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關燈
小
中
大
得名攝。
問。
契經居多。
何非彼攝。
答。
藏中契經。
已全攝故。
分中契經。
此但少分。
藏乘分攝竟。
第三能被教義者。
謂教海沖深。
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
妙變莫窮。
以無言之言。
诠言絕之理。
運無變之變。
應變熊之機。
機差教殊。
義分多種。
亦有不分。
得少失多。
今将有分。
略為三章。
一約宗分教。
二約論辯義。
三會通淺深。
○言約宗分教者。
謂西竺東夏。
弘闡之流。
于一代聖言。
或合為一教。
或開為二三。
再開之而至四五。
人兼缁素。
凡有一十八家。
甲順乙違。
難盡他宗。
事精理備。
無越賢首。
因依賢宗諸祖。
略述五教。
一小乘教。
亦名愚法二乘教。
異大乘故。
逐機設故。
随他語故。
說諸法數一向差别。
以其揀邪正。
辯聖凡。
明因果。
分欣厭。
然其所說法數。
唯七十五。
但說人空。
不明法空。
縱說法空。
少不明顯。
惟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
未盡法源。
故多诤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
但名諸法皆空。
未盡大乘法理。
故名為始。
但名一切法相。
有成佛有不成佛。
故名為分。
廣談法相。
少及法性。
其所雲性。
一是相數。
說有百法。
決擇分明。
故少诤論。
三終教。
亦名實教。
謂明緣起無性。
一切皆如。
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
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名為終。
以稱實理。
故名為實。
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盡大乘說。
故無诤論。
四一乘頓教。
但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
如思益經雲。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于一地。
楞伽經雲。
初地即為八。
乃至無所有何次等。
既不同前漸次修行。
又不同後圓融具德。
故名為頓。
總不說法相。
唯辯真性。
一切所有。
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
惟是絕言。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诃教勸離。
毀相泯心。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
無生無不生。
如淨名默住等。
别為一類離念機故。
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
五圓教。
謂統該前四圓滿具足。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十信滿心。
即攝五位成等正覺。
故名為圓。
所說惟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
緣起無礙。
相即相入。
如因陀羅網。
重重無際。
微細相容。
主伴無盡。
已上略出名義。
令知大端。
若廣辯所诠。
及斷證分齊。
具如華嚴懸談。
并賢首教儀等書。
言約論辯義者。
謂佛教本乎一心。
心有差别。
則教有支異。
故如來說教。
說此心也。
諸祖判教。
判此心也。
今即以起信論中。
一心差别以明五重教義。
準起信論初惟以一心為本源。
(論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圓教分齊。
二依一心開二門。
一心真如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即頓教分齊。
始教空宗。
亦密示此門。
以彼不知如來遣相即為顯性。
故非彼分。
二者心生滅門。
(謂依真如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名阿賴耶識)即終教分齊。
分教相宗。
亦密示此門。
以彼不知佛說賴耶通如來藏。
故非彼分。
三依生滅門明二義。
一者覺義。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即始教空宗分齊。
二者不覺義。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四依此義生三細。
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
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
三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
即分教相宗分齊。
五依現相生六粗。
一智相。
(謂依境分别。
