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如是衆生一一類中(至)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冠注 此申結互妄也。
如是衆生一一類中者。
總指上十二類生也。
各各具者。
每一颠倒中。
各具十二颠倒。
而一念颠倒。
猶如捏目。
各具十二。
猶如亂華發生。
此亦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也。
然雖各各具足十二亂想。
究其本根。
皆由颠倒妙圓真淨明心故。
一時具足十二種亂想。
且如斯十二。
都無實體。
上明十二颠倒。
皆由不了性心明圓故。
随染緣熏。
成十二類生。
所謂生滅名妄也。
此非真三摩地。
不能解脫。
故下示覺妄明真。
故随淨緣熏。
成五十七位菩提路。
所謂滅妄名真也。
總不出真如随緣不變。
無明成事體空二義也。
妙圓真淨體也。
明心用也。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至)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冠注 此明翻染成淨。
用答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之問也。
佛三摩提。
牒前所問真三摩提。
即耳根圓通也。
本因。
即二颠倒因。
元所亂想。
即十二亂想。
方得除滅。
即滅十二類因果也。
就本因亂想中。
立三漸次。
滅十二類生者。
教其翻染成淨。
即在一切亂想中。
求妙性明心。
不可離波求水。
所謂若從地倒還從地起也。
淨器。
喻空如來藏。
亦不離根中不生滅性也。
毒蜜。
喻五辛淫殺等種習。
湯灰。
喻三漸次。
為滌器之初法。
自十信至妙覺。
皆如淨器貯甘露也。
雲何下。
标立漸次之名。
謂修習真三摩提。
當立此三漸次。
為入門之初步也。
除其助因者。
謂五辛。
能内助淫恚。
外引魔業。
故當除之。
刳其正性者。
刳。
刮剔也。
謂諸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故當刳之。
違其現業者。
謂流逸奔境。
為順現業。
脫塵内伏。
即于現業違矣。
然妙性明圓。
離諸名相。
三種漸次。
及諸聖位。
皆世尊随機順應。
故于無漸次中。
立漸次。
無聖位處設聖位耳。
若上根利智。
則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耶。
雲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至)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除助因也。
十二類生。
即界内衆生也。
不能自全者。
謂諸未得法性身者。
非食不能全其生命。
故必依四食。
方可住世也。
四食者。
人間段食。
謂所餐必有分段。
鬼神觸食。
但歆觸而飽。
禅天思食。
食至或但思之而飽。
識天識食。
既無形色。
但以識想耳。
無毒曰甘。
五辛者。
蔥蒜韭薤興渠也。
興渠。
根如蘿蔔。
出土辛臭。
此方無之。
故不翻也。
求三摩提。
而不斷五辛。
即如世人食毒無異。
謂此五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貪食即癡。
具此三者。
便傷法身慧命。
亦如毒能傷人生命故也。
如是下。
出過。
天仙嫌其臭穢者。
謂彼天衆。
皆精修五戒十善者。
仙亦清心寡欲者。
故皆遠離也。
諸餓鬼等。
常自歆于不淨故。
?其唇吻也。
天仙遠故。
福德日消。
餓鬼近故。
長無利益。
且此等人。
縱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反非毀禁戒為小乘。
贊淫怒癡為大道。
則靡穢不造。
誠助惡之因也。
若不斷此惡因。
當來必為魔家眷屬。
而魔福受盡。
更緻阿鼻極苦。
是故修菩提者。
當永斷此。
方名第一增進修行漸次也。
雲何正性阿難如是衆生(至)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刳正性也。
正性者。
檢非前助因也。
謂諸衆生。
永沉生死。
皆由淫殺。
為其根本正性。
是故入三摩地者。
要先持戒。
永斷淫心也。
不飲酒者。
預防昏亂毀犯也。
不餐肉者。
斷殺心也。
以火淨食無啖生氣者。
謂生鮮之物。
能生穢濁之氣。
以火淨之。
然後可食。
此亦防微杜漸之意也。
阿難下。
反顯修行者定當斷淫殺也。
當觀淫欲如毒蛇怨賊者。
謂害法身損慧命。
莫勝于此。
且蛇賊所害。
唯一生一身。
若淫欲所害。
則塵劫難免。
