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
神出鬼沒。
令人不知不覺。
堕其計中。
此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以诳語惑人。
如猛風鼓塵。
令彼不見。
驗其因果。
亦當如是也。
二習相加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沒溺乃至漂淪之果相也。
以诳能陷害人。
故。
感淪沒陷溺之報。
以诳能鼓舞人故。
感騰舉抛擲之報。
以诳能抑揚人故。
招飛墜漂淪之報。
劫殺者。
遭之必害法身故。
蛇虺。
踐之必傷兩足故。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至)菩薩見怨如飲鸩酒。
冠注 此詳明怨習因果也。
陰恨曰怨。
交嫌。
彼此相憎也。
銜。
含藏也。
由含藏恨心。
即現因相于獄中。
故有飛石。
乃至囊樸之事。
投即墜也。
礰亦石也。
匣貯。
即匣床也。
車檻。
即囚車也。
甕盛。
如鐘炙之類。
囊樸。
囊貯而撲殺之。
如始皇囊撲兩弟。
是也。
設喻以驗因果如是也。
吞者。
啖也。
尤見其怨恨也。
二習相吞等。
由因果相宜故。
感投擲。
乃至抛撮之果相也。
違害鬼。
謂違背正理。
暗中害人。
鬼之最惡者也。
酖鳥最毒。
毛羽瀝酒。
令腸寸斷。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至)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冠注 此詳明見習因果也。
見。
即邪見。
交明。
彼此妄分别也。
見習有五。
一薩迦耶。
此雲身見。
謂執身有我種種計着。
二邊見。
于諸法上。
執斷執常。
三邪見。
邪語錯解。
撥無因果。
四見取。
非果計果。
如以無想為涅槃之類。
五戒禁取。
非因計因。
如持牛狗戒。
為生天因之類。
五者總名邪見。
順邪反正。
故曰發于違拒。
彼此是非。
故曰出生相反。
由自心造。
此因相現于獄中。
故曰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以決其邪正。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相質。
無處回避也。
交對也。
二習相交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勘問權詐乃至文簿辭辯之果相也。
權變者。
将巧術以誘其真詞也。
推鞫者。
細推窮鞫。
以審定邪正也。
察訪披究者。
詳察訪問。
盡情剖析也。
照明。
以業鏡照明。
令無所匿也。
此五邪見。
能陷法身故。
名見坑。
能緻人于苦海故。
喻如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發于誣謗(至)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冠注 此詳明枉習因果也。
枉者。
以直作曲也。
交加者。
彼此以罪相加也。
誣謗者。
以無妄之禍。
加之于人。
惟圖暢自己之懷抱。
不顧逼壓人之身心。
即此因相。
以現獄中。
故有合山等事。
合山者。
兩山相合。
令人無處逃避也。
合石。
謂二石夾之也。
碾硙。
即碓磨之類。
以此惡囚必招惡果。
喻讒賊之人。
斷然逼枉良善也。
排。
擠挫也。
二習相排等。
由因果不謬故。
感押捺乃至衡度諸事之果相也。
押捺者。
壓伏也。
捶按者。
打撲也。
蹙漉者。
榨淋出血也。
衡。
稱也。
度。
量也。
謂稱其輕重。
量其長短。
以治其罪也。
亦曰衡度者。
以迫窄孔中。
衡度其身。
如拔絲之狀也。
讒能傷人。
故名讒虎。
以可驚怖。
故名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冠注 此詳明訟習因果也。
掩己所短。
讦人所覆。
謂之訟。
交諠者。
彼此相诤也。
攻發人之陰。
私故曰發于藏覆。
以自心有此因行。
即現相于獄中。
故曰有鑒見照燭也。
鑒等。
所謂業鏡台前。
陰私畢露。
無容覆蓋矣。
如攻人之惡者。
人亦攻其惡也。
有如是因。
必招如是果。
喻如立身于日中。
必不能藏其影也。
陳者。
獻白也。
二習相陳等。
由惡因惡果相契故。
感惡友業鏡火珠。
乃至對驗諸事之果相也。
陰賊者陰害于人。
陽覆于己。
一朝露布。
則自害而已。
戴山履海。
喻覆愈深而害愈重也。
雲何六報阿難一切衆生(至)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冠注 此總明六交報。