即法執俱生)二相續相。
(謂依智起念不斷。
即法執分别)三執取相。
(謂妄生執取。
即我執俱生)四計名字相。
(謂妄計名字。
即我執分别)即小教分齊。
(以斷我執。
證我空。
是小教義故)五起業相。
(謂循名造業)六業系苦相。
(謂随業受報)即人天分齊。
(又六道業報。
為苦空觀等之方便。
亦小教分齊)。
言會通淺深者。
此經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
應正屬終教。
如四科七大等可知。
又此經所顯六根中性。
即是阿賴耶識。
體通如來藏性。
正齊起性論中生滅門也。
若就其狂心歇處。
即是菩提。
亦兼頓教。
且三漸方終。
即雲獲無生忽。
正起信論中真如門也。
至于因該果海。
果徹因緣。
是又兼于圓教。
而審除細惑。
首言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正齊起信論中一心源也。
是知此經教義。
唯深非淺。
所冀學賢首者。
當體心會教。
借教通經。
則經可通而教可會矣。
能被教義竟。
第四所被機宜者。
夫教因機設。
機以教成。
上說教義。
已知能被宏深。
今示機宜。
略彰所被廣大。
複分兩門。
以盡揀收。
一遵古所判。
二依經所明。
言遵古所判者。
依古德開為二門。
一料揀。
二普收。
○料揀非機。
則有五種。
一謂樂著名相。
以文為解者。
二謂系滞行位高推聖境者。
三謂情尚于空觸言賓無者。
四謂自恃天真輕厭進修者。
五謂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
如是皆名非機。
反是皆機。
○若普收者。
則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但得聞之。
無不獲益。
宿機深者悟入。
淺者信解。
都無宿種者。
結緣成種。
食金剛喻。
可為譬矣。
言依經所明者。
亦有料揀普收二門。
○料揀者。
按本經詳辯五魔中非機有五。
别相則有五十。
非機五者。
一謂色陰将開誤為聖證者。
二謂受陰将開情魔入心者。
三謂想陰将開。
妄起邪求者。
四謂行陰将開。
别生異計者。
五謂識陰将開。
謬立真果者。
别相五十。
經中俱載。
至後自見。
然此皆違逆正修。
随順魔外。
或永沉惡見而成無間之因。
或中止化城而隳菩提之種。
諸佛不度。
塵劫難升。
雖已先沐金言。
惜乎前功盡棄。
若逢不逢。
終非所被也。
略明是機。
亦有五種。
一謂厭多聞而務真修者。
二謂舍識心而用根性者。
三謂不住淺而求深法者。
四謂不貴信而重圓悟者。
五謂不執理而兼事修者。
此上五非五是。
皆經中本具料揀。
特超略錄之。
設欲盡悉。
更究全文。
○若以本經普收者。
則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凡有聞法。
皆成所被。
如阿難請定。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則普收三乘矣。
揀選圓通偈雲。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則普收三世矣。
阿難舍妄求真。
佛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則普收十方矣。
佛示富樓那雲。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何借劬勞肯綮修證。
後答阿難雲。
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則普收頓漸矣。
阿難請示奢摩他路。
而雲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文殊代問是非是義。
而雲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則普收邪正矣。
選圓通後。
經家叙雲。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則普收發心未發心矣。
況夫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既法法皆為教體。
而人人可入圓通。
雖遲速不定。
而終無唐捐。
曆耳熏心。
皆成智種。
凡諸有識。
幸勿錯過。
所被機宜竟。
第五體性淺深者。
夫聖言無定。
大小通關。
真教難評。
淺深異體。
今依本經大旨。
通收古德所說。
略為三章。
一開為十種。
二合為四門。
三總與會通。
言開為十種者。
依清涼有十門。
一音聲語言體。
二名句文身體。
三通取四法體。
四通攝所诠體。
五諸法顯義體。
六攝境惟心體。
七會緣入實體。
八理事無礙體。
九事事無礙體。
十海印炳現體。
此之十種。
前淺後深。
事盡理圓。
詳如彼疏。
言合為四門者。
即前十種。
圭峰束而為四。
一随相門。
二唯識門。
三歸性門。
四無礙門。
○随相門中。
複有二種。
一聲名句文體。
謂大小乘教。
或以聲為教體。
攝假從實故。
或以名等為教體。
以體從用故。
今通取之。
以假實體用遞互交資而為教體。
二通攝所诠體。
以聲名句文。
但屬能诠。
若無所诠之義。
不成教體。
