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初欲界竟。
△二色界。
分六。
一初禅天。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清涼三地疏雲。
禅那西音。
此雲靜慮。
靜謂寂靜。
慮謂審慮。
靜能斷結。
慮能正觀。
諸無色有靜無慮。
雖能斷結。
不能正觀。
欲界正持。
有慮無靜。
雖能正觀。
不能斷結。
故唯色界獨受此稱。
四禅初一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今言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乃謂世間修心。
須假禅那。
方發智慧。
此色界正假禅那時也。
故初果以至三果。
皆托位于此。
以幾無學。
下文雲。
雖非真修三摩地。
正以此雖在禅那。
未發真智。
不可比于定慧均等之三摩地耳。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
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
名梵衆天。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此揀非欲界。
亦顯身心遠離。
初入靜慮。
故名梵衆。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
名梵輔天。
離欲心現。
愛樂随順。
此正離生喜樂也。
能行梵德。
且又助揚德化。
故名梵輔。
身心妙圓。
威儀不缺。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
名大梵天。
身心妙圓。
蓋指戒心圓脫。
形于動止。
發于勝解。
故曰威儀不缺。
加以明悟。
此正主張梵教。
以解過前天也。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苦惱生于諸欲。
初禅離欲寂靜。
覺觀力勝。
不為粗漏所動。
此從未到地定發得。
此定自離欲後。
身心泯然。
坐卧虛豁。
猶若虛空。
能生初禅。
故雲清淨心中。
△二二禅天。
阿難。
其次梵天。
統攝梵人。
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
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
名少光天。
此天從初禅增勝。
内寂生光。
由初發故。
故名少光。
初二靜慮。
光明有别。
初如末尼珠。
外有光明。
内無光明。
二如明燈。
外發光明。
内自照了。
若内若外。
俱有光明。
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
名無量光天。
此較前天光明轉熾。
如淨琉璃。
光映彌遠。
十方就本界言。
非遍十方世界也。
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
名光音天。
此以自光任持教體。
以光宣化。
應用指機用。
诠發無盡也。
長水謂二禅地無前五識。
當是在定。
以凡外二乘。
若在定時。
俱不能起前五了境故。
世界志雲。
光音既以光為語。
則上地諸天。
威儀進止。
無非言教也。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粗漏已伏。
名為二禅。
二禅定生喜樂。
名極喜地。
故無憂懸。
初禅粗漏不動。
此天已伏。
三地疏雲。
定生喜樂者。
初禅慶背欲惡。
故名離生。
今慶覺觀心息。
故名定生。
如淨鑒止水。
故身心适悅。
欲惡如泥。
初禅之定。
如靜動水。
今無欲惡。
複滅覺觀。
如淨止水。
是則初禅慶其所離。
此慶其所得。
得亡照故。
△三三禅天。
阿難。
如是天人。
圓光成音。
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
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少淨天。
承上光音。
以光诠理。
理與行符。
故發寂樂。
滅前喜心。
純示寂淨。
初發言通。
亦名少淨。
淨空現前。
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無量淨天。
淨無淨相。
故定。
定即無際。
成寂滅樂。
身心寂滅。
故雲輕安。
樂豈有量。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
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遍淨天。
前樂無量。
止于身心。
今遍世界。
皆無虛寂。
内外寂滅。
成所依住。
故雲勝托現前。
歸即歸此也。
阿難。
此三勝流。
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
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
歡喜畢具。
名為三禅。
三禅離喜妙樂。
喜與憂對。
此地離喜。
遍體滿足。
樂無有過。
故曰具大随順也。
樂極離喜。
而曰歡喜畢具者。
在安隐心中。
異于喜動。
亦樂極畢具耳。
智論雲。
樂有上中下。
下者初禅。
中者二禅。
上者三禅。
初禅樂根喜根。
五識相應樂根。
意識相應喜根。
二禅中意識相應喜根。
三禅中意識相應樂根。
是五識不能分别。
不知名字相。
眼識生如彈指頃。
意識已生。
是故五識相應樂根。
不能滿足樂。
意識相應樂根。
能滿足樂。
△四四禅天。
阿難。
複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
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