也交報有二。
一因與果交。
二果時六根。
交互受報。
與前十二颠倒。
舉一全收同意。
亦與前一根返源。
六根解脫。
事反而理同也。
六識造業者。
識有了别故。
能造業報。
從六根出者。
根雖無了别。
亦能發識故。
報亦從根出。
然六識是業識之見分。
六根是業識之相分。
總是業識。
自作自受。
與前審業本。
雲誰作誰受。
同旨。
雲何惡報從六根出(至)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冠注 此詳釋眼根交報也。
雲何下。
總徴六報。
一者下。
謂眼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眼根出。
而與此見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見覺屬火。
業力亦勝故。
感猛火滿十方界。
而神識乘煙。
墜入地獄。
成論雲。
極善極惡。
皆無中陰。
所以直入六報。
鹹言直入。
就重言耳。
後皆準此。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時。
初見之境。
元與生前流逸奔色。
見明見暗。
無異故。
明則見諸惡物。
生無量畏。
暗則寂然無見。
生無量恐。
蓋畏生于境。
恐生于心也。
如是下。
正詳交報。
此因中造業時。
雖眼識為主。
諸識必互助之。
如眼見美色。
耳取淫聲。
乃至身着淫觸。
意主貪戀。
一刹那間。
何所不具。
而果中互報。
固其宜矣。
然經中所明果相。
唯依諸根本性變起。
若強配前因。
終難盡舉。
徒增繁雜耳。
後皆仿此。
聽性屬水。
被見火所燒故。
為镬湯洋銅。
嗅主氣性亦屬土。
被見火所燒故。
為黑煙紫??。
舌性屬金。
亦主五味。
被見火所燒故。
為焦丸鐵糜。
身具五行。
亦主觸。
約土木。
被燒故為熱灰爐炭。
心為五行之主。
正性屬火。
被燒轉熾故。
為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至)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冠注 此别釋耳根交報也。
言耳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耳根出。
而與此聞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之境。
聞性屬水。
業力亦勝故。
臨終時。
先見波濤沒溺天地。
而神識降注乘流。
而墜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所聞之境。
元與生前流逸奔聲。
聞動聞靜。
無異。
開聽。
聞動也。
謂性聽種種喧。
鬧嘈雜之聲。
令人精神愗亂而無主。
閉聽。
聞靜也。
謂杳無所聞。
令幽魄沉沒而罔依。
下正詳交報。
聞性屬水。
故曰聞波。
根能顯聲故。
能為責罪诘情之境。
見火與聞水相淩。
如陰陽相薄。
故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
鼻屬土。
息即氣。
土氣随水。
而變故。
為雨霧及諸毒蟲。
周滿身體。
舌性屬金。
塵具五味。
根塵随水而變故。
為膿血及諸雜穢。
身具五行。
觸主有形質。
随水變故。
為畜鬼。
土随水變故。
為糞尿。
意為五行之主。
正性屬火。
水火交感故。
為電為雹。
摧碎心魄。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至)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冠注 此别釋鼻根交報也。
謂鼻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鼻根出。
而與此嗅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嗅惡境。
鼻根屬土。
亦具出入息。
吸則下入。
呼則上出。
業力亦勝故。
臨終時。
先見毒氣充塞遠近。
而神識從地湧出。
複從上而墜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亦與生前流逸奔香聞通聞塞無異。
通聞者。
謂鼻有所嗅。
而被穢惡之氣。
熏極鼻根。
令心擾亂也。
塞聞者。
謂根無所嗅。
故氣掩不通。
悶絕于地。
一無所知也。
下正詳交報。
質礙塞也。
履。
通行也。
嗅性不離通塞故。
沖息則為礙而不能行。
為通而能行。
