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五

關燈
(至)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冠注 此預示绾結倫次者。

    欲知舒解倫次故也。

    蓋為身中六結。

    基于藏識。

    微細難知。

    故取巾設喻。

    令其易曉也。

    然喻中微細。

    不可不知。

    當以寶疊華。

    喻不變真如。

    緝績成巾。

    喻真如随緣成藏識。

    巾本一條。

    绾成六結。

    喻藏識現起見相二分。

    而二者元是一體。

    若一巾然。

    但見為能緣。

    相為所緣故。

    根境相偶。

    發起識心。

    則名為結。

    若根境不偶。

    識心亦無。

    是于結心。

    解即分散矣。

    涅槃僧。

    此雲裡衣。

    僧伽梨。

    此雲大衣。

    劫波羅。

    雲時分。

    即夜摩天也。

    疊華。

    西天之帛。

    價直無量。

    今天獻。

    尤為貴重可知。

    凡結成。

    皆示問阿難者。

    顯其所結倫次也。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冠注 此複審其倫次也。

    一巾喻藏識。

    巾有兩頭。

    喻藏識所現見相二分。

    绾成六結。

    喻相見因依而結成六根也。

    意謂。

    巾實一條。

    應成一結。

    何得成六。

    故返诘其第二第三不當名結。

    要使阿難答出。

    巾體是一。

    因結成六。

    以顯一是對六而稱。

    六是藉一而名。

    若以巾體論。

    則元是一。

    若以結相論。

    則現是六。

    正見名雖有一六。

    而實非有一六也。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至)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冠注 此今認定同異而不亂其倫次也。

    意謂。

    巾體雖一。

    既成六結。

    今欲将六為一。

    若何而成。

    此就喻以辨定阿難。

    令其認得分明。

    若知六結現存。

    必不能移其名位。

    隻待解除。

    而後名位自泯。

    足知未入圓通時。

    眼根難作耳根用。

    一根難作諸根用。

    務要從一根中。

    下手做工夫。

    隻待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而後一六銷殒。

    周遍無礙。

    方得圓融法界。

    故曰。

    六結不同。

    循顧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亦複如是。

    若謂如來藏性。

    本是一體。

    何得名異。

    若謂根塵隔越。

    不能互用。

    何得名同。

    故究其本性。

    畢竟是同。

    觀其業用。

    畢竟是異。

    而同中異。

    異中同。

    豈可不知哉。

    畢竟同畢竟異。

    即前文非一非六意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至)六解一亡亦複如是。

     冠注 此令阿難自悟解結之?也。

    言汝心嫌此六結。

    不欲成六。

    而願樂成一。

    用何計?。

    方可得成耶。

    阿難謂。

    六結若存。

    則彼此各有名位。

    若以六作一。

    則诤論紛然。

    是非鋒起。

    斷斷乎彼結非此結。

    此結非彼結也。

    若将六結。

    一總解除。

    既無結相。

    彼此何分。

    若無彼此。

    則六既無有。

    對何者而言一。

    即一尚不可得而名之。

    其六相安在哉。

    佛見阿難将有亡一之機。

    故就明處以導之曰。

    欲達六解一亡。

    不過如是而已矣。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至)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冠注 此明六根生起次第。

    以合喻義也。

    心性者。

    指真心妙性。

    全體大用。

    此合前寶疊華也。

    狂亂者。

    謂真心一念随緣。

    遂成藏識。

    合前緝績成巾也。

    知見妄發。

    發妄不息者。

    由藏識而現起見分。

    勞見發塵者。

    依見分而複成相分。

    見相既成。

    合前一巾而成六結也。

    下複舉喻。

    以明法。

    如勞目睛。

    喻見分。

    則有狂華。

    喻相分。

    于湛精明無因亂起者。

    猶言湛明真體。

    一念随緣。

    遂成藏識。

    而勞見發塵。

    即如瞪目成勞。

    而發狂華也。

    下指實法。

    而言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生死。

    是有為生滅法。

    涅槃。

    是無為不生滅法。

    若以正智觀之。

    總不出見相二分。

    故曰。

    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若順見相。

    而黏湛發妄。

    則入生死流。

    若逆見相。

    而脫黏内伏。

    則入涅槃流。

    正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也。

     阿難言此勞同結(至)若欲除結當于結心。

     冠注 此因問解結之方。

    而語其要訣也。

    意謂。

    此勞見發塵之六根。

    固同一巾绾成之六結。

    但不知以何等計?。

    方能解除也。

    左右各牽竟不能解者。

    喻執根為實有者。

    不得境空也。

    執境為實有者。

    不得心寂也。

    務要根境兩忘。

    方得返流全一也。

    汝設方便雲何解除者。

    須令自悟可也。

    當于結心解即分散者。

    猶如現前根塵不偶。

    則分别識心。

    自不能生。

    現行既滅。

    種習漸銷。

    則陀那細識。

    無所執持。

    無所含藏。

    便是空如來藏矣。

    如雲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設若眼色不為緣。

    則眼識從何而生。

    六既不存。

    一将安寄。

    向後耳根圓通。

    入流亡所。

    及與旋倒聞機。

    返聞自性等。

    皆此一意耳。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至)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冠注 此明解除結心即入道之因緣也。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者。