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
名福生天。
不逼身心。
若因已盡。
結初二禅。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結三禅。
若樂二心。
俱時頓舍。
乃出本禅。
前三厭苦忻樂。
皆為粗重。
樂俱不受。
舍念清淨。
是為淨福也。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
得妙随順。
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
名福愛天。
舍心圓融謂不住舍心。
還能熏發無漏。
以諸修道聖人。
皆依此修願智無诤三昧。
故雲得妙随順。
窮未來際即窮此地未來。
又若能熏發無漏。
則通于三世。
無有限量矣。
此舍樂之福。
轉增轉勝。
于世無二。
唯可愛樂也。
阿難。
從是天中。
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先。
福德圓明。
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
名廣果天。
于福愛中。
分二岐路者。
以四禅舍心偏勝。
若從無量光中。
資發四無量心。
直到廣果。
則與五淨同分安居。
發明智慧。
或成羅漢。
或入菩薩。
若一向住舍。
即入無想。
名為外道矣。
無量淨先為三禅。
以未入舍位。
此心圓現。
故特原此。
廣果者清涼雲。
于異生善果。
此最廣故。
所有功德。
勝下二三故。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
精研舍心。
相續不斷。
圓窮舍道。
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
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
名無想天。
本覺自性。
無有生滅。
亦無取舍。
良由衆生不能直下發明。
必由靜慮。
離欲取淨。
舍喜忻樂。
極于苦樂俱捐。
此舍雖細。
能障智眼。
遂成不返。
初半劫滅者滅心所持。
非真寂滅。
滅已複生。
是以生滅為因也。
阿難。
此四勝流。
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名為四禅。
瑜伽雲。
從初靜慮。
一切下地災患已斷。
謂尋伺喜樂。
出息入息。
是故此中舍念。
清淨鮮白。
由是此禅心住無動。
所謂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此禅具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舍三禅時種種诃責于樂。
樂既謝滅。
則不動之定。
與舍俱發。
故内心湛然。
無苦樂也。
二舍支。
既獲四禅不動真定。
則舍三禅難舍之樂。
不生悔心也。
三念清淨支。
既得四禅真定。
當念下地之過。
複思自己功德。
方便将養。
令其不退。
進入勝品也。
四一心支。
既得四禅之定。
用前舍念二支将護。
一心在定。
猶如明鏡止水。
湛然常照也。
△五五淨居天。
阿難。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
于下界中。
九品習氣。
俱時滅盡。
苦樂雙亡。
下無蔔居。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
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九品也。
二乘斷三界九地思惑。
九九八十一品。
成阿羅漢。
那含三果。
已斷欲界三禅四地各九品惑。
斷欲一地九品。
苦亡而欲界無蔔居。
斷上三地各九品。
樂亡而色界無蔔居。
此五天自四禅别立。
通名舍念清淨。
故雲舍心同分。
涅槃迦葉品雲。
是四禅中。
複有二種。
一樂三昧。
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
入五淨居。
樂三昧者。
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修四禅有五階差。
二者不修。
雲何為五。
下中上。
上中。
上上。
修上上者。
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
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
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
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
處小廣天。
複有二種。
一者修重禅入五淨居。
二者不修重禅生無色界。
盡其壽命而般涅槃。
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于無色界者。
則不能修四禅五差。
若修五差。
則能诃責無色界定。
阿難。
苦樂兩滅。
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
名無煩天。
苦樂兩滅。
則忻厭二心。
不相對待。
故雲鬥心不交。
四禅已離苦樂。
不名無煩。
謂凡夫暫伏。
非畢竟滅。
機括獨行。
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
名無熱天。
機弩牙。
括矢末。
受弦處。
獨行者言舍放在手。
唯有當念。
更無交地。
蓋以能舍所舍。
謂之交地。
無交地。
則慧用圓脫矣。
微煩曰熱。
無熱較細。
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
