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故。
汝尚未遭其淪溺也。
若此等魔王。
本非眇劣之類。
況其初心。
不獨毀汝一戒心。
欲隳汝寶覺全身。
令汝喪身失命。
永為魔子。
而後已。
一遭其害。
猶如宰臣之家。
忽遭天王除其屬籍。
不但失卻官位。
而且不免于刑律也。
設汝果壞全身。
豈止道果不成。
亦且堕入地獄。
宛轉零落。
至于此。
縱有慈力。
徒增哀痛。
其可救乎。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冠注 此明色陰之本末也。
道場者。
凡事理兼修處。
即成道之場也。
銷落諸念等。
謂初坐道場。
屏除一切浮亂粗想。
久之妄念自離。
此離念相。
如杲日當空。
于一切時。
皎然不昧。
故曰離念精明。
于是則動靜之境不能移。
憶忘之識不能交。
而根塵識三。
合一精明。
當住此精明如一之處。
便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矣。
然定力未深。
理境乍入。
猶為色陰所覆。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未獲般若大智故。
精性妙心猶未發光凡所見處。
惟是黑暗。
此則色陰區局。
蓋覆真性。
不得寬廣伸大。
此乃色陰未破之相也。
若使定力增進。
心光發越。
前之暗境。
皆化心光。
雖未能圓鑒三千。
而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此即色陰已破之相也。
謂此色陰。
由妄執四大所成。
既有身相。
即有前五根。
攬着前境。
而劫奪真性。
渾濁妙明。
是故。
色陰盡而劫濁超矣。
至此返觀色陰之由。
元從堅固妄想。
内外相織。
凝結而成。
是其根本也。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下十種。
明色陰中所現之境也。
此中。
謂此禅定中也。
精研者。
正是定中着力挨排之工夫也。
妙明。
指真體之用也。
不言其體者。
顯用有明昧。
體無遷改。
如鏡埋塵垢中。
雖掩其光明。
而曾未虧其體性也。
故行者精研妙明。
亦如磨鏡。
但去情想塵垢。
而大圓鏡體。
略無所增。
且此妙明。
本周法界。
曾無隔礙。
但由妄認四大。
内外交織。
遂成質礙。
故今精研功勝。
則不相織矣。
于少頃間。
身若虛空。
毫無挂礙。
斯由定中功用逼極。
偶令内心流溢。
外境虛融。
暫得暫失。
非同聖果永證無遺。
汝等。
若恬然無着。
毫無欣羨。
雖則定力挨出。
亦為善境。
若遇此境。
妄作證聖。
即受邪氣。
破壞正定矣。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徹之境也。
精研妙明。
準前。
其身内徹者。
謂心光忽然。
超徹身内。
反觀髒腑。
親見蛲蛔。
以手拾出。
身無毀傷。
此乃心精暫明。
流溢形體。
斯但功行大急。
暫得形體不礙。
非聖所證真常之境。
意無所着。
猶然善境。
稍無識見。
而作聖解。
即受群邪。
隳汝正定矣。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外俱徹之境也。
内外。
即心境也。
清明時。
是魂為主。
昏晦時。
是魄為主。
斂固于内。
是意志為主。
發揚于外。
是精神為主。
此皆第六識用事。
故除第八識執受。
其身居然不變。
其餘魂魄等。
皆棄其本職。
而遞相涉入也。
互為賓主者。
謂一為主。
而餘五皆為賓也。
聞空中說法者。
即指目前也。
聞十方密義者。
即指遍法界也。
遞相離合者。
有時。
精離本職。
而合于魄。
有時。
魄離本職。
而合于精等。
蓋離即棄本職。
而合則成他職也。
成就善種者。
謂夙昔聞熏。
今加精研。
自能發揮。
而有所聞也。
如是下。
準前。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心澄徹外現佛境也。
此由精研功勝。
妙心益明也。
澄露皎徹者。
粗惑漸銷也。
内光發明者。
智體開朗也。
良以智起惑亡。
故無情遍成金界。
有情悉作如來。
梵語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遍照。
乃至蓮華俱時出現者。
謂依正莊嚴。
皆随心變現也。
此名下。
斷定此境。
是夙昔因中。
曾聞大法。
而心有靈悟。
所染種習。
今加研究。
故心光忽明。
照諸世界。
然偶爾暫現。
