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七

關燈
十四心者。

    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及暖頂忍世四加行。

    漸次。

    即三漸次也。

    修行名目。

    始自幹慧地。

    終至四加行也。

    地即十地也。

    阿難此請有二義。

    一者既知行門必有位次。

    如得門入室。

    須知堂奧淺深也。

    二者初聞佛說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到此解行圓融。

    則心言直矣。

    地位無曲其相雲何。

    故遂請之。

     冠注 此請證果位次也。

    欲問位次。

    先謝教誨曰。

    我等愚鈍。

    實難明理。

    亦難斷惑。

    況好多聞強記故。

    于諸漏種習。

    未求出離。

    今蒙世尊深慈教誨。

    得悟耳根為正熏修。

    持咒為助道因。

    則知修證無惑。

    故得身心快然饒益矣。

    然雖得正助二門。

    堪為修證。

    望佛菩提。

    及大涅槃。

    尚在遙遠。

    于其中間。

    所有艱險。

    所經階級。

    又不可不知。

    我等縱能如是。

    而修佛楞嚴大定。

    而證佛無餘涅槃。

    未到涅槃以前。

    作何功行。

    名為幹慧地。

    又以何功行。

    名為四十四心。

    若自原始要終。

    而論發覺初心。

    至何漸次而後。

    方得幹慧地。

    及與四十四心之修行名目。

    既曆四十四心。

    又至何所名入地中。

    既入地中。

    更做何等工夫。

    得名為等覺菩薩也。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冠注 此贊歎許說也。

    世尊贊美阿難。

    不惟為一身一世。

    乃能普為現前大衆。

    及末世諸衆生。

    凡修楞嚴大定。

    求大乘法者。

    始自凡夫三漸次。

    終至妙覺。

    而中間經曆五十五位。

    然後得歸涅槃。

    逐一問明。

    欲我預為懸遠。

    指示無上了義正修行路。

    而使現前當來諸修行者。

    從始至終。

    直超妙覺果海。

    更無委曲諸相。

    其問不亦善乎。

    刳者。

    刮剔也。

    謂虛浮其心。

    絕無疑滞及與辯難。

    惟默然承受而已。

    懸者。

    遠也。

    先也。

    非謂途遠。

    特世遠也。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至)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菩提。

    即正智。

    涅槃。

    即真理。

    此下十二類生。

    總明生滅名妄一句意。

    亦廣明前三種相續。

    此以衆生颠倒。

    攝前業果也。

     冠注 此明真如妙性。

    元離世出世之名相也。

    妙性者。

    真如實體也。

    圓明者。

    遍照妙用也。

    名相者。

    五十七位菩提路也。

    意謂。

    汝問從何漸次。

    乃至等覺者。

    總屬名相。

    而妙性圓明中。

    元無此名相。

    雖有菩提涅槃之名。

    特對世界衆生而立耳。

    且實際理中。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何複有此菩提涅槃耶。

    蓋以真性妙明。

    能為染淨依故。

    由初念不覺。

    依真起妄。

    而成無明。

    遂有世界衆生。

    忽然生起。

    既有生即有滅。

    所以有生滅。

    故而稱之為妄。

    則有二種颠倒。

    乃至十二類生。

    此依染緣。

    而立衆生世界之名相也。

    既然成妄。

    複立真以遣妄。

    所以由妄滅故。

    而稱之為真。

    則有三漸次。

    乃至五十五位菩提路。

    此依淨緣。

    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

    是則稱如來為得無上正智。

    而證大涅槃者。

    特轉煩惱依菩提故。

    滅世界颠倒。

    轉生死依涅槃故。

    滅衆生颠倒。

    但轉用不轉體。

    轉名相不轉真性。

    以生死涅槃。

    皆如來藏中之影像故也。

    下直示曰。

    汝今欲修五十五位真正禅定。

    直至如來無餘涅槃。

    須當識此二颠倒因。

    亦知菩提涅槃。

    即在二颠倒中求。

    以此颠倒不生。

    即為二轉依号。

    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所謂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也。

