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關燈
奢摩他。

    毗婆舍那。

    以清淨屍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為因。

    以善清淨心善清淨慧為果。

    從初心以至空竟。

    對治微細二障。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知見。

    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十種深喻。

    謂幻人陽焰水月空華谷響幹城夢影像化也。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自幹慧曆信住行向四加行十地。

    共五十五位。

    等妙是果。

    即菩提路也。

    皆以三增進者由三增進所發初幹慧心。

    故此轉結也。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此表圓觀。

    為如來真修。

    若實有則成階級。

    實無則成斷滅。

    二皆邪觀。

    畢竟圓融行布。

    行布圓融。

    斯真法眼矣。

     谛觀法界。

    自凡訖聖。

    唯一幹慧而已。

    迷此幹慧。

    則流轉四生。

    窮十二類。

    種種亂想。

    更非他物。

    在亂想中。

    望幹慧地。

    亦猶幹慧望于極果。

    都如分外。

    而不知舍亂想必無幹慧。

    亦猶舍幹慧必無極果也。

    遂以亂想為幹慧。

    似有悟迷。

    及至幹慧。

    回觀亂想。

    悔不安住。

    尚若遜其所不及者。

    然後知迷之未易得也。

    迷中之悟。

    如值木盲龜。

    悟中之迷。

    似勞形避影。

    極果亦然。

    未至極果。

    則幹慧為因。

    以果示因。

    隻在目前。

    以因望果。

    徒纡心外。

    淬如幻之劍鋒。

    斬幹城之六賊。

    投水中之月影。

    合鏡裡之空明。

    豈知月本在天。

    空非觀鏡。

    唯瞪目而弗休。

    始回頭而恨晚。

    明知其故。

    未免有時。

    此幹慧所為至等覺而始信其無他謬巧也。

    以亂想為幹慧。

    祇貴自知。

    以幹慧為覺心。

    亦須親到。

    曆三增進。

    豈假問人。

    及四加行。

    誰為佛覺。

    終是性慧内熏。

    力窮自見。

    雖地上之順流可至。

    極金剛而幹慧始圓。

    逆究竟于初心。

    證佛心于群妄。

    衆生成佛。

    唯佛乃知。

    佛即衆生。

    衆生不覺。

    識此而後可無邪觀矣。

     上六示修證始終位置竟。

     △七結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

    雲何奉持。

     文殊于本經。

    此為四出。

    初持咒往護。

    次問二種發明。

    次敕選根。

    今結經目。

    此經重根本大智。

    一切衆生。

    循根攬塵。

    由迷本智。

    是生颠倒。

    轉識成智。

    最為直捷。

    涅槃雲。

    有煩惱則無智慧。

    有智慧則無煩惱。

    非以智破煩惱。

    煩惱即智。

    為示深義。

    故須始終歸本文殊也。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

    清淨海眼。

     如來藏性。

    本不可見。

    性相無二。

    故稱佛頂。

    悉怛多般怛啰。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此即如來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于此具大法眼。

