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悟禅那等。
即前六解一亡。
頓悟真常。
圓融三谛。
從此修進五十五位。
而極于妙覺。
成無上道也。
心慮虛凝等。
言至此則正助之修證。
始終之地位。
顯密之義旨。
一了百當。
永無疑惑。
已斷三界修心六品思惑。
而得證二果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冠注 此欲請七趣之因。
而預謝前益也。
即從下經家所叙。
大威德者。
謂世尊有折伏之威。
攝受之德。
故能诃斤示勸。
令人欽仰受誨也。
慈音無遮者。
教不倦吝。
機無檢棄也。
善開者。
巧示也。
微細沉惑。
謝一往所示破妄者也。
身心快然。
謝一往所示顯真者也。
得大饒益。
因聞慈音。
而得斷六品思惑也。
下請問七趣者。
由前聞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恐初心人起撥無之見故。
請決疑。
大都要行人不得向外馳求。
亦不得撥無因果。
方為正智真修故爾。
意謂妙明真體。
淨妙心用。
本來周遍圓滿。
則一切處無情有情之本元真如。
鹹與如來成佛真體。
無二差别。
既是佛體。
則真實無異。
雲何複有七趣雜形。
各各差别耶。
然此等類何因而出。
為複真如體中本來自有耶。
為是衆生妄想習氣之所生起耶。
此問。
與富樓那同意。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至)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在世時。
波斯匿王新紹王位。
使臣求親迦毗羅國釋種家。
時摩诃男婢出一女。
顔貌端正。
送與匿王。
後生一子。
名曰琉璃。
及年八歲。
與梵志子好苦。
詣摩诃男家。
時迦毗羅國。
新起一講堂。
欲請如來供養。
爾時琉璃太子至講堂。
即升師子之座。
時諸釋種見之罵曰。
此婢生物。
敢于中坐。
琉璃出語。
梵志好苦曰。
此諸釋種。
辱我至此。
若我紹位。
汝當告我。
後琉璃紹位。
好苦以前事告之。
琉璃集兵。
往伐釋種。
佛告比丘。
往昔之時。
此羅閱城。
有捕魚城。
時世饑儉。
彼村有池多魚。
時城多人。
向池捕魚食之。
池中有二種魚。
一名麸。
二名多舌。
各懷報怨。
時有一小兒。
在岸見魚跳。
而喜以杖打魚頭。
爾時羅閱人者。
今釋種是。
麸魚者。
琉璃王是。
多舌魚者。
梵志好苦是。
小兒者。
即我身是。
以是因緣。
琉璃王殺釋種。
懷宿嫌也。
冠注 此詳問地獄也。
梵語泥犁。
此雲地獄。
亦雲不自在。
謂彼罪人。
被獄卒之所拘系。
不得自在故也。
寶蓮香比丘尼。
犯因有三。
一犯淫。
二謗戒。
三誤人。
漸至極重故。
堕阿鼻。
其報有二。
一現報。
謂身火自燒。
二生報。
謂堕無間獄。
琉璃。
是犯殺戒。
善星。
是犯妄語戒。
皆感生報而堕者也。
舊說。
琉璃。
匿王太子。
廢父自立。
挾宿嫌誅釋種。
取萬二千釋種諸女。
刵劓耳鼻截斷手足。
推之坑塹。
佛記其七日當入地獄。
王泛海以避。
水中自然燒滅。
言宿嫌者。
舊恨也。
善星。
即佛堂弟。
妄說法空。
撥無因果。
生陷者。
以業力熾盛。
連肉身陷獄也。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者。
謂本來自有定處。
問别業同報。
淫殺妄語。
即别業。
皆陷地獄。
即同報也。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者。
謂因彼各自造業故。
各自私受其報問别業别報也。
向後世尊結答有此二義。
臨文自見。
惟垂下。
求示護戒以嚴禁初心。
令其決意持守勿得故犯也。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至)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冠注 此總明内外二分。
為七趣之因也。
所問者稱合佛意。
故曰快哉。
已上犯戒謗成等。
皆是邪見。
悉非正因。
故今因問而發明。
令諸衆生。
不入邪見也。
實本真淨者。
謂彼七趣衆生。
所具性體。
實是本元真如。
性淨妙心。
無諸雜染。
因彼一念迷真。
遂起妄見。
既有妄見。
複生妄習。
謂妄見者。
即無明現行。
妄習者。
即雜染種子。
由無明種習為因。
自有情想。
相續不斷。
是故開為内外二分。
然情想墜升。
勝劣不同。
而總之一妄習耳。
阿難内分即是衆生分内(至)自然從墜此名内分。
冠注 此别釋内分也。
