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四

關燈
此地位。

    先當勘驗此等領納塵境。

    發現功能之六根。

    誰是合中知。

    誰是離中知。

    誰是幽深。

    誰是淺近。

    誰為圓通。

    誰不圓滿。

    若能于此六受用根中。

    自驗自審。

    悟得誰為圓通根本。

    即從此根。

    逆彼織妄相成。

    流逸奔境之業根。

    而循入不生滅性。

    則與不圓根。

    較其功效。

    猶日劫相倍也。

    我今于前第一決定義中。

    顯汝六根。

    唯一湛圓。

    妙覺明心。

    于此複顯六根本來所具功德。

    有離合。

    有深淺。

    有全缺。

    曆曆分明。

    無不備顯。

    但随汝樂欲。

    于中詳擇其可入不生滅者。

    吾當開發明白。

    令汝直趣迳進。

    永無退堕。

    然令汝自擇者。

    循其根性也。

    若以十方如來法眼觀之。

    則于一切法性。

    無不通達。

    若逆若順。

    皆作方便修行。

    皆得圓滿菩提。

    于中曾無優劣。

    但汝根性尚劣。

    未能于一切法中。

    皆得圓通。

    自在智慧。

    于六根中。

    未免隔越。

    故我宣揚優劣。

    令汝于中揀選一根。

    若能一門深入。

    使妄窮真現。

    則餘五根。

    應時圓脫。

    齊入無生。

    不俟餘力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冠注 此因問答。

    而聊示一門深入六根皆淨之端也。

    阿難意謂。

    欲逆生死流。

    至不生滅。

    須是六根俱入始得。

    雲何深入一門。

    而能令六根一時皆淨耶。

    世尊意謂。

    湛圓妙覺。

    非一非六。

    秪因迷惑。

    而妄分一六。

    其惑惟何。

    即汝須陀洹。

    名預流果。

    良以不入六塵。

    得逆生死欲流。

    而入見道位。

    其所斷。

    惟是界内分别我執。

    亦名八十八使也。

    若第六根中。

    所積種子。

    而能生現行者。

    乃無始虛習。

    即八十一思惑。

    亦名俱生我執。

    其根本尚在含藏識中。

    必要因修道方可斷得。

    斷此。

    方無上二界貪慢癡惑。

    得逆生死有流。

    及無明流。

    而始證四果。

    可名阿羅漢。

    何況此含藏識中。

    生住異滅同體無明。

    亦名俱生二執。

    乃有四十二品。

    非至等覺。

    不能斷得。

    其分齊頭數。

    汝安得而知之乎。

    由不知此故。

    不能一門深入六根清淨。

    汝若不信一解六淨。

    且觀現前六根。

    實為一乎。

    實為六乎。

    若言定一。

    耳亦可見。

    目亦可聞。

    頭亦可履。

    足亦可語。

    今則不爾。

    何得定一。

    若言定六。

    則身口與耳。

    不相為用。

    我今與汝說法。

    汝之六根。

    誰來領受。

    阿難答曰。

    我用耳聞。

    佛言。

    既定是六。

    汝耳自聞。

    與汝身口何幹。

    乃必于聞時。

    而口問身欽耶。

    可見亦非定六。

    是故應知。

    若非是一。

    終須是六。

    若非是六。

    終須是一。

    豈有汝根元定是一。

    又元定是六耶。

    既非一非六。

    足見一乃對六而成。

    六乃對一而成。

    元非定有一六之名也。

    下示一六生起之由。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至)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冠注 此欲示一六義生。

    先舉喻以通之也。

    承上雲。

    既非定一。

    又非定六。

    而衆生為六為一者。

    何故哉。

    蓋由無始一念颠倒。

    妄立根塵。

    而循生死流。

    沉淪衰替。

    故于一圓湛體。

    而執一執六。

    今汝方得初果。

    不入六塵。

    雖六用不行。

    惟銷現行。

    其虛習種子。

    尚在含藏識中。

    故未亡一。

    由其根塵種子俱存故。

    不達一入六淨也。

    然一與六義。

    雖依圓湛體生。

    而圓湛本體。

    未始有異。

    正如太空之參合群器。

    由器有方圓長短。

    而名空為異。

    空未始異也。

    除器異而觀空故。

    說空為一。

    斯亦對異說一。

    空體何有一乎。

    但因參器。

    而說空不同。

    因除器。

    而說空為同。

    此徒有言說而已。

    且器未參合時。

    彼太虛空。

    憑何故。

    而為汝成同。

    成不同耶。

    其同異。

    皆不可言。

    況更名是一非一。

    若言彼空是一。

    何處更有其二者乎。

    則汝了知六根。

    亦然。

    此圓湛體。

    分為六根。

    由根六而言體為六。

    而體未始六也。

    旋伏六根。

    言體為一。

    斯對六言一。

    體何有一乎。

    可見因根分而言體六。

    因根銷而言體一。

    此徒有言說而已。

    且根未分隔時。

    此圓湛體。

    憑何故。

    而為汝言一言六耶。

    若言此體是一。

    何處更有其二者乎。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至)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冠注 此以法合喻。

