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四

關燈
矣。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至)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此經以明三如來藏為主。

    雖言佛知見。

    亦不與法華同意。

    彼為衆等開示。

    令其悟入佛知見也。

    此特為滿慈不達諸法性相不二。

    皆依如來藏循業發現。

    故問忽生山河等相。

    更言陵滅相容。

    則與佛知見相左。

    而反生謬難。

    故曰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也。

    然如來藏。

    未嘗不是佛知見。

    但不必頭上安頭。

    且世尊依一真理。

    随處标名。

    為人演說。

    如摩尼珠随方映色。

    若因珠是一。

    而謂青黃赤白。

    唯是一色可乎。

    琴瑟等。

    喻寶覺性體也。

    妙音。

    喻真心妙用也。

    妙指。

    喻妙智也。

    妙指能發妙音。

    如妙智能發妙用也。

    寶者。

    舊說。

    略有三義。

    一離垢穢。

    二具光明。

    三富财用。

    本覺不變之體。

    即離垢義。

    圓照之相。

    即光明義。

    随緣之用。

    即财富義。

    按指二字。

    對下舉心二字看。

    特顯其妙用耳。

    隻作法看。

    不必局于喻文。

    不過假按指以顯其舉心非妙智也。

    海印者。

    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

    及外色。

    大海中。

    皆有印象。

    故名海印。

    佛菩薩亦爾。

    得大海印三昧已。

    能分别一切衆生心行。

    于一切法門。

    皆得慧明也。

     冠注 此普責凡小。

    而策進佛乘也。

    意謂。

    如來藏妙明元心。

    乃三谛圓融。

    一法不立。

    非心思言議可到之境。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二乘。

    各據所知之境。

    能知之心。

    而思惟測度。

    謂如來無上菩提。

    亦同己證。

    豈知無上菩提。

    是如來。

    以無障礙智。

    親證不思議解脫境。

    胡可以識心分别哉。

    況複用世間語言。

    問及忽生諸相。

    陵滅不容。

    而欲參入佛知見耶。

    殊不知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也。

    下設喻以?進之曰。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汝與衆生。

    亦複如是。

    寶覺性體。

    真心妙用。

    各各圓滿。

    若得無礙妙智。

    即能發其無量妙用。

    若無妙智。

    雖有寶覺性體。

    不能發其妙用。

    即如琴瑟等。

    皆有妙音。

    而能發不能發者。

    在妙指之有與無耳。

    如我于寶覺性體中。

    唯一按指。

    即為海印三昧。

    發大光明。

    則一切衆生心行。

    及一切法門。

    皆得慧明。

    汝于寶覺性體中。

    暫一舉心。

    即為能見妄心。

    所見妄境。

    而滿目塵勞。

    先起于前。

    所謂我以妙明不生不滅。

    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汝以色空。

    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

    随為色空。

    周遍法界。

    是也。

    夫所以體雖圓。

    而用缺妙者。

    良由根微志劣。

    不肯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

    但得有餘涅槃。

    執化城迷寶所。

    蓋得少為足故也。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至)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冠注 此一領一問。

    以窮究妄因也。

    我與如來下。

    領上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義。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

    久在輪回。

    領前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以至三種相續義。

    今得聖果二句。

    領上愛戀小乘。

    得少為足義。

    世尊諸妄下。

    領前四喻。

    及諸佛如來。

    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義。

    敢問下。

    正問起妄之因。

    意謂。

    我但得小果。

    猶未究竟。

    故不知妄因何起。

    世尊五住究盡。

    二死永忘。

    所謂一切圓滅。

    獨妙真常。

    世出世法。

    無不覺了。

    敢問。

    一切衆生。

    何因有妄。

    自蔽寶覺體上。

    妙明之用。

    而受此淪溺耶。

    前問忽生山河大地等相。

    答曰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今更問所既妄立之妄。

    又從何有。

    然此問答。

    正要發明圓悟圓證。

    不落階級。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之旨。

    以為修道分張本也。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至)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冠注 此明妄本無因。

