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宣說神咒。
冠注 此重說神咒也。
世尊說咒。
先為驅除邪術。
令入正道也。
且世間咒詛。
不過幻術而已。
世尊順世應機。
以幻除幻。
故從如來藏中。
以無作妙用。
現種種變化之相。
警?群機。
然後宣咒也。
百寶光者。
如百寶所成之色。
顯從根本智中流出。
而含攝萬相也。
光中湧出蓮華者。
顯從智體發起因行也。
有化如來坐寶華中者。
顯果從因證。
因果一如也。
化佛頂放寶光。
光中複現密迹。
遍虛空界者。
顯此幻中之幻。
乃尊中之尊。
大中之大。
密中之密。
妙中之妙。
所以智體不動。
神用莫測。
無善不輔。
無惡不摧也。
畏愛兼抱者。
謂畏其威。
而愛其慈。
故兩難舍離也。
一心聽佛宣說神咒者。
謂衆生兼懷威慈而承順。
如來唯從神化以宣流也。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至)虎??都嚧甕泮莎婆诃 冠注 舊說。
咒者。
祝願也。
世尊以此咒咒衆生。
令其革凡成聖。
而不自知。
如蜾蠃之祝螟蛉。
曰類我類我。
久則肖之矣。
亦雲。
諸經神咒。
例皆不翻。
自古人師多有異說。
天台會之。
不出四悉檀。
一雲。
咒者。
鬼神王名。
稱其主名。
部落敬主。
不敢為非。
此世界悉檀也。
二雲。
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
無所诃問。
不相應者。
即執治之。
此為人悉檀也。
三雲。
咒者。
密默遮惡。
餘無識者。
如微賤人奔逃異國。
訛稱王子。
國以公主妻之。
而多瞋難事。
有一明人。
從其國來。
主往訴之。
其人語曰。
若當瞋時應說雲。
無親遊他國。
欺诳一切人。
粗食是常食。
何勞複作嗔。
說是偈時。
默然瞋歇。
即對治悉壇也。
四雲。
咒者。
諸佛密語。
唯聖乃知。
如西域國王索先陀婆。
一名而具四物。
謂鹽水馬器。
群下莫辨。
唯智臣按時而解之。
咒亦如是。
秪一法語。
遍含多義。
亦有大力。
令持誦者。
生善合道。
即第一義悉壇。
故存本音。
于五不翻中。
即秘密不翻也。
于四例中。
即翻字不翻音也。
亦雲秘咒。
非但隻是梵語。
仍是一切聖賢秘密之言。
蓋梵語。
此方不曉。
而天竺之人。
日用共所曉解者也。
至于秘咒。
非但天竺常人不知。
理應下位聖賢。
不達上位之咒。
大都聖賢弘化。
例有顯密二教。
如醫療病。
率有二途。
一者授方。
則顯說病源藥性。
及炮治之法。
如佛顯教。
二者授藥。
則都不顯說。
但惟與藥令服者。
病愈而已。
不必求知何藥何治。
如佛密教。
故今秘咒。
正同授藥。
不必求解。
若解生則咒喪矣。
衆生但當信持之。
自蒙諸益也。
冠注 舊說。
唵字以前。
皆歸命諸佛菩薩衆賢聖等。
及叙咒願加被。
離諸惡冤諸難等。
至跢侄他。
此雲即說咒曰。
唵字以下。
方是正咒。
前雲行道誦咒一百八遍者。
當誦此咒也。
然本經前後。
稱贊功德。
皆指咒心。
而所誦者。
應是咒心。
決非此數句也。
阿難是佛頂光聚(至)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冠注 此明咒心之功能也。
凡言咒心。
或言心咒者。
謂此大白傘蓋。
唯從如來藏心流出。
所以廣大無染。
遍覆一切。
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
如人身四肢百骸之統乎一心也。
微妙者。
謂隐微奧妙。
不可思議也。
出生諸佛者。
謂此咒心能含育妙德。
長養聖胎。
即是佛母真三昧也。
因此咒心得成正覺者。
謂此咒心。
乃出生如來之真種子。
故諸佛必因之。
而得正果也。
執此咒心降魔制外者。
謂此咒心。
如金剛王寶劍。
執此則威神勇猛。
而能斷一切邪惑也。
乘此咒心應微塵國者。
謂此咒心。
是大慈航。
能運載衆生。
出離生死河。
而登涅槃岸也。
含此咒心轉大法輪者。
謂此咒心。
能包含萬德。
蘊藏辯才。
故左右應物。
莫不有也。
持此咒心蒙佛授記者。
謂此咒心。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乃佛佛之心印。
祖祖之秘訣也。
依此咒心拔濟群苦者。
謂此咒心。
如尊勝幢。
能離諸畏難。
所以地獄依此而空。
餓鬼依此而飽。
畜生依此而脫。
盲聾依此而明聦。
喑啞依此而語言。
怨憎依此而歡會。
别離依此而諧和。
依此而财德具足。
故無求。