而修行者。
豈可狎而近之哉。
比丘四棄。
即淫殺盜妄。
尼加四棄。
即觸八覆随。
亦多妨淫也。
執身不動者。
謂禁七支不犯也。
執心不起者。
謂心機止絕。
一念不犯也。
淫心斷。
則不相生。
殺心斷。
則不相殺。
偷心及大妄語斷。
則不還宿債。
四種根戒不犯。
則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者。
肉眼觀見十方界者。
謂眼目清淨。
聞法奉旨。
耳根清淨。
得通遊界。
身根清淨。
鼻舌二根。
亦在其中。
宿命無艱。
意根清淨。
如法華雲。
現身所得六根清淨也。
神通遊界者。
随處自在。
無所隔礙也。
得無艱險者。
在處無冤家債主也。
凡修禅定。
必得如是。
方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也。
雲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至)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違現業也。
如是下。
牒前持戒修定之人。
此下皆因定發慧也。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者。
謂其欲界九品思惑初伏。
由内無貪心故。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而但言不多。
弗許絕無者。
以根中無始虛習。
尚未淨盡。
相待仍存。
則于現業。
不能盡違。
但以無漏而熏有漏。
非全無漏也。
因不流逸。
以至六用不行者。
謂既不流逸于外塵。
則根不循塵。
而旋複本根。
歸自精真。
故外無所入。
内無所出。
根境俱寂。
兩不相偶。
而返此流根。
全一真體。
始得對境忘情。
六用不行。
既得根塵不染。
現業不交。
則見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由身清淨故。
如琉璃表裡洞徹。
由心清淨故。
如琉璃内懸明月。
既得身心俱快。
則内外無礙。
生佛一理。
故曰妙圓平等。
心境一如。
不動周遍。
故曰獲大安隐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者。
淵遠難測。
謂之密。
交徹含攝。
融通無盡。
謂之圓。
明相精真。
居塵不染。
謂之淨。
随緣變現。
一切無礙。
謂之妙。
此即佛果境界也。
皆現其中者。
謂果上境界。
皆現行人心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者。
謂此持戒修因之人。
即得如來不生不滅果地覺。
為己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故知五十五位菩提路。
皆以此位。
為起程之漸次也。
故曰随所發行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也。
阿難前問至何漸次。
得修行目。
此答漸次已竟。
下文。
即修行目。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至)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冠注 此明合前三漸次。
為幹慧地也。
欲愛幹枯四句。
承上雲既與世間。
永斷相生相殺之業。
此去必舍染趨淨矣。
故此殘質不複續生。
所謂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執心二句。
謂執幻身為實有。
而心貪淫欲。
即謂之惑。
故複續生。
今了四大生于淫欲。
則心不貪淫。
乃至根境絕待。
種現漸除。
故曰執心虛明。
執即是惑。
不執即智。
故曰純是智慧。
若智慧既純。
則體用明圓。
照十方界。
皎清蓥淨。
至此始枯欲愛。
故曰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然雖得欲習初幹。
而根本無明全在。
所謂枯木倚寒岩。
三冬無暖氣。
故曰未與如來真如法流之水相接。
由無潤澤故。
名幹慧地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至)所去随願名願心住。
冠注 此明信心十種位次也。
信心者。
謂笃信自心是佛。
更不他求。
故成佛以信為根本也。
此心者。
蹑前幹慧心也。
中中流入者。
謂從此心中。
不偏不倚。
依中道。
順法流而深入也。
圓妙者。
唯指行人随地所見之理境。
開敷者。
謂發智見理。
如花始開。
從真妙圓等者。
謂從此心開所見真妙圓中。
