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薩戒。
是衆生成佛之正因。
佛乃世出世之慈父。
涅槃乃無上之妙理。
若此三者全具。
則斷滅三寶種性。
此方獄壞。
更入十方地獄。
永無出期。
故曰。
無此三者。
唯犯十因等雜業。
則雖入地獄。
曆劫燒然。
将來還有罪畢之時。
可脫獄報。
而受鬼形也。
下詳明鬼趣。
貪物。
即貪習交加之餘習故。
地獄罪畢。
猶戀戀于物。
如依金玉附草木而為精怪者。
故曰遇物而成怪鬼。
貪色。
即淫習交接之餘習故。
地獄罪畢。
欲情流動。
火大猶然故。
附風成形。
而為旱魃之鬼。
貪惑。
即詐習誘引者。
唯以巧令惑人生理盡喪故。
罪畢餘習。
附畜成形。
而為魅鬼。
若孤精等是也。
貪恨。
即怨習銜恨者。
故罪畢。
餘習附毒蟲。
蠱害于人。
今有妖術令成蠱病。
皆此鬼主之也。
貪憶。
即嗔習相忤者。
不忘宿惡。
伺衰施害故。
罪畢。
餘習附衰成形。
而為瘧鬼。
若今散瘟行瘧之類貪。
慠即。
慢習交陵者。
悭吝無德。
虛驕恃氣。
陵人傲物。
故罪畢餘習附氣成形。
而為餓鬼。
貪罔。
即诳習欺罔者。
潛心陰昧。
魇覆一切故。
罪畢。
餘習附幽暗。
而為魇鬼。
猶存暗室。
魇昧于人。
貪明。
即見習交明者。
本是邪見。
妄作高明故。
罪畢。
餘習陰附精靈。
為魍魉鬼。
常處杳冥。
似有若無。
貪成即枉習誣謗。
曲人成己。
故罪畢。
餘習附明成形。
為役使鬼。
明。
神明也。
由前曲人成己。
今依靈廟。
被神驅使。
反曲己成人也。
貪黨。
即訟習交諠者。
結黨朋。
證讦人陰私故。
罪皆。
餘習附人成形。
為傳送鬼。
良以因中。
刺人隐暗之事。
而傳遞之故。
今為鬼。
亦附巫祝傳吉?也。
阿難下。
結妄無因。
純情者。
舉重該輕。
前文九情八情。
皆在其中。
業火燒乾者。
以情屬水。
情罪受畢。
故曰燒幹。
總謂獄因報盡故。
生鬼趣也。
此等皆自妄業所招。
妙圓心中。
本無是事。
所謂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複次阿難鬼業既盡(至)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冠注 此明鬼業報盡。
而生畜生趣也。
情想俱空者。
但空地獄鬼趣之情想。
前雲純情堕大阿鼻。
九情一想堕無間。
八情二想堕有間。
七情三想生餓鬼者。
此皆業火燒。
幹尚有六情四想。
而生毛群羽族中。
與元所負人。
酬償宿債也。
下詳明畜趣。
昔因貪習而為怪鬼。
所附物銷。
鬼報亦盡。
順習生世。
多分為枭類。
貪貨财絕倫義。
多感此類。
多者。
約業習重者。
言未必盡然。
後皆仿此。
因淫習而為魃鬼。
所附風銷。
鬼報亦盡。
生為咎徴。
咎徴。
乃?事前驗。
如鼯鼠呼人。
商羊舞水之類。
亦旱魃為災之餘習也。
因詐習而為魅鬼。
所附畜死。
鬼報亦盡。
複生狐類。
皆妖惑餘習。
因怨習而為毒鬼。
所附蟲滅。
鬼報亦盡。
複生毒類。
如蛇虺蝮蠍等。
皆陰害餘習也。
因嗔習而為疠鬼。
所附衰窮。
鬼報亦盡。
多生蛔類。
依人銷食。
亦懷瘧附人之餘習也。
因慢習而為餓鬼。
所附氣銷。
鬼報亦盡。
多生食類。
驕吝恃氣者。
翻充人饑虛。
所謂反報也。
因诳習而為魇鬼。
所著幽銷。
鬼報亦盡。
土為服類。
常從暗中。
欺魇于人。
今為蠶蟲牛馬。
為人服乘。
亦是反報也。
