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明 柴紫 釋乘旹 講錄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冠注 此更索結元。
而觊解除也。
如來下。
至終不能解。
牒前第二決定義中雲。
應當詳審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乃至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何處颠倒。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知所結雲何知解等語。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者。
即領前根中積習虛妄。
及生住異滅。
分齊頭數等語。
如後文雲。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正是俱生無明而。
在生死流中。
出胎入胎。
無片時可離者也。
得善根名出家者。
謂所得有學小果也。
猶隔日瘧者。
謂得果時。
暫似解脫。
而入生死欲流時。
猶然被縛。
可見結根未除。
正前雲。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蓋所謂一者。
即結根也。
然不特小果。
即菩薩人。
亦有隔陰之迷。
猶如欲潔而偏染。
好正而反邪。
皆多生習氣使然也。
雲何是結者。
謂雖知六根是結。
而不知何者是結之根元也。
從何名解者。
謂結元。
或不出于俱生無明之外。
而更不知從何處下手。
作何法以解之也。
翹伫者。
鳥張翼而望哺也。
阿難望佛開示似之也。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冠注 此諸佛共以上乘頂法。
授阿難也。
與前六湛圓明等同旨。
憐愍有學者。
正愍其不能亡一也。
未來衆生。
去聖愈遠。
信解愈難也。
為出世因。
作将來眼者。
令其修證有賴。
信解不迷也。
摩诃難頂者。
欲授上乘頂法。
恐其器小驚疑。
以預慰之也。
六種震動。
解見前。
凡大聖出世。
皆有此瑞相。
非表法也。
世尊最初從頂門放光。
次從面門放光。
灌十方佛頂。
乃至指端放光者。
俱顯佛生共有根本智光。
不出六根。
而亦超脫六根。
乃是上乘頂法。
阿難不能承當。
而屢經開示。
以至于此。
根性将熟。
有可入之機。
遂感十方如來。
亦放頂光。
共灌釋迦佛頂。
仍以上乘頂法。
而佥授之。
正顯此法。
乃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但約此光灌彼。
乃從體起用也。
約彼光灌此。
乃攝用歸體也。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者。
雖謂見希有瑞相。
亦因根中妙性本同。
故一睹智光。
不覺欣慶也。
阿難蒙世尊指示。
六亡一存。
發業潤生。
積生虛習。
生住異滅等。
故能呈說俱生無明。
而并問所結之元。
解結之方。
則是非畢竟不知。
第知而未切耳。
是以十方如來。
異口同音告之曰。
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無上菩提。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異口同音者。
以體性是同故。
妙用不異也。
生死結根。
即俱生無明。
固而不開曰結。
續而不斷曰根。
謂根塵六結。
元從此生。
故要先知結根。
然後解結。
其結若解。
則根自除。
故雲六解則一亦亡矣。
無上菩提。
能證自覺聖智也。
安樂等。
所證真如理也。
總是常樂我淨四德也。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至)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源字指第八識。
即下偈中一字。
與陀那識也。
根塵同源四句。
舉十八界該七大。
由塵發知四句。
攝十八界歸十二處。
知見立知四句。
攝十二處歸六根。
然而淪生死。
證涅槃。
隻在六根中。
立知見。
與不立知見而已。
故諸佛同言。
更非他物也。
冠注 此述問釋疑。
申明結解惟是六根也。
阿難意謂。
