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爾時觀世音菩薩(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入流與出流反凡根性。
流逸奔境謂之出流。
反流全一謂之入流。
如般若雲。
不入色聲。
香味觸法。
是也。
此亡所與所。
入二所字。
與滿慈立。
所之所字。
同彼因立。
所故頓成。
三種相續。
此由亡所故頓獲。
二種殊勝。
蓋所即處所也。
心着于所。
即是迷境心離于所。
即是悟境。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然此亡所聞所覺所空所。
皆有病有藥。
由最初以藥治病雖則病。
除而藥複成病。
故更加藥以除之。
直至病根盡。
而藥性空。
一無所有。
而後已自入流。
亡所至了。
然不生如圓覺雲。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如雲心如幻化。
亦複遠離覺所覺空。
如雲遠離為幻。
亦複遠離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如雲離遠離幻亦複遠離是也。
此節文是廣明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二句意。
下文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者。
乃重述此節文意也。
冠注 此因耳根悟入圓通也。
若依次序。
應次眼根。
由前二十四聖。
所證圓通。
皆非阿難入道之因緣。
亦非此方逗機之教體。
唯茲一門。
因果圓徹。
機教适宜。
事理融通。
淺深悉備。
故于最後别陳也。
觀世音者。
圓悟圓應之号也。
于世音聲。
不曰聞而曰觀者。
謂以智光照。
不用耳識聞也。
且初因耳根悟入。
而後以觀觀音。
足見六根元無隔礙。
用耳而觀。
亦不違理也。
然此經。
與法華釋名不同。
彼約果位釋。
唯顯利他之盛德。
此約因位釋。
多彰自利之深功。
抑且彼此互為隐顯。
而見名實之圓妙也。
所師之佛。
亦謂觀音者。
顯所證有所授。
而機教諧合。
因果不謬。
從來遠矣。
發菩提心者。
謂開發正知正覺。
上以求佛果。
下以化衆生。
若不發此心。
所修諸行。
盡為魔攝故。
欲修耳根圓通。
先須發此大道心也。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謂從此方教體故也。
聞即聞慧。
自耳達心。
不随聲塵起生滅。
一味返聞聞性。
而令餘根圓拔也。
思即思慧。
外脫五塵。
内亡三性。
諸念不生。
冥契智境也。
修即修慧。
銷磨虛僞習氣。
蕩滌名言種子。
克妄循真也。
既得三慧圓明。
則身心悉入楞嚴大定矣。
然此三慧工夫。
必從粗至細。
三觀智理。
亦自淺入深。
謂此聞性。
本是湛圓妙覺。
良由動靜二塵。
黏湛發聽。
流逸奔境。
謂之出流。
今最初下手工夫。
先于聞根中。
旋轉聞聲之聞。
反聞自性。
謂之入流。
則與素所聞之聲塵。
不相交結。
而聲相自亡。
識心不生。
蓋入流則根寂。
亡所則塵。
寂二者既寂。
不惟動相不生。
即靜相亦不生矣。
此雖聞根與外塵。
兩不相總。
而返聞之聞機。
與所聞之聞性。
猶然能所積習尚存。
故複加功行。
斷除我執。
則能聞所聞。
二俱滅盡。
斯則聞慧之功極矣。
所謂此根初解。
先得入空也。
然住此能所俱盡之境。
猶為智障故。
複加觀智。
覺破此障。
透過此境。
雖則如是。
若吝此覺觀。
不能放舍。
亦是能所。
尚堕法愛。
必更加雙空觀。
智空前智境。
盡除法執。
則思慧之功極矣。
所謂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者也。
然能所縱空。
此空。
相未亡亦。
成空病故。
複極修圓行。
使能空之智并所空之空。
二俱泯滅。
斯修慧之功極。
而至無功用行。
所謂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得證無生忍者。
也蓋自入流亡所。
直至空所空滅。
中間所曆行位。
皆屬微細生滅。
既抵于此。
則二執永忘。
俱空并遣。
一切生滅。
亦俱除滅。
即此滅相。
寂然不見。
而入大寂滅海。
唯一如來藏性。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矣。
此即一根返源。
諸根清淨。
入三摩地。
圓滿菩提之标榜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至)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冠注 此總标二種殊勝。
以顯耳根圓通之果德也。
忽然。
即頃刻也。
超越。
即得真解脫也。
謂頓斷煩惱。
頓證真常。
則世出世間。
凡小諸法。
頃刻解脫。
三界内外。