因見習而為魍魉鬼。
精銷報盡。
多生應類。
如社燕寒鴻。
應節而至。
亦貪明之餘習也。
枉習附明。
為役使鬼。
明滅報盡。
多生休徴之類。
如嘉鳳祥麟。
亦是依神明。
而效走使。
曲已成人之餘習也。
因訟習而為傳送鬼。
所依巫亡。
鬼報亦盡。
多生循類。
如貓犬等。
亦是阿附順人之餘習也。
阿難下。
總結三塗。
皆自妄業招引。
若悟明菩提。
則一無所有。
如汝所言下。
牒前所問。
堕獄之人。
如是惡業。
以三人惡業。
例該一切惡業也。
本自發明者。
謂以上所說惡因惡果。
皆是自己如來藏中循業發現。
良以性明圓故。
無所不具。
但循何等業。
即發現何等報故。
非天降地出。
亦非人與。
元是自造妄業。
自受妄報。
若以鏡智觀之。
皆為浮虛。
本無實體。
雖有三塗。
總是自己妄想凝結所成。
所謂如水成冰也。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至)及佛出世不可停??。
冠注 此總明畜趣報盡。
而複人趣也。
鬼之為畜。
雖則六情四想。
而元為酬償宿債故也。
既酬債畢。
即兩無幹涉。
設使所酬過于本分。
或鞭?苦逼食啖無度。
則此畜生。
便得情想均等。
複生人中。
而反徴其剩。
徴剩者。
謂複索其過取之餘也。
若彼過徴之人。
淨業力勝。
能保人身。
更有布施等福德。
則就人中。
償其過徴。
或遭竊奪。
或被負騙之類。
若乏淨業。
兼無福德。
無力可保人身。
則複轉生畜道。
而償彼畜生餘剩之債也。
下明負債易償。
負命難償也。
言此人反償餘直者。
若元所過徴。
為彼變賣錢物。
仍售其錢。
以償之。
為彼負重緻遠。
仍役其力。
以償之。
償足自停。
永無纏繞。
設使不但過用錢力。
而又于中殺其身。
食其肉。
則生生世世。
遞相食啖。
如井轉辘轳。
互為高下。
無有盡期。
若非自修正定。
轉重為輕。
諸佛出世。
投佛忏除。
則永難雪此怨對也。
此世尊苦口慈心甚。
言當警戒之。
不宜恣情殺食也。
汝今應知彼枭倫者(至)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冠注 此詳明畜類報盡。
而複生人類也。
貪習為性為枭。
而複人形。
猶然頑嚚。
不測倫理。
不受教化者。
餘習使然也。
參合者。
雜廁于其中。
未必愚惡。
一類皆枭所化也。
後皆仿此。
淫習為魃鬼。
為咎徴。
複生人中。
參合異常。
而與事理不諧者。
妖淫為害之餘習也。
詐習為魅。
為狐。
複生人中。
參合庸鄙。
碌碌營生者。
謟世求容之餘習也。
怨習為蠱。
為毒。
複生人中。
參合狼類。
毫無仁慈者。
銜冤陰毒之餘習也。
嗔習為疠為蛔。
而複人形。
參合微賤。
雖親附人。
人不介意者。
依衰附物之餘習也。
慢習為餓鬼。
為食類。
而複生人中。
參合柔怯。
不能勇猛。
委靡不堪者。
恃氣傲物之反報也。
诳習為魇。
為服。
而複人形。
參合勞類。
役役于世。
無複休息者。
驅?乘服之還報也。
見習為魍魉。
為應類。
複生人中。
參合文類。
稍通文義。
可稱小慧者。
妄自高明之餘習也。
枉習為役鬼。
為休徴。
而複人形。
參同明類。
頗附世智辯聦。
效世小用者。
構副神明之餘習也。
訟習為傳送。
為循類。
複生人中。
參合達類。
谙練世故。
曉解人情者。
在畜類循人既久。
自有餘習。
使之然也。
以上十種。
前七。
似幽情斯鈍者。
後三。
似想明斯聦者。
然文明達者。
皆便巧雜技。
