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盡性中。
強以發宣。
自謂已盡其性。
不知但由滅定所逼。
則識性雖存而不起。
故曰如存不存。
别見識性盡。
其實未盡。
故曰若盡非盡。
由其厭前識處故。
入非有想。
厭無所有處故。
入非無想。
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故報亦生此處。
下總明聖凡出墜之地也。
此等者。
總指前四天人也。
自初天窮色歸空。
乃至四天窮識性歸盡性。
如此窮空。
豈惟不達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之旨。
即人法二空之理。
皆所不知。
而妄起空盡之念故。
自五不還天窮空。
而至此天者。
其根行尚真。
候其八萬劫滿。
斷盡思惑。
而出三界者。
名鈍根羅漢。
因彼不能同有頂之回心者。
故曰鈍也。
若從無想窮空。
而至此天者。
其根行原邪。
以彼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故。
八萬劫報滿。
無所歸托。
便淪墜矣。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冠注 此下總結三界聖凡之差别也。
是諸天者。
總指三界也。
天人。
即各天之臣民。
謂此天人。
因中唯修十善八定。
而以六欲四禅之果酬之。
故報盡複入輪回也。
天王。
即是菩薩。
寄位修進。
乃借此天位。
為成等正覺之道路。
故不落輪回矣。
下結屬無色也。
前二天。
全無身境。
故曰身滅盡。
後二天。
識心現行不起。
故曰心滅盡。
由身心俱滅故。
定性現前。
亦能随化依正。
自在受用。
即出定時。
身心俱寂。
依正皆空。
故無業果色。
唯有定果色也。
此從空處。
以至非非想。
統名無色。
下複通前。
總結三界也。
謂自六欲。
以至非非想。
皆由不能了達自己本妙覺性。
本明圓心。
元無生滅業果等相。
故從妄積妄。
妄生三界。
所以諸天報盡。
則于其中。
複随妄業。
沉溺七趣。
曾無休息也。
補特伽羅。
雲數取趣。
即中有身也。
數數□生。
取着諸趣。
故曰各從其類。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冠注 此明四種修羅也。
阿修羅。
此雲非天。
謂其多瞋有天福。
而無天行也。
亦雲無端正。
由男醜女美。
以男立名。
亦雲無酒。
以瞋無和氣。
釀酒不成。
若于鬼道等。
謂彼前因。
從鬼趣發心。
護經咒禅戒等故。
藉善力升此趣中。
乘神通入空界居之。
或因想多氣勝故。
感卵生飛空。
而屬鬼趣也。
若于天中等。
謂前身在天趣中。
或因損德。
或天福盡。
俱貶墜此趣。
蔔居人世。
固是胎生。
而屬人趣也。
執持世界等。
謂能驅役鬼神。
禍福人間。
其威力通徹天人。
無所怖畏。
但專權不及諸天。
故怒而争之。
其福力變化。
俱等于天。
固是化生。
而屬天趣也。
别有一分等。
謂此修羅。
因行微劣故。
感生海心水口。
以居水穴。
固是濕生。
以下劣故。
屬畜生趣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冠注 此總結七趣虛妄也。
謂精詳研究七趣升沉往複之由。
皆是無明惑業。
為因相故。
感七趣為果相。
總是由妄想受生。
随妄業受報也。
若于妙圓精明。
無作本心中。
曾無七趣因果之相。
而此昏沉諸有為相。
在本心中。
猶如空華在于太虛。
豈有着處。
唯一虛妄。
更無根蒂頭緒之生起也。
昏沉即無明。
諸有為相。
即惑業。
皆因也。
受生随業。
即果也。
有為與無作反。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至)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冠注 此明妄無根緒。