世尊前言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菩提。
今何惟是六根。
而六塵六識俱不與耶。
故世尊告之曰。
根之與塵。
雖則内外不同。
情塵有隔。
究其源流。
同是第八識見相二分。
由其同源故。
相偶而逐流。
則謂之縛。
不偶而逆流。
則謂之脫。
縛與脫。
無二體性。
舉根而塵在其中矣。
所以不與識者。
以識性虛妄。
了無實體。
猶如空華。
何以故。
由根塵相偶而生故。
然根塵亦非實體。
即此六根。
亦由六塵而後發知。
六塵。
亦因六根。
而後有相。
故塵離根。
固無獨立之自性。
根離塵。
亦無獨立之自性是則相見兩法相倚而生。
如二束盧。
交倚而立。
是故。
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明。
黏妄發光。
流逸奔境。
即此知見。
便是無明根本也。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即此知見。
便是涅槃根本也。
然則此六根者。
惟一無漏真淨本體。
迥無别法。
所以結從根中結。
更非他物。
能為結元。
解從根中解。
更非他物。
能為解元。
是故。
諸佛同言更無他物也。
此證諸佛之言。
而釋阿難之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至)一路涅槃門。
梵語阿毗達摩。
此雲無比法。
梵語薄伽梵。
具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多義故不翻也。
解結因次第四句。
為下六解一亡及選擇圓通二段文張本也。
冠注 此明如來藏中真妄俱遣一亦不立也。
意謂。
于真如實性中。
反觀有為生滅法。
悉空如幻。
何以故。
是仗因托緣而生故。
豈獨觀有為生滅法如幻。
即觀無為涅槃法。
雖無起滅。
猶然不實。
亦如空華。
然則有為無為。
皆成對待生死涅槃。
等于空華。
下釋成上義雲。
所以說妄者。
欲顯諸真故。
若堅執其真。
則真亦同妄。
故知。
真如實性中。
真與非真。
猶且雙非。
雲何容得能見之六根。
所見之六塵。
且相見二法。
如束蘆然。
但交倚而立。
中間實無獨立之自性。
故曰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同于交蘆。
然根塵相偶。
則因而固結。
根塵不偶。
則因而解除。
結則逆涅槃流。
循生死流。
故謂之凡。
解則逆生死流。
循涅槃流。
故謂之聖。
是故從凡入聖。
唯自六根。
豈有二路哉。
汝若不知凡聖同途。
但觀根塵相倚。
勢若交蘆。
其中性體。
亦非空有。
何則。
根塵自性。
元皆藏識現起。
非真非妄。
适言其有。
則交倚而立。
其體本空。
适言其空。
則互相顯發。
其用周圓。
由其空有俱非。
故曰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
猶如空華。
夫交中性。
即根塵之源也。
若迷此性。
便是結根。
謂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非凡而何。
若發明此性。
便是解脫。
謂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非聖而何。
凡聖雖在迷悟。
而解脫結根。
要因次第。
必待六解。
而後一亡。
且于次第中。
更當選擇一圓通根本。
而後不循外塵奔逸。
方可入流忘所。
漸成正覺也。
然阿難但知根塵同源。
猶不知源是何物。
但知交中性。
而不知以何為性。
雖知六解一亡。
又不知一在何處。
故指示其源。
及性與一者。
即是第八識。
梵語陀那。
此雲執持。
以執持一切種性故。
謂此識即如來藏。
一念受熏。
轉成藏識。
遂有一切種子。
含藏于中。
其實淵深微細。
二乘不能知其元。
等覺未能窮其際。
故知。
識體湛不搖動。
猶如巨海。
特為熏習氣分。
轉成七識。
如瀑流相。
及與六種根識。
總是本識所發。
見相二分。
六種塵相。
總是本識所發疏相分。
是以。
根塵解脫。
則本識即真。
根塵結縛。
則本識非真。
故若言其真。
恐衆生迷妄為真。
以解為證。
若言其。
非真。
亦恐衆生遺真逐妄。
向外馳求。
所以尋常秘藏未曾開演。
或曰。
既然是真。
何得成妄。
既然成妄。
何得為真。
蓋成真成妄。
唯在取與不取耳。
若不悟見相二分。
惟一自心。
而誤以能見之根。
緣取所見之境。
