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二

關燈
故。

    此不唯不得法性尤見其愚迷之甚也。

     四結合警悟。

     汝亦如是。

     此雖結合之語。

    寓有警悟之意。

    意謂如我上說指月雙失明暗俱昧者豈是他人。

    而汝等之心教雙迷靈頑莫辯亦複如是。

    幸宜自悟。

    勿至為智者所哂也。

    (此上四科。

    總為破所緣法。

    不分亦可。

    但以法喻重疊難以銷釋。

    故不厭煩析也)先破所緣之法竟。

     二正破能緣之心三。

     一詳破耳識。

    二略例餘五。

    三總以結破。

     初(現惜緣聲之心不能遽舍。

    故須詳破)二。

     一據執反難。

    二法喻合明。

     初。

     若以分别我說法音為汝心者。

    此心自應離分别音有分别性。

     所緣既非法性。

    能緣豈是真心。

    恐其固執故爾反難。

    意謂若汝必以分别我說法音之影子為汝心者。

    但心非無體。

    而今此心自應離卻所分别音時别有能分别性。

    然前已就塵推破豈遽忘耶。

     二法喻合明。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

    暫止便去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

    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雲何離聲無分别性。

     初喻說。

    客喻能緣之心。

    旅亭喻所緣之境。

    客非亭主。

    偶來栖托曰寄宿。

    喻識非法性。

    倏爾攀緣但依附也。

    亭不适意。

    一宿即舍。

    曰暫止便去。

    喻識心遇不可意聲不耐久緣。

    方生即滅也。

    終不常住者縱使适意。

    非比故鄉。

    三朝五日定要舍離。

    喻識心縱遇可意之聲。

    而所之既倦。

    情随事遷。

    終有謝滅時也。

    此是同喻。

    以緣心正同此故。

    掌亭人謂執掌旅亭之人。

    喻真心能成立諸法非同宿客。

    故都無所去。

    喻真心非比緣心故常住不滅。

    又以無所去故名為亭主。

    喻真心以常住不滅故是稱法性。

    此是異喻。

    以緣心不同此故。

     ○此亦下法合。

    此指緣心。

    或生滅。

    或常住。

    亦應如是客主相似。

    此總合也。

    若真下别合。

    意謂果若真是汝心則應如亭主無所去也。

    此合異喻。

    雲何下合同喻。

    據前推破無體文雲。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是則離聲無性。

    阿難已知。

    故就此為難。

    意謂既不如主雲何反如暫止便去之客。

    如我前說離聲無分别性則其非真也明矣。

    詳破耳識竟。

     二略例餘五(現執緣聲為心前已詳破。

    餘五雖現執未起種子方眠。

    方眠故須例破。

    未起故惟略言)。

     斯則豈惟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離諸色相無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無。

    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谛。

    離諸法緣無分别性。

     斯則句牒前為例。

    謂聲分别心離聲無性已知之矣。

    豈惟此也即如分别我容之心離諸色相無分别性亦但如暫止之客。

    非亭主也。

    如是者重牒上二為例。

    言二心既皆如是。

    則分别香味觸法之心離四無性可以例思。

    今超略而言。

    乃至分别都無其内守幽閑之心亦複如是。

    分别都無者六識不緣六塵。

    唯留定中獨頭内守幽閑。

    今雲非色非空是也。

    已離六塵粗相故曰非色。

    猶有幽閑細境故曰非空。

    拘舍離此雲牛舍。

    即末伽黎之異稱。

    灌頂謂是其生處。

    正脈謂是其母名。

    愚謂既屬異稱生處為是。

    如此方以生處立奶諱之例。

    等指同計。

    如數論師等。

    彼以定力能通八萬劫外則冥然莫辯。

    立為冥性。

    且謂是諸法實性故稱為谛。

    要知冥然莫辯正同非色非空。

    幽閑之境猶是微細法塵。

    由彼不知妄立故曰昧為。

    妄立昧為。

    即同内守之心。

    猶是微細分别。

    離于法塵為緣依然無性。

    如彼聲分别心等無以異也。

    (據正脈懸示。

    略言識心有五種勝善之用。

    一者緣佛色相心。

    二者緣佛聲教心。

    三者聞法領悟心。

    四者止散入寂心。

    五者界外取證心。

    愚謂此五種心。

    從正宗以來至此方已破盡。

    如前阿難雲。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心生愛樂。

    如來斥以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此雲分别我容離色無性。

    皆破第一緣佛色相心也。

    又前雲。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乃破第二緣佛聲教心也。

    又此阿難雲。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

    現以緣心。

    如來示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等即破第三聞法領悟心也。

    又前雲。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内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此雲分别都無離諸法緣無分别性即破第四止散入寂心也。