無所纏縛。
分身法界。
圓照十方。
而得二種殊勝功德也。
本妙覺心。
體也。
慈力。
用也。
一者。
上合十方諸佛者。
謂此菩薩因圓果滿。
以始覺合乎本覺。
即與十方諸佛所證。
真體妙用。
皆相合也。
二者。
下合十方六道衆生者。
謂佛與衆生。
同一真體妙用。
而菩薩所證者。
即是佛生。
同具之全體大用故。
證真之時。
即能上下俱合。
而不遺也。
所謂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然由能超越世間法故。
得上合諸佛。
同一慈力。
由能超越出世間法故。
得下合衆生同一悲仰也。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至)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冠注 曰修道入滅。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身天中應機說法也。
欲心欲身二欲字皆樂欲之欲也。
欲心明悟。
謂深達淫欲為招苦之本。
心若明悟。
身自清淨。
心悟不開。
身亦穢濁。
故樂不犯欲塵。
然此欲塵。
不獨指下界粗欲。
即他化之樂。
亦在其中矣。
梵王。
即色界天主。
乃初禅頂天。
說法者。
金光明經雲。
大梵天王說出欲論解脫者。
令其舍欲塵而生梵天也。
帝釋。
即欲界第二天主。
彼天橫有三十二天。
而帝釋統之。
說法。
謂十善法。
也。
金光明經雲。
釋提桓因。
說種種善論。
是也。
自在天。
是欲界頂天。
亦名他化自在天。
謂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或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王居處。
亦自在天攝。
遊十方者。
六欲四洲之十方也。
大自在。
即色頂摩醢首羅天。
大論雲。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白拂。
而能飛行虛空。
以至他界者也。
天大将軍。
帝釋所管将也。
分住三十二天。
各領鬼神。
鎮護四方。
即八部之屬。
能于下界國土。
摧魔護生也。
四天王者。
上升之元首。
下界之初天。
于須彌山。
各居一埵。
臣于帝釋。
分統四洲。
所領鬼神。
每王二部。
共八部神。
将救護國界者也。
四王太子。
即那叱之類。
按統紀。
四天王。
各有太千九十一人。
能跨握鬼物。
護世益人者也。
四天王。
次于帝釋天。
大将軍是四王所統者。
若諸衆生樂為人王(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身人中。
應機說法也。
舊說。
自金輪至粟散。
皆屬人王所攝。
粟散如邦國小王。
散于天下。
如粟之多。
大士為其現身說法。
令修五戒十善。
為主貴之因。
及尊重德業。
以熏隔生之種也。
長者。
具十德。
謂姓貴位高。
大富威猛。
智深年耆。
行淨禮備。
上歎下歸。
以德位俱隆故。
世間推讓也。
居士者。
不求仕宦。
不樂名聞。
博聞多識。
以道自娛。
或談道論德。
為人模範。
或著書立言。
垂教後世者。
皆是也。
愛治國土者。
如立綱正紀。
化俗遺風之類。
剖斷邦邑者。
如興利除害。
政治清平。
折獄解紛。
吏民信愛之類。
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所司雖别。
俱号宰官也。
愛諸數術者。
如天文地理。
和合占相。
推步盈虛。
兼修梵行之類。
攝衛自居者。
如調護身心。
延齡益壽之類。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四姓之一也。
諸律者。
自十戒以至進具。
二百五十也。
諸戒者。
亦自五戒。
進具五百也。
優婆塞。
此雲近侍男。
優婆夷。
雲近侍女。
皆以五戒自守堪任。
近侍出家比丘。
及比丘尼者也。
内政。
即泛言一切婦道。
所謂有閨門之修。
而無境外之志也。
立身即勤儉閑靜也。
家通大夫以下。
國通諸候以上。
女主。
天子之後。
國夫人。
邦君之妻。
命婦。
謂妻因夫榮者。
大家。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皇後貴人。
以師事焉。
号曰大家。
不壞男根。
即有志終身不犯色欲者也。
處女。
亦名處子。
謂未嫁之女。
愛樂處身者。
願常為處女。
終身不嫁也。
不求侵暴者。
謂不願随從。
堅貞自守。
縱有強施侵暴。
亦誓所不從也。
家。
音姑。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諸趣身。
應機說法也。
上諸天愛樂欲入天界。
令其成就。
此諸天厭樂欲出天倫。
令其成就。
現龍身者。
謂龍倫雖具神通。
福德威權。
猶屬惡趣。
受諸苦惱。
欲求脫去為人。
以希修進。
