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四

關燈
覺明。

    圓照法界。

    乃至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意。

    含。

    包含。

    育。

    生育。

    如來。

    正報。

    刹。

    即依報。

    蓋謂我等本有如是廣大如來藏心。

    清淨寶嚴。

    含育十方。

    乃不自知。

    徒沉苦海。

    世尊興大悲心。

    以種種因緣。

    提獎引誘。

    令得開悟。

    不勝慶幸。

    但世尊複責多聞無功。

    不逮一日修無漏業。

    然欲修此業。

    無門可入。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不獲其門。

    終莫能入。

    惟願如來。

    示我入門之處。

    在會衆等。

    雖為障蔽。

    而不明前途。

    久滞化城。

    今畢竟捐舍小乘。

    直趣如來無餘涅槃。

    故求導師舊由之路。

    倘蒙指示。

    亦令未入化城之有學者。

    從此法門。

    攝伏疇昔攀緣妄想。

    而後得一心總持。

    三藏圓融。

    深入佛知見也。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至)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下示二決定義者。

    由阿難問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并攝伏攀緣。

    入佛知見。

    故世尊以二決定義語之。

    欲知本發心路。

    須擇生滅心。

    得不生滅心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不生不滅涅槃果德。

    此初心第一決定義也。

    欲攝伏攀緣。

    須詳審攀緣根本在何處。

    知根本矣。

    然後但擇圓根一門深入。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此初心第二決定義也。

    欲證無生。

    須擇生滅。

    欲擇生滅。

    須知根本煩惱。

    欲斷煩惱。

    不離六根。

    但知淪生死。

    證妙常。

    未出六根。

    故二義未始不相成也。

     冠注 此總标二決定義也。

    于菩提心未得自在者。

    舍小趣大。

    不得其門而入者。

    末法衆生。

    亦指凡小言。

    無上乘。

    即一佛乘。

    指果地覺。

    妙修行路。

    由此路而直入佛乘。

    指因行言也。

    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者。

    與上文畢獲如來無餘涅槃等。

    相叫應。

    妙三摩提。

    即妙修行路也。

    不生疲倦者。

    謂今已棄化城。

    決定直至寶所。

    不複疲倦也。

    發覺初心者。

    覺。

    即始覺。

    謂最初發此正念。

    決定不退。

    亦無猶豫也。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至)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冠注 此欲明初心第一決定義。