以諸衆生。
随任情愛。
安然本位。
不求增進。
故曰分内。
愛染。
指業識中種子。
因有種子。
對境取着。
發起現行。
固戀不舍。
謂之妄情。
情積不休。
潛滋貪業而為愛水。
遂無往而不成欲流矣。
何以驗其然也。
但觀衆生。
心憶珍馐。
而口中水出。
憐恨前人。
而目中淚盈。
心愛财寶。
而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而二根流液。
此皆情愛之所緻也。
夫愛既化水。
必從淪墜。
所愛之物。
雖各别不同。
而能愛之心。
固結不解。
曾未有異。
以情愛為水故。
流下而不升。
所以墜落三塗者。
皆情愛為之因也。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冠注 此别釋外分也。
以諸衆生。
乘彼想心。
不安本趣。
志求出離。
故曰分外。
渴仰者。
謂仰慕勝境。
如渴思漿也。
猶指種習言。
因有此習氣。
故戀慕勝境。
而發明虛想。
則神馳浩遠。
無有休息。
想久志凝。
而更生勝氣。
遂無往而不為輕舉矣。
何以驗其然也。
但觀衆生。
心持禁戒。
而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而顧盻雄毅。
心欲生天。
而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而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而自輕身命。
此皆虛想之所使也。
然所想之境。
雖有差别。
而能想之心。
任運輕舉。
曾未始異。
以虛想為勝氣故。
上升而不墜。
所以飛騰上界者。
皆虛想為之因也。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至)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冠注 此下。
明情想所招之果也。
意謂。
諸趣雖别。
不出情想二因。
但業有輕重故。
報有差殊也。
生從順習者。
謂現世之苦樂。
皆從昔前所造善惡業習。
随順生來也。
死從變流者。
謂此身既死。
而生前業報已盡。
則改頭換面。
遷變不一。
是未可知。
故于現陰将謝。
後陰未續之時。
雖則未舍暖觸。
而一生所造善惡。
俱時頓現。
将複從此善惡業習。
而變為流類矣。
且諸衆生。
皆愛生而惡死故。
于是時。
若生則順其習。
若死則逆其習。
然二習相交。
唯聽業力感變。
而豈容着意于其間哉。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至)想明斯聦情幽斯鈍。
冠注 此明想多情少者。
超升騰處也。
純想生天者。
謂三界諸天。
皆想心善業所感。
其間有兼行六度。
而願見諸佛者。
亦得随願往生。
如想願西方。
而生淨土之類。
是也。
情少想多者。
勝想不純。
少帶邪情也。
輕舉非遠者。
謂豎不越四天。
橫不出輪圍。
九想一情為飛仙。
八想二情為大力鬼王。
七想三情為飛行夜叉。
六想四情為地行羅刹。
遊者。
謂暫時遊行。
非同前蔔居天上常住者也。
去往也。
其中者。
指上四類中也。
善願善心者。
謂雖帶邪情。
而願心不息也。
護法。
護戒。
護咒。
護禅定者。
各随心願。
各有種習也。
綏安也。
法忍。
如忍辱行。
及無生法忍是也。
住佛座下者。
心願護教如八部之類也。
情想均等者。
五情五想也。
不飛不墜等。
謂上不在天仙。
下不在毛群。
多生人類。
雖則情想均等。
若于想中。
知解明達。
則事理清徹。
斯乃聦利者也。
若于情中。
知解幽閉。
則事理昏迷。
斯乃暗鈍者也。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至)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冠注 此明情多想少者。
沉墜幽塗也。
六情四想為橫生。
其中業稍重者。
為毛群。
業稍輕者為羽族。
七情三想為餓鬼。
舊雲。
俱舍說。
大地最下。
有金風水三輪。
有八寒八熱地獄。
在三輪之上。
今經雲。
沉下水輪生于火際。
似水輪下又有火輪。
此寒獄第八。
在水火交際。
處受氣猛。
火謂受火氣以成身。
故常被火燒。
或得飲水。
亦化為火。
故曰水能害己。
八情二想。
生有間獄。
九情一想。
生無間獄。
下洞火輪。
即八熱獄。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者。
是風火相交處。
而身居此。