    正明一六義生也。

    夫湛圓妙覺。

    本無一六。

    如太虛空。

    本無同異。

    由根塵相結。

    妄分一六。

    亦如群器參空。

    言空有同異也。

    前雲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斯示以所結之由。

    向後六解一亡。

    複授以解除之方也。

    蓋謂湛圓妙覺。

    如珠映色。

    本無染着。

    最初由明暗二塵。

    互顯。

    于妙圓覺性中。

    而湛圓妙性。

    一念不覺。

    被塵黏着。

    引發見精。

    照映二塵。

    遂攬色塵。

    結為勝義根。

    此根雖屬色法。

    猶是白淨色。

    故曰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其相微細最難分辨。

    所謂愚者難分識與根也。

    因有勝義。

    為浮根之元。

    依此立名。

    即有眼體。

    如蒲萄朵。

    既有浮根。

    是外依色香味觸。

    内依地水火風。

    結成二根。

    則見精托根。

    流逸奔色。

    而循色流轉。

    無返本時也。

    由動靜二塵相擊。

    于妙圓覺性中。

    而湛圓妙性一念不覺。

    被塵黏着。

    引發聞精。

    照映聲塵。

    遂卷聲塵。

    結為勝義根。

    此根雖屬色法。

    猶是白淨色。

    故曰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其相微細。

    愚者難辨。

    因有勝義。

    為浮根之元。

    依此立名。

    即有耳體。

    如新卷葉。

    既成浮根。

    是外依色香味觸。

    内依地水火風。

    能所八法。

    結成二根。

    而聞精托根。

    流逸奔聲。

    故循聲流轉。

    無有窮時也。

    相擊互不相容也。

    卷包攬也。

    由通塞下。

    明鼻根也。

    相發。

    互相引發也。

    納吸取也。

    餘并準上。

    由恬變下。

    明舌根也。

    恬者。

    無味之味也。

    變即五味之總。

    有味之味也。

    以有味無味相對。

    而成二種也。

    參。

    雜和也。

    絞。

    旋取也。

    由離合下。

    明身根也。

    二者交際曰摩。

    抟。

    攬取也。

    腰鼓。

    俗呼杖鼓也。

    颡腔也。

    由生滅下。

    明意根也。

    知精。

    指勝義根。

    意思者。

    謂意以思量了别為性。

    幽室見者。

    如人在明處。

    不能見暗室中人。

    而暗室中人。

    能見明處人。

    蓋意根。

    處此身内。

    為前五根。

    思惟籌度故也。

    然既以幽室見。

    而狀其思意之體。

    似不必泥于正法念經。

    而确指肉團心也。

    下總結顯雲。

    如是六根。

    皆由圓湛覺明之體。

    一念不覺。

    而有能明之明覺。

    此覺一妄。

    遂失彼真覺精了之本體。

    由是黏明暗。

    而發見光。

    黏動靜而發聽光等。

    彼一六義生。

    及所結之由。

    皆不出乎此也。

    光指見精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至)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冠注 此示根結體空。

    而明一解六亡也。

    由此六根。

    元系結塵所成。

    是以。

    汝今離明暗色塵。

    則無見體。

    離動靜聲塵。

    則無聽質。

    乃至無生滅法塵。

    則了知之意根。

    無所寄托。

    汝問雲何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

    一時清淨。

    汝但反旋六根。

    不循動靜。

    乃至明暗等。

    諸生滅相。

    奔逸流轉。

    此即逆生死流。

    循涅槃流。

    乃簡易圓頓之工夫也。

    然亦不必六根齊反。

    随汝選一圓根。

    專心努力。

    以旋拔之。

    但此一根。

    外脫塵相。

    内伏根性。

    根境不偶。

    識心不起。

    複歸元明真體。

    永不黏妄發光。

    而本來光明。

    迥然獨照。

    既從本性。

    發起真光。

    則餘五根。

    一時拔脫。

    至此則外不由塵。

    内不循根。

    常光寂照。

    周遍無礙。

    雖假彼根。

    以顯此照用。

    而實不循根。

    如是則耳可見色。

    眼可聞聲。

    一根可作諸根用矣。

    此即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也。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冠注 此引六人。