重發此位真妙信心。
使真妙圓者。
益進于妙圓。
則心境冥會。
不變不移。
而妙信常住。
是則妄想情盡。
中道純真。
既洞見此理。
則深生樂欲。
故名信心。
蓋心為能住。
理為所住。
永不退屈。
故第一位。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全蹑前位發起後文。
圓通即前圓妙。
由心會妙理。
以理融事。
則根根塵塵交徹無礙故。
陰不蓋覆。
處不區分。
界不判隔。
因此遂能懸憶過去無數劫舍身。
及未來無數劫受身。
乃至業力所熏染淨種習。
皆現在前。
是人皆能冥記。
毫無遺忘。
此信心與真理。
念念不失。
故第二位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者。
蹑前信心住。
謂妙圓純真之觀力積久。
故得精明也。
觀體既純。
亦能起镕妄之用。
故能發化也。
蓋由精故純至。
化益精耳。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蹑前念心住。
謂并前習氣。
銷盡無餘。
而通成一精明智體。
唯以精明二句。
謂既成一體精明之智。
則以能明之正智。
而進趨所明之真理。
而成就第三位。
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者。
謂妄習既盡故。
心精現前。
上位。
轉惑習而成智慧。
此明惑破故。
慧心顯現。
故第四位。
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
蹑前位。
謂前雖智慧精明。
若無定力以持之。
則妄念起而智不周遍。
正念失而智不常凝。
所謂無寂之照。
如風中之燈故。
曰遍寂者。
定用也。
曰常凝者。
定體也。
體用如如。
故第五位。
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
從定發慧。
明性深入。
由慧入定。
定慧互資。
明理愈深。
由其愈深故。
唯進無退。
成第六位。
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者。
謂前雖不退勤勇無間。
尚涉工夫。
至此雖精進。
而不知有勤勞之力。
故曰安然。
且定慧均等。
安然持守。
永保無虞。
然所保持者。
乃自己心宗。
諸佛命脈。
我恒保持。
無所遺失。
則諸佛氣分。
自然與我通融吻合。
故成第七位。
名護法心。
覺明妙力者。
蹑前定慧均等護法之力也。
前雖初與如來氣分交接。
蒙佛慈光攝受。
猶有自他之分。
此則回己之妙力。
向佛慈光中安住。
回佛慈光。
向己覺明中安住。
而心佛一體。
初非有兩班。
如二鏡相照。
傳耀無盡。
故成第八位。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者。
謂自心與佛光。
秘密吻合。
且得心佛同體。
永不動搖。
俱于無上妙淨之境。
安住無為。
毫無漏落于有為之境。
到此雖達自性天真。
本無增減。
亦無染淨。
然有微細無明。
密加堤防。
故第九位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者。
謂前住戒心。
尚局不動之體。
此則能發自在之用。
所謂不戒而戒。
是則随念直往。
無适不可。
由得所去如願。
故第十位。
名願心住。
十信位竟。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舊說彼第十法雲地。
名灌頂菩薩。
今此十住。
亦分得也。
然圓教分真以來。
悉有應用。
論智力。
不無優劣。
故初住百佛世界。
現十界相。
利祐衆生。
位位豎入。
倍倍增勝。
經中所明。
各就一為。
若論一位具諸位功德。
則十義俱備。
十住既爾。
餘位皆然。
華嚴雲。
此菩薩其已成就。
及當習學。
共二十種智。
文繁不錄。
冠注 此明十住位次也。
住者。
親生佛家。
領佛家業。
一切邪外。
不能搖動也。
以真方便等者。
謂真如心中。
本具十心妙用。
然非方便。
不能顯發。
故今依本真心方便。
發此十種妙用。
而此十種。
純是心光。
毫無雜染。
故将十用。
涉入一心。
圓滿成就。
本無二體。
且開一為十。
涉十為一。
曾未變動。
故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蹑前位琉璃喻智。
精金喻理。
謂以前開涉圓成之妙心。
為真智。
而契于真理。
從此履踐平坦如地。
一切施行步無錯亂。
故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蹑前。
心即智。
地即理。
蓋智理互涉。
則日用動靜。
見色聞聲。
一切明了。
毫無迷謬。
故遊履十方。
