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關燈
小
中
大
。
見精失照。
執諸法為心外。
迷一真于有空。
或固執因緣而系墜權宗。
或凝心自然而馳騁外計。
皆為倒想。
足障真修。
佛為銷此。
特說此經。
如經中破妄識顯真見會四科融七大末複斥以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與自然。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等。
蓋分别計度。
即是見惑名粗。
能障正信名倒。
如阿難領信空藏偈雲。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其為粗銷倒想可知。
○第四審除細惑故。
良以粗想先落。
細惑未除。
雖信諸法惟心。
究未徹惟心之宗源。
固知五大圓融。
實未了圓融之深故。
起心動念。
即乖法體。
能障性定。
惑以細名。
佛為除此。
因說是經。
觀阿難于倒想銷後偈雲。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等。
是知滿慈雙陳二問。
俱屬細惑。
如來各答其由。
即是審除。
至滿慈疑妄有因。
阿難執真成自。
如來又複詳為委示。
其為審除細惑可知。
○第五揀示圓觀故。
夫一心三藏。
即妙定全體。
如上已明。
而四科七大。
依孰為觀門。
其次當辨。
雖聖性互通。
順逆皆為方便。
而時機各異。
修證不無易難。
若依根而修。
固已超出餘門。
而六處揀辨。
獨讓聞根為最。
為此說經。
用茲揀示。
如文殊揀選偈雲。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乃至雲但以耳根修。
圓通超餘者。
其揀示圓觀之意。
已自顯然可見。
○第六詳明深修故。
夫耳根為最圓最妙之門。
承前已論。
而深修有悟前悟後之道。
其次應明。
悟前須依境觀心。
正助兼修。
悟後則從性起修。
定慧交進。
觀阿難啟請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如來示以持戒誦咒。
克期反聞。
正教以依境觀心。
正助兼修也。
又阿難以未到涅槃。
請示聖位。
如來答以類生亂想。
三漸滅除。
幹等諸位。
曆事漸修。
正教以從性起修。
定慧交進也。
其為詳明深修之意。
已自曆然可思。
○第七重扶奢摩故。
言如來密因。
固為奢摩他體。
而久淪七趣。
正信難以遽成。
若能了七趣本空。
自信知密因宛在。
故自阿難請談七趣。
如來答以自業所招。
非本來有。
末複斥以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皆重扶奢摩意也。
○第八嚴護堕落故。
言妙三摩提。
固為修證了義。
而陰境現前。
常是用心交互。
或誤作聖解而緻受群邪。
或情生莫禁而魔入心腹。
或妄起貪求而使天魔得便。
附人來惑。
或别生異解而類先世邪宗。
墜入彼論。
故岐執而堕外侶。
或易足而滞小道。
總為迷佛菩提。
同一違遠圓通。
一朝堕落。
塵劫難複。
試看如來将罷法座。
極口叮咛。
出緻魔之緣由。
辨陰開之境相。
末複教以傳示末世。
普令覺了。
汝當恭欽。
最後垂範。
皆嚴護堕落意也。
○第九巧遮理障故。
言魔事銷歇。
圓通自獲妙悟。
萬行未圓。
禅那猶當進驅。
恐才覺陰開。
便謂無障可斷。
适現寂滅。
便謂無佛可求。
堕增上慢。
成素法身。
既失利樂衆生之大因。
亦違莊嚴淨土之妙行。
纏綿理障。
迍邅悟門。
忽爾陰習重生。
依舊随他境轉。
故自阿難重請五陰。
如來宣發大慈。
既示之以妄想根元。
又受之以五陰邊際。
末複教以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正巧遮理障義也。
○第十利益今後故。
謂解行在窮。
現會已蒙深益。
見聞為種。
當來猶作勝緣。
如雙标二見之初。
如來即雲。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
獲菩提果。
七大圓融之前。
如來又雲。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如是語類。
在文非一。
良以末法障重。
悲念猶深。
故文殊選圓。
則曰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
如來辨魔。
則曰汝等必須将如來語。
傳示末法等。
是知佛說此經。
不獨為現在成益。
而利及将來。
其意猶偏重也。
此依一經大義。
别示十緣。
微細分之。
應有無盡。
以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故。
教起因緣竟。
第二藏乘分攝者。
謂如來一代聖教。
約總相含攝。
有三藏有二藏。
約修證權實。
有三乘有五乘。
約品類詳分。
有九分有十二分。
應知此經。
于諸彼彼法中。
各何攝屬。
故次第明之。