由是。
從真常非幻境中。
妄見忽生。
妄塵頓現。
遂成幻法。
所謂緣生如幻者。
此也。
若悟見相二分。
惟一自心。
對境不生取着。
即非幻者。
尚不見有生。
而能見所見之幻法。
複自何而立乎。
所謂無為如空華者。
此也。
既到真妄兩忘之處。
一亦不可得。
六自何而生。
真空亦不立。
藏識從誰起。
即此便是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故曰是名妙蓮華。
即此便是一切事究竟。
堅固七常住果。
故曰金剛王寶覺。
由是反觀阿難所問。
一心三觀。
皆如幻化矣。
此則一修一切修。
一斷一切斷。
一彈指間。
立超無學。
頓入究竟。
所謂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何藉三觀。
而後修證哉。
故惟此法門。
乃世出世法。
無可比類者。
足見此六解一亡。
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王。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冠注 此惟領悟生死涅槃唯是六根。
而解結次第六解一亡尚未明悟。
故複請示也。
祗夜。
此雲應頌。
亦雲重頌。
即頌上長行也。
伽陀。
此雲諷頌。
亦略曰偈。
不因長行。
但諷美而頌之。
雜糅者。
謂二頌錯綜而出也。
精瑩者。
謂二頌合明。
文雖錯綜。
而義如貫花。
明徹精透。
皆指能诠也。
妙理清徹。
指所诠也。
如說真妄不立觀行如幻等。
則理窮妙極矣。
心目開明者。
謂昔日不知陀那微細識。
故迷卻如來藏心。
不知根塵唯是自心。
故被塵所障。
今得心開目朗。
頓忘能所。
無複狐疑也。
歎未曾有者。
以如來尋常未開演者。
今盡開演故也。
無遮大悲等者。
謂上所說之法。
同圓普濟。
略無毫許遮礙。
皆自世尊大悲心中。
稱性淨妙常之理。
演成真實法句。
故一聞所說。
委信無疑矣。
但于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心猶未達。
故再請開示。
舒結倫次。
即解結次第。
沉垢。
即微細惑也。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
冠注 此更索結元。
而觊解除也。
如來下。
至終不能解。
牒前第二決定義中雲。
應當詳審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乃至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何處颠倒。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知所結雲何知解等語。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者。
即領前根中積習虛妄。
及生住異滅。
分齊頭數等語。
如後文雲。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瀑流。
正是俱生無明而。
在生死流中。
出胎入胎。
無片時可離者也。
得善根名出家者。
謂所得有學小果也。
猶隔日瘧者。
謂得果時。
暫似解脫。
而入生死欲流時。
猶然被縛。
可見結根未除。
正前雲。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蓋所謂一者。
即結根也。
然不特小果。
即菩薩人。
亦有隔陰之迷。
猶如欲潔而偏染。
好正而反邪。
皆多生習氣使然也。
雲何是結者。
謂雖知六根是結。
而不知何者是結之根元也。
從何名解者。
謂結元。
或不出于俱生無明之外。
而更不知從何處下手。
作何法以解之也。
翹伫者。
鳥張翼而望哺也。
阿難望佛開示似之也。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冠注 此諸佛共以上乘頂法。
授阿難也。
與前六湛圓明等同旨。
憐愍有學者。
正愍其不能亡一也。
未來衆生。
去聖愈遠。
信解愈難也。
為出世因。
作将來眼者。
令其修證有賴。
信解不迷也。
摩诃難頂者。
欲授上乘頂法。
恐其器小驚疑。
以預慰之也。
六種震動。
解見前。
凡大聖出世。
皆有此瑞相。
非表法也。
世尊最初從頂門放光。
次從面門放光。
灌十方佛頂。
乃至指端放光者。
