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四

關燈
天獄等也。

    此約本陰身。

    起惑作業。

    故感未來時。

    有中陰身。

    投胎納想之狀。

    其狀惟何。

    謂前陰報謝。

    則根塵等現行亦滅。

    唯有種子。

    總歸業識。

    而現中陰身。

    其胎卵二中陰身。

    欲投胎時。

    見無緣處。

    盡如黑夜。

    唯于父母有緣處。

    見有一點微明。

    然未睹明時。

    獨有業識。

    冥然無知。

    一見明時。

    乃發起意識。

    即生貪愛。

    直趣明處。

    或見父為男色。

    或見母為女色。

    了然發現。

    則颠倒想心。

    遂得成就。

    若男子投胎。

    憎父愛母。

    女子托胎。

    憎母愛父。

    既成愛境。

    則流注已愛于父母赤白二滴中。

    以為種性。

    則父母赤白二滴中。

    即納已想愛。

    以為胎胚。

    既三緣交遘發生已。

    仍吸引過去同業。

    入于胎中。

    故有同業因緣。

    而生羯羅藍。

    遏蒱昙等。

    然胎卵濕化。

    各有定業。

    故随其所感。

    而應之以四生之報。

    舊說。

    亂思不定曰想。

    結愛迷戀曰情。

    親附不移曰合。

    舍此趣彼曰離。

    以此四心感召。

    而四生各類應之。

    然不止此也。

    自今而後。

    改頭換面。

    生死無窮。

    或情變為想。

    想變為情。

    合化為離。

    離變為合。

    無定因也。

    或卵變為胎。

    胎變為卵。

    濕變為化。

    化轉為濕。

    無定趣也。

    或飛變為沉。

    沉變為飛。

    無定報也。

    以是因緣。

    則有衆生輪回。

    終而複始。

    相續不斷也。

     富樓那想愛同結(至)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冠注 此明業果相續之由也。

    意謂。

    世界屬依報。

    元依無情。

    故不結業。

    衆生屬正報。

    本系有情。

    即有業也。

    業。

    莫大乎殺盜淫三者。

    而根自淫始。

    以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便是作業根源。

    想愛不結。

    則猶可離。

    既彼此同結。

    如膠似添。

    則生生世世。

    自不能離。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此等皆以欲貪為本。

    凡有身命。

    必求滋養故。

    彼貪此之刍豢。

    此愛彼之血肉。

    貪愛同滋。

    津津味着。

    而殺于是乎生焉。

    貪味不止。

    則于四生中。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而盜于是乎生焉。

    此等皆以殺貪為本。

    遂至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乃至十類衆生。

    死生不斷。

    互來相啖。

    且凡有此惡者。

    世世俱生。

    一處相值。

    以償其債。

    窮未來際。

    無有休歇者。

    皆以盜貪為本。

    由殺盜二貪故。

    有汝負我命。

    汝還我債。

    我負汝命。

    我還汝債。

    以是命債因緣故。

    常在生死中。

    酬還不已。

    由欲貪故。

    今有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我愛汝心。

    汝憐我色。

    以是愛憐因緣故。

    常在生死中。

    纏縛不絕也。

    夫此三者。

    實由貪愛。

    貪愛不遂。

    别強吞為殺。

    陰取為盜。

    皆所以成其貪愛也。

    故有一業。

    則三業齊具。

    凡貪愛遂。

    必至于愛心憐色。

    貪愛不遂。

    必至于負命還債。

    是故殺盜淫。

    即根本業因。

    而生死纏縛。

    即循環業果。

    而相續不斷也。

     富樓那如是三種颠倒相續(至)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冠注 此蹑上三種相續。

    以結答滿慈忽生終始之問也。

    意謂。

    此三種相續。

    俱由背真合妄。

    颠狂迷倒而生。

    何則。

    即此三種。

    皆是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了了常知。

    本體真性。

    因汝最初突起能了之見。

    兼發所了之相。

    則業識成。

    而見相分。

    從此妄見。

    頓生山河等相。

    遂有次第遷流。

    相續不已。

    汝問雲何忽生山河等相。

    當知唯因此颠倒相續之虛妄故。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也。

    可見妄法元無。

    唯一本覺明妙而已。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至)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冠注 此執在纏覺體。

    以難出纏覺體也。

    言。

    若據世尊所說。

    則此衆生。

    未生山河等相時。

    其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元無染無礙。

    與諸如來心。

    比并言之。

    佛心不增。

    衆心不減。

    彼衆生。

    止因妙覺明體。

    轉為妄明。

    而以覺明空昧。

    故無狀忽生山河等相。

    如來。

    今得妙空明覺。

    與衆相反。

    其山河大地。

    諸有為法。

    及有漏妄習。

    何時又當複生耶。

    山河大地。

    是世界。

    有為含衆生。

    習漏含業果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至)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蓋前二喻。

