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三顯見不滅四。
一會衆因悟請益。
二匿王疑斷求決。
三如來通為顯示。
四王等踴躍喜慶。
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念無始來失卻本心。
妄認緣塵分别影事。
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初因悟慶快。
阿難大衆。
既聞是心之示。
複聞不動之誨。
則非心名何之驚離此更無之怖一時頓釋。
故雲身心泰然。
泰然者安舒義。
謂内心既安。
外貌亦舒。
所謂慶快平生是也。
○念無下念昔形今。
遙憶最初莫窮其始故曰念無始來。
晦昧本有轉成賴耶。
雖能生諸緣乃緣所不及。
故雲失卻本心。
内搖外奔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故雲妄認緣塵。
緣塵即六處識心。
分别言其用。
影事顯其相耳。
今日開悟者悟見性是心。
其體不動。
法身再續。
慧命更延。
故雲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反顯失卻本心如背母失乳。
妄認緣塵如身懸命危。
今昔相形何慶如之。
上雲身心泰然者以此。
○合掌下具儀希益。
願聞等非彼言請。
乃經家描寫其意。
良以上科中境動而見性不動其理易明。
至于頭搖見轉身動心移而言一動一不動者其義難分。
故爾合掌禮佛。
其意蓋欲如來顯出此心所以為真為實。
顯出此身所以為妄為虛。
必令現前生滅之身。
與不生滅之心。
二者一一發明其性體。
庶取舍定而不至颠倒行事矣。
會衆因悟請益竟。
二匿王疑斷求決。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
我昔未承諸佛誨敕。
見迦旃延毗羅胝子。
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我雖值佛今猶狐疑。
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初曾聞斷滅。
灌頂雲。
域中四大道為第一。
人法王中出世為勝。
今問道于法王。
禮須起白。
我昔指楞嚴已前。
諸語詞也。
如上兩科誨敕楞嚴乃有。
故已前未承此明正法未及染神。
顯邪說易入也。
見迦旃延等出先入邪說。
迦旃延此雲翦剃種。
姓也。
名迦留鸠陀。
此雲牛領。
其人計罪福苦樂皆自在天作。
毗羅胝此雲空城。
是其母名。
子上加之字依主釋也。
自名删阇耶此翻圓勝。
其人計修苦行以酬往因。
此外道六師中二。
雖說道不同皆宗斷見。
故曰鹹言。
死後斷滅者謂靈随氣散無複後世。
此方迂儒亦多同此計。
但不名涅槃其為害少細。
涅槃此雲圓寂。
或滅度或寂滅等。
雖有多義猶以不生滅為要。
彼迦旃延等反以斷滅名之。
信其說者必至撥無因果妄為聖證。
正言不入。
諸佛不度。
其為害不可勝言。
此匿王未聞正法先受其惑也。
○我雖下述疑求決。
值佛即指今日。
染邪既久領見未深。
舍非決定取無果敢。
故自述猶疑。
疑而雲狐者以狐性多疑。
渡冰聽水再四不果。
人之多疑者似之。
既猶狐疑但是似領未到不生滅地。
故求如來雲何發揮。
雲何者雲何設方。
發揮者極力顯示。
其意蓋欲現量親見體證。
了知此心必到不生滅地而後已也。
○今此下代衆達情。
諸有漏者意指生死凡夫。
現在人天中者。
以彼唯慕有漏。
方欲舍生趣生。
一聞斷滅各各驚疑。
故雲鹹皆願聞。
後文與王同喜即此衆也。
匿王疑斷求決竟。
三如來通為顯示(真妄混淆會衆請示。
死後斷滅匿王求決。
如來圓音一唱。
随機各符其心。
故雲通為)三。
一顯示此身虛妄。
二顯示此心真實。
三結示現前二性。
初(此與下二科。
乃克就經文而立。
以前文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等極難銷會。
故分而科之。
庶請酬相應對閱自知)二。
一略彰變滅。
二詳叙變滅。
初三。
一徴定此身終滅。
二問答必滅之由。
三印其所說不謬。
初。
佛告大王。
汝身現在。
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
為複變壞。
○世尊。
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初問身常變。
佛告大王者。
欲于此身顯示虛妄生滅性故。
正脈雲。
以王發起者有二意。
一就王老相易示遷變。
二顯身無常至貴不免。
愚謂此二意似合四悉前二。
若兼對治斷見指示不生滅性。
則四悉具矣。
就匿王示會衆。
故言汝身。
世人多以身之現在不覺遷變。
故特約現在問之。
因求反徴故曰今複問汝。
金剛帝釋寶也。
有堅利二義。
今取堅義故曰常住不朽。
惟法身可以同此。
若複肉身乃父母所生。
有為有漏安得不壞。
如來明知故問者。
恐其耽着世樂不複警念無常法故。
○世尊下答以終滅。
終者究竟義。
從猶歸也。
言此身本屬無常。
縱以宿因報感長年。
而會必有離究竟歸于變滅。
此亦因聞斷滅懼其速死。
時時體驗此身故所答不謬。
二問答必滅之由。
佛言大王。
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世尊。
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漸漸銷殒。
殒亡不息。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初問知滅由。
人皆曰少壯同體。
百齡一質。
所謂徒知年往不覺形随。
而匿王獨能超出常情。
審知變滅必有所由。
故問以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世尊下答以觀知。
我此句。
先以判定此身是無常變壞法故。
因是無常變壞。
所以雖未曾滅谛觀自知。
我觀現前者即谛觀現前生滅身也。
念念遷謝者如前念延至後念。
則此身故熊已随前念而遷謝故。
故态既謝。
則後念之身又是一新人矣。
故仲尼曰。
回也見新。
交臂非故。
但新無常新故曰新新。
謂新而複謝。
謝而又新也。
一念既爾。
念念皆然。
故曰不住。
由不住故。
須臾變新作故。
故曰如火成灰。
灰無常灰。
頃刻轉故為新故曰漸漸銷殒。
謂銷殒故灰顯露新火也。
亡亦殒義。
正由殒而複新。
新而複殒。
無所底止故曰殒亡不息。
現前既爾将來亦然。
故雲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正脈雲。
隻此數語便可警念無常。
劇貪世務者甯不惕然。
三印其所說不謬。
佛言如是。
觀現前遷謝。
知當歸滅盡。
于理極成。
故印以如是。
略彰變滅竟。
二詳叙變滅三。
一今昔殊異。
二時年遷變。
三細沉知滅。
初。
大王。
汝今生齡已從衰老。
顔貌何如童子之時。
○世曾。
我昔孩孺膚腠潤澤。
年至長成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發白面皺。
逮将不久。
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初佛令自較。
王重出世以佛為尊。
佛尊世法以王為大。
遞互相恭。
則佛法得世法以行。
世法資佛法以立也。
齡同年。
從猶随也。
言匿王生年六十有二。
雖未極衰極老已随衰老之列。
顔色相貌自不如昔。
況複童時。
問以何如者令其自較。
何所似于童子時也。
○世尊下承教曆述。
始生曰孩。
始行曰孺。
所謂孩提之童是也。
皮不枯悴文不粗澀故曰膚腠潤澤。
膚者身之皮表。
腠者身之文理。
滋潤滑澤。
亦孩提所固然耳。
年至長成者。
謂二三十歲長大成人時也。
精神方以周足故雲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者。
即現前六十二歲已覺頹敗時也。
不久便至極暮故雲迫于衰耄。
迫近也。
七十曰衰。
八十曰耋。
九十曰耄。
至此則極暮矣。
○形色下結顯迥異。
形色者形容顔色。
枯悴者枯槁憔悴。
非若童時之膚腠潤澤。
精神者精血神氣。
昏昧者血衰氣微。
非若少時之血氣充滿。
發白面皺者迫于衰。
逮将不久者近于耄。
逮猶及也。
如何見比者猶言怎麼能相比也。
充盛即少壯之時。
少壯之時尚不可比況複童年。
自覺其迥異矣。
二時年遷變。
佛言大王。
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王言世尊。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
