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曹溪雲。
若拟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又曰。
莫于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若曹溪者。
真可謂忍力随順矣。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上言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此乃随諸種類。
對現色身。
十方三世。
當念圓滿。
此由菩薩深達法空。
發十無盡願行廣大。
故曰無盡。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如來種種法門。
皆從真實智慧。
出生言說三昧。
能随自意。
種種譬喻。
得法實相。
無少違誤。
菩薩至此。
一切合同。
蓋由修習自性三昧。
于一切法。
無二随順。
所獲妙智。
與佛冥契也。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于同現異。
于異現同。
即同即異。
即異即同。
此不思議妙智。
事理融通。
無非一法界性。
自在無礙。
故曰善現。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上言身說善現。
此言塵刹相融。
乃一切法空。
一切法如幻。
自心無著。
故諸法亦無礙。
此由實證。
非直圓解也。
七行經雲。
此菩薩以無著心。
于念念中。
能入阿僧祇世界。
于諸世界。
心無所著。
又于毛端遍現世界。
于一毛端處。
盡不可說不可說刹。
教化衆生。
如一毛端處。
一一毫端。
皆亦如是。
乃至不于一彈指頃執著于我生我所想。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波羅蜜此雲到彼岸。
同異之身如是。
同異之說如是。
能現之塵如是。
所現之刹如是。
一一各得自相。
非可智知。
不容言說。
是為第一波羅蜜。
固可即現前日用證知也。
此最尊無上法要。
故雲尊重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如是總承上一切無礙法行。
但雲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此乃回到大悲利生。
是為大行。
經雲。
菩薩安住此行。
為一切衆生作清涼池。
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從性起行。
全行是性。
故知一切妙用。
皆歸真實。
此無漏清淨。
不是神通。
亦非法爾。
璎珞經雲。
二谛非如非相。
非非相。
名為真實。
證真菩薩。
自性緣起。
不思議境界。
不離自性而有所現也。
李長者雲。
一切自在神通之慧。
出入妙定之門。
皆不離無盡真心。
緻茲無礙。
△五十回向。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滿足神通指八行已前。
成佛事已指九行成佛軌則。
純潔精真指第十行一真無為。
上雖異同各現。
塵刹圓融。
猶是以行成理。
自利心勝。
故于第一回向獨回此心。
令生廣大也。
度無度相則能度之智俱亡。
是真無為。
所度之理亦泯。
是真涅槃。
菩薩平等悲智。
方能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也。
李長者雲。
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
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
成大悲行。
然為創始應真。
出世心多。
十行位中。
以智眼慧眼法眼。
觀根利生。
化令出俗。
此十回向位中。
明前二位出俗心多。
大悲行劣。
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
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
處俗利生。
回真入俗。
故名回向。
大意以無作法身。
無依住智。
以十回向大願調和。
令得成就大慈悲利衆生之行海。
令使一切思量分别。
便為智用。
令使一切知見。
總為禅門。
令使理性本寂定門。
起差别智身慧身變易身。
令使一毛孔中。
安立一切佛利衆生刹悉皆無礙。
令使有為無為。
一法界自在。
故如是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于自性上起一着想。
皆為可壞。
于法性上起一離想。
皆為可離。
此于心法皆得實相。
以為利生第一廣大無礙。
涅槃生死。
俱為幻化。
如是回向。
是為不壞。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妙湛。
為三世如來平等覺心。
上于利生處得度無度相。
離遠離幻。
益顯覺心湛寂。
本無起滅。
所謂悲智互成也。
此以回向佛道。
而實以自覺心。
等于諸佛。
即知一切衆生亦無别覺。
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耳。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即指本覺。