    又前雲。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等已破第五界外取證心也。

    良以無始生死皆為誤認此心。

    若唯破其劣惡。

    恐尚留勝善。

    今既破其勝善則劣惡之心。

    自知其不可用也)略例餘五竟。

     三總以結破。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則汝心性總指六種緣心。

    離塵無性故雲各有所還。

    明是客義故曰雲何為主。

    既非是主急當舍離。

    此且為阿難等拔除疑根。

    至下乃令其歸無上道。

    破緣心有還竟。

     二顯見性無還二。

     一阿難求示無還。

    二如來詳為顯示。

     初。

     阿難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還。

    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

    唯垂哀愍為我宣說。

     若之一字寓有不自信意。

    意謂若依佛說我此六種心。

    性各有所還。

    此既有還則如來已前所說妙明元心自應無還。

    但不知雲何無還。

    進取未定。

    退舍莫決。

    智堕兩楹如羊觸藩。

    若非如來哀愍宣說何由解脫。

    故雲唯垂等也。

     二如來詳為顯示三。

     一抑揚許示。

    二能所對辯。

    三警覺取舍。

     初。

     佛告阿難。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初略為抑揚。

    佛告阿難者應其哀愍之求。

    且汝見我等酬其宣說之請。

    如來意謂汝既求我哀愍。

    我亦不必牽藤引蔓。

    姑且就汝見我言之。

    當斯時也能見之情體明用即是本元真心。

    但以二妄未除尚欠于妙耳。

    要知此見雖非妙精妙明之心。

    而見妄一除當體即真。

    亦如捏目所現之第二月放手即是真月。

    非與真月。

    實有異體可尋。

    月影者水中月影其與真月上下懸殊。

    虛實不倫。

    見精明元之心自不類此。

    故曰非是(正脈雲。

    月有三相。

    第一是天上淨月。

    第二是捏目所現旁輪。

    第三是水中月影。

    其意以第一月。

    喻純真之心。

    第二月。

    喻見精明元。

    第三月。

    喻緣塵分别。

    知此則抑其未妙。

    揚其切真之意。

    亦自可見。

    問。

    何不即指純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

    費此申明乎。

    答。

    離妄純真之心唯佛乃具。

    等覺尚帶生相。

    何況地前諸位。

    乃至五住凡夫又焉有純真之心可指。

    而此見性真雖不純。

    體終不變。

    如金在礦非金師莫能辯識。

    故佛如金師。

    略為抑揚意在明其切真。

    但欠于妙。

    亦如指礦說金。

    雖欠于精終不如鍮石之迥然非真也)。

     ○汝應下誡聽許示。

    無所還地即前阿難所稱本元心地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直以無所還地稱之。

    蓋為應前雲何無還之請而許示耳。

    抑揚許示竟。

     二能所對辯二。

     一所見有還。

    二能見無還。

     初二。

     一具列所見。

    二備明有還。

     初。

     阿難。

    此大講堂洞開東方。

    日輪升天則有明耀。

    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暗。

    戶牖之隙則複見通。

    牆宇之間則複觀壅。

    分别之處則複見緣。

    頑虛之中遍是空性。

    郁??之象則纡昏塵。

    澄霁斂氛又觀清淨。

     此中具列八相而分四對。

    一明暗對。

    講堂洞開者是戶皆張洞然大開也。

    東方二字宜連下為句。

    言日輪始自東方故雲東方日輪。

    升天者謂漸次上升轉曆于中天也。

    光射講堂故雲則有明耀。

    中夜子夜也。

    黑月月朔也。

    晦暝掩蔽也。

    言子夜已昏況當月朔。

    又值雲掩霧蔽。

    則不唯微昏且昏極而至于暗矣。

    戶牖下通壅對。

    隙謂中間空隙處也。

    内外不隔故雲則複見通。

    牆謂牆壁。

    宇謂屋四垂也。

    内外不通故雲則複觀壅。

    壅者窒塞之義。

    分别下色空對。

    分别之處謂諸識所分别境。

    如色聲香味觸。

    俱屬所緣色塵故雲則複見緣。

    頑虛異色處也。

    冥然無知故以頑稱。

    通以太空為體故雲遍是空性。

    郁??下染淨對。

    氣結曰郁。

    沙飛曰??。

    纡绾環也。

    言郁不自郁乃绾彼昏昧之氣。

    ??不自??乃環彼塵揚之沙。

    古德雲。

    此與空虛。

    體相颠倒。

    餘皆上體下相至下還處自見。

    澄霁者天澄雨霁之時。

    斂收也。

    氛塵氣也。

    塵氣既收。

    蒼然一色。

    故雲又觀清淨。

     二備明有還。

     阿難。

    汝鹹看此諸變化相。

    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雲何本因。

    阿難。

    此諸變化。

    明還日輪。

    何以故。

    無日不明。

    明因屬日。

    是故還日。

    暗還黑月。

    通還戶牖。

    壅還牆宇。

    緣還分别。

    頑虛還空。

    郁??還塵。