    顯清淨覺體本來圓滿。

    不假修證。

    後二喻。

    亦不廢修證。

    若單舉前二喻。

    恐諸行人。

    堕撥無之過。

    成斷滅見。

    單舉後二喻。

    恐諸行人。

    妄認覺體本非清淨。

    元具生滅。

    成雜染見。

    是故四喻并舉。

    使知妄本無生。

    然非證真不能滅妄。

    真本不變。

    然非除妄亦不能證真。

    故知一切衆生。

    未嘗有生死。

    而輪回不息。

    諸佛如來。

    曾未有涅槃。

    而常住不動。

    是則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則始終相續之相。

    何所從而來也。

     冠注 此下設四喻。

    以明覺體也一喻迷惑無因。

    二喻妄法無體。

    三喻真成不複妄。

    四喻妄斷不複生。

    總顯真妄本無終始也。

    故先舉喻。

    以審迷因曰。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忽生迷惑。

    以南為北。

    汝謂此人之迷。

    而複因本來之迷而有耶。

    因本來之悟而有耶。

    滿慈答曰。

    此迷。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未迷之先。

    元無生迷之根。

    雲何因迷而有耶。

    悟迷相反。

    本非生迷之根。

    雲何因悟而有耶。

    若知悟不生迷。

    則知妄依真起。

    而真未嘗妄。

    故複舉前喻。

    反诘滿慈曰。

    汝既知迷本無根。

    假使村居之迷人正在迷南為北時。

    忽有悟人。

    指示令悟。

    此人縱久迷之。

    今既得悟。

    于此聚落。

    更生迷否。

    滿慈答曰。

    既悟。

    斷不複迷也。

    下法合雲。

    十方如來亦然。

    既悟不複更迷。

    但于未證極果時。

    雖有無明。

    畢竟體空。

    亦如此迷。

    本無根蒂。

    是故覺明真體。

    本來清淨。

    昔在迷時。

    本無迷性可得。

    如迷方者。

    縱在迷時。

    而方實不移。

    豈獨迷不可得。

    覺亦不可得。

    但以迷時。

    望覺時。

    似乎有迷有覺。

    如惑南為北時。

    望知南非北時。

    似乎有移有定。

    若一覺迷。

    迷即頓滅。

    滅則覺亦不可得。

    豈複生于迷乎。

    複舉喻。

    以辨斥滿慈曰。

    亦如有人眼中有翳。

    見空中有華。

    翳病除則華相滅。

    忽有愚人。

    于滅華之空處。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

    愚耶慧耶。

    滿慈被诘。

    據實而答言。

    空元無華。

    豈有生滅乎。

    見華滅于空中。

    已是颠倒妄見。

    且期華更生。

    斯是愚癡狂亂極矣。

    雲何更名其愚與慧乎。

    佛就其言而斥之曰。

    此待華之人。

    誠如所言。

    癡狂極矣。

    然汝既知此。

    雲何問我如來妙覺明空。

    何時又當更生山河大地耶。

    自今應知。

    佛即除翳之人。

    汝即待華之人。

    既知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即知諸法本自寂滅。

    覺體元無迷悟。

    執佛實有滅妄證真。

    已是颠倒。

    況待佛從真起妄。

    則與待華更生者。

    有何異哉。

    複舉喻曰。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時。

    則金在礦中。

    混和無辨。

    若假爐火。

    煉作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雜礦。

    又如木既因火而成灰。

    則不複為木矣。

    法合雲。

    諸佛如來。

    獲菩提涅槃者。

    已成無上智體。

    證真如理性。

    則既以真修實行。

    出乎煩惱生死。

    則一證永證。

    不複退堕。

    猶金之出礦。

    一純永純。

    不複更雜于礦也。

    此煩惱生死。

    既經雙空觀智。

    轉為菩提涅槃。

    一斷永斷。

    無複更生。

    亦猶木既成灰。

    不複再成木也。

     富樓那又汝問言(至)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冠注 此明七大性相。

    皆依如來藏性。

    循業發現。

    用答七大周遍不合相容之問也。

    又汝下。

    牒定滿慈所疑。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喻如來藏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元非諸大。