縱橫無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蹑前。
謂妙行密契佛行。
妙理密契佛理。
所謂始本一同。
将生佛家為法王子。
如中陰與父母。
同業相感。
無不冥會。
亦如太子處胎。
貴壓群臣。
故名生貴住。
上明初入聖胎。
下明長養聖胎。
既遊道胎。
蹑前。
親奉覺胤者。
謂秉佛二智。
結就聖胎也。
形成不缺者。
謂六根圓滿。
具足方便。
克肖于佛。
無所乏少。
故名具足生。
容貌如佛。
蹑前。
容貌喻應用。
心相喻理智。
既然内外同佛。
則成等正覺之心。
永無所動。
故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
蹑前。
言表裡一如成佛。
身心日益增長者。
言擴充智行。
漸漸成熟。
故名不退住。
十身者。
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
是也。
然此靈相。
具體而微。
故名童真住。
形成二字。
蹑前。
尚未顯著。
至此則威儀赫奕。
故曰出胎。
親為佛子者。
堪紹法化也。
所謂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蹑前。
謂堪行佛事也。
太子世子。
皆指國王之子。
陳列灌頂者。
華嚴雲。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後。
身相具足。
坐白象寶妙金之座。
張大網缦。
奏諸音樂。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
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
灌其頂故。
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故名灌頂住。
上十住竟。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舊說前信住行位。
出俗智多。
大悲行劣。
此去濟以悲願。
涉俗度生。
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真俗互融。
悲智等運。
名十回向心。
亦名十願心。
準華嚴回向。
即是發願。
不過三處。
即衆生。
佛道。
真如也
冠注 此申結互妄也。
如是衆生一一類中者。
總指上十二類生也。
各各具者。
每一颠倒中。
各具十二颠倒。
而一念颠倒。
猶如捏目。
各具十二。
猶如亂華發生。
此亦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也。
然雖各各具足十二亂想。
究其本根。
皆由颠倒妙圓真淨明心故。
一時具足十二種亂想。
且如斯十二。
都無實體。
上明十二颠倒。
皆由不了性心明圓故。
随染緣熏。
成十二類生。
所謂生滅名妄也。
此非真三摩地。
不能解脫。
故下示覺妄明真。
故随淨緣熏。
成五十七位菩提路。
所謂滅妄名真也。
總不出真如随緣不變。
無明成事體空二義也。
妙圓真淨體也。
明心用也。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至)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冠注 此明翻染成淨。
用答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之問也。
佛三摩提。
牒前所問真三摩提。
即耳根圓通也。
本因。
即二颠倒因。
元所亂想。
即十二亂想。
方得除滅。
即滅十二類因果也。
就本因亂想中。
立三漸次。
滅十二類生者。
教其翻染成淨。
即在一切亂想中。
求妙性明心。
不可離波求水。
所謂若從地倒還從地起也。
淨器。
喻空如來藏。
亦不離根中不生滅性也。
毒蜜。
喻五辛淫殺等種習。
湯灰。
喻三漸次。
為滌器之初法。
自十信至妙覺。
皆如淨器貯甘露也。
雲何下。
标立漸次之名。
謂修習真三摩提。
當立此三漸次。
為入門之初步也。
除其助因者。
謂五辛。
能内助淫恚。
外引魔業。
故當除之。
刳其正性者。
刳。
刮剔也。
謂諸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故當刳之。
違其現業者。
謂流逸奔境。
為順現業。
脫塵内伏。
即于現業違矣。
然妙性明圓。
離諸名相。
三種漸次。
及諸聖位。
皆世尊随機順應。
故于無漸次中。
立漸次。
無聖位處設聖位耳。
若上根利智。
則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勞。
