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五

關燈
身中下。

    聞法修觀也。

    先觀涕唾津液等在一身中。

    雖有旋複不停清濁不一。

    而性體是同。

    故不相傾奪也。

    觀内既成。

    引伸于外。

    擴而觀之。

    浮幢王刹等。

    準華嚴經。

    華藏海中。

    有大蓮華。

    其蓮華中。

    有諸香水海。

    一一香水海。

    各有一華。

    為諸佛刹世界種華藏世界。

    在香水海中。

    故曰浮幢王刹。

    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累高。

    如幢最為高大。

    故稱為王。

    今觀行成熟故。

    觀身之水與彼海水。

    性無差别。

    雖則觀行成熟。

    未得無我。

    故入定之時。

    不見一物。

    但見湛水。

    由定中。

    猶存能觀之心。

    所觀之水。

    故出定之時。

    亦存身相。

    是以觀力縱。

    然增勝入己。

    所見皆同。

    但定色未除。

    能所未忘故。

    有激水作聲。

    頓覺心痛之事也。

    身子入定于恒河岸。

    有二鬼王。

    乃過去宿冤。

    以掌擊之。

    出定頭痛。

    以白于佛。

    佛言。

    若不入定。

    遭彼所擊。

    必作微塵。

    賴蒙定力。

    得平複耳。

    今出定心痛。

    故言同彼。

    且自思惟。

    久離見思。

    不堕分段。

    今複心痛。

    将無退失四果也。

    身質如初。

    心不痛也。

    逢無量佛。

    謂所經多劫也。

    方得亡身者。

    謂無能觀之心。

    亦無所觀之水。

    則定果色亡。

    蘊身亦空矣。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别者。

    所謂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也。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者。

    所謂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也。

    得無生忍者。

    得因地心也。

    圓滿菩提。

    契果地覺也。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至)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冠注 此因風大悟入圓通也。

    因觀身心皆風力所轉。

    觀成圓悟。

    洞然無礙。

    故号琉璃光也。

    所事之佛。

    名無量聲。

    亦從此法門證得故也。

    開示本覺妙明。

    而令觀風大者。

    謂本覺乃不動之體。

    妙明乃周遍之用。

    世界衆生。

    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

    謂初由本覺一念随緣。

    而成無明風故。

    感風輪執持世界。

    今觀風性本空。

    動相寂然。

    則旋妄還真。

    歸乎本覺。

    然此尚是佛所示之觀門也。

    我于爾時下。

    叙入觀也。

    觀界安立者。

    觀方位安立。

    由風力所持故也。

    觀世動時者。

    觀三世遷流。

    由風力所運故也。

    觀身之有動靜者。

    由風力所轉也。

    觀心有生住異滅者。

    由境風鼓動心海。

    而成識浪也。

    是則世界身心。

    動止不一。

    觀其所由。

    皆從本覺一念妄動搖。

    明風出而生。

    豈有差别之性耶。

    我于觀行成熟時。

    覺此群動之性。

    本自虛妄。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以此推之。

    微塵衆生。

    皆是妄緣風。

    力所轉自一世界衆生。

    乃至大千世界衆生。

    亦複如是。

    各居一世界中。

    喻如一器之中。

    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夫此衆生。

    良由一念不覺故。

    于自己方寸之中。

    鼓發狂鬧而已。

    離心之外。

    焉得有此動相哉。

    由達心外無法故。

    于生滅中。

    速悟無生。

    則本覺心開。

    遂見震動國中。

    有不動尊佛。

    即能于不動如來。

    為法王子。

    乃至遍事諸佛紹隆法化也。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者。

    由觀身心。

    皆屬風力妄緣所轉。

    了妄無因。

    洞見本覺。

    如淨琉璃也。

    風力無依者。

    了此風相本空。

    無所來去也。

    悟菩提心者。

    轉識成智也。

    入三摩地者。

    證圓通真理也。

    合十方佛者。

    上同佛果也。

    傳一妙心者。

    下化衆生也。

    所謂性空真風性。

    風真空唯。

    一妙心也。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至)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冠注 此因空大悟入圓通也。

    無邊身。

    即法身也。

    真空法身。

    遍一切處。

    且法身無身。

    以萬法為身。

    故曰無邊。

    蓋由觀彼四大無我。

    而證此法身無邊。

    遂轉八識。

    而成四智。

    即持此智。

    照明塵刹。

    則色色皆空。

    是以法身四智。

    遍融依正二界也。

    又于自心。

    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

    盡虛空際者。

    蓋以一智而現十智。

    照十方界。

    窮其真空妙有。

    乃從體起用也。

    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者。

    蓋稱法身智體。

    攝諸刹海。

    悉入其中。

    乃攝用歸體也。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者。

    是以一身遍入一切處。

    寓物現形。

    随機普應。

    如華嚴雲。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是也。

    此大神力。

    總指上能融一切。

    能入一切。

    及體用互攝也。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者。

    空其身相也。

    妄想生滅者。

    空其心相也。

    虛空無二。

    佛國本同者。

    性空真色。

    性色真空也。

    于同發明得無生忍者。

    了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而證無生法忍也。

    觀空無邊入三摩地。

    謂由觀空大。

    而悟入圓通也。

    妙力圓明者。

    極言色空不二依正相入自在無礙也。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至)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冠注 此因識大悟入圓通也。

