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關燈
并谷響鈔(孤山圓師。

    思應肉身比丘之識。

    用三止三觀。

    貼釋此經。

    間有未明。

    又撰谷響鈔釋疏)。

    吳興淨覺法師仁嶽集解并熏聞記(嶽師力扶孤山。

    張皇台觀。

    集崇福已下諸解。

    而附以己說為私謂。

    又造熏聞記。

    釋自造集解)。

    閩僧鹹輝義海(鹹輝書記。

    取長水義疏。

    泐潭标指。

    排合經文。

    附以吳興集解。

    目為義海)。

    法界庵主神智諱可觀補注。

    雲間竹庵補遺(此二本。

    灌頂疏别開。

    按蒙鈔雲。

    南渡已後。

    禀學台宗者。

    竹庵可觀。

    得法于車溪。

    大慧稱為教海老龍。

    據此則竹庵可觀。

    似是一人。

    而補注補遺。

    或亦一書)。

    北峰印法師釋題(觀之嗣為北峰印。

    總括一經大義。

    解釋名題)。

    桐州法師懷坦(近本訛為思坦)集注(印之後為桐州坦。

    收集神智補注。

    及北峰釋題等諸家。

    皆以敷演台觀。

    輔翼圓嶽。

    開張本宗。

    顯揚祖父而已)。

    圓明禅師(亦稱寂音尊者)洪覺範尊頂法論(其意以此經說尊頂法。

    明見佛性。

    而傳注之家。

    從而汩之。

    乃疑為教乘。

    嘗深觀之。

    得世尊意于諸家箋釋之外。

    由是造論)。

    東吳雷庵正受論補(禀承尊頂。

    如方山新論例。

    厘論入經。

    名曰楞嚴合論。

    而自附己見為論補)。

    王文公介甫解亦名定林疏解(文公罷相。

    歸老鐘山之定林。

    着首楞嚴疏解。

    略諸師之詳。

    而詳諸師之略。

    洪覺稱之。

    謂其非智者莫窺也)。

    無盡居士張觀文補注(居士删修楞嚴。

    改名楞嚴海眼經。

    兼采集諸家之解。

    及己說為補注) (○愚謂采集補注則可。

    删修楞嚴則不可。

    乃竟有越僧慧印。

    謂其為妙喜所印贊。

    是誠何心哉。

    賴有雷庵正受。

    抗詞駁正。

    殊使千載之下。

    知法者懼矣)。

    溫陵寶勝禅師戒環要解(環師一生掩關。

    深悟玄理。

    所著法華楞嚴。

    同名要解。

    以其言約義豐。

    詞暢理詣。

    披文見經。

    如指諸掌。

    與一時封執台宗。

    謬纏谛觀者。

    迢然自遠。

    其識見有大過人者)。

     元我庵本無重治集錄(元皇慶中。

    北峰孫我庵本無。

    依桐州集注。

    重為修治。

    附以私識。

    亦山家一家之書也)。

    柏庭善月法師玄覽(柏庭嗣法月堂。

    竹庵常命分講。

    着玄覽二卷。

    疏通大意。

    謂一家借位。

    未始定論。

    亦山家之铮。

    铮者矣)。

    天目中峰國師幻住明本徴心辨見或問(幻住受高峰心要。

    坐斷死關。

    于金剛楞嚴圓覺。

    各有發明。

    嘗以楞嚴小本。

    付弟子天如曰。

    吾于徴心辨見。

    略示指點。

    汝當發明全經以終吾事。

    次下則師集會解以此)。

    中吳師子林天如惟則會解(會解列唐宋九師。

    附己為十。

    而不錄幻住之解者。

    以為禅有禅解。

    經有經義。

    不欲混為一門。

    以長後人狂解。

    九師中刊落長慶說文。

    亦是此意)。

     明吳江融室法師淨行廣注(行師傳賢首教觀。

    洪武丙辰。

    住持中吳報恩寺。

    注楞嚴楞伽。

    并行于世)。

    大興隆寺魯山講主普泰管見(泰師弘正間名僧也。

    習賢首教。

    又嘗分衛近郊。

    遇草庵媪翁。

    教習唯識。

    注楞嚴管見)。

    槃陰沙門洪闊冥樞會解。

    攜李幻居真界纂注(蒙鈔謂其為會解枝流)。

    燕中講師如相合解(兼采合論管見。

    并前後所出。

    目為古今合解)。

    曹溪憨山海印大師德清懸鏡并通議(大師少依無極法師講筵。

    深探楞嚴教觀。

    後居東海那羅延窟。

    枯坐三年。

    一夕海湛空澄。

    發悟楞嚴觀境。

    遂信筆述懸鏡一卷。

    詞富理圓。

    包羅觀網。

    晚年結制南嶽。

    狥門人之請。

    複注通議十卷以釋全經。

    亦懸鏡之枝葉耳)。

