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冠注 此欲明行陰本末。
先示想盡行現之相也。
窹??恒一。
不是無夢。
唯是窹境??境。
毫無差謬。
如孔子之夢兩楹。
武丁之夢傳說。
是也。
前此有第六識在故。
晝則為想。
夜則為夢。
汩亂真性。
而莫能恒一。
擾動覺明。
而莫能虛靜。
想陰既盡。
則寤寐諸境。
恒常如一。
曾未變易。
而性覺妙明。
凝然虛靜。
曾未擾動。
如晴明空。
迥無所有也。
無前三陰。
則粗重相滅。
前塵已空。
則轉識成智故。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猶如明鏡照諸形像。
心境無交。
亦無去留。
但以虛而受。
以照而應。
心中了無宿積。
我執習氣。
唯一識精元明之真體。
卓然獨存。
此想盡之相也。
生滅根元。
即行陰也。
以諸遷流自此生起。
故曰生滅之根元。
前三陰未盡。
則此根元。
幽隐難見。
今三陰既盡。
則三界生死根元。
從此披露。
由此披露故。
見界内十二類生。
皆從此生。
亦從此滅也。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等者。
謂見相二分之根本。
善惡兩途之種子。
皆在含藏識中。
若見識陰。
則十二類生因果罪福。
元由頭緒。
莫不了然。
今想陰已盡。
雖未洞見識陰。
各類受命之由緒。
而既見行陰。
則各類同生之基。
已見其端矣。
猶如野馬者。
喻行陰擾動。
幽隐微細難見也。
熠熠者。
忽起忽滅。
如閃爍之光也。
清擾者。
對前陰重濁。
顯其輕清。
對後陰澄湛。
顯其擾動也。
為浮根塵究竟樞冗者。
謂根塵生滅。
皆從行陰運轉。
所謂六轉呼為染淨依。
此行陰未盡之相也。
蓋。
想陰如洪波。
行陰如細浪。
識陰如無浪之水。
故此行陰元無實性。
但以輕清擾動。
忽起忽滅為性。
若此擾動性滅。
反入元澄不動之體。
則行陰種習盡。
而複歸識精元明矣。
故曰如波瀾滅。
而化為澄水。
亦是轉識成智。
此行陰已盡之相也。
蓋第八識。
本是如來藏性。
惟因行陰。
生滅不停。
業運恒遷。
遂成衆生知見。
渾濁真性。
故知。
行陰盡。
而衆生濁。
亦能超脫。
至此返觀行陰之由。
元從幽隐妄想。
以為其本。
由行陰密移。
曾無覺悟。
故曰幽隐。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冠注 此下。
明行陰中十種邪論也。
得正知者。
謂寤寐恒一。
無複邪慮矣。
奢摩他中。
謂圓定發明中。
凝則不動搖。
明則不疑惑。
正則不邪慮。
如此用心故。
前十類天魔。
不得伺其便也。
蓋意識用事。
天魔得以窺其心行。
伺其間隙。
毀其正定。
意識既盡。
則外魔構副不着。
窺瞰不得。
又安能擾亂哉。
故下十種。
皆是自心邪解作孽。
故生異計也。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者。
謂想盡魔歇。
方得加功用行。
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根本。
故能于十二類生根元披露者。
用心觀察也。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者。
正是觀行陰也。
對前想陰浮淺重濁故。
顯此行陰。
是幽深輕清之相對。
後識陰。
湛不搖動故。
顯此行陰為遍圓擾動之元。
合而言之。
謂之遍一切法而遷流不息者也。
後皆仿此。
然雖觀察到此。
猶未知藏識中淨染等。
微細種子故。
自生異計。
墜入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冠注 此見遷流無常。
而計斷滅也。
是人。
即想陰已盡之人。
本無因者。
觀前際無因也。
生機全破者。
謂第六意根。
分段生機全破。
而行陰披露也。
由意根全破。
六用不行故。
在定中乘眼根功德。
徹見過去八萬劫中。
諸類衆生。
随業漂流。
死此生彼。
灣環不斷。
此正同生之基也。
八萬劫前。
冥然不見。
妄計冥無所觀處。
為自然。
為造化等。
殊不知自己見解。
不能超越。