因迷而起用。
答妙心遍圓何有七趣之問也。
不識。
即迷也。
本心。
即妙圓明無作本心也。
謂。
汝問此等七趣自何有也。
皆因迷自本心。
受此輪回。
雖經多劫。
不得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而永沉生死。
皆由用諸妄想。
随順殺盜淫故。
而成三惡。
縱能反此殺盜淫。
又生三善。
若有三惡。
則沉墜三塗。
若無三惡。
則飛升天界。
由其善惡互相有無。
彼此傾奪。
故上升下墜。
起輪回性。
無有盡期。
若知善惡總輪回性。
須得妙性開發。
而于善惡。
都不思量。
唯修真正三摩提。
則證本妙寂常心性。
果能至此。
不但善惡二性。
立地銷滅。
即無二之性。
亦不可得。
故曰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此則豈但超七趣生死。
即二乘涅槃。
亦超脫矣。
如是。
則尚無三善。
雲何更堕三惡哉。
故曰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事即因果也。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冠注 此結答前問。
而戒勉真修也。
前問雲。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故牒答雲。
由不斷殺盜淫業故。
各各私造。
因各各私造故。
在衆私同分之中。
非無定處。
言造業各私。
而受報有同分地。
即别業同報也。
然此别業同報。
從何所有。
皆自妄業之所發生。
業既妄發。
本無有因。
無因。
則所生之處。
亦無可追尋窮究矣。
然雖無因可究。
要不出三惑。
為之根本。
汝今勉力修進。
必欲獲取無上菩提。
當以除此三惑。
為之要訣。
蓋彼三善惡業。
根于惑起。
故應盡其根而除之。
若不盡三業之根本。
縱得五通。
皆是有為功用。
非無漏淨業。
以惟伏現行。
不除種子。
不得漏盡。
終落魔道。
雖欲除妄。
是以虛濟虛。
倍增其僞。
但自名得道。
而實為業果。
此真可深哀痛愍者。
由阿難初問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諸趣。
故答雲。
汝妄自造。
非菩提有咎也。
菩提。
指佛體也。
複警戒雲。
若末世說法者。
如我此說。
即佛正說。
若贊行三惡者。
以為勸化。
即魔王之邪說也。
足見必斷三惑。
方可得真正三摩提也。
勖。
勉也。
上詳明七趣竟。
下詳辯魔境。
魔有五種。
曰陰魔。
曰煩惱魔。
曰死魔。
曰天魔。
曰天魔。
合為二種。
以陰魔攝煩惱與死魔。
皆依五陰而起故。
天鬼二種。
皆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
故總名天魔。
夫此魔境。
非具一切智者。
莫能辯其真僞。
故阿難但知啟請修定證果。
而定中微細魔事。
不能問及。
亦乃雖蒙世尊直示真修行路。
堪可趣至無上菩提。
而沿途艱險。
尚未親曆。
唯世尊深知魔軍勝負。
實正定真修。
成壞所關。
且隳妙覺心。
破法王家者。
莫甚于此。
是故将罷法座。
回身複留。
逐一指明。
令末世修正定者。
自識魔外。
準備無虞。
所以再興深慈。
不待問而自說也。
即時如來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冠注 此無問自說也。
如來下。
經家所叙。
将罷法座。
顯最後開示也。
回身再來。
顯不盡深慈也。
汝等下。
總明魔能害正。
凡修正定者。
不容不識也。
真修行法。
即從耳根圓通。
悟入楞嚴大定也。
意謂。
我已為汝指示楞嚴大定。
為真修實證矣。
汝等亦皆明了。
而猶未明定中所現魔事。
最為微細。
若不預知。
忽爾現前。
邪正難辨。
設汝心中。
毫有染着。
彼則乘隙賺引。