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
亦名修妒路。
或名素怛纜。
蓋梵音楚夏不同。
此雲契經。
或翻為線。
按五印土。
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名修多羅。
若爾應翻聖教。
古德見此方聖教稱經。
故分取席經經字。
既順此方。
亦不失彼聖教之義。
不取席線索者。
此方不貴故。
非是聖教故。
但借義助名。
上加契字。
謂契理契機之經。
依主受稱也。
又經有多義。
如雜心五義等。
見華嚴懸談。
雖有多義。
不出貫攝二義。
如佛地論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謂依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所應度生故。
正诠定學。
兼通戒慧。
○二毗奈耶。
亦名毗尼。
蓋梵音賒切耳。
此雲調伏。
謂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故。
調練通于止作。
制伏惟明止持。
就所诠之行彰名。
或翻為滅。
謂滅業惑。
得滅果故。
亦名波羅提木叉。
此翻别解脫。
謂三業七支。
各别防非。
又揀異道共及定共戒。
故名為别。
此從因得名。
亦可言果。
以解脫即果也。
亦翻随順解脫。
謂随順有為無為二解脫果故。
此從果得名。
亦可言因。
以随順即因也。
或名屍羅。
具雲翅怛羅。
此翻清涼。
謂離熱惱因。
得清涼果故。
此雙從因果得名。
正诠戒學。
亦诠定慧。
○三阿毗達磨。
亦名阿毗昙。
亦梵音賒切之異。
此翻對法。
法有二種。
一勝義法。
所謂涅槃。
是善是常。
故名為勝。
二法相法。
通四聖谛世出世異及因果異。
故名為相。
對亦有二。
一對向涅槃。
二對觀四谛。
其能對者。
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
由對果對境。
分二對名。
舊譯為無比法。
以無漏淨慧最為勝故。
此則惟依能對立名。
亦名優波提舍。
此翻論議。
謂問答辨論。
議邪正故。
亦名磨怛哩迦。
此翻本母。
以教與義為本為母。
生解行故。
正诠慧學。
兼亦攝二。
○此三雲何名藏。
以含攝故。
今經何所攝屬。
正屬經藏。
始終惟說定故。
若以此攝彼。
亦兼餘二。
以四種明誨三重漸次皆重戒故。
七處破識十番顯見等同論議故。
言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即前三藏。
诠示聲聞理行果故。
名聲聞藏。
诠示菩薩理行果故。
名菩薩藏。
不開辟支者。
以辟支多不借教。
出無佛世。
佛在世時。
攝屬聲聞。
以與聲聞理果同故。
若約教行别者。
亦可開三乘為三藏。
但古皆不開。
今亦應爾。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菩薩藏攝。
以經中雖存二乘之名。
不取聲聞理行果故。
如經中七大之前。
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又四卷中第一決定義雲。
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又當審觀因心與果覺為同為異等。
如是語類。
皆欲廢小道唯取菩薩理行果也。
言三乘者。
一聲聞乘。
依四谛法。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二辟支乘。
依因緣法。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三菩薩乘。
依六度法。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然有權有實。
若住相之行。
因果曆别。
則名為權。
若從性起修。
因果該徹。
則名為實。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菩薩乘攝。
以經中三漸次後。
有從是漸修随所發行安立聖位義故。
又惟實一分攝。
以是悟後之修。
修即無修故。
不屬餘二。
其意可知。
若以此攝彼。
亦可通收。
以此經兼圓。
包含無量乘故。
言五乘者。
一人天乘。
二聲聞乘。
三辟支乘。
四菩薩乘。
五佛乘。
○一人天乘者。
依戒善禅定法。
求下界五欲。
及上界淨妙之樂。
法華經喻以最小之車。
○二聲聞乘。
三辟支乘。
四菩薩乘。
準上三乘可知。
○五佛乘者。
依萬行因華。
嚴一乘佛果。
法華經喻以大白牛車。
○如經雲。
若是長者。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猶不虛妄。
何況長者。
自知财富無量。
欲饒益諸子。
等與大車。
是蓋以最小之車喻人天。
等與大車喻佛乘也。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佛乘攝。