其苦可知。
有間即十八獄。
無間八無間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者。
舊說。
受罪。
苦具。
身量。
劫數。
壽命五者。
皆無遮間。
名五無間。
此惟情業最重者。
墜入至劫壞乃出。
若兼謗大乘等。
則此劫雖壞。
更入十方阿鼻。
無有出期。
以謗法者。
令無窮人。
堕邪見故。
循造下。
結答。
由前問雲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各私受。
故答雲。
雖是自招私受。
在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元地即定處。
正答别業同報也。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至)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冠注 此結前起後之文也。
前明情想為因。
所感七趣為果。
此下。
明十習為因。
所感三塗為果。
自業所感者。
謂自心所造之業。
自心所化之果。
非天造亦非人與。
所謂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感化也。
雲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至)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冠注 此詳明淫習因果也。
舊說。
惡業起于情惑。
而淫為情惑之最故。
前後皆首明之。
首句。
總徴十因。
一者下。
先陳生前所造因相。
如人下。
次設喻以驗其因果之實。
二習下。
三明死後所感果相。
是故下。
四引聖示戒。
令知畏避。
下皆仿此。
交者。
結構也。
接者。
會合也。
發者。
動也。
相磨者。
染心觸樂也。
研磨不休。
精血自耗。
則火大熾然。
于其生時。
自有消渴内熱等疾。
便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曰有大猛火于中發動。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二習者。
生前現習。
是種子所發。
死後種習。
是現行所熏。
現習屬因。
種習屬果。
亦是因果相符也。
相然者。
謂成焚燒之事鐵床等。
如别經中言。
化王女引罪人。
抱之即成火床火柱。
足見是目心種習所化也。
如來名為欲火。
依因示果。
令知驚懼也。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舉果揭因。
令知畏避也。
意謂。
果極無餘。
尚厭其名。
位登聖地。
猶避其害毒哉。
欲也。
而初心者。
豈可近之乎。
下皆仿此。
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至)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冠注 此詳明貪習因果也。
貪謂吸取。
計謂執着。
由執身财為我有。
故起貪也。
吸者。
攬取諸物。
貪吸屬水。
吸之不已。
轉增固結。
凝水成冰。
即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曰積寒堅冰于中凍冽。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淩。
侵奪也。
二習相淩等。
由因果相苻故。
感吒吒等之果相也。
吒吒波波羅羅。
皆忍寒苦聲也。
青赤白蓮。
皆堅冰色也。
貪水。
即今貪泉。
飲之使人貪心熾盛也。
瘴者。
疠氣也。
觸之辄病。
或複緻死。
海已溺人。
況更有瘴疠之氣。
甚言其害。
令人驚避也。
餘意準前。
三者慢習交陵發于相恃(至)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冠注 此詳明慢習因果也。
恃己壓人曰慢。
陵。
欺虐也。
恃倚也。
如倚财勢。
及與名位等。
陵人仿物。
故曰發于相恃也。
馳流。
奔馳逆流也。
慢恃屬水。
習氣高舉。
如水逆流。
故曰馳流不息。
便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騰逸奔波。
積波為水。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綿味。
