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想。
亦名滅受想定)聖位所成故。
若論四果。
于小乘法中。
已為漏盡。
即是羅漢。
今雲雖成不得等者。
以向屬權許。
理實未得。
皆由執此等。
乃出其未得之故。
妄想即指六識。
以是生死根本。
故稱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者。
不了識空。
正由不了識空。
雖成滅盡。
不過如石壓草。
似繩縛賊。
縱能度百千劫。
終有壞時。
然滅定既非真實。
所謂漏盡羅漢者。
豈真實哉。
○是故下結斥阿難。
是故者承上羅漢非真言之。
言羅漢深修滅定。
漏盡尚屬權許。
阿難唯事多聞。
聖果豈是實證。
故斥以雖得不成(問。
正脈釋九定雲。
前八凡位所成。
第九無漏聖位所成。
今雲不得漏盡成羅漢者。
當知彼所謂無漏聖位者。
乃一時權許耳。
今疏亦雲。
向屬權許。
理實未得。
與交師為同為異。
答。
語雖似同。
意實有異。
蓋正脈以五住究竟。
方為漏盡。
故深許長水以十地為漏盡。
無可疑也。
殊不知。
若以五住究盡為漏盡者。
唯佛一人。
可當此名。
故十号中。
第二名阿羅诃。
而诃字即漢字之變音。
至等覺猶存生相。
尚非漏盡。
況十地乎。
今之所釋但以妄心不除。
斷總非真。
若能達妄識本空。
則一斷永斷。
滅盡正當四果。
多聞堪入聖流。
所謂但去其病。
不毀其身。
此則與交師異耳)通結大科斥破所執妄心。
以開奢摩他路竟。
二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正脈雲。
上科即是妄本。
已破而不用矣。
此科即是真本。
正修必用。
佛雲。
衆生遺此本明。
故科名承用遺字。
然而現具六根之中。
遍為一切法體。
故此科始從眼根開顯。
以至四科七大也)三。
一阿難舍妄求真。
二如來極顯真體。
三會衆同信空藏。
初二。
一悲感悔責。
二知過請求。
初。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初悲前迷妄。
阿難聞已者。
聞如來備破三迷已竟也。
中有所感。
不覺悲泣流淚。
對前淫室歸來。
頂禮悲泣。
故雲重複。
正脈雲。
凡深悟者。
而後發悲。
或悟妄而悲久苦。
或悟真而悲久失。
今是悟妄之悲。
五體投地者。
有所進求。
應再拜故。
長跪者。
兩膝齊跽。
合掌者。
一心歸命。
而白佛言者。
備述迷遺。
此上皆進求之儀耳。
自我二句。
從初叙起。
顯打頭即錯也。
佛之威德。
能遮魔障。
佛之神力。
能資果證。
己向蒙佛慈愛。
故自以為恃。
常自思惟者。
思惟有佛。
無勞我修者。
加被即是。
殊不知思惟即是妄想。
不修終無實證。
此正阿難迷妄。
為妄所轉也。
○将謂下悔現遺真。
言當其思惟之時。
将謂如來慈惠。
施我三昧。
自然道成。
何勞自修為哉。
此自追昔誤也。
不知二字。
反上将謂二字。
言将謂如彼。
不知竟不能也。
身心句正明其不能之義。
言佛與阿難。
雖屬天倫。
身心各異。
身異故食不互飽。
心異故智不互明。
至于修因證果。
豈能相代。
此語亦今日方能言之。
失我本心。
有二釋。
一者身心不相代。
失我望佛慈惠之本心。
此義于上似順。
以上有将謂惠我之意故。
二者三昧不能得。
失我寂常妙明之本心。
此義于下似合。
以下有寂常妙明之請故。
若按下舍父逃逝之喻。
後義為正。
○雖身下責當受輪。
蓋以失本心故。
蓄聞成過。
有剃發染衣之相。
無修因證果之實。
故曰身雖出家。
心不入道。
不入道故。
依舊輪轉。
故向下以喻明之。
窮子即阿難自喻。
失三昧福。
乏功德财。
故以窮喻。
幸唯佛性不斷。
可以子稱。
舍父即喻失心。
逃逝即喻背道。
以背道不入。
枉受輪轉。
如彼逃逝他國馳騁四方者無以異故。
然阿難以如來為兄。
且又依之出家。
彼此身心。
尚不相代。
故正脈雲。
觀此則不知修行而但求加被者。
可以知警矣。
悲感悔責竟。
二知過請求。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初知聞無功。
今日乃知者。
因誤堕始知也。
言阿難已向恃佛。
專事多聞。
将謂佛所說法。
聞而能說即是。
及乎登伽事起。
乃知說丈不及行尺。
少修勝似多聞。
故雲雖有多聞。
不修與不聞等。
阿難身受其誤。
作如是說。
尚恐好聞一類。
未便革習。
故次下仍以喻明。
言如來法味。
聞而能說。
宛似說食。
不修無功。
聖果失望。
何異不飽。
蓮師彌陀疏雲。
話餅何益饑腸。
亦是此意。
夫阿難以多聞得名。
且曆劫憶持妙嚴。
尚曰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故正脈雲。
觀此則徒恃學問而不務實修者亦可以知警矣。
○世尊下知障由迷。
我等者自指同等一類。
即就現前地位言之。
故曰今者。
二障者。
唯識論雲。
一煩惱障。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
薩迦耶見(即身見也)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随煩惱。
此皆擾惱有情身心。
能障涅槃。
名煩惱障。
二所知障。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
又煩惱障亦名事障。
續諸生死。
所知障亦名理障。
礙正知見。
圓覺雲。
先除事障。
未斷理障。
但能悟入二乘境界。
若事理障。
已永斷滅。
則入如來大圓覺海。
又煩惱即界内見思。
見謂分别起者。
思乃任運起者。
所知即界外塵沙無明。
塵沙謂于外境不達唯心。
遇事生執。
無明謂于所修證不達性空。
随分起愛。
又煩惱障即是我執。
依我執起。
能障我空理故。
所知障即是法執。
依法執起。
能障法空理故。
此時阿難方證初果。
所知固是俱在。
煩惱亦未全離。
況不了識空。
斷非真斷。
故如來斥以不成聖果。
而自己謂為二障所纏。
然障不自起。
纏非無因。
故次下出其所由。
良猶誠也。
寂常心性。
是其意中所求。
蓋自覺妄識搖動。
生滅無常。
想應别有寂常心性。
誠由不知此性。
方乃認彼妄識。
執我執法。
無由解脫。
所謂二障所纏是也。
○唯願下請求開發。
其意以二障所纏無由解脫。
乏功德财。
離涅槃舍。
故曰窮曰露。
窮則修證無資。
故求哀。
露則輪轉無依。
故求愍也。
發謂啟發。
妙明心者。
二死不能系。
二障不能昏故。
必求發此者。
以不得此心。
妄識難舍。
奢摩無路可修。
菩提涅槃無緣可證故。
(問。
上迷寂常。
此發妙明。
何緣迷發不相應耶。
答。
在迷屬本覺。
既發成始覺。
本覺惟寂惟常。
始覺便妙便明。
前後異稱。
其實唯一心耳)開謂開通。
道眼者。
見道之眼。
即是始覺。
仍前妙明心也。
妙明雖發。
前途尚遙。
稍有絲毫凝滞。
便是道眼未通。
故此求開。
蓋為由始覺而至究竟覺故。
阿難舍妄求真竟。
二如來極顯真體二。
一現相密顯。
二發言顯發。
初二。
一正為現相。
二教以親領。
初。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初密顯全體俱現。
如來胸前有紋。
十字右旋。
名萬德吉祥相。
謂有此相者。
必具萬德。
為吉祥人故。
因翻為萬。
但翻音不翻字。
以字是佛相。
翻則失其相故。
前從面門放光。
表六根各局之性。
此從胸前湧出。
表藏性渾然之體。
恒沙性德。
悉皆具足。
故又以卍字表之。
○其光下密顯大用全彰。
言其體既現。
其用自顯。
故以其光晃昱表之。
晃昱者明耀義也。
百千色者。
表用随緣變之義。
用随緣變。
法法全彰。
故又以塵界周遍表之。
○遍灌下。
密顯上合下同。
寶刹者。
名譯集雲。
刹摩。
正音掣多羅。
此翻土田。
謂一佛化境也。
是則仍指塵界。
但從佛尊稱。
名為寶刹。
灌注也。
遍灌佛頂者。
表此用一現。
上合佛界。
所謂與諸如來同一慈力是也。
旋者回注義。