世智辯聦者。
非賢達文明之士也。
下總結警戒曰。
是十種者。
昔在人趣中。
造三塗業。
受三塗報。
報畢而複形人道。
此皆自無始來。
所造惡業。
冥計不忘。
輪回颠倒。
互相生殺。
酬償命債。
無有休息。
雖複人形。
若不遇如來出世。
不聞如來正法。
令其銷釋冤對。
解脫惡緣。
仍于塵勞中。
恣情縱意。
不顧根本。
則呼吸間。
複入三塗矣。
蓋此循業輪轉。
法爾天然。
豈容逃避哉。
嗟嗟。
既得人身。
不善保持。
真為可憐愍者。
阿難複有從人不依正覺(至)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前五行字。
作平聲讀。
後五行字。
作去聲讀。
上明仙趣竟。
此下明天趣。
天有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欲界自須彌腰頂二天。
以至空居四天。
共有六重。
皆有飲食淫欲睡眠。
三欲具足。
故總号欲天。
其男女嫁娶妻妾。
亦如人間。
但諸天人無骨肉。
亦無大小便利。
身有光明。
無分晝夜。
報得五通。
形無障礙。
是故天趣為界内極尊也。
冠注 此明從人趣而修入仙趣也。
夫此一趣。
起于衆生貪生惡死之念故。
雖有多種。
總是厭懼無常。
求身常住。
殊不知此身乃常住真心中之幻影。
故昧根本智。
而錯亂修習。
如西土外道宗。
摩醯首羅為天主。
此方黃老。
崇上太清為元始。
皆仙趣之至也。
從人者。
謂從人中修證也。
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
謂不依常住真心。
發起正智。
修楞嚴大定。
而證究竟堅固之理也。
别修妄念等。
謂彼不知色身是堅固妄想結成。
終從變滅故。
誤認有性命可修養。
俾之長生不死。
而存留想念。
固守色陰。
令其不散不壞也。
山林人不及處。
即名山洞府。
昆侖等處。
人迹不到。
純是仙居也。
下十種工夫。
雖有優劣不同。
而存想固形。
是其要訣。
下分釋十種。
堅固服餌等。
如煉食胡麻紅鉛。
以固守其形。
縱得功成。
但可壯體延齡。
而不能飛舉。
故曰地行。
堅固草木等。
如生啖黃精松柏等。
以固守色陰。
縱得成功。
但能身輕足快。
行步如飛。
故曰飛行。
堅固金石等。
如煎鉛汞煉丹砂九轉大還。
堅守形神。
縱得功成。
但可化白石為黃金。
化凡骨成仙骨。
而周行無礙。
故曰遊行。
堅固動止等。
謂一動一止。
皆守氣固形。
如煉精還氣。
煉氣還神。
煉神還虛。
久而功成。
可羽化飛升。
故曰空行。
堅固津液等。
謂鼓天池咽玉液。
能令水升火降。
而結内丹。
以固其形。
久而功成。
冰雪卓約。
不交世欲。
輕舉近天。
故曰天行。
堅固精色等。
謂服虹飲霧。
朝采日精。
夜采月華。
久而功成。
則精氣貫通物理。
故曰通行。
堅固咒禁等。
謂專以咒術。
固守色陰。
持咒既久。
凝神永命。
而得長生之道。
故曰道行堅固思念等。
初系心臍輪下。
透尾關升夾脊。
以至達泥洹。
沖頂出神。
以固守其形。
思久功成。
形神照應。
故曰照行。
堅固交遘等。
謂内以坎男離女。
匹配夫婦。
外以采陰助陽。
攝衛精神。
久而成功。
此感彼應。
吸彼精氣。
固己身形。
故曰精行。
堅固變化等。
謂觀世萬物。
生于化理。
存想化理。
久而覺悟。
則能移山倒水。
改易四時。
亦能固守其形。
留住世間。
此仙道絕術也。
故曰絕行。
下結妄。
謂此十種修習。