故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下諸趣仿此。
藥叉。
此雲輕捷。
有三種。
一在地。
二在虛空。
三在天。
趣攝也。
乾闼婆。
此雲香陰。
亦雲尋香行。
帝釋樂神也。
帝釋。
欲作樂燒沉水。
此神便尋香而往故。
阿修羅。
此雲無端正。
以女美男醜。
從男彰名。
亦雲非天。
以謟詐無天行故。
緊那羅。
形似人而頭有角。
因呼為疑神天。
帝絲竹樂神也。
小劣乾闼婆。
亦雲歌神。
摩呼羅伽。
雲地龍。
亦雲大蟒。
因多嗔心毀戒故。
感此報。
樂人修人者。
謂現在人中。
而求舍身之後。
複得人身。
蓋唯人道易聞法。
易修行。
非同諸天受樂。
餘趣沉苦。
故求世世不失人身。
而修進不懈也。
有形。
如休咎精明寺。
無形。
如空散銷沉等。
有想。
如神鬼精靈等。
無想。
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皆非人也。
大士。
随類現形說法。
令其成就。
者如龍樹化五百龍衆。
俱受具戒。
及迦毗尊者。
為大蟒受三歸。
聽訖現老人。
素服而去。
皆此類也。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冠注 此總結名也。
謂随類現身。
應機說法。
皆緣聚而現。
緣盡而沒。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迹。
同心絕故曰妙淨。
聞熏聞修。
即上三慧圓明也。
依無作智。
現大神變。
普應群機。
如帝網尼珠。
映攝無礙。
不勞心慮。
不假身力。
故曰無作妙力。
緣對即現。
無不當可。
故曰自在成就。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至)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冠注 此明第二殊勝下與衆生同一悲仰也。
蓋由菩薩返聞自性。
遂得三慧圓通。
而達得法界身心。
同一體用故。
衆生悲仰之心。
攝在菩薩大悲心中。
菩薩大悲之心。
遍在衆生悲仰心中。
凡聖體同。
交相感應。
故曰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蓋衆生遭苦難者。
正在怖畏時。
而蒙救脫。
即無怖畏。
便獲功德也。
如世尊成道時。
遍觀大地衆生。
皆成道竟相似。
但謂菩薩。
達得諸佛衆生一體同圓。
曾無彼此之相故。
菩薩離怖畏。
獲功德時。
大地
入流與出流反凡根性。
流逸奔境謂之出流。
反流全一謂之入流。
如般若雲。
不入色聲。
香味觸法。
是也。
此亡所與所。
入二所字。
與滿慈立。
所之所字。
同彼因立。
所故頓成。
三種相續。
此由亡所故頓獲。
二種殊勝。
蓋所即處所也。
心着于所。
即是迷境心離于所。
即是悟境。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然此亡所聞所覺所空所。
皆有病有藥。
由最初以藥治病雖則病。
除而藥複成病。
故更加藥以除之。
直至病根盡。
而藥性空。
一無所有。
而後已自入流。
亡所至了。
然不生如圓覺雲。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如雲心如幻化。
亦複遠離覺所覺空。
如雲遠離為幻。
亦複遠離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如雲離遠離幻亦複遠離是也。
此節文是廣明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二句意。
下文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者。
乃重述此節文意也。
冠注 此因耳根悟入圓通也。
若依次序。
應次眼根。
由前二十四聖。
所證圓通。
皆非阿難入道之因緣。
亦非此方逗機之教體。
唯茲一門。
因果圓徹。
機教适宜。
事理融通。
淺深悉備。
故于最後别陳也。
觀世音者。
圓悟圓應之号也。
于世音聲。
不曰聞而曰觀者。
謂以智光照。
不用耳識聞也。
且初因耳根悟入。
而後以觀觀音。
足見六根元無隔礙。
用耳而觀。
亦不違理也。
然此經。
與法華釋名不同。
彼約果位釋。
唯顯利他之盛德。
此約因位釋。
多彰自利之深功。
抑且彼此互為隐顯。
而見名實之圓妙也。
所師之佛。
亦謂觀音者。
顯所證有所授。
而機教諧合。
因果不謬。
從來遠矣。
發菩提心者。
謂開發正知正覺。
上以求佛果。
下以化衆生。
若不發此心。
所修諸行。
盡為魔攝故。
欲修耳根圓通。
先須發此大道心也。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謂從此方教體故也。
聞即聞慧。
自耳達心。
不随聲塵起生滅。
一味返聞聞性。
而令餘根圓拔也。
思即思慧。
外脫五塵。