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
故無五陰熾盛苦。
依此而一切承順。
故無諸橫也。
其餘賊難以至貧窮。
莫不依此而應念銷散。
故依此咒心。
則無難不解也。
随此咒心為法王子者。
謂此咒心。
乃随順覺性。
從心滿願。
若如意珠無适不可也。
行此咒心不生驚怖者。
謂此咒心。
通達無礙。
乃從凡入聖之通衢。
故凡所攝受。
雖性有親因。
根有大小。
而一聞此咒。
則驚疑怖畏。
永不能生。
如阿難登伽。
皆是親因小根。
聞此秘藏。
不惟不生驚怖。
抑且永斷愛心。
立登聖位也。
誦此咒心入大涅槃者。
謂此咒心。
乃究竟圓滿。
三德秘藏。
故誦習不辄。
即圓成極果也。
傳此咒心悉得清淨者。
謂此咒心。
乃諸佛授受。
相續不滅。
故以此為正法眼藏。
以此為究竟覺地。
以此而令法久住。
以此而任持大道。
以此而嚴淨戒律。
悉得清淨也。
經恒沙劫說不能盡者。
如華嚴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者。
謂此咒心。
是諸佛所傳。
無上頂法。
汝等三果已前。
未盡分段生死者。
發心欲成真阿羅漢。
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場。
豈能遠離魔事哉。
阿難若諸世界随所國土(至)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冠注 此明書咒佩帶功德也。
桦皮貝葉。
各随國土所産。
皆可書之物也。
白氎。
天竺之物。
紙類也。
有價直無量者。
此土無之。
貯囊帶身。
書于宅中。
一切諸毒。
所不能害者。
顯此咒心功德不可思議也。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至)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冠注 此總标二義。
以明咒心不思議妙用也。
謂此咒心。
在世能護生。
出世能助道。
所謂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也。
若我滅後末世衆生(至)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冠注 此正明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
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者。
謂得此咒心。
則境空心寂。
智起惑滅。
逢諸惡境。
應念感化。
故不能害也。
世間惡咒皆不能著者。
謂正能摧邪。
如文殊密持。
即能破登伽邪咒。
是也。
心得正受者。
謂因咒力而得三昧也。
既成正受。
則一切不受故。
雖有群邪。
如火燒空。
毫無虧損。
然以三昧力。
銷除群毒。
如靈丹一粒。
鐵石成金。
故曰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毒物不能起惡者。
謂因此咒心。
而證慈心三昧。
故一切碜毒。
皆被慈風扇化。
不獨不能侵害。
更加守護。
不獨不為災禍。
反降祯祥也。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至)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冠注 此正明成就衆生出世間智也。
金剛随侍者。
謂此咒心。
是諸佛所傳。
無上頂法。
而金剛菩薩。
乘願護法故。
晝夜随侍也。
以散亂心持咒。
亦常随從者。
謂此行人。
雖未決定住三摩地。
而但常持咒故。
亦随從。
既曰心憶口持。
而稱善男子。
定非放逸穢惡者。
決定菩提心者。
言是常住三摩地中。
而又持咒。
希求速得圓滿菩提者。
故此菩薩。
不惟常随守護。
更于冥冥中。
以神力加助。
令彼速發神識。
而得開悟。
至于河沙劫外。
一切妙理。
皆能周遍了知。
而入無疑惑也。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至)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冠注 此明持咒心。
永離惡趣。
不生下賤也。
第一劫。
指初發菩提心時。
後身。
指最後成佛時。