承上覺湛已能等一切智覺。
同諸佛覺。
以此發明。
亦即等一切理地。
同諸佛地。
理智一如。
等于法界。
一切身說。
應現無盡。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理地。
如來即智覺。
承上二位理智交融。
身土相即。
以此發生一切功德。
廣大無盡。
故曰藏。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亦蹑上如來世界理智一同。
即于同中圓滿清淨因地。
以此發揮取涅槃果。
故知此果具足因中。
順流而至。
深得生佛平等善根。
用此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即上位平等善根。
此根既成。
即于圓證自性時。
見一切衆生已成佛道。
故能等觀衆生。
無二解脫。
此真度無度相者也。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一切衆生平等。
則一切法亦自平等。
平等之法。
無有高下。
即離俱非。
唯一覺心。
内外無著。
淨名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此真如自相。
随在相應耳。
直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即離俱泯。
則真如體性。
圓遍十方。
任運大悲。
自在成就。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智理無礙。
攝盡真如。
此德性圓成也。
一真法界。
無法界量。
等如虛空。
是為法界無量。
華嚴雲。
此菩薩所修願行。
等法界。
如虛空量。
盡回與一切衆生。
同向一究竟菩提。
不唯此位。
前後諸位。
無非此義。
△六四加行。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此四加行。
正與先标幹慧之意。
互相含攝。
蓋以幹慧從三漸次之後。
已得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皎然。
如淨琉璃。
内懸明月。
此即十信心所獲根本真智。
以此真智。
發真妙用。
調和理智。
等均定慧。
融通體用。
至四十一心。
然後加行。
但曰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蓋非此時乃知佛覺之為己心也。
良由幹慧發明。
曆諸方便。
雖皆妙圓。
然證心偏勝。
不覺佛果高懸。
至此益信初心。
更無二佛。
一回親切。
比前增徹。
今此加行。
目為妙圓。
乃轉功就位之極。
不同别經仍作功用也。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本有覺心。
久為功勳所掩。
至法界量消。
性德圓成。
初忘下劣。
若現不現。
然本智内熏。
如有煙氣。
故立暖地。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已回佛覺。
用作己心。
即以己心。
履佛覺地。
任心所向。
無非佛用。
然志氣初增。
稍涉矜重。
似依非依者如童稚初行。
頓忘依倚。
此心相未盡。
所謂微礙者非實有法礙也。
喻如山頂。
足有所履。
故以喻名。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
則佛心雙泯。
隻此當念。
非忘非憶。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正喻中道之不可名言也。
數量消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非迷非覺。
謂之中道。
中道亦非。
關棙一轉。
大道享衢。
全彰日用矣。
所謂世第一者如轉輪聖王。
已齊天福。
未離人間。
此亦可想其理行之極。
數量即指迷覺中道也。
△七十地。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自四加行後。
會佛歸己。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方于菩提深達源底。
故曰覺通如來。
不曰通如來覺。
此以本自覺心。
自然與佛契同。
圓徹幹慧。
實履其地。
心眼通明。
初得法樂。
故雲歡喜。
此地二空所顯。
名為遍行真如。
謂遍一切諸有為法。
無一法而非二空也。
華嚴以此地修檀波羅蜜。
以前四十四心一切方便。
至此舍盡。
任運利生。
以悲滿智。
正與悉檀相符。
非此乃修也。
下地例此。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異性即異生之性。
異性本同。
以有我法二障。
故稱為異。
前地已得斷障所顯。
是深達同性。
今言同性亦滅。
益信生佛同體之智。
即名為垢。
所為法界一真。
猶存見隔也。
由此二地始斷所知俱生一分。
及彼謹犯微細三業。
成就性戒。
故稱離垢。
合戒波羅蜜。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淨極即蹑前地離垢。
見盡性徹。
由内心淨。
能發光明。
此光明從性淨所得。
非從定發也。
華嚴配忍波羅蜜。
一切忍力。
亦由淨極所勝耳。
明極覺滿。
名焰慧地。
明極亦蹑前地。
既發性明。
則一切微細現行二障。
能障覺心者。
一時淨盡。
斯覺體圓滿耳。
此地證無攝受真如。