至阿難及大衆者。
表此用一現。
不唯上合佛界。
亦且下同衆生。
所謂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是也。
據此。
則藏性全體。
圓通勝用。
皆于一光處現矣。
正為現相竟。
二教以親領。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此科義有兩向。
一指前令其現領。
二許後教以預知。
科依初義。
應先明之。
既已現相。
又複告言者。
恐密顯不薦。
仍用顯教故。
藏性全體。
圓通勝用。
即是大法。
藏性顯而妄識摧。
圓通立而邪行滅。
故喻如幢。
以幢有顯立摧滅義故。
卍字流光。
正為顯此體用。
故雲建也。
法幢既建。
流光則已。
必令十方塵界一時周遍者應另有所表。
故雲亦令十方衆生(雲雲)。
獲得也。
妙等七字。
即前所求心性。
始本異稱迷悟同體曰妙。
此心性合贊也。
微密性淨明心。
乃各别立名。
性即本覺。
無動搖生滅之相。
故稱微密。
即前寂常義也。
心即始覺。
有内瑩外照之功。
故稱淨明。
即前妙明義也。
依此心性。
起于觀照。
觀智現前。
明見心性。
為清淨眼。
即前道眼義也。
是則阿難所求一光俱應。
恐猶未明。
此複明明告示。
令其親領。
若作許後釋者。
義通奢摩盡處及三摩禅那之文。
如吾今為汝等。
許示奢摩他體。
以建大法幢。
即該三如來藏之全體大用。
亦令十方等。
許示奢摩他路。
以微密淨明。
即該近具根中。
遠通萬法之妙真如性。
得清淨眼者。
許示三摩禅那。
以三摩中從根入圓。
禅那中中中流入。
皆清淨眼也。
佛音圓妙。
或領前或伫後。
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
信有之矣。
現相密顯竟。
二發言顯發三。
一就根性以指真心。
二會四科而歸藏性。
三融七大以拂情計。
初(就根指心者。
以此經最殊勝處。
全在破識心而不用。
取根性為因心。
良以用識用根。
乃權實兩教之所由分。
如雲以生滅為因心。
如蒸沙作飯。
以不生滅為因心。
如依金作器。
今阿難欲求無上菩提。
故先就根指出。
令其取為因心。
則果地圓成。
可希冀矣)二。
一帶妄顯真。
二剖妄出真。
初(良以根中之性。
其體即是阿賴耶識。
真妄和合。
非純真者。
因阿難急欲舍妄求真。
其如衆生位中。
别無純真之心可指。
若先言有妄。
恐其不敢認取。
姑且帶之。
但唯顯其是真而已)十。
一顯見是心。
二顯見不動。
三顯見不滅。
四顯見不失。
五顯見無還。
六顯見不雜。
七顯見無礙。
八顯見不分。
九顯見超情。
十顯見離見。
初(六根中性。
雖同一精明。
而就衆生位中。
最便于領略者。
無逾眼中見性。
故唯從此顯發。
餘可例知)三。
一取例引發。
二正與辯見。
三結顯是心。
初(欲辯見乃是心。
無由發端。
故取拳例見。
引起正辯義也)二。
一徴定拳見。
二取例問答。
初。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初雙徴拳見。
汝先答我等者。
是前直呵非心中語。
此以阿難見相不悟。
故重理前話而勘問之。
見光明拳。
正是見性家用。
明知阿難不谕。
必至循塵流轉。
故問以光因何有。
雲何成拳。
所謂也須驗過也。
汝将誰見者。
以正當見拳之時。
真妄二心。
同時俱現。
若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則是真心。
若推窮尋逐。
光因何有。
拳雲何成。
即是妄心。
故重為此問。
欲其真妄分明。
一無所混耳。
○阿難下。
各答其由。
閻浮檀。
樹名也。
須彌山南有此樹。
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
此金最勝。
故古德義翻勝金。
由佛全體同此。
故赩如寶山。
赩赤??也。
以金體而具赤??。
如十寶山故。
多劫熏修。
非欲愛緻。
故雲清淨所生。
正由清淨所生。
故得全體同金。
而有光明。
全體既爾。
手拳可知。
此答光因何有之問。
我實眼觀者。
不知見乃是心。
謬計為眼。
此答汝将誰見之問。
輪指屈握。
故有拳相。
乃答雲何成拳之問。
不依問次答者。
随語便故。
二取例問答。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初許以說喻。
如上徴拳問見。
無非指示。
因其不能薦取。
故許以實言。
謂據實而言。
不同上文。
猶帶密意說故。
諸衆也。
有智即指中根。
以上智無多。
不言諸故。
要以等者。
謂出廄良駒。
已搖鞭影。
沉水俊鯉。
須設香鈎。
如法華譬喻品初亦雲。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則有智指中根明矣。
阿難下。
取例問均。
無手無拳。
無眼無見。
迷觀似同。
悟見實異。
今如來以見例拳。
用手譬眼。
問以其義均不者。
正勘其為迷為悟耳(此中眼根。
應是眼所成見。
拳理應是手所成拳。
能例所例各有不足。
應善會之可也)。
○阿難下。
答以相類。
見不屬眼之理。
究竟不悟。
故曰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正以究竟不悟。
故曰以眼例拳。
事義相類。
佛意亦為問出此語。
引發下文辯見之義。
取例引發竟。
二正與辯見二。
一辨無眼有見。
二辯無明有見。
初。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初斥其所答。
不類答類。
故斥以不然。
○何以下。
徴辯不類。
正脈雲。
手外無拳。
故手無拳滅。
眼見各體。
故眼滅見存。
非全無者。
見體無虧。
唯見明之用。
根阙不現也。
○所以下。
教以事驗。
将令取事驗證。
故重徴所以。
試即驗義。
必令于途者。
衆所同聽。
乃可憑信故。
特教詢問盲人者。
以無眼有見。
非盲人無以證也。
汝何所見句。
乃示以詢問之法。
猶雲你問他何所見也。
彼必答汝等。
是諒其所答。
不出此故。
唯見黑暗者。
見暗之用故在。
更無他矚者。
見明之用暫隐。
所謂非見全無者信矣。
○以是下。
結顯有見。
意謂以是盲人矚暗之義觀之。
蓋由根缺障明。
而前塵自暗。
既依然矚暗。
而見何虧損。
理既如是。
誰不憑信。
所以汝言相類。
我謂不然者此也。
噫。
夫衆生聚見于眼。
迷性為根。
但謂眼見。
不知性明。
所謂終日行而不自覺。
今以此喻。
顯彼見性。
判然有離眼之體。
全不系根而為有無。
曉了此者。
豈唯根具根缺。
此性了不相關。
乃至舍身受身。
亦湛然不動。
下之所顯不動不滅不失等義。
亦即于此可見。
辯無眼有見竟。
二辯無明有見。
阿難言。
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為無有别。
○如是世尊。
此闇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初不許暗見。
阿難意以見明為見。
人所共許。
睹暗成見。
世間相違。
故诤以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蓋不許無明有見也。
○佛告下。
取例令審。
無眼見黑。
有眼處暗。
約見似異。
根有具缺故。
論境實同。
均稱黑暗故。
問以有别無别者。
令其自審。
即有眼見暗成見。
知無眼見暗。
亦成見也。
○如是下答以無異。
校量者。
比校量度。
無異者。
總是暗塵。
然阿難既答二暗無異。
自覺二見是同。
故如來不複更結。
設結之者。
應雲以是義觀。
無明有見。
噫。
夫衆生自結見為根以來。
一向迷己為物。
見不超色。
聽不出聲。
不唯無眼謂其無見。
而無明亦謂無見。
今以二黑校量。
顯彼見性曆然有離塵之體。
全不系塵而為有無。
曉了此者。
豈唯明去暗來。
此見一無所礙。
乃至神入重泉。
識沈幽冥。
亦全不相妨。
古德所謂不是上天堂。
定将下地獄者。