而以為一切衆生。
皆從八萬劫前。
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
則不知生滅種子。
猶在藏識中。
亦不能轉藏識成鏡智。
故曰亡正遍知。
坐守于此。
更不前進。
認此行陰。
為自然等道。
亦不能轉生死為涅槃。
轉煩惱成菩提。
故白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至)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冠注 見求無因者。
觀後際無因也。
何以故下。
是據本以推末也。
于生既見其根者。
謂于十二類生。
觀其八萬劫前。
唯是無因自生也。
知人生人下。
詳明皆本無因。
自然而然也。
故能轉計名為自然外道。
今盡此形下。
正推末無因也。
猶如我觀八萬劫前。
本來不見有生類。
從菩提性起。
雲何八萬劫後。
更有成菩提事。
此總是見此同生之基。
遂執為生類之根本。
而更不知有各命由緒故也。
若能努力前進。
使行盡識現。
便能别見各命由緒。
豈肯固執于自然乎。
當知下。
顯決定執成邪計也。
舊說。
本字。
合是末字。
謂八萬劫盡。
終成斷滅。
無複因果也。
餘意準前。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冠注 此見遷流不息。
而計遍常也。
凝明正心等者。
同前。
曰圓擾。
曰圓常者。
見行陰生滅。
相續不斷。
故計常。
見行陰遍一切法。
故計圓。
合而言之。
謂之圓常擾動。
故墜入四遍常論也。
一者下。
計心境皆常也。
由彼未見第八識故。
不達心境二性。
是第八識見相二分。
但得想盡行現。
乘此見解。
依此修習。
遂究心境二性。
從何而起。
然見量有限。
窮之不遠。
唯見二萬劫前。
無因自有。
二萬劫外。
冥無所見。
遂計一切衆生。
于二萬劫内。
生滅不斷故。
不計劫外無因為斷滅。
唯計劫内相續為遍常。
所以異乎前計。
二者下。
計四大皆常也。
此亦行人乘己見解。
而窮化元。
見萬法。
皆從四大和合而成。
故計四大種性。
本來常住。
殊不知唯識心變起。
其性本空故。
依此修習。
以為常住。
然見量有限故。
見四萬劫中衆生。
雖有生滅。
而體性恒常。
此亦計劫内所見。
以為圓常也。
三者下。
計八識皆常也。
六根。
即指前六識。
末那。
即第七識。
執受。
即第八識也。
此由行人乘己見解。
窮心意意識本元由處。
性本常恒。
然雖兼舉六八。
唯重第七。
但為八是七之内所依根。
六是七之外所依根。
七居其中。
故兼舉之。
本元由處二句。
唯指行陰。
為其能恒能審。
故曰性常恒也。
依此修習。
能觀八萬劫中。
一切衆生。
死此生彼。
本性常住。
殊不知此正是生滅根元。
而第八識中。
微細流注。
猶未望見。
況常住真性。
乎四者下。
計想盡為常也。
想元。
即想陰也。
生理。
即行陰也。
更無流止運轉者。
謂想陰既盡。
行陰不起現行。
流注種子。
猶在識陰中。
行人既不知此。
但見想心息滅。
而妄謂生滅永滅。
則不生不滅之理。
自然成就。
豈知生滅根元。
正在此中。
特因微細難見故。
于生滅因中。
而妄計常住果也。
此四種。
皆計細微生滅。
為圓滿真常。
總堕邊見外道者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冠注 此雙計常與無常也。
自。
即己身。
他。
即衆生國土。
此由行人于同生基中。
窮究自他生起之因。
而不知正定中。
唯了一切事。
究竟堅固。
反依生滅根元。
計常與無常故。
成四颠倒見也。
一者下。
于自他處。
計常與無常也。
觀妙明心遍十方界者。
舉其觀行也。
然所觀者。
正是行陰。
妄謂妙明真心也。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者。
正明起計也。
亦由不了行陰。
為生滅根。
妄謂心性湛然。
以為神我。
言神我者。
即二十五冥谛中。
末後谛也。
從是計我等者。
由彼計有真我。
周遍十方。
凝明不動。
無生無滅故。
是常一切衆生。
在我心中。
自生自死。
故是無常。
二者計三災及不及處。
為常與無常也。
