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錄卷第三

關燈
故為真空。

    而非頑空矣。

    真空即真性。

    是即空即色。

    故為真色。

    而非妄色矣。

    所謂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故雖真性不變。

    而能随緣現相。

    雖随緣現相。

    而真妄渾融。

    故曰清淨。

    雖曰清淨。

    亦不離一法。

    即萬法而本具。

    故曰本然。

    雖曰本然。

    亦非局礙。

    乃周匝遍滿。

    無處不有。

    故曰周遍。

    亦不即一法。

    亦不離一法。

    故曰法界。

    由其性體圓融故。

    相用無限。

    是以九法界衆生。

    心有優劣。

    量有大小。

    業有淨染。

    莫不各循本業。

    以發現其依正二報。

    随分受用。

    甯有限量乎。

    世間無知。

    不達循業發現者。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衆生意識。

    分别計度。

    豈知不變随緣體空成事之至理乎。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陽燧者。

    崔豹古今注雲。

    以銅為之。

    如鏡之狀。

    照物則影倒。

    向日則火出。

    淮南子曰。

    陽燧。

    火方諸也。

    論衡曰。

    于五月丙午日。

    午時。

    銷煉五方石圓如鏡。

    中央窪是也。

    婆羅門。

    解見前。

    優樓頻螺。

    此雲木瓜??。

    迦葉波。

    此雲大龜氏。

    瞿昙此雲日種。

     冠注 此明火大即如來藏性也。

    言火性本無定體。

    但寓物以成體。

    汝觀城中之人。

    欲炊?時。

    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而有火出。

    若謂火性由和合而有者。

    即如現前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和合一處。

    雖為和合一衆。

    诘其根本。

    各有身名族姓。

    如舍利弗。

    乃婆羅門之種姓。

    優樓頻螺。

    乃迦葉波之種姓。

    乃至阿難。

    亦瞿昙之種姓。

    即此分開。

    各有身名族姓和合。

    總名一衆。

    雖真和合。

    而各歸其根本。

    則和合之名。

    猶然幻妄。

    若謂此火性因和合有者。

    彼手執鏡。

    及艾對日求火。

    而有火生。

    若诘其根本。

    則此火性為從鏡出乎。

    為從艾與日出乎。

    若謂火性必從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凡所來處。

    一切林木。

    應皆受焚。

    而今林木如舊。

    是火非從日來明矣。

    若謂火從鏡出者。

    自鏡而出。

    能然于艾。

    鏡何不镕乎。

    且屈柄左手。

    尚未曾熱。

    豈火性獨寒涼乎。

    寒則于冰無異。

    雲何融冰而成水耶。

    能融泮而鏡無熱相者。

    足見非自鏡出也。

    若謂火生于艾者。

    則獨艾可生。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

    然後火生耶。

    汝又谛觀火之所出。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生本地。

    即此三物各歸本所。

    而此火性從何所來耶。

    凡謂和合者。

    必衆物雜和一處。

    方名和合。

    今日鏡相遠。

    本非和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必從三物已備而後有。

    非不和合。

    然汝但知非和合非不和合。

    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雲雲)。

    夫性火者。

    性相不二也。

    若了火相即真性。

    是即火即空。

    而非頑空矣。

    真空即真性。

    是即空即火。

    故為真火。

    而非妄火矣。

    所謂火即是空。

    空即是火。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故雖真性不變。

    而能随緣現相。

    雖随緣現相。

    而真妄渾融。

    故曰清淨。

    雖曰清淨。

    亦非離于一法。

    乃即萬法而本具。

    故曰本然。

    雖曰本然。

    亦非局礙。

    乃周匝遍滿。

    無乎不在。

    故曰周遍。

    雖曰周遍。

    亦不即萬法。

    亦不離萬法。

    故曰法界。

    由其性體圓融故。

    相用無限。

    是以九法界衆生。

    心有優劣。

    量有大小。

    業有淨染。

    莫不各循本業。

    以發起依正二報。

    随分受用。

    甯有限量乎。

    即此當知。

    世人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鏡。

    滿世間火生。

    甯有方所。

    乃循業發現耳。

    世間無知之者。

    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

    皆是衆生意識分别計度。

    豈知不變随緣成事體空之至理乎。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纡屈也。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冠注 此明水大即如來藏性也。