    紫柏尊者達觀大師真可解(師每言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約文拈義。

    時有提唱。

    剪截葛藤。

    超然于箋注之表。

    片文隻字。

    學者珍之。

    此則偶見筆劄者也)。

    雪浪三懷法師洪恩經解科判(師與憨山同出無極之門。

    憨山入五台。

    師承本師法席。

    擺落文字不欲著書。

    殁後世所流傳。

    附會失真。

    牧齋先生于亡友陸氏箧中。

    得故紙一束。

    題曰雪浪楞嚴解。

    枝經理解。

    要言不繁。

    科判一章。

    尤為孤迥)。

    雲栖蓮池大師摸象記(大師專修淨業。

    不居禅講。

    因見時師注疏。

    辨駁太甚。

    故自制摸象記以諷之。

    意言彼此皆如盲摸象。

    不必定執己是。

    而他非也)。

    内江中川法師界澄新疏十卷(中川通解深密等經。

    廣搜阿毗達磨藏。

    鈎深索隐。

    釋通此經。

    殆亦所謂多說法相。

    少說法性者也)。

    五台空印法師鎮澄正觀疏并月川别眼(法師諱鎮澄。

    字月川。

    号空印。

    此方法席最勝。

    博引大小乘經論。

    證明首楞嚴行位。

    不許天台借别明圓。

    故以正觀名疏。

    其意以為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其别眼者。

    或是于經中疏中。

    提出吃緊為人處。

    作眼目也)。

    柴紫乘時講錄。

    雲栖廣莫直解。

    虞山鶴林大寂文義(按蒙鈔。

    蓮池大師着摸象記。

    一時講師由雲栖而出者。

    柴紫乘時有講錄十卷。

    雲栖廣莫撰直解并索隐。

    虞山鶴林大寂撰文義。

    消文貼義。

    鹹有可采)。

    金陵秋溟先生殷祭酒邁質言并輯補。

    太倉東溟先生管公質言并覺迷鐵(按蒙鈔。

    殷公有榮木軒質言一卷。

    論楞嚴要義。

    管公複以質言五則。

    殷公别有溫陵要解輯補十卷。

    管公别有問辨覺迷諸錄)。

    廬陵曾祠部金簡鳳儀楞嚴宗通(谒南嶽天台寺。

    禮 智者大師拜經台。

    發願書楞嚴于石室。

    以終大師之願。

    已而遍采宗語。

    配合經文。

    取宗通說通之義)。

    交光法師真鑒正脈(師自叙從楞嚴發悟。

    病中見佛接引。

    請假注經。

    掃拂台觀。

    排抵會解。

    流傳幽朔。

    驚動江左。

    鹹謂經入支那。

    未有此解)。

    天台幽溪法師傳燈玄義并圓通疏(玄義二卷。

    申釋其師楞嚴百問。

    圓通疏力扶台宗。

    專依會解。

    與正脈函矢相攻。

    未免傷于袒護)。

    蕅益素華法師智旭玄義并文句(此師律儀清肅。

    心眼孤明。

    著作未見其止。

    其所著斯經玄義并文句。

    與彼長水吳江宗旨印合)。

    鐘賀二居士楞嚴如說(竟陵鐘惺伯敬。

    留心此經。

    希望信解。

    栖尋衆典。

    研讨五年。

    複得永新賀居士中男。

    字可上者。

    幾番酬酢。

    再四講論。

    辨因果于茲經。

    析異同于諸教。

    複恐遺忘。

    勉為疏緝。

    取經中如所如說之義名之。

    竊佛五語之一也)。

    湖南颛愚禅師觀衡四依解(師初依五台空印法師。

    習賢首教。

    後歸憨山海印大師。

    悟向上宗。

    擔荷竹林一宗。

    兒孫遍于南北。

    所著有金剛楞嚴。

    皆以四依解名)。

    二楞一雨法師通潤合轍(雪浪高足。

    分擅講注者。

    有巢口雨手之目。

    雨即二楞通潤撰合轍者是也。

    語句尖新。

    世多樂習。

    借禅門棒喝之談。

    資講筵排演之口。

    雜拈公案。

    多引機緣。

    接引宗徒。

    随喜教海。

    于是經不無少補)。

    傳如講師截流。

    湛然大師臆見。

    王墨池指月。

    汪靜峰依釋(按蒙鈔于蕅益本下附引。

    而雲近代疏解。

    層見疊出。

    台家則有傳如截流。

    宗家則有湛然臆見等。

    宰官撰述。

    則有王墨池指月。

    汪靜峰依釋等。

    鹹資采集非敢憨遺)。

    乳峰德水大師摘脈(乳峰為灌頂疏主之所禀承。

    其摘脈亦唯略見于灌頂所引)。

    錢謙益先生疏解蒙鈔(先生自稱蒙叟蓋謂取諸家疏解而以蒙義鈔之。

    上取崇福已下諸師以長水為司南。

    仍複網羅多家。

    衷其得失。

    其搜剔之心良苦。

