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一

關燈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第九總釋名題者。

    謂名者實之賓。

    題者經之綱。

    一經大義。

    萃在名題。

    故言總釋。

    謂總釋一經大義于名題中也。

    又名謂能譯人名。

    題謂所譯經題。

    而言總釋者。

    謂人名經題以總釋之也。

    即分為二。

     一經題二譯人。

     初。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釋此經題。

    略作五義。

    一先會五名。

    二正釋現題。

    三略備古法。

    四重申西名。

    五附釋卷次。

     初。

     按經中佛自所說。

    有五種題名。

    一曰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正脈雲。

    境智為名。

    謂大等是境。

    十方下屬智)二曰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正脈雲。

    機益為名。

    謂阿難性尼為機。

    得菩提等是益)三曰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

    (正脈雲。

    性修為名。

    以如來密因屬性具。

    修證了義屬修得)四曰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正脈雲。

    要妙為名。

    蓋上七字為顯為最妙。

    下八字為密為最要)五曰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正脈雲。

    因果為名。

    以菩薩萬行為因。

    首楞嚴即果也)今此題者。

    于五名中略取十九字。

    擇要該廣。

    次第攝經。

    乃結集者善巧所成。

     二正釋現題四。

    一指法宗體。

    即大之一字也。

    所言大者。

    即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故稱為大。

    在華嚴即一真法界。

    而一真法界。

    該四法界。

    統攝乎因因果果。

    無量妙門。

    無邊妙義。

    不其大乎。

    諸經或目為實相。

    或目為佛性。

    或目為圓覺。

    或目為真如等。

    其實皆一心也。

    在本經即如來藏心。

    而如來藏心。

    非一切法。

    一切法莫能收攝。

    即一切法。

    一切法莫能逃遁。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得已強名為大。

    非對小言大。

    以對小言大。

    則大有分限。

    非真大故。

    亦非先小後大。

    以先小後大。

    則大有始終。

    非本大故。

    是知此大。

    十方無盡。

    三際莫窮。

    在迷為如來密因。

    在悟為修證了義。

    在因為菩薩萬行。

    在果為首楞嚴王。

    一經要妙。

    不出此宗。

    十界紐樞。

    無逾茲體。

    以之冠首。

    良有以焉。

     二顯法勝妙。

    即佛頂二字。

    所言佛頂者。

    即肉髻相上無見頂也。

    肉髻相。

    為三十二相之一。

    在青螺绀發正中。

    如春山吐日。

    而頂不可見。

    如佛初降生。

    岚毗尼林神。

    為佛乳母。

    捧持谛觀。

    不見其頂。

    又佛成道後。

    遊波羅奈。

    東方應持菩薩。

    欲窮佛頂。

    上曆沙界。

    終不能見。

    乃八十随好之一。

    無見頂好也。

    用斯顯法者。

    略有二義。

    一佛頂最勝無上。

    顯此法最勝。

    依之修習。

    直趣無上菩提故。

    二佛頂最妙無見。

    顯此法至妙。

    唯佛究盡。

    一切所不能了故。

    又上但顯大。

    此複顯其勝妙。

    蓋直指法體為大為佛頂耳。

    又佛頂亦可作喻。

    但不如直指之為親也。

     三别出義相曲分四。

     一正因密熏。

    即如來密因句也。

    如來者。

    十号之一。

    仿同先德号。

    釋有二義。

    一随相釋。

    謂佛佛道同。

    後佛出世。

    宛同先佛再來。

    故名如來。

    二入理釋。

    随教淺深。

    難盡多種。

    今據終實。

    謂如為本覺。

    來為始覺。

    始覺究竟。

    即同本故。

    亦仿同先德義也。

    對下菩薩。

    即是果人。

    乃諸菩薩道後之号。

    密因者。

    即正因佛性。

    衆生等有。

    迷而不知。

    雖迷而不知。

    由内熏力故。

    遇緣信發。

    究竟可以成佛。

    正以可成佛故。

    名如來因。

    在迷不知故。

    複名為密。

    又因稱如來。

    複名為密者。

    為遣兩種人過。

    一如來二字。

    遣小教二乘。

    抱迷絕分之過。

    以彼不達即心即佛。

    自甘絕分。

    一向沈空。

    今聞因即如來。

    頓然夢覺醉醒。