    言水性決之則流。

    壅之則息。

    曾無定恒。

    如室羅城中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故于望前。

    白月夜月當正午。

    皎如晝時。

    手執方珠。

    用承月中之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耶。

    空中自有耶。

    為從月來耶。

    若謂此水從月來者。

    月乃自天而來。

    令珠水出。

    凡所經林木。

    應皆吐流。

    若衆木吐流。

    何待方珠。

    而後水出。

    若林木無流。

    則水非從月降明矣。

    若謂水從珠出者。

    則此珠中。

    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而後有水。

    可見水非珠出。

    若謂此水從空生者。

    有空處即當有水。

    空性無邊。

    水應無際。

    然則人及與天。

    皆同滔溺。

    何得世間。

    複有水陸空行之辨。

    汝更審觀。

    月乃自天而升。

    珠因手執。

    水盤乃求水者自設。

    各有所出。

    水從何所流至于此。

    凡言和合者。

    必待衆物相雜一處。

    始成和合。

    今月珠相遠。

    元非和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必待敷設陰燧等物。

    而後有水。

    又非不和合。

    然汝但知非和合非不和合。

    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雲雲)。

    夫性水者。

    性相不二也。

    若達水相即真性。

    是即水即空。

    故為真空。

    非頑空矣。

    真空即真性。

    是即空即水。

    故為真水。

    非幻相矣。

    所謂水即是空。

    空即是水。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故雖真性不變。

    而能随緣現相。

    雖随緣現相。

    而真妄渾融。

    故曰清淨。

    雖曰清淨。

    亦非離于一法。

    乃即萬法而本具。

    故曰本然。

    雖曰本然。

    亦非局礙。

    乃周匝遍滿。

    無乎不在。

    故曰周遍。

    雖曰周遍。

    亦不即萬法。

    亦不離萬法。

    故曰法界。

    由其性體圓融故。

    相用無限。

    是以九法界衆生。

    心有優劣。

    量有大小。

    業有淨染。

    莫不各循本業。

    以發起依正二報。

    随分受用。

    甯有限量乎。

    即此當知。

    世人一處執珠。

    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珠。

    滿世間水出。

    甯有方所。

    乃循業發現耳。

    世間無知之者。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衆生意識分别計度。

    豈知不變随緣成事體空之至理乎。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迦毗羅。

    此雲青色。

    斫迦羅。

    此雲鴛鴦。

    亦雲輪。

    缽頭摩雲赤蓮花。

    诃薩多未詳。

    陟升也。

    方珠水精珠也。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冠注 此明風大即如來藏性也。

    言風雖以動搖為性。

    其實元無定體。

    亦不常動。

    亦不常靜。

    假一事而觀之。

    則可知矣。

    汝常整衣入衆之時。

    僧伽黎角。

    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

    拂彼傍人之面。

    汝觀此風。

    為複出汝袈裟角乎。

    發于虛空乎。

    生彼人之面乎。

    若謂此風複出汝之袈裟。

    是衣即風。

    汝非披衣。

    反乃披風。

    且風體不住。

    其衣既已為風。

    即應飛搖離于汝體。

    或曰非衣即風。

    但衣中有風者。

    我今于說法會中。

    垂衣之時。

    汝看我衣。

    何處是風。

    若不能見。

    不應衣中更有藏風之地。

    而令人不見乎。

    必無是處。

    若謂此風生于虛空者。

    既空能生風。

    不待整衣。

    汝衣不動時。

    何故無風。

    拂彼人面。

    且空以常住為性。

    風以起滅為性。

    若空為能生。

    風為所生。

    即當常則同常。

    滅則同滅。

    現今空性常住。

    風不常生。

    于風滅時。