非同聖證亘古如一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精研功極。
故見空羅寶色也。
觀察不停者。
言觀照功切。
毫無間斷。
于諸妄念。
更加抑按。
于諸塵境。
更加降伏。
如是則制止之功太。
欲超越逼拶至極。
忽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且同時遍滿。
而多少之色。
不相留礙也。
或青黃赤白。
五色俱現。
而各色純然。
曾未混雜也。
此由精研妙明逼極。
煥散而現。
故見此種種勝境。
然暫得暫失。
非一現永現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澄徹故。
暗中見物也。
研究。
即挨排也。
澄徹。
即靜極也。
精光不亂者。
心光凝定。
明暗二境。
不能移也。
忽于夜合者。
合閉目也。
謂于夜間閉目而見。
正顯下見暗室中物。
非從目見也。
見種種物等者。
非室中元有之物。
是暗中所現奇怪之物。
而室中之物。
件件如故。
曾未變易。
下斷明。
謂此乃心既微細。
見亦密澄。
精光凝定。
暗境洞徹。
然未透徹本地真光。
無乃研究功勝。
暫時發露耳。
此中合字。
藏闆皆同。
今人妄改為半字。
不可從。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圓入虛融身同草木也。
圓入虛融等者。
謂研究功盛。
内身外境。
無不虛豁。
故四肢皆同草木。
火燒刀斫。
總不覺知。
由不覺知故。
火燒不爇。
刀割不傷也。
此由定力所持。
想心亦寂。
功切至極。
執受不行。
則五塵并銷。
排遣四大。
純覺遺身。
故無傷觸也。
此亦暫時透露。
非真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也。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淨心功極。
睹界睹佛也。
成就清淨等者。
謂厭穢濁之質礙。
欣淨妙之虛融。
凝想淨心之功。
至此已極。
故忽見大地山河。
化成淨妙國土。
又見淨土現在諸佛。
更見地獄天宮。
上下無礙。
此由昔聞教中所說。
淨穢二土。
随起欣淨厭穢之念。
熏習成種。
今于定中。
凝想日深。
逼極化成。
暫得如是。
非真居淨土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深遠。
遙見遙聞也。
研究深遠等者。
謂于定中。
深心研究。
率爾周遍。
到于極處。
遂令心光逼極飛出。
故于遙遠障礙處。
皆能見聞。
此亦暫時一過。
非實得周遍法界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精極見知識也。
謂定中竭力研窮。
到至精至極之處。
正與聖賢。
心精通吻之時。
而色陰将破。
魔宮振裂。
魔心慌越。
故魔擾于是而興端也。
見善知識等者。
謂行人靜中。
自見善知識。
或變為諸佛菩薩。
及天龍等者。
蓋此境界。
元是行人。
曾有邪種。
含受于心。
功至于此。
逼極發露。
非真見聖。
或是魔入行人心腹。
持其神識。
故令行人。
無端說法。
亦能通達妙義。
以發其狂慧。
非真證聖也。
使行人至此先覺。
魔自銷歇。
若反生聖解。
則其害非細也。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已上十種魔事。
是世尊拈其大概以示初心。
非色陰中。
定有此種類。
而不可變易也。
亦非決有此定數。
而不可增減也。
但論行人用心何如耳。
或緩急得宜。
則絕然不見。
或交互觀想。
則所現愈多。
或種類不同。
或多寡不一。
悉随心所變。
非有定體。
若俾按經待驗。
則何異于刻舟求劍者哉。
後皆仿此。
冠注 此結害囑護也。
謂此禅那所現十境。
皆是行人于色陰中。
見理未徹。
正定未純。
但以禅觀與堅固妄想。
兩相交戰。
互為勝負之所現起。
如一善境現。
即是禅觀暫勝妄想也。
少頃即隐。
是妄想複勝禅觀也。
由勝負互出。
不得永證聖境。
此群邪所以乘隙而入也。
衆生頑迷。
不度己功力未久。
亦不察其暫現複隐。
逢此境現。
便謂登聖。
是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安得不堕地獄乎。
汝等當依如來。
即以此義。
傳示将來修正定者。
令其預知。
使天魔等。
不得其便。
更得神力。
以保任扶持。
遮覆衛護。
不令至惑。
而成無上道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冠注 此明受陰之本末也。