    清明還霁。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初現前許還。

    鹹看者現前俱見也。

    明暗通壅等時相淩奪。

    故雲諸變化相。

    本所因起之處。

    即是後來還滅之處。

    許示此義故雲吾今各還。

    謂各令其還也。

     ○雲何下詳一例餘。

    徴起語略。

    具足應言雲何各還本因。

    此諸變化等。

    八相之中且約明相言之。

    明随日滅即是還日。

    何以故等徴釋還日所以。

    無日之時不能見明。

    則明所因起之處屬于日輪。

    如影随形。

    形銷影滅故雲是故還日。

    暗等七還唯列标詞。

    不具徴釋者可例知故。

     ○則諸下以類該盡。

    明該一切明類。

    乃至淨該一切淨類。

    故雲不出。

    據此則諸世間中一切所有無不還者。

    所見有還竟。

     二能見無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

    何以故。

    若還于明。

    則不明時無複見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别。

    見無差别。

     汝見八種等。

    帶所見之相以标能見之性。

    以正見八種之時。

    見精明性湛然盈滿。

    易覺知故。

    當将也。

    誰何也。

    問以當欲誰還者令其自審。

    于八相中将欲因何者俱還。

    亦明知必無而故為難問。

    何以句徴非問。

    謂以何以故作如是問。

    若還下顯正理。

    謂設若見還于明。

    則不明無見自應無複見暗。

    今實不爾。

    試觀前塵雖明暗等相傾相奪種種差别。

    而見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始終無有差别。

    其猶明鏡當台有物斯現。

    鏡豈有去來于其間哉。

    見無所還亦複如是。

    能所對辯竟。

     三警覺取舍。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諸可還者指八相言。

    俱屬前塵故曰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指見性言。

    不離汝而與物俱還。

    明是自性故曰非汝而誰。

    據此則一向循塵忘失自性者亦可以知警矣。

    如來破顯二心竟。

     三結歎自受輪溺。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

    汝自迷悶喪本受輪。

    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則知者承上無還而言。

    無還故不為諸相所遷曰本妙。

    不為明暗通壅所轉曰本明。

    不為色空染淨所奪曰本淨。

    明知有此而乃惑于緣心。

    無智自解是為自迷自悶。

    由此所以喪其本妙明淨之心未能薦取。

    随彼不妙不明不淨之識受于輪轉。

    在凡流于分段。

    習小墜于變易。

    于二生死中常被漂溺。

    其猶佩珠作丐親友見傷。

    是故如來于前名汝等為可憐愍者。

    嗚乎。

    阿難親于佛前耳提面命。

    猶自取舍纏綿動佛憐愍。

    況夫末世凡流情識俱在。

    動以見道自矜。

    嗤他不如。

    聞佛結歎之語宜知慚愧。

    按阿難所求四義中此科兼具寂常三義。

    謂八相任遷而不動寂也。

    八相任去而不滅常也。

    顯見無還竟。

     六顯見不雜二。

     一阿難以物見混雜為疑。

    二如來以物見分明為釋。

     初。

     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意謂承佛上示。

    雖識見性不與諸相俱還。

    但正見諸相時此見即遍在諸相。

    似非局于自己。

    雲何得知不屬于物而是我之真性。

    此疑見性有時在物有時在我依然與彼有去有來者無異。

    是此科但為增明上科之義(問。

    見性周遍。

    物我同體。

    正是妙悟。

    何不就其所見。

    引令玄會。

    而乃強與分析令成局見。

    其猶驅海作漚豈智者之所為乎。

    答。

    阿難尚未深領豈成妙悟。

    若但以其口角相似。

    過為接引。

    反成狂解。

    今之本參未破妄拟高遠者類多由于盲師瞎印。

    如來知機知法豈若彼哉)。

     二如來以物見分明為釋三。

     一通明十界見量。

    二别就阿難顯示。

    三結責疑問不當。

     初(良以聖凡體同遠近用别。

    是知正見諸相時遍在諸相。

    但是用之所及。

    豈可以此而疑見屬于彼哉)。

     佛告阿難。

    吾今問汝。

    今汝未得無漏清淨。

    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

    無所不矚。

     ○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初二乘見量。

    (文中雖無辟支取例應有)吾今問汝句問字應是示字。

    以此下皆示教之語。

    無問詞故。

    阿難方證初果。

    才斷見漏故未得無漏清淨。

    見量雖通初禅未必無礙。

    故是承佛神力此初果見量也。

    阿那律此雲無貧。

    亦雲不滅。

    因中以稗飯施辟支佛。

    果感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享福不滅故。

    尊者是佛從弟。

    因樂睡被诃精進失目。

    如來示以三昧。

    修習證果。

    遂獲天眼。

