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十

關燈
斷滅。

    或計我于無色空處于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斷滅。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颠倒論。

     行陰生滅。

    将滅未滅之間。

    非先發明。

    多起無計。

    然唯此位。

    作究竟斷滅。

    第十計為涅槃。

    亦計無轉解爾。

     上九七斷滅論竟。

     △十五現涅槃論。

    分三。

    初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後後有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

    五涅槃論。

     此于行陰念念生處。

    謂非終無。

    名後後有。

    起涅槃計。

    而雲五現者不待身滅。

    即于現前生處得涅槃樂也。

     △二釋。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觀見圓明。

    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

    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

    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

    五處究竟。

     以欲界為正轉依者天台釋禅。

    欲界有二定。

    一欲界定。

    一未到定。

    此二定中。

    心目圓明。

    依此圓明定境。

    為安隐處。

    正轉依者轉生死為涅槃。

    此禅者妄計也。

    初禅離生喜樂故無憂。

    二禅定生喜樂故無苦。

    三禅樂極無喜故極悅。

    四禅無苦無樂。

    舍心清淨。

    不受輪回生滅者亦禅者妄計也。

    禅者本修正定。

    妄以處有漏樂境為安隐淨勝。

    誤作無為。

    實非究竟。

    妄為究竟耳。

     △三結。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

    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颠倒論。

     瑜伽雲。

    妄計清淨論者。

    如有若沙門若婆羅門。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若我解脫心得自在。

    觀得自在。

    謂于諸天微妙五欲。

    堅着攝受。

    嬉戲誤樂。

    随意受用。

    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若有離欲惡不善法。

    于初靜慮得具足住。

    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

    是亦名為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上四行境差别竟。

     △五結令傳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狂解。

    皆是行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悟。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現前。

    以迷為解。

    自言登聖。

    大妄語成。

    堕無間獄。

    汝等必須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覺了斯義。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護。

