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關燈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三示二颠倒因竟。

     △四結颠倒本因。

    以起漸次修義。

     阿難。

    如是衆生。

    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

    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上言十二類生。

    各各自成一類。

    此一一衆生。

    各具十二。

    原一妙性圓明。

    本來無有一切。

    随妄颠倒。

    無所不具。

    随其重輕。

    先後變化。

    若不當下知歸。

    流轉終無底定矣。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本自淨器。

    本貯甘露。

    以有毒蜜。

    權用香湯。

    毒蜜若除香湯徒設。

    故曰于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五示三種漸次。

    分四。

    初總标名。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五辛能資發煩惱業道。

    故曰助因。

    修習者謂習中易忘。

    所當揀擇也。

    淫殺盜妄。

    為生死根本。

    故曰正性。

    真修者謂根本不除。

    餘皆成僞也。

    離塵脫根。

    以至盡聞。

    則現行無餘。

    故曰違其現業。

    增進者謂以理以事。

    圓通增勝也。

    持戒則由粗入細。

    證理則自淺之深。

    此自懸示當來未嘗發明者依此漸次。

    非謂已明初心也。

     △二除助因。

    分二。

    初明食為助因。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唯識雲。

    一者段食。

    變壞為相。

    香味觸三。

    于變壞時。

    能為食事。

    二者觸食。

    觸境為相。

    謂有漏觸。

    裁取境時。

    攝受喜等。

    能為食事。

    三者思食。

    希望為相。

    謂有漏思。

    與欲俱轉。

    希可愛境。

    能為食事。

    四者識食。

    執持為相。

    謂有漏識。

    由段觸思。

    勢力增長。

    能為食事。

    此四欲界全具。

    色無色界無香味二塵。

    當亦無觸。

    故唯二遍。

    地獄唯以業識。

    不能斷命。

    故亦但思識也。

     △二出五辛過患令斷。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無毒曰甘。

    非但局甜也。

    五辛蔥蒜韭薤興渠也。

    興渠慈愍三藏雲。

    根如蘿蔔。

    出土辛臭。

    此方所無。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

    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

    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

    十方善神。

    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

    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淫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

    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但一五辛。

    而能發淫發恚。

    遠離菩薩。

    天仙。

    親近魔王餓鬼。

    既修菩提。

    豈艱斷絕。

     上二除助因竟。

     △三刳正性。

    分三。

    初勸斷。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

    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永斷淫心。

    不?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淫。

    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重言淫者。

    衆生色身。

    從淫欲來。

    更為難斷。

    欲出三界。

    此為首戒。

    又本經緣起。

    再三丁甯也。

    帶言不啖酒肉。

    遮昏遠殺。

    可以概括耳。

     △二示斷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聲聞執身。

    菩薩執心。

    就乘之大小而言。

    非謂聲聞竟不執心也。

    四棄八棄前釋。

     △三示除累獲通。

     禁戒成就。

    則于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于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睹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斷淫則無相生。

    斷殺則無相殺。

    斷貪則無相負。

    妄貪利養。

    亦宿債攝也。

    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故能觀見十方。

    睹佛聞法。

    非單以持戒言也。

    法華論雲。

    眼能見大千。

    應是天眼。

    那名肉眼。

    智者大師雲。

    此是圓教位。

    因經之力。

    有勝根用。

    既未發真。

    不稱天眼。

    猶名肉眼。

    是分段之身。

    故稱父母所生。

    雖雲肉眼。

    具五眼用。

    見大千内外。

     上三刳正性竟。

     △四遺現業。

    分二。

    初六根返源。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上雲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不須天眼。