    以證六根互用也。

    阿那律陀。

    無眼根而能以心見。

    ?難陀。

    此雲賢喜。

    龍能以角聽。

    殑伽。

    此雲恒河。

    亦雲天堂來。

    主河之神。

    以身聞香。

    驕梵缽提。

    受牛飼報。

    故曰異舌也。

    舜若多。

    此雲空。

    即主空神也。

    其質如風。

    而能覺觸。

    舊說。

    空神多劫以無身為苦。

    佛放拔苦光。

    映令暫現身。

    觸則樂不可言。

    無色界天人亦然。

    迦葉此雲飲光。

    修滅盡定者。

    六七二識。

    分别俱生我執悉斷。

    故無心念矣。

    引此六人。

    或是凡夫業報。

    或是小乘修得。

    斯皆妄力。

    尚不循根。

    何況圓脫。

    豈不互用耶。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至)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冠注 此結明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複還元覺。

    是于身世界。

    不生纏縛。

    即能超越器世界矣。

    諸根圓拔内瑩發光者。

    心光融徹。

    表裡一如也。

    浮塵。

    六根也。

    器世界諸變化相。

    總指山河萬物染淨苦樂等相也。

    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者。

    謂以根本智。

    親證法性。

    則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皆吾一體。

    乃至一多無礙。

    小大互融。

    無所不可也。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至)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冠注 此明寄根明發之本體。

    在凡夫肉眼中。

    曾未虧欠也。

    意謂。

    汝若不信明不循根。

    本來周遍。

    但觀世人見不藉明。

    則可知矣。

    如彼世人未悟真明。

    不知見性周遍無礙。

    唯以見性。

    聚于眼根故。

    離根離明。

    則不能見。

    假令彼人忽然急合其眼。

    則暗相現前。

    雖有眼根。

    黯然與頭足無異。

    設複有人。

    當其前立。

    此合眼者。

    以手循彼外人之體。

    而揣摩之。

    雖不假眼。

    而頭足一辨。

    明然無惑。

    是暗中知覺。

    與明中知覺。

    未始有異。

    若藉緣之見。

    必因明始見。

    暗成無見。

    若不藉明緣。

    而見性自發者。

    乃真明獨露。

    了了常知。

    則明。

    自不能使其明。

    暗。

    自不能使其暗。

    然則世人見性。

    尚不藉門而見。

    況内瑩發光。

    根塵既銷者。

    安得不成圓通妙用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冠注 此阿難謬解佛語。

    誤認黏湛發起見精等。

    為湛圓本體。

    遂起斷滅之疑也。

    先按定教旨雲。

    據如來所說。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

    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必要因果二地同一。

    常住真心。

    而後可爾。

    且常聞世尊所說果地覺。

    曰菩提。

    乃斷盡煩惱而得者。

    曰涅槃。

    乃淨盡二死根本而證者。

    曰真如。

    乃不變不動究竟法身也。

    曰佛性。

    乃本覺真性也。

    曰庵摩羅識。

    乃白淨識。

    離諸垢穢者。

    曰空如來藏。

    是空諸所有者。

    曰大圓鏡智。

    乃轉藏識所成之根本智也。

    此七種。

    名雖差别。

    皆是果地位中。

    斷盡無明。

    性德具足。

    其體性不可損動。

    如金剛王寶。

    能壞一切。

    而一切不能壞。

    乃究竟堅固。

    常住不壞。

    一成永成。

    無複變易者也。

    前蒙世尊備顯六湛圓明。

    敕我擇一圓根。

    當為發明。

    令我增進。

    今雲。

    見等六根。

    離塵無性。

    若此見聽等六根。

    離彼明暗動靜等六塵。

    畢竟無體。

    還同世尊前來所斥之念念。

    随塵起滅。

    分别識心。

    離于前塵。

    本無所有也。

    雲何将此畢竟斷滅者。

    為因地心。

    而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若離明暗等。

    見等畢竟性空。

    誠如所斥。

    若無前塵。

    念自性滅。

    我今前後反覆。

    周而複始。

    微細推求。

    根畢竟空。

    則本無我心。

    若離于塵。

    則心無所在。

    既成斷滅。

    将何者。

    立為因心。

    而求取無上知覺乎。

    且如來前言。

    六湛圓明。

    今言離塵無性。

    是則違越誠言。

    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

    号稱真實語者。

    蒙謂暗鈍而不悟佛言。

    吝。

    謂凝滞而不果自進也。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至)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冠注 此責其執常為斷也。

