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汝問攝心(至)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冠注 此結答問辭也。
妙門。
即上四律也。
以四律為本。
自能生定發慧。
而餘末戒自然成就故。
根本清淨。
則枝葉不生。
緣塵不偶。
則魔事潛消。
正定入矣。
故曰妙門。
心三者。
謂貪嗔癡。
口四者。
謂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斷此則三因不生。
對前大妄語。
見此口四為枝末。
不遺失者。
謂念念不忘戒本。
則自無秋毫相犯矣。
一切魔事。
依塵而立。
托塵而入。
心于六塵絕無貪愛。
則戒根清淨。
而魔事遠離。
現業不交。
定慧自發也。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至)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冠注 此敕持咒以銷宿業也。
上之三學。
能破煩惱障。
此下神咒。
能銷業障報障也。
宿習。
謂過去惑業種子也。
舊說。
現業易制。
自行可違。
宿習難除。
必假神力。
今夫行人。
好正而固邪。
欲潔而偏染。
隐然若有驅?而不能已者。
皆宿習之使也。
且有病魔侵擾。
俗姓牽纏。
凡值善緣。
諸魔兢起。
無非宿世惑業。
與道為冤。
初學之人。
行力微弱。
不能排遣。
必假神咒。
方得銷除也。
摩诃薩怛多般怛啰。
此雲大白傘蓋。
體遍十虛。
用廓沙界。
曰大。
絕諸妄染曰白。
覆庇一切曰傘蓋。
謂此秘密章句。
全從如來藏中流出。
故威力無量。
能除宿業也。
無見頂相者。
華嚴九地知識。
為佛乳母。
初生親捧持。
谛觀不見頂。
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
光中所化。
故曰無為心佛。
至理無言。
故曰從頂發揮。
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顯此心咒因果齊彰也。
舉登伽者。
以見宿習甚深也。
愛心永脫者。
指初聞咒得三果也。
成四果者。
指前文殊簡圓通後也。
良由先承咒力銷除宿習。
後藉法音悟明聖果。
使非咒力除此宿習。
安能契于法。
故仍歸功于咒也。
比丘非同于淫女。
求最上乘。
非同于無心修行。
以見凡修行者。
若加咒力。
決定成佛也。
宿習如塵。
咒力如風。
誦咒除習。
猶若順風揚塵。
有何艱險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至)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冠注 此明欲坐道場。
必先擇師也。
清淨禁戒。
指前四根本大戒也。
師者。
學人之模範。
若模範回邪。
而能成正器者。
鮮矣。
故欲修淨戒。
當擇戒師。
梵網經雲。
千裡内無授戒師。
當于佛前。
自誓受戒。
先忏七逆。
後求戒法。
皆見相好。
方知滅罪得戒。
不爾不得戒也。
戒成已後着清淨衣者。
内外一如。
表裡俱潔也。
誦咒百八者。
銷百八煩惱也。
内戒既成。
亦能生定。
但恐宿障未除。
不能發慧。
故須求現在諸佛。
放光灌頂。
助成大慧。
白衣。
兼近侍男近侍女。
雖四衆同壇。
而僧俗男女。
各從其類。
必不混同也。
四戒清淨方發菩薩願者。
以戒為願力之根基也。
出入澡浴者。
外潔其身也。
六時行道如是不??者。
排遣昏散。
内攝其心也。
佛自現身摩頂安慰者。
淨行所感。
如水澄月現也。
令其開悟者。
仗佛威力。
助發大慧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冠注 此請結壇軌則也。
無上悲誨。
即上四種清淨明誨也。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者。
謂既得自悟圓通。
複藉咒力冥扶。
故知必證聖果矣。
建立道場。
即牒前安立道場。
意謂。
若欲安立道場。
雲何結界。
方合世尊清淨軌則也。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至)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冠注 此示以壇場清淨軌則也。
雲山大力白牛。
非是常牛。
此牛。
雖獨出雪山。
亦不恒有。
蓋瑞物也。
且彼唯食雪山香草。
唯飲雪山清水。
故其糞微細。
可以和香塗地也。
若非雪山牛。
其牛臭穢。
況所出之糞乎。
故不堪塗地也。
高平曰原。
穿去地皮五尺者。
取其未遭踐踏。
潔淨故也。
