊乎此。
六結之中亦唯解得前三結。
若更能覺所覺空乃至寂滅現前時則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矣。
是知雖曰無體。
但為頓了相妄。
進達性真。
非同前之識心畢竟破也。
餘五入準知。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見非明暗來。
非從根出。
不于空生。
正脈雲。
約世情根出乃為正計。
餘二防轉計而已。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明來暗即随滅。
應非見喑。
若從暗來明即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此中有四義。
初承前徴起。
可知。
○二破從塵來。
若謂此見從明來者是見以明為因矣。
既以明為因。
暗時明滅。
見即随滅。
以無生因故。
果其随滅。
即應不見于暗。
雲何依舊見暗。
若從暗來等。
準知。
○三破從根生。
若謂此見從根生者必無藉于明暗。
要知無明無暗見精本無自性。
以離塵無體如上已辯故。
○四破從空出。
若謂此見于空出者空出入眼。
前矚塵象固其宜矣。
然出必有歸。
若還歸于空反當見根。
既無是事知非空出。
又縱許空出亦是空自能觀何關汝入。
此益見其謬也。
出名辨僞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三處無從宛同勞相。
故曰虛妄。
識是菩提瞪發。
不瞪則依然菩提。
故曰本非等也。
眼入竟。
二耳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辨僞。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雖曰譬如。
隻是作設若義。
下皆準此。
上科取瞪目發勞。
此科取塞耳成勞。
事義相類随根異說故。
目勞以空華為驗。
如前色陰中說。
耳勞以虛響為驗。
故雲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等。
亦是以耳中聞性例塞成勞相。
顯其本真。
以塞成勞相例耳中聞性。
顯其惟妄也。
若順耳根應雲塞發勞相。
因六性同為賴耶見分。
有類眼見故通雲瞪發。
二出名辯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義皆準上。
唯根塵異耳。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聞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亦準上。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即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即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即非虛空。
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此亦有四。
初承前徴起。
○二破動靜來。
○三破從根生。
○四破從空出。
若謂此聞于空出者是空有聞矣。
空若有聞空乃成性。
空既成性即非是空。
何言空出。
又縱許空出。
亦空自聞何關汝入。
是知所謂空出者尤為謬妄。
出名辨僞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耳入竟。
三鼻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辨僞。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畜縮也。
鼻中氣息出入自有常度。
急而畜之則乖常緻變。
畜之既久則自成勞傷矣。
聞有冷觸即勞所現境。
如目勞見空華之類。
因觸分别等者。
謂因于此觸分别兩孔之中孰為通而虛。
孰為塞而實。
如是分别不已。
乃至微覺有香則分别為何等香。
微覺有臭又分别為何等臭。
皆由不知妄勞無實遂緻展轉成妄。
不知妄嗅無實。
亦複如是。
故雲兼鼻與勞等。
謂兼鼻中嗅性與畜成勞相同是菩提性上瞪發勞相也。
比例中二義皆準上知。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名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通來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亦分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通塞來。
雲何發明等者。
以香臭等觸依通塵現。
通時無聞自應不能發明。
○三破從根生。
聞機即指根性。
以是聞所發動處故。
○四破從空出。
空出入鼻能嗅香臭等觸。
若還空時自應回嗅。
空自有聞等顯縱許尤非。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鼻入竟。
四舌入三。
一比例顯妄。
二出名辯僞。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譬如有人以舌?吻。
熟?令勞。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以舌取物曰?。
今非取外物。
惟是?自唇吻。
熟?者?之再四。
令勞者令成勞傷。
苦味甜味皆勞所現境。