    清淨無為。

    體用兼備。

    首标此義。

     亦名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此約悲度立名也。

    救護親因前文雲。

    如來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是也。

    菩提心謂真智。

    遍知海即涅槃真理。

    以智入理。

    斯為究竟。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因即本修因地。

    本修因地。

    不生不滅。

    本覺秘密。

    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

    順性起修。

    不落階級。

    是為了義。

    非不了義。

    此約人法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性體含容法界曰大。

    楷定凡聖。

    一路涅槃。

    即法華所謂唯有一乘。

    更無二三。

    曰方。

    由體表用。

    權實圓融。

    大小均齊。

    曰廣。

    蓮華華果同具。

    喻佛性涅槃。

    因果相徹。

    純一鮮白。

    如華開敷。

    曰妙。

    随處稱尊。

    曰王。

    出生十方一切如來。

    曰母。

    首楞嚴是大總持。

    曰陀羅尼咒。

    此約法體用得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此約密言。

    名灌頂章句。

    有受持者。

    如來以智水灌其心頂。

    亦如輪王受職。

    菩薩萬行。

    于此出生。

    歸于究竟堅固。

    一切如來。

    一切菩薩。

    同入毗盧自性覺海。

    會因于果。

    此以果得名也。

    此經獨重根本大智。

    于修證門。

    皆寓圓攝。

    故如來特敕奉持。

    當為弘廣菩薩傳教弘通。

    同于雜華。

    亦可一證。

     △八聞法增進。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密印即指此般怛啰。

    為十方如來密印。

    了義即指上文顯示開悟修證。

    皆為直指了義。

    禅那中道妙智。

    謂獲此智。

    圓入真理。

    一切心慮。

    皆得凝寂。

    此妙智所得斷證之驗。

    故曰斷除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長慶雲。

    約四果地地别斷。

    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

    證第二果。

    二果身中斷下三品。

    證第三果。

    三果身中斷上二界七十二品。

    即得阿羅漢。

    今阿難證二果。

    故斷六品也。

    理雖頓悟。

    位由漸證。

    故圓修亦準小乘相配。

     上三廣垂修範竟。

     △四細别業果精剔魔外。

    分九。

    初問六道生起本有妄習。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沈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