黃者。
取正中之色也。
以十種香。
細羅為粉。
合上成泥。
以塗場地。
取其清淨香潔也。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舊謂。
壇乃除地之墠。
似是若壘土為之。
經當明言層級。
今并無之。
疑是平地塗為八角也。
壇中置一蓮華者。
即第一種莊嚴也。
缽。
即應量器。
缽中盛八月露水。
水中安華葉者。
助成蓮華之香潔也。
八方安鏡圍繞華缽者。
取其圓光相映也。
鏡外蓮華香爐各十六。
而間設者。
取其重重莊嚴。
欲令天人等衆。
深如敬禮。
而尊信勝事也。
燒沉水香無令見火。
即焚香常法也。
此之壇儀次第。
無乃順世敷陣有為法事。
其尊嚴整肅。
不過令人一瞻仰間。
收攝身心。
經行進道而已。
古今多用表法。
似不必強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冠注 此示以享獻清淨軌則也。
前以白牛之茹退塗地。
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
足見其為異物也。
乳及砂糖等。
言以乳酪醍醐。
和合衆味。
而成上供也。
于蓮華外。
亦各十六圍繞者。
對像設供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者。
合日中受食之法軌也。
取蜜半升用酥三合。
乃至燒令煙盡享佛菩薩者。
取其清香熱??。
能除一切不淨氣味故也。
令其四外遍縣幡華(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注 此示以設像清淨軌則也。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者。
使壇外嚴飾也。
舊說。
當陽盧舍那。
寂場教主也。
釋迦娑婆教主也。
彌勒當來教主也。
阿閦彌陀。
略舉四方教主也。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
圓通教主也。
金剛藏。
常領金剛。
護持咒人。
伏魔斷障教主也。
門側左右釋梵等衆。
有力外護也。
末法修行。
全賴于此。
一有阙焉。
必不成就。
烏刍。
火頭金剛。
藍地迦。
青面金剛。
軍茶利。
金剛異号也。
毗俱胝。
三目持鬟髻。
是也。
頻那夜迦。
即豬頭象鼻二使者。
空中鏡與壇中鏡。
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
要令行道者。
處處唯見佛光。
而引發自己心光。
于法法頭頭。
圓通彰顯故也。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至)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冠注 此示以禮誦清淨軌則也。
舊說。
凡所蕲向。
以歸依三寶。
為最初方便。
故初七日。
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羅漢名号。
所以假其不思議力。
發行助道也。
二七日專心發願者。
不出四種洪願。
或如梵網經中十種大願也。
三七中。
則時無間歇。
咒無遍限。
工夫純一。
特能以精誠感格。
進力克功也。
至第七日。
于鏡光交處。
承佛摩頂。
則是心水既澄。
佛光映現。
因心果智。
感應道交。
故即于道場。
而修正定。
能令行人得大開悟。
身心明淨。
猶如琉璃内外明徹。
根境無礙。
此即因定發慧。
故知。
顯修密持。
所得圓通。
等無差别。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至)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冠注 此明道場成就。
雖仗佛聖加被。
而師友不淨。
欲成亦難矣。
不成就者。
謂不能克期取證也。
從三七下。
明證果也。
利根者。
舊說。
謂惑障俱輕。
慧性明悟者也。
陀洹。
按位即圓初信。
若依涅槃。
及是初入别圓地住也。
至此則信得自心是佛。
到不疑惑地。
必不向外馳求矣。
汝問下。
結答語也。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至)伫聞如來秘密章句。
冠注 此重請說咒也。
未證無為等。
謂初果力弱。
被魔所攝也。
前雖仗文殊密持以解危。
尚未親聞。
今複請世尊宣說者。
意欲流通末世耳。
力不自由者。
以未全道力故。
不得自由。
前密承咒力。
得脫淫難。
故曰冥獲未聞也。
身解脫者。
謂銷業離苦也。
意解脫者。
謂破惑證真也。
咒力勝深如此。
