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俱聞。
無有前後者。
正此聞性之周圓真實也。
若以五根例之。
其功較為殊勝何也。
即如眼根。
隔紙膜不見外物。
隔皮膚不見五髒。
身根必以塵。
合而後方知。
口鼻二根。
則亦複然。
稍離于塵。
便不覺知。
意根雖圓。
而紛亂無緒。
若耳根者。
隔垣能聽。
非若眼根不觀障外。
遐迩俱聞。
非若三根離塵不知。
于靜居時。
俱擊齊聞。
非若意根之常亂而無緒。
此五根之所不齊。
而耳根為最者。
正是聞性之融通真實也。
且由音聲性有動靜故。
在聞性中。
為有為無。
所謂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
為有為無。
而颠倒者。
乃以無聲。
惑為無聞。
然非聞性實無也。
所謂聲于聞中。
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有生有滅。
若聲無時。
而聞性既無滅。
則聲有時。
而聞性亦無生。
然彼聲生時。
而聞性知其生。
彼聲滅時。
而聞性亦知其滅。
足見此聞性二處俱圓也。
且彼聲生時。
而聞性未嘗生。
彼聲滅時。
而聞性亦未嘗滅。
足見此聞性二處俱離也。
是則任其聲塵生滅。
而聞性湛然常住。
甯非真實妙性乎。
夫此聞性。
縱令在夢想中。
無所思念時。
似乎無聞。
然猶聞舂搗聲。
誤為鼓響。
則知不為不思。
而無所以聞性之體用。
出于覺觀思惟之外。
而身心之所不及者。
為具三種真實故也。
今此娑婆國(至)豈非随所淪旋流獲無妄。
冠注 此申釋上此方二句義。
以顯耳根宜便初機也。
意謂。
此方耳根雖利。
亦須音聲論量。
始得宣暢發明。
此圓通本性也。
或曰。
此方耳根既利。
而如來聲論又明。
宜乎。
凡被聲教者。
皆當免于流轉。
而間有不免者。
良由不能忘聲論以返聞本性。
既迷本聞。
則徒循聲論。
而亦不免于流轉矣。
豈獨衆生迷本循聲。
即阿難。
縱能強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所明妙理。
如恒河沙。
尚不免落于邪思。
溺于淫室。
不得自由。
下總結雲。
彼衆生與阿難。
豈非随其所聞。
而彼淪溺者乎。
若此觀音大士。
又豈非旋倒聞機。
入流亡所。
而得證真常者乎。
足見淪生死。
證妙常。
唯此耳根而已。
豈非二字。
貫至下句。
此二句。
總結我今白世尊以下文義。
阿難汝谛聽(至)将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冠注 此以圓通本根。
專囑當機也。
言我今承佛威靈之力。
敕我宣說此圓通本根。
然我所說者。
即觀音所謂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是也。
夫此三昧。
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真為生育諸佛之母也。
若汝不能修此三昧。
而惟樂多聞。
縱于微塵佛所。
遍聞一切秘密法門。
而不先修無漏勝業。
則畜聞愈廣。
種習愈深。
于道無益。
徒成過誤。
而淫室之難。
故所不免矣。
且世尊設教。
務人得旨忘言。
汝等迷本聞而循聲論。
豈入道之方也哉。
汝将循聲之聞根。
以憶持佛佛之文言。
何不就此能聞。
而自聞其聞根。
審彼聞根。
果自何而有耶。
佛佛。
即諸佛也。
聞非自然生(至)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冠注 此令其審察妄聞而證真聞也。
承上雲。
若肯細審聞根。
必當知此聞根元非自然而生。
初因動靜二塵黏湛發聽。
以至卷聲成根。
遂有耳根之名。
此即結根也。
汝今内旋聞根。
外與聲脫。
塵既脫而根随滅。
則惟一圓湛性成。
豈複有耳根之名乎。
于是。
一根既得返源。
而彼六根。
俱成解脫。
故了見聞覺知。
猶如幻翳。
三界塵境。
宛若空華。
若見聞一返。
則翳根頓除。
塵界一銷。
則本覺圓淨。
若種習銷除。
至于淨極之處。
即是轉藏識而成鏡智。
于寂照間。
含吐十虛。
況依空所生之根身器界乎。
到此地位。
卻來返觀世間種種事業。
猶如在夢。
所謂得菩提者。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果能如此。
則摩登伽。
昔以邪咒。
攝入淫席。
亦是夢事。
誰能于夢中。
而系縛汝身乎。
但由汝執幻翳為見聞。
認室華為實體故。
為彼所制耳。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世巧幻師(至)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冠注 此申釋上一根既返二句義也。
先喻後法。
巧幻師。
喻真如随緣。
幻作即幻咒。
喻無明業力。
真妄和合。
變成見相二分。
喻如幻作諸男女。
諸根。
喻六根。
一機抽。
即抽幻人之機關。