内亡三性。
諸念不生。
冥契智境也。
修即修慧。
銷磨虛僞習氣。
蕩滌名言種子。
克妄循真也。
既得三慧圓明。
則身心悉入楞嚴大定矣。
然此三慧工夫。
必從粗至細。
三觀智理。
亦自淺入深。
謂此聞性。
本是湛圓妙覺。
良由動靜二塵。
黏湛發聽。
流逸奔境。
謂之出流。
今最初下手工夫。
先于聞根中。
旋轉聞聲之聞。
反聞自性。
謂之入流。
則與素所聞之聲塵。
不相交結。
而聲相自亡。
識心不生。
蓋入流則根寂。
亡所則塵。
寂二者既寂。
不惟動相不生。
即靜相亦不生矣。
此雖聞根與外塵。
兩不相總。
而返聞之聞機。
與所聞之聞性。
猶然能所積習尚存。
故複加功行。
斷除我執。
則能聞所聞。
二俱滅盡。
斯則聞慧之功極矣。
所謂此根初解。
先得入空也。
然住此能所俱盡之境。
猶為智障故。
複加觀智。
覺破此障。
透過此境。
雖則如是。
若吝此覺觀。
不能放舍。
亦是能所。
尚堕法愛。
必更加雙空觀。
智空前智境。
盡除法執。
則思慧之功極矣。
所謂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者也。
然能所縱空。
此空。
相未亡亦。
成空病故。
複極修圓行。
使能空之智并所空之空。
二俱泯滅。
斯修慧之功極。
而至無功用行。
所謂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得證無生忍者。
也蓋自入流亡所。
直至空所空滅。
中間所曆行位。
皆屬微細生滅。
既抵于此。
則二執永忘。
俱空并遣。
一切生滅。
亦俱除滅。
即此滅相。
寂然不見。
而入大寂滅海。
唯一如來藏性。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矣。
此即一根返源。
諸根清淨。
入三摩地。
圓滿菩提之标榜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至)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冠注 此總标二種殊勝。
以顯耳根圓通之果德也。
忽然。
即頃刻也。
超越。
即得真解脫也。
謂頓斷煩惱。
頓證真常。
則世出世間。
凡小諸法。
頃刻解脫。
三界内外。
無所纏縛。
分身法界。
圓照十方。
而得二種殊勝功德也。
本妙覺心。
體也。
慈力。
用也。
一者。
上合十方諸佛者。
謂此菩薩因圓果滿。
以始覺合乎本覺。
即與十方諸佛所證。
真體妙用。
皆相合也。
二者。
下合十方六道衆生者。
謂佛與衆生。
同一真體妙用。
而菩薩所證者。
即是佛生。
同具之全體大用故。
證真之時。
即能上下俱合。
而不遺也。
所謂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然由能超越世間法故。
得上合諸佛。
同一慈力。
由能超越出世間法故。
得下合衆生同一悲仰也。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至)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冠注 曰修道入滅。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身天中應機說法也。
欲心欲身二欲字皆樂欲之欲也。
欲心明悟。
謂深達淫欲為招苦之本。
心若明悟。
身自清淨。
心悟不開。
身亦穢濁。
故樂不犯欲塵。
然此欲塵。
不獨指下界粗欲。
即他化之樂。
亦在其中矣。
梵王。
即色界天主。
乃初禅頂天。
說法者。
金光明經雲。
大梵天王說出欲論解脫者。
令其舍欲塵而生梵天也。
帝釋。
即欲界第二天主。
彼天橫有三十二天。
而帝釋統之。
說法。
謂十善法。
也。
金光明經雲。
釋提桓因。
說種種善論。
是也。
自在天。
是欲界頂天。
亦名他化自在天。
謂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或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王居處。
亦自在天攝。
遊十方者。
六欲四洲之十方也。
大自在。
即色頂摩醢首羅天。
大論雲。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白拂。
而能飛行虛空。
以至他界者也。
天大将軍。
帝釋所管将也。
分住三十二天。
各領鬼神。
鎮護四方。
即八部之屬。
能于下界國土。
摧魔護生也。
四天王者。
上升之元首。
下界之初天。
于須彌山。
各居一埵。
臣于帝釋。
分統四洲。
所領鬼神。
每王二部。
共八部神。
将救護國界者也。
四王太子。
即那叱之類。
按統紀。
四天王。
各有太千九十一人。
能跨握鬼物。
護世益人者也。
四天王。
次于帝釋天。
大将軍是四王所統者。