知阿難請定。
則曰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
而禅那位終。
亦雲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則因為果設。
果成因絕。
尚不屬于菩薩。
況夫餘乘。
若以此攝彼。
雖人天不遺。
以精研七趣。
悟妄即真。
同佛體故。
餘可例思。
言九分十二分者。
通論聖教有十二分。
若大小暫分。
各局九分。
○十二分者。
一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十一分及三藏中正文之外。
餘有前後相承。
貫穿契合等義。
别為修多羅分)二祇夜。
此雲重頌。
三和伽羅那。
此雲授記。
四伽陀。
此雲孤起頌。
五優陀那。
此雲自說。
六尼陀那。
此雲因緣。
七阿波陀那。
此雲譬喻。
八伊帝目多伽。
此雲本事。
九阇陀伽。
此雲本生。
十毗佛略。
此雲方廣。
十一阿浮陀達摩。
此雲未曾有。
十二優波提舍。
此雲論議。
孤山雲。
長行重頌并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
○九分者。
準法華小乘唯九部。
古德釋雲。
小乘談理狹隘。
不言成佛。
請問方說。
故無方廣授記自說之三。
按智論大乘亦唯九部。
古德釋雲。
大乘多直顯。
故無因緣譬喻論議之三。
○此約大旨局論。
若以細義合會。
亦可俱通。
餘經俱通。
非急不論。
至論今經。
如前後相承之處。
經家叙置之語。
則是契經。
從互用中入幹慧地。
即許超出諸位。
入妙嚴海。
則是授記。
四科常住。
七大遍周。
則是方廣。
放光動地。
諸佛現證。
則是未有。
回紫金山。
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
則是自說。
阿難誤堕淫室。
歸來請求乃說。
則是因緣。
藥王自叙無始。
為世良醫等。
則是本事。
須菩提自憶受生。
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等。
則是本生。
覺海性澄圓等。
則是孤起。
真性有為空等。
則是重頌。
徴破識心。
推論見性。
則是論議。
绾華巾以示結。
舉演若而明妄。
則是譬喻。
是知此經。
能通諸分。
○若克論攝屬者。
此經屬方廣未有因緣三分所攝。
以談理處多是方廣。
現相處多是未有。
開示處多因請問故。
餘但少分。
不
見精失照。
執諸法為心外。
迷一真于有空。
或固執因緣而系墜權宗。
或凝心自然而馳騁外計。
皆為倒想。
足障真修。
佛為銷此。
特說此經。
如經中破妄識顯真見會四科融七大末複斥以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與自然。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等。
蓋分别計度。
即是見惑名粗。
能障正信名倒。
如阿難領信空藏偈雲。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其為粗銷倒想可知。
○第四審除細惑故。
良以粗想先落。
細惑未除。
雖信諸法惟心。
究未徹惟心之宗源。
固知五大圓融。
實未了圓融之深故。
起心動念。
即乖法體。
能障性定。
惑以細名。
佛為除此。
因說是經。
觀阿難于倒想銷後偈雲。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等。
是知滿慈雙陳二問。
俱屬細惑。
如來各答其由。
即是審除。
至滿慈疑妄有因。
阿難執真成自。
如來又複詳為委示。
其為審除細惑可知。
○第五揀示圓觀故。
夫一心三藏。
即妙定全體。
如上已明。
而四科七大。
依孰為觀門。
其次當辨。
雖聖性互通。
順逆皆為方便。
而時機各異。
修證不無易難。
若依根而修。
固已超出餘門。
而六處揀辨。
獨讓聞根為最。
為此說經。
用茲揀示。
如文殊揀選偈雲。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乃至雲但以耳根修。
圓通超餘者。
其揀示圓觀之意。
已自顯然可見。
○第六詳明深修故。
夫耳根為最圓最妙之門。
承前已論。
而深修有悟前悟後之道。
其次應明。
悟前須依境觀心。
正助兼修。
悟後則從性起修。
定慧交進。
觀阿難啟請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如來示以持戒誦咒。
克期反聞。
正教以依境觀心。
正助兼修也。
又阿難以未到涅槃。
請示聖位。
如來答以類生亂想。
三漸滅除。
幹等諸位。
曆事漸修。
正教以從性起修。
定慧交進也。
其為詳明深修之意。
已自曆然可思。
○第七重扶奢摩故。
言如來密因。
固為奢摩他體。
而久淪七趣。
正信難以遽成。
若能了七趣本空。
自信知密因宛在。
故自阿難請談七趣。
如來答以自業所招。
非本來有。