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随而為教體。
○唯識門者。
以上能诠所诠。
皆唯識現故。
唯識雲。
唯遮外境。
識表内心。
離識之外。
更無别法。
釋論亦雲。
十地經者。
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增上緣。
聞者識上影現似彼法門。
展轉傳來。
說名為教。
是知一切諸法。
皆是識心所變影像。
故以唯識為體。
○歸性門者。
以上識心無體。
唯是真如故。
然有二義。
一約生滅門。
真如随緣。
變起識境諸法。
從緣無性。
會歸惟一真如。
如起信論雲。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
華嚴梵行品雲。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故以歸性為體。
二約真如門。
不變名真。
不壞名如。
唯此可為教體。
顯有變有壞者。
非教體故。
如起信論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維摩經文殊歎維摩诘曰。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故唯以歸性為體。
此二義中。
前約終教唯心義說。
後約頓教唯心義說。
合為一歸性門也。
○四無礙門。
亦有二義。
一理事無礙。
二事事無礙。
理事無礙。
複有二義。
一前後交徹。
二說聽全收。
前後交徹者。
以上三門中。
前二屬生滅門。
是事法界。
後一屬真如門。
屬理法界。
起信論雲。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然既依于一心。
則真如即是生滅。
生滅即是真如。
故統收前三理事無礙而為教體。
說聽全收有四句。
一佛全攝生。
謂佛真心外無别衆生。
則唯說無聽。
二生全攝佛。
謂衆生真心外無有别佛。
故唯聽無說。
三生佛互融。
謂佛真心攝衆生時。
不礙衆生真心攝佛。
衆生真心攝佛時。
不礙佛真心攝衆生。
則說聽雙存。
二教齊立。
四生佛俱泯。
謂佛真心攝衆生時。
生即同佛故非生。
衆生真心攝佛時。
佛即同生故非佛。
則說聽互奪。
二教齊泯。
泯之絕迹。
是真教體。
事事無礙中亦有二義。
一重重互攝。
二說聽全收。
重重互攝者。
謂由上三門理與事無礙故。
能令聲名句文等一一事法。
皆悉稱理無礙。
如法華意根清淨文雲。
以是清淨意根。
乃至聞一偈一句。
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今識等稱性亦然。
又雲解是義已。
能演說一偈一句。
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今聲名等稱
問。
契經居多。
何非彼攝。
答。
藏中契經。
已全攝故。
分中契經。
此但少分。
藏乘分攝竟。
第三能被教義者。
謂教海沖深。
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
妙變莫窮。
以無言之言。
诠言絕之理。
運無變之變。
應變熊之機。
機差教殊。
義分多種。
亦有不分。
得少失多。
今将有分。
略為三章。
一約宗分教。
二約論辯義。
三會通淺深。
○言約宗分教者。
謂西竺東夏。
弘闡之流。
于一代聖言。
或合為一教。
或開為二三。
再開之而至四五。
人兼缁素。
凡有一十八家。
甲順乙違。
難盡他宗。
事精理備。
無越賢首。
因依賢宗諸祖。
略述五教。
一小乘教。
亦名愚法二乘教。
異大乘故。
逐機設故。
随他語故。
說諸法數一向差别。
以其揀邪正。
辯聖凡。
明因果。
分欣厭。
然其所說法數。
唯七十五。
但說人空。
不明法空。
縱說法空。
少不明顯。
惟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
未盡法源。
故多诤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
但名諸法皆空。
未盡大乘法理。
故名為始。
但名一切法相。
有成佛有不成佛。
故名為分。
廣談法相。
少及法性。
其所雲性。
一是相數。
說有百法。
決擇分明。
故少诤論。
三終教。
亦名實教。
謂明緣起無性。
一切皆如。
定性二乘。
無性闡提。
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名為終。
以稱實理。
故名為實。
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盡大乘說。
故無诤論。
四一乘頓教。
但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說。
如思益經雲。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于一地。
楞伽經雲。
初地即為八。
乃至無所有何次等。
既不同前漸次修行。
又不同後圓融具德。
故名為頓。
總不說法相。
唯辯真性。
一切所有。
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