氣随火變故。
為火炬。
氣随水變故。
為沒溺。
為洋沸。
味塵皆随氣變。
則為敗魚敗羹。
故曰為餒為爽。
身具五行。
皆被氣蒸而敗故。
為綻破爛壞等物。
而遭無量??食。
心主五行。
而性亦屬火似氣與火土交感故。
為灰塵瘴氣。
為飛砂礰石。
擊碎身體。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至)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冠注 此别釋舌根交報也。
言舌識與俱意識造業偏多。
故招引惡果。
從舌根出。
而與此味業交矣。
味。
即嘗也。
下示臨終所見之境。
舌性屬金。
且貪味則網捕燒野。
取諸生命。
以滋口腹故。
臨終時。
先見鐵綱。
猛焰熾烈。
周覆世界。
而神識下透挂網。
倒懸其頭。
堕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所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味。
吞吐氣味無異故。
吸氣。
從。
外入者。
必寒故。
結成寒冰凍。
裂身肉吐氣。
從内出者。
必熱故。
飛為猛火。
焦爛骨髓。
下正詳交報。
舌啖生靈。
誣罔良善。
皆令忍聲納受故。
曆嘗則能為承忍痛苦也。
依見貪味。
亦是金火交發故。
能為然金石。
依聽發惡。
而為唇槍舌劍。
亦是金水相磨故。
能為利兵刃。
依嗅恣味。
籠取群生。
亦是金随氣變。
如火鑄金。
故能為大鐵籠。
彌覆國土。
貪味傷物。
亦是金得木。
而為弓箭弩射。
思味害物。
亦是金被火镕。
故能為熱鐵。
從空而下。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至)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冠注 此别釋身根交報也。
言身識與意識俱。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身根出。
而與此觸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
獨此根。
見相偏惡偏多者。
以身具五行。
且因貪男女染觸。
及大宅侍衛驅。
使鞭撲等事。
則淫殺盜妄。
靡所不犯故。
積罪如山。
所以臨終之時。
見有大山。
四面來合。
無複出路。
而神識亦見鐵城火蛇。
乃至獄卒羅刹。
手執槍槊。
驅入地獄也。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初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觸。
合離取着。
無異故。
合觸。
則感合山逼體。
骨肉血潰。
離觸。
則感刀劍觸身。
心肝屠裂。
下正詳交報。
道。
趨獄路也。
觀。
獄王門阙兩觀也。
聽案。
皆治罪之處。
皆身根所依處也。
二火交發故。
為燒爇。
水火交感故。
為撞擊倳射。
倳。
插刃于肉也。
括袋。
所以收氣也。
水土阏塞。
令氣不通。
考縛者。
不容身根動搖。
與括袋一意。
以火鑄金故。
為耕鉗斬截之具。
思乃飄蕩不定。
亦是二火交熾。
故感飛墜煎炙之境。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至)皆是衆生迷妄所造。
以上十因六報。
皆順生滅門中論有為因果。
則未出世間物理且生則為陽。
死則為陰。
所謂未離三界外猶在五行中。
故以根性所變之境。
悉按陰陽五行而釋之。
然窮源極本。
不出自心。
不惟衆生因果。
即諸佛化報。
亦皆自心所現之影像。
矧陰陽五行。
猶是業識見相二分。
又豈外乎自心。
而别有耶抑且因果報應。
雖謂粗淺法門。
亦乃業識中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非鏡智圓明。
五眼具足。
莫能測其源委。
所謂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而世智肉眼者甯得輕忽于此哉。
冠注 此别釋意根交報也。
言意識。
為前五識所依。
造業偏多故招。
引惡果。
從意根出。
而與此思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
思為五行之主。
而且飄蕩。
亦以思本無形。
能壞有形之物故。
臨終時。
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而神識被風吹上空中。
旋從空落。
