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懸示
關燈
小
中
大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騰清懷仁祖毓較字)
原夫覺場初證圓音乍宣類旭日先照高山。
如洪霈不芽敗種。
迨乎治輪轉曜。
黑山暫明。
方等挫其小心。
般若充于大志。
将事遺囑。
須迪妙堪。
欲湛定心。
乃闡斯教。
就祇桓精舍。
集應法上賢。
緣以戒為定因。
示發起于自恣。
淫礙禅境。
解愛纏以頂咒。
堕假阿難。
驗多聞禦邪無力。
救遣妙德。
顯大智進道堪成。
一經大旨。
叙分括矣。
屆乎正宗。
從古異判。
摸象惟得象似。
說乳誰辯乳真。
今疏竊比清涼。
裂本經為四分。
第一開示奢摩成信分。
第二開示三摩成解分。
第三開示禅那成修分。
第四開示楞嚴成證分。
第一分中。
阿難歸自淫室。
悲請妙定。
如來為辟道元。
詢問始心。
據阿難發心。
由于見相思惟。
心生愛樂。
而如來示儆。
斥以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于是七番破其無處。
觌面诃為非心。
離塵推其無體。
由是阿難重複悲淚。
自歎身雖出家。
心不入道。
則已向執為自心。
用為定體者。
乃恍然自失也。
因而進求寂常心性。
别祈發妙明心。
如來為示寂常心性。
即在六根。
妙明元心。
不離四性。
故以卍字流光。
引令現前。
金拳對耀。
指以親領。
曆十番妙示。
決多般狐疑。
既領見性即是真心。
自信本明無容外覓。
第以真見晦于妄見。
妙明蔽以無明。
類礦金尚用銷融。
若璞玉猶應剖析。
為欲披銷見妄。
特取妙例發明。
例别業舉赤眚之見燈輪。
例同分指惡緣之睹災象。
二妄既銷。
一真宛在。
尚餘和合等疑。
仍複展轉為破。
見性是心。
自茲信矣。
恐執性局六根。
不了體通萬法。
為擴信力。
進示會融。
會四科明諸法元真。
融七大顯一性本遍。
至觀阿難說偈贊佛。
發願報恩等語。
真如鳳子初生。
便欲淩雲。
彼雛燕鸴鸠者。
烏足以語此哉。
其如倒想既銷。
細惑未審。
希更審除。
阿難不及詳問。
善事接拍。
滿慈乃爾發端。
徴萬法生緒之因。
诘五大圓融之故。
如來答以生續非别。
覺明為尤。
圓融無他。
契真足緻。
若知三如來藏。
本自交徹。
則生續與不生續。
圓融與不圓融。
皆為以所知心。
測度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拟入正覺知見。
故如來斥以由不勤求無上菩提等。
亦深激之意也。
至滿慈疑妄有因。
而如來教以頓悟。
阿難執真成自。
而如來誡以漸修。
是蓋為彼着事迷理。
滞理遺事者。
示病緣。
處方藥耳。
是故阿難等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齊此已前為開示奢摩成信分。
即正脈判為說奢摩他者。
然正信雖成。
依聖言為定量。
妙悟難發。
須理觀以磨砻。
當機喻華屋而請入門。
如來愍會衆以開修路。
分門以定二義。
蓋為以因同果。
乃澄濁入涅槃之良規。
從根解結。
為脫纏入圓通之妙道也。
驗證以釋二疑。
蓋為即動靜寤寐。
本具聞性之不斷。
離見覺聞知。
别無結元之可解也。
绾巾以示倫次。
蓋為從真起妄。
返妄歸真。
順生逆滅。
各有倫次之不容紊也。
冥授以選本根。
蓋為觀音耳門。
具三真實。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也。
緣茲會衆身心了然。
各識歸家道路。
阿難心迹。
圓明。
頓悟成佛法門。
願度末劫沉淪。
重請道場儀範。
如來示以四種明誨。
誡其要先嚴持。
是故以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魔事無能擾。
道場得以成也。
設或習氣難除。
仍須結壇誦咒。
行道如法。
佛必現身。
顯密加持。
自成妙悟。
然場界雖系事相。
而借相表真。
尤當加意嚴潔。
施設建立。
俱遵佛旨。
傳示末法。
永為典型。
阿難回思蒙救。
全賴總持不思議力。
重請演說。
如來再放頂光。
爰憑化佛無障礙心。
特為宣揚。
又複贊其宏功。
嘉其大益。
諸佛從此出生。
衆罪緣斯銷滅。
無難不解。
無魔不摧。
無障不離。
無行不就。
宜乎其衆聖侍衛百靈呵護也。
齊此已前為開示三摩成解分。
即正脈判為說三摩提者。
然妙悟既成。
真修當勵。
于是阿難請位。
略分四等。
一曰雲何名為幹慧之地四十四心。
二曰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三曰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四曰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如來與之對辨緣起。
明升墜之元由。
詳分迷悟。
指聖凡之樞要。
蓋以性明圓故。
本無凡聖之與升墜。
特以因明發性。
乃有世界及諸衆生。
虛妄亂想。
曆三漸而除滅。
此答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也。
欲愛幹枯。
純是智慧。
信住行向。
四加圓成。
此答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也。
自歡喜而至遠行。
由不動而至法雲。