    銷息邪見。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

    于無上道。

    不遭枝岐。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

    作大覺王清淨标指。

     前言天魔候得其便。

    此言心魔自起深孽。

    蓋因想破行現。

    生滅無依。

    真際未詣。

    随一起念。

    必入邪思。

    如來于此深切告誡。

    令知到此各自消息。

    傳示将來。

    究竟覺路。

    無上标指。

    更無枝岐矣。

     上四行陰竟。

     △五識陰。

    分五。

    初行盡勝相。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

    幽清擾動。

    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沉細綱紐。

    補特伽羅。

    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諸世間性即前十二衆生種性也。

    行陰初露。

    見同生機。

    猶如野馬。

    今則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

    此三界生因已斷。

    位準二乘無學。

    若自大乘初心。

    功用至此。

    可當七地也。

    網上大繩曰綱。

    衣領結處曰紐。

    此言十二類生生滅微細之因結已亡。

    伽羅酬業之果報亦謝。

    深脈感應皆指因果連絡之處。

    至此因亡果喪。

    兩俱殊絕矣。

    補特伽羅此雲數數取趣。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如雞後鳴。

    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此指大般涅槃。

    若準二乘。

    則行陰破時。

    已證無學。

    前想陰盡。

    如雞初鳴。

    今行陰盡。

    是雞已後鳴。

    故曰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

    總為行盡之喻。

     △二識陰區宇。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

    内外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

    于十方界。

    已獲其同。

    精色不沈。

    發現幽秘。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行陰既盡。

    則生滅内停。

    塵無所召。

    故得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

    由是根境不交。

    則定心自朗。

    内外湛明者長水謂深深寂照。

    寂照既深。

    則内徹源底。

    故入無所入。

    此皆就行陰空後。

    純是禅境。

    非由覺心所得。

    以有識陰。

    故雖深達十二類生受命元由。

    而曰觀由執元。

    猶是生基樞紐。

    此紐不與諸類相召。

    故于十方界已獲其同。

    亦由生滅既滅。

    唯一湛寂。

    此湛不動。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是為識體。

    以行破識。

    現。

    故雲精色不沈。

    猶未消複。

    故雲發現幽秘。

    此所謂識陰區宇也。

     △三識陰盡相。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

    銷磨六門。

    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

    罔象虛無颠倒妄想。

    以為其本。

     承上行陰已破。

    諸類不召。

    已獲其同。

    此同即指識體也。

    生滅既亡。

    根塵不偶。

    雖則外無所入。

    内無所出。

    祇此六門。

    純一寂靜。

    而不能互相為用。

    以有識在。

    法執猶存。

    故須銷磨六門。

    蓋銷磨其同見。

    而非銷磨其異執也。

    異執始亡。

    即能會六歸一。

    同見若泯。

    乃能即一即六。

    所謂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

    至此轉識為藏。

    全彰覺性。

    世界身心。

    内外明徹矣。

    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是為命濁。

    命濁即是識陰。

    今識破。

    故能頓超罔象虛無。

    原其迷覺成識。

    無明生相。

    無體虛妄。

    以為其本。

     △四識境差别。

    分十。

    初因所因執。

     阿難。

    當知是善男子。

    窮諸行空。

    于識還元。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

    諸類通覺。

    覺知通?。

    能入圓元。

    若于所歸。

    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因所因執。

    娑毗迦羅。

    所歸冥谛。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外道種。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者。

    謂如來藏性。

    本寂本圓。

    此從生滅初亡。

    定力所現。

    非得本寂。

    故雲未圓也。

    然亦能令根身合開。

    衆覺通?。

    入所圓元。

    蓋性識同體。

    但為生滅所覆。

    根境異生。

    今生滅已亡。

    圓元披露。

    信知根門無二。

    萬類是同。

    而無明之始相未捐。

    所知之細微終障。

    則所歸有路。

    托化成因。

    于真常中。

    妄有所依。

    即堕冥谛。

    娑毗外道。

    認阿賴耶冥然初相。

    為所歸因。

    此以有所得心。

    亡正知覺。

    不背而背。

    無因所因。

    枉自岐異。

     △二能非能執。

     阿難。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覽為自體。

    盡虛空界十二類内所有衆生。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

    現無邊身。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

    成能事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攬識為體。

    能生萬物。

    前以識為所歸。

    今以我為能生。

    此正大自在天所計。

    現無邊身者謂我能現起無邊衆生。

    妄執我能。

    而實非能。

    故曰能非能執。

    然既立能為心。

    則必成能事果。

    生大慢天。

    即能事果也。

    大慢即摩醯。

    不能謂能。

    故雲大慢。

    智論雲。

    過淨居天。

    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

    号大自在天王。

    經律異相雲。

    色界二十二色究竟天。

    二十三摩醯首羅天。

    過五淨居而有八處。

    法華開自在天子。

    大自在天子。

    故知摩醯首羅過色究竟。

    别有一天。

    故雲居色界頂。

    非色究竟。

    摩醯首羅。

    三目八臂。

    即大自在天。

    外道所宗。

     △三常非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歸。

    有所歸依。

    自疑身心從彼流出。

    十方虛空。

    鹹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

    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

    早計常住。

    既惑不生。

    亦迷生滅。

    安住沉迷。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常非常執。

    計自在天。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圓種。

     前計識即是我。

    一切萬物。

    從我流出。

    此計我從識生。

    十方虛空。

    皆從彼出。

    彼為真常。

    我歸依處。

    以識為常。

    是現在生滅。

    計為常住。

    既迷無生之性。

    又惑生滅之心。

    非常為常。

    同于前計。

    成其伴侶耳。

    依識已非。

    計常猶妄。

    故曰立因依心。

    成妄計果。

     △四知無知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若于所知。

    知遍圓故。

    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

    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

    草木為人。

    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無擇遍知。

    生勝解者。

    是人則堕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

    執一切覺。

    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倒知種。

     觀識有知。

    見一切萬物皆識變現。

    故謂十方草木皆為有情。

    與人無異。

    草木為人。

    人為草木者。

    為擇有情無情。

    鹹一知遍也。

    草木無知。

    執為有知。

    故曰知無知執。

    以無知為知。

    亦雲倒知。

    清涼疏雲。

    經雲。

    佛性除于瓦石。

    論雲。

    在非情數中。

    名為法性。

    在有情數中。

    名為佛性。

    明知非情非有覺知。

    故應釋言以性從緣。

    則情非情異。

    為性亦異。

    婆吒霰尼二外道也。

    涅槃有梵志姓婆羅吒。

    又有梵志名曰先尼。

    如來為廣說常無常法。

    涅槃常樂我淨。

    皆得正法眼。

    證阿羅漢。

     △五生無生執。

     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