    但以其筆墨不慎。

    奉 旨撤出藏函。

    甚哉筆墨一事。

    不可以不慎也)。

    海昌陳元端巘正脈疏鈔(或取交光正脈疏而鈔其隐微之義也)。

    會稽惠印解。

    般若庵崇聖句解(此二皆直解類)。

    丹霞天然禅師直指(師洞宗三十四世。

    冥坐丹霞。

    以三月成直指。

    其門人今釋叙雲。

    微朕不留。

    是迹皆刬。

    言言本色。

    不借華詞。

    其不可思議之妙。

    實有與諸家迥絕者。

    又今辨叙雲。

    入理深談。

    多提持向上。

    啟發悟門。

    真足為上根之助)。

    天都俞王言标指(标示關節。

    指明要妙)。

     此上共六十二家。

    前崇福下五十五家。

    俱系蒙鈔所載。

    按蒙鈔有正書有附引。

    (謂正書下雙行附引)今依灌頂疏。

    皆作正書。

    有蒙鈔各有評量。

    或抑或揚。

    亦自有據。

    至乳峰等七家。

    乃依灌頂續錄。

    但灌頂唯出其名。

    而不申其書中宗趣。

    姑存之以俟再考。

     清巴蜀居士非眼劉道開楞嚴貫攝(其序略曰。

    自解楞嚴以來。

    唯十家會解盛行。

    迨合轍出而生面别開。

    正脈作則奧義闡盡。

    其後鐘伯敬賀中男。

    又約正脈旨而着為如說。

    頗出新意。

    至居士乃彙諸家。

    而以儒教講章法編之。

    初名貫攝。

    後改名說通)。

    浙水慈雲寺沙門續法灌頂疏(師具無礙辨。

    乘大願輪。

    一生著述。

    無辍。

    方扶賢教。

    尤加意于楞嚴。

    廣引經論徹言。

    遍搜疏解妙義。

    直接乳峰。

    旁通正脈。

    經中咒語。

    懷迪師唯翻其後。

    而師則通為譯釋。

    此經自流傳震旦已來。

    解釋咒語者惟師為第一人也)。

    雲南法界寺沙門溥畹寶鏡(師自叙雲。

    聖教綱宗。

    理原一貫。

    尋羊覓迹。

    自惑多岐。

    由是二十年玩昧。

    午夜參究。

    遍搜諸注精英。

    直探本經的旨。

    務在仰體聖意以契合經文。

    委示大定而指明心性)。

    衍法寺廣修法師通元楞嚴大成(師禀承半字老人。

    住阜城門關衍法寺。

    康熙間法席最盛。

    雍正初自以年邁辍席。

    一時學者。

    景仰不已。

    攢金叩請。

    重開楞嚴講肆。

    時愚亦得親座筵。

    昔半字老人着法華。

    名大成。

    師着楞嚴亦名大成。

    惜未及梓行。

    而師以門風高峻。

    入室者希。

    其稿本亦莫知所之。

    然至寶難秘。

    神珠終光。

    姑存之以待後來)。

    無動居士蔡珽會歸(居士幼歲耽禅。

    長年學佛。

    一見茲經。

    遂忘諸藝。

    積深年歲。

    愛徹心髓。

    爰以正脈為宗。

    亦兼他說弼佐。

    删繁去謬。

    集腋探珠。

    參之己見。

    以闡聖言。

    名曰楞嚴會歸。

    一時士大夫學楞嚴者。

    皆宗習之)。

    無量法師慧海修釋(法師幼習賢教。

    長慕禅宗。

    既已發明心要。

    仍複取證楞嚴。

    爰取正脈略加修釋。

    目今宗文因公。

    乃師之法門猶子。

    拟将付梓。

    愚聞而志之)。

     本朝自定鼎已來加恩 佛教。

    崇闡微言講肆。

    遍于南北。

    說通不限東西。

    着疏名家。

    豈僅如上所例。

    第以(理)株守一方。

    無多遊曆。

    耳目所及聞見者。

    唯有此耳。

    所冀博覽高賢。

    廣學名哲。

    零星采集。

    前後續入。

    使法門不至寂寞。

    而後學知所禀承。

    則幸甚也。

    合前唐宋元明。

    總括六十八家。

    人兼缁素。

    着非一體。

    或科判。

    或疏釋。

    或标指要義。

    或懸示義門。

    或通論。

    或句解。

    或旁通禅理。

    或直注本經。

    良以佛法幽深。

    人根懸異。

    著書立言。

    各當一類之機。

    分燈傳化。

    不遮多方之曜。

    勿恣駁辨。

    徒增是非。

    無益于經。

    有損于己。

    慎之慎之。

    傳譯注釋竟。

     楞嚴經指掌疏懸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