寒暑遷流漸至于此。
○何以故。
我年二十。
雖号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又過于二。
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初如來引說。
意謂據汝所說形容朽于昔年。
想從昔至今應非頓然便朽。
汝向亦自覺乎。
○王言下答以漸至。
變化者變少為壯。
化壯為老。
密移者行遷業運。
密密變移。
此系幽隐妄想凡夫粗心莫辯。
故曰我誠不覺。
莊生喻夜壑負舟孔子謂不知老至皆此意也。
寒暑漸至者據理拟對。
言我雖不覺。
以理拟之。
蓋是寒來暑往遷變流易漸漸至此。
誠如佛言不頓朽耳。
○何以下徴釋漸義。
我年二十等長不如幼。
三十之年等壯不如長。
于今六十等耆不如艾。
蓋十歲名幼。
二十為長。
三十曰壯。
四十謂強。
五十稱艾。
六十号耆。
中缺艾不如強強不如壯者超略言之。
可例知故。
由此後後不如前前則寒暑漸至可知其概矣。
灌頂雲。
因果經。
釋迦譜。
并明匿王與佛同日而生。
則楞嚴說當佛六十二歲。
屬般若時非餘會攝。
○三細沉知滅。
世尊。
我見密移雖此殂落。
其間流易且限十年。
○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甯唯一紀二紀。
實為年變。
豈唯年變。
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刹那刹那。
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初牒前粗推。
我見密移者謂如我上說。
是我所見密密遷移之行相也。
殂落者死之異名。
古釋雲。
魂升于天曰殂。
魄歸于地曰落。
今則但取遷變之義。
猶雲雖此遷變尚未是不覺之密移。
以其間遷流變易且限十年言之。
○若複下就中細思。
言上來十年一變尚屬可見。
降斯似非所覺然亦未之思耳。
設若令我微細思惟。
自覺不待十年。
故曰其變甯唯一紀二紀。
紀謂十二年也。
今則不必十二。
但是牒前十年以變其文。
猶雲豈唯十年二十年一變也。
實為年年有變。
月化日遷準此可知。
○沉思下沉觀知滅。
沉思者沉靜其意而思。
谛觀者谛審其幾而觀。
刹那翻最少時。
俱舍雲。
時之極長名劫波。
時之極少名刹那。
重言刹那者言不唯日遷。
實為刹那刹那之間即有變更也。
仁王雲。
一念中具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是知刹那猶在念中。
既刹那有變。
則一念一念之間皆不得停住矣。
既念念不得停住。
驗知将來畢竟無常。
因雲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顯示此身虛妄竟。
二顯示此心真實二。
一問答許示。
二借事顯發。
初。
佛告大王。
汝見變化遷改不停。
悟知汝滅。
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實不知。
○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初牒悟示問。
佛告大王者。
欲于此心顯示真實不生滅性故。
見變知滅是王所悟。
牒之為發問之端。
滅中不滅正王所迷。
問之為發悟之機也。
○波斯下秉心實對。
匿王正恐斷滅。
忽承不滅之問。
急于求示。
故合掌秉心而白。
我實不知者非是謙僞。
若果其知之自不惑于斷見。
○佛言下許示不滅。
言汝既不知我今即于生滅身中示汝不生滅性。
二借事顯發二。
一引叙觀河。
二例水顯見。
初。
大王。
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
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
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問以幾時見水者。
欲取童時之見與今耆零之見顯不變也。
答以三歲即知者。
正顯孩提之年已同耆零時之性故。
恒河正音殑伽河。
此雲天堂來。
以此水自雪山頂阿耨達池流出。
狀其來處最高故。
提抱曰攜。
朝禮曰谒。
耆婆此雲長命。
國俗祀之乞壽。
慈母為子因攜之而谒焉。
二例水顯見二。
一先辯能例之水。
二次顯所例之見。
初。
佛言大王。
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
乃至六十。
日月歲時。
念念遷變。
○則汝三歲見此河時。
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王言。
如三歲時宛然無異。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
亦無有異。
初牒身有變。
二十之時等牒前粗推。
約十年一變也。
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
言六十故。
舉整略零故不言二。
日月歲時等牒前細推。
極念念不停也。
時即刹那。
日月歲逆次說故。
○則汝下例身問水。
三歲至十三且約十年問也。
其水雲何者。
言身既十年一變。
未知十年之内水性亦有變不。
亦故問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
言宛然無異者但取其濕性不改。
碧色同前。
若以水勢言之。
則十年之内不無泛漲縮消之異。
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
言六十二亦且以十年不變答之。
二次顯所例之見。
佛言。
汝今自傷發白面皺。
其面必定皺于童年。
○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
世尊。
初牒面有變。
前科牒時年遷變之文。
此科牒今昔殊異之語。
其面必定等據所傷以斷其必變也。
則汝下例面問性。
今時與童時者約今昔相形為問。
見有童耄者耄取衰老之義。
非指九十歲言。
言面既今昔有異。
未審二時觀河見性亦有異不。
以童耄即異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
例上水性不改。
因悟見性體同故直以不也答之。
然亦唯取始終能見。
若以根言。
則六十年内不無清明昏華之異。
(問。
不動科中。
已知身動而見性不動。
與此何異。
答。
前雖已知。
但一時覺照而已。
至若現前生滅與不生滅實無智以自分。
今佛假匿王曆曆顯出。
而阿難等前此所覺所照自應轉更增明。
非彼若也)顯示此心真實竟。
三結示現前二性二。
一正以結示。
二怪責輪迷。
初。
佛言大王。
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
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
變者受滅。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皺約顔貌仍取殊異中文。
變約時年仍取遷變中語。
然面皺而見性不皺身心之妄真判然。
皺變而不皺非變身心之虛實攸分。
變滅而不變無滅則生滅性與不生滅性各有發明。
會衆之請至此酬矣。
二怪責輪迷。
雲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雲何者怪責之詞。
言既具不生滅性依之修證便超生死。
汝等雲何不取。
反在生滅身中甘受汝之生死。
自取輪轉。
已是錯矣。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一類外道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豈非錯之又錯。
真為迷之甚者。
末伽黎此雲不見道。
其人謂罪福苦樂不因行得。
與迦旃延等同宗斷見。
佛恐匿王舍彼從此。
故互出之。
都言即同鹹言。
全滅者身滅性亦随滅。
理實不然。
故爾結責。
匿王斷滅之疑自此永盡。
如來通為顯示竟。
四王等踴躍喜慶。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
○與諸大衆。
踴躍歡喜。
得未曾有。
初聞言生信。
王聞是言雖通承前文。
而得力處在結責中末後二句。
蓋匿王本不求取真心。
雖聞不變無滅不以為喜。
又匿王本不求出生死。