亦唯此可恃耳。
正與辨見竟。
三結顯是心。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初恐辯牒防(恐辨雲。
見暗之見。
或不系眼。
若謂見明。
定屬眼根。
如無眼全黑。
得眼見色。
既因眼見色。
非眼見而何。
故為此防)若無眼人。
全見前黑。
乃至見種種色句。
全是牒其緻辨之詞。
名眼見者句。
乃是按定所立之宗。
欲破其宗。
特用異喻反難。
故曰彼暗中人雲雲。
意以無眼得眼而後見。
既名眼見。
無燈得燈而後見。
應名燈見。
蓋燈不名見。
人所共知。
眼不名見。
人所共迷。
故用燈反難。
令自知眼見之謬。
○若燈下展轉成謬。
言設許燈見。
則有二謬。
一有見自不名燈。
為轉燈成眼謬。
二燈觀何關汝事。
為轉見成他謬。
既展轉成謬。
則燈不名見明矣。
眼不名見。
例此可知。
○是故下正為結顯。
是故當知者。
謂以是展轉成謬之故。
應當了知。
自有正義可申。
所謂燈能顯色。
是眼見。
非燈見。
例知眼能顯色是。
心見。
非眼見。
然如來如是顯發。
可謂婆心太煞。
聞者極宜深省。
試遍觀外教經書及問諸明人達士。
凡未親佛教者。
誰不曰見屬于眼。
今乃顯其是心。
且明其為迥脫根塵。
靈光獨耀。
盡古今之迷根。
啟凡聖之性源。
劈破天荒之論。
唯吾佛有之耳。
顯見是心竟。
二顯見不動三。
一未悟更希進示。
二如來借昔顯今。
三普責知而故違。
初。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正脈雲。
是言者是心非眼之言。
默然者此中亦有微解。
仍具三重。
一者已向但知有眼有見。
無眼便謂無見。
今驗盲人睹暗。
始知無眼有見。
二者已向但知見明成見。
見暗不得成見。
今例有眼暗同。
始知見暗成見。
三者已向但知見唯是眼。
不名為心。
今聞眼但顯色。
始知見乃是心。
默然中反複研味此意耳。
心未開悟者。
未大開悟。
意謂我前原以妄識動搖生滅粗浮昏暗。
别求寂常妙明之心。
今雖知見性是心。
不知此心。
還具寂常妙明等義與否。
所謂似悟非真悟也。
冀猶望也。
如來凡有音聲。
無非與樂。
故以慈稱。
宣示者。
宣演指示。
冀因之而得樂故。
合掌者收攝散動。
清心者專注一境。
如來凡有訓誨。
總為拔苦。
故置悲言。
伫者翹首以待。
冀依之而離苦故。
又音但言慈。
誨但言悲者。
以與樂必能拔苦。
離苦自然得樂。
相因不離。
互影說故。
二如來借昔顯今(謂借昔客塵。
顯今身境動搖。
借昔主空。
顯今見性不動也)二。
一辨定昔悟。
二啟發今迷。
初三。
一如來詢究原悟。
二陳那詳辯客塵。
三如來印許其說。
初。
爾時世尊。
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初引見現前。
兜羅輪指。
于前已釋。
手稱網相光者。
以如來兩手指間。
皆有缦網相連之相。
兼有光明。
即三十二相中指間缦網相也。
無端舒開者。
将欲顯見不動。
引令現前之意。
言當時阿難大衆。
正爾合掌清心。
翹首伫望。
而如來舒手開指。
一衆同見。
各有能見之性。
湛然分明。
設能于此直下承當。
則無勞費詞矣。
○誨敕下述昔所說。
誨敕二字。
義攝不動科盡。
謂誨以見性不動。
敕令勿更錯認也。
我初成道句。
指昔說時。
謂三七日後。
猶是初成時故。
于鹿園中者。
指昔說處。
此處在波羅柰境。
上古國王曾養鹿于此。
相沿立名。
為阿若多等。
指昔聽衆。
五比丘者。
一阿若多。
此雲最初解。
或雲已知。
謂如來初轉四谛法輪。
尊者最初稱解。
自言我已知故。
二十力迦葉。
十力華梵未定。
迦葉此雲龜氏。
此是母族二人。
三頞鞞。
此雲馬勝。
四?提。
此雲小賢。
五拘力。
華言未詳。
即摩诃男。
斛飯王長子也。
此是父族三人。
如來初出家時。
淨飯王命五人伴修。
後以不耐苦行。
自奔鹿園。
各修異道。
佛初成道。
演大華嚴。
雖稱本懷。
不契時機。
欲開方便之門。
乃思誰應先度。
悲二仙而已逝。
喜五人而猶在。
三七日後。
就彼園中。
轉四谛法輪。
令五人得度。
今之所述。
即其事也。
等該八萬諸天。
四衆指僧俗弟子。
彼時僧俗弟子。
即今現前四衆。
對今述昔。
故雲及汝四衆雲雲。
衆生言富。
總該凡外及諸學人。
故雲一切。
菩提大乘果。
羅漢小乘果也。
客塵煩惱。
即見思二惑。
見惑分别。
行相不停如客。
思惑任運。
行相微細如塵。
此是三乘通惑。
大小共斷。
如不斷此。
小果尚不能成。
況複大果。
故雲皆由此誤。
此如來于四谛法中略述集谛語耳。
○汝等下正問悟由。
當時者當彼鹿園說是時也。
本以佛說客塵煩惱。
開悟證果。
乃故問因何等者。
佛意欲令詳叙客塵主空。
用例現前身境見性。
動不動之義耳。
(此中今字欠妥。
或是得字。
以五人一時證果。
非今成故。
再詳)如來詢究原悟竟。
二陳那詳辨客塵二。
一總答悟由。
二别明二義。
初。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憍陳那。
亦雲憍陳如。
亦雲拘鄰如。
即阿若多之姓也。
此雲火器。
以先世事火命族。
起立白佛者。
承佛下問。
拟将有對故。
我今長老者。
語帶自負之意。
意謂設言别事。
則某不敢對。
今問鹿園之事。
則我今為長老矣。
以我當時最初稱解。
于彼大衆之中。
獨得以解為名。
法性長老。
聊可自信。
佛既有問。
敢不實答。
然我當時。
即因悟得客塵二字。
得成聖果。
據此則陳那于四谛法中從集谛入也。
二别明二義二。
一先明客義。
二次明塵義。
初。
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初即喻觀惑。
(當時陳那。
聞說客塵煩惱。
不知煩惱何以名客。
故即以客字觀之)。
已知客是比語。
故雲譬如。
名利所牽。
離鄉在外。
曰行客。
喻境牽心生。
背真逐妄。
名見惑也。
見惑分别。
對境橫生。
如彼投寄旅亭。
旅亭者途旅亭舍。
即行客食宿處也。
見惑緣境。
久暫無定。
如彼或宿或食。
以宿喻長時分别。
食喻少時分别故。
食宿事畢者。
食則既飽。
宿則既翌。
喻或久或暫。
分别一定也。
俶裝前途者。
整頓行李。
預備他往。
喻印定舊境。
轉思新境也。
遑猶暇也。
新境既現。
分别從起。
如彼不遑安住。
攸猶所。
往猶去也。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者。
謂果是旅亭主人。
自無所去。
喻偏真法性。
在小乘中即許其為常住不滅性故。
○如是下。
思惟開悟。
如是思惟者。
既觀察已。
即以如是客義思惟。
所言客煩惱者。
蓋以見惑不住名客。
法性常住名主。
是我當時開悟。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二次明塵義。
又如新霁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初即喻觀惑。
(已知客義。
複不知煩惱何以名塵。
故又以塵字觀之)亦知塵是比語。
故雲又如。
雨後初晴曰新霁。
喻見惑已斷。
初入見道位也。
清晹者。
日從雲中初出。
喻見道之智。
乍離分别見也。
乍離分别。
顯現于見道心中。
故以升天喻之。
初入見道。
其智眇劣。
于法性理。
亦惟少分相應。
故以光入隙中喻之。
隙謂門窗縫間空處。
少分法性。
義同于此。
由有少分相應。
乃覺思惑任運。
故以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喻之。
空中塵相。
微細難見。
雲何發明。
蓋以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相形易見。
其意乃以塵質搖動。
喻思惑任運。
虛空寂然。
喻法性不動也。
○如是下。
思惟開悟。
如是思惟者。
既觀察已。
即以如是塵義思惟。
所言塵煩惱者。
蓋以法性澄寂名空。
思惑搖動名塵。