喻一識精元明。
由抽動機關故。
幻人口眼俱動。
若不抽機關。
則幻人口眼。
皆歸寂然。
即諸幻法亦成無性矣。
六根下法合。
一精明。
即識精元明。
指藏識也。
六和合。
即根塵識三法。
六和合為能依。
一精明為所依。
由黏湛發妄。
結塵成根。
遂分為六。
于是在眼見色。
在耳聞聲等。
故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若一根休複。
則餘五根。
應拔圓脫。
即前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也。
塵垢者。
謂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指見相種子言。
良以六解之後。
則塵垢亦應念皆銷。
而識精漸得矣。
圓明淨妙。
即前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也。
蓋塵垢餘習未盡。
尚居學位。
未得究竟。
若明圓淨極。
即是十方如來所證之極果矣。
是則由一返六解。
而直證如來藏性。
即前俱空不生。
證無生忍也。
大衆及阿難(至)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冠注 此普勸進修也。
言衆生勿迷本聞。
阿難勿得強記。
唯當旋倒汝聞機。
脫塵内伏。
反此能聞。
不聞聲塵。
而聞己聞性。
若此圓湛性成。
即是無上妙道。
所謂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汝等欲知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者。
實乃如是而已。
夫此圓根。
正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所以過去諸如來。
由斯門而成就菩提。
現在諸菩薩。
亦由斯門而各入圓明。
是故未來修學者。
必依此法門而入也。
不惟諸佛菩薩。
由此門入。
即我亦不外此門而入也。
甯獨觀音為然哉。
誠如佛世尊(至)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冠注 此回報尊命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者。
牒前佛問二十五聖誰當阿難之根也。
以救諸末劫者。
牒前兼我滅後此界衆生也。
求出世間人者。
牒前入菩薩乘也。
成就涅槃心者。
牒前成無上道也。
謂前世尊所詢四義。
而欲獲全順者。
唯觀音耳門。
最為第一也。
自餘二十四聖法門。
皆是佛之威神加被故。
得悟入也。
且若那律之失明。
畢陵之刺足。
持地之填路。
?陀之入浴。
孫陀之觀鼻。
皆偶觸一事。
而忽舍塵勞。
非是通長可修學。
亦非上中下根同說之法。
若通長可修。
淺深同說者。
唯觀音耳根一門而已。
頂禮如來藏(至)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冠注 此禮贊佛法。
願求加被也。
謂我所選圓通本根。
即前世尊所說。
三如來藏心。
即前勸修無漏業。
亦是觀音所說不思議妙德也。
然我選法門。
雖合機宜。
猶願諸佛廣施神力。
加被未來進修者。
令其于此法門。
明然無惑。
且以此方便。
接引初心。
最易成就故。
可以教阿難。
亦可以救末劫沉淪也。
苟能以此圓根熏修。
自可超越一切法門矣。
以上揀選勸修。
乃至贊歎求加被者。
以真實心。
自當如是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冠注 此正明開悟也。
當機自三卷說偈贊佛。
乃至于此。
已經五番領悟。
皆有增進。
足見未得親證菩提者。
須假漸次工夫。
亦如古德雲大悟一十八遍。
小悟莫計其數也。
菩提涅槃。
乃是極果。
故以随業牽纏。
流落生死。
喻如因事遠遊。
以菩提涅槃。
喻如家。
以耳根圓通。
喻如歸家道路。
意謂。
抛家棄業。
流落他鄉。
非一日矣。
縱欲還家。
未知頭路。
今蒙導師指引。
雖未起程。
而還家路道。
必不迷矣。
皆得本心。
謂已獲不生滅因地心也。
遠塵離垢者。
謂斷除根塵識種也。
獲法眼淨者。
謂得六根互用。
不被根塵隔礙也。
性比丘尼成阿羅漢者。
謂登伽女出家。
已證四果也。
發菩提心者。
謂開發大道心也。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至)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冠注 此欲修菩薩乘入無上道。
故請安立道場之規則也。
悟得如來藏。
故曰心圓明。
根塵識種。
應念銷除。
故曰迹圓明。
悲。
謂悲塵劫之迷淪。
欣。
謂欣一時之圓悟。
由久滞他鄉。
忽得歸路。
故悲欣交集也。
是中指耳根中。
謂已悟成佛法門。
從耳根入者。
定無疑惑矣。
常聞下。
以佛言為勵己之據。