皆于人趣中修煉妄心。
不達常住真心。
不修金剛正觀。
反于妄身中。
别求長生之理。
縱得行理圓成。
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海島。
絕于人境。
亦在輪回妄想中流轉。
而于自己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茫然不知。
若不聞正法。
不修正定。
徒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一朝仙趣報盡。
依然形銷。
流入異類矣。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至)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冠注 此明欲界六天也。
謂從人道。
修十善因。
而入于天道者。
不能修真三摩提。
求證常住真心。
由無正觀正定故。
未能舍己妻妾恩愛。
然于他人妻妾。
不唯身無所犯。
即心亦不流逸矣。
由其正淫。
雖有。
邪淫念息。
則愛水澄蓥。
意地光明。
命終時。
舍人身而受天身。
生須彌腰。
居欲界第一重。
鄰日月宮。
名四王天。
若在人世。
不唯不流逸邪淫。
即自己妻妾□疏淡減少。
不多流□□□□□獨居時。
間有念起。
不得□□。
□□前人超勝一倍。
故命終後。
亦超日月之明。
生須彌頂。
居欲界第二重。
名忉利天。
此上二天名地居天。
雖形交成淫。
但手相抱而已。
非同人世。
有不淨流液也。
此下名空居天。
若居人間。
不逢欲境。
則淫念不起。
即逢境時。
唯暫交一過。
去即釋然。
不複追戀。
此于淨居。
既得全味。
故此欲念動少靜多。
功倍于前。
命終後。
朗居空界。
身殿自光。
遍周互照。
不須日月。
以蓮華開合為晝夜。
以鳥來去為春秋。
居欲界第三重。
名須??摩。
此雲時分天。
唯把手成淫。
不交遘矣。
若居人世。
能于一切時。
唯靜無動。
而自無欲念。
但應彼欲境。
迫觸不能拒絕。
猶順從之。
此未能全無心。
但于動少靜多。
又勝一倍。
故命終後。
上升勝境。
精細微妙。
下界諸天人等。
不能窺見。
且此天。
有内院外院。
又有業報一天。
乃有漏業果所成。
為總報天。
修十善者。
得生彼天。
果屬有漏。
三災可壞。
内院。
是補處菩薩寄居之地。
今此天主。
名曰彌勒。
縱至劫壞三禅。
而此内院。
三災不及。
亦未嘗壞。
此欲界第四重。
如是内外。
總名兜率院。
雲知足天。
能于五欲生知足故。
但以一笑成欲。
又不同于把手矣。
若在人中。
自己本無欲心。
淫境橫陳于前。
力不自由。
雖應觸之。
而了無滋味。
如嚼蠟然。
其功又倍于前。
故命終後。
生越化地。
能超越下天。
亦能自化樂具。
居欲界第五重。
名樂變化天。
謂所樂之具。
皆自能變化故。
若雖居世間。
無心于世。
唯守戒支。
修心上界。
但權同世情。
行夫歸事。
至于交時。
不但無味。
而且超然境外。
毫無幹涉。
又勝前功一倍。
故命終後。
超出化無化境。
化。
即第五。
無化。
即下四天。
居欲界第六重。
名他化自在天。
凡欲樂境。
不勞自化。
皆由他化。
而自在受用耳。
以上二天。
皆以眼相視。
便為成淫。
故益勝下天也。
下總結曰。
如是六天。
形十欲境。
雖不同世人躁動無節。
如野馬無羁。
莫能控制。
而猶未至于全無心迹而絕交故。