是我當時開悟。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然陳那既悟客塵主空。
必能舍客塵而取主空。
斷見思而證法性。
今之身境見性。
動寂亦然。
若果能觸類旁通。
即客塵而悟身境動搖。
即主空而悟見性寂然。
始知如來詢究原悟。
不是等閑說話耳。
陳那詳辨客塵竟。
三如來印許其說。
佛言如是。
此但印其所說客塵主空動靜分明。
堪以啟發現悟。
非印其當日所證也。
辨定昔悟竟。
二啟發今迷二。
一約外境啟發。
二約内身啟發。
初三。
一例示客主。
二啟發開悟。
三一言印定。
初。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
衆中開合。
既已印定昔說。
就此啟發現會。
故雲即時。
如來觀彼大衆。
望其觸類旁通。
故例彼所說。
先約外境見性。
以示客主義也。
如來輪指。
以阿難觀之。
則為外境。
屈開反複。
正顯外境不住義故。
問以何見者。
為是見境。
為是見性耶。
答以見掌等。
隻是見境。
不複見性也。
掌稱百寶輪者。
如來掌中有千輻輪相。
可尊可貴。
拟百寶故。
然如來于詢究原悟之前舒手開指。
大衆俱見。
至此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大衆又俱見。
是則始終無異者見也。
屈開無定者境也。
宛爾主客。
宜應類悟。
乃竟隻是見境。
不複見性。
所謂絲毫假飾不得者唯此事耳。
二啟發開悟。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初啟悟開合。
佛告阿難者。
因其不悟。
仍欲向親切處提持也。
問以手有開合見有開合者。
提醒阿難。
類會客主義故。
答以手自開合。
非見開合者。
因如來提醒。
始覺現前境性。
宛同昔日客主。
故其詞不謬。
○佛言下。
啟悟動靜。
阿難答處依稀。
如來未便儱侗。
故複問其誰動誰靜。
要知動靜二字。
較前開合無開合。
更深一層。
言開合者。
暫時動。
猶有不動之時。
無開合者。
暫時靜。
猶有不靜之時。
今問誰動誰靜者。
令知誰為永動。
誰為永靜也。
答以佛手不住者。
不惟目前開合。
名為不住。
即當未開合前。
既開合後。
亦始終不住。
以本是不住法故。
答以見性尚無等者。
上說無有開合。
乃對動言靜。
其實見性從本以來。
無有動時。
對誰說靜。
故雲尚無有靜。
靜相尚無。
況複說動。
亦不可得。
故曰誰為無住。
無住即動也。
是則動靜二相。
迥無所有。
乃真不動。
曉了此者。
則楞嚴大定。
常住妙果。
不患其不得矣。
三一言印定。
佛言如是。
談理入微。
見處自真。
故印言如是。
正脈雲。
當知此中。
但舉佛手。
為一切外境之例。
既知佛手開合。
與見性無幹。
則凡一切萬象及諸世界。
任其紛亂動止。
皆與見性無幹矣。
若人于萬象中。
忽然觑見此不動之性。
常恒不昧。
何至為境所奪。
妙之至也。
約外境啟悟竟。
二約内身啟悟(外境與性尚疏。
動靜易見。
内身與性最親。
動靜難分。
故此複約内身啟悟)三。
一例示塵空。
二啟發開悟。
三一言印定。
初。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盻。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盻。
阿難已悟外境同客。
見性同主。
正當舉一三反之時。
故如來即于是時。
例彼所說。
次約内身見性而示塵空義也。
飛光左右者。
為欲引頭令動。
乃因之以辨見性耳。
頭在阿難。
即為内身。
回首左右者。
光引頭動。
宛同空裡之塵。
左盻右盻者。
頭動見靜。
宛同塵外之空。
但此義人所難知。
其猶雲駛舟行。
宛似月移岸動。
究竟月岸本無移動。
隻可以意會。
不可以見分。
今頭動見靜亦然。
唯有慧心者。
乃可神契。
二啟發開悟。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盻佛光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初啟悟頭動。
明知頭因光動。
乃故意為問者。
令知一向循塵。
因而身不自在。
設不循塵。
則内身自若矣。
答以見妙寶光來我左右者。
已知循塵也。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者。
既已循塵随觀。
頭自然動。
設欲不動。
亦不可得。
以此為例。
則此身從朝至暮。
勞碌奔波。
竟年無休息之日。
畢世絕安逸之時。
總為循塵。
更無他故。
此自悟頭随境轉。
宛同空裡之塵也。
○阿難下。
啟悟見靜。
以阿難雖悟頭随境轉。
未說見性無幹。
恐堕似是。
終非真領。
故複問其為汝頭自動耶。
為複兼見亦動。
答以頭自動搖。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等者。
自字與上不同。
上是自然義。
此是揀他義。
言一向迷見為眼。
隻說頭搖眼轉。
并見亦動。
今則不然。
明其頭為自動。
與彼見性了不相關。
以此為例。
則此身千裡萬裡。
乃至死此生彼。
亦唯自動。
迥然與見性無關。
此悟頭動見靜。
宛同塵外之空也。
又自者由來義。
言我頭自動者。
不唯顧盻佛光。
名之為動。
即在未顧盻前。
既顧盻後。
亦無不動。
以由來便是動轉法故。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者。
止即是靜。
對動而言。
言此見性。
不唯于未顧盻前。
既顧盻後。
名之為靜。
即正顧盻時。
亦無有動。
以由來元自無有動故。
對誰說靜。
故雲尚無有止。
止相尚無。
況複動搖。
益不可說。
故雲誰為搖動。
此亦深一層義也。
三一言印定。
佛言如是。
如是者。
印其所說身見塵空。
動靜酷似。
将必舍動搖之身。
而取不動之見矣。
正脈雲。
若人悟此。
恒常不随身轉。
則日用動用中。
行住坐卧。
皆在自性定中。
其與閉目想空。
自堕法塵之影者。
天淵懸絕。
志公雲。
無相光中常自在。
即斯義也。
如來借昔顯今竟。
三普責知而故違二。
一料其必知取舍。
二責以故相違背。
初。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初料其悟昔。
于是普告者。
因陳那已悟客塵。
阿難俱識動靜。
欲令大衆。
同悟同識。
與彼二士。
把手共行也。
若複衆生等者。
雖泛言衆生。
而意指現會。
言陳那詳辯客塵。
義亦甚悉。
若複現前衆生。
聞其所說。
自應同彼。
以搖動者名塵。
以不住者名客。
此料其于昔必悟也。
○汝觀下。
料其知今。
言于昔既悟。
于今自應類知。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明是塵空。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明是客主。
此何所不明。
想已知取舍矣。
二責以故相違背。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初責以故違。
雲何者。
怪責意。
意謂設若不知身境動搖之義。
則是徹底迷昧。
取舍颠倒。
無足怪矣。
雲何汝今。
亦知以動為身。
同彼塵義。
以動為境。
同彼客義。
猶故不舍。
乃從始初生。
洎終将死。
一期在身境中執我我所。
念念生滅。
反将眼根中真常不動之性遺而失之。
明是知而故違。
真為颠倒行事。
成可怪也。
○性心下。
判其失利。
性心失真。
牒上遺失真性。
認物為己。
牒上念念生滅。
以身境皆物。
于中執我我所。
則是認物為己耳。
性心失真。
必堕生死。
認物為己。
不出身境。
故曰輪回是中。
是中即身境中也。
無邊生死。
浩劫往複。
非有魔驅鬼制。
豈是地設天成。
原其所由。
唯以知而故違。
取舍颠倒。
故曰自取流轉。
言自取者。
亦深警之意也。