修三摩提下。
蹑前色陰已盡。
見諸佛心。
如鏡現像。
正是禅觀有成。
色陰已破。
洞視自己妙覺明心。
不從外得也。
若有所得等者。
謂但見本有真體。
而未能發起妙用。
不得任運自如。
此正顯受陰未破也。
猶如魇人。
喻行人被受陰所局。
手足二句。
喻上若有所得。
心觸二句。
喻上而未能用。
下直出正意言。
見真體而不得妙用。
正是受陰區局真性。
蓋覆妙明。
不得寬廣伸大也。
愛陰一破。
亦若魇歇。
不為過咎。
真心廣大。
本周法界。
無始迷執。
惑為身内故。
生來死去。
不能離身。
若使真心離身觀面。
去住自由。
便是稍發妙用。
而受陰盡矣。
此受陰。
即前五識也。
見即領納也。
由前五識。
領納違順等境。
引生苦樂等受。
渾濁真心。
今則受陰破。
而見濁超矣。
至此返觀受陰之由。
元從虛明妄想。
交妄織成也。
虛明者。
謂曾無實體。
虛有所明而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冠注 此下十種明受陰中所現之境也。
此中。
謂禅定中。
如下文雲。
彼定中。
是也。
得大光耀。
蹑前十方洞開。
無覆幽黯。
謂色陰盡矣。
其心發明。
蹑前見諸佛心。
如鏡現像也。
内抑過分者。
自知受陰為咎。
不得妙用。
急求破除也。
忽然發悲者。
亦知一切衆生。
皆被色陰所局。
未能如己心光發明。
故見大小有情。
皆生悲愍之心。
不覺流淚矣。
蓋此悲心。
實非諸佛同體大悲。
但由功用抑摧太急。
故成過悲。
若能速悟本因。
複顧正念。
不作聖證。
久自銷歇。
若自謂已證諸佛大悲。
則有悲魔。
乘間入心。
見人則悲。
啼泣不已。
遂失正受。
而沉淪墜落矣。
正受者。
正是禅定中。
無意味無巴鼻處。
到此毫無欣厭。
亦無畏愛。
方可保任。
稍生一念。
則受用不住。
而正定失矣。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冠注 此明舉志齊佛以緻魔擾也。
受陰明白者。
蓋覆稍輕也。
勝相現前者。
如得大光耀等也。
感邀過分等。
謂稍見本真。
似乎心同佛心。
故極喜成功。
而發大勇猛。
自謂不曆僧祗。
當下作佛。
此由慧狂定弱。
見理忽略。
自以高志限功。
輕率取證。
過分越禮。
故作此解。
若悟而返之。
可複無咎。
若妄任不返。
汝尚未遭其淪溺也。
若此等魔王。
本非眇劣之類。
況其初心。
不獨毀汝一戒心。
欲隳汝寶覺全身。
令汝喪身失命。
永為魔子。
而後已。
一遭其害。
猶如宰臣之家。
忽遭天王除其屬籍。
不但失卻官位。
而且不免于刑律也。
設汝果壞全身。
豈止道果不成。
亦且堕入地獄。
宛轉零落。
至于此。
縱有慈力。
徒增哀痛。
其可救乎。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冠注 此明色陰之本末也。
道場者。
凡事理兼修處。
即成道之場也。
銷落諸念等。
謂初坐道場。
屏除一切浮亂粗想。
久之妄念自離。
此離念相。
如杲日當空。
于一切時。
皎然不昧。
故曰離念精明。
于是則動靜之境不能移。
憶忘之識不能交。
而根塵識三。
合一精明。
當住此精明如一之處。
便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矣。
然定力未深。
理境乍入。
猶為色陰所覆。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未獲般若大智故。
精性妙心猶未發光凡所見處。
惟是黑暗。
此則色陰區局。
蓋覆真性。
不得寬廣伸大。
此乃色陰未破之相也。
若使定力增進。
心光發越。
前之暗境。
皆化心光。
雖未能圓鑒三千。
而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此即色陰已破之相也。
謂此色陰。
由妄執四大所成。
既有身相。
即有前五根。
攬着前境。
而劫奪真性。
渾濁妙明。
是故。
色陰盡而劫濁超矣。
至此返觀色陰之由。
元從堅固妄想。
内外相織。
凝結而成。
是其根本也。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下十種。
明色陰中所現之境也。
此中。
謂此禅定中也。
精研者。
正是定中着力挨排之工夫也。
妙明。
指真體之用也。
不言其體者。
顯用有明昧。
體無遷改。
如鏡埋塵垢中。
雖掩其光明。
而曾未虧其體性也。
故行者精研妙明。
亦如磨鏡。
但去情想塵垢。
而大圓鏡體。
略無所增。
且此妙明。
本周法界。
曾無隔礙。
但由妄認四大。
内外交織。
遂成質礙。