    先示生滅與不生滅也。

    雲何二句。

    總徴。

    阿難下。

    審定。

    言。

    汝等決定捐舍小乘。

    修菩薩乘。

    而欲入佛知見。

    應當審谛細觀此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

    同乎異乎。

    若于因地中。

    仍以分别因緣自然之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欲求佛乘不生不滅之涅槃果。

    是欲南而之北。

    惡可至哉。

    由心有生滅及不生滅故。

    而根身器界亦然。

    汝等未識身界中生滅與不生滅義。

    當照明一切世間。

    凡可作之法。

    皆從遷變壞滅。

    汝更微細觀察。

    諸可作法。

    誰是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無造作。

    無始終故。

    然始終有作有壞之法。

    與始終無作無壞之空。

    初未嘗離也。

    以此器界。

    例汝身界中。

    則骨肉之堅相。

    為地大。

    潤濕之津液。

    為水大。

    暖觸之氣息為火大。

    動搖之筋脈為風大。

    此皆可作有壞之法。

    由執此四大為身相。

    而自纏縛故。

    将汝本來澄湛周圓之真體。

    本覺明心之妙用。

    如太虛而無始終生滅者。

    翻成渾濁而不澄湛。

    翻成判隔而不周圓矣。

    且分為視聽覺察之六根。

    既成六根。

    則五根六塵。

    總名色陰。

    由前五根相對五塵。

    發起五識。

    名為受陰。

    由前塵緣影。

    引起意識。

    名為想陰。

    前六識既成染緣。

    于中念念生滅。

    堅執我相。

    名為行陰。

    既有前七種現熏。

    彼如來藏。

    轉成含藏識。

    名為識陰。

    是則色陰為始。

    識陰為終。

    遂有五疊渾濁也。

    後有始終。

    與前無始終。

    相照應。

     雲何為濁。

    阿難譬如清水(至)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此五濁者。

    自一念晦昧真心為妄心。

    迷真空為頑空。

    便成千百劫輪回之苦。

    總是渾濁。

    不能清潔。

    故将授澄濁之方。

    先示生濁之由也。

    以澄湛水體。

    喻湛圓妙覺。

    以窒礙土沙。

    喻四大六根。

    以兩物汩然而成渾濁之相。

    喻執四大為身。

    遂為根塵識法。

    故渾濁真性。

    而成五陰也。

    若論五陰生起。

    初因真性随緣轉成業識。

    由境風鼓動業識。

    轉出見相二分。

    而後依互轉生。

    相續不斷也。

    此經自色陰始。

    至識陰終者。

    要使行人從外斷去。

    如澄濁水。

    自粗而細故也。

    且如前見道分中。

    是以佛知見照之。

    故根身器界無非如來藏性。

    此修道分中。

    猶是衆生知見。

    觸境生情。

    故身器二界。

    無非妄境。

    所以決定要知目前妄境。

    從何而起。

    從何而滅。

    故見道。

    當在一切處見。

    修道。

    當從自己身心中下手。

    古德雲。

    心如牆壁。

    乃可入道。

    又雲。

    時時攝在腔子裡。

    聖教中亦雲。

    求其放心而已。

    皆此義也。

     冠注 此先喻後法。

    合明五疊渾濁也。

    喻中但借水土二物。

    彼此不分。

    形容一濁相耳。

    倫類也。

    留礙。

    謂有形塊也。

    法爾者。

    猶雲天生一定之性也。

    不相循者。

    不相順也。

    猶土不順水而成清。

    水不順土而成礙也。

    汩。

    湣汩也。

    正顯湛圓妙覺明心。

    與四大六根。

    本不相循。

    由一念妄執。

    四大為身。

    則覺體汩然。

    而成視聽覺察。

    遂有五疊渾濁。

    故曰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法合曰。

    汝湛圓本覺之真見。

    與太虛空。

    元來一體。

    遍十方界。

    由一念妄動。

    分為六根。

    則能所分隔。

    故舉目見空。

    清濁不分。

    有空處無能見之體。

    如水亡清潔矣。

    有見處無所覺之空。

    如土失留礙矣。

    兩相交織。

    妄成濁相。

    見空既爾。

    見色亦然。

    眼根既爾。

    餘根亦然。

    蓋由執四大為身相。

    自有前五根。

    相對前境。

    而劫奪真心。

    渾濁淨妙。

    總成色陰。

    是第一重。

    名為劫濁也。

    既有前五根對境。

    即發前五識。

    領納前塵。

    而成受陰。

    故曰汝現抟取四大為體。

    而見聞覺知。

    元一湛圓妙覺。

    本無留礙。

    為四大所壅。

    故成留礙。

    如水亡清潔矣。

    水等四相。

    元屬于物。

    曾無覺知。

    為見等四性所旋。

    故成覺知。

    如土失留礙矣。

    兩相交織。

    妄成渾濁。

    以涽汩真心。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也。

    見即領納義也。

    複由前塵落卸影像。

    引起第六識。

    而為想陰。

    故曰又汝心中。

    憶持過去境。

    了别現前塵。

    誦習未來境。

    然此三者。

    本來無性。

    為意識知見所發。

    故成有性。

    意識本無容貌。

    為六塵所現。

    亦成容貌。

    故離三種法塵。

    無意識之相。

    如水亡清潔矣。

    離意識知覺。

    無三種塵性。

    如土失留礙矣。

    兩相交織。

    妄成濁相。

    以擾亂真性。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也。

    前六識既成染緣。

    則第七識思量。

    執我于湛圓妙覺中。

    起生住異滅。

    念念遷謝。

    而為行陰。

    故曰朝夕生滅不停。

    則思量執我之知見。

    念念欲常留于世間。

    而所作善惡業運。

    密密欲恒遷于國土。

    故欲留者。

    不能常住。

    如水亡清潔也。

    欲遷者。

    未必頓去。

    如土失留礙也。

    兩相交織。

    妄成濁相。

    則翻菩提種。

    成生死根。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也。

    衆生者。

    衆緣和合而生。

    心。

    由生住異滅。

    身。

    由地水火風。

    皆和合義也。

    由前根塵識三法。

    各有種行。

    熏如來藏。

    轉成業識。

    含藏執持。

    而為識陰。

    故曰汝等見聞等六根。

    元是藏識相分。

    而性未始有異。

    皆由執四大為身。

    而分為六根。

    即對六塵。

    發起六識。

    故有見相二分。

    判然隔越。

    無端異生。

    然性體本一。

    知覺相通。

    似同而非異。

    如土失留礙矣。

    動用各别。

    随境相背。

    又似異而非同。

    如水亡清潔矣。

    或同或異。

    二不可定。

    兩相交織。

    妄成濁相。

    則轉如來藏。

    為染淨因。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也。

    命猶使令也。

    謂如來藏。

    本無生滅去來。

    被前七識熏。

    成含藏識。

    其中既有染淨業種。

    則随業種使令。

    而輪回諸趣。

    故曰命濁也。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至)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冠注 此以法喻合明。