顯見不動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一
亦名滅受想定)聖位所成故。
若論四果。
于小乘法中。
已為漏盡。
即是羅漢。
今雲雖成不得等者。
以向屬權許。
理實未得。
皆由執此等。
乃出其未得之故。
妄想即指六識。
以是生死根本。
故稱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者。
不了識空。
正由不了識空。
雖成滅盡。
不過如石壓草。
似繩縛賊。
縱能度百千劫。
終有壞時。
然滅定既非真實。
所謂漏盡羅漢者。
豈真實哉。
○是故下結斥阿難。
是故者承上羅漢非真言之。
言羅漢深修滅定。
漏盡尚屬權許。
阿難唯事多聞。
聖果豈是實證。
故斥以雖得不成(問。
正脈釋九定雲。
前八凡位所成。
第九無漏聖位所成。
今雲不得漏盡成羅漢者。
當知彼所謂無漏聖位者。
乃一時權許耳。
今疏亦雲。
向屬權許。
理實未得。
與交師為同為異。
答。
語雖似同。
意實有異。
蓋正脈以五住究竟。
方為漏盡。
故深許長水以十地為漏盡。
無可疑也。
殊不知。
若以五住究盡為漏盡者。
唯佛一人。
可當此名。
故十号中。
第二名阿羅诃。
而诃字即漢字之變音。
至等覺猶存生相。
尚非漏盡。
況十地乎。
今之所釋但以妄心不除。
斷總非真。
若能達妄識本空。
則一斷永斷。
滅盡正當四果。
多聞堪入聖流。
所謂但去其病。
不毀其身。
此則與交師異耳)通結大科斥破所執妄心。
以開奢摩他路竟。
二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正脈雲。
上科即是妄本。
已破而不用矣。
此科即是真本。
正修必用。
佛雲。
衆生遺此本明。
故科名承用遺字。
然而現具六根之中。
遍為一切法體。
故此科始從眼根開顯。
以至四科七大也)三。
一阿難舍妄求真。
二如來極顯真體。
三會衆同信空藏。
初二。
一悲感悔責。
二知過請求。
初。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初悲前迷妄。
阿難聞已者。
聞如來備破三迷已竟也。
中有所感。
不覺悲泣流淚。
對前淫室歸來。
頂禮悲泣。
故雲重複。
正脈雲。
凡深悟者。
而後發悲。
或悟妄而悲久苦。
或悟真而悲久失。
今是悟妄之悲。
五體投地者。
有所進求。
應再拜故。
長跪者。
兩膝齊跽。
合掌者。
一心歸命。
而白佛言者。
備述迷遺。
此上皆進求之儀耳。
自我二句。
從初叙起。
顯打頭即錯也。
佛之威德。
能遮魔障。
佛之神力。
能資果證。
己向蒙佛慈愛。
故自以為恃。
常自思惟者。
思惟有佛。
無勞我修者。
加被即是。
殊不知思惟即是妄想。
不修終無實證。
此正阿難迷妄。
為妄所轉也。
○将謂下悔現遺真。
言當其思惟之時。
将謂如來慈惠。
施我三昧。
自然道成。
何勞自修為哉。
此自追昔誤也。
不知二字。
反上将謂二字。
言将謂如彼。
不知竟不能也。
身心句正明其不能之義。
言佛與阿難。
雖屬天倫。
身心各異。
身異故食不互飽。
心異故智不互明。
至于修因證果。
豈能相代。
此語亦今日方能言之。
失我本心。
有二釋。
一者身心不相代。
失我望佛慈惠之本心。
此義于上似順。
以上有将謂惠我之意故。
二者三昧不能得。
失我寂常妙明之本心。
此義于下似合。
以下有寂常妙明之請故。
若按下舍父逃逝之喻。
後義為正。
○雖身下責當受輪。
蓋以失本心故。
蓄聞成過。
有剃發染衣之相。
無修因證果之實。
故曰身雖出家。
心不入道。
不入道故。
依舊輪轉。
故向下以喻明之。
窮子即阿難自喻。
失三昧福。
乏功德财。
故以窮喻。
幸唯佛性不斷。
可以子稱。
舍父即喻失心。
逃逝即喻背道。
以背道不入。
枉受輪轉。
如彼逃逝他國馳騁四方者無以異故。
然阿難以如來為兄。
且又依之出家。
彼此身心。
尚不相代。
故正脈雲。
觀此則不知修行而但求加被者。
可以知警矣。
悲感悔責竟。
二知過請求。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初知聞無功。
今日乃知者。
因誤堕始知也。
言阿難已向恃佛。
專事多聞。
将謂佛所說法。
聞而能說即是。
及乎登伽事起。
乃知說丈不及行尺。
少修勝似多聞。
故雲雖有多聞。
不修與不聞等。
阿難身受其誤。
作如是說。
尚恐好聞一類。
未便革習。
故次下仍以喻明。
言如來法味。
聞而能說。
宛似說食。
不修無功。
聖果失望。
何異不飽。
蓮師彌陀疏雲。
話餅何益饑腸。
亦是此意。
夫阿難以多聞得名。
且曆劫憶持妙嚴。
尚曰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故正脈雲。
觀此則徒恃學問而不務實修者亦可以知警矣。
○世尊下知障由迷。
我等者自指同等一類。
即就現前地位言之。
故曰今者。
二障者。
唯識論雲。
一煩惱障。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
薩迦耶見(即身見也)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随煩惱。
此皆擾惱有情身心。
能障涅槃。
名煩惱障。
二所知障。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
又煩惱障亦名事障。
續諸生死。
所知障亦名理障。
礙正知見。
圓覺雲。
先除事障。
未斷理障。
但能悟入二乘境界。
若事理障。
已永斷滅。
則入如來大圓覺海。
又煩惱即界内見思。
見謂分别起者。
思乃任運起者。
所知即界外塵沙無明。
塵沙謂于外境不達唯心。
遇事生執。
無明謂于所修證不達性空。
随分起愛。
又煩惱障即是我執。
依我執起。
能障我空理故。
所知障即是法執。
依法執起。
能障法空理故。
此時阿難方證初果。
所知固是俱在。
煩惱亦未全離。
況不了識空。
斷非真斷。
故如來斥以不成聖果。
而自己謂為二障所纏。
然障不自起。
纏非無因。
故次下出其所由。
良猶誠也。
寂常心性。
是其意中所求。
蓋自覺妄識搖動。
生滅無常。
想應别有寂常心性。
誠由不知此性。
方乃認彼妄識。
執我執法。
無由解脫。
所謂二障所纏是也。
○唯願下請求開發。
其意以二障所纏無由解脫。
乏功德财。
離涅槃舍。
故曰窮曰露。
窮則修證無資。
故求哀。
露則輪轉無依。
故求愍也。
發謂啟發。
妙明心者。
二死不能系。
二障不能昏故。
必求發此者。
以不得此心。
妄識難舍。
奢摩無路可修。
菩提涅槃無緣可證故。
(問。
上迷寂常。
此發妙明。
何緣迷發不相應耶。
答。
在迷屬本覺。
既發成始覺。
本覺惟寂惟常。
始覺便妙便明。
前後異稱。
其實唯一心耳)開謂開通。
道眼者。
見道之眼。
即是始覺。
仍前妙明心也。
妙明雖發。
前途尚遙。
稍有絲毫凝滞。
便是道眼未通。
故此求開。
蓋為由始覺而至究竟覺故。
阿難舍妄求真竟。
二如來極顯真體二。
一現相密顯。
二發言顯發。
初二。
一正為現相。
二教以親領。
初。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初密顯全體俱現。
如來胸前有紋。
十字右旋。
名萬德吉祥相。
謂有此相者。
必具萬德。
為吉祥人故。
因翻為萬。
但翻音不翻字。
以字是佛相。
翻則失其相故。
前從面門放光。
表六根各局之性。
此從胸前湧出。
表藏性渾然之體。
恒沙性德。
悉皆具足。
故又以卍字表之。
○其光下密顯大用全彰。
言其體既現。
其用自顯。
故以其光晃昱表之。
晃昱者明耀義也。
百千色者。
表用随緣變之義。
用随緣變。
法法全彰。
故又以塵界周遍表之。
○遍灌下。
密顯上合下同。
寶刹者。
名譯集雲。
刹摩。
正音掣多羅。
此翻土田。
謂一佛化境也。
是則仍指塵界。
但從佛尊稱。
名為寶刹。
灌注也。
遍灌佛頂者。
表此用一現。
上合佛界。
所謂與諸如來同一慈力是也。
旋者回注義。
至阿難及大衆者。
表此用一現。