    回小向大。

    成佛有分。

    二密之一字。

    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

    以彼才信自心。

    便謂是佛。

    一向廢修。

    今聞但是密具。

    自知非是已成。

    從性起修。

    冀果方能。

    然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

    所謂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至文中十番顯見。

    且從眼根指出。

    以一例五。

    六根皆具。

    若擴而充之。

    不唯近具根中。

    實為遠該萬法。

    迨後會四科。

    融七大。

    明生續之因。

    示圓融之故。

    全彰三藏。

    不離一心。

    如來密因之旨。

    顯發無餘蘊矣。

    經文首從請定。

    至四卷前半。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如來重重開示。

    令修奢摩。

    當機方以信順。

    四分中開示奢摩成信分。

    義齊于此。

     二了因顯發。

    即修證了義句也。

    因信起觀曰修。

    蓋即以觀行為修。

    非曆事造修也。

    由行成解曰證。

    蓋即以解悟為證。

    非曆位取證也。

    良以圓頓行人。

    信時即兼解悟。

    解時已有證入。

    故前分末即許阿難等心悟實相。

    而此段即雲修證了義。

    其實前方是信。

    此方是解。

    蓋以行布不礙圓融。

    取勝為言。

    然謂之了義者。

    有二義。

    一者了悟前義。

    二者了無餘義。

    了悟前義者。

    由前段當機信順。

    雖知有如來密因。

    猶未能現量體悟。

    故自喻雲。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請觀門。

    求悟入也)如是如來為之分門以定二義。

    驗證以釋二疑。

    绾巾以示倫次。

    冥授以選本根。

    蓋即令其以耳門三昧。

    修習證入。

    了悟前段。

    如來密因義也。

    了無餘義者。

    謂耳根圓通。

    超二十四聖而獨妙。

    依此修證。

    則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一修一切修。

    一證一切證。

    了無餘義可修可證。

    至下菩薩萬行。

    亦不過圓融中略示行布之義。

    經文義分兩段。

    首從四卷後半。

    請華屋之門。

    至六卷中十恒沙衆。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等。

    為開示理觀。

    次從六卷後半請安立道場。

    至七卷中頂光說咒。

    顯示利益。

    兩衆願護等。

    為開示事儀。

    總為令修三摩。

    四分中開示三摩成解分。

    義齊于此。

     三緣因助修。

    即諸菩薩萬行句也。

    菩薩略梵語。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釋有三義。

    一約自利。

    謂覺雖分證。

    尚有情識故。

    二約利他。

    謂覺彼有情。

    令他同己故。

    三約兩利。

    謂上求大覺。

    下化有情故。

    對上如來。

    即是因人。

    乃如來道前之号。

    而言諸者。

    通指禅那中分證諸聖。

    五十五位之數。

    曆位所修。

    行應無量。

    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

    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

    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

    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

    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一具一切。

    主伴重重。

    緣起無礙。

    猶如帝網。

    今言萬明多。

    非局定數也。

    準前釋了義雲。

    一修一切修。

    一證一切證。

    了無餘義。

    可修可證。

    今又言萬行者。

    良以行布既不礙于圓融。

    圓融又何嫌于行布。

    前為推重初心。

    解時即言證入。

    令知理由頓悟。

    此為對治狂慧。

    悟後仍分階差。

    令知事必漸修。

    但悟後之修。

    無勞肯綮。

    如彼鵬飛萬裡。

    培風于未徙之先。

    龍驟千江。

    奮力在将行之際。

    是知圓頓行人。

    功業惟在初心。

    幹慧以後。

    即屬任運流入。

    故後識陰文雲。

    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于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圓明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然既曰超入。