通名欲界。
自此以下。
直至地獄。
皆欲界所攝。
所謂五趣雜居地也。
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是衆生成佛之正因。
佛乃世出世之慈父。
涅槃乃無上之妙理。
若此三者全具。
則斷滅三寶種性。
此方獄壞。
更入十方地獄。
永無出期。
故曰。
無此三者。
唯犯十因等雜業。
則雖入地獄。
曆劫燒然。
将來還有罪畢之時。
可脫獄報。
而受鬼形也。
下詳明鬼趣。
貪物。
即貪習交加之餘習故。
地獄罪畢。
猶戀戀于物。
如依金玉附草木而為精怪者。
故曰遇物而成怪鬼。
貪色。
即淫習交接之餘習故。
地獄罪畢。
欲情流動。
火大猶然故。
附風成形。
而為旱魃之鬼。
貪惑。
即詐習誘引者。
唯以巧令惑人生理盡喪故。
罪畢餘習。
附畜成形。
而為魅鬼。
若孤精等是也。
貪恨。
即怨習銜恨者。
故罪畢。
餘習附毒蟲。
蠱害于人。
今有妖術令成蠱病。
皆此鬼主之也。
貪憶。
即嗔習相忤者。
不忘宿惡。
伺衰施害故。
罪畢。
餘習附衰成形。
而為瘧鬼。
若今散瘟行瘧之類貪。
慠即。
慢習交陵者。
悭吝無德。
虛驕恃氣。
陵人傲物。
故罪畢餘習附氣成形。
而為餓鬼。
貪罔。
即诳習欺罔者。
潛心陰昧。
魇覆一切故。
罪畢。
餘習附幽暗。
而為魇鬼。
猶存暗室。
魇昧于人。
貪明。
即見習交明者。
本是邪見。
妄作高明故。
罪畢。
餘習陰附精靈。
為魍魉鬼。
常處杳冥。
似有若無。
貪成即枉習誣謗。
曲人成己。
故罪畢。
餘習附明成形。
為役使鬼。
明。
神明也。
由前曲人成己。
今依靈廟。
被神驅使。
反曲己成人也。
貪黨。
即訟習交諠者。
結黨朋。
證讦人陰私故。
罪皆。
餘習附人成形。
為傳送鬼。
良以因中。
刺人隐暗之事。
而傳遞之故。
今為鬼。
亦附巫祝傳吉?也。
阿難下。
結妄無因。
純情者。
舉重該輕。
前文九情八情。
皆在其中。
業火燒乾者。
以情屬水。
情罪受畢。
故曰燒幹。
總謂獄因報盡故。
生鬼趣也。
此等皆自妄業所招。
妙圓心中。
本無是事。
所謂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複次阿難鬼業既盡(至)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冠注 此明鬼業報盡。
而生畜生趣也。
情想俱空者。
但空地獄鬼趣之情想。
前雲純情堕大阿鼻。
九情一想堕無間。
八情二想堕有間。
七情三想生餓鬼者。
此皆業火燒。
幹尚有六情四想。
而生毛群羽族中。
與元所負人。
酬償宿債也。
下詳明畜趣。
昔因貪習而為怪鬼。
所附物銷。
鬼報亦盡。
順習生世。
多分為枭類。
貪貨财絕倫義。
多感此類。
多者。
約業習重者。
言未必盡然。
後皆仿此。
因淫習而為魃鬼。
所附風銷。
鬼報亦盡。
生為咎徴。
咎徴。
乃?事前驗。
如鼯鼠呼人。
商羊舞水之類。
亦旱魃為災之餘習也。
因詐習而為魅鬼。
所附畜死。
鬼報亦盡。
複生狐類。
皆妖惑餘習。
因怨習而為毒鬼。
所附蟲滅。
鬼報亦盡。
複生毒類。
如蛇虺蝮蠍等。
皆陰害餘習也。
因嗔習而為疠鬼。
所附衰窮。
鬼報亦盡。
多生蛔類。
依人銷食。
亦懷瘧附人之餘習也。
因慢習而為餓鬼。
所附氣銷。
鬼報亦盡。
多生食類。
驕吝恃氣者。
翻充人饑虛。
所謂反報也。
因诳習而為魇鬼。
所著幽銷。
鬼報亦盡。
土為服類。