謂不為現障之所攝取。
覺心明淨犀利。
為精進度。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異謂異性。
同謂同性。
生佛二途。
各有所至。
此不能至。
極難擔荷。
故曰難勝。
是知不涉二途。
得大自在。
乃為第一禅波羅蜜。
諸疏論皆雲。
真俗二谛。
極難相應。
難合能合。
此為難勝。
似與經文微戾。
蓋謂同異所不能至。
非謂同異之所難合。
此有差别。
不可不味。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此于同異所不能至。
得無為真如。
随處露現。
絕一切轉合回互之想。
所謂大智現前也。
此地證無染淨真如。
若存染淨。
則現前不得自在。
在五地随俗利生。
巧達五明之後。
故所證更自明決耳。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瑜伽雲。
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第八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二位皆無相住。
然七以加行功用之盡所現無相。
盡真如邊際。
從功極所顯。
所有建立。
無異如故。
現行微細頓盡。
遠去下位。
故雲遠行。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加行功用至此已歇。
唯一真如常住不變。
唯識雲。
無分别智。
任運相續相用。
煩惱不能動故。
故雲不動。
菩薩成就此地。
念務皆息。
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
何況起于世間之心。
由本願力。
諸佛勸發。
然後十身相作。
得大自在。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前位舍阿黎耶。
住真淨如。
同于羅漢。
斷分段身。
出三界道。
此乃發真如用。
從如起智。
具四無礙。
作大法師。
經雲。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何等為四。
所謂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詞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
以此智故。
名為善慧。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從此已往指幹慧以後。
此地以前。
一切斷證之功。
至此方畢。
蓋以功畢而得修習之名也。
慈陰悲。
妙雲智也。
悲智圓備。
可能陰庇衆生。
以此因位之極。
将合涅槃果海。
如雲遍虛空。
覆含無外。
更待霖霔。
普潤法界矣。
法即法身。
雲該慈陰。
楷定上語。
以稱斯位。
△八結等妙二覺。
以顯幹慧成就。
從漸次終于菩提。
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從因入果曰順行。
從果入因曰逆流。
如來果位已極。
念衆生輪轉。
示現報化。
從真寂界。
入生死海。
是為逆流。
菩薩依如來教。
從生死海。
發根本智。
曆五位修行。
至于等覺。
是為順行。
順逆皆至覺際。
故曰入交。
妙覺即佛。
佛從此逆。
菩薩從此順。
故曰等覺。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是覺即指等覺。
謂至此覺乃獲也。
八識頌雲。
金剛道後異熟空。
無明有生住異滅四十品。
從斷滅起。
至金剛道後。
方斷無明生相。
故此金剛亦指等覺。
謂初幹慧至等覺心中。
始獲圓滿。
前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蓋自初心發明。
猶是衆生佛性。
曆五位以至等覺。
而後知更無别有耳。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等覺者。
究竟窮盡微細無明。
是有所斷。
名有上士。
妙覺者。
究竟解脫無上佛智。
是無所斷。
名無上士。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乃總結上文。
從獲幹慧。
轉溯所曆信住行向加地等妙。
如人到家。
回憶途路。
始知曆盡劬勞。
卻似未出門時更為直捷也。
單複雲栖雲。
位各一位為單。
一位具十二位為複。
以單重複。
以複重單。
各盡十二。
大乘圓位。
一位具一切位。
不同藏通。
一位不知一位也。
是故初心便同究竟。
至于妙覺。
無逾初心。
無上道果。
即在衆生現前日用。
直未易谛信耳。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
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種種地即指前十二位也。
金剛喻定。
不但等覺。
地地皆具。
方能随位斷證。
亦即初幹慧心也。
此金剛如幻三昧。
觀察一切諸法。
與所斷證行智。
能所皆空。
然後于圓定中。
用如來圓智。
漸次深入。
奢摩他翻寂。
毗婆舍那翻照。
此
若拟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又曰。
莫于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若曹溪者。