即舌根絞腭不已也鼓者。
如風之鼓物。
皆上騰之意。
二習相鼓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血河乃至融銅灌吞之果相也。
癡水。
西土有水。
飲之則癡。
如此方貪泉也。
見慢。
謂見自心起慢。
非謂見人慢己也。
後皆仿此。
溺者。
泥水深處。
易陷難拔。
更曰巨者。
益可畏也。
四者瞋習交沖發于相忤(至)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冠注 此詳明嗔習因果也。
怒氣沖逆曰嗔。
交沖。
彼此抵揬也。
忤。
欺陵也。
由彼此欺陵。
固結不息。
而氣動其心故。
心熱為火。
心鼓其氣故。
氣鑄為金。
積習久之。
則心火益盛。
氣金轉剛。
是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刀山鐵橛。
乃至槍鋸。
設喻以驗因果不謬也。
擊者。
觸也。
二習相擊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宮割乃至槌擊之果相也。
宮者。
截其根。
割者。
劓其鼻。
斬斫者。
斷首截臂也。
剉者。
碎其骨。
刺者削其肉。
槌擊者。
鞭樸也。
利刀劍者。
觸之即喪身失命。
誅戮者。
犯之即首領不完。
五者詐習交誘發于相調(至)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冠注 此詳明詐習因果也。
謟谀不實曰詐。
交誘。
彼此哄賺也。
調者。
以謟言調弄也。
引者。
以詐行勾引也。
受彼調引者。
如被繩縛才禁索。
絞校。
锢而不能脫去。
若積久不住。
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
矣。
故有繩木絞校。
校即枷也。
以謟詐誘人。
必浸漬曰久。
而後令人甘受系縛。
不肯脫舍。
故喻如水之浸田。
草木生長。
其因滋果蔓。
亦如是也。
延者。
引長也。
二習相延等。
由因果一如故。
感杻械乃至撾棒之果相也。
以讒言中傷正人。
故曰讒賊。
豺狼毒狠之物。
故當畏避之。
六者诳習交欺發于相罔(至)菩薩見诳如踐蛇虺。
冠注 此詳明诳習因果也。
以言眩惑曰诳。
交欺。
彼此瞞昧也。
罔者。
欺彼不知不見。
而謾之也。
誣者。
說虛為實。
指無說有也。
積習既久。
則運心飛揚。
設智暧昧。
所造奸惡
即前六解一亡。
頓悟真常。
圓融三谛。
從此修進五十五位。
而極于妙覺。
成無上道也。
心慮虛凝等。
言至此則正助之修證。
始終之地位。
顯密之義旨。
一了百當。
永無疑惑。
已斷三界修心六品思惑。
而得證二果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冠注 此欲請七趣之因。
而預謝前益也。
即從下經家所叙。
大威德者。
謂世尊有折伏之威。
攝受之德。
故能诃斤示勸。
令人欽仰受誨也。
慈音無遮者。
教不倦吝。
機無檢棄也。
善開者。
巧示也。
微細沉惑。
謝一往所示破妄者也。
身心快然。
謝一往所示顯真者也。
得大饒益。
因聞慈音。
而得斷六品思惑也。
下請問七趣者。
由前聞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恐初心人起撥無之見故。
請決疑。
大都要行人不得向外馳求。
亦不得撥無因果。
方為正智真修故爾。
意謂妙明真體。
淨妙心用。
本來周遍圓滿。
則一切處無情有情之本元真如。
鹹與如來成佛真體。
無二差别。
既是佛體。
則真實無異。
雲何複有七趣雜形。
各各差别耶。
然此等類何因而出。
為複真如體中本來自有耶。
為是衆生妄想習氣之所生起耶。
此問。
與富樓那同意。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至)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在世時。
波斯匿王新紹王位。
使臣求親迦毗羅國釋種家。
時摩诃男婢出一女。
顔貌端正。
送與匿王。
後生一子。
名曰琉璃。
及年八歲。
與梵志子好苦。
詣摩诃男家。
時迦毗羅國。
新起一講堂。
欲請如來供養。
爾時琉璃太子至講堂。
即升師子之座。
時諸釋種見之罵曰。
此婢生物。
敢于中坐。
琉璃出語。
梵志好苦曰。
此諸釋種。
辱我至此。
若我紹位。
汝當告我。
後琉璃紹位。
好苦以前事告之。
琉璃集兵。
往伐釋種。
佛告比丘。
往昔之時。
此羅閱城。
有捕魚城。
時世饑儉。
彼村有池多魚。
時城多人。
向池捕魚食之。