乘風而堕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初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法。
散亂昏沉無異故。
不覺迷極。
則不知頭路。
徒荒忙奔走。
無有休息。
不迷覺知。
則受無量煎燒苦痛難忍。
下正詳交報。
思雖無定。
必有所思之境故。
結思則為受罪。
方所見火。
能鑄思金故。
為鑒而照明罪人之事。
水土交結故。
能為大石冰霜。
及與上霧氣能運轉。
随火而變故。
能為火車火船火檻。
思得舌而作發故。
能為叫喚悔泣。
身具五行。
皆随思所變。
亦無定體。
故能為大小之形生死偃仰之事。
阿難下。
結答。
言十因六報。
皆是迷己真心。
妄業所現。
本非實有。
若能達妄無因。
即住無生法忍。
則生滅如幻。
況地獄乎。
若諸衆生惡業同造(至)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冠注 此明因果輕重也。
意謂。
雖則迷妄所造。
亦有重輕不等。
惡業同造者。
謂六根十因具足。
于一切時皆同造。
所感極重故。
入無間大地獄。
而受苦無量。
經劫亦無量也。
六根各造者。
謂雖具十因。
但前後異時而造。
故曰各也。
及彼所作兼境兼根者。
謂兼一根一境。
以至二三根境。
各造此罪。
次重于前故。
入八無間獄。
若身口意三。
唯造殺盜淫。
餘不兼造。
稍輕于前故。
入十八獄。
泥犁經雲。
火獄有八。
寒獄有十。
是也。
三業不兼者。
謂或具身口。
而犯殺盜。
唯缺意與淫。
或具身意。
而犯殺淫。
唯缺口與盜。
或具口意。
而犯盜淫。
唯缺身與殺。
此又次輕于前故。
入三十六獄。
見見一根者。
謂六根中。
單犯一根一境。
餘五不犯。
單犯一業者。
謂三業中。
唯犯一業。
餘二不犯。
此又次輕于前故。
入百八獄也。
由是下。
結答疑問。
由阿難前疑為有定處。
為各私受。
此謂别作别造。
答為各私受。
謂入同分地。
答為有定處。
總言别業同報也。
前疑。
為本自有。
為生妄習。
此答謂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複次阿難是諸衆生(至)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冠注 此明地獄罪畢。
方入鬼趣也。
非無也。
破律儀者。
謂犯大小乘戒。
不信罪福。
自陷陷人也。
犯菩薩戒者。
細犯大乘戒也。
毀佛涅槃者。
謗佛謗法也。
律儀。
是衆生出苦之根本。
菩
神出鬼沒。
令人不知不覺。
堕其計中。
此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以诳語惑人。
如猛風鼓塵。
令彼不見。
驗其因果。
亦當如是也。
二習相加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沒溺乃至漂淪之果相也。
以诳能陷害人。
故。
感淪沒陷溺之報。
以诳能鼓舞人故。
感騰舉抛擲之報。
以诳能抑揚人故。
招飛墜漂淪之報。
劫殺者。
遭之必害法身故。
蛇虺。
踐之必傷兩足故。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至)菩薩見怨如飲鸩酒。
冠注 此詳明怨習因果也。
陰恨曰怨。
交嫌。
彼此相憎也。
銜。
含藏也。
由含藏恨心。
即現因相于獄中。
故有飛石。
乃至囊樸之事。
投即墜也。
礰亦石也。
匣貯。
即匣床也。
車檻。
即囚車也。
甕盛。
如鐘炙之類。
囊樸。
囊貯而撲殺之。
如始皇囊撲兩弟。
是也。
設喻以驗因果如是也。
吞者。
啖也。
尤見其怨恨也。
二習相吞等。
由因果相宜故。
感投擲。
乃至抛撮之果相也。
違害鬼。
謂違背正理。
暗中害人。
鬼之最惡者也。
酖鳥最毒。
毛羽瀝酒。
令腸寸斷。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至)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冠注 此詳明見習因果也。
見。
即邪見。
交明。
彼此妄分别也。
見習有五。
一薩迦耶。
此雲身見。
謂執身有我種種計着。
二邊見。
于諸法上。
執斷執常。
三邪見。
邪語錯解。
撥無因果。
四見取。
非果計果。
如以無想為涅槃之類。
五戒禁取。
非因計因。
如持牛狗戒。
為生天因之類。
五者總名邪見。
順邪反正。
故曰發于違拒。
彼此是非。
故曰出生相反。
由自心造。
此因相現于獄中。