真可謂忍力随順矣。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上言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此乃随諸種類。
對現色身。
十方三世。
當念圓滿。
此由菩薩深達法空。
發十無盡願行廣大。
故曰無盡。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如來種種法門。
皆從真實智慧。
出生言說三昧。
能随自意。
種種譬喻。
得法實相。
無少違誤。
菩薩至此。
一切合同。
蓋由修習自性三昧。
于一切法。
無二随順。
所獲妙智。
與佛冥契也。
則于同中。
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于同現異。
于異現同。
即同即異。
即異即同。
此不思議妙智。
事理融通。
無非一法界性。
自在無礙。
故曰善現。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
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
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上言身說善現。
此言塵刹相融。
乃一切法空。
一切法如幻。
自心無著。
故諸法亦無礙。
此由實證。
非直圓解也。
七行經雲。
此菩薩以無著心。
于念念中。
能入阿僧祇世界。
于諸世界。
心無所著。
又于毛端遍現世界。
于一毛端處。
盡不可說不可說刹。
教化衆生。
如一毛端處。
一一毫端。
皆亦如是。
乃至不于一彈指頃執著于我生我所想。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名尊重行。
波羅蜜此雲到彼岸。
同異之身如是。
同異之說如是。
能現之塵如是。
所現之刹如是。
一一各得自相。
非可智知。
不容言說。
是為第一波羅蜜。
固可即現前日用證知也。
此最尊無上法要。
故雲尊重行。
如是圓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如是總承上一切無礙法行。
但雲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此乃回到大悲利生。
是為大行。
經雲。
菩薩安住此行。
為一切衆生作清涼池。
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從性起行。
全行是性。
故知一切妙用。
皆歸真實。
此無漏清淨。
不是神通。
亦非法爾。
璎珞經雲。
二谛非如非相。
非非相。
名為真實。
證真菩薩。
自性緣起。
不思議境界。
不離自性而有所現也。
李長者雲。
一切自在神通之慧。
出入妙定之門。
皆不離無盡真心。
緻茲無礙。
△五十回向。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滿足神通指八行已前。
成佛事已指九行成佛軌則。
純潔精真指第十行一真無為。
上雖異同各現。
塵刹圓融。
猶是以行成理。
自利心勝。
故于第一回向獨回此心。
令生廣大也。
度無度相則能度之智俱亡。
是真無為。
所度之理亦泯。
是真涅槃。
菩薩平等悲智。
方能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也。
李長者雲。
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
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
成大悲行。
然為創始應真。
出世心多。
十行位中。
以智眼慧眼法眼。
觀根利生。
化令出俗。
此十回向位中。
明前二位出俗心多。
大悲行劣。
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
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
處俗利生。
回真入俗。
故名回向。
大意以無作法身。
無依住智。
以十回向大願調和。
令得成就大慈悲利衆生之行海。
令使一切思量分别。
便為智用。
令使一切知見。
總為禅門。
令使理性本寂定門。
起差别智身慧身變易身。
令使一毛孔中。
安立一切佛利衆生刹悉皆無礙。
令使有為無為。
一法界自在。
故如是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于自性上起一着想。
皆為可壞。
于法性上起一離想。
皆為可離。
此于心法皆得實相。
以為利生第一廣大無礙。
涅槃生死。
俱為幻化。
如是回向。
是為不壞。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妙湛。
為三世如來平等覺心。
上于利生處得度無度相。
離遠離幻。
益顯覺心湛寂。
本無起滅。
所謂悲智互成也。
此以回向佛道。
而實以自覺心。
等于諸佛。
即知一切衆生亦無别覺。
無有衆生得滅度者。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耳。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即指本覺。
承上覺湛已能等一切智覺。
同諸佛覺。
