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十

關燈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三想陰竟。

     △四行陰。

    分五。

    初想盡勝相。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塵影事。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如鏡鑒明。

    來無所黏。

    過無蹤迹。

    虛受照應。

    了罔陳習。

    唯一精真。

     由寤有想。

    故寐有夢。

    今想陰既盡。

    則寐猶寤。

    以無想故無夢。

    無夢故恒一也。

    粗重謂煩惱也。

    煩惱皆由想生。

    覺性本自虛明。

    為想所覆。

    想盡則覺性顯露。

    猶如晴空。

    一切陽??隙塵。

    往來空中。

    無住無著。

    覺明亦然。

    想盡覺顯。

    任根塵對現。

    如空受物。

    更無系絆。

    唯一真性矣。

    陳習謂往昔妄想。

    了罔謂曉然其無也。

     △二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

    從此披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

    畢殚其類。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

    猶如野馬。

    熠熠清擾。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生滅為行陰根元。

    想陰未盡。

    則全身行中。

    為想所紛。

    而不能見。

    今想盡。

    故能觀見十二類生生死之相。

    未盡各命由緒者謂生滅始相。

    此相須識空方可頓了。

    蓋行之所緣。

    即無明也。

    野馬即陽??。

    喻行陰微細。

    于空覺中。

    非想盡則不能見。

    三界生因。

    皆本于此。

    故曰根塵樞穴。

    樞之有穴。

    門由關閉。

    此同分生基也。

    熠熠即野馬光??之狀。

    擾而曰清者由想盡故無煩動耳。

     △三行陰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一澄元習。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觀其所由。

