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關燈
性亦然。

    說聽全收者。

    亦有四句。

    一由佛果稱性。

    攝法無遺。

    衆生尚在佛中。

    況所聞教。

    故佛果一一身分。

    一一毛端等。

    皆為所聞。

    二謂衆生稱性。

    攝法無遺。

    佛尚在衆生中。

    況所說教。

    故衆生一一身分。

    一一毛端等。

    皆成所說。

    三由生佛互在。

    各不壞相。

    則随一聲教。

    互說互聞。

    故衆生身中佛。

    為佛身中衆生說法。

    佛身中衆生。

    聽衆生身中佛說法。

    四由生全在佛。

    故同佛非生。

    佛全在生。

    故同生非佛。

    二位齊泯。

    說聽互無。

    故佛身中衆生無聽。

    衆生身中佛無說。

    則是一聞一切聞。

    一說一切說。

    生佛互在二俱存。

    說聽互無兩俱泯。

    究竟存亦不可說。

    泯亦不可說。

    以正互泯時即互存。

    正互存時即互泯。

    一切圓成。

    無障無礙。

    故以無礙為教體也。

     言總與會通者。

    圭峰初門。

    即攝清涼前五。

    二分攝六。

    (以彼唯心義寬。

    本影四句。

    通于終頓二教。

    克論唯識。

    止齊始分。

    故不俱攝)三分攝六全攝彼七。

    (以彼釋惟心。

    齊于一心本源。

    圭峰第三。

    止齊終頓。

    故唯分攝。

    若彼第七。

    會生滅之緣。

    入真如之實。

    似當頓教。

    故此全攝)四攝後三可知。

    若以本經會通者。

    此經正屬終教。

    亦兼頓圓。

    若以終頓義說。

    則唯以歸性為體。

    如經雲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蓋音家之聞。

    即是性也。

    若以圓教義說。

    亦兼以無礙為體。

    如經雲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然塵裡既可轉輪。

    則無礙為體也。

    體性淺深竟。

     第六宗趣通别者。

    語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然有通有别。

     通謂通論一代佛教。

    諸部異計。

    各各不同。

    以義相從。

    更複合之。

    略為六宗。

     ○一随相法執宗。

    謂于一切我法中起有無執故。

    即小乘諸師。

    依阿含緣生等經。

    造婆沙俱舍諸部論等。

    于中複有六宗。

    一我法俱有宗。

    謂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部等。

    以立我故。

    諸部論師共推不受。

    呼為附佛法外道。

    二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上座多聞部等。

    彼說諸法皆悉實有。

    但不立我。

    異外道計。

    又立正因緣。

    以破外道邪因及無因等。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及雞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飲光部等。