雖聞受汝生死不以為驚。
唯聞不許全滅顯有後世。
頓銷斷見之疑。
故雲信知身後雲雲。
舍生趣生正四相中人相。
匿王迹居凡位故唯信此。
○與諸下與衆同喜。
大衆者唯就匿王一類。
位在人天中者樂着生死。
懼成斷滅。
信與王同故不禁踴躍于身。
歡喜于心也。
向謂身後全空。
今知身後有性。
且得舍生趣生。
故雲得未曾有。
(問。
大衆語寬何得但指凡位。
答。
權小信此喜此是損非益。
然彼非無喜。
但喜其較前不動科中轉更增明。
既非新悟。
故不叙也)按阿難所請四義中此科正明常義。
顯見不滅竟。
四顯見不失二。
一阿難執此疑前。
二如來顯倒無失。
初。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
○世尊。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
○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初起座具儀。
疑佛語而緻請。
非同常說故須禮跪而白。
○世尊下按定現說。
若此者指上所說。
上唯舉見。
此複兼聞者。
以元是一體。
見既不生不滅。
聞性可例說故。
而言必不生滅者正按定佛語。
為下緻疑之端。
○雲何下反疑前言。
意謂據佛現說。
似應無所遺失。
雲何世尊前來名我等遺失真性。
且責以颠倒行事。
此又所不解也。
○願興下求佛除疑。
興謂發起。
謂願佛發起慈悲心故。
纖疑在念。
塵垢障心。
若蒙慈悲洗除庶能獲不滅樂。
出遺失苦矣。
二如來顯倒無失二。
一法喻合明。
二普為開示。
初二。
一借臂為喻。
二約身以合。
初三一垂臂為倒喻。
二豎臂為正喻。
三相換無失喻。
初。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
輪手下指示阿難言。
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
世間衆生以此為倒。
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垂臂下指者喻違真逐妄。
示阿難言者令因喻詳法。
母陀羅此雲印。
手以印名者以能随事結印。
成益破惡神用不思議故。
問以為正為倒者。
欲假此以喻正遍知身及性颠倒身也。
答以世間衆生以此為倒者。
喻建化門頭。
以違真逐妄号性颠倒身故。
而我不知誰正誰倒者顯臂無定相。
喻實際理地。
性颠倒身即是正遍知身。
正遍知身即是性颠倒身故。
然此中答文雖出阿難。
亦佛意借口為喻。
故無妨配釋。
二豎臂為正喻。
佛告阿難。
若世間人以此為倒。
即世間人将何為正。
阿難言。
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為正。
佛意既建化門頭以違真逐妄号性颠倒。
即問建化門頭更說何者為正遍知。
故仍就喻中問雲。
若世間人以此為倒。
即世間人将何為正。
答以豎臂上指者喻反妄歸真也。
反妄歸真。
約建化門頭說為正遍知身。
故以則名為正喻之。
三相換無失喻。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
若此颠倒首尾相換。
佛即豎臂者喻建化門頭有反妄歸真事也。
若此者指上豎為正言。
意謂若此上豎為正。
則所稱颠倒者不過将手稍之首與臂根之尾上下相換而已。
豈離正臂外别有所謂倒者。
用此為喻。
喻建化門頭若以反妄歸真為正遍知。
則所稱性颠倒者不過違真逐妄真妄交錯而已。
豈離正遍知外别有所謂性颠倒者。
是則妄非真外。
因認妄而說遺真。
正為倒本。
緣背正而稱颠倒。
知此喻者自不疑名為遺失及責以颠倒語矣。
借臂為喻竟。
二約身以合二。
一總合。
二别合。
初。
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
一倍者三分之二。
猶雲多一倍也。
言上豎為正。
下垂為倒。
諸世間人多一倍皆如是瞻視。
似可為憑矣。
若以此為例。
則知汝之雜染色身。
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所以稱倒稱正者不過以違真逐妄反妄歸真比類形顯約義發明而已。
豈真有正倒哉。
二别合。
如來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随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颠倒者名字何處号為颠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初合豎臂為正喻。
如來之身即清淨法身。
若以阿難之身。
比類形顯。
約義發明則名正遍知身。
蓋以反妄歸真成正知見遍知一切。
與彼輪手上指者無異。
○汝等下合垂臂為倒喻。
汝等之身阿難及衆身也。
未證清淨法身。
皆為雜染色身。
若以如來之身。
比類形顯。
約義發明則号性颠倒身。
蓋以違真逐妄成颠倒見認妄遺真。
如彼輪手下指者無異。
○随汝下合相換無失喻。
名字處宜連上為句。
意謂比類發明似有正倒。
其實本無正倒。
如不信者随汝谛審觀察。
此是汝身。
此是佛身。
汝身所以稱颠倒者不過以佛身比類假立名字。
究竟何處号為颠倒。
蓋如來明知無處而故為難問。
令自覺也。
于時者即如來示問時也。
阿難大衆承教谛觀故曰瞪瞢。
瞪直視。
瞢不明。
謂瞪久反昏也。
瞻佛者先觀佛身以求正處。
以正倒相對欲因正而識倒故。
目睛不瞬者求正處不可得也。
正處既不可得。
反觀自己身心何處為倒。
故亦不知。
是知佛身生身本無正倒。
雖名倒無失。
不過真妄交錯。
亦如金臂輪手首尾相換者無異。
法喻合明竟。
二普為開示三。
一示以正見。
二責以倒執。
三就喻結歎。
初。
佛興慈悲。
哀愍阿難及諸大衆。
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
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初叙意标告。
佛興慈悲者欲與正遍知樂。
及拔性颠倒苦也。
瞪瞻不瞬。
如盲如癡。
故可哀愍。
不唯阿難大衆亦爾。
故及之也。
正脈雲。
應不失時名海潮音。
以此時阿難大衆。
适當可教之時。
佛即及時而應故。
遍告同會者一音圓被之義。
○諸善下引說唯心。
灌頂雲。
常說者大乘深密等經也。
色即十一色法。
心即八識心王。
諸緣者生心有四緣。
謂親因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等無間緣。
生色唯二緣。
以不須所緣及無間故。
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
随心驅役故名為使。
諸所緣法即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及六種無為。
以不相應行亦是識之所緣。
六種無為又是智所緣故。
廣如唯識百法論說。
現變起也。
心之一字。
雖即見聞覺知。
乃指離妄純真之體。
無明不覺三細俄興。
境界為緣六粗兢作。
故雲唯心所現。
作是觀者名為正見。
○汝身下直指令悟。
汝身者直指阿難四大之身。
汝心者直指阿難六識之心。
皆是者無不是故。
從來不昏曰妙明。
即心之照用。
從來不變曰真精。
即心之寂體。
寂照互融。
體用無礙。
故總以妙心稱之。
依起信即一心本源。
依華嚴即一真法界。
諸法皆為所現。
阿難身心自應亦是中所現物。
此如來直指阿難即現前身心證諸法本體。
成正知正見也。
示以正見竟。
二責以倒執二。
一法說。
二喻明。
初二。
一違真逐妄。
二認妄遺真。
初。
雲何汝等。
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初責以違真。
雲何者怪責之詞。
遺失等皆所責之咎。
本妙即上科妙心。
以是本來自妙非修得故。
圓乃通融流動用之相也。
寶乃清淨堅實體之相也。
用則從妙起明故曰妙明。
顯是即體之用。
體則即明而妙故曰明妙。
顯是即用之體。
是則心之與性用體暫分。
亦有不分。
以義既互融開合無礙。
故經中或單言心。
或單言性。
或心性對舉。
講演者随文立義勿拘執也。
認悟中迷者以此乃悟時心性。
下之昏擾擾相乃迷時心性。
然妄依真起。
迷從悟生。
故是悟中之迷不認則即妄即真。
全迷全悟。
正由誤認。
所以與真永違。
與悟永隔也。
○晦昧下責以逐妄。
言心性本妙。
雲何遺失。
又正在悟中雲何便迷。
故約晦昧為空等出其由也。
始由一念妄動隐覆本妙故曰晦昧。
此處即是賴耶。
以正晦昧時即是真妄和合時故。
次由賴耶轉出見分。