    自非蟻山蠖樹可比。

    (蟻子登山。

    尺蠖上樹。

    皆用力難到者)經文自七卷後半。

    阿難請位。

    至八卷結示五名。

    中間曆談位行。

    皆為令修禅那。

    四分中開示禅那成行分。

    義齊于此。

     四妙果究證。

    即首楞嚴三字也。

    梵語首楞嚴。

    涅槃經佛自釋雲。

    首楞者。

    名一切事畢竟。

    嚴者名堅。

    一切畢竟而得堅固。

    名首楞嚴。

    古德依此。

    遂明其為徹法底源。

    不動不壞。

    據古德意。

    言一切事畢竟者。

    即是窮徹諸法根底本源。

    如法華究竟諸法實相之義。

    或有翻為健相三昧者。

    亦以能究竟諸法實相故也。

    而得堅固者。

    謂事到畢竟。

    即性常住。

    故即明其為不動不壞。

    以既能窮徹諸法根底本源。

    法法無非實相。

    求于去來生滅了不可得。

    有何動壞。

    如法華所謂世間相常住是也。

    承上即是曆前諸位。

    修練治習。

    至斯乃窮徹諸法。

    根底本源。

    不動不壞。

    證一切智。

    而成常住果矣。

    若以本經現文釋之。

    與上稍異。

    謂凡一切事畢竟堅固。

    即名首楞嚴。

    故古德亦有直翻為究竟堅固者。

    良以如來密因。

    久淪七趣。

    修證了義。

    動招五魔。

    菩薩萬行。

    多緣理障。

    由是如來精研七趣。

    而明其原無。

    詳辨五魔。

    而教以預識。

    重明五陰。

    而示以漸修。

    知此則七趣不淪。

    五魔不擾。

    理障不蔽。

    奢摩三摩禅那始終不壞。

    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

    所謂首楞嚴是也。

    是知首楞嚴義。

    通乎前之三分。

    以從前三離障得名。

    故初卷中阿難所請者。

    乃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而如來所許者。

    乃首楞嚴王。

    經文自八卷半請談七趣。

    至正宗分盡。

    無非令其成就乎此。

    四分中當開示楞嚴成證分也。

    已上别出義相竟。

     四結示诠體。

    即經之一字也。

    華梵名義。

    略見于藏乘分攝門中。

    雜心論出五義。

    一湧泉。

    義味無盡故。

    二出生。

    出生諸法故。

    三顯示。

    顯示教理故。

    四繩墨。

    辨析邪正故。

    五結鬘。

    結成文相故。

    佛地論有二義。

    一貫穿。

    謂貫穿所說法義。

    二攝持。

    謂攝持所化衆生。

    此方訓釋有四義。

    一常。

    三世不易故。

    二法。

    十方同遵故。

    昭明太子意也。

    三徑。

    修行徑路故。

    四典。

    攝生定典故。

    隐士劉虬意也。

    此屬能诠。

    以大佛頂等是所诠故。

    通收聲名句文。

    故為體也。

    已上正釋現題竟。

     三略備古法二。

     一立題法。

    謂諸經立題。

    人法喻單複具足。

    例有七種。

    一單人。

    如淨名。

    二單法。

    如涅槃。

    三單喻。

    如寶積。

    四法喻複。

    如妙法蓮華。

    五人法複。

    如勝天王般若。

    六人喻複。

    如佛說梵網。

    七具足三。

    如大方廣佛華嚴。

    今例華嚴。

    謂佛頂亦可作喻。

    如來菩薩為人。

    餘皆是法。

    然既法喻合明。

    足顯幽深。

    況是如來菩薩境界。

    自非權小諸經可比。

     二釋題法。

    正脈雲。

    古式有二。

    一作對釋。

    二離合釋。

    今作對有五。

    一法喻對。

    謂大字是法。

    佛頂是喻。

    二體用對。

    謂大佛頂是體。

    如來密因等是用。

    以有生信發解成行緻果等用故。

    三性修對。

    謂如來密因屬性。

    修證了義屬修。

    四因果對。

    謂萬行是因。

    楞嚴為果。

    亦動靜對。

    可知。

    五通别對。

    謂經是通題。

    以修多羅藏。

    皆名經故。

    上屬别題。

    以大佛頂等。

    非餘經故。

    又諸經通五人說。

    故名為通。

    大佛頂等。

    局在佛說。

    故名為别。

     離合亦五。

    一大字是法。

    約理故勝。

    佛頂是喻。

    約相故劣。

    佛頂上加之字。

    依主釋也。

    二如來密因屬性。

    修證了義屬修。

    兩别雙舉相違釋也。

    下二句因果相違可知。

    三萬字是數。

    行字是體。

    萬下加即字。

    體挾數量帶數釋也。

    四經字是體。

    如來密因等是用。

    經上加即字。

    體持業用持業釋也。

    五大佛頂等是經之所有。

    經上加非字。

    分取他名有财釋也。

    鄰近一釋。

    文不明顯。

    必欲作者。

    應雲。

    大佛頂等是修多羅藏。

    故稱為經。

    即居近鄰強鄰近釋也。

    正脈雲。

    此不廢古釋。

    略備參考。

    餘不悉。

     四重申西名。

    謂此經。

    亦名中印土那爛陀大道場經。

    于灌頂部錄出别行。

    釋曰此别行題目也。

    印土即是天竺。

    于下譯人中釋。

    那爛陀。

    此雲施無厭。

    西域記雲。

    此伽藍南。

    庵沒羅林有池。

    其龍名那爛陀。

    據此乃是以龍名池。

    依池名伽藍。

    以其近彼池故。

    佛滅度後。

    六帝緝興。

    園林绀宇。

    都建一門。

    主客萬僧。

    住持高俊。

    印土名藍。

    無過此者。

    故以大道場稱之。