以此發明。
亦即等一切理地。
同諸佛地。
理智一如。
等于法界。
一切身說。
應現無盡。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理地。
如來即智覺。
承上二位理智交融。
身土相即。
以此發生一切功德。
廣大無盡。
故曰藏。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亦蹑上如來世界理智一同。
即于同中圓滿清淨因地。
以此發揮取涅槃果。
故知此果具足因中。
順流而至。
深得生佛平等善根。
用此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
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即上位平等善根。
此根既成。
即于圓證自性時。
見一切衆生已成佛道。
故能等觀衆生。
無二解脫。
此真度無度相者也。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一切衆生平等。
則一切法亦自平等。
平等之法。
無有高下。
即離俱非。
唯一覺心。
内外無著。
淨名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此真如自相。
随在相應耳。
直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即離俱泯。
則真如體性。
圓遍十方。
任運大悲。
自在成就。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智理無礙。
攝盡真如。
此德性圓成也。
一真法界。
無法界量。
等如虛空。
是為法界無量。
華嚴雲。
此菩薩所修願行。
等法界。
如虛空量。
盡回與一切衆生。
同向一究竟菩提。
不唯此位。
前後諸位。
無非此義。
△六四加行。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此四加行。
正與先标幹慧之意。
互相含攝。
蓋以幹慧從三漸次之後。
已得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皎然。
如淨琉璃。
内懸明月。
此即十信心所獲根本真智。
以此真智。
發真妙用。
調和理智。
等均定慧。
融通體用。
至四十一心。
然後加行。
但曰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蓋非此時乃知佛覺之為己心也。
良由幹慧發明。
曆諸方便。
雖皆妙圓。
然證心偏勝。
不覺佛果高懸。
至此益信初心。
更無二佛。
一回親切。
比前增徹。
今此加行。
目為妙圓。
乃轉功就位之極。
不同别經仍作功用也。
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本有覺心。
久為功勳所掩。
至法界量消。
性德圓成。
初忘下劣。
若現不現。
然本智内熏。
如有煙氣。
故立暖地。
又以己心。
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已回佛覺。
用作己心。
即以己心。
履佛覺地。
任心所向。
無非佛用。
然志氣初增。
稍涉矜重。
似依非依者如童稚初行。
頓忘依倚。
此心相未盡。
所謂微礙者非實有法礙也。
喻如山頂。
足有所履。
故以喻名。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
則佛心雙泯。
隻此當念。
非忘非憶。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正喻中道之不可名言也。
數量消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非迷非覺。
謂之中道。
中道亦非。
關棙一轉。
大道享衢。
全彰日用矣。
所謂世第一者如轉輪聖王。
已齊天福。
未離人間。
此亦可想其理行之極。
數量即指迷覺中道也。
△七十地。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自四加行後。
會佛歸己。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方于菩提深達源底。
故曰覺通如來。
不曰通如來覺。
此以本自覺心。
自然與佛契同。
圓徹幹慧。
實履其地。
心眼通明。
初得法樂。
故雲歡喜。
此地二空所顯。
名為遍行真如。
謂遍一切諸有為法。
無一法而非二空也。
華嚴以此地修檀波羅蜜。
以前四十四心一切方便。
至此舍盡。
任運利生。
以悲滿智。
正與悉檀相符。
非此乃修也。
下地例此。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異性即異生之性。
異性本同。
以有我法二障。
故稱為異。
前地已得斷障所顯。
是深達同性。
今言同性亦滅。
益信生佛同體之智。
即名為垢。
所為法界一真。
猶存見隔也。
由此二地始斷所知俱生一分。
及彼謹犯微細三業。
成就性戒。
故稱離垢。
合戒波羅蜜。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淨極即蹑前地離垢。
見盡性徹。
由内心淨。
能發光明。
此光明從性淨所得。
非從定發也。
華嚴配忍波羅蜜。
一切忍力。
亦由淨極所勝耳。
明極覺滿。
名焰慧地。
明極亦蹑前地。
既發性明。