于本無一法之中妄作空相故雲為空。
後雲迷妄有虛空是也。
蓋空唯頑虛。
亦晦暗相。
但見分不守暗相。
堅執欲緣。
遂于空晦暗中凝結暗相而成世界之色。
後雲依空立世界是也。
然世界有二。
一情。
二器。
至此乃三細具足。
以賴耶即業相。
見分即轉相。
空界即現相。
下乃六粗。
色即上之所現。
依此為緣起于智續二相。
故雲色雜妄想。
謂于境界色中雜以二種妄想心故。
想相者想彼色相。
執取計名起業。
由此能感未來之生故雲想相為身。
至此乃六粗成就。
以身即業系苦相。
此責其由細向粗展轉逐妄而不返也。
違真逐妄竟。
二認妄遺真。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初先明認妄。
聚緣二句指前七識言。
上來既有身相即分内外。
由是于八識體上現起前七轉識。
第六意識。
聚集前五識所緣塵影。
在内分别名曰内搖。
前五識趣逐前五外塵。
馳騁放縱名曰奔逸。
不言七識者以義攝故。
(以七識為自體用。
内依八外借六也)内搖外奔無暫清甯故曰昏擾擾相。
衆生不知。
反謂有實體用故曰以為心性。
所謂認悟中迷者以此。
○一迷下次顯遺真。
一迷者才一迷也。
定惑者無能脫也。
言衆生不迷則已。
一迷則定謂在内。
無有能脫此惑者。
如阿難雲。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将識心居在身内是也。
色身屬正報。
洎及也。
山河虛空大地皆屬依報。
此等皆依妙明真心随緣變現。
而仍依彼建立故曰鹹是中物。
其如衆生自認身内之心。
謂其能廣能大。
有實體用。
遂于此本來廣大之心依正通依之體而不能知。
所謂遺失本妙者以此。
法說竟。
二喻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瀛渤。
澄清者海之德。
喻真心彌滿清淨。
百千者海之量。
(猶雲百千頃也)喻真心包含萬有。
餘海莫及故稱為大。
喻心海非識海所及。
一向遺失故曰棄之。
此喻違真。
不喻逐妄者以違真必逐妄故。
浮漚水上泡也。
略具二義可喻識心。
一者依海暫現。
喻識心依真妄起。
二者有無不定。
喻識心生滅不停。
一向誤執故曰唯認。
全潮者全海潮漲也。
泛濫無際唯真心緣起妙用。
可以類此。
而衆生既唯認妄。
将必以妄想攀緣視為真心妙用。
故曰目為。
瀛渤者海外之海唯海能潛通。
喻如來究竟覺心唯本覺可以密契。
而衆生既以妄想攀緣視為真心妙用。
将謂即此可以成佛。
故曰窮盡。
此喻認妄。
不喻遺真者以認妄必遺真故。
責以倒執竟。
三就喻結歎。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初就喻顯倒。
違真認妄而又視為真心妙用。
且謂其可以成佛。
如棄海認漚已是迷矣。
而又目為全潮。
且言其窮盡瀛渤。
則是迷而複迷故曰迷中倍人。
無倒成倒非失說失故曰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末句結歎可愍。
言果其有倒有失尚不足愍。
正以無倒成倒非失說失如垂手然。
故可憐愍。
是知欲正不難豎手即是。
複真亦易。
反妄無非。
聞佛結歎之語。
宜發深省。
(問。
帶妄顯真。
尚未深領。
遽指真源甯無河漢。
答。
顯見原為契真。
是佛密意。
乘阿難不知有妄就便顯其殊勝。
令其領見也)按阿難所請四義中此亦足前常字。
正脈雲。
上科約未來說。
如雲盡未來際究竟不滅。
此科約過去說。
如雲從無始來本有不遺。
既唯約豎論。
定屬常字無疑。
顯見不失竟五顯見無還(正脈雲。
還者去也。
科名獨标去意。
文中兼有來意。
顯無去來耳)三一阿難求決取舍。
二如來破顯二心。
三結歎自受輪溺。
初。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
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
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
宣示圓音。
拔我疑根。
歸無上道。
初悲感白佛。
正脈雲。
悲救者救其颠倒受淪。
深誨者誨其極領正遍知也。
垂泣者有二義。
一者感佛救誨悲深難報。
二者傷己愚迷取舍未決。
由斯二義所以叉手而白。
○我雖下自陳未決。
雖者暫縱義。
謂縱悟真心也。
如是妙音即指上科所說。
稱性開示迥異昔談故稱妙音。
悟者随語生解。
非是真悟。
觀下未敢認為之語可知。
妙明等即上科所示真心。
上稱妙明真精。
此但雲妙明者用必有體。
不言可知故。
元所圓滿者本自圓具一切。
滿足無欠。
此領上科心現諸法法在心中之義。
既聞無倒成倒。
自知說失非失故曰常住心地。
而字有畏難義。
以下有畏舍難舍意故。
其意以悟佛現說。
現用緣心。
舍此緣心憑何開悟。
此畏舍意也。
允誠也。
瞻仰者戀慕義。
謂戀慕緣心不忍遽舍。
此難舍意也。
徒者終枉義。
謂枉獲此心也。
此心仍指真心。
上雲元所圓滿等。
明知其是本元心地。
而猶雲未敢認者以認此必至舍彼。
恐向後聞法開悟無所憑耳。
○願佛下。
求佛宣示。
良以緣心為生死根本不能遽舍。
真心為二果淨體未敢遽認。
自知愚而且迷故求佛哀愍。
圓滿音輪。
高低普應。
故求佛宣示。
緣心難舍是為疑真之根。
拔而除之。
庶可以取真心而歸無上道矣。
阿難求決取舍竟。
二如來破顯二心二。
一破緣心有還。
二顯見性無還。
初二。
一先破所緣之法。
二正破能緣之心。
初(正脈雲不舍緣心。
既全為于重法故須破法。
而緣心自舍矣)四。
一直斥其法。
二異喻反顯。
三同喻正明。
四結合警悟。
初。
佛告阿難。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汝等句寓有深責之意。
意謂我已重重破斥令舍緣心。
将謂永棄。
不料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誠為辜負。
良可憐愍。
此法亦緣者以能聽既屬緣心。
所聽即屬緣塵。
既唯是緣。
則正智迷于妄想。
如如蔽于名相。
故雲非得法性。
法性者諸法實性。
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故也。
二異喻反顯。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斥以非得法性恐未心服。
故先用異喻而反顯之。
言如來說教原為顯發心性。
開示智者。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上人字喻佛。
手喻教。
月喻心。
下人字喻智者。
對愚迷者言。
若果是智者自能依教觀心。
如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反顯阿難等不能如是。
足見其不得法性。
三同喻正明。
若複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為明月故。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異喻反顯恐猶未了。
故複以同喻而正明之。
文分三段。
初喻迷心性。
言愚迷之人。
以攀緣心。
聞教便謂悟心。
如若複有人。
觀指為月。
此中人喻愚者正明阿難等愚迷同此。
○此人下喻迷教體。
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知心性。
亦複不識教體。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
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此中亡失皆不知義也。
何以句喻中徴亡指所以。
法中徴迷教所以。
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謂其不知教體者何以故耳。
釋中由彼即以能诠之教為所诠之心。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所用能标之指為所标明月。
豈識指者之所為乎。
要知識指者自不以指為月。
而知教者豈複以教為心哉。
○豈唯下喻迷二相。
明即月相。
喻靈覺為心相。
暗即指相。
喻頑塵為教相。
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識教體兼亦不識靈之與頑。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下喻中徴釋不識明暗所以。