    自陳圓通文雲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

    維摩經。

    那律答嚴淨梵王亦雲。

    吾見此三千世界如觀掌果。

    今雲見閻浮提豈反劣于初果。

    詳後顯見無礙科中阿難自述觀勝藏殿居日月宮。

    其見周圓遍娑婆國。

    然居日月宮其見隻合遍閻浮提。

    或因兩科鱗次筆授互誤。

    再詳。

    庵摩羅此雲難分别。

    桃柰相似。

    生熟難分。

    此方所無。

    故存梵名。

    此四果見量也。

     ○諸菩下菩薩見量。

    一界一佛土也。

    心地觀雲。

    初地見百佛土。

    二地見千佛土。

    乃至十地見無量土。

    今雲見百千界者謂或見百界。

    或見千界等。

    非一定也。

     ○十方下諸佛見量。

    清淨國土諸佛受用土也。

    散在華藏不啻如佛刹微塵之數。

    其間種種形相。

    種種名字等。

    如來究竟明了故曰窮盡。

    雖至纖悉亦皆洞然無礙。

    故曰無所不矚。

     ○衆生下凡夫見量。

    洞視者約現量言。

    言衆生現量所見。

    能以洞然無礙者唯在障内。

    設有分寸之隔則不過矣。

    (正脈雲。

    不過分寸者有二意。

    一者對勝說劣意。

    自諸聖極于如來。

    較至衆生。

    縱窮其量。

    亦不過分寸而已。

    二者收盡含生意。

    上既齊于如來。

    下必齊于蜎蠕。

    故上至窮盡國土。

    下至不過分寸也)通明十界見量竟二别就阿難顯示二。

     一正為顯示。

    二預防謬執初三。

     一教以自分。

    二代為揀擇。

    三結示不混。

     初。

     阿難。

    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

    中間遍覽水陸空行。

    雖有昏明種種形像。

    無非前塵分别留礙。

     ○汝應于此分别自他。

     初具列能所。

    此中曰觀曰覽皆為能見之性。

    曰四宮曰三行曰昏明等。

    皆為所見之境。

    且吾與汝等。

    即就現前所見言之。

    如來意謂汝今已超凡見。

    聖見尚非所及。

    縱見初禅亦仗佛神力方得無礙。

    俱非汝之現量。

    即今且就吾之與汝現前所觀處言之。

    四天王宮在須彌四面。

    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埵。

    南方增長天王居琉璃埵。

    西方廣目天王居白銀埵。

    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

    宮殿皆是衆寶所成。

    平山腰而齊日月。

    去地四萬二千由旬。

    猶是阿難現量所及。

    中間者地上天下。

    地上有水有陸。

    天下有空。

    水行如魚躍蛟馳。

    陸行如人來畜往。

    空行如雲騰鳥飛等。

    一一用目循曆故雲遍覽。

    此約物體言之。

    其間雲屯則昏。

    日照則明。

    山隔則塞。

    風過則通。

    分别成色。

    異色顯空。

    塵起則染。

    澄霁則淨。

    故曰種種形像。

    此約變相言之。

    此等俱屬前塵由分别顯。

    于汝見性而作留礙故曰無非。

    是能所已自曆然特阿難自混耳。

     ○末二句因其自混。

    故教以汝應雲雲。

     二代為揀擇(佛雖教以自分。

    阿難終竟不悟。

    故複代擇。

    所謂憐兒不覺醜也)。

     今吾将汝擇于見中。

    誰是我體。

    誰為物象。

     ○阿難。

    極汝見源。

    從日月宮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周遍谛觀。

    雖種種光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初許以代擇。

    将與也。

    代也。

    擇于見中謂揀擇于能見所見中也。

    二誰字乃教以着意。

    言物象我體必代汝揀辯誰是。

    決不混也。

     ○阿難下正與揀示。

    極盡也。

    見源即是眼根。

    謂教以盡其眼根之量觀之。

    從者除上不論。

    言二宮齊于四王正阿難現量所見。

    再上則非仗佛加不能無礙故。

    是物非汝者。

    日月雖明無靈覺故。

    七金山次日月而下也。

    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魚嘴環繞須彌。

    間以香水共有七重。

    其體皆金。

    一一用目循曆故曰周遍谛觀。

    種種光即金山之光。

    雖映物而成種種終為頑明。

    故雲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者次金山而下以至地上也。

    雲騰鳥飛風動塵起皆屬空中所有。

    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兼于水陸所明。

    通為所見故曰鹹物非汝。

    如此開示。

    如來可謂眉毛拖地矣。

    代為揀擇竟。

     三結示不混。

     阿難。

    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

    同汝見精清淨所矚。

     ○則諸物類自有差别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初牒前能所。

    近指地上。

    遠指二宮。

    其間種種差殊故雲諸有物性。

    正脈雲。