不唯上合佛界。
亦且下同衆生。
所謂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是也。
據此。
則藏性全體。
圓通勝用。
皆于一光處現矣。
正為現相竟。
二教以親領。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此科義有兩向。
一指前令其現領。
二許後教以預知。
科依初義。
應先明之。
既已現相。
又複告言者。
恐密顯不薦。
仍用顯教故。
藏性全體。
圓通勝用。
即是大法。
藏性顯而妄識摧。
圓通立而邪行滅。
故喻如幢。
以幢有顯立摧滅義故。
卍字流光。
正為顯此體用。
故雲建也。
法幢既建。
流光則已。
必令十方塵界一時周遍者應另有所表。
故雲亦令十方衆生(雲雲)。
獲得也。
妙等七字。
即前所求心性。
始本異稱迷悟同體曰妙。
此心性合贊也。
微密性淨明心。
乃各别立名。
性即本覺。
無動搖生滅之相。
故稱微密。
即前寂常義也。
心即始覺。
有内瑩外照之功。
故稱淨明。
即前妙明義也。
依此心性。
起于觀照。
觀智現前。
明見心性。
為清淨眼。
即前道眼義也。
是則阿難所求一光俱應。
恐猶未明。
此複明明告示。
令其親領。
若作許後釋者。
義通奢摩盡處及三摩禅那之文。
如吾今為汝等。
許示奢摩他體。
以建大法幢。
即該三如來藏之全體大用。
亦令十方等。
許示奢摩他路。
以微密淨明。
即該近具根中。
遠通萬法之妙真如性。
得清淨眼者。
許示三摩禅那。
以三摩中從根入圓。
禅那中中中流入。
皆清淨眼也。
佛音圓妙。
或領前或伫後。
一點水墨。
兩處成龍。
信有之矣。
現相密顯竟。
二發言顯發三。
一就根性以指真心。
二會四科而歸藏性。
三融七大以拂情計。
初(就根指心者。
以此經最殊勝處。
全在破識心而不用。
取根性為因心。
良以用識用根。
乃權實兩教之所由分。
如雲以生滅為因心。
如蒸沙作飯。
以不生滅為因心。
如依金作器。
今阿難欲求無上菩提。
故先就根指出。
令其取為因心。
則果地圓成。
可希冀矣)二。
一帶妄顯真。
二剖妄出真。
初(良以根中之性。
其體即是阿賴耶識。
真妄和合。
非純真者。
因阿難急欲舍妄求真。
其如衆生位中。
别無純真之心可指。
若先言有妄。
恐其不敢認取。
姑且帶之。
但唯顯其是真而已)十。
一顯見是心。
二顯見不動。
三顯見不滅。
四顯見不失。
五顯見無還。
六顯見不雜。
七顯見無礙。
八顯見不分。
九顯見超情。
十顯見離見。
初(六根中性。
雖同一精明。
而就衆生位中。
最便于領略者。
無逾眼中見性。
故唯從此顯發。
餘可例知)三。
一取例引發。
二正與辯見。
三結顯是心。
初(欲辯見乃是心。
無由發端。
故取拳例見。
引起正辯義也)二。
一徴定拳見。
二取例問答。
初。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初雙徴拳見。
汝先答我等者。
是前直呵非心中語。
此以阿難見相不悟。
故重理前話而勘問之。
見光明拳。
正是見性家用。
明知阿難不谕。
必至循塵流轉。
故問以光因何有。
雲何成拳。
所謂也須驗過也。
汝将誰見者。
以正當見拳之時。
真妄二心。
同時俱現。
若但如鏡中。
無别分析。
則是真心。
若推窮尋逐。
光因何有。
拳雲何成。
即是妄心。
故重為此問。
欲其真妄分明。
一無所混耳。
○阿難下。
各答其由。
閻浮檀。
樹名也。
須彌山南有此樹。
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
此金最勝。
故古德義翻勝金。
由佛全體同此。
故赩如寶山。
赩赤??也。
以金體而具赤??。
如十寶山故。
多劫熏修。
非欲愛緻。
故雲清淨所生。
正由清淨所生。
故得全體同金。
而有光明。
全體既爾。
手拳可知。
此答光因何有之問。
我實眼觀者。
不知見乃是心。
謬計為眼。
此答汝将誰見之問。
輪指屈握。
故有拳相。
乃答雲何成拳之問。
不依問次答者。
随語便故。
二取例問答。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初許以說喻。
如上徴拳問見。
無非指示。
因其不能薦取。
故許以實言。
謂據實而言。
不同上文。
猶帶密意說故。
諸衆也。
有智即指中根。
以上智無多。
不言諸故。
要以等者。
謂出廄良駒。
已搖鞭影。
沉水俊鯉。
須設香鈎。
如法華譬喻品初亦雲。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則有智指中根明矣。
阿難下。
取例問均。
無手無拳。
無眼無見。
迷觀似同。
悟見實異。
今如來以見例拳。
用手譬眼。
問以其義均不者。
正勘其為迷為悟耳(此中眼根。
應是眼所成見。
拳理應是手所成拳。
能例所例各有不足。
應善會之可也)。
○阿難下。
答以相類。
見不屬眼之理。
究竟不悟。
故曰既無我眼。
不成我見。
正以究竟不悟。
故曰以眼例拳。
事義相類。
佛意亦為問出此語。
引發下文辯見之義。
取例引發竟。
二正與辯見二。
一辨無眼有見。
二辯無明有見。
初。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初斥其所答。
不類答類。
故斥以不然。
○何以下。
徴辯不類。
正脈雲。
手外無拳。
故手無拳滅。
眼見各體。
故眼滅見存。
非全無者。
見體無虧。
唯見明之用。
根阙不現也。
○所以下。
教以事驗。
将令取事驗證。
故重徴所以。
試即驗義。
必令于途者。
衆所同聽。
乃可憑信故。
特教詢問盲人者。
以無眼有見。
非盲人無以證也。
汝何所見句。
乃示以詢問之法。
猶雲你問他何所見也。
彼必答汝等。
是諒其所答。
不出此故。
唯見黑暗者。
見暗之用故在。
更無他矚者。
見明之用暫隐。
所謂非見全無者信矣。
○以是下。
結顯有見。
意謂以是盲人矚暗之義觀之。
蓋由根缺障明。
而前塵自暗。
既依然矚暗。
而見何虧損。
理既如是。
誰不憑信。
所以汝言相類。
我謂不然者此也。
噫。
夫衆生聚見于眼。
迷性為根。
但謂眼見。
不知性明。
所謂終日行而不自覺。
今以此喻。
顯彼見性。
判然有離眼之體。
全不系根而為有無。
曉了此者。
豈唯根具根缺。
此性了不相關。
乃至舍身受身。
亦湛然不動。
下之所顯不動不滅不失等義。
亦即于此可見。
辯無眼有見竟。
二辯無明有見。
阿難言。
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唯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為無有别。
○如是世尊。
此闇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初不許暗見。
阿難意以見明為見。
人所共許。
睹暗成見。
世間相違。
故诤以唯睹黑暗。
雲何成見。
蓋不許無明有見也。
○佛告下。
取例令審。
無眼見黑。
有眼處暗。
約見似異。
根有具缺故。
論境實同。
均稱黑暗故。
問以有别無别者。
令其自審。
即有眼見暗成見。
知無眼見暗。
亦成見也。
○如是下答以無異。
校量者。
比校量度。
無異者。
總是暗塵。
然阿難既答二暗無異。
自覺二見是同。
故如來不複更結。
設結之者。
應雲以是義觀。
無明有見。
噫。
夫衆生自結見為根以來。
一向迷己為物。
見不超色。
聽不出聲。
不唯無眼謂其無見。
而無明亦謂無見。
今以二黑校量。
顯彼見性曆然有離塵之體。
全不系塵而為有無。
曉了此者。
豈唯明去暗來。
此見一無所礙。
乃至神入重泉。
識沈幽冥。
亦全不相妨。
古德所謂不是上天堂。
定将下地獄者。
亦唯此可恃耳。
正與辨見竟。
三結顯是心。
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初恐辯牒防(恐辨雲。
見暗之見。
或不系眼。
若謂見明。
定屬眼根。
如無眼全黑。