法中徴釋不識靈頑所以。
言如是愚迷之人。
所以謂其不識靈頑者何以故耳。
蓋教以頑塵為相。
心以靈覺為相。
而彼既以教體為心。
是靈頑二相亦不能了。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
一會衆因悟請益。
二匿王疑斷求決。
三如來通為顯示。
四王等踴躍喜慶。
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念無始來失卻本心。
妄認緣塵分别影事。
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初因悟慶快。
阿難大衆。
既聞是心之示。
複聞不動之誨。
則非心名何之驚離此更無之怖一時頓釋。
故雲身心泰然。
泰然者安舒義。
謂内心既安。
外貌亦舒。
所謂慶快平生是也。
○念無下念昔形今。
遙憶最初莫窮其始故曰念無始來。
晦昧本有轉成賴耶。
雖能生諸緣乃緣所不及。
故雲失卻本心。
内搖外奔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故雲妄認緣塵。
緣塵即六處識心。
分别言其用。
影事顯其相耳。
今日開悟者悟見性是心。
其體不動。
法身再續。
慧命更延。
故雲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反顯失卻本心如背母失乳。
妄認緣塵如身懸命危。
今昔相形何慶如之。
上雲身心泰然者以此。
○合掌下具儀希益。
願聞等非彼言請。
乃經家描寫其意。
良以上科中境動而見性不動其理易明。
至于頭搖見轉身動心移而言一動一不動者其義難分。
故爾合掌禮佛。
其意蓋欲如來顯出此心所以為真為實。
顯出此身所以為妄為虛。
必令現前生滅之身。
與不生滅之心。
二者一一發明其性體。
庶取舍定而不至颠倒行事矣。
會衆因悟請益竟。
二匿王疑斷求決。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
我昔未承諸佛誨敕。
見迦旃延毗羅胝子。
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
○我雖值佛今猶狐疑。
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初曾聞斷滅。
灌頂雲。
域中四大道為第一。
人法王中出世為勝。
今問道于法王。
禮須起白。
我昔指楞嚴已前。
諸語詞也。
如上兩科誨敕楞嚴乃有。
故已前未承此明正法未及染神。
顯邪說易入也。
見迦旃延等出先入邪說。
迦旃延此雲翦剃種。
姓也。
名迦留鸠陀。
此雲牛領。
其人計罪福苦樂皆自在天作。
毗羅胝此雲空城。
是其母名。
子上加之字依主釋也。
自名删阇耶此翻圓勝。
其人計修苦行以酬往因。
此外道六師中二。
雖說道不同皆宗斷見。
故曰鹹言。
死後斷滅者謂靈随氣散無複後世。
此方迂儒亦多同此計。
但不名涅槃其為害少細。
涅槃此雲圓寂。
或滅度或寂滅等。
雖有多義猶以不生滅為要。
彼迦旃延等反以斷滅名之。
信其說者必至撥無因果妄為聖證。
正言不入。
諸佛不度。
其為害不可勝言。
此匿王未聞正法先受其惑也。
○我雖下述疑求決。
值佛即指今日。
染邪既久領見未深。
舍非決定取無果敢。
故自述猶疑。
疑而雲狐者以狐性多疑。
渡冰聽水再四不果。
人之多疑者似之。
既猶狐疑但是似領未到不生滅地。
故求如來雲何發揮。
雲何者雲何設方。
發揮者極力顯示。
其意蓋欲現量親見體證。
了知此心必到不生滅地而後已也。
○今此下代衆達情。
諸有漏者意指生死凡夫。
現在人天中者。
以彼唯慕有漏。
方欲舍生趣生。
一聞斷滅各各驚疑。
故雲鹹皆願聞。
後文與王同喜即此衆也。
匿王疑斷求決竟。
三如來通為顯示(真妄混淆會衆請示。
死後斷滅匿王求決。
如來圓音一唱。
随機各符其心。
故雲通為)三。
一顯示此身虛妄。
二顯示此心真實。
三結示現前二性。
初(此與下二科。
乃克就經文而立。
以前文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等極難銷會。
故分而科之。
庶請酬相應對閱自知)二。
一略彰變滅。
二詳叙變滅。
初三。
一徴定此身終滅。
二問答必滅之由。
三印其所說不謬。
初。
佛告大王。
汝身現在。
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
為複變壞。
○世尊。
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初問身常變。
佛告大王者。
欲于此身顯示虛妄生滅性故。
正脈雲。
以王發起者有二意。
一就王老相易示遷變。
二顯身無常至貴不免。
愚謂此二意似合四悉前二。
若兼對治斷見指示不生滅性。
則四悉具矣。
就匿王示會衆。
故言汝身。
世人多以身之現在不覺遷變。
故特約現在問之。
因求反徴故曰今複問汝。
金剛帝釋寶也。
有堅利二義。
今取堅義故曰常住不朽。
惟法身可以同此。
若複肉身乃父母所生。
有為有漏安得不壞。
如來明知故問者。
恐其耽着世樂不複警念無常法故。
○世尊下答以終滅。
終者究竟義。
從猶歸也。
言此身本屬無常。
縱以宿因報感長年。
而會必有離究竟歸于變滅。
此亦因聞斷滅懼其速死。
時時體驗此身故所答不謬。
二問答必滅之由。
佛言大王。
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世尊。
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
我觀現前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漸漸銷殒。
殒亡不息。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初問知滅由。
人皆曰少壯同體。
百齡一質。
所謂徒知年往不覺形随。
而匿王獨能超出常情。
審知變滅必有所由。
故問以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世尊下答以觀知。
我此句。
先以判定此身是無常變壞法故。
因是無常變壞。
所以雖未曾滅谛觀自知。
我觀現前者即谛觀現前生滅身也。
念念遷謝者如前念延至後念。
則此身故熊已随前念而遷謝故。
故态既謝。
則後念之身又是一新人矣。
故仲尼曰。
回也見新。
交臂非故。
但新無常新故曰新新。
謂新而複謝。
謝而又新也。
一念既爾。
念念皆然。
故曰不住。
由不住故。
須臾變新作故。
故曰如火成灰。
灰無常灰。
頃刻轉故為新故曰漸漸銷殒。
謂銷殒故灰顯露新火也。
亡亦殒義。
正由殒而複新。
新而複殒。
無所底止故曰殒亡不息。
現前既爾将來亦然。
故雲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正脈雲。
隻此數語便可警念無常。
劇貪世務者甯不惕然。
三印其所說不謬。
佛言如是。
觀現前遷謝。
知當歸滅盡。
于理極成。
故印以如是。
略彰變滅竟。
二詳叙變滅三。
一今昔殊異。
二時年遷變。
三細沉知滅。
初。
大王。
汝今生齡已從衰老。
顔貌何如童子之時。
○世曾。
我昔孩孺膚腠潤澤。
年至長成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迫于衰耄。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發白面皺。
逮将不久。
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初佛令自較。
王重出世以佛為尊。
佛尊世法以王為大。
遞互相恭。
則佛法得世法以行。
世法資佛法以立也。
齡同年。
從猶随也。
言匿王生年六十有二。
雖未極衰極老已随衰老之列。
顔色相貌自不如昔。
況複童時。
問以何如者令其自較。
何所似于童子時也。
○世尊下承教曆述。
始生曰孩。
始行曰孺。
所謂孩提之童是也。
皮不枯悴文不粗澀故曰膚腠潤澤。
膚者身之皮表。
腠者身之文理。
滋潤滑澤。
亦孩提所固然耳。
年至長成者。
謂二三十歲長大成人時也。
精神方以周足故雲血氣充滿。
而今頹齡者。
即現前六十二歲已覺頹敗時也。
不久便至極暮故雲迫于衰耄。
迫近也。
七十曰衰。
八十曰耋。
九十曰耄。
至此則極暮矣。
○形色下結顯迥異。
形色者形容顔色。
枯悴者枯槁憔悴。
非若童時之膚腠潤澤。
精神者精血神氣。
昏昧者血衰氣微。
非若少時之血氣充滿。
發白面皺者迫于衰。