故曰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以決其邪正。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相質。
無處回避也。
交對也。
二習相交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勘問權詐乃至文簿辭辯之果相也。
權變者。
将巧術以誘其真詞也。
推鞫者。
細推窮鞫。
以審定邪正也。
察訪披究者。
詳察訪問。
盡情剖析也。
照明。
以業鏡照明。
令無所匿也。
此五邪見。
能陷法身故。
名見坑。
能緻人于苦海故。
喻如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發于誣謗(至)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冠注 此詳明枉習因果也。
枉者。
以直作曲也。
交加者。
彼此以罪相加也。
誣謗者。
以無妄之禍。
加之于人。
惟圖暢自己之懷抱。
不顧逼壓人之身心。
即此因相。
以現獄中。
故有合山等事。
合山者。
兩山相合。
令人無處逃避也。
合石。
謂二石夾之也。
碾硙。
即碓磨之類。
以此惡囚必招惡果。
喻讒賊之人。
斷然逼枉良善也。
排。
擠挫也。
二習相排等。
由因果不謬故。
感押捺乃至衡度諸事之果相也。
押捺者。
壓伏也。
捶按者。
打撲也。
蹙漉者。
榨淋出血也。
衡。
稱也。
度。
量也。
謂稱其輕重。
量其長短。
以治其罪也。
亦曰衡度者。
以迫窄孔中。
衡度其身。
如拔絲之狀也。
讒能傷人。
故名讒虎。
以可驚怖。
故名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冠注 此詳明訟習因果也。
掩己所短。
讦人所覆。
謂之訟。
交諠者。
彼此相诤也。
攻發人之陰。
私故曰發于藏覆。
以自心有此因行。
即現相于獄中。
故曰有鑒見照燭也。
鑒等。
所謂業鏡台前。
陰私畢露。
無容覆蓋矣。
如攻人之惡者。
人亦攻其惡也。
有如是因。
必招如是果。
喻如立身于日中。
必不能藏其影也。
陳者。
獻白也。
二習相陳等。
由惡因惡果相契故。
感惡友業鏡火珠。
乃至對驗諸事之果相也。
陰賊者陰害于人。
陽覆于己。
一朝露布。
則自害而已。
戴山履海。
喻覆愈深而害愈重也。
雲何六報阿難一切衆生(至)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冠注 此總明六交報。
也交報有二。
一因與果交。
二果時六根。
交互受報。
與前十二颠倒。
舉一全收同意。
亦與前一根返源。
六根解脫。
事反而理同也。
六識造業者。
識有了别故。
能造業報。
從六根出者。
根雖無了别。
亦能發識故。
報亦從根出。
然六識是業識之見分。
六根是業識之相分。
總是業識。
自作自受。
與前審業本。
雲誰作誰受。
同旨。
雲何惡報從六根出(至)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冠注 此詳釋眼根交報也。
雲何下。
總徴六報。
一者下。
謂眼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眼根出。
而與此見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見覺屬火。
業力亦勝故。
感猛火滿十方界。
而神識乘煙。
墜入地獄。
成論雲。
極善極惡。
皆無中陰。
所以直入六報。
鹹言直入。
就重言耳。
後皆準此。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時。
初見之境。
元與生前流逸奔色。
見明見暗。
無異故。
明則見諸惡物。
生無量畏。
暗則寂然無見。
生無量恐。
蓋畏生于境。
恐生于心也。
如是下。
正詳交報。
此因中造業時。
雖眼識為主。
諸識必互助之。
如眼見美色。
耳取淫聲。
乃至身着淫觸。
意主貪戀。
一刹那間。
何所不具。
而果中互報。
固其宜矣。
然經中所明果相。
唯依諸根本性變起。
若強配前因。
終難盡舉。
徒增繁雜耳。
後皆仿此。
聽性屬水。
被見火所燒故。
為镬湯洋銅。
嗅主氣性亦屬土。
被見火所燒故。
為黑煙紫??。
舌性屬金。
亦主五味。
被見火所燒故。
為焦丸鐵糜。
身具五行。
亦主觸。
約土木。
被燒故為熱灰爐炭。
心為五行之主。
正性屬火。
被燒轉熾故。
為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至)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冠注 此别釋耳根交報也。
