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關燈


    且有行無願。

    行無所歸。

    有願無行。

    願唯徒設。

    故須二者兼資。

    入至涅槃彼岸。

     冠注 此明十行位次也。

    行者。

    言其道全德備。

    廣行佛事。

    故利他之事漸顯矣。

    成佛子已。

    蹑上位。

    具足諸佛妙德。

    謂習學及演說。

    皆諸佛本所修行事也。

    十方随順。

    言以身命财法。

    廣施一切。

    自他利備。

    機應皆喜。

    故名歡喜行。

    善能益諸衆生。

    謂推己妙德。

    利益一切。

    令諸衆生。

    如己無異。

    故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謂自能安住于佛法中。

    亦令衆生。

    同得此法故。

    于一切毀辱。

    皆能忍受。

    是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

    言度盡十二類。

    出生諸佛也。

    窮未來際。

    言塵劫苦行。

    不生悔念也。

    三世二句。

    言知三世十方。

    平等一性。

    曾無隔礙。

    是則一心恒常。

    正大無極。

    故名無盡行。

    一切下。

    言一念定心。

    能持一切法。

    而聞無量法。

    經無量劫。

    不忘不失。

    于諸音聲。

    分明無惑。

    故名離癡亂行。

    則于下。

    同中現異。

    即理不礙事。

    以真融俗。

    異相見同。

    即事不礙理。

    以俗融真。

    事理雙顯。

    真俗并融。

    故名善現行。

    如是下。

    言由此善現。

    擴充圓融。

    則大小相容。

    一多無礙。

    界入塵而界不小。

    故小不礙大。

    塵合界而塵不大。

    故大不礙小。

    毫有執着。

    不能如是。

    故名無著行。

    種種下。

    蹑前。

    由得二無礙智故。

    能于種種變現。

    皆合如來涅槃妙德。

    此是最上頂法。

    故名尊重行。

    如是下。

    蹑前。

    既獲圓通無礙。

    則道同如來。

    行齊諸佛。

    一言一行。

    皆合諸佛軌則。

    故名善法行。

    一一下。

    謂上自利利他。

    一切行願。

    皆是清淨無漏智中流出。

    稱一真性。

    本自無為。

    故雖修萬行。

    總歸真如實際。

    故名真實行。

    上十行竟。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至)名法界無量回向。

     冠注 此明十回向位次也。

    善男子。

    指已修十行者。

    滿足下四句。

    總蹑前十行。

    滿足神通。

    即二無得智。

    及種種現前等行。

    成佛事已。

    即成佛軌則等行。

    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即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等。