逮将不久者近于耄。
逮猶及也。
如何見比者猶言怎麼能相比也。
充盛即少壯之時。
少壯之時尚不可比況複童年。
自覺其迥異矣。
二時年遷變。
佛言大王。
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王言世尊。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
寒暑遷流漸至于此。
○何以故。
我年二十。
雖号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于今六十又過于二。
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初如來引說。
意謂據汝所說形容朽于昔年。
想從昔至今應非頓然便朽。
汝向亦自覺乎。
○王言下答以漸至。
變化者變少為壯。
化壯為老。
密移者行遷業運。
密密變移。
此系幽隐妄想凡夫粗心莫辯。
故曰我誠不覺。
莊生喻夜壑負舟孔子謂不知老至皆此意也。
寒暑漸至者據理拟對。
言我雖不覺。
以理拟之。
蓋是寒來暑往遷變流易漸漸至此。
誠如佛言不頓朽耳。
○何以下徴釋漸義。
我年二十等長不如幼。
三十之年等壯不如長。
于今六十等耆不如艾。
蓋十歲名幼。
二十為長。
三十曰壯。
四十謂強。
五十稱艾。
六十号耆。
中缺艾不如強強不如壯者超略言之。
可例知故。
由此後後不如前前則寒暑漸至可知其概矣。
灌頂雲。
因果經。
釋迦譜。
并明匿王與佛同日而生。
則楞嚴說當佛六十二歲。
屬般若時非餘會攝。
○三細沉知滅。
世尊。
我見密移雖此殂落。
其間流易且限十年。
○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甯唯一紀二紀。
實為年變。
豈唯年變。
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刹那刹那。
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初牒前粗推。
我見密移者謂如我上說。
是我所見密密遷移之行相也。
殂落者死之異名。
古釋雲。
魂升于天曰殂。
魄歸于地曰落。
今則但取遷變之義。
猶雲雖此遷變尚未是不覺之密移。
以其間遷流變易且限十年言之。
○若複下就中細思。
言上來十年一變尚屬可見。
降斯似非所覺然亦未之思耳。
設若令我微細思惟。
自覺不待十年。
故曰其變甯唯一紀二紀。
紀謂十二年也。
今則不必十二。
但是牒前十年以變其文。
猶雲豈唯十年二十年一變也。
實為年年有變。
月化日遷準此可知。
○沉思下沉觀知滅。
沉思者沉靜其意而思。
谛觀者谛審其幾而觀。
刹那翻最少時。
俱舍雲。
時之極長名劫波。
時之極少名刹那。
重言刹那者言不唯日遷。
實為刹那刹那之間即有變更也。
仁王雲。
一念中具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生滅。
是知刹那猶在念中。
既刹那有變。
則一念一念之間皆不得停住矣。
既念念不得停住。
驗知将來畢竟無常。
因雲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顯示此身虛妄竟。
二顯示此心真實二。
一問答許示。
二借事顯發。
初。
佛告大王。
汝見變化遷改不停。
悟知汝滅。
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實不知。
○佛言。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初牒悟示問。
佛告大王者。
欲于此心顯示真實不生滅性故。
見變知滅是王所悟。
牒之為發問之端。
滅中不滅正王所迷。
問之為發悟之機也。
○波斯下秉心實對。
匿王正恐斷滅。
忽承不滅之問。
急于求示。
故合掌秉心而白。
我實不知者非是謙僞。
若果其知之自不惑于斷見。
○佛言下許示不滅。
言汝既不知我今即于生滅身中示汝不生滅性。
二借事顯發二。
一引叙觀河。
二例水顯見。
初。
大王。
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
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
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問以幾時見水者。
欲取童時之見與今耆零之見顯不變也。
答以三歲即知者。
正顯孩提之年已同耆零時之性故。
恒河正音殑伽河。
此雲天堂來。
以此水自雪山頂阿耨達池流出。
狀其來處最高故。
提抱曰攜。
朝禮曰谒。
耆婆此雲長命。
國俗祀之乞壽。
慈母為子因攜之而谒焉。
二例水顯見二。
一先辯能例之水。
二次顯所例之見。
初。
佛言大王。
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
乃至六十。
日月歲時。
念念遷變。
○則汝三歲見此河時。
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王言。
如三歲時宛然無異。
乃至于今年六十二。
亦無有異。
初牒身有變。
二十之時等牒前粗推。
約十年一變也。
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
言六十故。
舉整略零故不言二。
日月歲時等牒前細推。
極念念不停也。
時即刹那。
日月歲逆次說故。
○則汝下例身問水。
三歲至十三且約十年問也。
其水雲何者。
言身既十年一變。
未知十年之内水性亦有變不。
亦故問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
言宛然無異者但取其濕性不改。
碧色同前。
若以水勢言之。
則十年之内不無泛漲縮消之異。
乃至等超略三四五十。
言六十二亦且以十年不變答之。
二次顯所例之見。
佛言。
汝今自傷發白面皺。
其面必定皺于童年。
○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
世尊。
初牒面有變。
前科牒時年遷變之文。
此科牒今昔殊異之語。
其面必定等據所傷以斷其必變也。
則汝下例面問性。
今時與童時者約今昔相形為問。
見有童耄者耄取衰老之義。
非指九十歲言。
言面既今昔有異。
未審二時觀河見性亦有異不。
以童耄即異也。
○王言下答以無異。
例上水性不改。
因悟見性體同故直以不也答之。
然亦唯取始終能見。
若以根言。
則六十年内不無清明昏華之異。
(問。
不動科中。
已知身動而見性不動。
與此何異。
答。
前雖已知。
但一時覺照而已。
至若現前生滅與不生滅實無智以自分。
今佛假匿王曆曆顯出。
而阿難等前此所覺所照自應轉更增明。
非彼若也)顯示此心真實竟。
三結示現前二性二。
一正以結示。
二怪責輪迷。
初。
佛言大王。
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
皺者為變。
不皺非變。
變者受滅。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皺約顔貌仍取殊異中文。
變約時年仍取遷變中語。
然面皺而見性不皺身心之妄真判然。
皺變而不皺非變身心之虛實攸分。
變滅而不變無滅則生滅性與不生滅性各有發明。
會衆之請至此酬矣。
二怪責輪迷。
雲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雲何者怪責之詞。
言既具不生滅性依之修證便超生死。
汝等雲何不取。
反在生滅身中甘受汝之生死。
自取輪轉。
已是錯矣。
而猶引彼末伽黎等一類外道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豈非錯之又錯。
真為迷之甚者。
末伽黎此雲不見道。
其人謂罪福苦樂不因行得。
與迦旃延等同宗斷見。
佛恐匿王舍彼從此。
故互出之。
都言即同鹹言。
全滅者身滅性亦随滅。
理實不然。
故爾結責。
匿王斷滅之疑自此永盡。
如來通為顯示竟。
四王等踴躍喜慶。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
○與諸大衆。
踴躍歡喜。
得未曾有。
初聞言生信。
王聞是言雖通承前文。
而得力處在結責中末後二句。
蓋匿王本不求取真心。
雖聞不變無滅不以為喜。
又匿王本不求出生死。
雖聞受汝生死不以為驚。
唯聞不許全滅顯有後世。
頓銷斷見之疑。
故雲信知身後雲雲。