以見修行永離妨患也。
對本曰讀。
背念曰誦。
圖印曰寫。
密佩曰藏。
貧則困苦。
賤則役苦。
皆妨道業者。
離不可樂處。
定生可樂處也。
此咒
冠注 此重說神咒也。
世尊說咒。
先為驅除邪術。
令入正道也。
且世間咒詛。
不過幻術而已。
世尊順世應機。
以幻除幻。
故從如來藏中。
以無作妙用。
現種種變化之相。
警?群機。
然後宣咒也。
百寶光者。
如百寶所成之色。
顯從根本智中流出。
而含攝萬相也。
光中湧出蓮華者。
顯從智體發起因行也。
有化如來坐寶華中者。
顯果從因證。
因果一如也。
化佛頂放寶光。
光中複現密迹。
遍虛空界者。
顯此幻中之幻。
乃尊中之尊。
大中之大。
密中之密。
妙中之妙。
所以智體不動。
神用莫測。
無善不輔。
無惡不摧也。
畏愛兼抱者。
謂畏其威。
而愛其慈。
故兩難舍離也。
一心聽佛宣說神咒者。
謂衆生兼懷威慈而承順。
如來唯從神化以宣流也。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至)虎??都嚧甕泮莎婆诃 冠注 舊說。
咒者。
祝願也。
世尊以此咒咒衆生。
令其革凡成聖。
而不自知。
如蜾蠃之祝螟蛉。
曰類我類我。
久則肖之矣。
亦雲。
諸經神咒。
例皆不翻。
自古人師多有異說。
天台會之。
不出四悉檀。
一雲。
咒者。
鬼神王名。
稱其主名。
部落敬主。
不敢為非。
此世界悉檀也。
二雲。
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
無所诃問。
不相應者。
即執治之。
此為人悉檀也。
三雲。
咒者。
密默遮惡。
餘無識者。
如微賤人奔逃異國。
訛稱王子。
國以公主妻之。
而多瞋難事。
有一明人。
從其國來。
主往訴之。
其人語曰。
若當瞋時應說雲。
無親遊他國。
欺诳一切人。
粗食是常食。
何勞複作嗔。
說是偈時。
默然瞋歇。
即對治悉壇也。
四雲。
咒者。
諸佛密語。
唯聖乃知。
如西域國王索先陀婆。
一名而具四物。
謂鹽水馬器。
群下莫辨。
唯智臣按時而解之。
咒亦如是。
秪一法語。
遍含多義。
亦有大力。
令持誦者。
生善合道。
即第一義悉壇。
故存本音。
于五不翻中。
即秘密不翻也。
于四例中。
即翻字不翻音也。
亦雲秘咒。
非但隻是梵語。
仍是一切聖賢秘密之言。
蓋梵語。
此方不曉。
而天竺之人。
日用共所曉解者也。
至于秘咒。
非但天竺常人不知。
理應下位聖賢。
不達上位之咒。
大都聖賢弘化。
例有顯密二教。
如醫療病。
率有二途。
一者授方。
則顯說病源藥性。
及炮治之法。
如佛顯教。
二者授藥。
則都不顯說。
但惟與藥令服者。
病愈而已。
不必求知何藥何治。
如佛密教。
故今秘咒。
正同授藥。
不必求解。
若解生則咒喪矣。
衆生但當信持之。
自蒙諸益也。
冠注 舊說。
唵字以前。
皆歸命諸佛菩薩衆賢聖等。
及叙咒願加被。
離諸惡冤諸難等。
至跢侄他。
此雲即說咒曰。
唵字以下。
方是正咒。
前雲行道誦咒一百八遍者。
當誦此咒也。
然本經前後。
稱贊功德。
皆指咒心。
而所誦者。
應是咒心。
決非此數句也。
阿難是佛頂光聚(至)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冠注 此明咒心之功能也。
凡言咒心。
或言心咒者。
謂此大白傘蓋。
唯從如來藏心流出。
所以廣大無染。
遍覆一切。
亦乃秘密藏中之精要。
如人身四肢百骸之統乎一心也。
微妙者。
謂隐微奧妙。
不可思議也。
出生諸佛者。
謂此咒心能含育妙德。
長養聖胎。
即是佛母真三昧也。
因此咒心得成正覺者。
謂此咒心。
乃出生如來之真種子。
故諸佛必因之。
而得正果也。
執此咒心降魔制外者。
謂此咒心。
如金剛王寶劍。
執此則威神勇猛。
而能斷一切邪惑也。
乘此咒心應微塵國者。
謂此咒心。
是大慈航。
能運載衆生。
出離生死河。
而登涅槃岸也。
含此咒心轉大法輪者。
謂此咒心。
能包含萬德。
蘊藏辯才。
故左右應物。
莫不有也。
持此咒心蒙佛授記者。
謂此咒心。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乃佛佛之心印。
祖祖之秘訣也。
依此咒心拔濟群苦者。
謂此咒心。
如尊勝幢。
能離諸畏難。
所以地獄依此而空。
餓鬼依此而飽。
畜生依此而脫。
盲聾依此而明聦。
喑啞依此而語言。
怨憎依此而歡會。
别離依此而諧和。
依此而财德具足。
故無求。
不得苦依此而我法皆空。
故無五陰熾盛苦。
依此而一切承順。
故無諸橫也。