    經依道場。

    故即以道場名經。

    灌頂部者。

    彼經五部之一。

    此一部中。

    仍該多經。

    今此經者。

    乃于中錄出。

    各别行持。

    尤見其為至精至要法也。

     五附釋卷次。

    卷者。

    對舒而言。

    謂舒之以便誦持。

    卷之以便供奉也。

    又古經書。

    多以軸為卷。

    今易制未易其名耳。

    第謂次第。

    一者數之始也。

    此經文有十卷。

    以次第論。

    此卷為始。

    故雲第一。

    (後卷次例知)經題竟。

    二譯人四。

     一主譯人。

    二譯語人。

    三證譯人。

    四筆受人。

     初。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首言唐者。

    紀譯經時也。

    按譯經圖記。

    此經翻譯在則天罷政。

    中宗嗣位。

    神龍元年時故。

    中天竺。

    标譯人處也。

    灌頂雲。

    天竺。

    或雲乾竺幹豆身毒印度等。

    皆梵音輕重耳。

    此雲月邦。

    以其有聖賢繼軌。

    導凡禦物。

    如月照臨故。

    又以此大國。

    形諸小國。

    如星中月故。

    或雲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北廣南狹。

    如半月形故。

    地當閻浮中心。

    周九萬餘裡。

    東西南北及中皆名天竺。

    譯主乃中天竺人也。

    沙門者。

    釋子通稱。

    此雲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故。

    般剌密谛者。

    譯主别名。

    此雲極量。

    謂自行化他。

    皆極盡其量故。

    或雲到彼岸。

    或雲成辦究竟。

    皆極盡其量之義。

    末言譯者。

    紀譯經之事也。

    譯謂翻易。

    謂翻易西梵之語。

    而為東華語故。

    正脈雲。

    特科為主譯者。

    以此經未來。

    盛名先至。

    天台西向拜求。

    一十八年。

    竟未諧願。

    彼國禁為國寶。

    師潛匿航海赍來。

    于唐中宗初年。

    達廣州。

    适遇房相。

    請于制止寺譯成。

    速回以解責邊之難。

    (國王因師潛過。

    罪責守邊官吏故也)夫大師冒禁艱苦。

    志益此方。

    且具通方智辯。

    總統譯場。

    雖功成身退。

    而名不可泯。

    故首标主譯。

    以重元勳也。

     二譯語人。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烏苌。

    奘傳名烏仗那。

    唐言苑。

    阿輸迦王之苑囿也。

    舊曰烏場。

    或烏茶。

    在北天竺境。

    彌伽釋迦。

    此雲能降伏。

    以于内外魔怨。

    皆能降故。

    譯語即是翻音言。

    西梵語字。

    與此全殊。

    若觀梵本。

    非唯不知其語。

    兼亦不識其字。

    須先随其梵音。

    以此方之字易之。

    名為翻字。

    翻字之後。

    方可讀之。

    然同于咒語。

    卻須兼通兩國言音者。

    變梵語為華言。

    名為翻音。

    今雲譯語是也。

    亦雲度語。

    謂酌度兩國言音。

    務使彼此相當定言詞成章句故。

    不先列翻字人者。

    以私譯不備員。

    亦此師代之耳。

     三證譯人。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摸象雲。

    古本并有第三羅浮沙門懷迪證譯一行。

    不知今本何以不載。

    後刻經者。

    宜增入之。

    灌頂雲。

    迪師循州人。

    因住羅浮山南樓寺。

    故山寺俱稱。

    令遠近皆知故。

    迪者進也。

    循也。

    沙門名懷迪者。

    取其常懷精進。

    循道而行之意。

    證譯者。

    謂于翻字翻音二中。

    總為參詳較正。

    以師久習經論。

    備谙五梵。

    故于譯場之中。

    獨充此職。

    然前二師。

    身生西國。

    語精梵言。

    雖亦兼美唐文。

    乍來恐未盡善。

    經師參詳較正。

    不唯不謬佛意。

    兼亦善合機心。

    佛法流通。

    厥功非細。

    願諸後賢。

    各思報本。

     四筆受人。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菩薩戒。

    大乘戒也。

    梵網經雲。

    欲受國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

    百官之身。

    房相遵此受此。

    以菩薩為兄。

    以佛為父。

    故自以弟子稱之。

    此法銜也。

    次下明世職。

    前者先也。

    以下官名。

    皆其先任舊職故。

    正議史稱正谏。

    言官之名。

    大夫者。

    大正風化。

    扶樹人才。

    有維持世道之任。

    舉薦賢能之責也。

    同者兼同協理之義。

    中書門下。

    二俱内省。

    左右相府之名。

    中書省。

    多掌王言。

    門下省。

    多出政事。

    融乃權兼兩省。

    故并書之。

    平章者。

    書曰平章百姓。

    平均也。

    章顯也。

    謂均理政務。

    章顯法度也。

    事即政務法度之事。

    不言現職者。

    為諱被谪事故。

    清河地名。

    房相之梓裡也。

    房相名融。

    其子名管。

    父子俱相。

    而融事略出管之傳文。

    筆受者。

    謂前三師已成草本。

    房相受之。

    秉筆潤色。

    務使文質相當。

    雅俗兼利。

    故正脈以潤文科之。

    夫如來滅度。