    諸物羅列于見性之中者千态萬狀是也。

    所見雖有差殊。

    能見實無二體。

    故曰同汝見精清淨所矚。

    見精言清淨者以有清淨本然義故。

    正脈雲。

    見性遍見于諸物之上者朗然一照是也。

     ○則諸下示以不混。

    物自差别者不混于見。

    見性無殊者不混于物。

    是物自物。

    而見自見矣。

     ○末二句教以認取。

    然既瓜豆分明。

    理應無疑。

    故直教之曰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如此開示。

    有何不明。

    而阿難猶未敢認。

    所謂知法者懼矣。

    正為顯示竟。

     二預防謬執二。

     一自語相違防。

    二世間相違防。

     初(此科義稍隐晦。

    不避煩分)四。

     一防謬執。

    二遮轉救。

    三破他宗。

    四成自宗。

     初(恐阿難謬執雲佛雖如是開示。

    而我自覺此見一涉于外即同諸物。

    雲何不是物耶。

    故如來以此防雲)。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意謂。

    若汝一定執言見是物者。

    是物則成可見。

    彼此應同。

    則汝今者既能遍見諸物。

    亦可見吾之見。

    若不見吾之見而言見是物者。

    則自語相違矣。

     二遮轉救(恐彼救雲。

    我與如來同見一物之時我見佛見正相會遇。

    即為見佛之見。

    雲何不見耶。

    故如來以此防雲)。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意謂若汝謬言。

    同見一物之時名為見吾之見者。

    吾今閉眼不見。

    當斯時也吾見已離彼物。

    自應顯然有吾不見之迹。

    汝亦應見。

    汝今雲何不能見吾不見之處而指其分齊。

    蓋如來明知見性無迹可憑。

    為遮轉救故作如是難耳。

     三破他宗(恐又謬雲。

    佛既閉眼不見。

    我即但見彼物即是見佛不見之處。

    雲何如來謂我不見。

    故如來以此防雲)。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意謂若汝謬言。

    但見彼物即是見吾不見之處者。

    既但見彼物。

    則吾見已離于物矣。

    既離于物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不見之相即指物言。

    猶雲自然非彼物也)汝前所立見性是物之宗則不成矣。

     四成自宗(恐被破回護。

    順前佛所難雲。

    我實不見佛所不見之地。

    故如來就此成立自宗雲)。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意謂若我閉眼不見之時。

    汝實不能見吾不見之地者。

    則我開眼見物之時汝亦不能見吾之見。

    是則物是有相。

    見是無相。

    吾見自然非物。

    反以成立我前所說物見無混之宗。

    雲何不是汝耶。

    自語相違防竟。

     二世間相違防二。

     一牒執轉難。

    二遮救警悟。

     初。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物亦見汝。

    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又字重牒前執。

    如雲。

    又若見是物者。

    則汝今見物之時彼物亦應是見。

    遂據此難雲。

    汝既見物彼物亦應見汝。

    物若有見則轉成有情。

    以此為例汝應轉成無情。

    如是則有情無情體性紛然雜亂不可分矣。

    有情無情。

    尚不可分。

    況汝之與我益不可分。

    是則汝之與我并諸世間所有不成彼此安立之相。

    又堕一分世間相違過矣。

     二遮救警悟(恐彼救雲。

    我今見佛之時自是我見于佛。

    非佛見于我。

    何得雜亂。

    故如來據此遮雲)。

     阿難。

    若汝見時是汝非我。

    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意謂若汝見我之時。

    是汝見我。

    非我見汝。

    而汝我不紛雜矣。

    以此為例。

    則見性周遍一切物時亦應無有紛雜。

    非汝真性而是誰之真性。

    此如來明明提撕。

    所謂警悟者以此。

    别就阿難顯示竟。

     三結責疑問不當。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初責疑不當。

    言如上所擇物我分明。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不敢認取而恐其有混耶。

     ○性汝下責問不當。

    言真性在汝不自以為真。

    反取我語以求真實。

    其猶種種問橋宜乎為智者所呵矣。

    然此科既唯增明前義。

    仍是足前寂常二字。

    若約不混似亦兼于明字。

    以下文超情離見自有正顯明字之文。

    此不預焉。

    顯見不雜竟。

     七顯見無礙二。

     一阿難以不定有礙為疑。

    二如來以忘塵無礙為釋。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

    此見周圓遍娑婆國。

    退歸精舍秪見伽藍。

    清心戶堂但瞻檐庑。

     ○世尊。

    此見如是。

    其體本來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為複此見縮大為小。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