末複斥以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皆重扶奢摩意也。
○第八嚴護堕落故。
言妙三摩提。
固為修證了義。
而陰境現前。
常是用心交互。
或誤作聖解而緻受群邪。
或情生莫禁而魔入心腹。
或妄起貪求而使天魔得便。
附人來惑。
或别生異解而類先世邪宗。
墜入彼論。
故岐執而堕外侶。
或易足而滞小道。
總為迷佛菩提。
同一違遠圓通。
一朝堕落。
塵劫難複。
試看如來将罷法座。
極口叮咛。
出緻魔之緣由。
辨陰開之境相。
末複教以傳示末世。
普令覺了。
汝當恭欽。
最後垂範。
皆嚴護堕落意也。
○第九巧遮理障故。
言魔事銷歇。
圓通自獲妙悟。
萬行未圓。
禅那猶當進驅。
恐才覺陰開。
便謂無障可斷。
适現寂滅。
便謂無佛可求。
堕增上慢。
成素法身。
既失利樂衆生之大因。
亦違莊嚴淨土之妙行。
纏綿理障。
迍邅悟門。
忽爾陰習重生。
依舊随他境轉。
故自阿難重請五陰。
如來宣發大慈。
既示之以妄想根元。
又受之以五陰邊際。
末複教以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正巧遮理障義也。
○第十利益今後故。
謂解行在窮。
現會已蒙深益。
見聞為種。
當來猶作勝緣。
如雙标二見之初。
如來即雲。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将來諸有漏者。
獲菩提果。
七大圓融之前。
如來又雲。
吾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如是語類。
在文非一。
良以末法障重。
悲念猶深。
故文殊選圓。
則曰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
如來辨魔。
則曰汝等必須将如來語。
傳示末法等。
是知佛說此經。
不獨為現在成益。
而利及将來。
其意猶偏重也。
此依一經大義。
别示十緣。
微細分之。
應有無盡。
以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故。
教起因緣竟。
第二藏乘分攝者。
謂如來一代聖教。
約總相含攝。
有三藏有二藏。
約修證權實。
有三乘有五乘。
約品類詳分。
有九分有十二分。
應知此經。
于諸彼彼法中。
各何攝屬。
故次第明之。
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
亦名修妒路。
或名素怛纜。
蓋梵音楚夏不同。
此雲契經。
或翻為線。
按五印土。
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名修多羅。
若爾應翻聖教。
古德見此方聖教稱經。
故分取席經經字。
既順此方。
亦不失彼聖教之義。
不取席線索者。
此方不貴故。
非是聖教故。
但借義助名。
上加契字。
謂契理契機之經。
依主受稱也。
又經有多義。
如雜心五義等。
見華嚴懸談。
雖有多義。
不出貫攝二義。
如佛地論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謂依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所應度生故。
正诠定學。
兼通戒慧。
○二毗奈耶。
亦名毗尼。
蓋梵音賒切耳。
此雲調伏。
謂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故。
調練通于止作。
制伏惟明止持。
就所诠之行彰名。
或翻為滅。
謂滅業惑。
得滅果故。
亦名波羅提木叉。
此翻别解脫。
謂三業七支。
各别防非。
又揀異道共及定共戒。
故名為别。
此從因得名。
亦可言果。
以解脫即果也。
亦翻随順解脫。
謂随順有為無為二解脫果故。
此從果得名。
亦可言因。
以随順即因也。
或名屍羅。
具雲翅怛羅。
此翻清涼。
謂離熱惱因。
得清涼果故。
此雙從因果得名。
正诠戒學。
亦诠定慧。
○三阿毗達磨。
亦名阿毗昙。
亦梵音賒切之異。
此翻對法。
法有二種。
一勝義法。
所謂涅槃。
是善是常。
故名為勝。
二法相法。
通四聖谛世出世異及因果異。
故名為相。
對亦有二。
一對向涅槃。
二對觀四谛。
其能對者。
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
由對果對境。
分二對名。
舊譯為無比法。
以無漏淨慧最為勝故。
此則惟依能對立名。
亦名優波提舍。
此翻論議。
謂問答辨論。
議邪正故。
亦名磨怛哩迦。
此翻本母。
以教與義為本為母。
生解行故。
正诠慧學。
兼亦攝二。
○此三雲何名藏。
以含攝故。
今經何所攝屬。
正屬經藏。
始終惟說定故。
若以此攝彼。
亦兼餘二。
以四種明誨三重漸次皆重戒故。
七處破識十番顯見等同論議故。
言二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即前三藏。
诠示聲聞理行果故。
名聲聞藏。
诠示菩薩理行果故。
