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七

關燈
心。

    是最上乘白淨法。

    由持勝淨法故。

    感勝淨報也。

     此諸衆生縱其自身(至)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冠注 此明持咒現獲功德也。

    如來功德悉與此人者。

    謂此咒心。

    是諸佛秘藏。

    凡功德法财。

    具足其中。

    專持久之。

    自然發現。

    諸佛同生一處者。

    謂此咒心。

    元從無為心佛中流出。

    持之既久。

    則即心即佛。

    所謂朝朝同佛起。

    夜夜抱佛眠。

    如惡叉聚永無分散者。

    謂持此咒心。

    則三無漏業所熏成佛種子。

    永無散失也。

    破戒之人戒根清淨者。

    謂能轉染成淨故。

    未戒得戒者。

    謂能成戒根。

    未進得進者。

    謂能從戒生定。

    無慧得慧者。

    謂能自定發慧。

    不清淨得清淨不齋戒成齋戒者。

    謂人有宿障。

    屢欲清淨齋戒。

    而不得。

    持此咒心。

    則宿障自銷。

    決定成就也。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至)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冠注 此明持咒能滅現在染業也。

    犯戒于未受時者。

    指未受戒持咒時也。

    持咒。

    謂心憶此咒。

    如手持物。

    不可放舍也。

    一時銷滅者。

    謂犯罪于未持咒之先。

    銷罪于既持咒之後也。

    縱經飲酒啖辛不将為過者。

    亦指未持咒前經過之事。

    既持咒後。

    悉皆銷釋。

    非持咒之後。

    縱恣無度也。

    猶雲曾經有此事。

    于今無之。

    自當寬宥也。

    着破弊衣與着新淨衣等。

    不入壇與入壇等者。

    謂一心持咒。

    凡所皆忘。

    則是身皆為清淨法身。

    地皆為寂滅場地。

    何淨穢之有哉。

    舊說。

    比丘四棄。

    即殺盜淫妄四根本罪。

    梵語波羅夷。

    此雲棄。

    謂犯此四者。

    永棄佛法海外。

    猶若死屍大海不受故。

    比丘尼。

    複加四棄。

    曰觸八覆随。

    即第五不得與染心男相觸。

    第六不得與染心男。

    捉手。

    捉衣。

    入屏處。

    屏處共立。

    共語。

    共行。

    身相倚。

    相期等八事。

    第七不得覆他重罪。

    第八不得随舉大僧。

    共給衣食。

    即為僧所舉。

    未作共住法者。

    不得随彼。

    通上四棄。

    故名八棄。

    僧所舉者。

    即舉讦之義。

    意謂。

    曾經有如此重罪。

    若能悔過誦此咒。

    罪業如聚沙。

    咒力如猛風。

    一掃無餘。

    有何難哉。

     阿難若有衆生(至)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冠注 此明持咒能滅過去染業也。

    無量劫來未及忏悔者。

    顯宿障深厚也。

    若能讀誦書寫。

    乃至安住園館。

    如是積業。

    猶湯銷雪者。

    顯此神咒妙用不可思議。

    所謂千年暗室。

    一燈能破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者。

    謂豈獨能銷過去染業。

    兼且能證現前聖果也。

    證此。

    則罪福性空。

    聖凡平等。

    離諸苦厄。

    得無障礙矣。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至)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冠注 此明所求皆遂也。

