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文殊師利(至)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冠注 此敕文殊。
選擇圓通也。
雖則随根随塵。
無非真理。
皆可悟入。
但最初下手。
須自一門。
且教體有方。
根器不一。
而證性總歸圓通。
逗機欲擇方便。
然非大智者。
不能簡選。
故命文殊也。
最初方便。
指未證圓通時言。
真實圓通。
指既證時言。
所謂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也。
實無優劣前後差别者。
唯歸一如來藏。
本無有異也。
誰當其根者。
謂諸聖證處。
雖皆平等。
而初入之門。
豈盡對阿難之機耶。
然對機唯取一門而已。
故當簡擇。
以令阿難專取也。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者。
謂不唯現對阿難一機。
兼我滅後。
此界修菩薩因求無上果者。
必從何門而易得成就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至)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冠注 此明真性随緣故起迷妄。
而反妄循真故有方便。
初入方便。
亦有遲速。
必須選擇以合機宜也。
文殊下。
經家叙文也。
謂本覺性體。
猶如大海。
本來澄湛圓滿。
而此覺性本具圓通妙用。
不假造作。
絕諸能所。
良由元明性體上。
妄起能照。
遂生所照。
能所既立。
而能照真性亡矣。
本性既晦。
空覺自分。
此即迷如來藏。
而成藏識。
迷真空而成頑空。
由是依空晦。
而結色相。
複生妄想分。
立身器二種世界。
而妄想凝結。
便成無知國土。
妄想分别。
則成有知衆生。
此即依無明藏識。
生見相二分也。
豈知虛空生于大覺體中。
不異一漚之發大海。
以虛空較之大覺。
尚??劣如此。
況有漏微塵國土。
皆依空所建立者。
其微小又何如也。
若知海漚速滅。
則空體本無。
況複依空所生之三有乎。
故知。
滅諸妄境。
複歸元覺。
性本無二。
而欲複此無二覺性。
則方便亦有多門。
非止一途。
若登聖地。
則全證本性。
處處可入。
法法圓通。
所謂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皆能證得。
何須揀擇。
但初發心人。
欲入三昧。
若得圓根。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因有遲速。
故選圓根也。
遲速與順逆相應。
耳根順故成功速。
餘根逆故成功遲。
他方反此。
色想結成塵(至)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明六塵不對。
此方之機。
乃逆而遲者。
故當揀之。
謂泥沙陀。
雖因色塵悟入。
但此色性。
因妄想而結成。
乃障礙之塵。
既因想成。
則精了之心。
不能明徹。
豈有結暗不徹之塵。
而初心者。
欲依之以獲圓通耶。
陳如。
雖因法音悟入。
但此音聲。
一雜語言。
便是名句味而已。
一字直目為名诠自性也。
多字兼表為句诠差别也。
味即義理。
且名不能含句與義。
句亦不能遍含義理。
而初心者。
豈達一言遍含一切義。
而欲依之以獲圓通耶。
伊是也。
香嚴。
雖因香塵悟入。
然香塵合鼻。
方知有香。
離于鼻根。
元無有香。
且能覺之知。
不得與所覺之香。
恒常合一。
而香豈常住乎。
初心者。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藥王雖因味塵悟入。
然此味性。
亦非本來常然之體。
要以舌根味時。
方有其性。
離根元無。
其能覺之根。
亦不□與味塵合。
而為一根不恒。
一味不恒有。
雲何因此而欲獲圓通耶。
以味之味。
即嘗也。
?陀。
雖因觸塵悟入。
但此觸塵。
必以所觸之身。
方顯能觸之塵。
若無所觸。
即能觸亦不明顯是。
則能所兩合。
則觸塵有性。
能所兩離。
則觸塵無性。
合有離無。
性非一定。
雲何依之。
而欲得圓通耶。
迦葉。
雖依法塵悟入。
然法塵。
乃前五塵落謝影子故。
稱為内塵。
且能依之内塵。
必有所依之意根方顯。
離根元無。
雖則相依互立。
而能依中。
元無所依性。
所依中。
亦無能依性。
能所既非遍涉。
初心者。
雲何因之而欲得圓通耶。
憑。
依也。
見性雖洞然(至)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明五根非對。