    自然觀見十方。

    睹佛聞法。

    而此複雲。

    心不貪淫。

    于外六塵。

    不多流逸。

    蓋原其持戒之始。

    故曰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也。

    外離動靜。

    内脫根聞。

    是為旋元自歸。

    所謂一根返元。

    六根解脫。

    由是十方皎然。

    猶如琉璃。

    内懸明月。

    此乃親證空覺。

    不同前文由戒定所發得相似位也。

     △二頓悟無生。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前文十方皎然。

    如淨琉璃。

    是由發明空覺。

    故能銷镕根器。

    身心快然。

    于自當念。

    妙得平等。

    見如來圓覺果海。

    頓現因中。

    不二随順也。

    此無生忍。

    便已成就幹慧之體。

    後乃标示其名。

     上五示三種漸次竟。

     △六安立聖位。

    分八。

    初幹慧地。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幹有其慧。

    名幹慧地。

    欲習初幹。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欲愛幹枯。

    即上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也。

    根境既不偶。

    則子縛不生。

    雖有果縛。

    盡此報身。

    更不相續耳。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圓明。

    蓥十方界。

    亦猶十方皎然。

    如淨琉璃。

    内懸明月。

    此正當圓教初住。

    初心發明。

    便與如來同一體性。

    所謂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也。

    圓教十信滿心。

    方成此位。

    此經即于十信所圓真智中用作因位。

    以與極果相成。

    究竟初心。

    二俱不别。

    然則此位之下。

    複立十信何也。

    十信各有行布。

    此特先标本智。

    因上增進從離塵脫根。

    已得旋元。

    與此相符。

    故特珍重言之。

    若圓教即以此位為初住。

    亦指信極所發耳。

     △二十信。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此即幹慧根本智眼。

    觀本覺心。

    如箭鋒拄。

    故曰中中。

    此的一破則順流而入。

    始本交融。

    圓妙開敷。

    言之莫及。

    故曰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謂常住真心。

    從信入妙。

    分别無明。

    一時頓滅。

    唯一中道。

    智眼純真。

    此大乘初心。

    即能預知極果。

    盡此十心。

    同一本智也。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由一真信。

    便能圓通一切陰入處界。

    俱得無礙。

    此非根本智明。

    人法二執。

    分别頓盡。

    豈能自在也。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此人法俱生。

    在分别既盡時。

    生滅念歇。

    自爾現前。

    如人初覺。

    一切夢境。

    了了如見也。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

    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

    亦指本智。

    積久益明。

    雖有習氣。

    了知無礙。

    故曰通一精明。

    即以精明。

    泯智歸理。

    故曰進趣真淨。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智入理而逾純。

    此蹑前位所得。

     執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智得理而智益精。

    理得智而理逾湛。

    所謂寂妙常凝。

    非無照而得此。

    此亦蹑前位而互見也。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此乃定慧雙融。

    覺心常住。

    如百川入海。

    靜深不搖矣。

     心進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

    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亦承上寂照湛澄。

    心安如海。

    亦如放舟中流。

    東西不觸。

    不持之持。

    用意良深。

    此乃發真斷惑之際。

    所謂十方如來氣分交接也。

    智者大師雲。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

    三藏則劣。

    即指此位。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此保持即蹑上保持安住之妙力。

    以回佛慈光也諸佛慈光。

    無不普照。

    惟行者理智未融。

    則不能相接。

    今以本智寂照之力。

    回佛慈光。

    以歸自心。

    即以自心光明。

    向佛安住。

    如兩鏡相照。

    重重涉入。

    華嚴論雲。

    無邊刹海。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于斯可證。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

    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心謂自心。

    光即佛光。

    密回即互相涉入。

    自佛他佛。

    感應道交。

    成一妙淨。

    無為即無功用道。

    無遺失謂不暫落有為。

    蓋随念敬慎之意。

    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住戒謂住于無為戒心之中。

    漸至自然。

    便能随願所向。

    不堕有為。

    總此十信。

    皆幹慧之所顯發。

    融成一心。

    以入初住。

    下文自明。

     △三十住。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方便即指前十心。

    以此十心離妄顯真。

    發智契理。

    順彼佛流。

    圓歸自體。

    安住覺海。

    以無為心精任運色身。

    而發晖自在。

    唯一幹慧。

    妙用無虧。

    分證十心。

    發明當念。

    标于信前。

    成于住始。

    究于等覺。

    無逾此心矣。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即前所發之心。

    如淨琉璃内現精金。

    精金喻真如堅利。

    琉璃喻智體空淨。

    以空淨真智。

    妙運十心。

    淨治無明。

    以自依止。

    故曰治地。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心地即前治成之心地。

    涉知者随所涉曆。

    妙智圓融。

    所謂文殊普賢。

    圓成一佛。

    所向十方。

    不落空有。

    在因地中。

    已無不備。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蹑前行符理智。

    冥與佛同。

    雖未究竟。

    氣分相接。

    密齊果德。

    入如來種。

    如人在中陰。

    于有緣父母。

    機感冥交。

    漸成胎育。

    生貴者将生佛家。

    為法王子也。

     既遊道胎。

    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上入如來種。

    此則覺胤已成。

    雖在胎中。

    人相不缺。

    言權實二智。

    具足方便。

    故曰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容貌者謂慈悲攝物。

    權實互隆。

    此皆本自覺心。

    實相如是。

    内外同符。

    肇公雲。

    實相之相。

    即如來相。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承上心相一如。

    故曰身心合成。

    日抵妙圓。

    任運增進。

    故曰不退。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十身盧舍那。

    此雲淨滿。

    十身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法身。

    智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衆生身。

    虛空身。

    如來身亦自具十種。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身。

    法身。

    智身。

    一時具足者此十妙應在極果位。

    如摩尼珠。

    五方各映。

    今雖未得一切種智。

    而智體已具。

    障盡所顯。

    随位而彰也。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華嚴此位菩薩習學法王十種親密之事。

    堪任紹續。

    稱法王子。

    溫陵雲。

    自登心至生貴。

    名入聖胎。

    自方便至童真。

    名長養聖胎。

    長養功成。

    名出聖胎。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華嚴十住滿足。

    與十地冥符。

    故雲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了達諸法真實之相。

    所有聞法。

    不由他悟。

    具修十種智力。

    究竟離虛妄。

    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此經亦雲十身靈相。

    親為佛子。

    陳列灌頂者華嚴雲。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後。

    身相具足。

    坐白象寶妙金之座。

    張大網缦。

    奏諸音樂。

    取四海水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

    灌其頂故。

    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彼明十地。

    此指十住。

    彼約究竟。

    此約分得。

    無生忍中。

    一位遍具。

    非同餘乘。

     △四十行。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此結上理智權實。

    修習如來德相。

    已獲滿備。

    此乃起行。

    故雲十方随順。

    随順有二。

    一能随。

    菩薩至此。

    妙智方便。

    德性慈柔。

    能舍己意。

    二所随。

    衆生根欲。

    種性備悉。

    遲速大小。

    随機随時。

    無有所失。

    自生法樂。

    生彼利樂。

    故曰歡喜。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既能随順。

    即獲善利。

    拔煩惱苦。

    與菩提樂。

    俱為實益。

    故名饒益。

     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名無瞋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