舍生趣生正四相中人相。
匿王迹居凡位故唯信此。
○與諸下與衆同喜。
大衆者唯就匿王一類。
位在人天中者樂着生死。
懼成斷滅。
信與王同故不禁踴躍于身。
歡喜于心也。
向謂身後全空。
今知身後有性。
且得舍生趣生。
故雲得未曾有。
(問。
大衆語寬何得但指凡位。
答。
權小信此喜此是損非益。
然彼非無喜。
但喜其較前不動科中轉更增明。
既非新悟。
故不叙也)按阿難所請四義中此科正明常義。
顯見不滅竟。
四顯見不失二。
一阿難執此疑前。
二如來顯倒無失。
初。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
○世尊。
若此見聞必不生滅。
○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初起座具儀。
疑佛語而緻請。
非同常說故須禮跪而白。
○世尊下按定現說。
若此者指上所說。
上唯舉見。
此複兼聞者。
以元是一體。
見既不生不滅。
聞性可例說故。
而言必不生滅者正按定佛語。
為下緻疑之端。
○雲何下反疑前言。
意謂據佛現說。
似應無所遺失。
雲何世尊前來名我等遺失真性。
且責以颠倒行事。
此又所不解也。
○願興下求佛除疑。
興謂發起。
謂願佛發起慈悲心故。
纖疑在念。
塵垢障心。
若蒙慈悲洗除庶能獲不滅樂。
出遺失苦矣。
二如來顯倒無失二。
一法喻合明。
二普為開示。
初二。
一借臂為喻。
二約身以合。
初三一垂臂為倒喻。
二豎臂為正喻。
三相換無失喻。
初。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
輪手下指示阿難言。
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
世間衆生以此為倒。
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垂臂下指者喻違真逐妄。
示阿難言者令因喻詳法。
母陀羅此雲印。
手以印名者以能随事結印。
成益破惡神用不思議故。
問以為正為倒者。
欲假此以喻正遍知身及性颠倒身也。
答以世間衆生以此為倒者。
喻建化門頭。
以違真逐妄号性颠倒身故。
而我不知誰正誰倒者顯臂無定相。
喻實際理地。
性颠倒身即是正遍知身。
正遍知身即是性颠倒身故。
然此中答文雖出阿難。
亦佛意借口為喻。
故無妨配釋。
二豎臂為正喻。
佛告阿難。
若世間人以此為倒。
即世間人将何為正。
阿難言。
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為正。
佛意既建化門頭以違真逐妄号性颠倒。
即問建化門頭更說何者為正遍知。
故仍就喻中問雲。
若世間人以此為倒。
即世間人将何為正。
答以豎臂上指者喻反妄歸真也。
反妄歸真。
約建化門頭說為正遍知身。
故以則名為正喻之。
三相換無失喻。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
若此颠倒首尾相換。
佛即豎臂者喻建化門頭有反妄歸真事也。
若此者指上豎為正言。
意謂若此上豎為正。
則所稱颠倒者不過将手稍之首與臂根之尾上下相換而已。
豈離正臂外别有所謂倒者。
用此為喻。
喻建化門頭若以反妄歸真為正遍知。
則所稱性颠倒者不過違真逐妄真妄交錯而已。
豈離正遍知外别有所謂性颠倒者。
是則妄非真外。
因認妄而說遺真。
正為倒本。
緣背正而稱颠倒。
知此喻者自不疑名為遺失及責以颠倒語矣。
借臂為喻竟。
二約身以合二。
一總合。
二别合。
初。
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
一倍者三分之二。
猶雲多一倍也。
言上豎為正。
下垂為倒。
諸世間人多一倍皆如是瞻視。
似可為憑矣。
若以此為例。
則知汝之雜染色身。
與諸如來清淨法身。
所以稱倒稱正者不過以違真逐妄反妄歸真比類形顯約義發明而已。
豈真有正倒哉。
二别合。
如來之身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随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颠倒者名字何處号為颠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初合豎臂為正喻。
如來之身即清淨法身。
若以阿難之身。
比類形顯。
約義發明則名正遍知身。
蓋以反妄歸真成正知見遍知一切。
與彼輪手上指者無異。
○汝等下合垂臂為倒喻。
汝等之身阿難及衆身也。
未證清淨法身。
皆為雜染色身。
若以如來之身。
比類形顯。
約義發明則号性颠倒身。
蓋以違真逐妄成颠倒見認妄遺真。
如彼輪手下指者無異。
○随汝下合相換無失喻。
名字處宜連上為句。
意謂比類發明似有正倒。
其實本無正倒。
如不信者随汝谛審觀察。
此是汝身。
此是佛身。
汝身所以稱颠倒者不過以佛身比類假立名字。
究竟何處号為颠倒。
蓋如來明知無處而故為難問。
令自覺也。
于時者即如來示問時也。
阿難大衆承教谛觀故曰瞪瞢。
瞪直視。
瞢不明。
謂瞪久反昏也。
瞻佛者先觀佛身以求正處。
以正倒相對欲因正而識倒故。
目睛不瞬者求正處不可得也。
正處既不可得。
反觀自己身心何處為倒。
故亦不知。
是知佛身生身本無正倒。
雖名倒無失。
不過真妄交錯。
亦如金臂輪手首尾相換者無異。
法喻合明竟。
二普為開示三。
一示以正見。
二責以倒執。
三就喻結歎。
初。
佛興慈悲。
哀愍阿難及諸大衆。
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
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初叙意标告。
佛興慈悲者欲與正遍知樂。
及拔性颠倒苦也。
瞪瞻不瞬。
如盲如癡。
故可哀愍。
不唯阿難大衆亦爾。
故及之也。
正脈雲。
應不失時名海潮音。
以此時阿難大衆。
适當可教之時。
佛即及時而應故。
遍告同會者一音圓被之義。
○諸善下引說唯心。
灌頂雲。
常說者大乘深密等經也。
色即十一色法。
心即八識心王。
諸緣者生心有四緣。
謂親因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等無間緣。
生色唯二緣。
以不須所緣及無間故。
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
随心驅役故名為使。
諸所緣法即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及六種無為。
以不相應行亦是識之所緣。
六種無為又是智所緣故。
廣如唯識百法論說。
現變起也。
心之一字。
雖即見聞覺知。
乃指離妄純真之體。
無明不覺三細俄興。
境界為緣六粗兢作。
故雲唯心所現。
作是觀者名為正見。
○汝身下直指令悟。
汝身者直指阿難四大之身。
汝心者直指阿難六識之心。
皆是者無不是故。
從來不昏曰妙明。
即心之照用。
從來不變曰真精。
即心之寂體。
寂照互融。
體用無礙。
故總以妙心稱之。
依起信即一心本源。
依華嚴即一真法界。
諸法皆為所現。
阿難身心自應亦是中所現物。
此如來直指阿難即現前身心證諸法本體。
成正知正見也。
示以正見竟。
二責以倒執二。
一法說。
二喻明。
初二。
一違真逐妄。
二認妄遺真。
初。
雲何汝等。
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初責以違真。
雲何者怪責之詞。
遺失等皆所責之咎。
本妙即上科妙心。
以是本來自妙非修得故。
圓乃通融流動用之相也。
寶乃清淨堅實體之相也。
用則從妙起明故曰妙明。
顯是即體之用。
體則即明而妙故曰明妙。
顯是即用之體。
是則心之與性用體暫分。
亦有不分。
以義既互融開合無礙。
故經中或單言心。
或單言性。
或心性對舉。
講演者随文立義勿拘執也。
認悟中迷者以此乃悟時心性。
下之昏擾擾相乃迷時心性。
然妄依真起。
迷從悟生。
故是悟中之迷不認則即妄即真。
全迷全悟。
正由誤認。
所以與真永違。
與悟永隔也。
○晦昧下責以逐妄。
言心性本妙。
雲何遺失。
又正在悟中雲何便迷。
故約晦昧為空等出其由也。
始由一念妄動隐覆本妙故曰晦昧。
此處即是賴耶。
以正晦昧時即是真妄和合時故。
次由賴耶轉出見分。
于本無一法之中妄作空相故雲為空。
後雲迷妄有虛空是也。
蓋空唯頑虛。
亦晦暗相。
但見分不守暗相。
堅執欲緣。
遂于空晦暗中凝結暗相而成世界之色。
後雲依空立世界是也。
然世界有二。
一情。
二器。
至此乃三細具足。
以賴耶即業相。