但有病無病異故。
淡性常在者相形而顯。
益屬虛僞。
此亦由不知妄勞無實展轉成妄。
不知妄知無實亦複如是故取例雲兼舌中知性。
與?所成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二出名辯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辨。
初。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甜苦皆動。
合為一種故及淡為二也。
知味性即嘗性。
以是嘗味之知故。
餘準上。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甜苦來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甜即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
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亦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從塵來。
○三破從根生。
○四破從空出。
虛空自味者謂虛空自能嘗味。
非汝口知者非借汝之口知。
又空自知者又若必謂從空而出。
空自能嘗亦唯空自能知。
尚不借口何關汝入。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舌入竟。
五身入三準前。
初比例顯妄。
阿難。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兩手相觸本無外境。
唯是冷熱互勝以成相涉之勢。
是合覺之觸虛妄如是。
又複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
其益為虛妄可知。
然此科與上四入不同。
按上四入皆先出根勞。
次顯境妄。
此科則先顯境妄。
次出根勞。
涉勢二句即出成根勞之義。
若猶誰也。
言上來冷熱相涉之勢竟是誰之所成。
乃因于兩手久觸。
勞其能觸之根虛妄顯現。
若乍然一觸冷熱各住自不能相涉矣。
兼身與勞等準前可知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離合違順明是四塵。
而言二塵者。
正脈雲。
違順即合離中之違順。
故惟二塵。
蓋或離或合。
覺苦即是違。
覺樂即是順也。
二推因詳辨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是覺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合時來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亦四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從塵來。
雲何覺離下似有阙文。
具足應雲。
若離時來合當已滅。
雲何覺合。
離合二相既爾。
違順二相準知。
故雲亦複如是。
○三破從根出。
○四破從空出。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身入竟。
六意入三準前。
初比例顯妄。
阿難。
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勞倦睡熟皆指意根。
謂意根勞倦不耐緣境則妄現眠相。
意根睡熟不甘滞寂。
則妄現寤相。
此皆約忽寐忽覺言之。
非夜寐晝覺也。
以夜寐晝覺雖曰虛妄。
人所難知。
故取此至虛至妄者比例。
令易知故。
憶忘即生滅二塵。
然亦眠寤皆具。
如寤則曆覽法塵斯能記憶屬生。
偶爾失于記憶則名為忘屬滅。
眠則夢覽習塵亦名記憶。
偶爾夢沈境寂亦名失憶。
然睡眠既依勞現。
而因眠現寤亦名為勞。
況夫于中轉現憶忘真為妄之至矣。
忽寐忽寤憶忘不清。
故是颠倒生住異滅。
唯識雲。
本無今有名生。
生位暫停名住。
住别前後名異。
暫有還無名滅。
正脈雲。
初憶名生。
正憶名住。
始忘為異。
忘盡為滅。
據此則雖曰四相。
亦惟是二。
以住即生際。
異即滅際故。
吸習中歸者。
謂雖曰颠倒亦能吸取習境中歸于内。
且四相曆然前後不相逾越。
亦屬意中知性。
故曰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等。
亦準前。
二出名辨僞二。
一出名略顯。
二推因詳辯。
初。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此中生滅二塵與上科憶忘不同。
上科憶忘約勞倦忽寐忽寤時說。
此中生滅約平常有記無記時言。
集者招緻義。
謂由生滅二塵招緻意根中性故。
又前五向外雲發。
知性在内名集。
集之為言止也。
吸撮者引取義。
内塵即是法塵。
複有二相。
見聞逆流即生塵之相。
見聞者所見所聞。
舉二塵該餘三也。
五塵已謝。
所餘習影反落意地故雲逆流。
流不及地即滅塵之相。
謂見聞逆流不能及于意地。
意則唯緣滅相也。
正以有此功能相似有體。
故立覺知之名。
寤寐生滅者。
寤中寐中各有生滅。
離此無體明知虛妄。
二推因詳辯二。
一總标無從。
二分文各破。
初。
如是阿難當知。
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二分文各破。
何以故。
○若從寤來寐即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生即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此有五義。