令汝堕于邪見。
而不自覺矣。
陰魔。
即色陰中禅定所迫。
初心自現。
尚無外魔也。
天魔。
鬼神。
魑魅。
皆受想二陰中。
稍失正見。
引入外魔也。
魔正現時。
若不能識。
或自認為聖。
或認魔為聖。
皆是認賊為子。
而立喪家寶矣。
行識二陰中所現心見二魔。
并無外來。
皆是自己心邪。
得少為足之過也。
下舉一以例餘也。
無聞者。
但修無想。
不樂聞法。
不習正定。
自謂極果。
及至報盡想生。
衰相複現。
不知元非聖證。
而反謗佛。
妄說羅漢不受後有。
由謗法故。
遂墜地獄。
其害至此。
良可怖焉。
汝等欲修正定。
趣大菩提。
應當識此幽微魔孽。
故我為汝仔細分别。
汝當谛聽。
阿難等。
聞此魔事。
悚然起立。
歡喜聽受。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冠注 此欲明動魔之端。
而先推真妄生滅也。
本覺妙明。
指用言。
覺圓心體。
指體言。
意謂。
真覺體用。
衆生與佛本同。
良由衆生一念妄動。
背覺合塵。
迷真逐妄。
而成過咎。
遂有根本無明。
發業潤生。
瞥爾俱起。
則遍迷覺體。
頓成空性。
是故迷覺性成妄想。
晦真空為頑空也。
于是。
化迷不息。
轉生世界。
所謂依空立世界也。
是則十方有漏微塵國土。
皆由迷真空。
而成頑虛。
昧覺性。
而成妄想之所建立也。
故知。
空生大覺中。
若片雲點太清裡。
已是幻化眇茫。
況複依空所立之世界。
其幻化眇茫。
不待言矣。
但為一切衆生。
以妄逐妄。
從迷積迷。
故不覺知耳。
設使汝等一人。
能住三摩提中。
開發真性。
複歸元覺。
則十方空。
皆悉銷滅殒亡矣。
況依空所有國土。
而不振動崩裂者哉。
蓋謂虛空世界。
總一名相耳。
名相。
唯依妄想而立。
若轉妄想成正智。
則名相悉歸如如矣。
故曰一人歸元。
十虛銷殒。
所以古德雲。
虛空生時。
但生假名。
虛空滅時。
但滅假名。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至)于三昧時佥來惱汝。
冠注 此明怖魔緻亂也。
飾。
嚴整也。
意謂。
汝等于深入正定。
發真歸元時。
自與十方聖賢。
氣分相接。
心精通吻。
混同一際。
不離當處。
寂然不動。
湛然清虛。
不相惱亂。
其餘天魔。
及與精靈鬼神。
乃至無想外道天等。
所居宮殿。
或處虛空。
或處水陸。
無不崩裂。
既然。
大地振坼。
則水居之河海精靈。
陸居之山川鬼怪。
飛騰之夜叉修羅等。
無不驚懾。
惟下界凡夫。
未具五通故。
不覺其空界遷壞。
唯訛傳山搖地動。
故無驚懾。
彼魔王等。
鹹得五通。
未盡習漏。
既戀塵勞。
又知其故。
是以不容汝等摧裂宮殿。
然動遍空界。
惟魔不容者。
為彼所處全依邪暗。
汝等正定發明。
照見邪蹤。
彼各竭所能。
欲壞汝定。
故佥來惱亂也。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冠注 此明悟迷之利害也。
意謂。
彼等固以壞汝為事。
而彼造塵勞中之邪行。
汝修妙覺中之正定。
邪雖怒正。
不能害正。
以邪害正。
猶如風之吹光。
刀之斷水。
終不能斷損于光水也。
以正化邪。
亦如沸湯之釋堅冰。
暖氣近而寒凝自銷矣。
良由彼雖恃其神通。
而驚慌于外。
終如暴客。
汝雖未具神通。
而能堅守于内。
終是主人。
成就破亂。
不從客便。
悉由主人。
必俟五陰主人。
迷己正念。
認賊為子。
則客得其便。
遂乘間而入。
劫汝家珍。
若使陰主。
當處正定。
一切不顧。
惟照真元。
縱彼魔力強橫。
毫無入處。
無奈汝何。
由汝陰質漸銷。
光明漸發。
彼則久入邪群。
鹹受幽氣。
近光明。
如暗就燈自然銷殒。
何敢久留明處。
擾亂汝之正定耶。
若使主人心。
不明悟于彼幻境。
或生畏愛。
或生取舍。
稍失照真。
聊違正定。
被陰所迷。
便堕彼類。
而為彼眷屬矣。
即如摩登。
殊為眇劣。
且彼初心惟欲咒汝破佛律儀而已。
故于八萬行中。
秪毀禅戒。
由彼不能毀汝清淨覺體