    得大饒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開微細惑即指前所斷六品煩惱也。

    若此以下蓋先原妙心遍圓。

    後會萬法皆真。

    以起不應複有三途六道。

    總出為複本來自有為複妄習生起之疑。

    不知妄見即有。

    妄滅即無。

    不可以即無疑于即有。

    亦不可以即有礙于即無。

    此為圓義。

    始于悟修兩無所誤也。

     △二問撥無永陷同分各私。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

    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

    開發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

    謹潔無犯。

     問意總在為有定處為複自然也。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蓋疑自然。

    應無定處。

    故下文雲。

    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即答此意。

    寶蓮香未詳所出。

    交光雲。

    寶蓮香尼所犯有三。

    一犯淫。

    二謗戒。

    三誤人。

    漸至極重。

    故堕阿鼻。

    琉璃王經雲。

    初迦羅衛國。

    有舍夷貴姓五百長者。

    為世尊造講堂。

    誓曰。

    沙門梵志。

    乃至群黎。

    不得先佛妄升此堂。

    舍衛太子琉璃。

    與梵志子好苦。

    定省外氏。

    見堂高廣。

    頓止其上。

    貴姓罵曰。

    此婢生物。

    敢于中坐。

    催逐令出。

    太子語好苦。

    釋種辱我至此。

    我紹位。

    汝當告我。

    後即位。

    好苦來告。

    集兵伐迦羅國。

    殺舍夷人三億。

    佛言。

    卻後七日。

    當入地獄。

    涅槃經雲。

    佛言。

    善星比丘。

    雖複讀十二部經。

    壞欲界結縛。

    得四禅。

    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之義。

    親近惡友。

    退失四禅。

    退禅定已。

    生惡邪見。

    作如是說。

    無佛無法。

    無有涅槃。

    如來雖複為我說法。

    而我真實謂無因果。

    今者近在尼連禅河。

    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

    善星遙見佛來。

    即生惡邪之心。

    以惡心故。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三示衆生内分外分。

    分四。

    初總标。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

    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邪見指寶蓮善星撥無因果。

    琉璃見佛講堂。

    敢于先登。

    聞言不悔。

    反更生瞋。

    即一闡提。

    亦為邪見。

     阿難。

    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

    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真性本淨。

    由妄見起惑。

    因惑造業。

    遂有妄習。

    惑業為因。

    故為内分。

    反此則為外分。

    下文自詳。

     △二内分。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

    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

    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

    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

    或憐或恨。

    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

    心發愛涎。

    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難。

    諸愛雖别。

    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

    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衆生從無明妄見。

    結為我體。

    便有違順。

    順我生愛。

    損愛生瞋。

    是瞋亦由于愛。

    故愛為情本。

    以此名為内分。

    謂衆生分内所有也。

    情根凝重。

    理必從墜。

    水亦流下。

    即事可明。

    情愛不斷似流。

    牽滞自縛如結。

     △三外分。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

    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

    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盼雄毅。

    心欲生天。

    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

    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

    自輕身命。

    阿難。

    諸想雖别。

    輕舉是同。

    飛動不沈。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衆生執我。

    動念随情。

    此不随情。

    外生渴仰。

    故曰外分。

    想必從理。

    對情實而謂之虛。

    氣以理勝。

    故生勝氣。

    輕清雄毅飛舉冥現輕身。

    皆想虛氣勝之驗。

     △四别情想轉重。

    分八。

    初純想。

     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

    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

    二習相交。

     衆生執我。

    謂是我心我體。

    此平日所習。

    故生為順。

    死為變。

    謂反其所習。

    故曰變流也。

    未舍暖觸即現陰之末。

    中後陰之初。

    二習者前識為故習。

    後識為新習。

    正當此時。

    現生所作之善惡。

    與後生所感之升沈。

    瞥爾現前。

    如所夢覺。

    見夢中事。

     純想即飛。

    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

    兼福兼慧。

    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随願往生。

     純想生天。

    此為常途。

    今開純想兼有福慧願生佛國者。

    須知雖兼福慧。

    未有願力。

    亦未遂生佛國。

    衆生以業生。

    菩薩以願生。

    則願亦不可少耳。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

    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

    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

    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

    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

    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

    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少想多。

    飛舉不遠。

    此但通舉。

    其間一二三四。

    應有差等。

    别開善願善心。

    則不在此中多寡較耳。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

    不飛不墜。

    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明聰幽鈍。

    各就情想中分。

    如同是一想。

    此以事勝。

    彼以理勝。

    則入理之明。

    必資聰慧。

    同是一情。

    此耽恩愛。

    彼專陰險。

    則險詐之幽。

    必感昏鈍。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毛群羽族。

    同是六情。

    所謂輕重者。

    亦即六中較量。

    如上情想均等之中。

    亦各有聰明昏鈍之别也。

     △五七情三想。

     七情三想。

    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

    經百千劫。

     沉下水輪生于火際謂水輪之下。

    有火輪際。

    近在地獄。

    此類屬閻羅所領。

    受火氣而生。

    身依火中。

    為火燒然。

    縱得水飲。

    亦化為火。

    故為水害。

     △六九情一想。

     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

    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風火二交。

    乃第七熱獄。

    此無間。

    對有間說。

    受苦稍重。

    非下阿鼻也。

     △七純情兼謗等。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此在阿鼻常途中。

    别開謗法犯禁妄說濫施四種。

    别寄十方。

    不局一方者。

    劫數成壞各别。

    極長久難出耳。

     △八結同分各私。

     循造惡業。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

    兼有元地。

     造各自私。

    受當同分。

    此答報有定處。

    元地即定處也。

     情想皆心。

    何名内外。

    若以情為衆生分内。

    想必勉然。

    世間一切善行。

    不由本心。

    因既不真。

    果何能緻。

    曰。

    此由衆生妄見有我。

    從妄見我。

    見有我心。

    見有我身。

    循妄身心。

    一念一行。

    無非為己。

    故衆生造惡。

    是為真惡。

    衆生造善。

    未為真善。

    蓋謂惡必狥私。

    随順妄我。

    是故為真。

    善乃從公。

    無與于己。

    易鄰于僞。

    世間聖賢若不由發明本性。

    得本真心。

    從本真心。

    出生善業。

    觀其所由。

    未易窮诘。

    故有勉力進修。

    稍涉身名。

    猶為巧順妄我之所變現。

    何以故。

    真性無我。

    若發明者。

    依性起用。

    所有及人之事。

    徹見一體。

    更無近名之意。

    故知衆生情為真情。

    由妄我生。

    皆順我故。

    想因慕善。

    皆損我故。

    若能以損我之想。

    反順我之情。

    增一分損。

    即減一分順。

    損我之想愈明。

    則順我之情益劣。

    始由勉強。

    循至自然。

    以此而望于順性之業。

    本源雖别。

    功用恰齊。

    此純想諸天所為光耀無極也。

    福極慧生。

    或得心開。

    見十方佛。

    或遇善友。

    方便悟明。

    則又循想發真。

    誰複雲僞矣。

     上三示衆生内分外分竟。

     △四示十習因六交報。

    分六。

    初總标。

     阿難。

    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此等承上情想多少之别。

    皆衆生自業所感。

    非于心外實有報地也。

    十習六交乃就惡業。

    以示總别。

     △二正示十習因。

    分十。

    初淫習。

     雲何十因。

     苦系生于惑業。

    目之為因。

    因極于十。

    以盡惡果。

    十因唯淫是身業。

    餘皆意口也。

     阿難。

    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發動。

    如人