    則不堕于有也。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喻循業發現七大性相。

    而不堕于無也。

    下重徴演釋雲。

    所以者何。

    彼大虛空。

    日照于空。

    則發揮明相。

    雲屯于空。

    則發揮暗相。

    乃至土積于空。

    則發揮塵霾之相。

    水澄于空。

    則發揮映徹之相。

    汝意雲何。

    如是殊方同時。

    而有明暗等。

    諸有為相。

    此相。

    為因彼日雲等而生乎。

    為複因虛空而有乎。

    若謂此明相。

    因彼日輪所生。

    且日照空時。

    既是日明。

    則十方虛空凡有明處。

    同是日色。

    即當滿世間。

    成一日體。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之體。

    若見圓日。

    則日體之外。

    餘有明相。

    應不屬日。

    安得謂因日而生明耶。

    若謂此明相。

    非日所生。

    是空所有。

    空既常在。

    明應常照。

    雲何于中宵雲霧無日之時。

    唯見暗相。

    不生光耀乎。

    當知。

    是明。

    非即空日。

    不異空日。

    若此明相。

    元非空日。

    不離空日。

    不可指陳。

    則諸相亦然。

    夫彼虛空。

    不拒諸相發揮。

    喻如來藏。

    不拒七大循業發現。

    日雲乃至水土七者。

    喻七大各自種性。

    亦屬于妄。

    明暗乃至霾映七相。

    喻七大幻相。

    推其明相。

    與日及空。

    非一非異。

    非即非離。

    喻七大幻相。

    與各自種性。

    及如來藏性。

    非一非異。

    非即非離。

    然是七者。

    但應其數。

    不可強作七大。

    且下自有法合之文。

    唯顯此空性。

    是遍是常。

    而七者性相。

    皆無定體。

    不遍不常。

    故曰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由此七相元妄。

    不可指陳。

    當知。

    七大之相。

    亦元妄。

    不可指陳。

    相既元妄。

    其差别種性亦然。

    若乃妄言有可指陳。

    猶執空華實有者。

    已為迷妄。

    況複诘其相陵滅義。

    是猶複邀空華。

    而更期其結空果。

    真乃迷中之迷。

    妄中之妄也。

    若知虛空是遍是常。

    而日等種性與空。

    不即不離。

    應觀七大之性。

    統體元一真性。

    唯是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更非别法。

    能如是而觀。

    自知性覺妙明。

    本覺真心。

    先非水火等性。

    水火等性且無。

    更問誰不相容耶。

    舊說。

    氣凝如煙霧之聚。

    霾字從狸。

    起于山獸騰踏。

    令土蔽空。

    或合風雨紛然而下曰霾。

    水澄映者。

    如海晴湛之時。

    與空文映。

    朗然澄徹也。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至)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冠注 此以法合喻。

