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六

關燈
衆生。

    莫不如是。

    不必說加被也。

    下文仿此。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至)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冠注 此令衆生于我身心。

    獲八難無畏功德也。

    菩薩。

    根不随境。

    而聲塵自寂。

    聞性無生。

    境緣不偶。

    即得解脫。

    而成觀智。

    達此觀智。

    與諸衆生。

    心體冥同。

    故曰由我不自觀其音聲。

    但以觀智而觀之。

    則彼十方苦惱。

    而觀我名号者。

    皆得攝入觀智之中。

    是以我之觀衆生。

    與衆生之觀我。

    體用如一。

    苦樂不二。

    聖凡平等。

    情智融通故。

    我得一根返源。

    不随六根所起妄業。

    而令諸衆生。

    便歸真寂。

    解脫苦惱矣。

    二者下。

    顯諸根解脫。

    總收七大。

    蓋知見雖則屬火。

    本由外塵黏湛發光。

    今複旋見歸湛。

    則見業不交。

    塵火自息。

    火性空寂。

    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故令衆生火不能燒也。

    聞性雖則屬水。

    本由外塵黏湛發妄。

    今複旋聽歸湛。

    則聞業不交塵。

    水自竭。

    水性空寂。

    本如來藏。

    周遍法界故。

    令衆生水不能溺也。

    妄想即暗鬼也。

    鬼神以陰隐為想因。

    以殺害為堕緣故。

    妄想生滅。

    殺害法身慧命。

    若妄想斷。

    則内滅暗鬼。

    外除殺業。

    歸一如來藏心故。

    令衆生免于鬼害也。

    五者下。

    顯耳根功勝收六根也。

    熏聞成聞者。

    謂當返聞時。

    以本覺真聞内熏。

    妄聞成真聞性。

    則六根銷。

    複皆同耳根。

    所謂一返六淨也。

    根境既銷。

    則心鏡虛明。

    智光不動。

    誰分自他。

    而臨當被害耶。

    刀兵段壞。

    塵性空也。

    割水吹光。

    根性寂也。

    蓋雖有其身如光。

    可見而不可握。

    水可劃而不可壞也。

    所謂将頭臨白刃。

    慧劍斬春風也。

    聞熏精明者。

    謂以真聞。

    熏妄聞功行至極。

    則歸精明本體。

    内瑩發光。

    遍照法界。

    無明邪暗。

    性不能全。

    藥叉解見前。

    羅刹。

    雲可畏鬼。

    鸠槃茶。

    雲厭魅鬼。

    毗舍遮。

    雲啖精氣鬼。

    富單那。

    雲熱病鬼。

    凡鬼類。

    皆受幽氣以成者。

    明能破暗故。

    不能現之也。

    七者下。

    顯聲塵銷。

    則諸塵俱銷。

    收六塵也。

    音性圓銷。

    則内無所系。

    觀聽返入。

    則外無所累。

    由心塵累故有禁。

    系根塵質礙故。

    有枷鎖若。

    内無所累。

    外無所偶。

    則雖處缧绁。

    而心境空寂也。

    聲塵劫心害性。

    猶若盜賊。

    故滅音圓聞。

    則聲塵滅。

    而根性圓。

    内外無敵。

    善惡本同。

    至于一切處。

    遍生慈力。

    而無複惡心相向故。

    令衆生雖經險。

    賊亦化為慈力矣。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至)諸阿颠迦永離癡暗。

     冠注 此令衆生于我身心獲三毒無畏功德也。

    九者下。

    舉貪瞋癡。

    而盡除根本無明也。

    熏聞成真。

    迥離于色。

    亦能随方映色。

    若鏡現像。

    而色豈能劫其真心乎。

    根境既脫。

    貪欲之念。

    自何而生耶。

    瞋恚。

    生于敵對。

    發于鬥拒。

    既了純一圓音。

    則或毀或譽。

    無非妙音。

    總歸第一義谛。

    聲塵既純。

    根無所偶。

    則一切圓融。

    無對所對。

    而是非之心本寂。

    違順之境自空。

    何瞋恚之有哉。

    癡。

    由妄塵障蔽。

    真心無明。

    蓋覆智體。

    今能銷除塵暗。

    旋複精明。

    内而身心。

    外而法界。

    洞然明徹。

    如淨琉璃。

    唯一智體。

    誰為癡暗耶。

    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

    乃癡鈍之極者也。

    此貪嗔癡。

    不惟凡夫所有。

    二乘欣涅槃。

    即貪也。

    厭生死。

    即瞋也。

    迷中道。

    即癡也。

    菩薩廣求佛法。

    即貪也。

    诃斥二乘。

    即瞋也。

    未了佛性。

    即癡也。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至)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冠注 此令衆生。