此答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也。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此答雲何名為等覺菩薩也。
然末後牢關。
不離最初一步。
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又雲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故知圓頓修證。
惟重初心。
細詳其旨。
前二漸次。
即前四種明誨。
第三漸次即前道場加行。
加行無别。
即依耳門三昧。
解六結而越三空也。
幹慧以後。
五十五位。
皆是悟後之修。
修即無修。
悟後之證。
證即無證。
蓋圓融中略示行布意耳。
答問既畢。
攝義略周。
如是文殊請名。
如來結示五種而誡以奉持焉。
齊此已前為開示禅那成修分。
即正脈判為說禅那者。
按阿難所請三名。
如來逐一委示。
況已出名勸持。
餘應無說。
今乃不爾者。
緣以如來密因。
久淪七趣。
設不達七趣本空。
縱乍信亦非決定。
如是阿難示問。
重扶奢摩。
而言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則一切無非佛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如來示以内分愛染為情。
外分渴仰為想。
若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想多情少。
輕舉飛遠。
則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若情想均等。
生于人間。
若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若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身為餓鬼。
若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若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次明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即純情即沉。
及九情一想者。
後還罪畢。
受諸鬼形。
即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者。
怨對相值。
為畜酬債。
即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十類。
即情想均等。
生于人間者。
存想固形。
有十種仙。
即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者。
六欲四禅。
及諸四空。
即純想即飛。
徑生天上者。
至修羅既分四趣。
其情想多少。
亦随四趣可知。
然此皆是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于妙圓明。
無作本心。
皆如空華。
元無所有。
知此義者。
則如來密因。
常自現前。
正信決定而奢摩得成矣。
又以聖性互通。
雖順逆皆為方便。
而觀音獨步。
惟耳根最極圓通。
第慮夫六結欲解。
正念與妄念交興。
五陰将開。
内魔兼外魔競起。
如是如來将罷法座。
回紫金山。
重起真慈。
再來憑倚。
示緻魔之緣由。
扶了義之修證。
詳辨其相。
教以預知。
當彼陰境現前。
切忌妄為聖證。
一一透過。
曆曆圓明。
設或得少居盈。
認賊為子。
固無論天魔鬼神。
邪宗外道。
足以殘害法身。
即如彼定性聲聞。
獨覺緣覺。
亦為斷滅佛種。
所謂隳汝寶覺全身者以此。
要知陰破即在結解之中。
如前雲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不生。
即破色陰。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則破受陰。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則破想陰。
空覺經圓。
空所空滅。
則破行陰。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則破識陰。
識陰既破。
正解圓滿。
而三摩得成矣。
又以理雖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若執理廢事。
必遺深住淺。
遺深住淺。
禅那之諸位不成。
執理廢事。
菩薩之萬行安竟。
此阿難所以重請微細開示。
而如來所以盡示五陰邊際。
将使行人于耳根圓通後。
曆事漸修。
期證真果。
切不可自謂無事。
甘堕增上慢也。
但悟後之修。
無勞肯綮。
如前識陰盡時。
諸根互用。
便雲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是乃超信住行向。
加地等覺。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是知觀音獲二殊勝。
發三妙用。
如是皆以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依斯曆位。
有何艱險。
知此義者。
則不廢事修。
而禅那得成矣。
齊此已前為開示楞嚴成證分。