    不見空滅。

    體性不協。

    雲何相生。

    非特此也。

    若有生滅。

    則是有形之物。

    不名虛空。

    既名虛空。

    則以無實為體。

    何得雲風從空出。

    若能出風。

    則成實物。

    可見空決不能生風也。

    若謂此風是彼被拂之人本面自生者。

    則當從彼至此。

    拂汝阿難之面。

    然今此風。

    自汝整衣。

    現拂于彼。

    既風生彼面。

    何為不順拂汝面。

    而倒拂彼面耶。

    故知風決不生彼面也。

    汝今審谛而觀。

    整衣在汝。

    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

    不能參合于流動之性。

    似各有定在。

    其風自何方鼓動。

    來至于此。

    汝謂和合者。

    必物體俱諧。

    始成和合。

    今風性動而起滅無恒。

    空性寂而常住不滅。

    元非和合。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現見整衣。

    空中有風。

    非不和合。

    汝雖聞非和合非不和合。

    宛然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雲雲)。

    夫性風者。

    性相不二也。

    若悟風相即真性。

    是即風即空。

    故為真空。

    而非頑空矣。

    真空即真性。

    是即空即風。

    故為真風。

    而非幻相矣。

    所謂風即是空。

    空即是風。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故雖真性不變。

    而能随緣現相。

    雖随緣現相。

    而真妄渾融。

    故曰清淨。

    雖曰清淨。

    亦非離于一法。

    乃即萬法而本具。

    故曰本然。

    雖曰本然。

    亦非局礙。

    乃周匝遍滿。

    無乎不在。

    故曰周遍。

    亦不即萬法。

    亦不離萬法。

    故曰法界。

    由其體性圓融故。

    相用無限。

    是以九法界衆生。

    心有優劣。

    量有大小。

    業有淨染。

    莫不各循本業。

    以發起依正二報。

    随分受用。

    甯有限量乎。

    即此當知。

    如汝一人微動服衣。

    有微風出。

    拂彼人面。

    若遍法界被拂。

    是滿國土風生。

    甯有方所。

    乃循業發現耳。

    世間無知之者。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衆生意識分别計度。

    豈知不變随緣成事體空之至理乎。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僧伽黎大衣也。

    袈裟此雲壞色衣。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舊說。

    西域貴賤。

    族分四性。

    如此方四民。

    刹帝利。

    王族也。

    婆羅門。

    淨志。

    亦雲淨行。

    以守道居正。

    潔白其操也。

    毗舍。

    商賈也。

    首陀。

    農夫也。

    是為四姓。

    頗羅堕。

    利根也。

    旃陀羅。

    魁脍也。

    此又智愚之族也。

    名義集雲。

    旃陀羅。

    雲屠者。

    屠殺人畜者也。

    彼土淫殺同賤。

    殺者猶目為惡人。

    國法令其搖鈴執幟。

    警人異路。

    不與良民同行。

    故亦翻嚴幟也。

     冠注 此明空大即如來藏性也。

    夫既謂之空性。

    則自無形貌可表。

    必對色相。

    方顯空性。

    今假一事示之。

    餘則可知矣。

    即如室羅筏城。

    去河遙處。

    諸刹利種。

    及四姓人等。

    新立居時。

    鑿井求水。

    出土一尺。

    則于井中。

    見一尺空。

    乃至出土一丈。

    中間還得一丈虛空。

    是出土少則虛空淺。

    出土多則虛空深。

    汝觀此空。

    果因土出耶。

    因鑿出耶。

    乃無因而自生耶。

    若謂此空無因自生者。

    于未鑿土前。

    地中何故無空。

    在未鑿時。

    縱自觀之。

    唯見大地迥未通達之相。

    故知此空決非無因自生也。

    若謂此空既因鑿土而後有。

    是空必因土出者。

    須土出時。

    應見其空先從土出。

    而後入井。

    然土出可見。

    空入何狀。

    若徒見土先出。

    而曾無空入井中者。

    何雲空因土出耶。

    或曰唯土自有出入。

    虛空本無出入者。

    是土未出時。

    空元在井。