常從暗中。
欺魇于人。
今為蠶蟲牛馬。
為人服乘。
亦是反報也。
因見習而為魍魉鬼。
精銷報盡。
多生應類。
如社燕寒鴻。
應節而至。
亦貪明之餘習也。
枉習附明。
為役使鬼。
明滅報盡。
多生休徴之類。
如嘉鳳祥麟。
亦是依神明。
而效走使。
曲已成人之餘習也。
因訟習而為傳送鬼。
所依巫亡。
鬼報亦盡。
多生循類。
如貓犬等。
亦是阿附順人之餘習也。
阿難下。
總結三塗。
皆自妄業招引。
若悟明菩提。
則一無所有。
如汝所言下。
牒前所問。
堕獄之人。
如是惡業。
以三人惡業。
例該一切惡業也。
本自發明者。
謂以上所說惡因惡果。
皆是自己如來藏中循業發現。
良以性明圓故。
無所不具。
但循何等業。
即發現何等報故。
非天降地出。
亦非人與。
元是自造妄業。
自受妄報。
若以鏡智觀之。
皆為浮虛。
本無實體。
雖有三塗。
總是自己妄想凝結所成。
所謂如水成冰也。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至)及佛出世不可停??。
冠注 此總明畜趣報盡。
而複人趣也。
鬼之為畜。
雖則六情四想。
而元為酬償宿債故也。
既酬債畢。
即兩無幹涉。
設使所酬過于本分。
或鞭?苦逼食啖無度。
則此畜生。
便得情想均等。
複生人中。
而反徴其剩。
徴剩者。
謂複索其過取之餘也。
若彼過徴之人。
淨業力勝。
能保人身。
更有布施等福德。
則就人中。
償其過徴。
或遭竊奪。
或被負騙之類。
若乏淨業。
兼無福德。
無力可保人身。
則複轉生畜道。
而償彼畜生餘剩之債也。
下明負債易償。
負命難償也。
言此人反償餘直者。
若元所過徴。
為彼變賣錢物。
仍售其錢。
以償之。
為彼負重緻遠。
仍役其力。
以償之。
償足自停。
永無纏繞。
設使不但過用錢力。
而又于中殺其身。
食其肉。
則生生世世。
遞相食啖。
如井轉辘轳。
互為高下。
無有盡期。
若非自修正定。
轉重為輕。
諸佛出世。
投佛忏除。
則永難雪此怨對也。
此世尊苦口慈心甚。
言當警戒之。
不宜恣情殺食也。
汝今應知彼枭倫者(至)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冠注 此詳明畜類報盡。
而複生人類也。
貪習為性為枭。
而複人形。
猶然頑嚚。
不測倫理。
不受教化者。
餘習使然也。
參合者。
雜廁于其中。
未必愚惡。
一類皆枭所化也。
後皆仿此。
淫習為魃鬼。
為咎徴。
複生人中。
參合異常。
而與事理不諧者。
妖淫為害之餘習也。
詐習為魅。
為狐。
複生人中。
參合庸鄙。
碌碌營生者。
謟世求容之餘習也。
怨習為蠱。
為毒。
複生人中。
參合狼類。
毫無仁慈者。
銜冤陰毒之餘習也。
嗔習為疠為蛔。
而複人形。
參合微賤。
雖親附人。
人不介意者。
依衰附物之餘習也。
慢習為餓鬼。
為食類。
而複生人中。
參合柔怯。
不能勇猛。
委靡不堪者。
恃氣傲物之反報也。
诳習為魇。
為服。
而複人形。
參合勞類。
役役于世。
無複休息者。
驅?乘服之還報也。
見習為魍魉。
為應類。
複生人中。
參合文類。
稍通文義。
可稱小慧者。
妄自高明之餘習也。
枉習為役鬼。
為休徴。
而複人形。
參同明類。
頗附世智辯聦。
效世小用者。
構副神明之餘習也。
訟習為傳送。
為循類。
複生人中。
參合達類。
谙練世故。
曉解人情者。
在畜類循人既久。
自有餘習。
使之然也。
以上十種。
前七。