更無塵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類。
名善見天。
五淨居皆樂智慧。
此妙見當由舍極發慧。
于慧心中。
妙見十方。
外無塵象。
内無心垢也。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
名善現天。
此即前妙見。
而言精者。
慧用研磨。
自在澄露。
極于變化。
如以水火陶鑄。
成一切器用也。
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
名色究竟天。
色至于微曰幾。
色盡性現。
是為窮色性性。
此色性性。
無有邊際。
正當三果聖人發真歸元之處也。
故知此五不還。
乃寄修同分。
即于此處诃責無色界定。
斷上四地思惑。
不可以入無邊際。
謂一概皆入四空。
下文自詳。
阿難。
此不還天。
彼諸四禅四位天王。
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
所不能見。
仁王經雲。
十地菩薩。
作四禅天大淨天王。
得理盡三昧。
同佛行處。
盡三界源。
教化衆生。
此即菩薩為諸聖人示現寄迹。
發其智慧。
故與欽聞。
兼誘四禅令出世間也。
△六結色界。
阿難。
是十八天。
獨行無交。
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
名為色界。
統言十八天。
謂迥出欲境。
故曰獨行無交。
同一色礙。
故曰未盡形累。
上二色界竟。
△三無色界。
分六。
初空處。
先揀回心。
複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其間複有二種岐路。
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先圓通。
便出塵界。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
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有即是色。
頂即究竟。
色邊際謂色界所限也。
四禅二種岐路。
一樂修三昧。
直生四空。
一樂修智慧。
便入五淨。
此乃常塗。
既入五淨。
自當發明。
發諸塵累。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者謂以羅漢入菩薩乘。
故曰回心。
是以三果成羅漢已而後入也。
若在舍心。
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
銷礙入空。
如是一類。
名為空處。
此宜概指四禅。
若五淨為阿那含。
當證須陀洹時。
身見已滅。
豈更覺身為礙也。
然涅槃亦有凡外不由須陀洹。
而證二三果者。
或即此類。
△二識處。
諸礙既銷。
無礙無滅。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
名為識處。
諸礙即前身礙。
身礙不銷。
△二色界。
分六。
一初禅天。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清涼三地疏雲。
禅那西音。
此雲靜慮。
靜謂寂靜。
慮謂審慮。
靜能斷結。
慮能正觀。
諸無色有靜無慮。
雖能斷結。
不能正觀。
欲界正持。
有慮無靜。
雖能正觀。
不能斷結。
故唯色界獨受此稱。
四禅初一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
今言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乃謂世間修心。
須假禅那。
方發智慧。
此色界正假禅那時也。
故初果以至三果。
皆托位于此。
以幾無學。
下文雲。
雖非真修三摩地。
正以此雖在禅那。
未發真智。
不可比于定慧均等之三摩地耳。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
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
名梵衆天。
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
此揀非欲界。
亦顯身心遠離。
初入靜慮。
故名梵衆。
欲習既除。
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
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
名梵輔天。
離欲心現。
愛樂随順。
此正離生喜樂也。
能行梵德。
且又助揚德化。
故名梵輔。
身心妙圓。
威儀不缺。
清淨禁戒。
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
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
名大梵天。
身心妙圓。
蓋指戒心圓脫。
形于動止。
發于勝解。
故曰威儀不缺。
加以明悟。
此正主張梵教。
以解過前天也。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諸漏不動。
名為初禅。
苦惱生于諸欲。
初禅離欲寂靜。
覺觀力勝。
不為粗漏所動。
此從未到地定發得。
此定自離欲後。
身心泯然。
坐卧虛豁。
猶若虛空。
能生初禅。
故雲清淨心中。
△二二禅天。
阿難。
其次梵天。
統攝梵人。
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
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
名少光天。
此天從初禅增勝。
内寂生光。
由初發故。
故名少光。
初二靜慮。
光明有别。
初如末尼珠。
外有光明。