池中有二種魚。
一名麸。
二名多舌。
各懷報怨。
時有一小兒。
在岸見魚跳。
而喜以杖打魚頭。
爾時羅閱人者。
今釋種是。
麸魚者。
琉璃王是。
多舌魚者。
梵志好苦是。
小兒者。
即我身是。
以是因緣。
琉璃王殺釋種。
懷宿嫌也。
冠注 此詳問地獄也。
梵語泥犁。
此雲地獄。
亦雲不自在。
謂彼罪人。
被獄卒之所拘系。
不得自在故也。
寶蓮香比丘尼。
犯因有三。
一犯淫。
二謗戒。
三誤人。
漸至極重故。
堕阿鼻。
其報有二。
一現報。
謂身火自燒。
二生報。
謂堕無間獄。
琉璃。
是犯殺戒。
善星。
是犯妄語戒。
皆感生報而堕者也。
舊說。
琉璃。
匿王太子。
廢父自立。
挾宿嫌誅釋種。
取萬二千釋種諸女。
刵劓耳鼻截斷手足。
推之坑塹。
佛記其七日當入地獄。
王泛海以避。
水中自然燒滅。
言宿嫌者。
舊恨也。
善星。
即佛堂弟。
妄說法空。
撥無因果。
生陷者。
以業力熾盛。
連肉身陷獄也。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者。
謂本來自有定處。
問别業同報。
淫殺妄語。
即别業。
皆陷地獄。
即同報也。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者。
謂因彼各自造業故。
各自私受其報問别業别報也。
向後世尊結答有此二義。
臨文自見。
惟垂下。
求示護戒以嚴禁初心。
令其決意持守勿得故犯也。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至)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冠注 此總明内外二分。
為七趣之因也。
所問者稱合佛意。
故曰快哉。
已上犯戒謗成等。
皆是邪見。
悉非正因。
故今因問而發明。
令諸衆生。
不入邪見也。
實本真淨者。
謂彼七趣衆生。
所具性體。
實是本元真如。
性淨妙心。
無諸雜染。
因彼一念迷真。
遂起妄見。
既有妄見。
複生妄習。
謂妄見者。
即無明現行。
妄習者。
即雜染種子。
由無明種習為因。
自有情想。
相續不斷。
是故開為内外二分。
然情想墜升。
勝劣不同。
而總之一妄習耳。
阿難内分即是衆生分内(至)自然從墜此名内分。
冠注 此别釋内分也。
以諸衆生。
随任情愛。
安然本位。
不求增進。
故曰分内。
愛染。
指業識中種子。
因有種子。
對境取着。
發起現行。
固戀不舍。
謂之妄情。
情積不休。
潛滋貪業而為愛水。
遂無往而不成欲流矣。
何以驗其然也。
但觀衆生。
心憶珍馐。
而口中水出。
憐恨前人。
而目中淚盈。
心愛财寶。
而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而二根流液。
此皆情愛之所緻也。
夫愛既化水。
必從淪墜。
所愛之物。
雖各别不同。
而能愛之心。
固結不解。
曾未有異。
以情愛為水故。
流下而不升。
所以墜落三塗者。
皆情愛為之因也。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冠注 此别釋外分也。
以諸衆生。
乘彼想心。
不安本趣。
志求出離。
故曰分外。
渴仰者。
謂仰慕勝境。
如渴思漿也。
猶指種習言。
因有此習氣。
故戀慕勝境。
而發明虛想。
則神馳浩遠。
無有休息。
想久志凝。
而更生勝氣。
遂無往而不為輕舉矣。
何以驗其然也。
但觀衆生。
心持禁戒。
而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而顧盻雄毅。
心欲生天。
而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而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而自輕身命。
此皆虛想之所使也。
然所想之境。
雖有差别。
而能想之心。
任運輕舉。
曾未始異。
以虛想為勝氣故。
上升而不墜。
所以飛騰上界者。
皆虛想為之因也。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至)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冠注 此下。
明情想所招之果也。
意謂。
諸趣雖别。
不出情想二因。
但業有輕重故。
報有差殊也。
生從順習者。
謂現世之苦樂。
皆從昔前所造善惡業習。
随順生來也。
死從變流者。
謂此身既死。
而生前業報已盡。
則改頭換面。
遷變不一。
是未可知。