    總結十行也。

    蓋十行既備了得。

    心佛衆生。

    唯一真體。

    涉俗度生。

    永無留患故正當度生之時。

    不見有生可度。

    既度盡衆生。

    不取度相。

    則回有為行。

    向無為心。

    延無為心。

    向涅槃路。

    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壞其可壞。

    即上度生滅相。

    遠離諸離。

    言離衆生相。

    亦複遠離。

    是則無相可壞。

    故名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

    體同佛體。

    覺齊佛覺用。

    齊佛用。

    體用等佛。

    則我與佛無二圓滿。

    是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

    本覺真體。

    發揮妙用。

    地如佛地。

    自己因地心。

    含佛果地境。

    而盡佛境界。

    遍一切處。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

    即所至之處。

    如來。

    即所等之佛。

    前分自他。

    此融唯一。

    以世界涉如來。

    則一一毛孔。

    有無量寶刹莊嚴微妙。

    不礙如來入諸法界。

    以如來涉世界。

    則一一微塵。

    有無量如來。

    轉大法輪。

    不礙世界入諸如來。

    且法身世界。

    各各無盡。

    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佛地。

    即功德藏。

    從無盡藏中。

    各生無盡清淨因。

    即一念具足萬行。

    複依此因行遍周法界。

    而取無餘極果。

    則随順己心。

    自與佛心。

    等無差别。

    故名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

    即平等善根。

    此根既成。

    則性真圓融。

    本周法界。

    故見諸衆生。

    皆我本性中衆生。

    然我根既成。

    衆生齊成。

    亦不妨度生之行。

    而一一随順。

    一一成就。

    故名随順等觀衆生回向。

    即一切法。

    即世出世法。

    離一切相。

    離生佛等相。

    然猶未出即離之間。

    必并其即離。

    而兩忘之。

    方契真如實相。

    故名真如相回向。

    前證真體。

    此發真用。

    故曰真得所知。

    既得所知。

    則在處皆如。

    更有何礙。

    不唯無纏縛。

    即解脫亦無。

    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真如性德。

    體用圓成。

    則體無不遍。

    用無不周。

    是以法界微塵。

    大小量滅故。

    名法界無量回向。

    上十回向竟。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至)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冠注 此明四加行為入地之勝進也。