此方之機。
乃逆而遲者。
故當揀之。
律陀。
曾因見性悟入。
然此見性。
雖則洞然明了。
若論四方。
但能明前三方。
向後一方。
即不能明若論四隅。
又缺向後二隅。
初心者。
雲何依此不圓之根。
而獲圓通耶。
維。
即隅也。
虧。
即缺也。
虧一半。
但明前二隅也。
槃持迦。
雖因鼻根悟入。
但此鼻根。
出息盡時。
不能即入。
而入息盡時。
亦不能即出。
于出入間。
而缺中交。
是則支離間斷。
不相涉入。
如何依此支離之根。
而獲圓通耶。
支離。
不接續也。
匪。
即不也。
涉。
即交也。
缽提。
雖因舌根悟入。
但此舌。
入非無端。
而顯必因味塵。
方生知覺。
若味一亡。
則此覺了亦不可得。
初心者。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畢陵伽。
雖因身根悟入。
然此身根。
與上所觸同義。
必因能觸之塵。
方顯所觸之身。
而能依所顯。
所依能彰。
各非圓覺。
且身根觸塵。
各有邊際限量。
不能冥會。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善解。
雖因意根悟入。
然此意知根。
雜于亂思之意識。
設使意識澄湛明了之時。
終不見有意知根。
若有意知根。
必有想念。
而根識相依。
不可脫離。
故久修滅想定者。
猶不能脫去想念。
獨見意根。
雲何初心。
乃欲依此而獲圓通耶。
亂思想念。
俱指第六識。
而六以七為根。
故名意根。
識見雜三和(至)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揀六識非對機之圓通也。
秋子。
雖因眼識悟入。
然此識。
因根塵和合而生。
若诘其本。
曾無體相。
根境相合。
則有根境。
相離則無自體。
無定。
雲何依之。
而欲獲圓通耶。
普賢。
雖因耳識悟入。
但此心聞。
洞徹十方。
皆由久修因行。
乘大願力之所生故。
非初心劣行。
可能得入。
雲何于此而欲得圓通耶。
孫陀。
雖因鼻識悟入。
但此鼻想。
本是權機。
秪令收攝散心。
而得暫住。
且心既成能住。
則鼻端白相。
亦成所住。
雲何依有住之心。
而欲獲圓通耶。
鼻想者。
謂于鼻端。
作觀白之想也。
權機者。
謂權設以應機也。
滿慈。
因舌識悟入。
然說法。
雖由舌識調弄音聲文字。
但能開悟他人。
令先成果。
而于自果。
未必即成。
且名句。
乃有為之法。
非無漏所攝。
雲何依之而欲獲圓通耶。
開悟先成者。
如對菩薩人。
說大乘法。
而自不取證。
是也。
波離。
雖因身識悟入。
然持戒。
但能約束一身。
若無□□縱有其識。
亦無所束。
且身識惟局于身。
不能遍通一切。
雲何依此不遍之識。
而欲得圓通耶。
目連。
雖因意識悟入。
然此神通。
本是曠劫宿因所成。
而于聞法分别。
有何關涉。
或雲。
由聞三迦葉。
宣佛因緣法。
而得悟入。
豈無關于佛法乎。
故曰縱念因緣法。
亦非離于物。
雲何依此攀緣之識。
而欲得圓通耶。
若以地性觀(至)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揀七大非此方對機之圓通也。
持地雖因地大悟入。
然以地大觀之。
元是堅滞質礙之性。
不能通達。
且平填要路。
功涉有為。
元非聖性。
遇佛開示。
方得悟入。
而初心之人。
雲何因此而欲獲圓通耶。
月光。
雖因水大悟入。
若以水性觀之。
是有想念。
而後成其觀行。
非真實如如之理。
欲契如如不動之理。
須是如如不動之智。
非分别覺觀之心。
所能證得者。
雲何依此而欲獲圓通耶。
烏刍。
因火大悟入。
彼雖遍觀火性。
猶是厭有。
而求離。
非是無能離所離之真離。
且彼因多欲故。
習此觀行。
亦非通用之方便。
雲何依之。
而欲得圓通耶。
琉璃光。
因風大悟入。
彼雖遍觀内外皆風力所轉。
則是一動一靜。
對待之法。
既有對待。
非無上覺。
雲何依此而欲得圓通耶。
虛空藏。
以空大悟入。
然此空性。
因無明執成。
其性昏鈍。
非有知覺。
既無知覺則與菩提果智相反。
雲何依此而欲獲圓通耶。
彌勒因識大悟入。
然此識性。
念念生滅。
非常住性。
且存心觀之。
乃屬虛妄。
雲何依虛妄之心。
而欲獲圓通耶。
勢至。
因攝六根念佛而悟入。
然凡有運籌。
皆屬無常既曰念性。
元是前後相續。
生滅不停。
既為生滅因。
必不能感不生滅果。
雲何依此因果差殊之法。
而欲獲圓通耶。
我今白世尊(至)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舊說聖人。