俱顯佛生共有根本智光。
不出六根。
而亦超脫六根。
乃是上乘頂法。
阿難不能承當。
而屢經開示。
以至于此。
根性将熟。
有可入之機。
遂感十方如來。
亦放頂光。
共灌釋迦佛頂。
仍以上乘頂法。
而佥授之。
正顯此法。
乃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但約此光灌彼。
乃從體起用也。
約彼光灌此。
乃攝用歸體也。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者。
雖謂見希有瑞相。
亦因根中妙性本同。
故一睹智光。
不覺欣慶也。
阿難蒙世尊指示。
六亡一存。
發業潤生。
積生虛習。
生住異滅等。
故能呈說俱生無明。
而并問所結之元。
解結之方。
則是非畢竟不知。
第知而未切耳。
是以十方如來。
異口同音告之曰。
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無上菩提。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異口同音者。
以體性是同故。
妙用不異也。
生死結根。
即俱生無明。
固而不開曰結。
續而不斷曰根。
謂根塵六結。
元從此生。
故要先知結根。
然後解結。
其結若解。
則根自除。
故雲六解則一亦亡矣。
無上菩提。
能證自覺聖智也。
安樂等。
所證真如理也。
總是常樂我淨四德也。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至)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源字指第八識。
即下偈中一字。
與陀那識也。
根塵同源四句。
舉十八界該七大。
由塵發知四句。
攝十八界歸十二處。
知見立知四句。
攝十二處歸六根。
然而淪生死。
證涅槃。
隻在六根中。
立知見。
與不立知見而已。
故諸佛同言。
更非他物也。
冠注 此述問釋疑。
申明結解惟是六根也。
阿難意謂。
世尊前言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菩提。
今何惟是六根。
而六塵六識俱不與耶。
故世尊告之曰。
根之與塵。
雖則内外不同。
情塵有隔。
究其源流。
同是第八識見相二分。
由其同源故。
相偶而逐流。
則謂之縛。
不偶而逆流。
則謂之脫。
縛與脫。
無二體性。
舉根而塵在其中矣。
所以不與識者。
以識性虛妄。
了無實體。
猶如空華。
何以故。
由根塵相偶而生故。
然根塵亦非實體。
即此六根。
亦由六塵而後發知。
六塵。
亦因六根。
而後有相。
故塵離根。
固無獨立之自性。
根離塵。
亦無獨立之自性是則相見兩法相倚而生。
如二束盧。
交倚而立。
是故。
由彼覺明。
有明明覺。
失彼精明。
黏妄發光。
流逸奔境。
即此知見。
便是無明根本也。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明不循根。
寄根明發。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即此知見。
便是涅槃根本也。
然則此六根者。
惟一無漏真淨本體。
迥無别法。
所以結從根中結。
更非他物。
能為結元。
解從根中解。
更非他物。
能為解元。
是故。
諸佛同言更無他物也。
此證諸佛之言。
而釋阿難之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至)一路涅槃門。
梵語阿毗達摩。
此雲無比法。
梵語薄伽梵。
具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多義故不翻也。
解結因次第四句。
為下六解一亡及選擇圓通二段文張本也。
冠注 此明如來藏中真妄俱遣一亦不立也。
意謂。
于真如實性中。
反觀有為生滅法。
悉空如幻。
何以故。
是仗因托緣而生故。
豈獨觀有為生滅法如幻。
即觀無為涅槃法。
雖無起滅。
猶然不實。
亦如空華。
然則有為無為。
皆成對待生死涅槃。
等于空華。
下釋成上義雲。
所以說妄者。
欲顯諸真故。
若堅執其真。
則真亦同妄。
故知。
真如實性中。
真與非真。
猶且雙非。
雲何容得能見之六根。
所見之六塵。
且相見二法。
如束蘆然。
但交倚而立。
中間實無獨立之自性。
故曰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同于交蘆。