    阿難下。

    結前起後。

    四十一心。

    幹慧一。

    信。

    住。

    行。

    向。

    各十。

    妙圓者。

    既經四十一心。

    則悟三谛理。

    非三非一。

    即一即三矣。

    加行者。

    至此加功用行。

    方入聖地也。

    佛覺。

    果地根本鏡智。

    己心。

    自己因地心。

    前雖覺齊佛覺。

    猶未用為己心。

    今雖用為己心。

    亦未見其十全。

    設若鏡智全轉。

    則無明妄習灰飛煙滅矣。

    八地方轉。

    此位但望見耳。

    故若出未出。

    喻如鑽火欲然木而未然。

    但有暖相。

    故名暖地。

    前以佛果地智。

    為己因地心。

    此又以己因地心。

    成佛果地智而已。

    心相猶未淨盡。

    故若可依止。

    而尚未可依止。

    喻如人登高山。

    身若入空。

    足未離地。

    下有微礙。

    故名頂地。

    前曰用曰成。

    猶存二相。

    至此則因果交徹。

    佛心不分。

    然未忘同相。

    故雖善得中道。

    而未實得。

    喻如忍事人。

    欲懷之于心。

    而無可懷者。

    欲出之于口。

    亦無可出者。

    是于所忍之事。

    将忘未忘。

    即如善得而未實得。

    故名忍地。

    前有空假中。

    皆是數量。

    前未忘己因心。

    為迷中道。

    未忘佛果智。

    為覺中道。

    是二有所目。

    至此三觀融通。

    則數量銷滅。

    因果兩忘。

    下無己心。

    上無佛智。

    則二無所目。

    既得數量銷滅。

    迷覺皆盡。

    則高超世表。

    故名世間第一地。

    上加行竟。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冠注 此明十地及等覺位次也。

    大菩提。

    即三如來藏。

    由前加行。

    則心佛兩忘。

    中道不立。

    故能超出世地。

    善達佛境。

    然未證極。

    但初通真境。

    初登聖位。

    二執将盡自他普利。

    如其所願。

    故名歡喜。

    前将九界異性。

    入一佛境。

    名異性入同。

    然歡心佛境。

    猶是微垢。

    此須同性亦滅。

    清淨覺心。

    始離微垢。

    故名離垢。

    前已離垢。

    今複離離。

    則覺體淨極。

    而光明顯發。

    故名發光。

    前明始生。

    此明熾盛。

    金剛??慧。

    如大火聚。

    一切緣影。

    悉皆爍盡。

    明極即如來。

    故曰覺滿??慧地。

    即慧之至也。

    有分别名異智。

    無分别名同智。

    異則凡情可勝。

    同則聖解可勝。

    今同異不能至。

    則凡聖兩忘。

    前此真俗猶分。

    同異尚違。

    此則真俗雙融。

    二智并照。

    翻相違成相應。

    故曰難勝。

    由前聖凡情盡。

    二智相應。

    則衆勝般若現前。

    而照無為真性。

    自然明露。

    故曰現前。

    由前般若照根本真如。

    盡其涯際。

    則超世出世法。

    故名遠行。

    既盡真際。

    全歸一體。

    正智任運。

    不假功行。

    親獲無生法忍。

    諸心不生。

    故名不動。

    前得真如全體。

    此發真如大用。

    前則一塵一毛。

    皆歸真體。

    此則互攝互入。

    悉成妙用。

    具足法義辭樂說四無礙智。

    凡所照應。

    無非真如妙用。

    故名善慧。

    阿難下。

    通結前位。

    謂此菩薩。

    從四加行至此。

    屢經修斷。

    則真如體用。

    皆得現前。

    而修習出世功德。

    無不畢備。

    故曰圓滿。

    然此位中。

    正好廣施佛法。

    廣度衆生。

    故亦得名為修習。

    既證真如體用圓滿。

    則慈悲如陰。

    大智如雲。

    是菩薩之因德。

    涅槃如海。

    是如來之果德。

    以其因果相鄰故。

    菩薩以無緣慈。

    普應群機。

    凡所蔭潤。

    無作無為。

    稱合如來大寂滅海。

    故名法雲地。

    如來逆流者。

    謂如來久證妙覺果海。

    無複進取。

    但惟不舍衆生。

    倒駕慈航。

    逆流而出。

    而此菩薩。

    進取未竟。

    方趨果海。

    順流而入。

    覺際入交者。

    菩薩始覺。

    與佛妙覺。

    分劑正齊。

    但順逆之不同耳與佛無間故名等覺。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至)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冠注 此總顯諸位工夫。