    彌勒正雲梅怛利曳那。

    舊說。

    此翻慈氏。

    為慈隆。

    即世悲。

    臻後劫愍物迷識故。

    示迹發明也。

    我憶往昔。

    叙古從凡入聖之因行也。

    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

    謂身雖出家。

    心未入道。

    重世虛名。

    喜親貴族也。

    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

    謂重世名族。

    散心馳求者。

    為見心外有法。

    取著名相故。

    授以唯心識定。

    蓋唯遮境有識簡心空。

    入此觀門。

    即達心外無法。

    凡内身外境。

    唯自識心熏習。

    變現猶若夢幻。

    生滅不實。

    能如是觀。

    則外馳心止。

    而觀行成就矣。

    曆劫以來乃至無量如來者。

    謂修習既久。

    唯識定深。

    自知萬法如電。

    一心内觀。

    無複外求。

    妄緣盡息。

    名心悉空。

    如是漸進。

    得成無上妙圓。

    悟明如來藏性。

    則了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而獲無分别智。

    證如如理故。

    明法界身心。

    本無二相。

    諸佛如來。

    自性流出。

    不由他現也。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者。

    正顯由修唯心識定。

    而得因圓果滿。

    故補佛位也。

    佛問圓通乃至得無生忍者。

    謂由前來未修唯心識定。

    不知見相二分。

    唯藏識變起。

    執為實有故。

    成依他起性。

    複從二者。

    周遍計度。

    起我法二執。

    故成遍計執性。

    今由修定。

    而得悟性識。

    明知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周遍法界。

    遂達遍計本空。

    依他幻有。

    唯一圓成實性故。

    能遠離依他遍計。

    而證無生法忍也。

    唯識頌雲。

    若時與所。

    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蓋由初觀依正染淨等法。

    唯識變起。

    本無自性。

    即不起妄想遍執。

    計我計法。

    便離遍計也。

    複達能變所變。

    唯一妙覺明性。

    更無别法。

    便離依他。

    而圓成清淨寶覺也。

    如唯識雲。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是也。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至)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冠注 此因見大悟入圓通也。

    舊說。

    準觀經雲。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

    名大勢至。

    又言。

    此菩薩。

    舉足下足。

    皆一切世界震蕩。

    三途令成解脫。

    凡入諸佛會中。

    必先震動。

    故得是名。

    悲華經言。

    往昔因中。

    彌陀作輪王時。

    觀音為長子。

    勢至為次子。

    今在極樂。

    居于彌陀左右。

    倫。

    類也。

    十二如來者。

    謂無量光。

    無邊光。

    無着光。

    端嚴光。

    愛光。

    喜光。

    可觀光。

    不思議光。

    無等光。

    不可稱量光。

    映蔽日光。

    映蔽月光。

    超日月光。

    具大本。

    彌陀有此十三号也。

    念佛三昧者。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也。

    若念自性彌陀。

    能念屬正智。

    所念屬真理。

    智理一如。

    本性佛現矣。

    若念樂邦彌陀。

    能念屬己。

    所念屬佛。

    但己能冥記不忘。

    佛自放光接引也。

    一專為憶。

    喻佛念衆生也。

    一人專亡。

    喻衆生不念佛者也。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

    以佛更無餘事。

    唯念衆生。

    曾未頃刻離衆生。

    故曰若逢或見也。

    衆生無心念佛。

    而佛雖時現于前。

    衆生冥然不知。

    故曰不逢不見也。

    二人相憶乃至不相乖異者。

    喻佛生同念。

    且如形影不離。

    甯惟逢見而已哉。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合上喻一人專憶也。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者。

    合上喻一人專忘也。

    子若憶母。

    如母憶子。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者。

    合上喻二人相憶。

    乃至形影不離也。

    若衆生心。

    乃至自得心開者。

    申釋上義。

    謂果心專憶佛念佛。

    現前自得見佛。

    足見佛不離心。

    但因迷悟故。

    成隐顯耳。

    既得現前即見。

    豈有當來不見者乎。

    且去佛不遠。

    亦不假佛之方便。

    而自得心開見佛矣。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喻心近于佛。

    自有成佛氣分也。

    香光莊嚴者。

    謂假念佛香光莊嚴。

    自己素法身佛也。

    我本因地。

    以念佛證無生忍。

    指因行言。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者。

    指果德言。

    乃因果一如也。

    都攝六根者。

    謂念即意根。

    由意為諸根所依故。

    意根念佛。

    則以諸根攝在一處故也。

    蓋初念佛時。

    即以生滅心。

    緣佛相好。

    及依報莊嚴眷屬等。

    一一樂事。

    專住一境。

    心無間斷。

    見佛依正二報。

    如對明鏡。

    周眸一覽。

    無非妙境。

    然後觀此所見佛相妙境。

    俱屬虛妄。

    本無自性。

    唯念所現。

    複觀能念之心。

    自何而有。

    遂此不見一法。

    畢竟空寂。

    以心不見心故。

    無相可得。

    是則能所俱寂。

    本來無念。

    離念相已。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如。

    即證平等法身。

    由念相好。

    證法身佛。

    蓋生即無生也。

    然我既證法身。

    衆生法身。

    與我無二。

    且無二之性。

    互相關涉。

    故念佛者。

    我皆攝入也。

    修行者。

    能知此等法門。

    自不以參禅者為高利。

    念佛者。

    為卑鈍矣。

     楞嚴經講錄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