此由不觀自心。
獨觀國土。
自三禅以下。
三災所及處。
計為無常。
自四禅以上。
三災所不及處。
計以為常。
此對依報觀。
下對正報觀。
三者下。
計自己身心。
為常與無常也。
以身粗心細故。
别觀自心。
精細微密。
流轉十方。
而性無改變。
故以為常。
能令自身。
在于心中。
生死變壞。
故為無常。
四者下。
觀四陰。
而計常與無常也。
觀前三陰已滅故。
計為無常。
觀此行陰。
現在遷流。
無有休息。
故計為常。
由此下。
結成外論。
此四種。
雖皆雙計常與無常。
而唯執常為實有。
故但曰一分常論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冠注 此雙計有邊無邊也。
分位有四。
謂三際分位。
見聞分位。
彼我分位。
生滅分位也。
一者下。
約三際。
以計有邊無邊也。
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者。
謂觀生類之根元。
現在遷流。
無有休息。
遂計過者已滅。
來者未至。
故為有邊。
計現在相續。
曾無間斷。
故為無邊。
此以行陰。
分為三際而觀也。
二者下。
約見聞。
以計有邊無邊也。
謂觀八萬劫内。
有衆生可見可聞。
故計為有邊。
以其限于八萬之數也。
觀八萬劫外。
不見有衆生。
不聞有衆生。
故計為無邊。
以其無數量。
而不可見聞也。
前計過未無見無聞處。
為有邊。
計現在有見有聞處。
為無邊。
皆于此相反。
足知外道回互倒計。
曾無定見也。
三者下。
約彼我。
以計有邊無邊也。
此由行人。
觀己行陰。
執為真我故。
複妄計我能周遍了知。
自謂于諸法中。
唯我一人。
得無邊性。
而彼一切衆生。
皆現我性之中。
然我與自己性中。
曾不見别有彼衆生之知性。
遂計彼性不能外于我性故。
不得無邊性。
但名有邊性也。
此正是行陰執我。
豈知平等真如中。
本來無有人我之性耶。
四者下。
約生滅。
以計有邊無邊也。
是人窮行陰空。
而計半生半滅者。
由此行陰。
本無根性。
前依想陰為根。
冠注 此欲明行陰本末。
先示想盡行現之相也。
窹??恒一。
不是無夢。
唯是窹境??境。
毫無差謬。
如孔子之夢兩楹。
武丁之夢傳說。
是也。
前此有第六識在故。
晝則為想。
夜則為夢。
汩亂真性。
而莫能恒一。
擾動覺明。
而莫能虛靜。
想陰既盡。
則寤寐諸境。
恒常如一。
曾未變易。
而性覺妙明。
凝然虛靜。
曾未擾動。
如晴明空。
迥無所有也。
無前三陰。
則粗重相滅。
前塵已空。
則轉識成智故。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猶如明鏡照諸形像。
心境無交。
亦無去留。
但以虛而受。
以照而應。
心中了無宿積。
我執習氣。
唯一識精元明之真體。
卓然獨存。
此想盡之相也。
生滅根元。
即行陰也。
以諸遷流自此生起。
故曰生滅之根元。
前三陰未盡。
則此根元。
幽隐難見。
今三陰既盡。
則三界生死根元。
從此披露。
由此披露故。
見界内十二類生。
皆從此生。
亦從此滅也。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等者。
謂見相二分之根本。
善惡兩途之種子。
皆在含藏識中。
若見識陰。
則十二類生因果罪福。
元由頭緒。
莫不了然。
今想陰已盡。
雖未洞見識陰。
各類受命之由緒。
而既見行陰。
則各類同生之基。
已見其端矣。
猶如野馬者。
喻行陰擾動。
幽隐微細難見也。
熠熠者。
忽起忽滅。
如閃爍之光也。
清擾者。
對前陰重濁。
顯其輕清。
對後陰澄湛。
顯其擾動也。
為浮根塵究竟樞冗者。
謂根塵生滅。
皆從行陰運轉。
所謂六轉呼為染淨依。
此行陰未盡之相也。
蓋。
想陰如洪波。
行陰如細浪。
識陰如無浪之水。
故此行陰元無實性。
但以輕清擾動。
忽起忽滅為性。
若此擾動性滅。
反入元澄不動之體。
則行陰種習盡。
而複歸識精元明矣。
故曰如波瀾滅。
而化為澄水。
亦是轉識成智。
此行陰已盡之相也。
蓋第八識。
本是如來藏性。
惟因行陰。
生滅不停。
業運恒遷。
遂成衆生知見。
渾濁真性。
故知。
行陰盡。
而衆生濁。
亦能超脫。
至此返觀行陰之由。
元從幽隐妄想。