初承前徴起。
○二破寤寐來。
文缺破寐來。
義可例思故。
○三破生滅有。
受者領以為境。
即知義也。
○四破從根出。
根指肉團心也。
故下言身以肉屬身分攝故。
破意以若從根出自應不關寤寐。
但寤寐二相乃随身肉開合。
以肉根如蓮華狀開則成寤。
合則成寐。
設許不關寤寐。
亦應不關開合。
何言根生。
且若離斯寤寐二體。
而此覺知亦同空華無性。
以不能緣生滅二種塵故。
○五破從空生可知。
出名辯僞竟。
三承辨結示。
是故當知。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塵立名則名惟假有。
從緣辨體則體本無生。
名體既其非真意入由來虛妄。
然妄不自妄依真而起。
事不自事攬理而成。
要知因水成波。
無庸撥波覓水。
果了緣金成器。
自能就器得金。
故雲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約入顯示竟。
三約處顯示二。
一總徴。
二别示。
初。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徴意準上。
十二處謂六根六塵也。
處者方所義。
謂眼唯對色。
耳惟對聲等。
各有方所。
又定在義。
謂根一定在内。
塵一定在外。
各有定在。
亦名十二入。
謂取境則以根入塵。
受境則以塵入根。
通為能入。
亦通為所入。
對陰對界此為迷于色不迷于心者。
開色合心。
又為中根人聞中得悟者說也。
二别示六。
一眼色二處。
二耳聲二處。
三鼻香二處。
四舌味二處。
五身觸二處。
六意法二處。
初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處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教以且觀者定能見根處。
樹林泉池者定所見塵處。
二就處辯妄二。
一雙徴兩計。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首句總相徴。
○此等下分别徴也。
舉根兼塵故曰此等。
離色則見無可表似是色生眼見。
離見則色無可憑似是眼生色相。
二俱非實故爾分徴。
至下乃各為詳破。
二分文各破二。
一破眼生色相。
二破色生眼見。
初。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初正破生色。
破意以若計眼根生色相者。
當其見空之時非是色相。
而眼根中生色之性應即銷滅。
然色性既銷則滅性顯發一切色相應都無所有。
若爾。
則不惟無色亦複無空。
以空乃待色而顯。
色相既無無所待故。
誰明空質。
謂縱有空質誰複能明哉。
是知所謂眼生色相者謬矣。
○末句例破生空。
例上應雲。
若複眼根生空相者。
見色非空空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空相既無誰明色質。
為避文繁。
故總取例雲。
空亦如是。
謂眼生空相亦如生色中破(問。
據前徴詞。
但雲眼生色相。
而此各破。
必例破生空者何也。
答。
空亦是色。
生則俱生。
破須俱破。
方得無疑)二破色生眼見。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破意以若計色塵生眼見者。
當其觀空之時非是色相。
是生見之因已滅而是見即應銷亡。
然見既銷亡則都無所見。
既都無所見誰明空色。
謂縱有空色誰複能明哉。
是知所謂色生眼見者亦謬矣。
準上科亦應雲空亦如是。
謂空生眼見亦如色生中破。
文中無者。
準上可知故。
就處辯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見即根處。
色空皆塵處。
俱無處所者。
以眼不生色則色無處所。
色不生眼則見無處所。
此且明其無内外處。
即色與見等者。
言不惟無處即彼二處之體亦屬虛妄。
以本惟一性。
此性非因緣非自然起心即錯。
動念即乖。
喚誰名見及于色空。
眼色二處竟。
二耳聲二處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處辨妄。
三承辯結示。
初。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聽即根處。
此祗下皆塵處。
食辦集衆故擊鼓。
衆集受齋故撞鐘。
今之叢林擊梆鳴牌者錘随國變故二就處辯妄二。
一雙徴兩計。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聞不自聞因聲故有。
或計聲來耳邊。
聲不自聲因聞故有。
或計耳往聲處。
二計俱非故須徴破。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聲來耳邊。
二破耳往聲處。
三破無來無往。
初。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
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初牒聲來耳。
○如我下法喻合辨。
喻中如來乞食城中林裡則無。
法中聲來阿難耳邊餘耳則無。
故連葉應不俱聞。
今既不爾。
則法喻不齊矣。
○何況下極顯其謬。
意以連葉俱聞則法喻不齊。
何況衆多沙門一聞同來。
尤見其不齊之甚。
是知所謂聲來耳邊者謬也。
二破耳往聲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初牒耳往聲。
○如我下法喻合辯。
喻中如來歸住林中城裡則無。
法中耳往擊鼓之處鐘處則無。
故齊出應不俱聞。