自未得度。
而欲先度人者。
為菩薩。
自己得度。
而專為度人者。
為如來。
雖則諸佛菩薩。
皆以度生為事。
而佛果未圓。
當以菩薩行。
為回小向大之急務也。
故特請益曰。
我已悟知。
入三摩地。
必從聞思修矣。
但恐末世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多如恒沙。
且邪必亂正。
而修進者。
正定難成。
欲令先攝其心。
而後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畢竟以何法則。
令彼安立入道之場。
使邪魔不能擾動定力。
于菩提心。
方得無退屈乎。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至)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冠注 此下。
明清淨律儀。
為末世攝心之定式也。
毗奈耶。
乃三藏中之律藏也。
此大小乘戒之通稱。
小乘。
禀法為戒。
粗治其末大乘。
攝心為戒。
細絕其本。
法戒則身口不犯。
心戒則無思犯也。
此下四種清淨明誨。
乃十戒之初。
以淫殺盜妄四波羅夷。
為根本重罪。
勿得思犯。
故獨言其心也。
三決定義者。
謂決定當依此三種。
為修證之根基也。
攝心為戒者。
檢異權小粗治身口。
今取毫無思念。
目之為戒也。
如六祖雲。
心性無非自性戒。
是也。
因戒生定者。
謂攝心不動。
即目為定。
如雲心性無亂自性定。
是也。
因定發慧者。
謂靜極圓明。
内瑩發光。
即目為慧。
如雲心性無礙自性慧。
是也。
三義圓具。
則有漏種習。
蕩盡無餘。
故名無漏學。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至)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冠注 此明淫戒持犯之利害也。
謂諸衆生。
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
故纏生死。
若斷其因。
則緣不能續。
故以斷淫為首也。
其心不淫者。
言不但身口不犯而已。
若起一念思想之心。
便為破戒。
必得此心如枯木寒灰。
方與攝心為戒相應。
方得不随欲流而相續生死也。
餘三仿此。
三昧。
即指定慧。
塵勞。
即指見思二惑。
若淫心不除。
則二惑必不能斷。
生死何由而出耶。
縱有定慧現前。
而帶淫修行。
欲根不除。
遇境即現。
故
無有前後者。
正此聞性之周圓真實也。
若以五根例之。
其功較為殊勝何也。
即如眼根。
隔紙膜不見外物。
隔皮膚不見五髒。
身根必以塵。
合而後方知。
口鼻二根。
則亦複然。
稍離于塵。
便不覺知。
意根雖圓。
而紛亂無緒。
若耳根者。
隔垣能聽。
非若眼根不觀障外。
遐迩俱聞。
非若三根離塵不知。
于靜居時。
俱擊齊聞。
非若意根之常亂而無緒。
此五根之所不齊。
而耳根為最者。
正是聞性之融通真實也。
且由音聲性有動靜故。
在聞性中。
為有為無。
所謂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
為有為無。
而颠倒者。
乃以無聲。
惑為無聞。
然非聞性實無也。
所謂聲于聞中。
自有生滅。
非為汝聞有生有滅。
若聲無時。
而聞性既無滅。
則聲有時。
而聞性亦無生。
然彼聲生時。
而聞性知其生。
彼聲滅時。
而聞性亦知其滅。
足見此聞性二處俱圓也。
且彼聲生時。
而聞性未嘗生。
彼聲滅時。
而聞性亦未嘗滅。
足見此聞性二處俱離也。
是則任其聲塵生滅。
而聞性湛然常住。
甯非真實妙性乎。
夫此聞性。
縱令在夢想中。
無所思念時。
似乎無聞。
然猶聞舂搗聲。
誤為鼓響。
則知不為不思。
而無所以聞性之體用。
出于覺觀思惟之外。
而身心之所不及者。
為具三種真實故也。
今此娑婆國(至)豈非随所淪旋流獲無妄。
冠注 此申釋上此方二句義。
以顯耳根宜便初機也。
意謂。
此方耳根雖利。
亦須音聲論量。
始得宣暢發明。
此圓通本性也。
或曰。
此方耳根既利。
而如來聲論又明。
宜乎。
凡被聲教者。
皆當免于流轉。
而間有不免者。
良由不能忘聲論以返聞本性。
既迷本聞。
則徒循聲論。
而亦不免于流轉矣。
豈獨衆生迷本循聲。
即阿難。
縱能強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所明妙理。
如恒河沙。
尚不免落于邪思。
溺于淫室。
不得自由。
下總結雲。
彼衆生與阿難。
豈非随其所聞。
而彼淪溺者乎。
若此觀音大士。
又豈非旋倒聞機。
入流亡所。
而得證真常者乎。
足見淪生死。
證妙常。
唯此耳根而已。
豈非二字。
貫至下句。
此二句。
總結我今白世尊以下文義。
阿難汝谛聽(至)将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冠注 此以圓通本根。
專囑當機也。
言我今承佛威靈之力。
敕我宣說此圓通本根。