以為其本。
由行陰密移。
曾無覺悟。
故曰幽隐。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冠注 此下。
明行陰中十種邪論也。
得正知者。
謂寤寐恒一。
無複邪慮矣。
奢摩他中。
謂圓定發明中。
凝則不動搖。
明則不疑惑。
正則不邪慮。
如此用心故。
前十類天魔。
不得伺其便也。
蓋意識用事。
天魔得以窺其心行。
伺其間隙。
毀其正定。
意識既盡。
則外魔構副不着。
窺瞰不得。
又安能擾亂哉。
故下十種。
皆是自心邪解作孽。
故生異計也。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者。
謂想盡魔歇。
方得加功用行。
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根本。
故能于十二類生根元披露者。
用心觀察也。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者。
正是觀行陰也。
對前想陰浮淺重濁故。
顯此行陰。
是幽深輕清之相對。
後識陰。
湛不搖動故。
顯此行陰為遍圓擾動之元。
合而言之。
謂之遍一切法而遷流不息者也。
後皆仿此。
然雖觀察到此。
猶未知藏識中淨染等。
微細種子故。
自生異計。
墜入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冠注 此見遷流無常。
而計斷滅也。
是人。
即想陰已盡之人。
本無因者。
觀前際無因也。
生機全破者。
謂第六意根。
分段生機全破。
而行陰披露也。
由意根全破。
六用不行故。
在定中乘眼根功德。
徹見過去八萬劫中。
諸類衆生。
随業漂流。
死此生彼。
灣環不斷。
此正同生之基也。
八萬劫前。
冥然不見。
妄計冥無所觀處。
為自然。
為造化等。
殊不知自己見解。
不能超越。
而以為一切衆生。
皆從八萬劫前。
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
則不知生滅種子。
猶在藏識中。
亦不能轉藏識成鏡智。
故曰亡正遍知。
坐守于此。
更不前進。
認此行陰。
為自然等道。
亦不能轉生死為涅槃。
轉煩惱成菩提。
故白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至)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冠注 見求無因者。
觀後際無因也。
何以故下。
是據本以推末也。
于生既見其根者。
謂于十二類生。
觀其八萬劫前。
唯是無因自生也。
知人生人下。
詳明皆本無因。
自然而然也。
故能轉計名為自然外道。
今盡此形下。
正推末無因也。
猶如我觀八萬劫前。
本來不見有生類。
從菩提性起。
雲何八萬劫後。
更有成菩提事。
此總是見此同生之基。
遂執為生類之根本。
而更不知有各命由緒故也。
若能努力前進。
使行盡識現。
便能别見各命由緒。
豈肯固執于自然乎。
當知下。
顯決定執成邪計也。
舊說。
本字。
合是末字。
謂八萬劫盡。
終成斷滅。
無複因果也。
餘意準前。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冠注 此見遷流不息。
而計遍常也。
凝明正心等者。
同前。
曰圓擾。
曰圓常者。
見行陰生滅。
相續不斷。
故計常。
見行陰遍一切法。
故計圓。
合而言之。
謂之圓常擾動。
故墜入四遍常論也。
一者下。
計心境皆常也。
由彼未見第八識故。
不達心境二性。
是第八識見相二分。
但得想盡行現。
乘此見解。
依此修習。
遂究心境二性。
從何而起。
然見量有限。
窮之不遠。
唯見二萬劫前。
無因自有。
二萬劫外。
冥無所見。
遂計一切衆生。
于二萬劫内。
生滅不斷故。
不計劫外無因為斷滅。
唯計劫内相續為遍常。
所以異乎前計。
二者下。
計四大皆常也。
此亦行人乘己見解。
而窮化元。
見萬法。
皆從四大和合而成。
故計四大種性。
本來常住。
殊不知唯識心變起。
其性本空故。
依此修習。
以為常住。
然見量有限故。
見四萬劫中衆生。
雖有生滅。
而體性恒常。