    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初按定是我。

    是我應當認取。

    有礙恐其非真。

    故先按定是我。

    而下方出其有礙以明自己。

    非是推诿不認乃竟由未敢認耳。

     ○我與下自陳不定。

    勝藏殿天王貯珍寶處也。

    初成之時請佛說法。

    以邀吉祥。

    阿難随佛因得同觀。

    故雲我與。

    二宮天子乘便請佛。

    故又雲居日月宮。

    灌頂雲。

    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

    月宮縱廣四十九由旬。

    皆摩尼寶成。

    天人充滿其中。

    起世經雲。

    五風所持。

    (謂持風令不墜。

    住風令安住。

    随順轉風令順行。

    攝風令緩急。

    将行風令得中也)此見周圓者自二宮而遠觀。

    然二宮雖圍繞須彌。

    從閻浮而升。

    且約南面言之。

    據此則遍娑婆國應是遍閻浮提。

    前後互誤。

    上科已辯。

    孤山雲。

    初天唯見一四天下。

    而言遍娑婆國即指一小刹而言。

    非大千也。

    俟再考。

    退歸精舍者。

    謂自天而下還到祇桓也。

    樹垣圍繞外則不睹。

    故雲秪見伽藍。

    伽藍即指精舍。

    具雲僧伽藍摩。

    此雲衆園。

    以是僧衆和合處故。

    清心戶堂即指講堂。

    以聞法能清心地濁故。

    戶内堂中不能遠見。

    故雲但瞻檐庑。

    檐庑謂飛檐廊庑也。

    此約一見而大小不定。

    為下文緻疑之端。

     ○世尊下蹑以成疑。

    上陳見有三相。

    一遍界二見園三瞻庑。

    今為蹑前後二相。

    但要顯出不定之義。

    上雲瞻庑此雲滿室者。

    庑内即室略變其文也。

    二為字乃持疑不決之詞。

    言在天本遍。

    在室則局。

    是必為室之所礙。

    然有二義可思。

    一者為室所拘。

    縮一界之大而為一室之小。

    如過卑門身則鞠脊。

    二者為牆所夾。

    斷周遍之一而成不遍之二。

    如築高堤水則兩分。

    是二皆為受礙。

    兩疑不決故雲為複此見雲雲。

     ○我今下求慈敷演。

    斯義即見性大小之義。

    在縮在夾實未明了。

    故雲我今不知。

    疑深障重非弘慈不能決。

    事玄理微非敷演無以明。

    故雲願垂弘慈雲雲。

    阿難以不定有礙為疑竟。

     二如來以忘塵無礙為釋三。

     一略出大旨。

    二詳以喻明。

    三原理直示。

     初。

     佛告阿難。

    一切世間大小内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世間雖通三種。

    今論前塵且約器世間言。

    從天至地。

    難盡多種。

    故雲一切。

    大如一界。

    小如一室。

    内如園中。

    外如垣外。

    此諸所有皆是衆生随心所造。

    随作所成。

    故雲事業。

    前塵雖通五種。

    今對見性且約色塵言。

    各屬者謂大亦前塵自大。

    小亦前塵自小。

    内亦前塵自内。

    外亦前塵自外。

    正顯大小内外與見性無與焉。

    舒縮應言縮斷。

    方應阿難所疑。

    蓋譯者略失意耳。

    見性體同。

    随緣用異。

    但自忘緣。

    見本無差。

    若言見有縮斷。

    何異掬空截光故不應也。

     二詳以喻明二。

     一喻四相屬塵。

    二喻見無縮斷。

     初二。

     一正喻。

    二斥問。

     初。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

    吾複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複定方。

    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别安圓器空應不圓。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方圓喻大小内外。