似幽情斯鈍者。
後三。
似想明斯聦者。
然文明達者。
皆便巧雜技。
世智辯聦者。
非賢達文明之士也。
下總結警戒曰。
是十種者。
昔在人趣中。
造三塗業。
受三塗報。
報畢而複形人道。
此皆自無始來。
所造惡業。
冥計不忘。
輪回颠倒。
互相生殺。
酬償命債。
無有休息。
雖複人形。
若不遇如來出世。
不聞如來正法。
令其銷釋冤對。
解脫惡緣。
仍于塵勞中。
恣情縱意。
不顧根本。
則呼吸間。
複入三塗矣。
蓋此循業輪轉。
法爾天然。
豈容逃避哉。
嗟嗟。
既得人身。
不善保持。
真為可憐愍者。
阿難複有從人不依正覺(至)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前五行字。
作平聲讀。
後五行字。
作去聲讀。
上明仙趣竟。
此下明天趣。
天有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欲界自須彌腰頂二天。
以至空居四天。
共有六重。
皆有飲食淫欲睡眠。
三欲具足。
故總号欲天。
其男女嫁娶妻妾。
亦如人間。
但諸天人無骨肉。
亦無大小便利。
身有光明。
無分晝夜。
報得五通。
形無障礙。
是故天趣為界内極尊也。
冠注 此明從人趣而修入仙趣也。
夫此一趣。
起于衆生貪生惡死之念故。
雖有多種。
總是厭懼無常。
求身常住。
殊不知此身乃常住真心中之幻影。
故昧根本智。
而錯亂修習。
如西土外道宗。
摩醯首羅為天主。
此方黃老。
崇上太清為元始。
皆仙趣之至也。
從人者。
謂從人中修證也。
不依正覺修三摩地者。
謂不依常住真心。
發起正智。
修楞嚴大定。
而證究竟堅固之理也。
别修妄念等。
謂彼不知色身是堅固妄想結成。
終從變滅故。
誤認有性命可修養。
俾之長生不死。
而存留想念。
固守色陰。
令其不散不壞也。
山林人不及處。
即名山洞府。
昆侖等處。
人迹不到。
純是仙居也。
下十種工夫。
雖有優劣不同。
而存想固形。
是其要訣。
下分釋十種。
堅固服餌等。
如煉食胡麻紅鉛。
以固守其形。
縱得功成。
但可壯體延齡。
而不能飛舉。
故曰地行。
堅固草木等。
如生啖黃精松柏等。
以固守色陰。
縱得成功。
但能身輕足快。
行步如飛。
故曰飛行。
堅固金石等。
如煎鉛汞煉丹砂九轉大還。
堅守形神。
縱得功成。
但可化白石為黃金。
化凡骨成仙骨。
而周行無礙。
故曰遊行。
堅固動止等。
謂一動一止。
皆守氣固形。
如煉精還氣。
煉氣還神。
煉神還虛。
久而功成。
可羽化飛升。
故曰空行。
堅固津液等。
謂鼓天池咽玉液。
能令水升火降。
而結内丹。
以固其形。
久而功成。
冰雪卓約。
不交世欲。
輕舉近天。
故曰天行。
堅固精色等。
謂服虹飲霧。
朝采日精。
夜采月華。
久而功成。
則精氣貫通物理。
故曰通行。
堅固咒禁等。
謂專以咒術。
固守色陰。
持咒既久。
凝神永命。
而得長生之道。
故曰道行堅固思念等。
初系心臍輪下。
透尾關升夾脊。
以至達泥洹。
沖頂出神。
以固守其形。
思久功成。
形神照應。
故曰照行。
堅固交遘等。
謂内以坎男離女。
匹配夫婦。
外以采陰助陽。
攝衛精神。
久而成功。
此感彼應。
吸彼精氣。
固己身形。
故曰精行。
堅固變化等。
謂觀世萬物。
生于化理。
存想化理。
久而覺悟。
則能移山倒水。
改易四時。
亦能固守其形。
留住世間。
此仙道絕術也。
故曰絕行。
下結妄。
謂此十種修習。
皆于人趣中修煉妄心。