肯綮修證耶。
雲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至)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除助因也。
十二類生。
即界内衆生也。
不能自全者。
謂諸未得法性身者。
非食不能全其生命。
故必依四食。
方可住世也。
四食者。
人間段食。
謂所餐必有分段。
鬼神觸食。
但歆觸而飽。
禅天思食。
食至或但思之而飽。
識天識食。
既無形色。
但以識想耳。
無毒曰甘。
五辛者。
蔥蒜韭薤興渠也。
興渠。
根如蘿蔔。
出土辛臭。
此方無之。
故不翻也。
求三摩提。
而不斷五辛。
即如世人食毒無異。
謂此五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貪食即癡。
具此三者。
便傷法身慧命。
亦如毒能傷人生命故也。
如是下。
出過。
天仙嫌其臭穢者。
謂彼天衆。
皆精修五戒十善者。
仙亦清心寡欲者。
故皆遠離也。
諸餓鬼等。
常自歆于不淨故。
?其唇吻也。
天仙遠故。
福德日消。
餓鬼近故。
長無利益。
且此等人。
縱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反非毀禁戒為小乘。
贊淫怒癡為大道。
則靡穢不造。
誠助惡之因也。
若不斷此惡因。
當來必為魔家眷屬。
而魔福受盡。
更緻阿鼻極苦。
是故修菩提者。
當永斷此。
方名第一增進修行漸次也。
雲何正性阿難如是衆生(至)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刳正性也。
正性者。
檢非前助因也。
謂諸衆生。
永沉生死。
皆由淫殺。
為其根本正性。
是故入三摩地者。
要先持戒。
永斷淫心也。
不飲酒者。
預防昏亂毀犯也。
不餐肉者。
斷殺心也。
以火淨食無啖生氣者。
謂生鮮之物。
能生穢濁之氣。
以火淨之。
然後可食。
此亦防微杜漸之意也。
阿難下。
反顯修行者定當斷淫殺也。
當觀淫欲如毒蛇怨賊者。
謂害法身損慧命。
莫勝于此。
且蛇賊所害。
唯一生一身。
若淫欲所害。
則塵劫難免。
而修行者。
豈可狎而近之哉。
比丘四棄。
即淫殺盜妄。
尼加四棄。
即觸八覆随。
亦多妨淫也。
執身不動者。
謂禁七支不犯也。
執心不起者。
謂心機止絕。
一念不犯也。
淫心斷。
則不相生。
殺心斷。
則不相殺。
偷心及大妄語斷。
則不還宿債。
四種根戒不犯。
則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者。
肉眼觀見十方界者。
謂眼目清淨。
聞法奉旨。
耳根清淨。
得通遊界。
身根清淨。
鼻舌二根。
亦在其中。
宿命無艱。
意根清淨。
如法華雲。
現身所得六根清淨也。
神通遊界者。
随處自在。
無所隔礙也。
得無艱險者。
在處無冤家債主也。
凡修禅定。
必得如是。
方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也。
雲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至)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冠注 此徴釋違現業也。
如是下。
牒前持戒修定之人。
此下皆因定發慧也。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者。
謂其欲界九品思惑初伏。
由内無貪心故。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而但言不多。
弗許絕無者。
以根中無始虛習。
尚未淨盡。
相待仍存。
則于現業。
不能盡違。
但以無漏而熏有漏。
非全無漏也。
因不流逸。
以至六用不行者。
謂既不流逸于外塵。
則根不循塵。
而旋複本根。
歸自精真。
故外無所入。
内無所出。
根境俱寂。
兩不相偶。
而返此流根。
全一真體。
始得對境忘情。
六用不行。
既得根塵不染。
現業不交。
則見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由身清淨故。
如琉璃表裡洞徹。
由心清淨故。
如琉璃内懸明月。
既得身心俱快。
則内外無礙。
生佛一理。
故曰妙圓平等。
心境一如。
不動周遍。
故曰獲大安隐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者。
淵遠難測。
謂之密。
交徹含攝。
融通無盡。
謂之圓。
明相精真。
居塵不染。
謂之淨。
随緣變現。
一切無礙。
謂之妙。
此即佛果境界也。
皆現其中者。
謂果上境界。