即正脈判為初心緊要者。
夫正宗既備。
流通須人。
為法求賢。
特申校量。
校化他之殊勳。
才起一念開示。
滿方空七寶布施。
福尚莫及。
量自修之勝益。
果具兼慧誦持。
盡如來窮劫妙辨。
德猶難稱。
故誡以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
無複魔業。
自是玄音方罷。
時衆鹹欣。
自應展轉流通。
燈分??列于無盡也。
(通理)顧多天幸。
早入釋門。
愧無百城煙水之緣。
幸有一室茗香之福。
玩味衆典。
獲受斯經。
不量材蕪。
辄思手疏。
尋要義于古注。
求真量于自心。
将欲條分縷析。
法彼曲成。
仍複仰叩三尊。
祈求加被。
稽首本師釋迦文 頂光化佛不思議 圓通秘密首楞嚴 資發玄猷兩乘衆 加被凡愚契聖心 條分縷析同指掌 流通遐爾遍含靈 自他利益無窮盡 将釋此經。
通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分攝。
三能被教義。
四所被機宜。
五體性淺深。
六宗趣通别。
七說時前後。
八傳譯注釋。
九總釋名題。
十别解文義。
第一教起因緣者。
謂教不自起。
有因方興。
因不自持。
須待緣扶。
故首示教起因緣。
有總有别。
總因緣者。
謂統論如來一代聖教。
惟為一事。
如法華經雲。
諸佛世尊。
惟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所謂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
據此則如來出世。
始終惟為一佛知佛見。
說惟說此。
除此無餘可說。
縱有所說。
亦惟為此。
且不惟一佛。
佛佛皆然。
故為總因緣也。
别因緣者。
别就當經。
有十所為。
一為警策狂慧故。
夫行人以定郭失守。
必至慧浪偏騰。
慧浪偏騰。
以善辨為能事。
定郭失守。
執多聞為騰場。
豈知說食不飽。
數貨常貧。
終落邪思。
難出愛網。
為說此經。
警茲狂慧。
如阿難自淫室歸來。
啟請妙定。
先自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又揀選圓通後雲。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等。
皆警策狂慧意也。
○第二勉修真定故。
夫慧本不惡。
要以定力相扶。
欲豈能纏。
惟在真修有據。
若徒慕真修而不舍妄緣。
縱強制識心而終非真定。
為說此經。
用茲勉勵。
如經雲。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又雲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等。
皆勉修真定意也。
○第三粗銷倒想故。
良以妄識紛糾
如洪霈不芽敗種。
迨乎治輪轉曜。
黑山暫明。
方等挫其小心。
般若充于大志。
将事遺囑。
須迪妙堪。
欲湛定心。
乃闡斯教。
就祇桓精舍。
集應法上賢。
緣以戒為定因。
示發起于自恣。
淫礙禅境。
解愛纏以頂咒。
堕假阿難。
驗多聞禦邪無力。
救遣妙德。
顯大智進道堪成。
一經大旨。
叙分括矣。
屆乎正宗。
從古異判。
摸象惟得象似。
說乳誰辯乳真。
今疏竊比清涼。
裂本經為四分。
第一開示奢摩成信分。
第二開示三摩成解分。
第三開示禅那成修分。
第四開示楞嚴成證分。
第一分中。
阿難歸自淫室。
悲請妙定。
如來為辟道元。
詢問始心。
據阿難發心。
由于見相思惟。
心生愛樂。
而如來示儆。
斥以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于是七番破其無處。
觌面诃為非心。
離塵推其無體。
由是阿難重複悲淚。
自歎身雖出家。
心不入道。
則已向執為自心。
用為定體者。
乃恍然自失也。
因而進求寂常心性。
别祈發妙明心。
如來為示寂常心性。
即在六根。
妙明元心。
不離四性。
故以卍字流光。
引令現前。
金拳對耀。
指以親領。
曆十番妙示。
決多般狐疑。
既領見性即是真心。
自信本明無容外覓。
第以真見晦于妄見。
妙明蔽以無明。
類礦金尚用銷融。
若璞玉猶應剖析。
為欲披銷見妄。
特取妙例發明。
例别業舉赤眚之見燈輪。
例同分指惡緣之睹災象。
二妄既銷。
一真宛在。
尚餘和合等疑。
仍複展轉為破。
見性是心。
自茲信矣。
恐執性局六根。
不了體通萬法。
為擴信力。
進示會融。
會四科明諸法元真。
融七大顯一性本遍。
至觀阿難說偈贊佛。
發願報恩等語。
真如鳳子初生。
便欲淩雲。
彼雛燕鸴鸠者。
烏足以語此哉。
其如倒想既銷。
細惑未審。
希更審除。
阿難不及詳問。
善事接拍。
滿慈乃爾發端。
徴萬法生緒之因。
诘五大圓融之故。
如來答以生續非别。
覺明為尤。
圓融無他。
契真足緻。
若知三如來藏。
本自交徹。
則生續與不生續。
圓融與不圓融。
皆為以所知心。
測度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拟入正覺知見。
故如來斥以由不勤求無上菩提等。
亦深激之意也。
至滿慈疑妄有因。
而如來教以頓悟。
阿難執真成自。
而如來誡以漸修。
是蓋為彼着事迷理。
滞理遺事者。
示病緣。
處方藥耳。
是故阿難等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齊此已前為開示奢摩成信分。
即正脈判為說奢摩他者。
然正信雖成。
依聖言為定量。
妙悟難發。
須理觀以磨砻。
當機喻華屋而請入門。