    惟說現在有為及無為法。

    以過未之法。

    體用俱無。

    故所不說。

    四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

    就前現在有為法中。

    說五蘊為實。

    界處為假。

    其成實論末經部師(對根本經部言)亦是此說。

    五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等。

    謂世俗是假。

    以虛妄故。

    出世反上。

    六諸法但名宗。

    即一說部等。

    謂一切我法。

    但有假名。

    無實體故。

    六中初唯執有。

    後唯執無。

    中通有無。

    故總唯一随相法執宗。

     ○二惟識法相宗。

    謂一切法皆唯識現故。

    即無著天親依方廣深密等經。

    造瑜伽唯識論等。

     ○三真空無相宗。

    謂一切諸法皆空無相故。

    即提婆清辯。

    依妙智般若等經。

    造百門掌珍論等。

     ○四藏心緣起宗。

    謂一切諸法唯是真如随緣具恒沙德故。

    即堅慧馬鳴。

    依勝鬘涅槃等經。

    造寶性起性論等。

     ○五真性寂滅宗。

    謂想相俱絕直顯性體故。

    即馬鳴龍樹。

    依楞伽般若等經。

    造真如三昧智度論等。

     ○六法界圓融宗。

    謂無盡法界。

    如因陀羅網主伴重重。

    圓融無礙故。

    即龍樹天親。

    依華嚴等經。

    造不思議十地論等。

     ○此之六宗。

    除第一宗中第一。

    有宗無趣。

    以佛教所不受故。

    其餘皆各為一類之機。

    啟揚悟門。

    資修行業。

    以證自類之果為趣。

     若别就當經以明宗趣者。

    于中複有通别。

    通則此經唯以自心本具性修無礙三一圓融妙定為宗。

    令衆生生信發解起行以至究竟極果為趣。

    若就前通中。

    正當第四。

    五六亦可旁通。

    别則别就本經。

    次第淺深。

    依正脈例。

    略為六對。

    一破顯一對。

    謂識心分别。

    能障真定。

    故以盡破識心為宗。

    破非徒破。

    意在令其舍識用根。

    故以極顯見性為趣。

    二偏全一對。

    謂初心貴專。

    唯根可依。

    故以偏指根性為宗。

    偏不終偏。

    意在令其由偏入全。

    故以全彰三藏為趣。

    三信解一對。

    謂正解難生。

    唯信可憑。

    故以圓信藏性為宗。

    信不徒信。

    意在令其由信發解。

    故以選根成解為趣。

    四體用一對。

    謂欲彰化他之用。

    須解圓通之體。

    故以頓解圓體為宗。

    體非永寂。

    意在令其從體起用。

    故以發用成行為趣。

    五行位一對。

    謂欲參聖位。

    須假行門。

    故以曆位修行為宗。

    行不虛行。

    意在令其漸次證入。

    故以曆位取證為趣。

    六分滿一對。

    謂果不頓圓。

    必有階降。

    故以分證諸位為宗。

    分不住分。

    意在令其從分入滿。

    故以圓滿菩提為趣。

    此則從前起後。

    依次相生。

    共為一經宗趣。

    曉了此者。

    則由淺入深。

    信解修證。

    不患其有躐等之弊矣宗趣通别竟。

     第七說時前後者。

    夫心冥至道。

    渾一古今。

    忍證無生。

    本亡時分。

    但依道成化。

    由無生而現有生。

    以法投機。

    假時分而立言說。

    準教儀時分有二。

    一别二通。

    别中有三。

     ○一日出先照時。

    為圓頓大根衆生。

    轉無上根本法輪。

    名直顯教。

    令彼同教一乘人等。

    轉同成别。

    如日初出。

    先照高山。

    即華嚴梵網會也。

     ○二日升轉照時。

    為下中上三類衆生。

    轉依本起末法輪。

    令彼三類人等。

    轉三成一。

    如山地有高下。

    故轉照有先後。

    既有先後。

    必有中間。

    是故此一時中。

    複分為三。

    一初轉時。

    為下根衆生。

    轉小乘法輪。

    名隐實教。

    令彼凡夫外道。

    轉凡成聖。

    如日升初轉。

    照于黑山。

    即提胃阿含會也。

    二中轉時。

    為中根衆生。

    轉三乘法輪。

    名引攝教。

    令彼二乘人等。

    轉小成大。

    如日中轉。

    照于高原。

    即方等深密會也。

    三後轉時。

    為上根衆生。

    轉大乘法輪。

    名融通教。

    令彼三乘人等。

    轉權成實。

    如日升後轉。

    普照大地。

    即妙智般若會也。

    此上三時。

    如日升漸轉漸照。

    故總為一時。

     ○三日沒還照時。

    為上上根衆生。

    轉攝末歸本法輪。

    名開會教。

    令彼偏教五乘人等。

    轉偏成圓。

    如日沒時。

    還照高山。

    即法華涅槃會也。

     通開為十。

    避繁不引。

    今此經者。

    于别時中。

    應在後轉時說。

    然有二義可據。

    一約時。

    二約法。

     約時者。

    因果經雲。

    佛與波斯匿王。

    同日而生。

    今經波斯匿王。

    自叙生年六十二歲。

    則世尊亦六十二歲。

    當成道之三十二年。