皆現行人心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者。
謂此持戒修因之人。
即得如來不生不滅果地覺。
為己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故知五十五位菩提路。
皆以此位。
為起程之漸次也。
故曰随所發行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也。
阿難前問至何漸次。
得修行目。
此答漸次已竟。
下文。
即修行目。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至)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冠注 此明合前三漸次。
為幹慧地也。
欲愛幹枯四句。
承上雲既與世間。
永斷相生相殺之業。
此去必舍染趨淨矣。
故此殘質不複續生。
所謂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執心二句。
謂執幻身為實有。
而心貪淫欲。
即謂之惑。
故複續生。
今了四大生于淫欲。
則心不貪淫。
乃至根境絕待。
種現漸除。
故曰執心虛明。
執即是惑。
不執即智。
故曰純是智慧。
若智慧既純。
則體用明圓。
照十方界。
皎清蓥淨。
至此始枯欲愛。
故曰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然雖得欲習初幹。
而根本無明全在。
所謂枯木倚寒岩。
三冬無暖氣。
故曰未與如來真如法流之水相接。
由無潤澤故。
名幹慧地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至)所去随願名願心住。
冠注 此明信心十種位次也。
信心者。
謂笃信自心是佛。
更不他求。
故成佛以信為根本也。
此心者。
蹑前幹慧心也。
中中流入者。
謂從此心中。
不偏不倚。
依中道。
順法流而深入也。
圓妙者。
唯指行人随地所見之理境。
開敷者。
謂發智見理。
如花始開。
從真妙圓等者。
謂從此心開所見真妙圓中。
重發此位真妙信心。
使真妙圓者。
益進于妙圓。
則心境冥會。
不變不移。
而妙信常住。
是則妄想情盡。
中道純真。
既洞見此理。
則深生樂欲。
故名信心。
蓋心為能住。
理為所住。
永不退屈。
故第一位。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全蹑前位發起後文。
圓通即前圓妙。
由心會妙理。
以理融事。
則根根塵塵交徹無礙故。
陰不蓋覆。
處不區分。
界不判隔。
因此遂能懸憶過去無數劫舍身。
及未來無數劫受身。
乃至業力所熏染淨種習。
皆現在前。
是人皆能冥記。
毫無遺忘。
此信心與真理。
念念不失。
故第二位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者。
蹑前信心住。
謂妙圓純真之觀力積久。
故得精明也。
觀體既純。
亦能起镕妄之用。
故能發化也。
蓋由精故純至。
化益精耳。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蹑前念心住。
謂并前習氣。
銷盡無餘。
而通成一精明智體。
唯以精明二句。
謂既成一體精明之智。
則以能明之正智。
而進趨所明之真理。
而成就第三位。
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者。
謂妄習既盡故。
心精現前。
上位。
轉惑習而成智慧。
此明惑破故。
慧心顯現。
故第四位。
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
蹑前位。
謂前雖智慧精明。
若無定力以持之。
則妄念起而智不周遍。
正念失而智不常凝。
所謂無寂之照。
如風中之燈故。
曰遍寂者。
定用也。
曰常凝者。
定體也。
體用如如。
故第五位。
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
從定發慧。
明性深入。
由慧入定。
定慧互資。
明理愈深。
由其愈深故。
唯進無退。
成第六位。
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者。
謂前雖不退勤勇無間。
尚涉工夫。
至此雖精進。
而不知有勤勞之力。
故曰安然。
且定慧均等。
安然持守。
永保無虞。
然所保持者。
乃自己心宗。
諸佛命脈。
我恒保持。
無所遺失。
則諸佛氣分。
自然與我通融吻合。
故成第七位。
名護法心。
覺明妙力者。
蹑前定慧均等護法之力也。
前雖初與如來氣分交接。