若俱聞者亦法喻不齊矣。
○何況下極顯其謬。
意以鐘聲齊出則應不能俱聞。
何況象馬牛羊種種音向益應不能俱聞。
今既不爾。
是知所謂耳往聲邊者亦謬也。
三破無來無往。
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恐聞來往不成轉計無來無往。
故為此破。
若謂聲亦無來。
耳亦無往。
則是根塵各住自不成聞。
如二人一在林中一在城裡兩不相到。
自不能和合成事。
是知所謂無來往者益謬也。
必兼此破者。
以有來有往固是權宗因緣。
無來無往尤屬外計自然。
權宗尚破外計安留。
又破有來往則生不可說。
破無來往則不生不可說。
生與不生俱不可說。
乃成真無生義。
就處辨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虛妄。
本非四緣非自然性。
聲不來耳則耳處不現。
耳不往聲則聲處不現。
故雲俱無處所。
況複無來無往又不可說。
真為徹體虛妄二處叵得。
果到不可得處。
自見非因緣非自然性矣。
耳聲二處竟。
三鼻香二處三。
一現前定處。
二就香辯妄。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汝又嗅此爐中栴檀。
根塵可知。
栴檀義翻與藥。
嗅之能除病故。
此方所無故無正翻。
二就香辯妄二。
一顯異徴生。
二分文各破。
初。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二十四铢為一兩。
一铢惟四分餘也。
漢張華志雲。
西國使獻香者。
漢制不滿斤不得受。
使乃私去。
着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
香聞長安四十裡經月乃歇。
今則不惟香四十裡。
且言同時聞氣誠異香也。
徴生之義可知。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從鼻生。
二破從空生。
三破從木生。
初。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初約生定出。
鼻不蒙煙似生于鼻。
故先破鼻生。
稱生當出者以生即出生義故。
○鼻非下體用相違。
鼻非栴檀者肉體也。
肉體不應有檀氣之用。
故難以雲何有也。
○稱汝下名義不符。
入香為聞故曰稱聞當入。
今不入而反出故難以說聞非義。
然既展轉成謬。
則此香不從鼻生明矣。
二破從空生。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既不蒙煙又不生鼻似生于空。
故次破空生。
空即鼻中空也。
體同大虛故曰常恒。
能生則一切時生故香應常在。
設許常在仍堕自然。
故難以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正顯其猶待緣也。
三破從木生。
若生于木。
則此香質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
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香生于木常情共計也。
恐阿難為避常情或計從鼻從空。
今二計俱破将必還歸常情。
故即破木生。
若謂此香生于木者。
則此香之木質不能通鼻。
須是因爇成煙乃可通于鼻也。
若果煙通于鼻而鼻得聞者。
則鼻中合蒙煙氣。
設許蒙煙仍堕因緣。
故難以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即盡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正顯其不藉緣也。
就香辨妄竟。
三承辯結示。
是故當知。
香鼻與聞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香塵處。
鼻根與聞性合為根處。
下嗅字亦兼鼻與聞。
然根塵相依猶若交蘆。
破一則二俱不成。
香無生體如上已辨。
根無所偶自然不立。
故即承此結示。
餘義準前可知。
鼻香二處竟。
四舌味二處三。
一據常定處。
二就味辯妄。
三承辨結示。
初。
阿難。
汝常二時衆中持缽。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日日如是曰常。
二時者早食午食時也。
正脈雲。
此中舌處不顯。
寄隐遇字之中。
二就味辨妄二。
一總徴生處。
二分文各破。
初。
于意雲何。
此味為複生于空中生于舌中。
為生食中。
二分文各破三。
一破從舌生。
二破從食生。
三破從空生。
初。
阿難。
若複此味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祗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
雲何多味。
一舌之知。
初按定生舌味唯舌知。
或計生于舌中故此按定。
○在汝下據一為破。
一口一舌世間共許也。
爾時者指遇酥時言。
遇酥之時舌上覺有酥味。
是舌已成酥酪味矣。
石蜜者沙糖類。
言一舌已生酥味。
縱遇石蜜應不推遷變移轉生蜜味。
如樹生果。
生酸生甜應一定也。
○若不下展轉顯謬。
恐聞應不推移遂計不移。
若果不移失随緣義。
故以不名知味破之。
言舌以知味為性。
不移則常是一味。
餘無所知。
豈成知味之舌。
此一謬也。
又恐聞不移被破轉計變移。
若果變移失不變義。
故以舌非多體等破之。
言既曰變移。
遇酥則能生酥味。
遇蜜則能生蜜味。
若爾。
則應有多舌。
如多果須依多樹而生。
今舌既非多體。
雲何多般之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