    以破滿慈滅妄求真之疑也。

    意謂。

    汝雖聞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已除忽生山河之疑。

    陵滅不容之惑。

    尚不達此妄無因。

    故強索其因。

    而拟滅之。

    斯正是餘惑未盡也。

    汝若不達妄本無因。

    亦無有滅。

    吾今就現前一事問汝。

    汝參究之。

    則可知矣。

    汝豈不聞。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忽于晨朝。

    以鏡照面。

    迷頭認影。

    以為魑魅。

    無狀狂走之事乎。

    于意雲何理會。

    此人有何因由耶。

    無故狂走耶。

    滿慈。

    因世尊先以無狀示之。

    而遂以何因無故審之。

    則于言下有省。

    答言。

    是人唯是心發狂颠而走。

    更無他故。

    佛即舉法。

    以明之言。

    妙覺明心。

    佛生同圓。

    其體本來圓滿。

    其用本來明妙。

    曾無餘欠。

    亦無迷悟。

    在衆生中。

    妄未嘗生。

    且既稱之為妄。

    雲何有因。

    若有所因。

    即為實有。

    雲何為妄。

    若推其因。

    元是自己妄想。

    展轉相因而起。

    初無實體。

    而妄想唯依一念昏迷。

    以迷積迷。

    經曆塵劫。

    積集深厚。

    是故。

    佛雖為汝種種發明。

    猶不能返妄歸真。

    而徒索妄因。

    豈知如是迷因。

    唯因迷卻自己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而有。

    更無别因。

    汝又雲。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但能識此迷本無因。

    則汝妄想。

    自無所依。

    然則一切衆生。

    現在輪回。

    尚不見有妄生。

    何得雲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亦欲索其妄因而滅之乎。

    從來未曾生。

    今複何為滅。

    即得菩提者。

    雖得大覺。

    豈能确指過去妄因。

    以示人乎。

    今分說迷妄。

    亦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

    直取夢中所睹之物。

    以示人也。

    然所睹之物。

    雖屬乎夢。

    亦非世之絕無者。

    宜乎可取。

    尚不能取。

    況複無根之妄。

    本無有因。

    乃欲我指其因而滅之。

    胡可得哉。

    夫汝有此妄想。

    即如彼達多有狂性相似。

    豈有因由緣故而後狂。

    元是自己迷頭認影。

    怖畏狂走。

    若使其頭。

    果有得失。

    不名為狂。

    忽然狂性一歇。

    頭非外得。

    縱未歇狂。

    頭本自在。

    有何遺失。

    若使妙覺性體。

    果有得失。

    不名為妄。

    悟非外得。

    迷非真失。

    故名為妄。

    汝之妄性。

    既如達多之狂性。

    則因無所在。

    覓因且不可得。

    欲從何而滅之乎。

     ○演若達多。

    此雲祠受。

    從神乞得故也。

    此以照鏡狂走。

    喻如九法界中。

    依正二報。

    皆大圓鏡中之影像。

    其性本空。

    但為一切衆生。

    迷頭認影。

    妄生取舍。

    故狂走不息也。

     汝但不随分别世間(至)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冠注 此示圓悟圓證之法門也。

    意謂。

    汝索妄因。

    殆欲得此因已。

    勞筋苦骨以斷之。

    今既了妄無因。

    何必乃爾。

    汝但悟其世界業果。

    衆生三種相續。

    如鏡中影像。

    本非實有。

    妄見其有。

    而妄亦無因。

    自不随順此三者。

    以起分别妄心。

    此心一歇。

    則三緣頓斷。

    而三種流注習氣。

    便不能生。

    此即所謂現行斷。

    則種子不生矣。

    複舉前喻。

    直示之曰。

    汝認三種為實有。

    而生取著者。

    正與達多。

    認鏡中頭影。

    而狂走相似。

    若果了妄無因。

    分别頓歇。

    正汝心中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之際。

    蓋此狂一歇。

    當下即是菩提。

    不假餘力。

    即如達多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

    縱未歇狂。

    亦何遺失。

    故曰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所謂但離妄想。

    即如如佛。

    何藉研真斷惑。

    克苦修證耶。

    柰一切衆生。

    現被五蘊覆蓋。

    勝淨明心。

    亦如有人于自衣中。

    系如意珠也。

    迷卻此心。

    不能究竟。

    徒趣人天小果。

    亦如持珠乞食。

    馳走他方也。

    雖在迷途。

    元未失真。

    亦如雖實貧窮。

    珠未曾失也。

    一朝見佛聞法。

    證得此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方知不藉劬勞肯綮修證。

    亦如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不從外得也。

    雖然。

    狂歇即菩提者。

    談何容易哉。

    菩提。

    果智之号。

    勝淨明心。

    極果之體。

    智體兼舉也。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特取微細斷惑義也。

    中觀論雲。

    無物從緣起。

    無物從緣滅。

    起惟諸緣起滅。

    惟諸緣滅也。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至)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冠注 此是當機第三番。