    是阿含十二年已過。

    方等八年又過。

    般若二十二年正過其半。

    則楞嚴說定在後轉時中般若會之後半時也。

    (問。

    善星琉璃之事。

    如何會耶。

    答。

    報恩經優波離問曰。

    佛雲何一切說。

    為應時适會随宜說耶。

    為當部黨相從說耶。

    佛答曰。

    佛随物适時說一切法。

    後諸弟子結集法藏。

    以類撰之。

    今經善星琉璃。

    事叙結經名後。

    或異時所說。

    結集者以類收之。

    又問。

    古德判為兩會。

    以結經已前在法華前。

    通于般若時說。

    以結經之後在法華後。

    通于涅槃時說。

    而師以為何如。

    答。

    亦無不可。

    但如來說法。

    有正有兼。

    今經據阿難所請。

    唯是奢摩他等三名。

    而如來依次開示。

    若果能依此生信發解起行。

    則妙莊嚴海自可證入。

    故即于此處問答結名。

    似應無所說矣。

    至于精研七趣。

    詳辨五魔。

    重名五陰。

    是又為不能生信發解起行者。

    預作防範。

    乃兼帶而說。

    非是正意。

    縱在異時所說。

    不必另判。

    以從正不從兼故)約法者。

    據阿難所請。

    乃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法。

    自應不屬阿含。

    以阿含屬小教故。

    又阿難雲。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

    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然既雲曾于。

    乃追述往事。

    從古皆以楞伽判屬方等。

    則此經非方等時明矣。

    又如來于阿難喻屋求門之後。

    而經家叙以哀愍會中。

    緣覺聲聞。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然既曰于菩提心。

    未得自在。

    自應不堪授記成佛。

    則此經非法華時明矣。

    尚不至于法華。

    況涅槃說又在法華之後。

    自應不相屬也。

    (問。

    阿難于破中間後。

    謬立無著文雲。

    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間。

    而疏言我昔見佛。

    指般若轉教時言。

    然既指在昔日。

    則楞嚴說似不屬于般若。

    何故判在後轉時中。

    想有說乎。

    答。

    諸部般若。

    說通二十二年。

    或阿難所引者。

    乃般若會前半之語。

    對後說前。

    亦可言昔。

    故前謂楞嚴說在後轉時中般若會後半時也)說時前後竟。

     第八傳譯注釋者。

    謂自西而東。

    傳來必至命委身。

    翻梵成華。

    譯人皆乘願受囑。

    至于注疏解釋。

    代不乏人。

    而創始者難。

    因修者易。

    莫謂後後智勝前前。

    須知前前功倍後後。

    飲水思源。

    故茲标揚。

    傳譯留待下門。

    雖圖記僧史。

    傳聞異詞。

    而世遠人湮。

    有一可據則已耳。

    愈辨愈亂。

    既不能起古人而問之。

    似不必也。

    若言注釋者。

    依灌頂疏所載。

    由唐迄今。

    耳目可考稽者。

    略有六十餘家。

     唐崇福寺(有本作興福)惟悫法師疏(悫公于至德初年。

    得房相家筆授經函。

    發願撰疏。

    勒成三卷。

    目為元贊。

    實此經疏解之祖也)。

    魏北館陶沙門慧振(有本作震)科判(振公科此經為八段。

    初段顯如來藏心。

    次段明修行方便。

    三段辨。

    離魔業行。

    四段示地位階差。

    五段出聖教名殊。

    六段辨趣生異同。

    七段陳禅那境界。

    八段示禅境差别。

    資中以下諸師。

    多承用之。

    乃此經科判之祖也)。

    蜀資中弘沇法師疏(繼崇福而作疏。

    義例則取諸館陶。

    其解奢摩他三法大意與一心三觀相應。

    乃孤山等用台觀解此經之祖也)。

    長慶道巘禅師說文(巘師以趙州嗣孫。

    撰此經說文。

    于振沇二師之外。

    别标一宗。

    即溫陵等用宗門語解此經之祖也)。

     宋永明智覺壽禅師宗鏡引釋(禅師會三宗學者。

    撰宗鏡錄百卷。

    折衷法門。

    會歸心要。

    多取證于楞嚴。

    所引古釋。

    即悫振沇三家之說也)。

    真際崇節法師删補疏。

    攜李靈光洪敏法師證真鈔(二師疏鈔。

    未見全文。

    略見于義海諸錄)。

    長水子璇法師義疏(師傳賢首教觀。

    尤精于楞嚴。

    悟心法于琅玡。

    受扶宗之咐囑。

    依賢首五教。

    馬鳴五重。

    詳定館陶科判。

    采集悫沇敏節諸家之解。

    釋通此經。

    一家奉為準繩)。

    蘇台元約法師疏鈔。

    道歡法師手鑒釋要(二師皆禀承長水。

    手鑒釋要亦疏鈔類也)。

    福唐沙門可度箋釋(此釋未見。

    名依灌頂疏錄)。

    泐潭曉月标指要義(月公與長水。

    同參琅玡得悟。

    晚居泐潭道濟庵。

    與其徒标指楞嚴要義。

    其科節一依長水。

    取其文之精要删掇附注)。

    孤山智圓法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