蒙佛慈光攝受。
猶有自他之分。
此則回己之妙力。
向佛慈光中安住。
回佛慈光。
向己覺明中安住。
而心佛一體。
初非有兩班。
如二鏡相照。
傳耀無盡。
故成第八位。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者。
謂自心與佛光。
秘密吻合。
且得心佛同體。
永不動搖。
俱于無上妙淨之境。
安住無為。
毫無漏落于有為之境。
到此雖達自性天真。
本無增減。
亦無染淨。
然有微細無明。
密加堤防。
故第九位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者。
謂前住戒心。
尚局不動之體。
此則能發自在之用。
所謂不戒而戒。
是則随念直往。
無适不可。
由得所去如願。
故第十位。
名願心住。
十信位竟。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舊說彼第十法雲地。
名灌頂菩薩。
今此十住。
亦分得也。
然圓教分真以來。
悉有應用。
論智力。
不無優劣。
故初住百佛世界。
現十界相。
利祐衆生。
位位豎入。
倍倍增勝。
經中所明。
各就一為。
若論一位具諸位功德。
則十義俱備。
十住既爾。
餘位皆然。
華嚴雲。
此菩薩其已成就。
及當習學。
共二十種智。
文繁不錄。
冠注 此明十住位次也。
住者。
親生佛家。
領佛家業。
一切邪外。
不能搖動也。
以真方便等者。
謂真如心中。
本具十心妙用。
然非方便。
不能顯發。
故今依本真心方便。
發此十種妙用。
而此十種。
純是心光。
毫無雜染。
故将十用。
涉入一心。
圓滿成就。
本無二體。
且開一為十。
涉十為一。
曾未變動。
故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蹑前位琉璃喻智。
精金喻理。
謂以前開涉圓成之妙心。
為真智。
而契于真理。
從此履踐平坦如地。
一切施行步無錯亂。
故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蹑前。
心即智。
地即理。
蓋智理互涉。
則日用動靜。
見色聞聲。
一切明了。
毫無迷謬。
故遊履十方。
縱橫無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蹑前。
謂妙行密契佛行。
妙理密契佛理。
所謂始本一同。
将生佛家為法王子。
如中陰與父母。
同業相感。
無不冥會。
亦如太子處胎。
貴壓群臣。
故名生貴住。
上明初入聖胎。
下明長養聖胎。
既遊道胎。
蹑前。
親奉覺胤者。
謂秉佛二智。
結就聖胎也。
形成不缺者。
謂六根圓滿。
具足方便。
克肖于佛。
無所乏少。
故名具足生。
容貌如佛。
蹑前。
容貌喻應用。
心相喻理智。
既然内外同佛。
則成等正覺之心。
永無所動。
故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
蹑前。
言表裡一如成佛。
身心日益增長者。
言擴充智行。
漸漸成熟。
故名不退住。
十身者。
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
是也。
然此靈相。
具體而微。
故名童真住。
形成二字。
蹑前。
尚未顯著。
至此則威儀赫奕。
故曰出胎。
親為佛子者。
堪紹法化也。
所謂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蹑前。
謂堪行佛事也。
太子世子。
皆指國王之子。
陳列灌頂者。
華嚴雲。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後。
身相具足。
坐白象寶妙金之座。
張大網缦。
奏諸音樂。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
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
灌其頂故。
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故名灌頂住。
上十住竟。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舊說前信住行位。
出俗智多。
大悲行劣。
此去濟以悲願。
涉俗度生。
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真俗互融。
悲智等運。
名十回向心。
亦名十願心。
準華嚴回向。
即是發願。
不過三處。
即衆生。
佛道。
真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