不達常住真心。
不修金剛正觀。
反于妄身中。
别求長生之理。
縱得行理圓成。
壽千萬歲。
休止深山海島。
絕于人境。
亦在輪回妄想中流轉。
而于自己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茫然不知。
若不聞正法。
不修正定。
徒别修妄念。
存想固形。
一朝仙趣報盡。
依然形銷。
流入異類矣。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至)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冠注 此明欲界六天也。
謂從人道。
修十善因。
而入于天道者。
不能修真三摩提。
求證常住真心。
由無正觀正定故。
未能舍己妻妾恩愛。
然于他人妻妾。
不唯身無所犯。
即心亦不流逸矣。
由其正淫。
雖有。
邪淫念息。
則愛水澄蓥。
意地光明。
命終時。
舍人身而受天身。
生須彌腰。
居欲界第一重。
鄰日月宮。
名四王天。
若在人世。
不唯不流逸邪淫。
即自己妻妾□疏淡減少。
不多流□□□□□獨居時。
間有念起。
不得□□。
□□前人超勝一倍。
故命終後。
亦超日月之明。
生須彌頂。
居欲界第二重。
名忉利天。
此上二天名地居天。
雖形交成淫。
但手相抱而已。
非同人世。
有不淨流液也。
此下名空居天。
若居人間。
不逢欲境。
則淫念不起。
即逢境時。
唯暫交一過。
去即釋然。
不複追戀。
此于淨居。
既得全味。
故此欲念動少靜多。
功倍于前。
命終後。
朗居空界。
身殿自光。
遍周互照。
不須日月。
以蓮華開合為晝夜。
以鳥來去為春秋。
居欲界第三重。
名須??摩。
此雲時分天。
唯把手成淫。
不交遘矣。
若居人世。
能于一切時。
唯靜無動。
而自無欲念。
但應彼欲境。
迫觸不能拒絕。
猶順從之。
此未能全無心。
但于動少靜多。
又勝一倍。
故命終後。
上升勝境。
精細微妙。
下界諸天人等。
不能窺見。
且此天。
有内院外院。
又有業報一天。
乃有漏業果所成。
為總報天。
修十善者。
得生彼天。
果屬有漏。
三災可壞。
内院。
是補處菩薩寄居之地。
今此天主。
名曰彌勒。
縱至劫壞三禅。
而此内院。
三災不及。
亦未嘗壞。
此欲界第四重。
如是内外。
總名兜率院。
雲知足天。
能于五欲生知足故。
但以一笑成欲。
又不同于把手矣。
若在人中。
自己本無欲心。
淫境橫陳于前。
力不自由。
雖應觸之。
而了無滋味。
如嚼蠟然。
其功又倍于前。
故命終後。
生越化地。
能超越下天。
亦能自化樂具。
居欲界第五重。
名樂變化天。
謂所樂之具。
皆自能變化故。
若雖居世間。
無心于世。
唯守戒支。
修心上界。
但權同世情。
行夫歸事。
至于交時。
不但無味。
而且超然境外。
毫無幹涉。
又勝前功一倍。
故命終後。
超出化無化境。
化。
即第五。
無化。
即下四天。
居欲界第六重。
名他化自在天。
凡欲樂境。
不勞自化。
皆由他化。
而自在受用耳。
以上二天。
皆以眼相視。
便為成淫。
故益勝下天也。
下總結曰。
如是六天。
形十欲境。
雖不同世人躁動無節。
如野馬無羁。
莫能控制。
而猶未至于全無心迹而絕交故。
通名欲界。
自此以下。
直至地獄。
皆欲界所攝。
所謂五趣雜居地也。
楞嚴經講錄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