内無光明。
二如明燈。
外發光明。
内自照了。
若内若外。
俱有光明。
光光相然。
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
名無量光天。
此較前天光明轉熾。
如淨琉璃。
光映彌遠。
十方就本界言。
非遍十方世界也。
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
名光音天。
此以自光任持教體。
以光宣化。
應用指機用。
诠發無盡也。
長水謂二禅地無前五識。
當是在定。
以凡外二乘。
若在定時。
俱不能起前五了境故。
世界志雲。
光音既以光為語。
則上地諸天。
威儀進止。
無非言教也。
阿難。
此三勝流。
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
粗漏已伏。
名為二禅。
二禅定生喜樂。
名極喜地。
故無憂懸。
初禅粗漏不動。
此天已伏。
三地疏雲。
定生喜樂者。
初禅慶背欲惡。
故名離生。
今慶覺觀心息。
故名定生。
如淨鑒止水。
故身心适悅。
欲惡如泥。
初禅之定。
如靜動水。
今無欲惡。
複滅覺觀。
如淨止水。
是則初禅慶其所離。
此慶其所得。
得亡照故。
△三三禅天。
阿難。
如是天人。
圓光成音。
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
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少淨天。
承上光音。
以光诠理。
理與行符。
故發寂樂。
滅前喜心。
純示寂淨。
初發言通。
亦名少淨。
淨空現前。
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無量淨天。
淨無淨相。
故定。
定即無際。
成寂滅樂。
身心寂滅。
故雲輕安。
樂豈有量。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
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
名遍淨天。
前樂無量。
止于身心。
今遍世界。
皆無虛寂。
内外寂滅。
成所依住。
故雲勝托現前。
歸即歸此也。
阿難。
此三勝流。
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
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
歡喜畢具。
名為三禅。
三禅離喜妙樂。
喜與憂對。
此地離喜。
遍體滿足。
樂無有過。
故曰具大随順也。
樂極離喜。
而曰歡喜畢具者。
在安隐心中。
異于喜動。
亦樂極畢具耳。
智論雲。
樂有上中下。
下者初禅。
中者二禅。
上者三禅。
初禅樂根喜根。
五識相應樂根。
意識相應喜根。
二禅中意識相應喜根。
三禅中意識相應樂根。
是五識不能分别。
不知名字相。
眼識生如彈指頃。
意識已生。
是故五識相應樂根。
不能滿足樂。
意識相應樂根。
能滿足樂。
△四四禅天。
阿難。
複次天人。
不逼身心。
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
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
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
名福生天。
不逼身心。
若因已盡。
結初二禅。
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結三禅。
若樂二心。
俱時頓舍。
乃出本禅。
前三厭苦忻樂。
皆為粗重。
樂俱不受。
舍念清淨。
是為淨福也。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
得妙随順。
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
名福愛天。
舍心圓融謂不住舍心。
還能熏發無漏。
以諸修道聖人。
皆依此修願智無诤三昧。
故雲得妙随順。
窮未來際即窮此地未來。
又若能熏發無漏。
則通于三世。
無有限量矣。
此舍樂之福。
轉增轉勝。
于世無二。
唯可愛樂也。
阿難。
從是天中。
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先。
福德圓明。
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
名廣果天。
于福愛中。
分二岐路者。
以四禅舍心偏勝。
若從無量光中。
資發四無量心。
直到廣果。
則與五淨同分安居。
發明智慧。
或成羅漢。
或入菩薩。
若一向住舍。
即入無想。
名為外道矣。
無量淨先為三禅。
以未入舍位。
此心圓現。
故特原此。
廣果者清涼雲。
于異生善果。
此最廣故。
所有功德。
勝下二三故。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
精研舍心。
相續不斷。
圓窮舍道。
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
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
名無想天。
本覺自性。
無有生滅。
亦無取舍。
良由衆生不能直下發明。
必由靜慮。
離欲取淨。
舍喜忻樂。
極于苦樂俱捐。
此舍雖細。
能障智眼。
遂成不返。
初半劫滅者滅心所持。
非真寂滅。
滅已複生。
是以生滅為因也。
阿難。
此四勝流。
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名為四禅。
瑜伽雲。
從初靜慮。
一切下地災患已斷。
謂尋伺喜樂。
出息入息。
是故此中舍念。
清淨鮮白。
由是此禅心住無動。