強以發宣。
自謂已盡其性。
不知但由滅定所逼。
則識性雖存而不起。
故曰如存不存。
别見識性盡。
其實未盡。
故曰若盡非盡。
由其厭前識處故。
入非有想。
厭無所有處故。
入非無想。
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故報亦生此處。
下總明聖凡出墜之地也。
此等者。
總指前四天人也。
自初天窮色歸空。
乃至四天窮識性歸盡性。
如此窮空。
豈惟不達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之旨。
即人法二空之理。
皆所不知。
而妄起空盡之念故。
自五不還天窮空。
而至此天者。
其根行尚真。
候其八萬劫滿。
斷盡思惑。
而出三界者。
名鈍根羅漢。
因彼不能同有頂之回心者。
故曰鈍也。
若從無想窮空。
而至此天者。
其根行原邪。
以彼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故。
八萬劫報滿。
無所歸托。
便淪墜矣。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冠注 此下總結三界聖凡之差别也。
是諸天者。
總指三界也。
天人。
即各天之臣民。
謂此天人。
因中唯修十善八定。
而以六欲四禅之果酬之。
故報盡複入輪回也。
天王。
即是菩薩。
寄位修進。
乃借此天位。
為成等正覺之道路。
故不落輪回矣。
下結屬無色也。
前二天。
全無身境。
故曰身滅盡。
後二天。
識心現行不起。
故曰心滅盡。
由身心俱滅故。
定性現前。
亦能随化依正。
自在受用。
即出定時。
身心俱寂。
依正皆空。
故無業果色。
唯有定果色也。
此從空處。
以至非非想。
統名無色。
下複通前。
總結三界也。
謂自六欲。
以至非非想。
皆由不能了達自己本妙覺性。
本明圓心。
元無生滅業果等相。
故從妄積妄。
妄生三界。
所以諸天報盡。
則于其中。
複随妄業。
沉溺七趣。
曾無休息也。
補特伽羅。
雲數取趣。
即中有身也。
數數□生。
取着諸趣。
故曰各從其類。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冠注 此明四種修羅也。
阿修羅。
此雲非天。
謂其多瞋有天福。
而無天行也。
亦雲無端正。
由男醜女美。
以男立名。
亦雲無酒。
以瞋無和氣。
釀酒不成。
若于鬼道等。
謂彼前因。
從鬼趣發心。
護經咒禅戒等故。
藉善力升此趣中。
乘神通入空界居之。
或因想多氣勝故。
感卵生飛空。
而屬鬼趣也。
若于天中等。
謂前身在天趣中。
或因損德。
或天福盡。
俱貶墜此趣。
蔔居人世。
固是胎生。
而屬人趣也。
執持世界等。
謂能驅役鬼神。
禍福人間。
其威力通徹天人。
無所怖畏。
但專權不及諸天。
故怒而争之。
其福力變化。
俱等于天。
固是化生。
而屬天趣也。
别有一分等。
謂此修羅。
因行微劣故。
感生海心水口。
以居水穴。
固是濕生。
以下劣故。
屬畜生趣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冠注 此總結七趣虛妄也。
謂精詳研究七趣升沉往複之由。
皆是無明惑業。
為因相故。
感七趣為果相。
總是由妄想受生。
随妄業受報也。
若于妙圓精明。
無作本心中。
曾無七趣因果之相。
而此昏沉諸有為相。
在本心中。
猶如空華在于太虛。
豈有着處。
唯一虛妄。
更無根蒂頭緒之生起也。
昏沉即無明。
諸有為相。
即惑業。
皆因也。
受生随業。
即果也。
有為與無作反。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至)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冠注 此明妄無根緒。
因迷而起用。
答妙心遍圓何有七趣之問也。
不識。
即迷也。
本心。