言耳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耳根出。
而與此聞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之境。
聞性屬水。
業力亦勝故。
臨終時。
先見波濤沒溺天地。
而神識降注乘流。
而墜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所聞之境。
元與生前流逸奔聲。
聞動聞靜。
無異。
開聽。
聞動也。
謂性聽種種喧。
鬧嘈雜之聲。
令人精神愗亂而無主。
閉聽。
聞靜也。
謂杳無所聞。
令幽魄沉沒而罔依。
下正詳交報。
聞性屬水。
故曰聞波。
根能顯聲故。
能為責罪诘情之境。
見火與聞水相淩。
如陰陽相薄。
故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
鼻屬土。
息即氣。
土氣随水。
而變故。
為雨霧及諸毒蟲。
周滿身體。
舌性屬金。
塵具五味。
根塵随水而變故。
為膿血及諸雜穢。
身具五行。
觸主有形質。
随水變故。
為畜鬼。
土随水變故。
為糞尿。
意為五行之主。
正性屬火。
水火交感故。
為電為雹。
摧碎心魄。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至)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冠注 此别釋鼻根交報也。
謂鼻識與俱意識。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鼻根出。
而與此嗅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嗅惡境。
鼻根屬土。
亦具出入息。
吸則下入。
呼則上出。
業力亦勝故。
臨終時。
先見毒氣充塞遠近。
而神識從地湧出。
複從上而墜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亦與生前流逸奔香聞通聞塞無異。
通聞者。
謂鼻有所嗅。
而被穢惡之氣。
熏極鼻根。
令心擾亂也。
塞聞者。
謂根無所嗅。
故氣掩不通。
悶絕于地。
一無所知也。
下正詳交報。
質礙塞也。
履。
通行也。
嗅性不離通塞故。
沖息則為礙而不能行。
為通而能行。
氣随火變故。
為火炬。
氣随水變故。
為沒溺。
為洋沸。
味塵皆随氣變。
則為敗魚敗羹。
故曰為餒為爽。
身具五行。
皆被氣蒸而敗故。
為綻破爛壞等物。
而遭無量??食。
心主五行。
而性亦屬火似氣與火土交感故。
為灰塵瘴氣。
為飛砂礰石。
擊碎身體。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至)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冠注 此别釋舌根交報也。
言舌識與俱意識造業偏多。
故招引惡果。
從舌根出。
而與此味業交矣。
味。
即嘗也。
下示臨終所見之境。
舌性屬金。
且貪味則網捕燒野。
取諸生命。
以滋口腹故。
臨終時。
先見鐵綱。
猛焰熾烈。
周覆世界。
而神識下透挂網。
倒懸其頭。
堕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初入獄時。
所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味。
吞吐氣味無異故。
吸氣。
從。
外入者。
必寒故。
結成寒冰凍。
裂身肉吐氣。
從内出者。
必熱故。
飛為猛火。
焦爛骨髓。
下正詳交報。
舌啖生靈。
誣罔良善。
皆令忍聲納受故。
曆嘗則能為承忍痛苦也。
依見貪味。
亦是金火交發故。
能為然金石。
依聽發惡。
而為唇槍舌劍。
亦是金水相磨故。
能為利兵刃。
依嗅恣味。
籠取群生。
亦是金随氣變。
如火鑄金。
故能為大鐵籠。
彌覆國土。
貪味傷物。
亦是金得木。
而為弓箭弩射。
思味害物。
亦是金被火镕。
故能為熱鐵。
從空而下。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至)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冠注 此别釋身根交報也。
言身識與意識俱。
造業偏多故。
招引惡果。
從身根出。
而與此觸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
獨此根。
見相偏惡偏多者。
以身具五行。