故于現陰将謝。
後陰未續之時。
雖則未舍暖觸。
而一生所造善惡。
俱時頓現。
将複從此善惡業習。
而變為流類矣。
且諸衆生。
皆愛生而惡死故。
于是時。
若生則順其習。
若死則逆其習。
然二習相交。
唯聽業力感變。
而豈容着意于其間哉。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至)想明斯聦情幽斯鈍。
冠注 此明想多情少者。
超升騰處也。
純想生天者。
謂三界諸天。
皆想心善業所感。
其間有兼行六度。
而願見諸佛者。
亦得随願往生。
如想願西方。
而生淨土之類。
是也。
情少想多者。
勝想不純。
少帶邪情也。
輕舉非遠者。
謂豎不越四天。
橫不出輪圍。
九想一情為飛仙。
八想二情為大力鬼王。
七想三情為飛行夜叉。
六想四情為地行羅刹。
遊者。
謂暫時遊行。
非同前蔔居天上常住者也。
去往也。
其中者。
指上四類中也。
善願善心者。
謂雖帶邪情。
而願心不息也。
護法。
護戒。
護咒。
護禅定者。
各随心願。
各有種習也。
綏安也。
法忍。
如忍辱行。
及無生法忍是也。
住佛座下者。
心願護教如八部之類也。
情想均等者。
五情五想也。
不飛不墜等。
謂上不在天仙。
下不在毛群。
多生人類。
雖則情想均等。
若于想中。
知解明達。
則事理清徹。
斯乃聦利者也。
若于情中。
知解幽閉。
則事理昏迷。
斯乃暗鈍者也。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至)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冠注 此明情多想少者。
沉墜幽塗也。
六情四想為橫生。
其中業稍重者。
為毛群。
業稍輕者為羽族。
七情三想為餓鬼。
舊雲。
俱舍說。
大地最下。
有金風水三輪。
有八寒八熱地獄。
在三輪之上。
今經雲。
沉下水輪生于火際。
似水輪下又有火輪。
此寒獄第八。
在水火交際。
處受氣猛。
火謂受火氣以成身。
故常被火燒。
或得飲水。
亦化為火。
故曰水能害己。
八情二想。
生有間獄。
九情一想。
生無間獄。
下洞火輪。
即八熱獄。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者。
是風火相交處。
而身居此。
其苦可知。
有間即十八獄。
無間八無間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者。
舊說。
受罪。
苦具。
身量。
劫數。
壽命五者。
皆無遮間。
名五無間。
此惟情業最重者。
墜入至劫壞乃出。
若兼謗大乘等。
則此劫雖壞。
更入十方阿鼻。
無有出期。
以謗法者。
令無窮人。
堕邪見故。
循造下。
結答。
由前問雲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各私受。
故答雲。
雖是自招私受。
在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元地即定處。
正答别業同報也。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至)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冠注 此結前起後之文也。
前明情想為因。
所感七趣為果。
此下。
明十習為因。
所感三塗為果。
自業所感者。
謂自心所造之業。
自心所化之果。
非天造亦非人與。
所謂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感化也。
雲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至)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冠注 此詳明淫習因果也。
舊說。
惡業起于情惑。
而淫為情惑之最故。
前後皆首明之。
首句。
總徴十因。
一者下。
先陳生前所造因相。
如人下。
次設喻以驗其因果之實。
二習下。
三明死後所感果相。
是故下。
四引聖示戒。
令知畏避。
下皆仿此。
交者。
結構也。
接者。
會合也。
發者。
動也。
相磨者。
染心觸樂也。
研磨不休。
精血自耗。
則火大熾然。
于其生時。
自有消渴内熱等疾。
便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曰有大猛火于中發動。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二習者。