    于我身心。

    獲二求無畏功德也。

    融形複聞者。

    謂融銷幻身。

    旋複妄聞。

    唯歸淨妙寶覺。

    而證一真無際。

    則萬用全彰。

    真俗不二故。

    能不動道場。

    涉諸法界。

    以無量身。

    事無數佛。

    乃至供佛而得福足。

    禀法而得慧足。

    故能紹隆佛化。

    使不斷續。

    既有真子之道。

    亦令衆生。

    于我身心。

    遂應其求。

    而生福慧之男也。

    六根互用。

    圓通無礙。

    唯一妙明真心。

    寶明妙性故。

    能照能含。

    由照明無二故。

    立大圓鏡智。

    以表印現不謬。

    由包含法界故。

    立空如來藏。

    以顯含育無遺。

    唯含育故。

    能承順秘密法門唯照現故。

    能受領無失。

    蓋承順。

    即坤義柔德。

    受領。

    即閨門能事。

    既有女子之德。

    亦令衆生于我身心。

    遂應其求。

    而生有相之女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冠注 此令衆生。

    于我身心。

    獲稱名無畏功德也。

    三千大千百億日月。

    指釋尊之化境也。

    六十二恒沙菩薩。

    指化境中能化度者也。

    方便。

    權智也。

    智慧。

    實智也。

    言此菩薩。

    雖具二智。

    自利利他。

    各各法門。

    種種不同。

    然我所證圓通本根。

    唯一耳門。

    開發圓妙。

    克順機宜。

    能循教體。

    然後能以一切身心。

    即一身心。

    故曰微妙含容。

    能以一身心。

    即一切身心。

    故曰周遍法界。

    夫此圓根。

    乃萬行之本。

    三德之基。

    得證于此。

    則一切平等。

    是故。

    持我一名功德。

    與持衆名功德。

    等無有異世。

    尊下。

    出無異之所以得真圓通者。

    謂耳根具三種真實。

    獲此圓通。

    即證平等法身。

    是名下。

    總結上文。

    福備衆生者。

    言非但令彼無畏。

    兼複全其福德也。

    舊說。

    此方衆生。

    耳根利故。

    受道者多。

    所以觀音化勝。

    餘根鈍故。

    受道者少。

    所以諸聖化劣。

    是知。

    行位雖齊。

    機對有異。

    總彼河沙菩薩。

    止敵觀音一人故。

    使持名二福正等。

    據此所說。

    已自密簡圓通。

    為未曉者。

    更俟文殊詳揀也。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至)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冠注 此總标四不思議也。

    我又獲是圓通者。

    指上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圓通也。

    修證無上道者。

    似是等覺所證之境界。

    四不思議者。

    顯前二種殊勝。

    猶可思惟拟議。

    此更極圓至妙。

    不容心思言議。

    凡現形說法。

    皆非有為作意所成。

    乃任運自在成就故。

    曰無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至)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冠注 此明一體現多容。

    一音說多咒不思議也。

    言耳根本具三種真實。

    妙絕餘根。

    由我初于聞中。

    返聞自性。

    一證圓通。

    諸根互用。

    此又妙中之妙。

    故曰妙妙。

    聞心下。

    複釋成曰。

    此妙妙聞心者。

    由彼返聞久之。

    唯一心精。

    盡脫根塵。

    令其六根。

    一時圓拔故。

    使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複歸一真法界。

    圓滿菩提。

    融通萬有。

    無垢無淨。

    含攝一切故。

    于一身現衆多容。

    而說無邊秘密神咒。

    蓋理出無為。

    神功莫測。

    誠哉不思議也。

    爍迦羅。

    此雲堅固。

    母陀羅。

    雲印。

    清淨寶目。

    猶雲五眼圓明。

    照徹諸法。

    首為六用之總。

    臂有提接之力。

    目有照了之用。

    翻八萬四千塵勞。

    成八萬四千手眼足見。

    轉八識成四智。

    轉五陰成三身。

    則渾身毛孔。

    俱為妙用。

    或現慈容。

    以護善根。

    或施威靈。

    以折惡性。

    或以定相。

    止其散亂。

    或以慧相。

    開其昏迷。

    是故攝化群機。

    泛應一切。

    未始作意。

    不假施為。

    随感而應。

    曾無滞礙。

    故曰得大自在。

    此由金剛三昧熏聞性。

    而成慈無量心故。

    能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至)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冠注 此明現各各形說一一咒不思議也。