得眼見色。
既因眼見色。
非眼見而何。
故為此防)若無眼人。
全見前黑。
乃至見種種色句。
全是牒其緻辨之詞。
名眼見者句。
乃是按定所立之宗。
欲破其宗。
特用異喻反難。
故曰彼暗中人雲雲。
意以無眼得眼而後見。
既名眼見。
無燈得燈而後見。
應名燈見。
蓋燈不名見。
人所共知。
眼不名見。
人所共迷。
故用燈反難。
令自知眼見之謬。
○若燈下展轉成謬。
言設許燈見。
則有二謬。
一有見自不名燈。
為轉燈成眼謬。
二燈觀何關汝事。
為轉見成他謬。
既展轉成謬。
則燈不名見明矣。
眼不名見。
例此可知。
○是故下正為結顯。
是故當知者。
謂以是展轉成謬之故。
應當了知。
自有正義可申。
所謂燈能顯色。
是眼見。
非燈見。
例知眼能顯色是。
心見。
非眼見。
然如來如是顯發。
可謂婆心太煞。
聞者極宜深省。
試遍觀外教經書及問諸明人達士。
凡未親佛教者。
誰不曰見屬于眼。
今乃顯其是心。
且明其為迥脫根塵。
靈光獨耀。
盡古今之迷根。
啟凡聖之性源。
劈破天荒之論。
唯吾佛有之耳。
顯見是心竟。
二顯見不動三。
一未悟更希進示。
二如來借昔顯今。
三普責知而故違。
初。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正脈雲。
是言者是心非眼之言。
默然者此中亦有微解。
仍具三重。
一者已向但知有眼有見。
無眼便謂無見。
今驗盲人睹暗。
始知無眼有見。
二者已向但知見明成見。
見暗不得成見。
今例有眼暗同。
始知見暗成見。
三者已向但知見唯是眼。
不名為心。
今聞眼但顯色。
始知見乃是心。
默然中反複研味此意耳。
心未開悟者。
未大開悟。
意謂我前原以妄識動搖生滅粗浮昏暗。
别求寂常妙明之心。
今雖知見性是心。
不知此心。
還具寂常妙明等義與否。
所謂似悟非真悟也。
冀猶望也。
如來凡有音聲。
無非與樂。
故以慈稱。
宣示者。
宣演指示。
冀因之而得樂故。
合掌者收攝散動。
清心者專注一境。
如來凡有訓誨。
總為拔苦。
故置悲言。
伫者翹首以待。
冀依之而離苦故。
又音但言慈。
誨但言悲者。
以與樂必能拔苦。
離苦自然得樂。
相因不離。
互影說故。
二如來借昔顯今(謂借昔客塵。
顯今身境動搖。
借昔主空。
顯今見性不動也)二。
一辨定昔悟。
二啟發今迷。
初三。
一如來詢究原悟。
二陳那詳辯客塵。
三如來印許其說。
初。
爾時世尊。
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
○誨敕阿難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初引見現前。
兜羅輪指。
于前已釋。
手稱網相光者。
以如來兩手指間。
皆有缦網相連之相。
兼有光明。
即三十二相中指間缦網相也。
無端舒開者。
将欲顯見不動。
引令現前之意。
言當時阿難大衆。
正爾合掌清心。
翹首伫望。
而如來舒手開指。
一衆同見。
各有能見之性。
湛然分明。
設能于此直下承當。
則無勞費詞矣。
○誨敕下述昔所說。
誨敕二字。
義攝不動科盡。
謂誨以見性不動。
敕令勿更錯認也。
我初成道句。
指昔說時。
謂三七日後。
猶是初成時故。
于鹿園中者。
指昔說處。
此處在波羅柰境。
上古國王曾養鹿于此。
相沿立名。
為阿若多等。
指昔聽衆。
五比丘者。
一阿若多。
此雲最初解。
或雲已知。
謂如來初轉四谛法輪。
尊者最初稱解。
自言我已知故。
二十力迦葉。
十力華梵未定。
迦葉此雲龜氏。
此是母族二人。
三頞鞞。
此雲馬勝。
四?提。
此雲小賢。
五拘力。
華言未詳。
即摩诃男。
斛飯王長子也。
此是父族三人。
如來初出家時。
淨飯王命五人伴修。
後以不耐苦行。
自奔鹿園。
各修異道。
佛初成道。
演大華嚴。
雖稱本懷。
不契時機。
欲開方便之門。
乃思誰應先度。
悲二仙而已逝。
喜五人而猶在。
三七日後。
就彼園中。
轉四谛法輪。
令五人得度。
今之所述。
即其事也。
等該八萬諸天。
四衆指僧俗弟子。
彼時僧俗弟子。
即今現前四衆。
對今述昔。
故雲及汝四衆雲雲。
衆生言富。
總該凡外及諸學人。
故雲一切。
菩提大乘果。
羅漢小乘果也。
客塵煩惱。
即見思二惑。
見惑分别。
行相不停如客。
思惑任運。
行相微細如塵。
此是三乘通惑。
大小共斷。
如不斷此。
小果尚不能成。
況複大果。
故雲皆由此誤。
此如來于四谛法中略述集谛語耳。
○汝等下正問悟由。
當時者當彼鹿園說是時也。
本以佛說客塵煩惱。
開悟證果。
乃故問因何等者。
佛意欲令詳叙客塵主空。
用例現前身境見性。
動不動之義耳。
(此中今字欠妥。
或是得字。
以五人一時證果。
非今成故。
再詳)如來詢究原悟竟。
二陳那詳辨客塵二。
一總答悟由。
二别明二義。
初。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憍陳那。
亦雲憍陳如。
亦雲拘鄰如。
即阿若多之姓也。
此雲火器。
以先世事火命族。
起立白佛者。
承佛下問。
拟将有對故。
我今長老者。
語帶自負之意。
意謂設言别事。
則某不敢對。
今問鹿園之事。
則我今為長老矣。
以我當時最初稱解。
于彼大衆之中。
獨得以解為名。
法性長老。
聊可自信。
佛既有問。
敢不實答。
然我當時。
即因悟得客塵二字。
得成聖果。
據此則陳那于四谛法中從集谛入也。
二别明二義二。
一先明客義。
二次明塵義。
初。
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初即喻觀惑。
(當時陳那。
聞說客塵煩惱。
不知煩惱何以名客。
故即以客字觀之)。
已知客是比語。
故雲譬如。
名利所牽。
離鄉在外。
曰行客。
喻境牽心生。
背真逐妄。
名見惑也。
見惑分别。
對境橫生。
如彼投寄旅亭。
旅亭者途旅亭舍。
即行客食宿處也。
見惑緣境。
久暫無定。
如彼或宿或食。
以宿喻長時分别。
食喻少時分别故。
食宿事畢者。
食則既飽。
宿則既翌。
喻或久或暫。
分别一定也。
俶裝前途者。
整頓行李。
預備他往。
喻印定舊境。
轉思新境也。
遑猶暇也。
新境既現。
分别從起。
如彼不遑安住。
攸猶所。
往猶去也。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者。
謂果是旅亭主人。
自無所去。
喻偏真法性。
在小乘中即許其為常住不滅性故。
○如是下。
思惟開悟。
如是思惟者。
既觀察已。
即以如是客義思惟。
所言客煩惱者。
蓋以見惑不住名客。
法性常住名主。
是我當時開悟。
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二次明塵義。
又如新霁清晹升天。
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初即喻觀惑。
(已知客義。
複不知煩惱何以名塵。
故又以塵字觀之)亦知塵是比語。
故雲又如。
雨後初晴曰新霁。
喻見惑已斷。
初入見道位也。
清晹者。
日從雲中初出。
喻見道之智。
乍離分别見也。
乍離分别。
顯現于見道心中。
故以升天喻之。
初入見道。
其智眇劣。
于法性理。
亦惟少分相應。
故以光入隙中喻之。
隙謂門窗縫間空處。
少分法性。
義同于此。
由有少分相應。
乃覺思惑任運。
故以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喻之。
空中塵相。
微細難見。
雲何發明。
蓋以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相形易見。
其意乃以塵質搖動。
喻思惑任運。
虛空寂然。
喻法性不動也。
○如是下。
思惟開悟。
如是思惟者。
既觀察已。
即以如是塵義思惟。
所言塵煩惱者。
蓋以法性澄寂名空。
思惑搖動名塵。
是我當時開悟。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然陳那既悟客塵主空。