    今取釋便。

    且約大小言之。

    方器喻一界。

    方空喻一界之見。

    言汝之見性在天本遍一界。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

    吾複下就喻推徴。

    以喻明而法自明故。

    問以方器方空定方不定方者正令自審一界之見定大不定大也。

    定大則入室之時見應不小。

    亦如空若定方。

    别安圓器空應不圓。

    不定大則離室在天見應不大。

    亦如空若不定方者更令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今俱不爾。

    是知見無大小大小屬塵。

    亦如空無方圓方圓在器。

    知此義者自不以縮夾為疑焉。

     二斥問。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

    義性如是。

    雲何為在。

     汝言句牒其所問。

    義性下斥以不應。

    意謂汝前問言不知見性大小内外如斯四義所在。

    然此四種義性各屬前塵。

    亦如方圓在器是也。

    既知如是。

    雲何謂其為在縮在夾。

    故我前雲不應說言雲雲。

    喻四相屬塵竟。

     二喻見無縮斷二。

     一正喻。

    二斥問。

     初。

     阿難。

    若複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

    空體無方。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阿難所以不敢遽認見性為心者蓋為嫌其有礙。

    欲令入于無礙。

    故如來原其意而譬之曰。

    若複厭虛空之方圓欲令入無方圓者事亦不難。

    但除二句正明不難之義。

    是中二方字非對圓之方。

    乃方向之方。

    以方圓長短大小等皆方向也。

    而言但除器方空體無方者。

    謂但能除卻器之方向而空體自無方向。

    喻阿難等但能忘卻前塵而見性自無大小等礙。

    若必欲除卻見性礙相。

    其猶鑿空削虛。

    欲除其方向相狀秪益自勞。

    故雲不應說言雲雲。

    方相所在者謂方向相狀所在之處。

    觀此益知上二方字非對圓說方。

    字同用别。

    應須善會。

     二斥問。

     若如汝問。

    入室之時縮見令小。

    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

    穿為小窦甯無續迹。

    是義不然。

     陳疑原為緻問。

    故無妨說問也。

    入室之時等且按定所疑。

    仰觀下乃約挽以難。

    言入室之時既因縮之而小。

    觀日之時必緣挽之而長。

    理所必無故以豈挽為難。

    挽者牽挽引伸義也。

    若築二句亦按定所疑。

    穿為下又約續以難。

    言築牆之時既能夾之使斷。

    穿窦之時必因續之方連。

    亦理所必無故以甯無為難。

    窦孔也。

    續者接聯绾結義也。

    末句結斥。

    言說挽說續既非見理。

    而疑縮疑夾豈是性義。

    故直斥之曰是義不然。

    詳以喻明竟。

     三原理直示。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

    失于本心為物所轉。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

    不動道場。

    于一毛端便能含受十方國土。

     初物轉成礙。

    一切衆生總該凡外權小。

    凡未能深達法空無有能出此礙者。

    從無始來者謂自有妄識已來。

    有妄識即有分别。

    由分别故不了唯心。

    執諸法為實有故曰迷己為物。

    由迷己故遺失本來周遍之心。

    由執實故為彼諸物之所轉動。

    如才見一物便行取着是也。

    由取着故為彼所礙。

    故于是物之中觀大觀小。

    緣此所以宛似見性有大小耳。

     ○若能下轉物便融。

    轉物者始而以觀行力。

    忘塵入性。

    (理法界)繼而以修習力。

    以性融塵。

    (理事無礙法界)然後以證入力。

    旋事同理。