    佛法付囑王臣。

    因緣會遇。

    遭際各殊。

    詳融事。

    為相于武後末年。

    被谪于中宗元年。

    才至廣州。

    便遇斯典。

    請譯筆受。

    成此莫大功德。

    以世情觀之。

    似可悲。

    以佛法觀之。

    則慶甚矣。

    總釋名題竟。

     第十别解文義者。

    謂文分十卷。

    義派幹差。

    若不解千差之義。

    難以銷十卷之文。

    空說名題。

    徒誦詞句。

    信解無以。

    行果安成。

    為此别解。

    不避煩分。

    然道安雄判。

    既雅合于親光。

    而指掌新疏。

    亦承用乎三分。

    一叙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二。

     一六成證信叙。

    二二緣發起叙。

     初(六成者。

    六種成就。

    謂信聞時主處衆也。

    六種阙一。

    大教不興。

    故雲成就。

    言證信者。

    謂标記主伴。

    指說時方。

    證法有所授。

    令人生信故)二。

     一總标五成。

    二别列聽衆。

     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者。

    信成就。

    為順此義。

    作信順之詞。

    以信者言如是。

    不信者則言不如是故。

    此随相釋也。

    又一切事究竟堅固名如。

    離生滅去來等見名是。

    此入理釋也。

    又無上法王。

    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名如。

    不诳不妄名是。

    此據文釋也。

    又如佛所說。

    無有不是。

    亦信順義。

    智論雲。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故為第一。

    若對下文。

    應作指法之詞。

    即指者一部經說。

     我聞者。

    聞成就。

    亦結集者自述法有所授故。

    夫聖人無我。

    而雲我聞者。

    蓋是随世假我。

    亦法身真我。

    揀非妄我。

    及于邪我。

    聞謂親聞。

    非私淑讀古者可比。

    下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故為第二。

    若連上為句。

    應雲如是一經。

    我從佛聞。

     一時者。

    時成就。

    不紀年月。

    但雲一時者。

    以如來說法。

    處無定方。

    滅後結集。

    傳通異域。

    約東西正建不同。

    約上下延促不等。

    彼此差互。

    難以考稽。

    故總言之。

    蓋取師資合會。

    說聽究竟。

    為一時也。

    古德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故為第三。

    若對上句。

    應是追憶昔聞。

    漫言彼一時也。

     佛者主成就。

    梵語佛陀。

    此雲覺者。

    十種通号之一。

    覺有三義。

    一自覺。

    揀凡夫。

    二覺他。

    揀二乘。

    三覺滿。

    揀菩薩。

    者字訓人。

    通指能覺人說。

    若就今經。

    别指釋迦。

    以楞嚴會主。

    非餘佛故。

    法華雲。

    唯有如來。

    我等所歸。

    故為第四。

     在室下處成就。

    室羅筏。

    具雲室羅筏悉底。

    舊雲舍衛。

    或雲舍婆提。

    此翻豐德。

    或翻聞物。

    謂國豐四德。

    (财寶五欲多聞解脫)為物所聞故。

    祇桓精舍。

    在室羅近境。

    祇即祇陀。

    亦雲逝多。

    匿王太子也。

    此翻戰勝。

    以太子生時。

    匿王凱旋故名桓林也。

    是其所施故。

    精舍給孤園也。

    園中置舍。

    最極精奇。

    舍園從舍稱故。

    原園林俱屬太子。

    給孤長者。

    買園建舍。

    請佛說法。

    不辭布金之費。

    遂感太子并林施之。

    君尊臣卑。

    故桓先舍次。

    諸經多言祇樹給園。

    此稱校雅。

    下雲屬諸比丘。

    休夏自恣。

    佛僧安居。

    非此不可。

    故為第五。

    (長者買園。

    事詳涅槃阿含賢愚等經。

    非急不載)總标五成竟二别列聽衆二。

     一聲聞衆。

    二辟支衆。

     初三。

     一舉類标數。

    二明位歎德。

    三略出上首。

     初。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初舉類顯勝。

    與者并與。

    兼及義也。

    大者揀小。

    非有學故。

    又三義名大。

    謂大多勝。

    大者天王大人。

    所共敬仰。

    非小德故。

    多者内外典籍。

    無不博通。

    非寡解故。

    勝者超出九十六種外道。

    非劣器故。

    比丘名含三義。

    一乞士。

    謂乞食乞法。

    資益身心故。

    二破惡。

    謂破見破思。

    滌除諸惡故。

    三怖魔。

    謂出家出界。

    魔怖失黨故。

    衆者梵語僧伽。

    此雲和合衆。

    和合有二。

    一事和。

    謂戒見利身口意六事俱和故。

    二理和。

    謂同證擇滅無為法故。

    今但言衆。

    不言和合者。

    以衆則必和。

    不和非衆也。

     ○下句。

    标數顯同。

    報恩經雲。

    初度陳如五人。

    次度耶舍門徒五十人。

    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

    次度伽耶門徒三百。

    次度那提門徒二百。

    次度身子門徒一百。