必能舍客塵而取主空。
斷見思而證法性。
今之身境見性。
動寂亦然。
若果能觸類旁通。
即客塵而悟身境動搖。
即主空而悟見性寂然。
始知如來詢究原悟。
不是等閑說話耳。
陳那詳辨客塵竟。
三如來印許其說。
佛言如是。
此但印其所說客塵主空動靜分明。
堪以啟發現悟。
非印其當日所證也。
辨定昔悟竟。
二啟發今迷二。
一約外境啟發。
二約内身啟發。
初三。
一例示客主。
二啟發開悟。
三一言印定。
初。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
衆中開合。
既已印定昔說。
就此啟發現會。
故雲即時。
如來觀彼大衆。
望其觸類旁通。
故例彼所說。
先約外境見性。
以示客主義也。
如來輪指。
以阿難觀之。
則為外境。
屈開反複。
正顯外境不住義故。
問以何見者。
為是見境。
為是見性耶。
答以見掌等。
隻是見境。
不複見性也。
掌稱百寶輪者。
如來掌中有千輻輪相。
可尊可貴。
拟百寶故。
然如來于詢究原悟之前舒手開指。
大衆俱見。
至此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大衆又俱見。
是則始終無異者見也。
屈開無定者境也。
宛爾主客。
宜應類悟。
乃竟隻是見境。
不複見性。
所謂絲毫假飾不得者唯此事耳。
二啟發開悟。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初啟悟開合。
佛告阿難者。
因其不悟。
仍欲向親切處提持也。
問以手有開合見有開合者。
提醒阿難。
類會客主義故。
答以手自開合。
非見開合者。
因如來提醒。
始覺現前境性。
宛同昔日客主。
故其詞不謬。
○佛言下。
啟悟動靜。
阿難答處依稀。
如來未便儱侗。
故複問其誰動誰靜。
要知動靜二字。
較前開合無開合。
更深一層。
言開合者。
暫時動。
猶有不動之時。
無開合者。
暫時靜。
猶有不靜之時。
今問誰動誰靜者。
令知誰為永動。
誰為永靜也。
答以佛手不住者。
不惟目前開合。
名為不住。
即當未開合前。
既開合後。
亦始終不住。
以本是不住法故。
答以見性尚無等者。
上說無有開合。
乃對動言靜。
其實見性從本以來。
無有動時。
對誰說靜。
故雲尚無有靜。
靜相尚無。
況複說動。
亦不可得。
故曰誰為無住。
無住即動也。
是則動靜二相。
迥無所有。
乃真不動。
曉了此者。
則楞嚴大定。
常住妙果。
不患其不得矣。
三一言印定。
佛言如是。
談理入微。
見處自真。
故印言如是。
正脈雲。
當知此中。
但舉佛手。
為一切外境之例。
既知佛手開合。
與見性無幹。
則凡一切萬象及諸世界。
任其紛亂動止。
皆與見性無幹矣。
若人于萬象中。
忽然觑見此不動之性。
常恒不昧。
何至為境所奪。
妙之至也。
約外境啟悟竟。
二約内身啟悟(外境與性尚疏。
動靜易見。
内身與性最親。
動靜難分。
故此複約内身啟悟)三。
一例示塵空。
二啟發開悟。
三一言印定。
初。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即時阿難回首右盻。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盻。
阿難已悟外境同客。
見性同主。
正當舉一三反之時。
故如來即于是時。
例彼所說。
次約内身見性而示塵空義也。
飛光左右者。
為欲引頭令動。
乃因之以辨見性耳。
頭在阿難。
即為内身。
回首左右者。
光引頭動。
宛同空裡之塵。
左盻右盻者。
頭動見靜。
宛同塵外之空。
但此義人所難知。
其猶雲駛舟行。
宛似月移岸動。
究竟月岸本無移動。
隻可以意會。
不可以見分。
今頭動見靜亦然。
唯有慧心者。
乃可神契。
二啟發開悟。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盻佛光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初啟悟頭動。
明知頭因光動。
乃故意為問者。
令知一向循塵。
因而身不自在。
設不循塵。
則内身自若矣。
答以見妙寶光來我左右者。
已知循塵也。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者。
既已循塵随觀。
頭自然動。
設欲不動。
亦不可得。
以此為例。
則此身從朝至暮。
勞碌奔波。
竟年無休息之日。
畢世絕安逸之時。
總為循塵。
更無他故。
此自悟頭随境轉。
宛同空裡之塵也。
○阿難下。
啟悟見靜。
以阿難雖悟頭随境轉。
未說見性無幹。
恐堕似是。
終非真領。
故複問其為汝頭自動耶。
為複兼見亦動。
答以頭自動搖。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等者。
自字與上不同。
上是自然義。
此是揀他義。
言一向迷見為眼。
隻說頭搖眼轉。
并見亦動。
今則不然。
明其頭為自動。
與彼見性了不相關。
以此為例。
則此身千裡萬裡。
乃至死此生彼。
亦唯自動。
迥然與見性無關。
此悟頭動見靜。
宛同塵外之空也。
又自者由來義。
言我頭自動者。
不唯顧盻佛光。
名之為動。
即在未顧盻前。
既顧盻後。
亦無不動。
以由來便是動轉法故。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者。
止即是靜。
對動而言。
言此見性。
不唯于未顧盻前。
既顧盻後。
名之為靜。
即正顧盻時。
亦無有動。
以由來元自無有動故。
對誰說靜。
故雲尚無有止。
止相尚無。
況複動搖。
益不可說。
故雲誰為搖動。
此亦深一層義也。
三一言印定。
佛言如是。
如是者。
印其所說身見塵空。
動靜酷似。
将必舍動搖之身。
而取不動之見矣。
正脈雲。
若人悟此。
恒常不随身轉。
則日用動用中。
行住坐卧。
皆在自性定中。
其與閉目想空。
自堕法塵之影者。
天淵懸絕。
志公雲。
無相光中常自在。
即斯義也。
如來借昔顯今竟。
三普責知而故違二。
一料其必知取舍。
二責以故相違背。
初。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初料其悟昔。
于是普告者。
因陳那已悟客塵。
阿難俱識動靜。
欲令大衆。
同悟同識。
與彼二士。
把手共行也。
若複衆生等者。
雖泛言衆生。
而意指現會。
言陳那詳辯客塵。
義亦甚悉。
若複現前衆生。
聞其所說。
自應同彼。
以搖動者名塵。
以不住者名客。
此料其于昔必悟也。
○汝觀下。
料其知今。
言于昔既悟。
于今自應類知。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明是塵空。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明是客主。
此何所不明。
想已知取舍矣。
二責以故相違背。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初責以故違。
雲何者。
怪責意。
意謂設若不知身境動搖之義。
則是徹底迷昧。
取舍颠倒。
無足怪矣。
雲何汝今。
亦知以動為身。
同彼塵義。
以動為境。
同彼客義。
猶故不舍。
乃從始初生。
洎終将死。
一期在身境中執我我所。
念念生滅。
反将眼根中真常不動之性遺而失之。
明是知而故違。
真為颠倒行事。
成可怪也。
○性心下。
判其失利。
性心失真。
牒上遺失真性。
認物為己。
牒上念念生滅。
以身境皆物。
于中執我我所。
則是認物為己耳。
性心失真。
必堕生死。
認物為己。
不出身境。
故曰輪回是中。
是中即身境中也。
無邊生死。
浩劫往複。
非有魔驅鬼制。
豈是地設天成。
原其所由。
唯以知而故違。
取舍颠倒。
故曰自取流轉。
言自取者。
亦深警之意也。
顯見不動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