    (事事無礙法界)事既同理。

    妙用等佛。

    故雲則同如來。

    既同如來則不唯見性周遍。

    而現前若身若心一一皆稱性圓明。

    遍照法界。

    是故毗盧遮那名遍一切處。

    亦名光明遍照尊也。

    雖遍照法界而不違本處。

    故雲不動道場。

    以如來本所在處即道場故。

    此是廣正不礙狹依。

    毛端謂一毛頭也。

    稱性普融。

    故能含十方國。

    此是狹正不礙廣依。

    今取文理顯然。

    且約廣狹無礙釋之。

    以義推求更該餘玄。

    按阿難所請。

    此科義當妙字。

    顯見無礙竟八顯見不分。

    (正脈雲。

    夫見性量括十方。

    體含萬法。

    其與萬法非即非離。

    唯其非即也故能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身界無幹。

    生死不系。

    衆生不達斯義。

    則混淆真妄。

    沉溺輪回。

    既無智以自分。

    終何由而得脫乎。

    唯其非離也故能塵刹混融。

    萬物一體。

    用彌法界。

    存泯自由。

    衆生未達斯義。

    則沉溟滞寂。

    灰斷纏空。

    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

    故前自指見以來不動不滅不還不雜及無礙之前半。

    皆約不即之義。

    分真析妄以決擇乎離塵獨立之體。

    今此不分之科。

    乃約不離之義。

    泯合真妄以顯洩乎與物混融之妙。

    雖不失科。

    與無礙之後半辭義亦融。

    非今不分之正義矣。

    将使衆生明乎不即之義則不淪生死。

    明乎不離之義則不滞涅槃。

    若相背而實相成也。

    愚讀正脈至此。

    頓覺顯見之旨眉目判然。

    則是經流傳震旦不可無交師也)二。

     一阿難執見在前出過求開。

    二如來破其前相指體為示。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見精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

    我今身心複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實。

    彼見無别分辯我身。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初領我拟前。

    佛于不雜科中教以認見為我。

    阿難猶恐有礙尚未敢認。

    今蒙無礙之示。

    乃随順佛語。

    而暫以領認。

    故曰若此見精必我妙性。

    觀若必二字亦似領而未領耳。

    因聞轉物同佛大用無礙。

    故以妙性稱之。

    又以聞佛所說反複體認。

    自覺見物之時見性盈滿于前。

    故以在前拟之。

     ○見必下謬出四過。

    一者身心無歸過。

    言見既在前與我身心無涉。

    見若必定是我真性我今現前身心。

    複是何物。

    乃無所歸屬矣。

    二者世間相違過。

    言我今現前身心能分别一切。

    有實體用。

    而彼見性無有分别。

    尚不能分辯我身況複餘物。

    然世間共許。

    有分别者為我。

    無分别者為物。

    今若認見遺身則世間相違矣。

    三者名實不符過。

    言見性若實是我心者應為能見。

    而乃令我今見反成所見。

    是名實不相符矣。

    四者自語相違過。

    言見性既為所見又實是我體。

    而我現前能見之身反非是我而是物矣。

    若爾。

    則如來自語相違。

    以如來前已難我必謂見是物者。

    則汝既見物物亦見汝。

    壞世間相。

    今身既是物。

    而又能見彼實我。

    正堕前難故雲何殊如來先所難言雲雲。

     ○末二句請慈求開。

    阿難雖出四過。

    又思佛為一切智人離諸過失。

    究是自己昏昧未能了悟。

    故仍幹大慈開發。

     二如來破其前相指體為示三。

     一泯是非而破前相。

    二因失守而教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