    至心憶念者。

    謂心無夾雜。

    工無間歇也。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者。

    顯此咒心。

    具福德二根。

    故生時所求如願也。

    命終之後亦得随願往生者。

    顯此咒心。

    若如意寶珠。

    随意滿足。

    無所禁匮也。

    不生下賤何況雜形者。

    顯此咒心。

    是貴重無比之法故。

    随因感果。

    在處居尊也。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至)五谷豐殷兆庶安樂。

     冠注 此明國土康甯歲豐民樂也。

    饑荒疫疠刀兵者。

    三災也。

    賊難一切者。

    謂餘殃害。

    皆在其中矣。

    支提。

    此雲可供養處。

    即淨刹之通稱也。

    脫阇。

    此雲幢。

    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者。

    謂必至誠至敬。

    心一無二。

    始獲其驗也。

    佩身安宅災厄悉滅者。

    謂以正摧邪。

    如湯銷冰也。

    在處有咒天龍歡喜以至兆庶安樂者。

    顯此咒心。

    具四無量心故。

    天龍八部。

    一聞此咒。

    皆生歡喜。

    而令雨晹時若。

    庶民樂業也。

    然衆等一心久而敬之。

    方獲靈驗。

    舊說。

    若咒雖遍有。

    束之高閣。

    曾未敬禮。

    或更置于猥亵之處。

    塵穢不堪。

    而責咒無驗者。

    亦惑之甚也。

     亦複能鎮一切惡星(至)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冠注 此明轉兇為吉也。

    變怪災障等。

    皆宿生妄業所感。

    此咒心。

    能消宿障。

    故不起也。

    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着其身者。

    謂此咒心。

    順真常性中流出。

    亦能解黏去縛故也。

    常無惡夢者。

    良由晝不見惡境故。

    夢中所現。

    皆善境界也。

    舊說。

    惡星有八萬四千者。

    皆由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所感。

    二十八者。

    四方各七。

    即二十八宿也。

    八大惡星。

    即五行之經。

    及羅計孛也。

    順則福應。

    逆則災應。

    書雲。

    惠迪言從逆?。

    是也。

    能生災異者。

    亦應其逆而已。

    如彗孛飛流。

    應同分妄見。

    非星之為也。

    有此咒地永不能入者。

    以咒力葉乎百順。

    故惡變悉滅于天。

    災祥不入其境也。

    災祥者。

    吉?之先兆也。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至)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冠注 此結勸誦持也。

    保護入定遠離魔冤者。

    顯此咒心。

    能滅過去冤債也。

    汝及未來不生疑悔者。

    謂現未修行者。

    能依我壇規。

    守我戒律。

    所師不穢。

    于法不疑。

    于此四者。

    一無所犯。

    則現生取證。

    必無疑矣。

    身證心通者。

    舊說。

    據前所謂不出三義。

    一者證果。

    即端坐百日。

    有利根者。

    不起于座。

    得須陀洹也。

    二者發解。

    謂縱身心聖果未成。

    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

    三者宿命。

    是人。

    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無疑惑矣。

    若果依教奉行。

    不得此益。

    則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足見所說真實必不賺誤也。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至)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冠注 此明衆神護咒也。

    金剛。

    力士衆也。

    現其執金剛身。

    不同後之菩薩也。

    修菩提者。

    以修耳根圓通。

    持咒心為上。

    後皆仿此。

    爾時下。

    諸天衆也。

    審猶果也。

    一生如願者。

    謂令現在身證心通。

    若謂事事如願。

    亦可也。

    複有無量藥叉下。

    八部衆也。

    誓願常護。

    令修行者。

    速成大果也。

    複有無量日月下。

    天神衆也。

    師伯亦主宰統尊之稱。

    年歲巡官。

    即四直功曹之類。

    複有無量山神下。

    川神地祗衆也。

    山海神。

    川嶽主也。

    土地。

    地祗類也。

    水陸空行。

    舉三居以該多衆也。

    萬物精祗。

    如主樹木苗稼等神。

    以上皆有形之類。

    下該無形。

    風神王。

    即主風神也。

    無色界天。

    無業果色。

    皆無形類。

    同時稽首者。

    或仗佛威光。

    暫能現身也。

    保護行人永無魔事者。

    謂持此咒者。

    以受正法。

    凡諸百靈。

    自當守護。

    令其不畏魔冤。

    得成正覺也。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冠注 此明菩薩護咒也。

    欲至如來究竟覺地。

    須假金剛觀智。

    斷除塵沙無明。

    方盡妙覺。

    然末世修行。

    邪外熾盛。

    縱有金剛觀智。

    亦能持咒。

    若無菩薩冥熏加被。

    亦不能入楞嚴大定成正修行故。

    金剛藏王菩薩。

    常随此咒。

    救護末世修行者。

    此亦菩薩。

    帶果行因。

    以酬護生本願故也。

    定心散心常随侍衛者。

    正是菩薩深慈大悲。

    而持咒修行者。

    亦當自護淨戒。

    如惜明珠。

    庶無仰愧于菩薩。

    可也。

    大自在天。

    即色界魔天也。

    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者。

    謂縱近其傍。

    無罅隙可入也。

    除彼發心樂修禅者。

    謂諸小鬼神。

    心慕禅定咒力。

    亦能衛護行人。

    故得于如來前。

    親近修定持咒者。

    以寶杵碎首者。

    此大權菩薩。

    以慈心護法。

    正令摧邪。

    若涅槃殺闡提。

    仙預誅淨行。

    皆由住無緣慈。

    得一子地。

    乃能如是也。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者。

    謂無願不從也。

    已上修道分。

    有正有助。

    若自耳根證入圓通為正修。

    若結壇持咒為助修。

    或兼不兼。

    随根利鈍耳。

    修道分竟。

    下明證道分。

    雖圓修圓證。

    亦有位次。

    若位次不明。

    則淺深失準。

    未免妄竊佛果。

    虛标聖位。

    故須問明。

    使無紊亂也。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