    澄濁還清之妙訣也。

    言。

    汝今六根。

    初由認四大為身。

    而令湛圓妙覺。

    分為見聞知覺。

    雖則分隔。

    性未嘗異。

    欲令四性。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四德。

    應先擇去生死根本。

    日用尋常。

    莫随根塵而生識心。

    唯依不動智。

    随方應物。

    則轉攀緣心。

    成圓湛性體。

    遂以澄湛正智。

    旋其虛妄滅生之幻境。

    則轉名相。

    成如如真境。

    境智一如。

    能所兩忘。

    惟一圓成實性。

    是則伏還元覺矣。

    元覺。

    即本覺也。

    既得本覺明體。

    無生滅性。

    為因地心。

    而因中已獲真常妙性。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複何難哉。

    等覺前皆為修。

    唯妙覺為證也。

    舉喻以示圓湛旋妄之工夫曰。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沉。

    清水現前。

    喻如初伏客塵煩惱。

    是見思二惑。

    分别二執不起。

    則深伏六識心矣。

    至于去泥純水。

    喻如永斷根本無明。

    轉為根本智。

    是無明體空。

    即不變真如。

    蓋全無明幻相。

    而為妙明實相。

    精而不雜。

    純而不二。

    所謂富有萬德。

    蕩無纖塵。

    故随機所感。

    應物現形。

    縱橫自在。

    更無煩惱。

    則喜怒哀樂。

    皆與如來涅槃四德。

    妙相符合。

    斯是第一妙修行路也。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至)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冠注 此釋上第二決定義。