    幽隐妄想。

    以為其本。

     熠熠清擾而曰元性者。

    由迷真識而有生滅。

    則生滅皆為識性變現。

    行盡歸元。

    元澄習旋。

    故曰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也。

    衆生生滅不停。

    故行盡即為超衆生濁。

    此生滅微細。

    最為幽隐。

    故曰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四行境差别。

    分十。

    初二無因論。

    分三。

    初總标。

     阿難。

    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

    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于本類中生元露者。

    觀彼幽清。

    圓擾動元。

    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禅者想陰未空。

    随想起惑。

    為魔所中。

    今想陰盡。

    則此覺心邪正分明。

    凝寂不動。

    即以此心研窮十二類生生滅元緒。

    于本類生元披露之時。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

    無有根本。

    以不知無明所覆。

    迷真識性。

    謬以生滅之相圓盡于此。

    更無所有。

    故起無因也。

    夫如來藏不覺妄動。

    而生于見。

    由見有相。

    生滅流注。

    輪轉不已。

    若不窮破識元。

    返如來藏。

    即使行陰空寂。

    了三界因。

    證于二乘無學。

    而無明住地。

    未嘗隳損。

    猶不名為獲正知見耳。

     △二本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見八萬劫所有衆生。

    業流灣環。

    死此生彼。

    祇見衆生輪回其處。

    八萬劫外。

    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衆生。

    八萬劫來。

    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此見本無因也。

    由研生類之本。

    窮八萬劫。

    無有起處。

    此乃不知八識迷因。

    即使更千萬劫。

    亦無根緒。

    非眼功德之所不及。

    亦非定力所不能至也。

    惑為無因。

    即背正覺。

    涅槃雲。

    雲何正遍知。

    正者名不颠倒。

    遍知者于四颠倒無不通達。

    又複正者名世界中。

    遍知者畢竟知修習中得阿耨菩提。

    今于修習忽起妄計。

    故曰失菩提性。

     △三末無因并結。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

    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

    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

    畜生本橫。

    白非洗成。

    黑非染造。

    從八萬劫。

    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

    亦複如是。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

    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

    皆本無因。

     此從見本無因。

    故見末亦無因也。

    蓋由未窮識性。

    但觀行陰現前生機一切現成。

    無有迷悟。

    八萬劫前。

    不見菩提。

    畢竟八萬劫後。

    亦無成菩提事也。

    如舍利弗觀鴿子身。

    前後八萬劫。

    不改其報。

    今行陰中。

    既見此相。

    便例一切。

    中間業果轉變。

    智力弗及。

    謬以各類經八萬劫皆無所有也。

    論雲。

    有阿羅漢知一世。

    或二世三世。

    十百千萬劫。

    乃至八萬劫。

    過此以往。

    亦不能知。

    然不起計。

    故無斯失。

     由此計度。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清涼疏雲。

    第十一無因論師。

    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

    自然生。

    自然滅。

    故此自然是常。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此計一切無染淨因。

    如棘刺自纖。

    烏色非染。

    鹄色自白。

    瑜伽顯揚俱雲。

    由如是故。

    起無因見。

    立無因論是也。

     上初二無因論竟。

     △二四遍常論。

    分五。

    初總标。

     阿難。

    是三摩中諸善男子。

    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圓常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計行陰中生滅不斷。

    以為遍常。

    謂遍一切法皆如是也。

    此以生滅為常住。

    非常計常。

    悉屬斷見耳。

    清涼雲四遍常者。

    謂我及世間一切皆常。

    但有隐顯。

    依上中靜慮等。

    起宿住通。

    随念生四常論。

     △二二萬劫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循環。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一切萬法。

    唯心所現。

    此心此境。

    皆不可得。

    亦無所失。

    此研窮至二萬劫。

    計以為常。

     △三四萬劫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

    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

    所有生滅。

    鹹皆體恒。

    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四大種從妄想生。

    妄想無性。

    依真而住。

    以此修習。

    盡四萬劫。

    見無增減。

    計以為常。

     △四八萬劫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

    性常恒故。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衆生。

    循環不失。

    本來常住。

    窮不失性。

    計以為常。

     一切根器。

    皆屬相分。

    末那所執。

    若不發明轉此識藏為如來藏。

    則此心意意識。

    終無歇滅。

    依此修習。

    窮八萬劫。

    見本無失。

    計以為常。

     △五不生滅常。

    并結。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生滅想心。

    今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因心所度。

    計以為常。

     生滅依想。

    想盡故生理無依。

    非真永斷。

    因想滅而以為無也。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者謂生滅性無散無失。

    即以生滅不滅為不生滅。

    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

    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釋同無因。

    前計無因。

    亡正遍知。

    今計圓常。

    失正遍知。

    常即無因。

    謂此無因生滅。

    本自如斯也。

     上二四遍常論竟。

     △三一分無常。

    一分常論。

    分五。

    初總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自他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颠倒見。

    一分無常。

    一分常論。

     自即己身。

    他即衆生國土。

    或我能生他。

    或他能生我。

    能生是常。

    所生無常。

    是為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二我常彼無常。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

    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

    凝明不動。

    一切衆生。

    于我心中。

    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

    名之為常。

    彼生滅者。

    真無常性。

     此計我心是常。

    衆生無常。

    神我為西域數論師所計。

    即前說有神我遍十方界也。

     △三劫壞劫不壞。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遍觀十方恒沙國土。

    見劫壞處。

    名為究竟無常種性。

    劫不壞處。

    名究竟常。

     此單觀國土。

    即以現前壞者為無常。

    現前不壞為究竟常。

    如三禅以下。

    三災可壞。

    四禅以上。

    災不能壞。

    是為究竟涅槃之處。

     △四性常生死無常。

     三者是人别觀我心精細微密。

    猶如微塵。

    流轉十方。

    性無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

    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

    從我流出。

    名無常性。

     此計我心有常無常。

    其最微細。

    流轉十方。

    性無移改。

    能令我身有生有滅。

    其不滅者。

    多為常性。

    從是流出。

    随緣變易。

    名為無常也。

    唯識雲。

    外道執我體常生細。

    如一極微潛轉身中。

    作事業故。

    所謂體常。

    即無改移之性。

    生細即從我流出。

    是即我心計常無常也。

     △五行常。

    色受想無常。

    并結。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

    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

    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

    今已滅盡。

    名為無常。

     此以生為常性。

    滅為無常也。

    行陰未空。

    現在流動。

    名之為常。

    色受想滅。

    名為無常。

    常非真常則滅亦非真滅。

    未盡生元見真性覺。

    伏斷俱非究竟耳。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結同前釋。

     上三一分無常一分常論竟。

     △四四有邊論。

    分五。

    初總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

    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于分位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分位有四。

    謂三際分位。

    見聞分位。

    彼我分位。

    生滅分位。

    計此分位以為無邊。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