    次度目連門徒一百。

    共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今減五人者。

    略零數故。

    俱猶同也。

    此等皆久修異道。

    空無所獲。

    遇佛得益。

    感恩常随。

    今亦同聽。

    故雲與俱。

    舉類标數竟。

     二明位歎德。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初據迹明位。

    皆是者。

    無異衆故。

    漏謂三漏。

    謂欲漏(欲界煩惱)有漏(上二界煩惱)無明漏(三界無明)也。

    具此者。

    如漏器不堪用故。

    又于生死中有漏落故。

    此衆已斷。

    故雲無也。

    大有三義。

    一揀定性。

    能回心故。

    二揀實行。

    是權現故。

    三揀同類。

    稱上首故。

    阿羅漢。

    亦三義。

    一應供。

    堪為福田故。

    即乞士果。

    二殺賊。

    殺煩惱賊故。

    即破惡果。

    三無生。

    永絕後有故。

    即怖魔果。

    小乘久擅斯名。

    故為迹也。

     ○佛子下約本歎德。

    明位據迹。

    歎德約本者。

    引小乘向大乘故。

    外現聲聞。

    内秘菩薩。

    故稱佛子。

    既稱佛子。

    不屑逃形自守。

    故雲住持。

    謂住世間持佛法化衆生故。

    雖住世間。

    不為諸有所系。

    故曰善超。

    若一向沈空滞寂者。

    縱超非善。

    諸有者。

    略明有三。

    處中說九。

    廣演成二十五。

    其中因果不亡。

    故稱為有。

    國土王都也。

    繁華射眼。

    勝欲牽心。

    具威具儀。

    不易可得。

    曰能于曰成就者。

    自是塵中作主。

    非彼勉強詐飾者可比。

    從随也。

    佛轉法輪。

    教化衆生。

    此衆常随引攝同類故。

    超有則不著于有。

    具儀則不淪于空。

    空有不羁。

    故以妙稱。

    又以其從佛轉輪。

    緣結有素。

    故堪遺囑。

    謂遺命成佛。

    囑累度生。

    二俱堪故。

    此上歎自利之德。

    雖兼利他。

    乃借物成已。

    仍屬自利。

    毗尼者。

    戒律之總名。

    治身曰嚴。

    治心曰淨。

    又事戒則嚴。

    理戒則淨。

    今顯理事雙持。

    身心并治。

    故曰嚴曰淨。

    然亦非徒自利。

    故曰弘範三界。

    謂弘開法範于三界中也。

    應身者。

    随機應現。

    無量者。

    機有無量。

    應身亦無量故。

    度脫衆生者。

    不惟現身。

    亦兼說法。

    如法華妙音觀音之類。

    未來者。

    總該盡際。

    塵累者。

    通攝塵勞。

    言衆生塵勞累墜。

    輪轉生死。

    如堕深淵。

    如沈巨溺。

    此衆能挽之令起。

    渡之令過。

    故曰拔曰濟。

    此上歎化他之德。

    雖兼自利。

    乃以己成物。

    仍屬化他。

    此化他德中。

    初雲弘範三界。

    似局一土。

    次雲應身無量。

    則該十方。

    末雲拔濟未來。

    乃通盡際。

    則橫豎無不可化之生矣。

    (問。

    法華歎德。

    顯然聲聞。

    此經歎德。

    明是菩薩。

    古德據此。

    判楞嚴在法華之後。

    似為當理。

    若在前者。

    此雲何通答。

    結集善權。

    本迹互影。

    法華處處顯本。

    故歎德惟迹。

    楞嚴在在皆迹。

    故歎德惟本。

    本迹原自無礙。

    互影方顯不遺。

    若不爾者。

    則法華惟本。

    不顯攝生之權。

    楞嚴惟迹。

    全迷實證之深。

    豈盡善哉。

    諸經亦有不爾。

    或但為一類機故)明位歎德竟。

     三略出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舍利尊者母也。

    此雲鹙鹭。

    以其母眼淨口利。

    可比此鳥。

    故以為名。

    弗翻為子。

    尊者是其所生。

    連母為号。

    亦雲身子。

    以其母身形端正。

    猶雲端正身者之子故。

    阿含雲。

    我佛法中。

    智慧無窮。

    決了諸疑者。

    舍利弗為第一。

    故今以大智稱之。

     目犍連。

    此雲采菽氏。

    姓也。

    上古有仙。

    居山采菽而食。

    因以為姓。

    尊者其苗裔耳。

    名尼拘律陀。

    此雲無節樹。

    以父母無子。

    禱樹神而生。

    即以名焉。

    阿含雲。

    我佛法中。

    神通輕舉。

    飛到十方者。

    目犍連為第一。

    以其有大神化。

    故不名其名。

    惟姓上以摩诃揀之。

     摩诃拘絺羅。

    此雲大膝。

    身子舅也。

    往論勝姊。

    姊孕身子。

    則不能及。

    知其所懷智人。

    生必勝我。

    因而發憤。

    遊學南竺。

    讀十八種經。

    無暇剪爪。

    世稱長爪梵志。

    學優還家。

    詣佛索甥。

    佛令立論。

    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

    佛曰還受是見否。

    自思若受是見。

    自宗相違。

    (以立不受宗故)若不受是見。

    自宗則壞。

    (以不受故。

    還同衆見。

    不應立是宗故)義堕詞屈。

    向佛謝罪。

    佛令出家。

    證無學果。

    阿含雲。

    我佛法中。

    得四辯才。

    觸問能答者。

    拘絺羅為第一。

     富樓那。

    此雲滿願。

    尊者父也。

    彌多羅尼。