設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為佛事或有佛土。
以佛菩提樹。
為佛事乃至或以園。
林台觀或以虛空。
或以寂無說示如香積佛。
國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
體唯假音。
聞皆各随機。
緣故也。
冠注 此獨選耳根。
為此方對機之圓通也。
此方二句。
惟重教一邊。
謂娑婆世界衆生。
唯耳根偏利。
皆能由聞性。
以證真常故。
佛對機适宜。
而以音聲作佛事。
所以逗此根機之利。
是則合音與聞。
乃為此方真實教體。
清淨行門也。
欲取二句。
唯重機一邊。
謂教體固在音聞。
而欲取正定。
實以耳根聞性中。
為入定之基。
蓋聲教。
但能诠表。
聞性。
實能妙契。
故見道雖藉音聞。
而修證獨從聞性也。
此句方定指耳根。
為圓通本根至妙法門也。
離苦二句。
唯重在人。
謂悟入圓通者。
雖有二十五聖。
而能離二死之苦。
脫人法之執。
便成自利利他之德者。
誠哉。
唯觀音一人而已。
于恒沙劫中(至)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冠注 此申釋上離苦二句義也。
劫數如恒沙者。
照前無數恒沙劫。
以顯時為極長也。
國數如微塵。
□前入諸國土。
以顯處為極廣也。
得大自在力。
照前以無作妙力。
三十二應。
随機說法也。
無畏施衆生。
照前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也。
泛應群機。
無不合宜。
為妙音。
十方三世。
六道三途。
一切苦惱。
齊觀并救。
為觀世音。
清淨說法。
無著四相。
為梵音。
随緣赴感。
應不失時。
為海潮音。
具此四音故。
能救世間苦惱者。
悉得安甯。
亦令出世者。
皆獲常住之極果。
我今啟如來(至)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冠注 此申釋上欲取二句義。
以顯耳根功德之勝也。
我今二句。
承上起下。
猶雲我今說恒沙劫中等八句偈。
啟白于如來者。
亦非我之胸臆。
但述觀音所說耳根功德而已。
且據彼之言而推之。
則知耳根。
不惟周圓融通。
抑且常住不滅。
但諸衆生。
心多昏擾。
日用而不知。
假如人于靜居之時。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齊聞。
乃俱擊
冠注 此敕文殊。
選擇圓通也。
雖則随根随塵。
無非真理。
皆可悟入。
但最初下手。
須自一門。
且教體有方。
根器不一。
而證性總歸圓通。
逗機欲擇方便。
然非大智者。
不能簡選。
故命文殊也。
最初方便。
指未證圓通時言。
真實圓通。
指既證時言。
所謂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也。
實無優劣前後差别者。
唯歸一如來藏。
本無有異也。
誰當其根者。
謂諸聖證處。
雖皆平等。
而初入之門。
豈盡對阿難之機耶。
然對機唯取一門而已。
故當簡擇。
以令阿難專取也。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者。
謂不唯現對阿難一機。
兼我滅後。
此界修菩薩因求無上果者。
必從何門而易得成就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覺海性澄圓(至)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冠注 此明真性随緣故起迷妄。
而反妄循真故有方便。
初入方便。
亦有遲速。
必須選擇以合機宜也。
文殊下。
經家叙文也。
謂本覺性體。
猶如大海。
本來澄湛圓滿。
而此覺性本具圓通妙用。
不假造作。
絕諸能所。
良由元明性體上。
妄起能照。
遂生所照。
能所既立。
而能照真性亡矣。
本性既晦。
空覺自分。
此即迷如來藏。
而成藏識。
迷真空而成頑空。
由是依空晦。
而結色相。
複生妄想分。
立身器二種世界。
而妄想凝結。
便成無知國土。
妄想分别。
則成有知衆生。
此即依無明藏識。
生見相二分也。
豈知虛空生于大覺體中。
不異一漚之發大海。
以虛空較之大覺。
尚??劣如此。
況有漏微塵國土。
皆依空所建立者。
其微小又何如也。
若知海漚速滅。
則空體本無。
況複依空所生之三有乎。
故知。
滅諸妄境。
複歸元覺。
性本無二。
而欲複此無二覺性。
則方便亦有多門。
非止一途。
若登聖地。
則全證本性。
處處可入。
法法圓通。
所謂十方如來。
于十八界。
皆能證得。
何須揀擇。