    蹑佛語而執因緣也。

    最初執見精當屬因緣。

    次執萬法當屬因緣。

    此執證果當屬因緣。

    意謂。

    向也極排因緣。

    而今又說三種分别緣斷。

    則殺盜淫等三因不生。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既說因緣。

    而複頓棄之耶。

    且我輩。

    由此因緣之法。

    心得開悟。

    又豈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藉此悟道。

    即此會中大目犍連等。

    初從老梵志。

    信修異道。

    因于途中相值波離迦葉等。

    聞說生滅四谛因緣。

    開悟信從。

    然後見佛。

    得成聖果。

    今說狂性自歇即是菩提。

    不藉因緣。

    即前拘舍梨等所說。

    八萬劫後。

    自然成道。

    猶如縷丸極處停止。

    不假修證者。

    翻成第一義谛也。

    世尊不堕因緣。

    則堕自然。

    此又我等迷悶。

    而莫能決一者。

    惟垂大悲。

    開發之也。

    殺盜淫。

    舊說。

    略牒業果之因。

    而意該世界衆生也。

    然佛種從緣起。

    因緣本不礙菩提。

    但執取為礙耳。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至)如恒河沙秪益戲論。

     據本經雲。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是則解行兩門不可偏廢。

    但行由解起。

    行起解絕。

    則近之矣。

    若更知狂歇即菩提者。

    惟悟因地不生滅心。

    其果地不生滅覺。

    非行不證。

    自不堕理障。

    而捐實行也。

     冠注 此并拂因緣自然。

    而伸明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之正旨也。

    欲拂其計。

    先揆其情。

    意謂。

    汝所執吝。

    不出二途。

    今就前達多一事推之。

    汝必謂。

    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故汝執吝生滅與不生滅理。

    若非因緣。

    必是自然。

    若非自然。

    必是因緣。

    出此二途。

    則理窮計盡矣。

    下審明按定曰。

    設使達多頭本自然。

    既是自然。

    亦本自天然。

    則狂與不狂。

    無非自然。

    何因照鏡之故。

    始怖無頭。

    而狂走耶。

    若雙計兩途。

    曰自然有頭。

    照鏡因緣。

    而遂怖無頭。

    故狂走也。

    下即奪破因緣一計曰。

    是則因緣非實。

    所以者何。

    若實有因緣。

    何不自然。

    本有之頭。

    因照鏡故。

    而實失之乎。

    彼雖怖無頭。

    本頭不失。

    而無狀狂怖。

    妄謂無頭而已。

    且正當狂怖。

    覺無頭時。

    非有所失。

    及至狂歇覺有頭時。

    非有所得。

    而狂起狂歇。

    曾無變易。

    則本頭定不藉照鏡因緣而無。

    明矣。

    下奪破自然一計曰。

    若謂狂與不狂。

    皆屬自然。

    非藉因緣者。

    則狂本出乎自然。

    應當本來常有狂怖。

    不知未狂之時。

    此狂性。

    藏于何處。

    而不起耶。

    既無藏處。

    則狂非屬于自然。

    明矣。

    若謂不狂出乎自然。

    則頭本無失。

    應當常無狂妄。

    何為而怖頭狂走也。

    若知頭無變易。

    不藉因緣無。

    亦非自然有。

    足見狂怖妄出。

    既知頭之與狂如此。

    則知菩提真性。

    本非因緣。

    及與自然。

    而計因緣自然者。

    皆妄出耳。

    故直出正意曰。

    若悟本頭曾無得失。

    自能識知狂走唯妄出也。

    若使真正親見菩提真性。

    不從迷而失。

    不從悟而得。

    則是狂性頓歇。

    而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全無實義矣。

    複伸己意雲。

    由是二俱戲論故。

    我說但得三種分别緣斷。

    當下即菩提真心。

    然計緣斷而後菩提心生者。

    亦堕戲論。

    何以故。

    謂菩提心生。

    而生滅心滅。

    此但是生滅之心。

    仍非菩提真心也。

    夫隻許緣斷即菩提心。

    不許緣斷生菩提心者。

    正顯不但生滅心盡。

    而滅生滅者俱盡。

    捐舍藏識。

    至于無功用道。

    方近菩提也。

    到此分際。

    菩提心生亦不容許。

    豈容自然。

    若有自然。

    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

    即此自然。

    滅亦是生滅。

    猶然戲論而已。

    何以言之。

    汝以第一義谛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是對世谛生滅者。

    名為因緣而立。

    非真無生滅也。

    若以喻明。

    正如世間因諸相雜和。

    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對此和合性。

    而遂指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則此本然與彼和合。