且因貪男女染觸。
及大宅侍衛驅。
使鞭撲等事。
則淫殺盜妄。
靡所不犯故。
積罪如山。
所以臨終之時。
見有大山。
四面來合。
無複出路。
而神識亦見鐵城火蛇。
乃至獄卒羅刹。
手執槍槊。
驅入地獄也。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初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觸。
合離取着。
無異故。
合觸。
則感合山逼體。
骨肉血潰。
離觸。
則感刀劍觸身。
心肝屠裂。
下正詳交報。
道。
趨獄路也。
觀。
獄王門阙兩觀也。
聽案。
皆治罪之處。
皆身根所依處也。
二火交發故。
為燒爇。
水火交感故。
為撞擊倳射。
倳。
插刃于肉也。
括袋。
所以收氣也。
水土阏塞。
令氣不通。
考縛者。
不容身根動搖。
與括袋一意。
以火鑄金故。
為耕鉗斬截之具。
思乃飄蕩不定。
亦是二火交熾。
故感飛墜煎炙之境。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至)皆是衆生迷妄所造。
以上十因六報。
皆順生滅門中論有為因果。
則未出世間物理且生則為陽。
死則為陰。
所謂未離三界外猶在五行中。
故以根性所變之境。
悉按陰陽五行而釋之。
然窮源極本。
不出自心。
不惟衆生因果。
即諸佛化報。
亦皆自心所現之影像。
矧陰陽五行。
猶是業識見相二分。
又豈外乎自心。
而别有耶抑且因果報應。
雖謂粗淺法門。
亦乃業識中不思議熏。
不思議變非鏡智圓明。
五眼具足。
莫能測其源委。
所謂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而世智肉眼者甯得輕忽于此哉。
冠注 此别釋意根交報也。
言意識。
為前五識所依。
造業偏多故招。
引惡果。
從意根出。
而與此思業交矣。
下示臨終所見惡境。
思為五行之主。
而且飄蕩。
亦以思本無形。
能壞有形之物故。
臨終時。
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而神識被風吹上空中。
旋從空落。
乘風而堕入地獄。
發明二相者。
是入獄初見之境。
亦與生前流逸奔法。
散亂昏沉無異故。
不覺迷極。
則不知頭路。
徒荒忙奔走。
無有休息。
不迷覺知。
則受無量煎燒苦痛難忍。
下正詳交報。
思雖無定。
必有所思之境故。
結思則為受罪。
方所見火。
能鑄思金故。
為鑒而照明罪人之事。
水土交結故。
能為大石冰霜。
及與上霧氣能運轉。
随火而變故。
能為火車火船火檻。
思得舌而作發故。
能為叫喚悔泣。
身具五行。
皆随思所變。
亦無定體。
故能為大小之形生死偃仰之事。
阿難下。
結答。
言十因六報。
皆是迷己真心。
妄業所現。
本非實有。
若能達妄無因。
即住無生法忍。
則生滅如幻。
況地獄乎。
若諸衆生惡業同造(至)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冠注 此明因果輕重也。
意謂。
雖則迷妄所造。
亦有重輕不等。
惡業同造者。
謂六根十因具足。
于一切時皆同造。
所感極重故。
入無間大地獄。
而受苦無量。
經劫亦無量也。
六根各造者。
謂雖具十因。
但前後異時而造。
故曰各也。
及彼所作兼境兼根者。
謂兼一根一境。
以至二三根境。
各造此罪。
次重于前故。
入八無間獄。
若身口意三。
唯造殺盜淫。
餘不兼造。
稍輕于前故。
入十八獄。
泥犁經雲。
火獄有八。
寒獄有十。
是也。
三業不兼者。
謂或具身口。
而犯殺盜。
唯缺意與淫。
或具身意。
而犯殺淫。
唯缺口與盜。
或具口意。
而犯盜淫。
唯缺身與殺。
此又次輕于前故。
入三十六獄。
見見一根者。
謂六根中。
單犯一根一境。
餘五不犯。
單犯一業者。
謂三業中。
唯犯一業。
餘二不犯。
此又次輕于前故。
入百八獄也。
由是下。
結答疑問。
由阿難前疑為有定處。
為各私受。
此謂别作别造。
答為各私受。
謂入同分地。
答為有定處。
總言别業同報也。
前疑。
為本自有。
為生妄習。
此答謂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複次阿難是諸衆生(至)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冠注 此明地獄罪畢。
方入鬼趣也。
非無也。
破律儀者。
謂犯大小乘戒。
不信罪福。
自陷陷人也。
犯菩薩戒者。
細犯大乘戒也。
毀佛涅槃者。
謗佛謗法也。
律儀。
是衆生出苦之根本。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