名菩薩藏。
不開辟支者。
以辟支多不借教。
出無佛世。
佛在世時。
攝屬聲聞。
以與聲聞理果同故。
若約教行别者。
亦可開三乘為三藏。
但古皆不開。
今亦應爾。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菩薩藏攝。
以經中雖存二乘之名。
不取聲聞理行果故。
如經中七大之前。
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又四卷中第一決定義雲。
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又當審觀因心與果覺為同為異等。
如是語類。
皆欲廢小道唯取菩薩理行果也。
言三乘者。
一聲聞乘。
依四谛法。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二辟支乘。
依因緣法。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三菩薩乘。
依六度法。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法華雲。
如彼諸子。
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然有權有實。
若住相之行。
因果曆别。
則名為權。
若從性起修。
因果該徹。
則名為實。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菩薩乘攝。
以經中三漸次後。
有從是漸修随所發行安立聖位義故。
又惟實一分攝。
以是悟後之修。
修即無修故。
不屬餘二。
其意可知。
若以此攝彼。
亦可通收。
以此經兼圓。
包含無量乘故。
言五乘者。
一人天乘。
二聲聞乘。
三辟支乘。
四菩薩乘。
五佛乘。
○一人天乘者。
依戒善禅定法。
求下界五欲。
及上界淨妙之樂。
法華經喻以最小之車。
○二聲聞乘。
三辟支乘。
四菩薩乘。
準上三乘可知。
○五佛乘者。
依萬行因華。
嚴一乘佛果。
法華經喻以大白牛車。
○如經雲。
若是長者。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猶不虛妄。
何況長者。
自知财富無量。
欲饒益諸子。
等與大車。
是蓋以最小之車喻人天。
等與大車喻佛乘也。
○若明攝屬者。
此經屬佛乘攝。
知阿難請定。
則曰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
而禅那位終。
亦雲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則因為果設。
果成因絕。
尚不屬于菩薩。
況夫餘乘。
若以此攝彼。
雖人天不遺。
以精研七趣。
悟妄即真。
同佛體故。
餘可例思。
言九分十二分者。
通論聖教有十二分。
若大小暫分。
各局九分。
○十二分者。
一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十一分及三藏中正文之外。
餘有前後相承。
貫穿契合等義。
别為修多羅分)二祇夜。
此雲重頌。
三和伽羅那。
此雲授記。
四伽陀。
此雲孤起頌。
五優陀那。
此雲自說。
六尼陀那。
此雲因緣。
七阿波陀那。
此雲譬喻。
八伊帝目多伽。
此雲本事。
九阇陀伽。
此雲本生。
十毗佛略。
此雲方廣。
十一阿浮陀達摩。
此雲未曾有。
十二優波提舍。
此雲論議。
孤山雲。
長行重頌并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
○九分者。
準法華小乘唯九部。
古德釋雲。
小乘談理狹隘。
不言成佛。
請問方說。
故無方廣授記自說之三。
按智論大乘亦唯九部。
古德釋雲。
大乘多直顯。
故無因緣譬喻論議之三。
○此約大旨局論。
若以細義合會。
亦可俱通。
餘經俱通。
非急不論。
至論今經。
如前後相承之處。
經家叙置之語。
則是契經。
從互用中入幹慧地。
即許超出諸位。
入妙嚴海。
則是授記。
四科常住。
七大遍周。
則是方廣。
放光動地。
諸佛現證。
則是未有。
回紫金山。
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
則是自說。
阿難誤堕淫室。
歸來請求乃說。
則是因緣。
藥王自叙無始。
為世良醫等。
則是本事。
須菩提自憶受生。
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等。
則是本生。
覺海性澄圓等。
則是孤起。
真性有為空等。
則是重頌。
徴破識心。
推論見性。
則是論議。
绾華巾以示結。
舉演若而明妄。
則是譬喻。
是知此經。
能通諸分。
○若克論攝屬者。
此經屬方廣未有因緣三分所攝。
以談理處多是方廣。
現相處多是未有。
開示處多因請問故。
餘但少分。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