所謂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此禅具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舍三禅時種種诃責于樂。
樂既謝滅。
則不動之定。
與舍俱發。
故内心湛然。
無苦樂也。
二舍支。
既獲四禅不動真定。
則舍三禅難舍之樂。
不生悔心也。
三念清淨支。
既得四禅真定。
當念下地之過。
複思自己功德。
方便将養。
令其不退。
進入勝品也。
四一心支。
既得四禅之定。
用前舍念二支将護。
一心在定。
猶如明鏡止水。
湛然常照也。
△五五淨居天。
阿難。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
于下界中。
九品習氣。
俱時滅盡。
苦樂雙亡。
下無蔔居。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
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九品也。
二乘斷三界九地思惑。
九九八十一品。
成阿羅漢。
那含三果。
已斷欲界三禅四地各九品惑。
斷欲一地九品。
苦亡而欲界無蔔居。
斷上三地各九品。
樂亡而色界無蔔居。
此五天自四禅别立。
通名舍念清淨。
故雲舍心同分。
涅槃迦葉品雲。
是四禅中。
複有二種。
一樂三昧。
二樂智慧。
樂智慧者。
入五淨居。
樂三昧者。
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
一修四禅有五階差。
二者不修。
雲何為五。
下中上。
上中。
上上。
修上上者。
處無小天。
修上中者。
處善見天。
修上品者。
處善可見天。
修中品者。
處無熱天。
修下品者。
處小廣天。
複有二種。
一者修重禅入五淨居。
二者不修重禅生無色界。
盡其壽命而般涅槃。
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于無色界者。
則不能修四禅五差。
若修五差。
則能诃責無色界定。
阿難。
苦樂兩滅。
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
名無煩天。
苦樂兩滅。
則忻厭二心。
不相對待。
故雲鬥心不交。
四禅已離苦樂。
不名無煩。
謂凡夫暫伏。
非畢竟滅。
機括獨行。
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
名無熱天。
機弩牙。
括矢末。
受弦處。
獨行者言舍放在手。
唯有當念。
更無交地。
蓋以能舍所舍。
謂之交地。
無交地。
則慧用圓脫矣。
微煩曰熱。
無熱較細。
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
更無塵象一切沈垢。
如是一類。
名善見天。
五淨居皆樂智慧。
此妙見當由舍極發慧。
于慧心中。
妙見十方。
外無塵象。
内無心垢也。
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
名善現天。
此即前妙見。
而言精者。
慧用研磨。
自在澄露。
極于變化。
如以水火陶鑄。
成一切器用也。
究竟群幾。
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
名色究竟天。
色至于微曰幾。
色盡性現。
是為窮色性性。
此色性性。
無有邊際。
正當三果聖人發真歸元之處也。
故知此五不還。
乃寄修同分。
即于此處诃責無色界定。
斷上四地思惑。
不可以入無邊際。
謂一概皆入四空。
下文自詳。
阿難。
此不還天。
彼諸四禅四位天王。
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
所不能見。
仁王經雲。
十地菩薩。
作四禅天大淨天王。
得理盡三昧。
同佛行處。
盡三界源。
教化衆生。
此即菩薩為諸聖人示現寄迹。
發其智慧。
故與欽聞。
兼誘四禅令出世間也。
△六結色界。
阿難。
是十八天。
獨行無交。
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
名為色界。
統言十八天。
謂迥出欲境。
故曰獨行無交。
同一色礙。
故曰未盡形累。
上二色界竟。
△三無色界。
分六。
初空處。
先揀回心。
複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
其間複有二種岐路。
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先圓通。
便出塵界。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
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有即是色。
頂即究竟。
色邊際謂色界所限也。
四禅二種岐路。
一樂修三昧。
直生四空。
一樂修智慧。
便入五淨。
此乃常塗。
既入五淨。
自當發明。
發諸塵累。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者謂以羅漢入菩薩乘。
故曰回心。
是以三果成羅漢已而後入也。
若在舍心。
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
銷礙入空。
如是一類。
名為空處。
此宜概指四禅。
若五淨為阿那含。
當證須陀洹時。
身見已滅。
豈更覺身為礙也。
然涅槃亦有凡外不由須陀洹。
而證二三果者。
或即此類。
△二識處。
諸礙既銷。
無礙無滅。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
名為識處。
諸礙即前身礙。
身礙不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