然我所說者。
即觀音所謂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是也。
夫此三昧。
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真為生育諸佛之母也。
若汝不能修此三昧。
而惟樂多聞。
縱于微塵佛所。
遍聞一切秘密法門。
而不先修無漏勝業。
則畜聞愈廣。
種習愈深。
于道無益。
徒成過誤。
而淫室之難。
故所不免矣。
且世尊設教。
務人得旨忘言。
汝等迷本聞而循聲論。
豈入道之方也哉。
汝将循聲之聞根。
以憶持佛佛之文言。
何不就此能聞。
而自聞其聞根。
審彼聞根。
果自何而有耶。
佛佛。
即諸佛也。
聞非自然生(至)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冠注 此令其審察妄聞而證真聞也。
承上雲。
若肯細審聞根。
必當知此聞根元非自然而生。
初因動靜二塵黏湛發聽。
以至卷聲成根。
遂有耳根之名。
此即結根也。
汝今内旋聞根。
外與聲脫。
塵既脫而根随滅。
則惟一圓湛性成。
豈複有耳根之名乎。
于是。
一根既得返源。
而彼六根。
俱成解脫。
故了見聞覺知。
猶如幻翳。
三界塵境。
宛若空華。
若見聞一返。
則翳根頓除。
塵界一銷。
則本覺圓淨。
若種習銷除。
至于淨極之處。
即是轉藏識而成鏡智。
于寂照間。
含吐十虛。
況依空所生之根身器界乎。
到此地位。
卻來返觀世間種種事業。
猶如在夢。
所謂得菩提者。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果能如此。
則摩登伽。
昔以邪咒。
攝入淫席。
亦是夢事。
誰能于夢中。
而系縛汝身乎。
但由汝執幻翳為見聞。
認室華為實體故。
為彼所制耳。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世巧幻師(至)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冠注 此申釋上一根既返二句義也。
先喻後法。
巧幻師。
喻真如随緣。
幻作即幻咒。
喻無明業力。
真妄和合。
變成見相二分。
喻如幻作諸男女。
諸根。
喻六根。
一機抽。
即抽幻人之機關。
喻一識精元明。
由抽動機關故。
幻人口眼俱動。
若不抽機關。
則幻人口眼。
皆歸寂然。
即諸幻法亦成無性矣。
六根下法合。
一精明。
即識精元明。
指藏識也。
六和合。
即根塵識三法。
六和合為能依。
一精明為所依。
由黏湛發妄。
結塵成根。
遂分為六。
于是在眼見色。
在耳聞聲等。
故曰。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若一根休複。
則餘五根。
應拔圓脫。
即前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也。
塵垢者。
謂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指見相種子言。
良以六解之後。
則塵垢亦應念皆銷。
而識精漸得矣。
圓明淨妙。
即前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也。
蓋塵垢餘習未盡。
尚居學位。
未得究竟。
若明圓淨極。
即是十方如來所證之極果矣。
是則由一返六解。
而直證如來藏性。
即前俱空不生。
證無生忍也。
大衆及阿難(至)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冠注 此普勸進修也。
言衆生勿迷本聞。
阿難勿得強記。
唯當旋倒汝聞機。
脫塵内伏。
反此能聞。
不聞聲塵。
而聞己聞性。
若此圓湛性成。
即是無上妙道。
所謂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汝等欲知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者。
實乃如是而已。
夫此圓根。
正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所以過去諸如來。
由斯門而成就菩提。
現在諸菩薩。
亦由斯門而各入圓明。
是故未來修學者。
必依此法門而入也。
不惟諸佛菩薩。
由此門入。
即我亦不外此門而入也。
甯獨觀音為然哉。
誠如佛世尊(至)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冠注 此回報尊命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者。
牒前佛問二十五聖誰當阿難之根也。
以救諸末劫者。
牒前兼我滅後此界衆生也。
求出世間人者。
牒前入菩薩乘也。
成就涅槃心者。
牒前成無上道也。
謂前世尊所詢四義。
而欲獲全順者。
唯觀音耳門。
最為第一也。