即妙圓明無作本心也。
謂。
汝問此等七趣自何有也。
皆因迷自本心。
受此輪回。
雖經多劫。
不得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而永沉生死。
皆由用諸妄想。
随順殺盜淫故。
而成三惡。
縱能反此殺盜淫。
又生三善。
若有三惡。
則沉墜三塗。
若無三惡。
則飛升天界。
由其善惡互相有無。
彼此傾奪。
故上升下墜。
起輪回性。
無有盡期。
若知善惡總輪回性。
須得妙性開發。
而于善惡。
都不思量。
唯修真正三摩提。
則證本妙寂常心性。
果能至此。
不但善惡二性。
立地銷滅。
即無二之性。
亦不可得。
故曰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此則豈但超七趣生死。
即二乘涅槃。
亦超脫矣。
如是。
則尚無三善。
雲何更堕三惡哉。
故曰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事即因果也。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冠注 此結答前問。
而戒勉真修也。
前問雲。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故牒答雲。
由不斷殺盜淫業故。
各各私造。
因各各私造故。
在衆私同分之中。
非無定處。
言造業各私。
而受報有同分地。
即别業同報也。
然此别業同報。
從何所有。
皆自妄業之所發生。
業既妄發。
本無有因。
無因。
則所生之處。
亦無可追尋窮究矣。
然雖無因可究。
要不出三惑。
為之根本。
汝今勉力修進。
必欲獲取無上菩提。
當以除此三惑。
為之要訣。
蓋彼三善惡業。
根于惑起。
故應盡其根而除之。
若不盡三業之根本。
縱得五通。
皆是有為功用。
非無漏淨業。
以惟伏現行。
不除種子。
不得漏盡。
終落魔道。
雖欲除妄。
是以虛濟虛。
倍增其僞。
但自名得道。
而實為業果。
此真可深哀痛愍者。
由阿難初問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諸趣。
故答雲。
汝妄自造。
非菩提有咎也。
菩提。
指佛體也。
複警戒雲。
若末世說法者。
如我此說。
即佛正說。
若贊行三惡者。
以為勸化。
即魔王之邪說也。
足見必斷三惑。
方可得真正三摩提也。
勖。
勉也。
上詳明七趣竟。
下詳辯魔境。
魔有五種。
曰陰魔。
曰煩惱魔。
曰死魔。
曰天魔。
曰天魔。
合為二種。
以陰魔攝煩惱與死魔。
皆依五陰而起故。
天鬼二種。
皆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
故總名天魔。
夫此魔境。
非具一切智者。
莫能辯其真僞。
故阿難但知啟請修定證果。
而定中微細魔事。
不能問及。
亦乃雖蒙世尊直示真修行路。
堪可趣至無上菩提。
而沿途艱險。
尚未親曆。
唯世尊深知魔軍勝負。
實正定真修。
成壞所關。
且隳妙覺心。
破法王家者。
莫甚于此。
是故将罷法座。
回身複留。
逐一指明。
令末世修正定者。
自識魔外。
準備無虞。
所以再興深慈。
不待問而自說也。
即時如來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冠注 此無問自說也。
如來下。
經家所叙。
将罷法座。
顯最後開示也。
回身再來。
顯不盡深慈也。
汝等下。
總明魔能害正。
凡修正定者。
不容不識也。
真修行法。
即從耳根圓通。
悟入楞嚴大定也。
意謂。
我已為汝指示楞嚴大定。
為真修實證矣。
汝等亦皆明了。
而猶未明定中所現魔事。
最為微細。
若不預知。
忽爾現前。
邪正難辨。
設汝心中。
毫有染着。
彼則乘隙賺引。
令汝堕于邪見。
而不自覺矣。
陰魔。
即色陰中禅定所迫。
初心自現。
尚無外魔也。
天魔。
鬼神。
魑魅。