則一切微細現行二障。
能障覺心者。
一時淨盡。
斯覺體圓滿耳。
此地證無攝受真如。
謂不為現障之所攝取。
覺心明淨犀利。
為精進度。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異謂異性。
同謂同性。
生佛二途。
各有所至。
此不能至。
極難擔荷。
故曰難勝。
是知不涉二途。
得大自在。
乃為第一禅波羅蜜。
諸疏論皆雲。
真俗二谛。
極難相應。
難合能合。
此為難勝。
似與經文微戾。
蓋謂同異所不能至。
非謂同異之所難合。
此有差别。
不可不味。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此于同異所不能至。
得無為真如。
随處露現。
絕一切轉合回互之想。
所謂大智現前也。
此地證無染淨真如。
若存染淨。
則現前不得自在。
在五地随俗利生。
巧達五明之後。
故所證更自明決耳。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瑜伽雲。
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第八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二位皆無相住。
然七以加行功用之盡所現無相。
盡真如邊際。
從功極所顯。
所有建立。
無異如故。
現行微細頓盡。
遠去下位。
故雲遠行。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加行功用至此已歇。
唯一真如常住不變。
唯識雲。
無分别智。
任運相續相用。
煩惱不能動故。
故雲不動。
菩薩成就此地。
念務皆息。
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
何況起于世間之心。
由本願力。
諸佛勸發。
然後十身相作。
得大自在。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前位舍阿黎耶。
住真淨如。
同于羅漢。
斷分段身。
出三界道。
此乃發真如用。
從如起智。
具四無礙。
作大法師。
經雲。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何等為四。
所謂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詞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
以此智故。
名為善慧。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從此已往指幹慧以後。
此地以前。
一切斷證之功。
至此方畢。
蓋以功畢而得修習之名也。
慈陰悲。
妙雲智也。
悲智圓備。
可能陰庇衆生。
以此因位之極。
将合涅槃果海。
如雲遍虛空。
覆含無外。
更待霖霔。
普潤法界矣。
法即法身。
雲該慈陰。
楷定上語。
以稱斯位。
△八結等妙二覺。
以顯幹慧成就。
從漸次終于菩提。
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
名為等覺。
從因入果曰順行。
從果入因曰逆流。
如來果位已極。
念衆生輪轉。
示現報化。
從真寂界。
入生死海。
是為逆流。
菩薩依如來教。
從生死海。
發根本智。
曆五位修行。
至于等覺。
是為順行。
順逆皆至覺際。
故曰入交。
妙覺即佛。
佛從此逆。
菩薩從此順。
故曰等覺。
阿難。
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是覺即指等覺。
謂至此覺乃獲也。
八識頌雲。
金剛道後異熟空。
無明有生住異滅四十品。
從斷滅起。
至金剛道後。
方斷無明生相。
故此金剛亦指等覺。
謂初幹慧至等覺心中。
始獲圓滿。
前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蓋自初心發明。
猶是衆生佛性。
曆五位以至等覺。
而後知更無别有耳。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等覺者。
究竟窮盡微細無明。
是有所斷。
名有上士。
妙覺者。
究竟解脫無上佛智。
是無所斷。
名無上士。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乃總結上文。
從獲幹慧。
轉溯所曆信住行向加地等妙。
如人到家。
回憶途路。
始知曆盡劬勞。
卻似未出門時更為直捷也。
單複雲栖雲。
位各一位為單。
一位具十二位為複。
以單重複。
以複重單。
各盡十二。
大乘圓位。
一位具一切位。
不同藏通。
一位不知一位也。
是故初心便同究竟。
至于妙覺。
無逾初心。
無上道果。
即在衆生現前日用。
直未易谛信耳。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
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種種地即指前十二位也。
金剛喻定。
不但等覺。
地地皆具。
方能随位斷證。
亦即初幹慧心也。
此金剛如幻三昧。
觀察一切諸法。
與所斷證行智。
能所皆空。
然後于圓定中。
用如來圓智。
漸次深入。
奢摩他翻寂。
毗婆舍那翻照。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