此亦計劫内所見。
以為圓常也。
三者下。
計八識皆常也。
六根。
即指前六識。
末那。
即第七識。
執受。
即第八識也。
此由行人乘己見解。
窮心意意識本元由處。
性本常恒。
然雖兼舉六八。
唯重第七。
但為八是七之内所依根。
六是七之外所依根。
七居其中。
故兼舉之。
本元由處二句。
唯指行陰。
為其能恒能審。
故曰性常恒也。
依此修習。
能觀八萬劫中。
一切衆生。
死此生彼。
本性常住。
殊不知此正是生滅根元。
而第八識中。
微細流注。
猶未望見。
況常住真性。
乎四者下。
計想盡為常也。
想元。
即想陰也。
生理。
即行陰也。
更無流止運轉者。
謂想陰既盡。
行陰不起現行。
流注種子。
猶在識陰中。
行人既不知此。
但見想心息滅。
而妄謂生滅永滅。
則不生不滅之理。
自然成就。
豈知生滅根元。
正在此中。
特因微細難見故。
于生滅因中。
而妄計常住果也。
此四種。
皆計細微生滅。
為圓滿真常。
總堕邊見外道者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冠注 此雙計常與無常也。
自。
即己身。
他。
即衆生國土。
此由行人于同生基中。
窮究自他生起之因。
而不知正定中。
唯了一切事。
究竟堅固。
反依生滅根元。
計常與無常故。
成四颠倒見也。
一者下。
于自他處。
計常與無常也。
觀妙明心遍十方界者。
舉其觀行也。
然所觀者。
正是行陰。
妄謂妙明真心也。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者。
正明起計也。
亦由不了行陰。
為生滅根。
妄謂心性湛然。
以為神我。
言神我者。
即二十五冥谛中。
末後谛也。
從是計我等者。
由彼計有真我。
周遍十方。
凝明不動。
無生無滅故。
是常一切衆生。
在我心中。
自生自死。
故是無常。
二者計三災及不及處。
為常與無常也。
此由不觀自心。
獨觀國土。
自三禅以下。
三災所及處。
計為無常。
自四禅以上。
三災所不及處。
計以為常。
此對依報觀。
下對正報觀。
三者下。
計自己身心。
為常與無常也。
以身粗心細故。
别觀自心。
精細微密。
流轉十方。
而性無改變。
故以為常。
能令自身。
在于心中。
生死變壞。
故為無常。
四者下。
觀四陰。
而計常與無常也。
觀前三陰已滅故。
計為無常。
觀此行陰。
現在遷流。
無有休息。
故計為常。
由此下。
結成外論。
此四種。
雖皆雙計常與無常。
而唯執常為實有。
故但曰一分常論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至)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冠注 此雙計有邊無邊也。
分位有四。
謂三際分位。
見聞分位。
彼我分位。
生滅分位也。
一者下。
約三際。
以計有邊無邊也。
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者。
謂觀生類之根元。
現在遷流。
無有休息。
遂計過者已滅。
來者未至。
故為有邊。
計現在相續。
曾無間斷。
故為無邊。
此以行陰。
分為三際而觀也。
二者下。
約見聞。
以計有邊無邊也。
謂觀八萬劫内。
有衆生可見可聞。
故計為有邊。
以其限于八萬之數也。
觀八萬劫外。
不見有衆生。
不聞有衆生。
故計為無邊。
以其無數量。
而不可見聞也。
前計過未無見無聞處。
為有邊。
計現在有見有聞處。
為無邊。
皆于此相反。
足知外道回互倒計。
曾無定見也。
三者下。
約彼我。
以計有邊無邊也。
此由行人。
觀己行陰。
執為真我故。
複妄計我能周遍了知。
自謂于諸法中。
唯我一人。
得無邊性。
而彼一切衆生。
皆現我性之中。
然我與自己性中。
曾不見别有彼衆生之知性。
遂計彼性不能外于我性故。
不得無邊性。
但名有邊性也。
此正是行陰執我。
豈知平等真如中。
本來無有人我之性耶。
四者下。
約生滅。
以計有邊無邊也。
是人窮行陰空。
而計半生半滅者。
由此行陰。
本無根性。
前依想陰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