故今精研功勝。
則不相織矣。
于少頃間。
身若虛空。
毫無挂礙。
斯由定中功用逼極。
偶令内心流溢。
外境虛融。
暫得暫失。
非同聖果永證無遺。
汝等。
若恬然無着。
毫無欣羨。
雖則定力挨出。
亦為善境。
若遇此境。
妄作證聖。
即受邪氣。
破壞正定矣。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徹之境也。
精研妙明。
準前。
其身内徹者。
謂心光忽然。
超徹身内。
反觀髒腑。
親見蛲蛔。
以手拾出。
身無毀傷。
此乃心精暫明。
流溢形體。
斯但功行大急。
暫得形體不礙。
非聖所證真常之境。
意無所着。
猶然善境。
稍無識見。
而作聖解。
即受群邪。
隳汝正定矣。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外俱徹之境也。
内外。
即心境也。
清明時。
是魂為主。
昏晦時。
是魄為主。
斂固于内。
是意志為主。
發揚于外。
是精神為主。
此皆第六識用事。
故除第八識執受。
其身居然不變。
其餘魂魄等。
皆棄其本職。
而遞相涉入也。
互為賓主者。
謂一為主。
而餘五皆為賓也。
聞空中說法者。
即指目前也。
聞十方密義者。
即指遍法界也。
遞相離合者。
有時。
精離本職。
而合于魄。
有時。
魄離本職。
而合于精等。
蓋離即棄本職。
而合則成他職也。
成就善種者。
謂夙昔聞熏。
今加精研。
自能發揮。
而有所聞也。
如是下。
準前。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心澄徹外現佛境也。
此由精研功勝。
妙心益明也。
澄露皎徹者。
粗惑漸銷也。
内光發明者。
智體開朗也。
良以智起惑亡。
故無情遍成金界。
有情悉作如來。
梵語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遍照。
乃至蓮華俱時出現者。
謂依正莊嚴。
皆随心變現也。
此名下。
斷定此境。
是夙昔因中。
曾聞大法。
而心有靈悟。
所染種習。
今加研究。
故心光忽明。
照諸世界。
然偶爾暫現。
非同聖證亘古如一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精研功極。
故見空羅寶色也。
觀察不停者。
言觀照功切。
毫無間斷。
于諸妄念。
更加抑按。
于諸塵境。
更加降伏。
如是則制止之功太。
欲超越逼拶至極。
忽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且同時遍滿。
而多少之色。
不相留礙也。
或青黃赤白。
五色俱現。
而各色純然。
曾未混雜也。
此由精研妙明逼極。
煥散而現。
故見此種種勝境。
然暫得暫失。
非一現永現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澄徹故。
暗中見物也。
研究。
即挨排也。
澄徹。
即靜極也。
精光不亂者。
心光凝定。
明暗二境。
不能移也。
忽于夜合者。
合閉目也。
謂于夜間閉目而見。
正顯下見暗室中物。
非從目見也。
見種種物等者。
非室中元有之物。
是暗中所現奇怪之物。
而室中之物。
件件如故。
曾未變易。
下斷明。
謂此乃心既微細。
見亦密澄。
精光凝定。
暗境洞徹。
然未透徹本地真光。
無乃研究功勝。
暫時發露耳。
此中合字。
藏闆皆同。
今人妄改為半字。
不可從。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圓入虛融身同草木也。
圓入虛融等者。
謂研究功盛。
内身外境。
無不虛豁。
故四肢皆同草木。
火燒刀斫。
總不覺知。
由不覺知故。
火燒不爇。
刀割不傷也。
此由定力所持。
想心亦寂。
功切至極。
執受不行。
則五塵并銷。
排遣四大。
純覺遺身。
故無傷觸也。
此亦暫時透露。
非真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也。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淨心功極。
睹界睹佛也。
成就清淨等者。
謂厭穢濁之質礙。
欣淨妙之虛融。
凝想淨心之功。
至此已極。
故忽見大地山河。
化成淨妙國土。
又見淨土現在諸佛。
更見地獄天宮。
上下無礙。
此由昔聞教中所說。
淨穢二土。
随起欣淨厭穢之念。
熏習成種。
今于定中。
凝想日深。
逼極化成。
暫得如是。
非真居淨土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深遠。