故伫聞如來秘密章句也。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至)放光
冠注 此結答問辭也。
妙門。
即上四律也。
以四律為本。
自能生定發慧。
而餘末戒自然成就故。
根本清淨。
則枝葉不生。
緣塵不偶。
則魔事潛消。
正定入矣。
故曰妙門。
心三者。
謂貪嗔癡。
口四者。
謂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斷此則三因不生。
對前大妄語。
見此口四為枝末。
不遺失者。
謂念念不忘戒本。
則自無秋毫相犯矣。
一切魔事。
依塵而立。
托塵而入。
心于六塵絕無貪愛。
則戒根清淨。
而魔事遠離。
現業不交。
定慧自發也。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至)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冠注 此敕持咒以銷宿業也。
上之三學。
能破煩惱障。
此下神咒。
能銷業障報障也。
宿習。
謂過去惑業種子也。
舊說。
現業易制。
自行可違。
宿習難除。
必假神力。
今夫行人。
好正而固邪。
欲潔而偏染。
隐然若有驅?而不能已者。
皆宿習之使也。
且有病魔侵擾。
俗姓牽纏。
凡值善緣。
諸魔兢起。
無非宿世惑業。
與道為冤。
初學之人。
行力微弱。
不能排遣。
必假神咒。
方得銷除也。
摩诃薩怛多般怛啰。
此雲大白傘蓋。
體遍十虛。
用廓沙界。
曰大。
絕諸妄染曰白。
覆庇一切曰傘蓋。
謂此秘密章句。
全從如來藏中流出。
故威力無量。
能除宿業也。
無見頂相者。
華嚴九地知識。
為佛乳母。
初生親捧持。
谛觀不見頂。
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
光中所化。
故曰無為心佛。
至理無言。
故曰從頂發揮。
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顯此心咒因果齊彰也。
舉登伽者。
以見宿習甚深也。
愛心永脫者。
指初聞咒得三果也。
成四果者。
指前文殊簡圓通後也。
良由先承咒力銷除宿習。
後藉法音悟明聖果。
使非咒力除此宿習。
安能契于法。
故仍歸功于咒也。
比丘非同于淫女。
求最上乘。
非同于無心修行。
以見凡修行者。
若加咒力。
決定成佛也。
宿習如塵。
咒力如風。
誦咒除習。
猶若順風揚塵。
有何艱險哉。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至)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冠注 此明欲坐道場。
必先擇師也。
清淨禁戒。
指前四根本大戒也。
師者。
學人之模範。
若模範回邪。
而能成正器者。
鮮矣。
故欲修淨戒。
當擇戒師。
梵網經雲。
千裡内無授戒師。
當于佛前。
自誓受戒。
先忏七逆。
後求戒法。
皆見相好。
方知滅罪得戒。
不爾不得戒也。
戒成已後着清淨衣者。
内外一如。
表裡俱潔也。
誦咒百八者。
銷百八煩惱也。
内戒既成。
亦能生定。
但恐宿障未除。
不能發慧。
故須求現在諸佛。
放光灌頂。
助成大慧。
白衣。
兼近侍男近侍女。
雖四衆同壇。
而僧俗男女。
各從其類。
必不混同也。
四戒清淨方發菩薩願者。
以戒為願力之根基也。
出入澡浴者。
外潔其身也。
六時行道如是不??者。
排遣昏散。
内攝其心也。
佛自現身摩頂安慰者。
淨行所感。
如水澄月現也。
令其開悟者。
仗佛威力。
助發大慧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冠注 此請結壇軌則也。
無上悲誨。
即上四種清淨明誨也。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者。
謂既得自悟圓通。
複藉咒力冥扶。
故知必證聖果矣。
建立道場。
即牒前安立道場。
意謂。
若欲安立道場。
雲何結界。
方合世尊清淨軌則也。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至)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冠注 此示以壇場清淨軌則也。
雲山大力白牛。
非是常牛。
此牛。
雖獨出雪山。
亦不恒有。
蓋瑞物也。
且彼唯食雪山香草。
唯飲雪山清水。
故其糞微細。
可以和香塗地也。
若非雪山牛。
其牛臭穢。
況所出之糞乎。
故不堪塗地也。
高平曰原。
穿去地皮五尺者。
取其未遭踐踏。
潔淨故也。
黃者。
取正中之色也。
以十種香。
細羅為粉。
合上成泥。
以塗場地。