    所謂佛種從緣起也。

    複恐當機又以昔日所明世間因緣纏繞。

    故曰非取世間四大三緣和合。

    而生佛法也。

    且我能發明六凡四聖之法。

    于一一法。

    皆知其本因随所緣出。

    謂六凡四聖之因。

    本于如來藏性。

    如楞伽經雲。

    如來藏。

    是善不善因也。

    但随染緣所出。

    成世間法。

    随淨緣所出。

    成出世間法也。

    如是乃至最微細者。

    如恒沙界外雨滴。

    皆知其頭數。

    現前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意謂。

    若大若細。

    有情無情。

    莫非因心成體也。

    如來智量。

    一切照了。

    毫無差謬。

    即所許取證。

    決不賺誤。

    是故。

    汝當誠信我語。

    選擇圓根。

    若一門深入。

    其餘五根。

    應拔圓脫。

    根結若除。

    則見分種盡。

    塵相自滅。

    則相分種盡。

    諸妄種習。

    一并銷亡。

    雲何不成圓滿妙覺也。

    向後二十四聖。

    各緣一根一塵。

    悟入圓通。

    本因皆是佛法從因緣生也。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至)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冠注 此明舒解倫次也。

    先以同解同除反诘者。

    令其自悟結有次第。

    而解亦有次第也。

    喻中次第者。

    如以一巾次第绾成六結。

    是也。

    法中次第者。

    如心性狂亂。

    知見妄發。

    勞見發塵。

    是也。

    然不重結邊次第。

    惟重解邊次第。

    何以故。

    要使攝心一處故。

    若于六根。

    一齊做工夫。

    未免分心涉境。

    徒費精神。

    須是擇一圓根。

    向此根中下手。

    設使一根返源。

    其餘五根。

    應拔圓脫。

    是故。

    阿難悟得六結同體。

    結不同時。

    則解結時。

    亦當次第。

    不可同除。

    而世尊。

    見有可接之機。

    遂導之曰。

    六根解除。

    亦複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

    謂一根返源。

    六根解脫之時。

    根塵不偶。

    六識不起。

    遂得人空觀智。

    了知身相本屬四大五陰。

    假合而成。

    破除共相。

    是空其人執矣。

    以但空人執故。

    空性尚局。

    複以雙空觀智。

    了知四大五陰。

    各無體性。

    破除自相。

    既得空性圓明。

    是空其法執矣。

    雖得二空。

    而二空觀相猶在。

    次複空其二空。

    則無明頓破。

    煩惱永忘。

    即達根身器界。

    唯一如來藏心。

    圓照法界。

    曾不見一法有去來生滅之相。

    則親證無生法忍矣。

    所謂結解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也。

     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至)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冠注 此請圓通根本也。

    蒙佛開示。

    如前雲。

    根塵既銷。

    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及遠塵離垢。

    法眼清明。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乃至俱空不生。

    得無生忍。

    皆是也。

    因此悟得圓自在慧。

    故曰慧覺圓通。

    然雖未實證。

    而心中了然。

    得無疑惑矣。

    身心無礙者。

    因六解一亡。

    而得人空。

    故身無礙。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故心無礙。

    雖則如是。

    然猶未達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故特請益也。

    飄零諸趣。

    未入聖流。

    故曰孤。

    積劫門外。

    未栖寶所。

    故曰露。

    何心何慮者。

    自慶出乎望外也。

    預在也。

    天倫者。

    為佛堂弟也。

    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者。

    久失法乳。

    今幸得之也。

    際會道成。

    指初悟因緣法。

    得證初果時也。

    所得密言。

    指前開示也。

    雖蒙開示。

    未見增進聖果。

    故曰還同本悟。

    則與未聞。

    無有差别也。

    惠我秘嚴者。

    再乞秘訣。

    令我精嚴聖果也。

    最後開示者。

    确指今經。

    猶言不得秘訣。

    莫嚴聖果。

    則終是不能成就如來此番開示。

    甯不有負佛恩乎。

    退藏密機者。

    謂禮佛已畢。

    即默默無言。

    且既請秘嚴。

    決非言詞可表故。

    唯冀世尊傍通一線。

    令我默契而已。

    故曰冥授。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至)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冠注 此令二十五聖。

    各陳圓通。

    以冥授阿難之秘要也。

    最初發心者。

    是問發菩提心也。

    十八界者。

    以根攝見大。

    識攝識大。

    塵攝五大。

    前說三科七大。

    皆如來藏性。

    又雲。

    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又雲。

    淪生死證妙常。

    惟是六根者。

    皆未證據。

    故令諸聖。

    各陳所證。

    以顯所說不謬也。

    此二十五聖。

    勿論名位大小。

    法門偏圓。

    皆入大乘圓通。

    曾無優劣。

    不可因名有大小。

    而計其證有淺深也。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冠注 此因聲塵悟入圓通也。

    二十五圓通。

    始于聲塵。

    終于耳根者。

    俱就阿難及與此方之機故也。

    鹿苑雞園。

    皆古帝王養畜之地。

    憍陳那。

    此雲火器。

    以先世為事火外道故。

    五比丘。

    乃佛最初得度者。

    佛出家時。

    父王乃命家族三人母族二人随衛。

    後棄佛。

    于此各修異道。

    佛成道日。

    先尋度之。

    故曰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也。

    佛為五人。

    三轉四谛。

    而陳那最先悟證。

    故曰于佛音聲。

    悟明四谛。

    阿若多。

    此雲解。

    以最先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