    聞思。

    即上聞慧與思慧。

    脫出六塵。

    不能為礙。

    即上修慧。

    由衆生根機不同故。

    應機現形亦不同。

    由衆生好樂不同故。

    應機說咒亦不同。

    然現一一形。

    說一一咒。

    皆能令其衆生。

    離諸怖畏。

    是故。

    微塵國土衆生。

    悉名我為施無畏者。

    此由金剛三昧熏聞性。

    而成悲無量心故。

    能令諸衆生。

    稱為施無畏者。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至)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冠注 此明所過者化不思議也。

    本妙圓通。

    指耳根言。

    由此而證清淨本根。

    則轉藏識成鏡智。

    于諸塵境。

    毫無取着故。

    所遊世界。

    皆化悭心而為喜心。

    亦舍身寶。

    求我哀愍納受。

    此由金剛三昧熏聞性。

    而成喜無量心故。

    能令諸衆生。

    歡喜不惜身财。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冠注 此明供養佛生不思議也。

    我得佛心者。

    謂治得因地心。

    妙契果地覺。

    證于究竟者。

    終入妙覺果海。

    則無量功德法财。

    備現于前故。

    能出諸珍寶。

    廣作佛事。

    既以種種珍寶。

    供養諸佛。

    複以種種法财。

    供養衆生者。

    謂菩薩以平等心。

    等法界中。

    無非佛者。

    故同生佛想。

    廣施供養。

    妻子長壽。

    世間法财。

    妻子屬外。

    壽命屬内。

    三昧涅槃。

    出世法财。

    乃至者。

    超略之詞。

    世出世間法财二施中。

    不能備舉者。

    皆在其中。

    此由返聞根以得佛心。

    而成舍無量心故令世出世間諸凡聖輩。

    所求如意。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至)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冠注 此結答圓通也。

    謂我從耳根一門。

    深入彼六知根。

    應拔圓脫。

    故得三慧圓照。

    一體純真。

    而上同諸佛。

    下合衆生。

    随緣應化。

    心得自在。

    然推其因。

    自始于入流亡所。

    得三摩地。

    終成菩提。

    契合本覺。

    所謂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且彼佛授記。

    令我得名。

    皆由善得此圓通根本。

    一根既返。

    六用不行。

    則十方圓明。

    唯一如來藏心。

    故我觀聽能遍法界。

    而十方法界皆聞我名。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至)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冠注 此明聖凡塵刹總一圓通本根也。

    五體同放寶光。

    以顯渾身。

    上下皆是圓通本根也。

    諸佛放光。

    往來灌頂者。

    顯自他真覺。

    本自融通。

    亦無優劣。

    斯正圓通之實體也。

    惟灌其頂。

    顯此圓證法門。

    最為殊勝。

    更無有上焉者也。

    自諸佛而灌至羅漢者。

    顯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且既證圓通者。

    果得彼我同暢。

    未證圓通者。

    不免自生隔礙也。

    林沼演音交光相羅者。

    顯根塵既銷。

    音光交涉。

    則依正二報。

    其性□□故。

    真智現前。

    則一切聲是佛聲。

    一切色是妙色。

    無非悟入之處。

    無非圓通之理。

    故一切大衆。

    一睹此相。

    一聞此音。

    便能破惑障。

    而獲三昧。

    所謂一切事究竟堅固。

    不出乎此。

    且攝二十四聖。

    同歸觀音。

    圓通根本。

    皆得名為金剛三昧矣。

    即時雨花至自然敷奏者。

    顯一根返源。

    五濁皆淨。

    根性銷亡。

    塵界合一。

    惟自寶覺妙心。

    随處發現。

    無作妙行。

    自然成就。

    清淨妙音。

    在處圓鳴也。

    梵呗二句。

    冥合耳根圓通。

     于是如來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