但初發心人。
欲入三昧。
若得圓根。
與不圓根。
日劫相倍。
因有遲速。
故選圓根也。
遲速與順逆相應。
耳根順故成功速。
餘根逆故成功遲。
他方反此。
色想結成塵(至)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明六塵不對。
此方之機。
乃逆而遲者。
故當揀之。
謂泥沙陀。
雖因色塵悟入。
但此色性。
因妄想而結成。
乃障礙之塵。
既因想成。
則精了之心。
不能明徹。
豈有結暗不徹之塵。
而初心者。
欲依之以獲圓通耶。
陳如。
雖因法音悟入。
但此音聲。
一雜語言。
便是名句味而已。
一字直目為名诠自性也。
多字兼表為句诠差别也。
味即義理。
且名不能含句與義。
句亦不能遍含義理。
而初心者。
豈達一言遍含一切義。
而欲依之以獲圓通耶。
伊是也。
香嚴。
雖因香塵悟入。
然香塵合鼻。
方知有香。
離于鼻根。
元無有香。
且能覺之知。
不得與所覺之香。
恒常合一。
而香豈常住乎。
初心者。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藥王雖因味塵悟入。
然此味性。
亦非本來常然之體。
要以舌根味時。
方有其性。
離根元無。
其能覺之根。
亦不□與味塵合。
而為一根不恒。
一味不恒有。
雲何因此而欲獲圓通耶。
以味之味。
即嘗也。
?陀。
雖因觸塵悟入。
但此觸塵。
必以所觸之身。
方顯能觸之塵。
若無所觸。
即能觸亦不明顯是。
則能所兩合。
則觸塵有性。
能所兩離。
則觸塵無性。
合有離無。
性非一定。
雲何依之。
而欲得圓通耶。
迦葉。
雖依法塵悟入。
然法塵。
乃前五塵落謝影子故。
稱為内塵。
且能依之内塵。
必有所依之意根方顯。
離根元無。
雖則相依互立。
而能依中。
元無所依性。
所依中。
亦無能依性。
能所既非遍涉。
初心者。
雲何因之而欲得圓通耶。
憑。
依也。
見性雖洞然(至)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明五根非對。
此方之機。
乃逆而遲者。
故當揀之。
律陀。
曾因見性悟入。
然此見性。
雖則洞然明了。
若論四方。
但能明前三方。
向後一方。
即不能明若論四隅。
又缺向後二隅。
初心者。
雲何依此不圓之根。
而獲圓通耶。
維。
即隅也。
虧。
即缺也。
虧一半。
但明前二隅也。
槃持迦。
雖因鼻根悟入。
但此鼻根。
出息盡時。
不能即入。
而入息盡時。
亦不能即出。
于出入間。
而缺中交。
是則支離間斷。
不相涉入。
如何依此支離之根。
而獲圓通耶。
支離。
不接續也。
匪。
即不也。
涉。
即交也。
缽提。
雖因舌根悟入。
但此舌。
入非無端。
而顯必因味塵。
方生知覺。
若味一亡。
則此覺了亦不可得。
初心者。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畢陵伽。
雖因身根悟入。
然此身根。
與上所觸同義。
必因能觸之塵。
方顯所觸之身。
而能依所顯。
所依能彰。
各非圓覺。
且身根觸塵。
各有邊際限量。
不能冥會。
雲何依之而獲圓通耶。
善解。
雖因意根悟入。
然此意知根。
雜于亂思之意識。
設使意識澄湛明了之時。
終不見有意知根。
若有意知根。
必有想念。
而根識相依。
不可脫離。
故久修滅想定者。
猶不能脫去想念。
獨見意根。
雲何初心。
乃欲依此而獲圓通耶。
亂思想念。
俱指第六識。
而六以七為根。
故名意根。
識見雜三和(至)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揀六識非對機之圓通也。
秋子。
雖因眼識悟入。
然此識。
因根塵和合而生。
若诘其本。
曾無體相。
根境相合。
則有根境。
相離則無自體。
無定。
雲何依之。
而欲獲圓通耶。
普賢。
雖因耳識悟入。
但此心聞。
洞徹十方。
皆由久修因行。
乘大願力之所生故。
非初心劣行。
可能得入。
雲何于此而欲得圓通耶。
孫陀。
雖因鼻識悟入。
但此鼻想。
本是權機。
秪令收攝散心。
而得暫住。
且心既成能住。
則鼻端白相。
亦成所住。
雲何依有住之心。
而欲獲圓通耶。
鼻想者。
謂于鼻端。
作觀白之想也。
權機者。
謂權設以應機也。
滿慈。
因舌識悟入。
然說法。
雖由舌識調弄音聲文字。
但能開悟他人。
令先成果。
而于自果。
未必即成。
且名句。
乃有為之法。
非無漏所攝。
雲何依之而欲獲圓通耶。
開悟先成者。
如對菩薩人。
說大乘法。
而自不取證。
是也。
波離。
雖因身識悟入。
然持戒。
但能約束一身。
若無□□縱有其識。
亦無所束。
且身識惟局于身。
不能遍通一切。