若諸衆生樂為人王(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身人中。
應機說法也。
舊說。
自金輪至粟散。
皆屬人王所攝。
粟散如邦國小王。
散于天下。
如粟之多。
大士為其現身說法。
令修五戒十善。
為主貴之因。
及尊重德業。
以熏隔生之種也。
長者。
具十德。
謂姓貴位高。
大富威猛。
智深年耆。
行淨禮備。
上歎下歸。
以德位俱隆故。
世間推讓也。
居士者。
不求仕宦。
不樂名聞。
博聞多識。
以道自娛。
或談道論德。
為人模範。
或著書立言。
垂教後世者。
皆是也。
愛治國土者。
如立綱正紀。
化俗遺風之類。
剖斷邦邑者。
如興利除害。
政治清平。
折獄解紛。
吏民信愛之類。
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所司雖别。
俱号宰官也。
愛諸數術者。
如天文地理。
和合占相。
推步盈虛。
兼修梵行之類。
攝衛自居者。
如調護身心。
延齡益壽之類。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四姓之一也。
諸律者。
自十戒以至進具。
二百五十也。
諸戒者。
亦自五戒。
進具五百也。
優婆塞。
此雲近侍男。
優婆夷。
雲近侍女。
皆以五戒自守堪任。
近侍出家比丘。
及比丘尼者也。
内政。
即泛言一切婦道。
所謂有閨門之修。
而無境外之志也。
立身即勤儉閑靜也。
家通大夫以下。
國通諸候以上。
女主。
天子之後。
國夫人。
邦君之妻。
命婦。
謂妻因夫榮者。
大家。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皇後貴人。
以師事焉。
号曰大家。
不壞男根。
即有志終身不犯色欲者也。
處女。
亦名處子。
謂未嫁之女。
愛樂處身者。
願常為處女。
終身不嫁也。
不求侵暴者。
謂不願随從。
堅貞自守。
縱有強施侵暴。
亦誓所不從也。
家。
音姑。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冠注 此現諸趣身。
應機說法也。
上諸天愛樂欲入天界。
令其成就。
此諸天厭樂欲出天倫。
令其成就。
現龍身者。
謂龍倫雖具神通。
福德威權。
猶屬惡趣。
受諸苦惱。
欲求脫去為人。
以希修進。
故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下諸趣仿此。
藥叉。
此雲輕捷。
有三種。
一在地。
二在虛空。
三在天。
趣攝也。
乾闼婆。
此雲香陰。
亦雲尋香行。
帝釋樂神也。
帝釋。
欲作樂燒沉水。
此神便尋香而往故。
阿修羅。
此雲無端正。
以女美男醜。
從男彰名。
亦雲非天。
以謟詐無天行故。
緊那羅。
形似人而頭有角。
因呼為疑神天。
帝絲竹樂神也。
小劣乾闼婆。
亦雲歌神。
摩呼羅伽。
雲地龍。
亦雲大蟒。
因多嗔心毀戒故。
感此報。
樂人修人者。
謂現在人中。
而求舍身之後。
複得人身。
蓋唯人道易聞法。
易修行。
非同諸天受樂。
餘趣沉苦。
故求世世不失人身。
而修進不懈也。
有形。
如休咎精明寺。
無形。
如空散銷沉等。
有想。
如神鬼精靈等。
無想。
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皆非人也。
大士。
随類現形說法。
令其成就。
者如龍樹化五百龍衆。
俱受具戒。
及迦毗尊者。
為大蟒受三歸。
聽訖現老人。
素服而去。
皆此類也。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冠注 此總結名也。
謂随類現身。
應機說法。
皆緣聚而現。
緣盡而沒。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迹。
同心絕故曰妙淨。
聞熏聞修。
即上三慧圓明也。
依無作智。
現大神變。
普應群機。
如帝網尼珠。
映攝無礙。
不勞心慮。
不假身力。
故曰無作妙力。
緣對即現。
無不當可。
故曰自在成就。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至)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冠注 此明第二殊勝下與衆生同一悲仰也。
蓋由菩薩返聞自性。
遂得三慧圓通。
而達得法界身心。
同一體用故。
衆生悲仰之心。
攝在菩薩大悲心中。
菩薩大悲之心。
遍在衆生悲仰心中。
凡聖體同。
交相感應。
故曰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蓋衆生遭苦難者。
正在怖畏時。
而蒙救脫。
即無怖畏。
便獲功德也。
如世尊成道時。
遍觀大地衆生。
皆成道竟相似。
但謂菩薩。
達得諸佛衆生一體同圓。
曾無彼此之相故。
菩薩離怖畏。
獲功德時。
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