    則應空土不分。

    本是一體。

    元無異因。

    既為一體。

    應當與土同出。

    今何但見出土。

    未見出空。

    計空因土出者謬矣。

    若謂此空因鑿出。

    而不因土出者。

    即應唯鑿成空。

    何必出土而後成空耶。

    若謂此空不因鑿出者。

    即應唯出其土。

    不當見空。

    雲何随鑿随見其空耶。

    足見因鑿不因鑿者。

    皆妄計也。

    汝更審其真實。

    于真實處。

    複加詳審觀察。

    鑿從人手。

    随方運轉。

    土從地中移出。

    各有所指。

    則此虛空因何所出。

    凡言和合者。

    必物用相洽。

    方得合成。

    此鑿有實用。

    空乃虛名故。

    但能鑿地。

    不能鑿空。

    而不相為用。

    本非和合。

    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必待鑿土。

    而後見空。

    非不和合。

    下藉空大。

    以融會諸大曰。

    汝若知此虛空非和合非不和合。

    性圓周遍。

    融通無礙。

    在諸大中。

    各各充滿。

    本來常住。

    絕諸動搖。

    即當以此會彼。

    自能了知現前地水火風。

    會通虛空。

    均名五大。

    其名既均。

    其體不二。

    皆得性真圓融。

    周遍無礙。

    悉是如來藏性。

    本無生滅。

    絕諸動搖。

    我□為汝。

    以此空大。

    會同四大。

    汝心昏暗。

    動辄迷惑。

    不悟四大之性元是如來藏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應當審觀。

    空大果有出入乎。

    果無出入乎。

    若悟虛空。

    周遍不動。

    非出非入。

    非不出入。

    即悟四大。

    圓融常住。

    非和合非不和合矣。

    然汝但聞此五大非和不合。

    全不知為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雲雲)。

    若例上文。

    當雲性空真覺性覺真空。

    變其文而倒其意者。

    蓋前将四大會歸真空妙理已。

    斯複以性覺觀照真空。

    足見認四大為實有。

    但以妄見見空。

    妄分能所。

    故為頑空。

    了四大即真性。

    唯以性覺觀空。

    是即智即理。

    故為真空。

    真空即真性。

    是即理即智。

    故為真覺。

    可見于性覺中。

    一念晦昧。

    而轉為業識。

    執真空為頑空。

    于妄想中。

    一念純真。

    而轉為性覺。

    了頑空為真空。

    所謂迷不知性。

    悟不知空。

    故雖真性不變。

    而能随緣現相。

    雖随緣現相。

    而真妄渾融。

    故曰清淨。

    雖曰清淨。

    亦非離于一法。

    即萬法而本具。

    故曰本然。

    雖曰本然。

    亦非局礙。

    乃周匝遍滿。

    無乎不在。

    故曰周遍。

    雖曰周遍。

    亦不即萬法。

    亦不離萬法。

    故曰法界。

    由其性體圓融。

    故相用無限。

    是以九法界衆生。

    心有優劣。

    量有大小。

    業有淨染。

    莫不各循本業以發現依正二報。

    随分受用。

    甯有限量乎。

    如一井空。

    空生一井。

    十方虛空亦複如是。

    圓滿十方。

    甯有方所。

    乃循業發現耳。

    世間無知之者。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衆生意識分别計度。

    豈知不變随緣成事體空之至理乎。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冠注 此明見大總攝六根皆如來藏性也。

    言此見覺若離前境。

    宛若無知。

    必因色空現前。

    方顯有知。

    然所知之前境。

    離能知之見覺。

    亦無分析。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

    見朝明夕昏。

    乃晝之明暗。

    見白月黑月。

    乃夜之明暗。

    并空色相。

    悉因見覺而分析也。

    即審究之曰。

    見覺複與明暗。

    并太虛空。

    為同一體乎。

    為非一體乎。

    或同或異乎。

    非同非異乎。

    遂徴辯之曰。

    若謂此見複與明暗二相及與虛空元一體者。

    則明暗二體。

    更互相亡。

    暗時無明。

    明時非暗。

    見既與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