    均屬對待。

    非戲論而何。

    直至本然非本然。

    和合非和合。

    而非然非合俱離。

    離與不離俱非。

    至此方名離句絕非。

    卓然獨出之末後句。

    方是無戲論法。

    然理須頓悟。

    事假漸盡。

    縱悟到此。

    尚屬因地心。

    果地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況不舍戲論法。

    而欲證菩提。

    胡可得哉。

    故知。

    菩提涅槃。

    非汝曆劫辛勤多聞記持者。

    所能修證也。

    豈獨記持我說之法。

    而不得菩提。

    縱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所知清淨妙理。

    更如恒沙之多。

    亦是理障。

    而名言習氣不除。

    亦秪資益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至)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此世尊極力責勉。

    令其進修也。

    言一日熏修。

    非曆劫可比。

    一念熏修。

    又非一日可比。

    阿難比丘。

    非耶輸女身可比。

    況登伽淫女。

    又不及耶輸也。

    登伽宿為婆羅門女。

    名本性。

    今帶宿名。

    故為性比丘尼。

    已上見道分竟。

    下文發明修道分也。

     冠注 此極斥多聞之障。

    以激修無漏也。

    言。

    汝雖能談說因緣自然。

    決定明了。

    毫無差舛。

    而多聞人中。

    推為第一。

    然用此多聞積劫熏習。

    不能免離惡咒之難。

    若此多聞。

    可脫淫術。

    何須待我放大頂光。

    宣說神咒。

    方使登伽心中。

    淫火頓歇。

    立斷粗惑。

    而證三果。

    便得報居不還。

    不生欲界。

    設使登伽愛河不枯。

    安能令汝脫其淫難哉。

    是故。

    汝雖曆劫辛勤。

    憶持十方如來秘密章句。

    妙嚴淨境。

    而見聞習漏。

    終莫能除。

    不如一日入無分别。

    頓斷三緣。

    即不漏落于染淨分别。

    縱見淫女粗濁之相。

    不起憎心。

    見如來淨妙之相。

    亦不起愛心。

    自能遠離世間多生憎愛二苦矣。

    複舉劣機受益。

    而痛責之曰。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

    其業障何等深厚。

    由神咒力。

    銷其愛欲。

    今在法中。

    名姓比丘尼。

    且與羅睺母耶輸陀羅。

    同悟宿因。

    始知曆世報居女身。

    全因欲愛深重。

    今緣宿命開通。

    洞見累劫。

    而悔悟懇至。

    乘此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登伽便得出纏。

    耶輸已蒙授記。

    夫耶輸女身。

    已為劣弱。

    而登伽淫女更下劣。

    今尚以一念熏修。

    俱獲大饒益。

    而汝以丈夫根智。

    禀受佛法。

    反徒戀多聞。

    不修無漏。

    且明知戲論無功。

    熏修有益。

    尚留見聞分别。

    而耽着戲論。

    非自欺而何。

     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至)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無餘涅槃。

    果地覺。

    本發心路。

    因地心也。

    此特求示因地心。

    以趣果地覺也。

    攀緣分别二執。

    此等前已開示悟明矣。

    此複求入路也。

    開示由人。

    悟入由己也。

     冠注 此先叙大衆領悟。

    後請修行門路也。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通指前來多番破除因緣自然和合非和合也。

    心悟實相者。

    遠指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如來藏心。

    近指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并三緣斷故。

    即菩提心。

    無功用道。

    離合俱非等。

    皆是也。

    身意輕安者。

    放舍戲論。

    得正定想。

    心若空海也。

    得未曾有者。

    極慶其聞所未聞也。

    阿難到此領悟愈深。

    而悲感愈切。

    故曰重複悲淚。

    皆經家所叙也。

    無上大悲。

    超過一切悲心也。

    清淨者。

    無垢智也。

    悲智雙運。

    利樂無盡。

    如摩尼珠。

    随意濟拔。

    而得自在。

    故曰寶王。

    善開我心者。

    言我等迷妄固閉。

    久不開悟。

    今蒙多番指示。

    令得開通。

    下申明善開意。

    如是者。

    指上之詞。

    種種因緣。

    指演若達多以下意。

    方便提獎。

    謂能提撕。

    以警其迷執。

    獎勸以振其疲怠。

    引。

    謂誘掖。

    沉。

    謂陷溺。

    冥。

    謂障蔽。

    苦海。

    即憎愛二苦海也。

    世尊下。

    領悟前如來藏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