    此雲慈女。

    尊者母也。

    尊者是其所生。

    稱謂從略。

    故但雲滿慈子。

    阿含雲。

    我佛法中。

    善能廣說。

    分别義理者。

    滿慈子為第一。

     須菩提。

    此雲空生。

    以尊者生時。

    其家庫藏皆空。

    父母疑之。

    庫藏複現。

    故又名善現。

    相師占曰。

    既善且吉。

    故亦名善吉。

    常修無诤三昧。

    佛弟子中。

    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

    觀塵性空而得道故。

    又雲近少。

    白骨微塵色将盡故。

    自陳圓通文雲。

    以從不淨。

    白骨微塵。

    歸于虛空。

    空色二無。

    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餘衆不能俱列。

    故置等言。

    并是法門頭角。

    大衆綱領。

    故雲而為上首。

    聲聞衆竟。

     二辟支衆。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初正叙無學。

    楞嚴聽衆。

    非止聲聞一類。

    故雲複有。

    數稱無量者。

    極言其多故。

    辟支。

    具雲辟支迦羅。

    名含二義。

    一獨覺。

    出無佛世。

    随時觀變。

    體物自覺者。

    二緣覺。

    出有佛世。

    禀教觀緣。

    緣斷證真者。

    慈恩雲。

    釋尊出世。

    五百獨覺。

    從山中來。

    (出無佛世。

    住山待佛者)仁王雲。

    八百萬億緣覺大仙。

    皆來集會。

    今二類俱有。

    故存梵言。

    無學者。

    真窮惑盡。

    于自類中無所學故。

     ○并其下兼明有學。

    師偕其資。

    故雲并也。

    初心即是有學。

    謂初發取證辟支心故。

    同來者。

    資随其師。

    亦風行草偃義也。

     ○屬諸下總陳來意。

    屬附也。

    言此衆既非常随。

    許于異處安居。

    今相将而來。

    意為附諸比丘。

    作自恣法耳。

    諸比丘指常随衆。

    以是聲聞律儀僧故。

    休竟也。

    佛制比丘。

    夏月安居。

    一為結制辦道。

    一為護生避嫌。

    今當竟夏之日。

    即九旬解制時也。

    佛制于七月十五或十四十六日解制。

    考劾九旬德業。

    自知己過者。

    自己陳說。

    自不知過者。

    恣任僧舉。

    故曰自恣。

    蓋恐稍有瑕玼。

    即玷清衆故也。

    然此中辟支。

    與上科聲聞。

    俱屬當機。

    以此經原為融其小心。

    成就大志。

    古德雲。

    子期不遇。

    伯牙絕弦。

    法若無人。

    說将誰聽。

    故為第六。

    (此上六種成就。

    亦名通序。

    通于諸經故。

    亦名經後序。

    結集建立故。

    結集建立。

    有因有意。

    繁見諸疏解中不錄)六成證信叙竟。

     二二緣發起叙(諸教興起。

    各有感發之緣。

    或多或少。

    各有取意。

    今具二緣)二。

     一菩薩發起二聲聞發起。

     初二。

     一略示類引。

    二新舊機發。

     初(咨決心疑。

    引發戒學。

    敷座晏安引發定學。

    宣示深奧。

    引發慧學。

    蓋如來将示真戒定慧。

    先以一類之緣。

    引動本機。

    至正說時。

    自如時雨之化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将求密義。

     ○即時如來敷座晏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初妙機冥啐。

    菩薩奉命度生。

    各據一域。

    故以十方稱之。

    離佛既久。

    就正無緣。

    于諸大乘律儀。

    未能心無疑懼。

    今當休夏。

    歸來自恣。

    故雲咨決。

    謂咨問于佛。

    請求決斷也。

    欽敬承。

    奉遵依也。

    佛具折攝二門。

    于所咨決。

    應析伏者。

    則如父之嚴。

    應攝授者。

    則如母之慈。

    而菩薩敬承遵依。

    無敢違越。

    以本為自恣來故。

    自恣已畢。

    妙機冥動。

    故曰将求。

    将求者。

    存諸心未及言也。

    密義者。

    定慧均等之義。

    良以二乘人等。

    不達自性本定。

    縱修禅寂。

    俱堕偏枯。

    及乎般若。

    卻又惟尚虛慧。

    遂令定慧均等之學。

    轉成密義。

    菩薩知此。

    欲為引發。

    口雖未形。

    而意已彰着。

    故直記之曰将求密義。

     ○即時下深應時啄。

    佛智鑒機。

    應不失候。

    故雲即時。

    真啐啄無違也。

    敷座者。

    敷具而坐。

    晏安者。

    晏靜而安。

    蓋将有所說。

    少時入定。

    審機觀法。

    為物示軌耳。

    又晏而雲安者。

    從容自然。

    不假造作。

    即天然本具之定也。

    出定酬機。

    故雲為諸會中。

    會中亦兼聲聞。

    謂能引所引兩俱為故。

    宣示者宣演指示。

    深奧者。

    深微奧妙。

    即應前密義之求。

    而說定慧均等法故。

    準法華發起叙初。

    先說無量義經。

    次入無量義定。

    而為正說類引。

    今經先定後說。

    但未出經定名目。

    以義揆之。

    必是楞嚴一類。

    所謂先以定動。

    後以智發也。

    略示類引竟。

     二新舊機發。

     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初舊住機發。