生前現習。
是種子所發。
死後種習。
是現行所熏。
現習屬因。
種習屬果。
亦是因果相符也。
相然者。
謂成焚燒之事鐵床等。
如别經中言。
化王女引罪人。
抱之即成火床火柱。
足見是目心種習所化也。
如來名為欲火。
依因示果。
令知驚懼也。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舉果揭因。
令知畏避也。
意謂。
果極無餘。
尚厭其名。
位登聖地。
猶避其害毒哉。
欲也。
而初心者。
豈可近之乎。
下皆仿此。
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至)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冠注 此詳明貪習因果也。
貪謂吸取。
計謂執着。
由執身财為我有。
故起貪也。
吸者。
攬取諸物。
貪吸屬水。
吸之不已。
轉增固結。
凝水成冰。
即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曰積寒堅冰于中凍冽。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淩。
侵奪也。
二習相淩等。
由因果相苻故。
感吒吒等之果相也。
吒吒波波羅羅。
皆忍寒苦聲也。
青赤白蓮。
皆堅冰色也。
貪水。
即今貪泉。
飲之使人貪心熾盛也。
瘴者。
疠氣也。
觸之辄病。
或複緻死。
海已溺人。
況更有瘴疠之氣。
甚言其害。
令人驚避也。
餘意準前。
三者慢習交陵發于相恃(至)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冠注 此詳明慢習因果也。
恃己壓人曰慢。
陵。
欺虐也。
恃倚也。
如倚财勢。
及與名位等。
陵人仿物。
故曰發于相恃也。
馳流。
奔馳逆流也。
慢恃屬水。
習氣高舉。
如水逆流。
故曰馳流不息。
便是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騰逸奔波。
積波為水。
設喻驗之。
令知因果之實也。
綿味。
即舌根絞腭不已也鼓者。
如風之鼓物。
皆上騰之意。
二習相鼓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血河乃至融銅灌吞之果相也。
癡水。
西土有水。
飲之則癡。
如此方貪泉也。
見慢。
謂見自心起慢。
非謂見人慢己也。
後皆仿此。
溺者。
泥水深處。
易陷難拔。
更曰巨者。
益可畏也。
四者瞋習交沖發于相忤(至)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冠注 此詳明嗔習因果也。
怒氣沖逆曰嗔。
交沖。
彼此抵揬也。
忤。
欺陵也。
由彼此欺陵。
固結不息。
而氣動其心故。
心熱為火。
心鼓其氣故。
氣鑄為金。
積習久之。
則心火益盛。
氣金轉剛。
是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矣。
故有刀山鐵橛。
乃至槍鋸。
設喻以驗因果不謬也。
擊者。
觸也。
二習相擊等。
由因果相符故。
感宮割乃至槌擊之果相也。
宮者。
截其根。
割者。
劓其鼻。
斬斫者。
斷首截臂也。
剉者。
碎其骨。
刺者削其肉。
槌擊者。
鞭樸也。
利刀劍者。
觸之即喪身失命。
誅戮者。
犯之即首領不完。
五者詐習交誘發于相調(至)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冠注 此詳明詐習因果也。
謟谀不實曰詐。
交誘。
彼此哄賺也。
調者。
以謟言調弄也。
引者。
以詐行勾引也。
受彼調引者。
如被繩縛才禁索。
絞校。
锢而不能脫去。
若積久不住。
則自心所造。
因相已現獄中。
矣。
故有繩木絞校。
校即枷也。
以謟詐誘人。
必浸漬曰久。
而後令人甘受系縛。
不肯脫舍。
故喻如水之浸田。
草木生長。
其因滋果蔓。
亦如是也。
延者。
引長也。
二習相延等。
由因果一如故。
感杻械乃至撾棒之果相也。
以讒言中傷正人。
故曰讒賊。
豺狼毒狠之物。
故當畏避之。
六者诳習交欺發于相罔(至)菩薩見诳如踐蛇虺。
冠注 此詳明诳習因果也。
以言眩惑曰诳。
交欺。
彼此瞞昧也。
罔者。
欺彼不知不見。
而謾之也。
誣者。
說虛為實。
指無說有也。
積習既久。
則運心飛揚。
設智暧昧。
所造奸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