其餘賊難以至貧窮。
莫不依此而應念銷散。
故依此咒心。
則無難不解也。
随此咒心為法王子者。
謂此咒心。
乃随順覺性。
從心滿願。
若如意珠無适不可也。
行此咒心不生驚怖者。
謂此咒心。
通達無礙。
乃從凡入聖之通衢。
故凡所攝受。
雖性有親因。
根有大小。
而一聞此咒。
則驚疑怖畏。
永不能生。
如阿難登伽。
皆是親因小根。
聞此秘藏。
不惟不生驚怖。
抑且永斷愛心。
立登聖位也。
誦此咒心入大涅槃者。
謂此咒心。
乃究竟圓滿。
三德秘藏。
故誦習不辄。
即圓成極果也。
傳此咒心悉得清淨者。
謂此咒心。
乃諸佛授受。
相續不滅。
故以此為正法眼藏。
以此為究竟覺地。
以此而令法久住。
以此而任持大道。
以此而嚴淨戒律。
悉得清淨也。
經恒沙劫說不能盡者。
如華嚴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者。
謂此咒心。
是諸佛所傳。
無上頂法。
汝等三果已前。
未盡分段生死者。
發心欲成真阿羅漢。
若不持此咒而坐道場。
豈能遠離魔事哉。
阿難若諸世界随所國土(至)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冠注 此明書咒佩帶功德也。
桦皮貝葉。
各随國土所産。
皆可書之物也。
白氎。
天竺之物。
紙類也。
有價直無量者。
此土無之。
貯囊帶身。
書于宅中。
一切諸毒。
所不能害者。
顯此咒心功德不可思議也。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至)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冠注 此總标二義。
以明咒心不思議妙用也。
謂此咒心。
在世能護生。
出世能助道。
所謂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也。
若我滅後末世衆生(至)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冠注 此正明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也。
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者。
謂得此咒心。
則境空心寂。
智起惑滅。
逢諸惡境。
應念感化。
故不能害也。
世間惡咒皆不能著者。
謂正能摧邪。
如文殊密持。
即能破登伽邪咒。
是也。
心得正受者。
謂因咒力而得三昧也。
既成正受。
則一切不受故。
雖有群邪。
如火燒空。
毫無虧損。
然以三昧力。
銷除群毒。
如靈丹一粒。
鐵石成金。
故曰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毒物不能起惡者。
謂因此咒心。
而證慈心三昧。
故一切碜毒。
皆被慈風扇化。
不獨不能侵害。
更加守護。
不獨不為災禍。
反降祯祥也。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至)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冠注 此正明成就衆生出世間智也。
金剛随侍者。
謂此咒心。
是諸佛所傳。
無上頂法。
而金剛菩薩。
乘願護法故。
晝夜随侍也。
以散亂心持咒。
亦常随從者。
謂此行人。
雖未決定住三摩地。
而但常持咒故。
亦随從。
既曰心憶口持。
而稱善男子。
定非放逸穢惡者。
決定菩提心者。
言是常住三摩地中。
而又持咒。
希求速得圓滿菩提者。
故此菩薩。
不惟常随守護。
更于冥冥中。
以神力加助。
令彼速發神識。
而得開悟。
至于河沙劫外。
一切妙理。
皆能周遍了知。
而入無疑惑也。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至)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冠注 此明持咒心。
永離惡趣。
不生下賤也。
第一劫。
指初發菩提心時。
後身。
指最後成佛時。
以見修行永離妨患也。
對本曰讀。
背念曰誦。
圖印曰寫。
密佩曰藏。
貧則困苦。
賤則役苦。
皆妨道業者。
離不可樂處。
定生可樂處也。
此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