    而結歸如來極果也。

    從幹慧至等覺者。

    通前總攝。

    以見分位之始終也。

    是覺。

    即指等覺。

    金剛心者。

    取其心力無間。

    至聖至利。

    能斷微細無明。

    如金剛王寶。

    能壞一切。

    而自體不被物壞也。

    初幹慧地。

    指信前一位也。

    一名一位曰單。

    一名十位曰複。

    幹慧四加行等妙七者。

    為單。

    信住行向地五者。

    為複。

    共成十二。

    以幹慧為始獲。

    以妙覺為方盡。

    十一屬因。

    後一屬果。

    獲則始有所得。

    盡則終無所得。

    足見雖入妙覺果海。

    毫有沾帶。

    猶未成無上道也。

    此皆分釋從幹慧至等妙之所以。

    猶雲此等覺從何而至耶。

    曰由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如是重重所曆信住行向加行地位。

    方至等覺。

    從此等覺。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矣。

    下結顯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見種種地。

    即單複十二位也。

    金剛觀察。

    即實相般若。

    言既成無上道已。

    更用實相般若。

    返觀從前所經地位。

    無一實體。

    所謂如幻三摩提。

    言不但觀有為法。

    如夢幻。

    即觀無為法。

    亦如空華。

    故曰深喻。

    十種者。

    幻人。

    陽??。

    水月。

    空華。

    谷響。

    幹城。

    夢。

    影。

    像。

    化也。

    奢摩他。

    即楞嚴大定。

    毗婆舍那。

    即正觀。

    此反上雲。

    至此返觀。

    雖則如幻。

    而漸次修。

    證。

    亦不可偏廢也。

    最初必入正定用諸如來正觀。

    令其五住究盡。

    二死永忘。

    亦不着定觀之相。

    無修而修。

    無證而證。

    方得成就無上妙道。

    故曰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上明證道分竟。

    自首卷至此。

    方完結前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

    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義故。

    下明結經分。

    文殊請名。

    世尊仍以大佛頂安之于首。

    正顯因義以定名。

    由名以彰義。

    而名義常相須也。

     冠注 此勉進初心舍邪趨正也。

    良以圓修圓證。

    雖因果互徹。

    而發足進取。

    須重初心。

    故承上雲如是漸次深入者。

    最初皆以三種漸次。

    為增進修行也。

    五十五位等。

    以信住行向加行地等覺。

    皆是歸菩提家之路。

    前幹慧地。

    猶未起程。

    故除之。

    後妙覺。

    已歸其家。

    亦不名路。

    作是觀等。

    謂決定由奢摩他。

    乃是清淨修證。

    方名正觀。

    其餘皆名邪觀。

    蓋圓教之外。

    三乘所修。

    皆名邪觀。

    非指邪外也。

     爾時文殊師利(至)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冠注 此請安經名也。

    此經。

    以修楞嚴大定。

    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為要旨故。

    初以阿難發起教源者。

    故令多聞人修大定也。

    終以文殊請名奉持者。

    要非根本大智。

    莫能總持全經。

    而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

    故世尊與之安名。

    首曰大佛頂者。

    大即稱贊之詞。

    言諸佛以正智證真理。

    是以心證心。

    不見有能所之相。

    乃無上最尊之頂法也。

    曰大白傘蓋者。

    言覆被一切。

    不染纖塵。

    含育佛子。

    蔭庇衆生也。

    曰無上寶印者。

    言盡十法界。

    皆由一法之所印。

    乃佛祖相傳之心印。

    衆生迷此故。

    觸處成礙。

    如來悟此。

    圓通法界。

    故曰清淨海眼。

    此約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護親因等。

    親。

    即阿難。

    因。

    即登伽。

    菩提心。

    即正智。

    遍知海。

    即真境。

    言此顯密教理。

    令彼脫因地苦難。

    證果地樂境。

    此約人法立名也。

    亦名如來等。

    如來。

    即果[跳-兆+(虒-虎+((白-日)/一/巾))]。

    密因。

    即因行。

    言此日用尋常見色聞聲處。

    即是真因。

    而凡小不知。

    故曰密因。

    依之而修。

    則修無所修。

    依之而證。

    則證無所證。

    故曰了義。

    此約因果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

    言一理而具體相用。

    喻如妙蓮華王。

    即萬法而不着一物。

    猶蓮處污泥。

    脫體香潔。

    十方佛母等。

    言此法能生諸佛。

    亦能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能一念契此。

    即革凡成聖。

    此約法喻立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者。

    謂此經。

    出自灌頂部中。

    乃傳紹佛位之頂法也。

    諸菩薩等。

    言此法門總之一心。

    擴充之萬行。

    俱備總括之。

    唯一正定。

    從定起行。

    究竟堅固。

    此約教行立名也。

    故知。

    此經。

    教該顯密。

    而理智人法因果法喻教行。

    無有不載。

    三宗五教。

    靡不包容。

    以具多種要妙故。

    立多種名目。

    汝當奉行保持。

    不可遺失也。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至)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舊說。

    修道所斷之惑。

    小乘于三界九地。

    地各九品。

    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

    斷後三品而證三果。

    斷上二界各九品而證四果。

    阿難備聞全經。

    方證二果。

    表多聞之劣。

    不如進修無漏之勝。

    結經分竟。

    此下明助道分。

    自首卷至此。

    雖真妄互明。

    其正意唯以修楞嚴大定。

    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圓滿無始菩提涅槃之果。

    乃至始終地位中間。

    永無諸委曲相也。

    此下七趣等文廣明。

    首卷雲。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而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種種颠倒業果自然。

    如惡叉聚。

    乃至錯亂修習。

    而成小乘外道天魔及魔眷屬。

    皆為因地不真果。

    招纡曲正。

    所謂諸委曲相也。

    故知結經以前。

    謂之捃拾殘機。

    結經以後。

    謂之扶律談常。

    皆是初心緊切法門。

    故詳明之。

    令人委知要旨。

    不落偏邪。

    然後能迥超有漏。

    而直趨無上菩提也。

     冠注 此叙聞經獲益也。

    密印者。

    秘密心印。

    即前所傳三如來藏。

    及圓通根本。

    皆是也。

    般怛啰義。

    即前所說神咒。

    及咒功德也。

    了義名目。

    即前五種名也。

    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