惟是絕言。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诃教勸離。
毀相泯心。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
無生無不生。
如淨名默住等。
别為一類離念機故。
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
五圓教。
謂統該前四圓滿具足。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十信滿心。
即攝五位成等正覺。
故名為圓。
所說惟是無盡法界。
性海圓融。
緣起無礙。
相即相入。
如因陀羅網。
重重無際。
微細相容。
主伴無盡。
已上略出名義。
令知大端。
若廣辯所诠。
及斷證分齊。
具如華嚴懸談。
并賢首教儀等書。
言約論辯義者。
謂佛教本乎一心。
心有差别。
則教有支異。
故如來說教。
說此心也。
諸祖判教。
判此心也。
今即以起信論中。
一心差别以明五重教義。
準起信論初惟以一心為本源。
(論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圓教分齊。
二依一心開二門。
一心真如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即頓教分齊。
始教空宗。
亦密示此門。
以彼不知如來遣相即為顯性。
故非彼分。
二者心生滅門。
(謂依真如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名阿賴耶識)即終教分齊。
分教相宗。
亦密示此門。
以彼不知佛說賴耶通如來藏。
故非彼分。
三依生滅門明二義。
一者覺義。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即始教空宗分齊。
二者不覺義。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四依此義生三細。
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
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
三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
即分教相宗分齊。
五依現相生六粗。
一智相。
(謂依境分别。
即法執俱生)二相續相。
(謂依智起念不斷。
即法執分别)三執取相。
(謂妄生執取。
即我執俱生)四計名字相。
(謂妄計名字。
即我執分别)即小教分齊。
(以斷我執。
證我空。
是小教義故)五起業相。
(謂循名造業)六業系苦相。
(謂随業受報)即人天分齊。
(又六道業報。
為苦空觀等之方便。
亦小教分齊)。
言會通淺深者。
此經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
應正屬終教。
如四科七大等可知。
又此經所顯六根中性。
即是阿賴耶識。
體通如來藏性。
正齊起性論中生滅門也。
若就其狂心歇處。
即是菩提。
亦兼頓教。
且三漸方終。
即雲獲無生忽。
正起信論中真如門也。
至于因該果海。
果徹因緣。
是又兼于圓教。
而審除細惑。
首言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正齊起信論中一心源也。
是知此經教義。
唯深非淺。
所冀學賢首者。
當體心會教。
借教通經。
則經可通而教可會矣。
能被教義竟。
第四所被機宜者。
夫教因機設。
機以教成。
上說教義。
已知能被宏深。
今示機宜。
略彰所被廣大。
複分兩門。
以盡揀收。
一遵古所判。
二依經所明。
言遵古所判者。
依古德開為二門。
一料揀。
二普收。
○料揀非機。
則有五種。
一謂樂著名相。
以文為解者。
二謂系滞行位高推聖境者。
三謂情尚于空觸言賓無者。
四謂自恃天真輕厭進修者。
五謂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
如是皆名非機。
反是皆機。
○若普收者。
則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但得聞之。
無不獲益。
宿機深者悟入。
淺者信解。
都無宿種者。
結緣成種。
食金剛喻。
可為譬矣。
言依經所明者。
亦有料揀普收二門。
○料揀者。
按本經詳辯五魔中非機有五。
别相則有五十。
非機五者。
一謂色陰将開誤為聖證者。
二謂受陰将開情魔入心者。
三謂想陰将開。
妄起邪求者。
四謂行陰将開。
别生異計者。
五謂識陰将開。
謬立真果者。
别相五十。
經中俱載。
至後自見。
然此皆違逆正修。
随順魔外。
或永沉惡見而成無間之因。
或中止化城而隳菩提之種。
諸佛不度。
塵劫難升。
雖已先沐金言。
惜乎前功盡棄。
若逢不逢。
終非所被也。
略明是機。
亦有五種。
一謂厭多聞而務真修者。
二謂舍識心而用根性者。
三謂不住淺而求深法者。
四謂不貴信而重圓悟者。
五謂不執理而兼事修者。
此上五非五是。
皆經中本具料揀。
特超略錄之。
設欲盡悉。
更究全文。
○若以本經普收者。
則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凡有聞法。