    言。

    汝唯學多聞。

    不暇盡漏。

    所以動辄錯誤。

    吾前為汝指出颠倒起處。

    要汝除其種習。

    而汝心中。

    徒知颠倒所因。

    而種習仍在。

    是但能記持名言。

    及至真倒現前。

    實未能識。

    今欲直示根性真常。

    恐汝誠心甚吝。

    猶未信伏。

    吾今試将塵俗易曉之事。

    為汝方便指示。

    即當因事而釋疑也。

    颠倒所因。

    指前颠倒之處。

    因即種子也。

    真倒即以常為斷也。

    未盡諸漏。

    即倒習未除也。

     即時如來來羅睺羅(至)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冠注 此假聲塵生滅。

    驗聞性真常。

    為耳根圓通之定案也。

    自羅睺擊鐘。

    至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乃二番審定。

    令其親自決斷。

    或有或無。

    皆是聞根。

    向後以正義斥之。

    則惟是聲塵。

    無關于聞根也。

    斯正是颠倒處。

    由颠倒故。

    迷本聞根。

    而循聲流轉也。

    下以正問反之也。

    自如來又敕羅睺擊鐘。

    至音響俱絕則名無聲。

    此複三番審定。

    方露正義。

    令知聲有聲無。

    非關聞根也。

    少選。

    有頃。

    猶雲少時頃刻也。

    自佛語阿難。

    至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此乃斥其答報無定。

    自成矯亂也。

    蓋雖以聲聞并問。

    而有無唯屬于聲。

    豈可随人口角。

    混答聞之有無哉。

    自失定見。

    故成矯亂也。

    自聲銷無響。

    至說聞無性。

    乃直示聞性真常曰。

    第一番鐘聲歇時。

    汝答無聞。

    豈知唯是無聲。

    元非無聞也。

    若實無聞。

    則汝聞性。

    随聲已滅。

    汝身同于無知枯木矣。

    二番鐘聲更擊。

    汝應不聞。

    今更擊仍聞。

    則知汝聞性。

    不同聲無。

    然汝聞性。

    既知聲有。

    又知聲無。

    足見或有或無。

    自是聲塵。

    豈彼聞性。

    因聲塵之有無。

    而為汝成其有無哉。

    設若聞性實滅。

    則知聲無者。

    其誰耶。

    故知聲塵在于聞性之中。

    自有生自有滅。

    非是汝聞性。

    于聲塵中生。

    而令汝聞性為有。

    亦非是汝聞性。

    于聲塵中滅。

    而令汝聞性為無也。

    故結責之曰。

    體性斷常。

    或難決定。

    根塵有無。

    宜乎易曉。

    汝今尚且颠倒矯亂。

    惑聲為聞。

    而不自知。

    何怪乎以真常體性。

    為斷滅因耶。

    吾今為汝發明。

    不應複言六根離塵無性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至)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冠注 此舉夢昧及與形銷。

    以驗聞性不斷也。

    亦與前不藉明之見性。

    同意也。

    重睡眠熟者。

    睡濃時也。

    搗練。

    砧杵聲也。

    聞舂搗聲。

    别作鼓鐘聲者。

    重睡識昏。

    境成錯亂故也。

    即于夢時。

    自怪其鐘為木石響者。

    正見雖處夢昧而根性不斷也。

    忽窹遄知杵音者。

    覺而後。

    知其夢境誤也。

    自告家人。

    我正夢時。

    惑此舂聲。

    将為鼓響者。

    醒時述夢中境也。

    下決定根性。

    為常住故。

    告阿難曰。

    是人。

    正在夢中。

    豈有思惟憶持其靜動二塵。

    及與身根。

    開閉通塞者哉。

    但其形雖??。

    而聞性不昏。

    汝疑離于二塵。

    根性斷滅。

    即當觀此重睡之人。

    于根塵俱忘之時。

    猶能分别杵碓之聲。

    則聞性離塵不滅。

    宛有明驗矣。

    又豈唯睡中不滅。

    縱使形銷命光遷謝之時。

    亦甯為汝形銷滅。

    而聞性亦與俱滅耶。

    既不消滅。

    雲何不成圓妙。

    由諸衆生。

    逐妄迷真。

    從無始來。

    循諸色聲。

    逐念流轉。

    曾不開悟。

    故不知根中體性。

    無染無縛。

    本來常住。

    是以不能逆彼所流。

    循此所常。

    逐諸生滅妄塵。

    造一切業。

    由此生生雜染。

    流轉諸趣。

    若能棄舍生滅妄塵。

    脫黏内伏。

    守于真常。

    本有常光。

    真發明耀。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所謂耀性發明。

    諸餘五黏。

    應拔圓脫。

    更能盡除見相二分。

    微細種子。

    是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二俱遠離。

    則盡法界。

    是汝清淨法眼。

    所謂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意謂。

    汝言何故将此畢竟斷滅。

    以為修因。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豈知即此根性。

    便是元覺。

    無生滅性。

    依此修因。

    自得圓成果地修證矣。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耶。

     楞嚴經講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