遙見遙聞也。
研究深遠等者。
謂于定中。
深心研究。
率爾周遍。
到于極處。
遂令心光逼極飛出。
故于遙遠障礙處。
皆能見聞。
此亦暫時一過。
非實得周遍法界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精極見知識也。
謂定中竭力研窮。
到至精至極之處。
正與聖賢。
心精通吻之時。
而色陰将破。
魔宮振裂。
魔心慌越。
故魔擾于是而興端也。
見善知識等者。
謂行人靜中。
自見善知識。
或變為諸佛菩薩。
及天龍等者。
蓋此境界。
元是行人。
曾有邪種。
含受于心。
功至于此。
逼極發露。
非真見聖。
或是魔入行人心腹。
持其神識。
故令行人。
無端說法。
亦能通達妙義。
以發其狂慧。
非真證聖也。
使行人至此先覺。
魔自銷歇。
若反生聖解。
則其害非細也。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已上十種魔事。
是世尊拈其大概以示初心。
非色陰中。
定有此種類。
而不可變易也。
亦非決有此定數。
而不可增減也。
但論行人用心何如耳。
或緩急得宜。
則絕然不見。
或交互觀想。
則所現愈多。
或種類不同。
或多寡不一。
悉随心所變。
非有定體。
若俾按經待驗。
則何異于刻舟求劍者哉。
後皆仿此。
冠注 此結害囑護也。
謂此禅那所現十境。
皆是行人于色陰中。
見理未徹。
正定未純。
但以禅觀與堅固妄想。
兩相交戰。
互為勝負之所現起。
如一善境現。
即是禅觀暫勝妄想也。
少頃即隐。
是妄想複勝禅觀也。
由勝負互出。
不得永證聖境。
此群邪所以乘隙而入也。
衆生頑迷。
不度己功力未久。
亦不察其暫現複隐。
逢此境現。
便謂登聖。
是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安得不堕地獄乎。
汝等當依如來。
即以此義。
傳示将來修正定者。
令其預知。
使天魔等。
不得其便。
更得神力。
以保任扶持。
遮覆衛護。
不令至惑。
而成無上道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冠注 此明受陰之本末也。
修三摩提下。
蹑前色陰已盡。
見諸佛心。
如鏡現像。
正是禅觀有成。
色陰已破。
洞視自己妙覺明心。
不從外得也。
若有所得等者。
謂但見本有真體。
而未能發起妙用。
不得任運自如。
此正顯受陰未破也。
猶如魇人。
喻行人被受陰所局。
手足二句。
喻上若有所得。
心觸二句。
喻上而未能用。
下直出正意言。
見真體而不得妙用。
正是受陰區局真性。
蓋覆妙明。
不得寬廣伸大也。
愛陰一破。
亦若魇歇。
不為過咎。
真心廣大。
本周法界。
無始迷執。
惑為身内故。
生來死去。
不能離身。
若使真心離身觀面。
去住自由。
便是稍發妙用。
而受陰盡矣。
此受陰。
即前五識也。
見即領納也。
由前五識。
領納違順等境。
引生苦樂等受。
渾濁真心。
今則受陰破。
而見濁超矣。
至此返觀受陰之由。
元從虛明妄想。
交妄織成也。
虛明者。
謂曾無實體。
虛有所明而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冠注 此下十種明受陰中所現之境也。
此中。
謂禅定中。
如下文雲。
彼定中。
是也。
得大光耀。
蹑前十方洞開。
無覆幽黯。
謂色陰盡矣。
其心發明。
蹑前見諸佛心。
如鏡現像也。
内抑過分者。
自知受陰為咎。
不得妙用。
急求破除也。
忽然發悲者。
亦知一切衆生。
皆被色陰所局。
未能如己心光發明。
故見大小有情。
皆生悲愍之心。
不覺流淚矣。
蓋此悲心。
實非諸佛同體大悲。
但由功用抑摧太急。
故成過悲。
若能速悟本因。
複顧正念。
不作聖證。
久自銷歇。
若自謂已證諸佛大悲。
則有悲魔。
乘間入心。
見人則悲。
啼泣不已。
遂失正受。
而沉淪墜落矣。
正受者。
正是禅定中。
無意味無巴鼻處。
到此毫無欣厭。
亦無畏愛。
方可保任。
稍生一念。
則受用不住。
而正定失矣。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冠注 此明舉志齊佛以緻魔擾也。
受陰明白者。
蓋覆稍輕也。
勝相現前者。
如得大光耀等也。
感邀過分等。
謂稍見本真。
似乎心同佛心。
故極喜成功。
而發大勇猛。
自謂不曆僧祗。
當下作佛。
此由慧狂定弱。
見理忽略。
自以高志限功。
輕率取證。
過分越禮。
故作此解。
若悟而返之。
可複無咎。
若妄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