皆成所被。
如阿難請定。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則普收三乘矣。
揀選圓通偈雲。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則普收三世矣。
阿難舍妄求真。
佛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則普收十方矣。
佛示富樓那雲。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何借劬勞肯綮修證。
後答阿難雲。
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則普收頓漸矣。
阿難請示奢摩他路。
而雲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文殊代問是非是義。
而雲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則普收邪正矣。
選圓通後。
經家叙雲。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則普收發心未發心矣。
況夫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既法法皆為教體。
而人人可入圓通。
雖遲速不定。
而終無唐捐。
曆耳熏心。
皆成智種。
凡諸有識。
幸勿錯過。
所被機宜竟。
第五體性淺深者。
夫聖言無定。
大小通關。
真教難評。
淺深異體。
今依本經大旨。
通收古德所說。
略為三章。
一開為十種。
二合為四門。
三總與會通。
言開為十種者。
依清涼有十門。
一音聲語言體。
二名句文身體。
三通取四法體。
四通攝所诠體。
五諸法顯義體。
六攝境惟心體。
七會緣入實體。
八理事無礙體。
九事事無礙體。
十海印炳現體。
此之十種。
前淺後深。
事盡理圓。
詳如彼疏。
言合為四門者。
即前十種。
圭峰束而為四。
一随相門。
二唯識門。
三歸性門。
四無礙門。
○随相門中。
複有二種。
一聲名句文體。
謂大小乘教。
或以聲為教體。
攝假從實故。
或以名等為教體。
以體從用故。
今通取之。
以假實體用遞互交資而為教體。
二通攝所诠體。
以聲名句文。
但屬能诠。
若無所诠之義。
不成教體。
故必通攝所诠文義相随而為教體。
○唯識門者。
以上能诠所诠。
皆唯識現故。
唯識雲。
唯遮外境。
識表内心。
離識之外。
更無别法。
釋論亦雲。
十地經者。
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增上緣。
聞者識上影現似彼法門。
展轉傳來。
說名為教。
是知一切諸法。
皆是識心所變影像。
故以唯識為體。
○歸性門者。
以上識心無體。
唯是真如故。
然有二義。
一約生滅門。
真如随緣。
變起識境諸法。
從緣無性。
會歸惟一真如。
如起信論雲。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
華嚴梵行品雲。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故以歸性為體。
二約真如門。
不變名真。
不壞名如。
唯此可為教體。
顯有變有壞者。
非教體故。
如起信論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維摩經文殊歎維摩诘曰。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故唯以歸性為體。
此二義中。
前約終教唯心義說。
後約頓教唯心義說。
合為一歸性門也。
○四無礙門。
亦有二義。
一理事無礙。
二事事無礙。
理事無礙。
複有二義。
一前後交徹。
二說聽全收。
前後交徹者。
以上三門中。
前二屬生滅門。
是事法界。
後一屬真如門。
屬理法界。
起信論雲。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然既依于一心。
則真如即是生滅。
生滅即是真如。
故統收前三理事無礙而為教體。
說聽全收有四句。
一佛全攝生。
謂佛真心外無别衆生。
則唯說無聽。
二生全攝佛。
謂衆生真心外無有别佛。
故唯聽無說。
三生佛互融。
謂佛真心攝衆生時。
不礙衆生真心攝佛。
衆生真心攝佛時。
不礙佛真心攝衆生。
則說聽雙存。
二教齊立。
四生佛俱泯。
謂佛真心攝衆生時。
生即同佛故非生。
衆生真心攝佛時。
佛即同生故非佛。
則說聽互奪。
二教齊泯。
泯之絕迹。
是真教體。
事事無礙中亦有二義。
一重重互攝。
二說聽全收。
重重互攝者。
謂由上三門理與事無礙故。
能令聲名句文等一一事法。
皆悉稱理無礙。
如法華意根清淨文雲。
以是清淨意根。
乃至聞一偈一句。
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今識等稱性亦然。
又雲解是義已。
能演說一偈一句。
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今聲名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