雲何依此不遍之識。
而欲得圓通耶。
目連。
雖因意識悟入。
然此神通。
本是曠劫宿因所成。
而于聞法分别。
有何關涉。
或雲。
由聞三迦葉。
宣佛因緣法。
而得悟入。
豈無關于佛法乎。
故曰縱念因緣法。
亦非離于物。
雲何依此攀緣之識。
而欲得圓通耶。
若以地性觀(至)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冠注 此揀七大非此方對機之圓通也。
持地雖因地大悟入。
然以地大觀之。
元是堅滞質礙之性。
不能通達。
且平填要路。
功涉有為。
元非聖性。
遇佛開示。
方得悟入。
而初心之人。
雲何因此而欲獲圓通耶。
月光。
雖因水大悟入。
若以水性觀之。
是有想念。
而後成其觀行。
非真實如如之理。
欲契如如不動之理。
須是如如不動之智。
非分别覺觀之心。
所能證得者。
雲何依此而欲獲圓通耶。
烏刍。
因火大悟入。
彼雖遍觀火性。
猶是厭有。
而求離。
非是無能離所離之真離。
且彼因多欲故。
習此觀行。
亦非通用之方便。
雲何依之。
而欲得圓通耶。
琉璃光。
因風大悟入。
彼雖遍觀内外皆風力所轉。
則是一動一靜。
對待之法。
既有對待。
非無上覺。
雲何依此而欲得圓通耶。
虛空藏。
以空大悟入。
然此空性。
因無明執成。
其性昏鈍。
非有知覺。
既無知覺則與菩提果智相反。
雲何依此而欲獲圓通耶。
彌勒因識大悟入。
然此識性。
念念生滅。
非常住性。
且存心觀之。
乃屬虛妄。
雲何依虛妄之心。
而欲獲圓通耶。
勢至。
因攝六根念佛而悟入。
然凡有運籌。
皆屬無常既曰念性。
元是前後相續。
生滅不停。
既為生滅因。
必不能感不生滅果。
雲何依此因果差殊之法。
而欲獲圓通耶。
我今白世尊(至)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舊說聖人。
設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
以佛光明為佛事或有佛土。
以佛菩提樹。
為佛事乃至或以園。
林台觀或以虛空。
或以寂無說示如香積佛。
國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
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
體唯假音。
聞皆各随機。
緣故也。
冠注 此獨選耳根。
為此方對機之圓通也。
此方二句。
惟重教一邊。
謂娑婆世界衆生。
唯耳根偏利。
皆能由聞性。
以證真常故。
佛對機适宜。
而以音聲作佛事。
所以逗此根機之利。
是則合音與聞。
乃為此方真實教體。
清淨行門也。
欲取二句。
唯重機一邊。
謂教體固在音聞。
而欲取正定。
實以耳根聞性中。
為入定之基。
蓋聲教。
但能诠表。
聞性。
實能妙契。
故見道雖藉音聞。
而修證獨從聞性也。
此句方定指耳根。
為圓通本根至妙法門也。
離苦二句。
唯重在人。
謂悟入圓通者。
雖有二十五聖。
而能離二死之苦。
脫人法之執。
便成自利利他之德者。
誠哉。
唯觀音一人而已。
于恒沙劫中(至)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冠注 此申釋上離苦二句義也。
劫數如恒沙者。
照前無數恒沙劫。
以顯時為極長也。
國數如微塵。
□前入諸國土。
以顯處為極廣也。
得大自在力。
照前以無作妙力。
三十二應。
随機說法也。
無畏施衆生。
照前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也。
泛應群機。
無不合宜。
為妙音。
十方三世。
六道三途。
一切苦惱。
齊觀并救。
為觀世音。
清淨說法。
無著四相。
為梵音。
随緣赴感。
應不失時。
為海潮音。
具此四音故。
能救世間苦惱者。
悉得安甯。
亦令出世者。
皆獲常住之極果。
我今啟如來(至)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冠注 此申釋上欲取二句義。
以顯耳根功德之勝也。
我今二句。
承上起下。
猶雲我今說恒沙劫中等八句偈。
啟白于如來者。
亦非我之胸臆。
但述觀音所說耳根功德而已。
且據彼之言而推之。
則知耳根。
不惟周圓融通。
抑且常住不滅。
但諸衆生。
心多昏擾。
日用而不知。
假如人于靜居之時。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齊聞。
乃俱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