皆受想二陰中。
稍失正見。
引入外魔也。
魔正現時。
若不能識。
或自認為聖。
或認魔為聖。
皆是認賊為子。
而立喪家寶矣。
行識二陰中所現心見二魔。
并無外來。
皆是自己心邪。
得少為足之過也。
下舉一以例餘也。
無聞者。
但修無想。
不樂聞法。
不習正定。
自謂極果。
及至報盡想生。
衰相複現。
不知元非聖證。
而反謗佛。
妄說羅漢不受後有。
由謗法故。
遂墜地獄。
其害至此。
良可怖焉。
汝等欲修正定。
趣大菩提。
應當識此幽微魔孽。
故我為汝仔細分别。
汝當谛聽。
阿難等。
聞此魔事。
悚然起立。
歡喜聽受。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冠注 此欲明動魔之端。
而先推真妄生滅也。
本覺妙明。
指用言。
覺圓心體。
指體言。
意謂。
真覺體用。
衆生與佛本同。
良由衆生一念妄動。
背覺合塵。
迷真逐妄。
而成過咎。
遂有根本無明。
發業潤生。
瞥爾俱起。
則遍迷覺體。
頓成空性。
是故迷覺性成妄想。
晦真空為頑空也。
于是。
化迷不息。
轉生世界。
所謂依空立世界也。
是則十方有漏微塵國土。
皆由迷真空。
而成頑虛。
昧覺性。
而成妄想之所建立也。
故知。
空生大覺中。
若片雲點太清裡。
已是幻化眇茫。
況複依空所立之世界。
其幻化眇茫。
不待言矣。
但為一切衆生。
以妄逐妄。
從迷積迷。
故不覺知耳。
設使汝等一人。
能住三摩提中。
開發真性。
複歸元覺。
則十方空。
皆悉銷滅殒亡矣。
況依空所有國土。
而不振動崩裂者哉。
蓋謂虛空世界。
總一名相耳。
名相。
唯依妄想而立。
若轉妄想成正智。
則名相悉歸如如矣。
故曰一人歸元。
十虛銷殒。
所以古德雲。
虛空生時。
但生假名。
虛空滅時。
但滅假名。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至)于三昧時佥來惱汝。
冠注 此明怖魔緻亂也。
飾。
嚴整也。
意謂。
汝等于深入正定。
發真歸元時。
自與十方聖賢。
氣分相接。
心精通吻。
混同一際。
不離當處。
寂然不動。
湛然清虛。
不相惱亂。
其餘天魔。
及與精靈鬼神。
乃至無想外道天等。
所居宮殿。
或處虛空。
或處水陸。
無不崩裂。
既然。
大地振坼。
則水居之河海精靈。
陸居之山川鬼怪。
飛騰之夜叉修羅等。
無不驚懾。
惟下界凡夫。
未具五通故。
不覺其空界遷壞。
唯訛傳山搖地動。
故無驚懾。
彼魔王等。
鹹得五通。
未盡習漏。
既戀塵勞。
又知其故。
是以不容汝等摧裂宮殿。
然動遍空界。
惟魔不容者。
為彼所處全依邪暗。
汝等正定發明。
照見邪蹤。
彼各竭所能。
欲壞汝定。
故佥來惱亂也。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冠注 此明悟迷之利害也。
意謂。
彼等固以壞汝為事。
而彼造塵勞中之邪行。
汝修妙覺中之正定。
邪雖怒正。
不能害正。
以邪害正。
猶如風之吹光。
刀之斷水。
終不能斷損于光水也。
以正化邪。
亦如沸湯之釋堅冰。
暖氣近而寒凝自銷矣。
良由彼雖恃其神通。
而驚慌于外。
終如暴客。
汝雖未具神通。
而能堅守于内。
終是主人。
成就破亂。
不從客便。
悉由主人。
必俟五陰主人。
迷己正念。
認賊為子。
則客得其便。
遂乘間而入。
劫汝家珍。
若使陰主。
當處正定。
一切不顧。
惟照真元。
縱彼魔力強橫。
毫無入處。
無奈汝何。
由汝陰質漸銷。
光明漸發。
彼則久入邪群。
鹹受幽氣。
近光明。
如暗就燈自然銷殒。
何敢久留明處。
擾亂汝之正定耶。
若使主人心。
不明悟于彼幻境。
或生畏愛。
或生取舍。
稍失照真。
聊違正定。
被陰所迷。
便堕彼類。
而為彼眷屬矣。
即如摩登。
殊為眇劣。
且彼初心惟欲咒汝破佛律儀而已。
故于八萬行中。
秪毀禅戒。
由彼不能毀汝清淨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