    敷座設筵。

    為衆說法。

    故曰法筵。

    清衆者。

    常随衆及先來衆也。

    已經自恣。

    故曰清衆。

    對下新來。

    因稱舊住。

    密義深奧。

    向所不說。

    故曰未有。

    菩薩極領妙旨。

    二乘方聞絕唱。

    故雲得也。

    迦陵。

    具雲迦陵頻伽。

    此翻妙聲。

    鳥名也。

    音聲微妙。

    和雅不倫。

    故以仙音稱之。

    正脈雲。

    在??發聲。

    已逾衆鳥。

    知非凡鳥可比。

    取喻佛音者。

    以佛音之形衆聲。

    與迦陵之比凡鳥。

    略相似耳。

    其實佛音圓遍。

    豈迦陵可及哉。

    如寶積第十。

    目連試佛音聲。

    以神足力。

    飛過西方恒沙國土。

    還同近聞。

    今雲遍十方界。

    可以例知。

     ○恒沙下新來機發。

    恒即恒河。

    正音殑伽河。

    此雲天堂來。

    源自雪山頂阿耨達池流出。

    狀其來處最高故。

    河中沙細如面。

    用計菩薩。

    極顯其數之多也。

    道場即指桓舍。

    以是佛僧辦道處故。

    來聚者。

    聞音而來。

    會聚于此。

    乃不約而同也。

    文殊師利。

    亦雲曼殊室利。

    此翻妙吉祥。

    以菩薩生時。

    有祥光滿室之兆故。

    或雲妙德。

    或雲妙首。

    以其具勝妙德。

    為群賢首故。

    古德雲。

    過去成佛。

    号龍種尊王。

    現在北方。

    為歡喜摩尼寶積。

    當來成佛。

    名曰普現。

    蓋為影向大化。

    示居因門。

    華嚴表根本智。

    今經作擇法眼。

    且為發起性定。

    率衆來茲。

    故以上首稱之。

    然舊住之衆。

    既得略教。

    自應進希廣談。

    新來菩薩。

    聞音而聚。

    明是要聆深法。

    機發之義。

    可以意會。

    (此上兩科。

    雖為引發正說。

    而亦為顯楞嚴會上。

    衆有菩薩。

    列衆中。

    不叙菩薩者。

    以此)菩薩發起竟二聲聞法起三。

     一王臣齋供。

    二阿難誤堕。

    三如來救度。

     初二。

     一匿王齋佛。

    二臣民供僧。

     初。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

    營齋請佛。

    宮掖自迎如來。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初正請如來。

    時即衆僧自恣之時。

    諸佛歡喜之日。

    此日薦親。

    功倍尋常。

    如盂蘭經俱悉。

    波斯匿。

    本國王名。

    此翻勝軍。

    謂軍旅最勝。

    諸國無能敵故。

    為其下尋常作句欠妥。

    當于諱日下作句。

    請佛下作句。

    如來下作句。

    于詞既通。

    于理亦順。

    諱日者。

    親喪之日。

    諱有二義。

    一忌諱。

    謂忌舉吉事。

    哀切不勝故。

    二隐諱。

    謂隐而不言。

    言之即恸故。

    世禮如是。

    佛教則令修冥福。

    以資神道。

    匿王遵此。

    故雲為其雲雲。

    營齋者。

    營辦齋供。

    請佛者。

    祈資冥福。

    以佛具大神力。

    有大慈悲。

    能追異世之魂。

    與當來之樂故。

    宮掖者。

    内庭左右門也。

    佛由中門。

    王不敢并。

    故但于左右迎之。

    言自迎者。

    為迓萬德之尊。

    自屈萬乘之貴故。

    珍羞者。

    貴重食品。

    廣設者。

    諸般俱備。

    盡世所有。

    以供甘旨。

    故稱無上妙味。

     ○兼複下兼延菩薩。

    既已随佛。

    而重标親延者。

    但是神顧語及。

    非另迎也。

    正脈雲。

    請佛以下有六重見敬之至。

    謂其處則内。

    其迎則親。

    其設則廣。

    其羞則珍。

    其味則妙。

    其伴則同。

    愚謂。

    非世尊無以成匿王之信。

    非匿王無以見世尊之德。

    請者受者。

    均為典型。

    匿王齋佛竟。

     二臣民供僧。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初延僧伫佛。

    盂蘭儀範。

    上行下效。

    故雲城中複有等。

    長者齒高德隆。

    居士守道居正。

    二皆有臣有民。

    如須達東坡。

    耶阇龐公之類。

    (須達有位長者。

    東坡有位居士。

    耶阇無位長者。

    龐公無位居士)同時者。

    不惟衆同。

    亦與王同。

    蓋以僧自恣日。

    佛歡喜日。

    乃合正制故。

    飯僧者。

    以飯供僧。

    伫佛者。

    引領望佛。

    然飯僧必伫佛者。

    以佛來僧方至故。

    又分應須佛敕故。

     ○佛敕下佛敕分應。

    文殊身兼賓主。

    且為上首。

    故獨敕之。

    又佛敕分領者。

    非敕文殊自領。

    蓋令其分派兩乘上首。

    各領大衆。

    依次赴請。

    如今主叢林者。

    命執事次第差僧之類。

    随請者意。

    分衆多少。

    故雲應諸齋主。

    (此上兩科。

    雖為引叙阿難堕事。

    而亦為顯楞嚴會上。

    衆有王臣。

    列衆中。

    不叙人天者。

    以此)王臣齋供竟二阿難誤堕二。

     一誤堕之由。

    二誤堕之事。

     初三。

     一不矜小制。

    二妄拟大乘。

    三臨事假飾。

     初。

     唯有阿難先受别請。

     ○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