    申明七大之循業發現也。

    意謂。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猶如太空。

    日照則明。

    乃至水澄則映。

    故循發空之業。

    即現空相。

    如鑿井則空現。

    循發四大之業。

    即現四大之相。

    如一處求水。

    一處水生。

    一處求火。

    一處火生。

    若遍法界。

    同時循發諸大之業。

    即遍法界同時現諸大之相。

    如遍法界執。

    滿世界起。

    下複舉喻。

    以明循共業。

    而齊現幻相者。

    亦是真妄并舉。

    愈顯虛妄無據。

    且各現。

    猶未見其展轉虛妄。

    而俱現。

    則可盡表之矣。

    蓋日體。

    喻正智。

    水喻真理。

    智理一如。

    本無去來之相。

    乃統體一如來藏性。

    日影。

    喻諸大幻相。

    兩人同觀。

    喻共業之妄見。

    東西各行。

    各有日影。

    随各人去。

    喻循俱發之妄業。

    而俱現諸大之幻相。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喻一真性。

    俱現諸大幻相。

    而定準何相。

    為的實之體乎。

    故戒止曰。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雲何東西各行。

    各行既雙。

    雲何現見一日。

    是則戒止衆生分别妄見。

    不應難言。

    此諸大相。

    既不離一真之處。

    何得循共業。

    而俱現諸相。

    既俱現諸相。

    何得雲不離一真之處。

    假使有定體。

    方可辨難。

    今正如明相與日并及虛空。

    非一非異。

    非即非離。

    元無定體。

    而于無定體者。

    宛轉辨難。

    則愈辨難而愈入于虛妄。

    真可謂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以至同異發明。

    複立無同無異。

    而有何憑據乎。

     富樓那汝以色空(至)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冠注 此下。

    以迷悟對辨。

    而總結問答之義也。

    意謂。

    不達諸大性相。

    唯依如來藏。

    循業發現。

    而反诘其相陵滅者。

    猶兩人見日。

    東西各行。

    宛轉虛妄相似。

    或曰。

    據今諸大之性。

    熾然不同。

    宛然陵滅。

    其故何也。

    故明示之曰。

    由汝因明立所。

    能所既立。

    則業習尤固。

    見相未除。

    而執空執有。

    所以循色空之業習。

    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

    随汝業習。

    為空為色。

    周遍法界。

    是故。

    我說猶如虛空。

    于中風起。

    則發揮動搖之相。

    風滅。

    則唯有太空澄清之相。

    日照。

    則發揮明相。

    雲屯。

    則發揮暗相。

    所以衆生。

    違背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而順合妄緣塵境。

    自相渾濁于清淨本然之真體。

    是故引發塵勞煩惱。

    而見世間唯有山河等相。

    反執山河等相。

    為心外之法也。

    我以山河等相。

    全為性覺之妙明。

    本覺之明妙。

    本無生滅。

    則攝此妙用。

    合乎如來藏體。

    而自如來藏體。

    發起妙用。

    則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更無一法可得。

    是故于全體大用中。

    得事無礙。

    蓋一塵即多塵。

    多塵即一塵。

    故曰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毛端現刹海。

    刹海現毛端。

    故曰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遍十方界。

    是一為無量。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是無量為一。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正中現依。

    且寶刹不小。

    毛端不大。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依中現正。

    且身相不小。

    微塵不大。

    皆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也。

    此皆大圓鏡智。

    現真如妙境。

    然如來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者。

    乃佛生共具。

    曾無餘欠。

    但由衆生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如來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境。

    妙覺明智也。

    性即智體。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冠注 此依本覺體用。

    以結顯三如來藏也。

    先明離一切法。

    以結顯真谛空如來藏。

    承上雲。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雖随迷悟。

    以現染淨二相。

    而如來藏。

    本妙圓心。

    清淨本然。

    元非七大。

    非六根。

    非六塵。

    非六識。

    此非世間法也。

    非明無明。

    乃至非老死盡。

    則非緣覺流轉還滅二法也。

    非苦非集。

    乃至非智非得。

    則非世出世間因果。

    及能空之智。

    所空之理也。

    非檀那。

    乃至非波羅蜜多。

    則非菩薩能趨之行。

    所趨之理。

    總非出世間法也。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羅诃三耶三菩。

    則非如來三号。

    非大涅槃。

    及常樂我淨。

    則非涅槃四德。

    乃至出世間上上法也。

    檀那。

    此雲布施。

    屍羅雲戒。

    毗梨耶雲精進。

    羼提雲忍。

    禅那雲定。

    般剌若雲智。

    波羅蜜多雲到彼岸。

    怛闼阿竭。

    雲如來。

    阿羅诃雲應供。

    三耶三菩。

    雲正遍知。

    涅槃此雲無生滅。

    乃四德之總名。

    常者。

    非惟二死永忘。

    無諸生滅。

    亦且世相常住。

    究竟堅固也。

    樂者。

    非惟離諸生死苦。

    亦且得不思議解脫。

    受用無量法樂也。

    我者。

    非惟證真法身。

    猶若虛空。

    亦且山河大地草木微塵全露法王也。

    淨者。

    非惟妙淨理體。

    無諸染着。

    亦且清淨遍周。

    無染非淨也。

    此涅槃别相也。

    次明即一切法。

    以結顯俗谛不空如來藏也。

    以如來藏不動周遍。

    循業發現。

    故曰即如來藏。

    元明心妙。

    即七大。

    即六根。

    六塵。

    六識。

    此即世間法也。

    即緣覺法。

    即聲聞法。

    即菩薩法。

    此即出世間法也。

    即如來三号。

    即涅槃四德。

    即出世間上上法也。

    複明如來藏。

    雙遮雙照。

    以結顯空不空如來藏也。

    以如來藏。

    非心思言議可得。

    故曰。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本不定屬于即。

    亦不定屬于非即。

    故雲離即離非。

    此雙遮二邊也。

    抑且不定屬于離即。

    故曰是即。

    亦不定屬于離非。

    故曰是非即也。

    以是字貫下。

    如雲不離即不離非。

    此亦雙照二邊也。

    若獨以非一切法。

    明如來藏。

    則滞于空。

    若獨以即一切法。

    明如來藏。

    則滞于有。

    若以離即離非。

    明如來藏。

    則棄二邊滞中道。

    若以是即是非即。

    明如來藏。

    則舍中道滞二邊。

    是故全非而即。

    全即而非。

    離而非離。

    非離而離。

    則三谛融通。

    離名絕相。

    不思議體。

    圓妙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