見分即轉相。
空界即現相。
下乃六粗。
色即上之所現。
依此為緣起于智續二相。
故雲色雜妄想。
謂于境界色中雜以二種妄想心故。
想相者想彼色相。
執取計名起業。
由此能感未來之生故雲想相為身。
至此乃六粗成就。
以身即業系苦相。
此責其由細向粗展轉逐妄而不返也。
違真逐妄竟。
二認妄遺真。
聚緣内搖。
趣外奔逸。
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初先明認妄。
聚緣二句指前七識言。
上來既有身相即分内外。
由是于八識體上現起前七轉識。
第六意識。
聚集前五識所緣塵影。
在内分别名曰内搖。
前五識趣逐前五外塵。
馳騁放縱名曰奔逸。
不言七識者以義攝故。
(以七識為自體用。
内依八外借六也)内搖外奔無暫清甯故曰昏擾擾相。
衆生不知。
反謂有實體用故曰以為心性。
所謂認悟中迷者以此。
○一迷下次顯遺真。
一迷者才一迷也。
定惑者無能脫也。
言衆生不迷則已。
一迷則定謂在内。
無有能脫此惑者。
如阿難雲。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将識心居在身内是也。
色身屬正報。
洎及也。
山河虛空大地皆屬依報。
此等皆依妙明真心随緣變現。
而仍依彼建立故曰鹹是中物。
其如衆生自認身内之心。
謂其能廣能大。
有實體用。
遂于此本來廣大之心依正通依之體而不能知。
所謂遺失本妙者以此。
法說竟。
二喻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瀛渤。
澄清者海之德。
喻真心彌滿清淨。
百千者海之量。
(猶雲百千頃也)喻真心包含萬有。
餘海莫及故稱為大。
喻心海非識海所及。
一向遺失故曰棄之。
此喻違真。
不喻逐妄者以違真必逐妄故。
浮漚水上泡也。
略具二義可喻識心。
一者依海暫現。
喻識心依真妄起。
二者有無不定。
喻識心生滅不停。
一向誤執故曰唯認。
全潮者全海潮漲也。
泛濫無際唯真心緣起妙用。
可以類此。
而衆生既唯認妄。
将必以妄想攀緣視為真心妙用。
故曰目為。
瀛渤者海外之海唯海能潛通。
喻如來究竟覺心唯本覺可以密契。
而衆生既以妄想攀緣視為真心妙用。
将謂即此可以成佛。
故曰窮盡。
此喻認妄。
不喻遺真者以認妄必遺真故。
責以倒執竟。
三就喻結歎。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初就喻顯倒。
違真認妄而又視為真心妙用。
且謂其可以成佛。
如棄海認漚已是迷矣。
而又目為全潮。
且言其窮盡瀛渤。
則是迷而複迷故曰迷中倍人。
無倒成倒非失說失故曰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末句結歎可愍。
言果其有倒有失尚不足愍。
正以無倒成倒非失說失如垂手然。
故可憐愍。
是知欲正不難豎手即是。
複真亦易。
反妄無非。
聞佛結歎之語。
宜發深省。
(問。
帶妄顯真。
尚未深領。
遽指真源甯無河漢。
答。
顯見原為契真。
是佛密意。
乘阿難不知有妄就便顯其殊勝。
令其領見也)按阿難所請四義中此亦足前常字。
正脈雲。
上科約未來說。
如雲盡未來際究竟不滅。
此科約過去說。
如雲從無始來本有不遺。
既唯約豎論。
定屬常字無疑。
顯見不失竟五顯見無還(正脈雲。
還者去也。
科名獨标去意。
文中兼有來意。
顯無去來耳)三一阿難求決取舍。
二如來破顯二心。
三結歎自受輪溺。
初。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
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
常住心地。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願佛哀愍。
宣示圓音。
拔我疑根。
歸無上道。
初悲感白佛。
正脈雲。
悲救者救其颠倒受淪。
深誨者誨其極領正遍知也。
垂泣者有二義。
一者感佛救誨悲深難報。
二者傷己愚迷取舍未決。
由斯二義所以叉手而白。
○我雖下自陳未決。
雖者暫縱義。
謂縱悟真心也。
如是妙音即指上科所說。
稱性開示迥異昔談故稱妙音。
悟者随語生解。
非是真悟。
觀下未敢認為之語可知。
妙明等即上科所示真心。
上稱妙明真精。
此但雲妙明者用必有體。
不言可知故。
元所圓滿者本自圓具一切。
滿足無欠。
此領上科心現諸法法在心中之義。
既聞無倒成倒。
自知說失非失故曰常住心地。
而字有畏難義。
以下有畏舍難舍意故。
其意以悟佛現說。
現用緣心。
舍此緣心憑何開悟。
此畏舍意也。
允誠也。
瞻仰者戀慕義。
謂戀慕緣心不忍遽舍。
此難舍意也。
徒者終枉義。
謂枉獲此心也。
此心仍指真心。
上雲元所圓滿等。
明知其是本元心地。
而猶雲未敢認者以認此必至舍彼。
恐向後聞法開悟無所憑耳。
○願佛下。
求佛宣示。
良以緣心為生死根本不能遽舍。
真心為二果淨體未敢遽認。
自知愚而且迷故求佛哀愍。
圓滿音輪。
高低普應。
故求佛宣示。
緣心難舍是為疑真之根。
拔而除之。
庶可以取真心而歸無上道矣。
阿難求決取舍竟。
二如來破顯二心二。
一破緣心有還。
二顯見性無還。
初二。
一先破所緣之法。
二正破能緣之心。
初(正脈雲不舍緣心。
既全為于重法故須破法。
而緣心自舍矣)四。
一直斥其法。
二異喻反顯。
三同喻正明。
四結合警悟。
初。
佛告阿難。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
汝等句寓有深責之意。
意謂我已重重破斥令舍緣心。
将謂永棄。
不料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誠為辜負。
良可憐愍。
此法亦緣者以能聽既屬緣心。
所聽即屬緣塵。
既唯是緣。
則正智迷于妄想。
如如蔽于名相。
故雲非得法性。
法性者諸法實性。
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故也。
二異喻反顯。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斥以非得法性恐未心服。
故先用異喻而反顯之。
言如來說教原為顯發心性。
開示智者。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上人字喻佛。
手喻教。
月喻心。
下人字喻智者。
對愚迷者言。
若果是智者自能依教觀心。
如彼人因指應當看月。
反顯阿難等不能如是。
足見其不得法性。
三同喻正明。
若複觀指以為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何以故。
以所标指為明月故。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異喻反顯恐猶未了。
故複以同喻而正明之。
文分三段。
初喻迷心性。
言愚迷之人。
以攀緣心。
聞教便謂悟心。
如若複有人。
觀指為月。
此中人喻愚者正明阿難等愚迷同此。
○此人下喻迷教體。
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知心性。
亦複不識教體。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
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此中亡失皆不知義也。
何以句喻中徴亡指所以。
法中徴迷教所以。
言如是愚迷之人所以謂其不知教體者何以故耳。
釋中由彼即以能诠之教為所诠之心。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所用能标之指為所标明月。
豈識指者之所為乎。
要知識指者自不以指為月。
而知教者豈複以教為心哉。
○豈唯下喻迷二相。
明即月相。
喻靈覺為心相。
暗即指相。
喻頑塵為教相。
言如是愚迷之人不但不識教體兼亦不識靈之與頑。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
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
何以下喻中徴釋不識明暗所以。
法中徴釋不識靈頑所以。
言如是愚迷之人。
所以謂其不識靈頑者何以故耳。
蓋教以頑塵為相。
心以靈覺為相。
而彼既以教體為心。
是靈頑二相亦不能了。
如彼觀指為月之人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