然根塵相偶。
則因而固結。
根塵不偶。
則因而解除。
結則逆涅槃流。
循生死流。
故謂之凡。
解則逆生死流。
循涅槃流。
故謂之聖。
是故從凡入聖。
唯自六根。
豈有二路哉。
汝若不知凡聖同途。
但觀根塵相倚。
勢若交蘆。
其中性體。
亦非空有。
何則。
根塵自性。
元皆藏識現起。
非真非妄。
适言其有。
則交倚而立。
其體本空。
适言其空。
則互相顯發。
其用周圓。
由其空有俱非。
故曰根塵同源。
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
猶如空華。
夫交中性。
即根塵之源也。
若迷此性。
便是結根。
謂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非凡而何。
若發明此性。
便是解脫。
謂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非聖而何。
凡聖雖在迷悟。
而解脫結根。
要因次第。
必待六解。
而後一亡。
且于次第中。
更當選擇一圓通根本。
而後不循外塵奔逸。
方可入流忘所。
漸成正覺也。
然阿難但知根塵同源。
猶不知源是何物。
但知交中性。
而不知以何為性。
雖知六解一亡。
又不知一在何處。
故指示其源。
及性與一者。
即是第八識。
梵語陀那。
此雲執持。
以執持一切種性故。
謂此識即如來藏。
一念受熏。
轉成藏識。
遂有一切種子。
含藏于中。
其實淵深微細。
二乘不能知其元。
等覺未能窮其際。
故知。
識體湛不搖動。
猶如巨海。
特為熏習氣分。
轉成七識。
如瀑流相。
及與六種根識。
總是本識所發。
見相二分。
六種塵相。
總是本識所發疏相分。
是以。
根塵解脫。
則本識即真。
根塵結縛。
則本識非真。
故若言其真。
恐衆生迷妄為真。
以解為證。
若言其。
非真。
亦恐衆生遺真逐妄。
向外馳求。
所以尋常秘藏未曾開演。
或曰。
既然是真。
何得成妄。
既然成妄。
何得為真。
蓋成真成妄。
唯在取與不取耳。
若不悟見相二分。
惟一自心。
而誤以能見之根。
緣取所見之境。
由是。
從真常非幻境中。
妄見忽生。
妄塵頓現。
遂成幻法。
所謂緣生如幻者。
此也。
若悟見相二分。
惟一自心。
對境不生取着。
即非幻者。
尚不見有生。
而能見所見之幻法。
複自何而立乎。
所謂無為如空華者。
此也。
既到真妄兩忘之處。
一亦不可得。
六自何而生。
真空亦不立。
藏識從誰起。
即此便是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故曰是名妙蓮華。
即此便是一切事究竟。
堅固七常住果。
故曰金剛王寶覺。
由是反觀阿難所問。
一心三觀。
皆如幻化矣。
此則一修一切修。
一斷一切斷。
一彈指間。
立超無學。
頓入究竟。
所謂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何藉三觀。
而後修證哉。
故惟此法門。
乃世出世法。
無可比類者。
足見此六解一亡。
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王。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冠注 此惟領悟生死涅槃唯是六根。
而解結次第六解一亡尚未明悟。
故複請示也。
祗夜。
此雲應頌。
亦雲重頌。
即頌上長行也。
伽陀。
此雲諷頌。
亦略曰偈。
不因長行。
但諷美而頌之。
雜糅者。
謂二頌錯綜而出也。
精瑩者。
謂二頌合明。
文雖錯綜。
而義如貫花。
明徹精透。
皆指能诠也。
妙理清徹。
指所诠也。
如說真妄不立觀行如幻等。
則理窮妙極矣。
心目開明者。
謂昔日不知陀那微細識。
故迷卻如來藏心。
不知根塵唯是自心。
故被塵所障。
今得心開目朗。
頓忘能所。
無複狐疑也。
歎未曾有者。
以如來尋常未開演者。
今盡開演故也。
無遮大悲等者。
謂上所說之法。
同圓普濟。
略無毫許遮礙。
皆自世尊大悲心中。
稱性淨妙常之理。
演成真實法句。
故一聞所說。
委信無疑矣。
但于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心猶未達。
故再請開示。
舒結倫次。
即解結次第。
沉垢。
即微細惑也。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