取其清淨香潔也。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舊謂。
壇乃除地之墠。
似是若壘土為之。
經當明言層級。
今并無之。
疑是平地塗為八角也。
壇中置一蓮華者。
即第一種莊嚴也。
缽。
即應量器。
缽中盛八月露水。
水中安華葉者。
助成蓮華之香潔也。
八方安鏡圍繞華缽者。
取其圓光相映也。
鏡外蓮華香爐各十六。
而間設者。
取其重重莊嚴。
欲令天人等衆。
深如敬禮。
而尊信勝事也。
燒沉水香無令見火。
即焚香常法也。
此之壇儀次第。
無乃順世敷陣有為法事。
其尊嚴整肅。
不過令人一瞻仰間。
收攝身心。
經行進道而已。
古今多用表法。
似不必強援分配也。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至)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冠注 此示以享獻清淨軌則也。
前以白牛之茹退塗地。
此以白牛之醇乳供佛。
足見其為異物也。
乳及砂糖等。
言以乳酪醍醐。
和合衆味。
而成上供也。
于蓮華外。
亦各十六圍繞者。
對像設供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者。
合日中受食之法軌也。
取蜜半升用酥三合。
乃至燒令煙盡享佛菩薩者。
取其清香熱??。
能除一切不淨氣味故也。
令其四外遍縣幡華(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冠注 此示以設像清淨軌則也。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者。
使壇外嚴飾也。
舊說。
當陽盧舍那。
寂場教主也。
釋迦娑婆教主也。
彌勒當來教主也。
阿閦彌陀。
略舉四方教主也。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
圓通教主也。
金剛藏。
常領金剛。
護持咒人。
伏魔斷障教主也。
門側左右釋梵等衆。
有力外護也。
末法修行。
全賴于此。
一有阙焉。
必不成就。
烏刍。
火頭金剛。
藍地迦。
青面金剛。
軍茶利。
金剛異号也。
毗俱胝。
三目持鬟髻。
是也。
頻那夜迦。
即豬頭象鼻二使者。
空中鏡與壇中鏡。
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
要令行道者。
處處唯見佛光。
而引發自己心光。
于法法頭頭。
圓通彰顯故也。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至)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冠注 此示以禮誦清淨軌則也。
舊說。
凡所蕲向。
以歸依三寶。
為最初方便。
故初七日。
至誠頂禮諸佛菩薩羅漢名号。
所以假其不思議力。
發行助道也。
二七日專心發願者。
不出四種洪願。
或如梵網經中十種大願也。
三七中。
則時無間歇。
咒無遍限。
工夫純一。
特能以精誠感格。
進力克功也。
至第七日。
于鏡光交處。
承佛摩頂。
則是心水既澄。
佛光映現。
因心果智。
感應道交。
故即于道場。
而修正定。
能令行人得大開悟。
身心明淨。
猶如琉璃内外明徹。
根境無礙。
此即因定發慧。
故知。
顯修密持。
所得圓通。
等無差别。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至)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冠注 此明道場成就。
雖仗佛聖加被。
而師友不淨。
欲成亦難矣。
不成就者。
謂不能克期取證也。
從三七下。
明證果也。
利根者。
舊說。
謂惑障俱輕。
慧性明悟者也。
陀洹。
按位即圓初信。
若依涅槃。
及是初入别圓地住也。
至此則信得自心是佛。
到不疑惑地。
必不向外馳求矣。
汝問下。
結答語也。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至)伫聞如來秘密章句。
冠注 此重請說咒也。
未證無為等。
謂初果力弱。
被魔所攝也。
前雖仗文殊密持以解危。
尚未親聞。
今複請世尊宣說者。
意欲流通末世耳。
力不自由者。
以未全道力故。
不得自由。
前密承咒力。
得脫淫難。
故曰冥獲未聞也。
身解脫者。
謂銷業離苦也。
意解脫者。
謂破惑證真也。
咒力勝深如此。
故伫聞如來秘密章句也。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至)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