    以明生滅根本處也。

    汝等下至諸有為相。

    是牒定語也。

    生大勇猛者。

    謂攝伏疇昔攀緣也。

    諸有為相。

    即四大五陰等。

    所謂可作之法也。

    意謂。

    疇昔攀緣。

    及可作之法。

    本屬生滅。

    固當擇去。

    然不知其根本。

    安能決擇。

    故曰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蓋煩惱即發業無明。

    謂發現業用。

    如取舍執着等。

    屬第六識也。

    根本即潤生無明。

    謂津潤俱生。

    如投胎入舍。

    而生憎愛者。

    屬第八識也。

    攀緣作造者。

    惟此六識。

    是作業主。

    能造染淨業因故也。

    受果報者。

    惟此八識。

    是總報主。

    能含藏染淨種子。

    執持不散故也。

    然細推之。

    前七俱為第八現起。

    亦似自作自受也。

    是以修菩提者。

    如澄濁水。

    從粗入細。

    先伏六識。

    令其不涉攀緣。

    則現行不起。

    無所造作。

    而漸除八識中諸種。

    使種現俱盡。

    則白淨識。

    名空如來藏矣。

    然欲降伏六識。

    須知根塵識種之根本。

    今在何處。

    故反顯曰。

    欲修行者。

    決定當知煩惱根本。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何處颠倒。

    蓋根塵識種。

    所謂微細生滅因者。

    皆在八識中。

    既不知此。

    自不能知根塵識法。

    雖有現行。

    本自虛妄。

    但由初念不覺。

    妄分能所。

    逐妄迷真。

    遂成颠倒。

    而颠倒起處。

    元在八識。

    尚不能知妄倒起處。

    從何降伏疇昔攀緣。

    既不能伏。

    以何為因。

    而欲取如來常住之果位耶。

    是故。

    欲除妄倒。

    決當預知妄倒生起之處複舉喻曉之曰。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之處。

    雲何知解。

    然有結解處。

    始可擇去。

    無結解除。

    何得擇去。

    所以不聞虛空被汝隳壞分裂者。

    以其無結可解故。

    喻汝湛圓妙覺。

    不可擇去者。

    亦無結可解故也。

    何為有結可解者。

    則汝現前六根。

    及與身中六識心者。

    吸覽外塵。

    渾濁真性。

    真如世之内人。

    反為誘賊之媒。

    招引外賊。

    自劫家寶。

    然根塵識三法。

    元從妄認四大為身。

    自生纏縛。

    分汝湛圓妙覺。

    為視聽覺察。

    于是。

    見不超色。

    聽不越聲等。

    遂兩相交織。

    而成結。

    故曰由此無始衆生世界。

    生纏縛故。

    于器世界。

    不能超越也。

    以此觀之。

    則根塵識三法。

    元一湛圓妙覺現起。

    而反損滅如來藏中功德法财。

    豈非内賊而劫家寶乎。

    然結一解除。

    則根塵不偶。

    即此内賊。

    亦化而為佳兵矣。

     阿難雲何名為衆生世界(至)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冠注 此明衆生世界纏縛。

    而不能超器世界。

    故有定數限量也。

    真性。

    本無遷流。

    亦無界畔。

    但由妄立能所。

    織妄相成。

    遂有依正二報。

    既有内外。

    即有遷流。

    及與方位。

    有此即有數量。

    既有數量。

    即有優劣。

    既有優劣。

    則不得不揀選。

    斯皆約生滅法。

    以示人也。

    言世為遷流界為方位者。

    謂衆生身中。

    自有三世遷流。

    上下左右也。

    汝今當知下。

    先借器界。

    以指明三世十方也。

    猶雲不知身中遷流。

    及與方位。

    當知器界與身界。

    不異也。

    何見其不異。

    謂一切衆生本無身相。

    但由四大五陰交織妄成。

    故有身相。

    既有身相。

    則有方位界限。

    而身中亦有變易遷流。

    故有世界。

    交相互涉。

    而不離也。

    然界雖有十。

    唯取四方。

    不取四隅。

    以非正故。

    不取上下。

    以無位故。

    不取中位。

    以無定故。

    惟取四方。

    與三世相涉故。

    以世涉方。

    數成十二。

    以方涉世。

    亦成十二。

    流變三疊者。

    自一而成三疊也。

    一十百千者。

    舊說。

    增一為十。

    增十為百。

    增百為千。

    今以方涉世。

    明三疊者。

    第一約四方各論三世。

    共成十二。

    第二于東方三世。

    變一為十。

    成三十。

    南西北方。

    亦複如是。

    四方共成一百二十。

    第三東方三十。

    變十為百。

    成三百。

    三方亦爾。

    四方共成一千二百也。

    以世涉方。

    其例可解。

    此世界相涉之定數也。

    總括者。

    謂全屬一身也。

    始終者。

    即三疊之始終也。

    六根各具千二百功能德用者。

    謂身中。

    雖總有三世四方。

    而六根中。

    各有四方三世。

    亦可自少變多。

    而圓滿其數也。

    然但約衆生所具者言耳。

    若聖人六根功德。

    數當無量矣。

    貿者。

    有無交易也。

    遷者。

    彼此互到也。

    此惟取變易遷流義。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至)一千二百功德。

     冠注 此克定六根優劣者。

    令其選擇故也。

    上約性中相知。

    本無優劣。

    此約用中相背。

    故有優劣也。

    眼根三分之二者。

    謂四方各二百。

    四隅各一百。

    今眼所見。

    前及左右三方。

    已成六百。

    并前二隅二百。

    共成八百。

    惟後二百。

    及二隅二百。

    不見故也。

    耳根周聽無遺者。

    十方擊鼓。

    十處俱聞。

    故聞聲時。

    似有近遠。

    不聞聲時。

    實無近遠。

    故為圓根也。

    鼻根缺中交者。

    舊說。

    出入中交。

    共成三分。

    一分四百。

    阙于中交。

    故惟八百而已。

    舌根不取嘗味。

    唯取言說。

    言有方分。

    理無窮盡者。

    或言。

    詞有局。

    義則皆遍通。

    世出世智。

    皆可宣揚。

    故具圓滿功德也。

    身根離一合雙者。

    謂離中不知。

    是缺一分。

    合時有覺。

    有違有順。

    故具二分也。

    意根默容者。

    謂此意根。

    善能思惟十方三世乃至世出世法。

    若凡若聖之意。

    無不包容。

    盡其涯際。

    故得圓滿功德也。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至)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織妄業流者。

    謂由彼四大六根相織妄成。

    則流逸奔境而造生死之業。

    故欲旋此流。

    還從六根旋之也。

    世尊密揀耳根圓通以就當機。

    使其向熟處入門。

    所謂是非裡去了。

    是非裡薦取。

    奈當機久受多聞所溺。

    不敢承當何。

    夫此雖獨顯耳根。

    為深。

    為圓。

    為離。

    亦不必說透。

    向後文殊菩薩揀選圓。

    通。

    常。

    三種真實。

    即此義。

    彼通義。

    即此離義。

    彼常義。

    即此深義。

    圓義不待言矣。

     冠注 此令阿難。

    于六根中揀選圓根也。

    意謂。

    既知虛妄之根本。

    亦知六根之圓缺已。

    正當揀取圓根。

    以攝伏疇昔攀緣也。

    夫汝所謂攀緣者。

    即是六根。

    流逸奔塵。

    深沉亡返。

    此謂順生死之欲流也。

    攝伏者。

    即是内旋六根。

    外脫六塵。

    中滅六識。

    此謂逆生死之欲流也。

    然此但逆分段生死。

    必從淺至深。

    返窮生死流根。

    使業識中生滅種子。

    竭盡無餘。

    而後始至二死根斷。

    而寂滅現前也。

    是故汝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