如來愍會衆以開修路。
分門以定二義。
蓋為以因同果。
乃澄濁入涅槃之良規。
從根解結。
為脫纏入圓通之妙道也。
驗證以釋二疑。
蓋為即動靜寤寐。
本具聞性之不斷。
離見覺聞知。
别無結元之可解也。
绾巾以示倫次。
蓋為從真起妄。
返妄歸真。
順生逆滅。
各有倫次之不容紊也。
冥授以選本根。
蓋為觀音耳門。
具三真實。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也。
緣茲會衆身心了然。
各識歸家道路。
阿難心迹。
圓明。
頓悟成佛法門。
願度末劫沉淪。
重請道場儀範。
如來示以四種明誨。
誡其要先嚴持。
是故以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魔事無能擾。
道場得以成也。
設或習氣難除。
仍須結壇誦咒。
行道如法。
佛必現身。
顯密加持。
自成妙悟。
然場界雖系事相。
而借相表真。
尤當加意嚴潔。
施設建立。
俱遵佛旨。
傳示末法。
永為典型。
阿難回思蒙救。
全賴總持不思議力。
重請演說。
如來再放頂光。
爰憑化佛無障礙心。
特為宣揚。
又複贊其宏功。
嘉其大益。
諸佛從此出生。
衆罪緣斯銷滅。
無難不解。
無魔不摧。
無障不離。
無行不就。
宜乎其衆聖侍衛百靈呵護也。
齊此已前為開示三摩成解分。
即正脈判為說三摩提者。
然妙悟既成。
真修當勵。
于是阿難請位。
略分四等。
一曰雲何名為幹慧之地四十四心。
二曰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三曰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四曰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如來與之對辨緣起。
明升墜之元由。
詳分迷悟。
指聖凡之樞要。
蓋以性明圓故。
本無凡聖之與升墜。
特以因明發性。
乃有世界及諸衆生。
虛妄亂想。
曆三漸而除滅。
此答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也。
欲愛幹枯。
純是智慧。
信住行向。
四加圓成。
此答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也。
自歡喜而至遠行。
由不動而至法雲。
此答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也。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此答雲何名為等覺菩薩也。
然末後牢關。
不離最初一步。
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又雲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故知圓頓修證。
惟重初心。
細詳其旨。
前二漸次。
即前四種明誨。
第三漸次即前道場加行。
加行無别。
即依耳門三昧。
解六結而越三空也。
幹慧以後。
五十五位。
皆是悟後之修。
修即無修。
悟後之證。
證即無證。
蓋圓融中略示行布意耳。
答問既畢。
攝義略周。
如是文殊請名。
如來結示五種而誡以奉持焉。
齊此已前為開示禅那成修分。
即正脈判為說禅那者。
按阿難所請三名。
如來逐一委示。
況已出名勸持。
餘應無說。
今乃不爾者。
緣以如來密因。
久淪七趣。
設不達七趣本空。
縱乍信亦非決定。
如是阿難示問。
重扶奢摩。
而言若此妙明真淨妙心。
本來遍圓。
則一切無非佛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如來示以内分愛染為情。
外分渴仰為想。
若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想多情少。
輕舉飛遠。
則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若情想均等。
生于人間。
若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若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身為餓鬼。
若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若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次明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即純情即沉。
及九情一想者。
後還罪畢。
受諸鬼形。
即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者。
怨對相值。
為畜酬債。
即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者。
酬足複形。
生人道中。
參合十類。
即情想均等。
生于人間者。
存想固形。
有十種仙。
即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者。
六欲四禅。
及諸四空。
即純想即飛。
徑生天上者。
至修羅既分四趣。
其情想多少。
亦随四趣可知。