自餘二十四聖法門。
皆是佛之威神加被故。
得悟入也。
且若那律之失明。
畢陵之刺足。
持地之填路。
?陀之入浴。
孫陀之觀鼻。
皆偶觸一事。
而忽舍塵勞。
非是通長可修學。
亦非上中下根同說之法。
若通長可修。
淺深同說者。
唯觀音耳根一門而已。
頂禮如來藏(至)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冠注 此禮贊佛法。
願求加被也。
謂我所選圓通本根。
即前世尊所說。
三如來藏心。
即前勸修無漏業。
亦是觀音所說不思議妙德也。
然我選法門。
雖合機宜。
猶願諸佛廣施神力。
加被未來進修者。
令其于此法門。
明然無惑。
且以此方便。
接引初心。
最易成就故。
可以教阿難。
亦可以救末劫沉淪也。
苟能以此圓根熏修。
自可超越一切法門矣。
以上揀選勸修。
乃至贊歎求加被者。
以真實心。
自當如是也。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冠注 此正明開悟也。
當機自三卷說偈贊佛。
乃至于此。
已經五番領悟。
皆有增進。
足見未得親證菩提者。
須假漸次工夫。
亦如古德雲大悟一十八遍。
小悟莫計其數也。
菩提涅槃。
乃是極果。
故以随業牽纏。
流落生死。
喻如因事遠遊。
以菩提涅槃。
喻如家。
以耳根圓通。
喻如歸家道路。
意謂。
抛家棄業。
流落他鄉。
非一日矣。
縱欲還家。
未知頭路。
今蒙導師指引。
雖未起程。
而還家路道。
必不迷矣。
皆得本心。
謂已獲不生滅因地心也。
遠塵離垢者。
謂斷除根塵識種也。
獲法眼淨者。
謂得六根互用。
不被根塵隔礙也。
性比丘尼成阿羅漢者。
謂登伽女出家。
已證四果也。
發菩提心者。
謂開發大道心也。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至)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冠注 此欲修菩薩乘入無上道。
故請安立道場之規則也。
悟得如來藏。
故曰心圓明。
根塵識種。
應念銷除。
故曰迹圓明。
悲。
謂悲塵劫之迷淪。
欣。
謂欣一時之圓悟。
由久滞他鄉。
忽得歸路。
故悲欣交集也。
是中指耳根中。
謂已悟成佛法門。
從耳根入者。
定無疑惑矣。
常聞下。
以佛言為勵己之據。
自未得度。
而欲先度人者。
為菩薩。
自己得度。
而專為度人者。
為如來。
雖則諸佛菩薩。
皆以度生為事。
而佛果未圓。
當以菩薩行。
為回小向大之急務也。
故特請益曰。
我已悟知。
入三摩地。
必從聞思修矣。
但恐末世衆生。
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多如恒沙。
且邪必亂正。
而修進者。
正定難成。
欲令先攝其心。
而後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畢竟以何法則。
令彼安立入道之場。
使邪魔不能擾動定力。
于菩提心。
方得無退屈乎。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至)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冠注 此下。
明清淨律儀。
為末世攝心之定式也。
毗奈耶。
乃三藏中之律藏也。
此大小乘戒之通稱。
小乘。
禀法為戒。
粗治其末大乘。
攝心為戒。
細絕其本。
法戒則身口不犯。
心戒則無思犯也。
此下四種清淨明誨。
乃十戒之初。
以淫殺盜妄四波羅夷。
為根本重罪。
勿得思犯。
故獨言其心也。
三決定義者。
謂決定當依此三種。
為修證之根基也。
攝心為戒者。
檢異權小粗治身口。
今取毫無思念。
目之為戒也。
如六祖雲。
心性無非自性戒。
是也。
因戒生定者。
謂攝心不動。
即目為定。
如雲心性無亂自性定。
是也。
因定發慧者。
謂靜極圓明。
内瑩發光。
即目為慧。
如雲心性無礙自性慧。
是也。
三義圓具。
則有漏種習。
蕩盡無餘。
故名無漏學。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至)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冠注 此明淫戒持犯之利害也。
謂諸衆生。
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
故纏生死。
若斷其因。
則緣不能續。
故以斷淫為首也。
其心不淫者。
言不但身口不犯而已。
若起一念思想之心。
便為破戒。
必得此心如枯木寒灰。
方與攝心為戒相應。
方得不随欲流而相續生死也。
餘三仿此。
三昧。
即指定慧。
塵勞。
即指見思二惑。
若淫心不除。
則二惑必不能斷。
生死何由而出耶。
縱有定慧現前。
而帶淫修行。
欲根不除。
遇境即現。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