     阿難雲何名為衆生颠倒(至)由是故有衆生颠倒。

     将欲複真等。

    暗指阿難所問五十七位菩提路。

    意謂一念未起前。

    将誰立真。

    真且尚無。

    而況妄者乎。

    舉生住。

    略異滅。

    舉心法。

    略身受。

    乃互相影略耳。

     冠注 此明衆生颠倒也。

    雲何下。

    徴問詞。

    由性明心性明圓故者。

    性。

    即真體。

    心。

    即妙用。

    明圓。

    即具足義。

    良由真體妙用中。

    本來具足生滅與不生滅性故。

    若以淨業熏。

    則漸成真種。

    以染業熏。

    則漸成妄種。

    其妄惟何。

    因一念能明。

    便成無明。

    依無明而成業識。

    故曰因明發性。

    由業識。

    而生見相二性。

    故曰性妄見生。

    既有見相二分。

    則根身器界。

    頓然俱現。

    故曰從畢竟無相之真。

    而成究竟有相之妄。

    遂以衆生為能有。

    世界為所有。

    然就衆生推之。

    曾無能有之因。

    就世界推之。

    亦無所有之因。

    雖衆生為能住。

    元無能住之相。

    世界為所住。

    亦無所住之相。

    以此推究。

    了無根本。

    然妄雖無本。

    依真而立。

    故曰本。

    此無能無所之中。

    而妄自建立其所住世界。

    及能住衆生者。

    止因最初一念妄動。

    迷己本性圓明之真體。

    而便生虛妄。

    此虛妄性。

    元非實體。

    亦無依止之處。

    既無體無依。

    真妄兩忘。

    更将誰複即此欲真。

    一念已非初念未起之真正真如性矣。

    況于非真性上。

    更生求複之心耶。

    此于無可欲慮而強欲之。

    于無可複處而強複之。

    故圓明本體。

    愈複愈遠。

    反使真性乖違。

    宛成虛妄之非相矣。

    夫非相者。

    不出生住異滅。

    身受心法而已。

    然此亦以非生計生。

    非住計住。

    執非心為心。

    執非法為法。

    其生住異滅。

    乃微細遷流。

    屬第七識。

    身受心法。

    乃我法二執。

    屬前六識。

    由此妄識展轉發生。

    遂有因果相續不斷。

    然究其本根。

    不過由染淨種子。

    發生力勝。

    故能發明。

    各各現行。

    種現熏持。

    則成業苦。

    既有業苦。

    則有感招。

    既有感招。

    則相生相滅。

    輪回不息。

    由是非相執相故有衆生。

    稱為颠倒也。

     阿難雲何名為世界颠倒(至)變化衆生成十二類。

     冠注 此明世界颠倒也。

    雲何下。

    徴問詞。

    上文雖明衆生。

    亦兼世界。

    此下。

    雖明世界。

    亦兼衆生。

    足見根身器界。

    俱從妄念生起。

    本不相離也。

    此處當領上總标文。

    來方接貫。

    但譯者略其文耳。

    猶雲世界颠倒者。

    亦由性明心性明圓故。

    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如是。

    則既有能有之衆生。

    亦有所有之世界。

    是故上下四方。

    分段妄生。

    此界之名。

    所由立也。

    然就衆生推之。

    元無能有之因。

    就世界推之。

    亦無所有之因。

    且無能住之相。

    亦無所住之相。

    而所謂能所者。

    總一虛妄耳。

    是故以妄承妄。

    念念遷流。

    不能常住。

    因此三世相續。

    而成此世之名所由立也。

    由此三世四方。

    和合相涉。

    宛轉十二。

    世界既成十二。

    則諸衆生織妄相成。

    明理不越。

    根塵判隔。

    亦成十二。

    故随依正應數變化。

    而成十二類生也。

    分段。

    即界限也。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冠注 此總明身界交涉。

    織妄相成。

    故有十二類生也。

    意謂。

    既有身界相涉。

    則于一念妄動時。

    而内根外塵。

    頓然俱現。

    曾無前後。

    但此方耳根偏利。

    聲能通垣。

    故以聲居六塵之首。

    而曰因動有聲。

    因有聲故。

    必有色在。

    因有色故。

    必有香氣。

    因有香故。

    必可嗅而成觸。

    因有觸故。

    必知其味。

    因有味故。

    必知其為何法。

    既有六塵境風。

    鼓動心海。

    則六種根識。

    紛然亂起。

    亦如塵相随動其一。

    則餘五者一時俱起。

    故随所起之惑。

    便成業性。

    蓋由一念妄動。

    而成十二種區分類别。

    從此輪轉。

    無有停息。

    是故。

    世間六根六塵。

    随舉一法。

    則十二法。

    一時俱現。

    而根塵窮十二變。

    為一周旋往複。

    以根塵造業。

    既具十二。

    乘此業力。

    輪轉諸趣。

    颠倒生相。

    于世界中。

    亦成十二類生。

    所謂卵胎濕化。

    乃至若非有想。

    若非無想。

    夫此衆生。

    随舉一類。

    則十二類一時俱現。

    亦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

    後文自見。

    此總明。

    下分釋。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回(至)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冠注 此明卵生因果之相也。

    依殼而生曰卵生。

    由因下。

    明造因。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