然此皆是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于妙圓明。
無作本心。
皆如空華。
元無所有。
知此義者。
則如來密因。
常自現前。
正信決定而奢摩得成矣。
又以聖性互通。
雖順逆皆為方便。
而觀音獨步。
惟耳根最極圓通。
第慮夫六結欲解。
正念與妄念交興。
五陰将開。
内魔兼外魔競起。
如是如來将罷法座。
回紫金山。
重起真慈。
再來憑倚。
示緻魔之緣由。
扶了義之修證。
詳辨其相。
教以預知。
當彼陰境現前。
切忌妄為聖證。
一一透過。
曆曆圓明。
設或得少居盈。
認賊為子。
固無論天魔鬼神。
邪宗外道。
足以殘害法身。
即如彼定性聲聞。
獨覺緣覺。
亦為斷滅佛種。
所謂隳汝寶覺全身者以此。
要知陰破即在結解之中。
如前雲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不生。
即破色陰。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則破受陰。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則破想陰。
空覺經圓。
空所空滅。
則破行陰。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則破識陰。
識陰既破。
正解圓滿。
而三摩得成矣。
又以理雖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若執理廢事。
必遺深住淺。
遺深住淺。
禅那之諸位不成。
執理廢事。
菩薩之萬行安竟。
此阿難所以重請微細開示。
而如來所以盡示五陰邊際。
将使行人于耳根圓通後。
曆事漸修。
期證真果。
切不可自謂無事。
甘堕增上慢也。
但悟後之修。
無勞肯綮。
如前識陰盡時。
諸根互用。
便雲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是乃超信住行向。
加地等覺。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是知觀音獲二殊勝。
發三妙用。
如是皆以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依斯曆位。
有何艱險。
知此義者。
則不廢事修。
而禅那得成矣。
齊此已前為開示楞嚴成證分。
即正脈判為初心緊要者。
夫正宗既備。
流通須人。
為法求賢。
特申校量。
校化他之殊勳。
才起一念開示。
滿方空七寶布施。
福尚莫及。
量自修之勝益。
果具兼慧誦持。
盡如來窮劫妙辨。
德猶難稱。
故誡以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
無複魔業。
自是玄音方罷。
時衆鹹欣。
自應展轉流通。
燈分??列于無盡也。
(通理)顧多天幸。
早入釋門。
愧無百城煙水之緣。
幸有一室茗香之福。
玩味衆典。
獲受斯經。
不量材蕪。
辄思手疏。
尋要義于古注。
求真量于自心。
将欲條分縷析。
法彼曲成。
仍複仰叩三尊。
祈求加被。
稽首本師釋迦文 頂光化佛不思議 圓通秘密首楞嚴 資發玄猷兩乘衆 加被凡愚契聖心 條分縷析同指掌 流通遐爾遍含靈 自他利益無窮盡 将釋此經。
通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分攝。
三能被教義。
四所被機宜。
五體性淺深。
六宗趣通别。
七說時前後。
八傳譯注釋。
九總釋名題。
十别解文義。
第一教起因緣者。
謂教不自起。
有因方興。
因不自持。
須待緣扶。
故首示教起因緣。
有總有别。
總因緣者。
謂統論如來一代聖教。
惟為一事。
如法華經雲。
諸佛世尊。
惟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所謂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
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
據此則如來出世。
始終惟為一佛知佛見。
說惟說此。
除此無餘可說。
縱有所說。
亦惟為此。
且不惟一佛。
佛佛皆然。
故為總因緣也。
别因緣者。
别就當經。
有十所為。
一為警策狂慧故。
夫行人以定郭失守。
必至慧浪偏騰。
慧浪偏騰。
以善辨為能事。
定郭失守。
執多聞為騰場。
豈知說食不飽。
數貨常貧。
終落邪思。
難出愛網。
為說此經。
警茲狂慧。
如阿難自淫室歸來。
啟請妙定。
先自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又揀選圓通後雲。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等。
皆警策狂慧意也。
○第二勉修真定故。
夫慧本不惡。
要以定力相扶。
欲豈能纏。
惟在真修有據。
若徒慕真修而不舍妄緣。
縱強制識心而終非真定。
為說此經。
用茲勉勵。
如經雲。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又雲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等。
皆勉修真定意也。
○第三粗銷倒想故。
良以妄識紛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